国际收支中卖出储备为什么会导致月经推迟价格下降

国际收支中卖出储备为什么会导致价格下降_百度知道
国际收支中卖出储备为什么会导致价格下降
卖出的储备供给量增大了,需求未增加,自然储备的价格下降了。如黄金储备、外汇储备。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chapter 1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7页¥2.005页¥2.005页¥2.004页¥2.003页¥2.00 2页¥1.0027页免费10页免费5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9页免费2页1下载券7页免费8页免费
chapter 1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713.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国际收支理论与管理8778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115页免费58页免费30页免费86页免费33页免费 22页免费63页免费30页免费5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3页免费22页免费5页免费28页免费39页1下载券
国际收支理论与管理8778|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405.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读书频道 - 新华网
分类书库 & &
任务4 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发布时间:
  国际收支调节是指编表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调节国际收支各个项目的差额和总差额,从而达到一定目标模式的宏观经济管理行为,这是在国际收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4.1 国际收支的均衡与不均衡  前面的内容已经介绍过,国际收支可能出现顺差、逆差、均衡、危机几种情况。如果仅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各个项目在账面上的记录来看,国际收支平衡表总是均衡的,这是由于按复式记账法原理记录国际收支各个项目所致(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然而,国际收支的真实均衡是很少见的,也就是说,由于种种原因,一国的对外经济交易中的收入和支出,一般不可能完全相等,各国政府都要通过人为地调节,使国际收支平衡表达到均衡。  20世纪50年代初期,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在其所著的《国际收支》一书中,主张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各种经济交易区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这给我们讨论国际收支的均衡与不均衡提供了判断标准。如果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能够相抵,不需调节性交易来加以弥补,则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均衡的。反之,如果自主性交易的差额不能相抵,必须依靠调节性交易来弥补,才能维持其国际收支的均衡,则只能说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从形式上看是均衡的,而实际上是不均衡的,因为这种均衡的基础不稳,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这种以调节性交易所维持的国际收支均衡,就是国际收支的不均衡。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由于自主性交易很难完全达到收支平衡,总会发生或多或少的顺差或逆差。因此可以说,一国的国际收支在较短时间内和较小的范围内的不均衡是正常的现象。只有国际收支长期地、持续地、大量地不均衡且得不到改善,才会导致国际收支危机。  4.2 国际收支不均衡的类型  1.周期性的不均衡(Cyclical Disequilibrium)  在经济繁荣和高涨阶段,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异常活跃,出口可能扩大,劳务输出可能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可能出现顺差。在经济衰退和萧条阶段,经济增长放慢,贸易和投资活动可能会收缩,出口可能减少,进口可能增加,经常账户可能出现负的缺口,国际收支总水平降低,从而使国际收支可能出现逆差。随着经济周期的演变,这种顺差、逆差的现象会交替出现。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虽已存在,但其影响程度较小。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影响其他国家的程度愈来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现象更加显著。特别是一国发生支付危机以后很快就会牵涉一系列国家。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各国的经济关系更趋密切,各国的国民经济越来越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因此,从目前来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危机及其引起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各国的国际收支发生周期性的不均衡是一种经常现象。  2.货币性的不均衡(Monetary Disequilibrium)  货币性的不均衡,又叫价格性的不均衡,是指在一定的汇率下,一国商品的货币成本和一般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相对地发生了变动(高于其他国家或者低于其他国家)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均衡,它主要是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  如果一国的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升,使其成本与物价相对高于其他国家,则该国的输出会受到抑制,而输入就受到鼓励,因而它的经常账户就会恶化,最终会使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这就是货币性的不均衡。  3.收入性的不均衡(Income Disequilibrium)  收入性的不均衡是由于各种经济条件的变化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动而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均衡。引起国民收入发生变动的原因很多:一种是因周期变动而产生,属于周期性的不均衡;一种是因经济增长率变化而产生,具有长期性质,又称为持久性的不均衡。假如一国的经济增长率高于其他国家,它的国际收支就可能发生这种收入性的不均衡。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了固定汇率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调节要求盈余国家实行膨胀政策以减少出口;要求赤字国家实行紧缩政策,压低国内物价,以减少进口来消灭经常项目赤字,这就涉及各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从而产生收入性的不均衡。  4.结构性的不均衡(Structural Disequilibrium)  结构性的不均衡是指当国际分工的结构发生变化时,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均衡。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内产业结构不合理,单一经济或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要素未充分发挥作用,出口产品供给缺乏弹性;另一种是由于国际经济结构变化引起世界性的国际收支不均衡。例如,西方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关系,致使横向贸易取代了垂直贸易,半成品和中间制成品取代了初级产品进口。又如,由于石油冲击和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年,石油输出国组织经常账户盈余总计达4320亿美元,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经常账户赤字累计达5000亿美元。  4.3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这两个概念是孟德尔于1962年在其政策配合理论中提出来的。这里的政策配合是指一国政府将各种经济政策加以适当的配合,以便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这里所指的各种政策包括财政、金融、贸易、外汇政策以及各种行政管制等。这里的内部均衡是指稳定国内物价,实现充分就业,并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状态;外部均衡指国际收支的均衡和汇率的稳定。孟德尔认为,只要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适当配合与运用,就可以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目标。这里所说的适当配合,是指用金融政策促进外部均衡,用财政政策促进内部均衡。由于金融政策的侧重点在于扩大国内外的利率差距,导致大量资本流出或者流入,因而金融政策对国际收支有较大的影响,可以促进外部均衡,而财政政策仅对内部均衡影响较大。  孟德尔首先用总需求与充分就业产量的相对关系来说明内部均衡的概念:  (1)总需求等于充分就业产量时,为内部均衡;  (2)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产量时,有通货膨胀压力;  (3)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产量时,也有通货膨胀压力。  孟德尔还用经常项目收支余额与资本流出净额(正值表示净流出,负值表示净流入)的相对关系来说明外部均衡的概念:  (1)经常项目收支余额等于资本流出净额时,国际收支为均衡;  (2)经常项目收支余额大于资本流出净额时,国际收支为顺差;  (3)经常项目收支余额小于资本流出净额时,国际收支为逆差。  因此,孟德尔主张政府运用金融政策来达到对外均衡,而用财政政策来实现内部均衡,两者要适当配合。这种配合就是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适当途径。后来,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还将IS-LM模型同对外均衡曲线结合起来说明孟德尔的观点。  4.4 国际收支的调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可分为自动调节和自觉调节两类。  4.4.1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所谓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对国际收支的调节。这种自动调节又分为两种情况:  1.国际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  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是通过“物价―现金流动机制”来实现的。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就会外流,使得国内货币供应量减少,进而影响到国内物价的下降,这样就可以促进出口,减少进口,逐渐使国际收支出现顺差。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可以通过上述机制的作用使之恢复均衡。  2.纸币流通制度下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  在纸币流通制度下,国际收支可以通过国民收入、物价与资本的国际流动等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动调节。  当一国因出口减少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就会减少,国民收入也将随之减少。国民收入的减少又会导致进口减少,从而使国际收支逐渐恢复均衡。反之,当一国因出口量增加而出现顺差时,通过相反的过程,也可使国际收支逐渐恢复均衡。这就是通过收入效应来改善经常项目的收支,特别是贸易项目的收支。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国内各银行所持有的国外资产减少,引起银行信用紧缩,利率上升,导致国外资本流入,从而使国际收支逆差缩小,并逐渐恢复均衡。反之,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由于外汇流入,国内各银行所持有的国外资产增加,引起银行信用膨胀,资金供过于求,导致利率下降,进而引起资本外逃,从而使国际收支顺差缩小,并逐渐恢复均衡。这就是通过利率效应来改善资本项目的收支,最终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会引起国内信用紧缩,利率会上升,投资与消费同时减少,物价会下跌。国内物价的下跌,可使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并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从而使国际收支逆差缩小,并逐渐恢复到均衡状态。反之,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会引起国内信用膨胀,利率下降,投资和消费同时增加,物价上升。国内物价上升,可使出口成本增加,进而使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引起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顺差缩小,并逐渐恢复到均衡状态。这就是通过价格效应来改善经常项目收支,最终使国际收支恢复到均衡状态。  4.4.2 国际收支的自觉调节  所谓国际收支的自觉调节,是指政府自觉地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一般来说,可供一国政府选择用以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外汇缓冲政策  各国都持有一定的国际储备,即黄金、外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等,用以对付国际收支短期性不均衡。各国均备有专门基金,即所谓外汇稳定或平准基金作为外汇的缓冲体。在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出现不均衡时,必定引起国际储备的增减,因而会影响国内金融的稳定。但动用国际储备,实施外汇缓冲政策,仅能解决国际收支短期性的逆差,而不能解决持续性的长期逆差。如果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失衡,发生长期性逆差,运用此政策就会使它的黄金、外汇储备枯竭。另外,如果一国货币币值不稳定,使人们对该国货币的信心发生动摇,从而引起大量资本外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动用国际储备也很难达到缓冲的效果。  2.调整汇率  这里所谓调整汇率,不包括金融市场一般性的汇价变动,而是以国家货币金融当局公开宣布的货币法定升值与贬值而言。一国的国际收支由于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变动而产生货币性的不均衡,其外在原因乃是支配国际价格关系的各种经济因素不平衡。只是对于货币性的不均衡,才有必要通过调整汇率的方式来达到国际收支均衡。国际收支出现严重逆差的国家,常常实行货币贬值政策以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顺差的国家也可采取货币升值政策来均衡其国际收支。但是,通过调整汇率的方式来均衡国际收支,往往会受到一些限制。另外,调整汇率能否起到均衡国际收支的作用,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只有在各国没有进口限制和不采取报复措施的条件下,调整汇率才能改善国际收支。  3.直接管制  直接管制可以分为财政金融管制和贸易管制两种。财政金融管制又可分为金融管制和财政管制。金融管制是从外汇方面限制国际经济交易,如实行外汇管制以限制输入促进输出。财政管制包括关税与出口信贷、出口补贴等“奖出限入”的政策。贸易管制是对进出口实行直接限制,如进出口许可证和进口配额等保护贸易措施。直接管制政策,是国际收支逆差国,甚至国际收支顺差国所经常采用的主要经济政策之一。实行这种直接管制的政策,既可以鼓励出口,以增加外汇收入,又可以限制进口,以减少外汇支出。这对于调节国际收支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政策很容易遭到贸易伙伴国的报复。  4.实行紧缩性或膨胀性的财政金融措施  利用财政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是通过增减财政开支和升降税率来实现的。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政府可削减公共开支或提高税率,增加税收,使市场物价下降,从而在外汇汇率不变或尚未相应变动的情况下,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逐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实行这一政策,国内目标要服从于对外目标,外部均衡的实现常常是以内部均衡的牺牲为代价的。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在实行某项财政政策的同时,应实施相应的金融措施。  利用金融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通过调节再贴现率、增减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调整再贴现率就是通过对再贴现率的调整以提高或降低银行存款利率来吸收或限制短期资本的流入,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增减存款准备金率的目的是通过扩张或紧缩放款来影响国内信贷规模,最终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双管齐下,通过影响社会总需求量,进而起到提高或降低国民收入水平的作用,最终达到平衡国际收支的目的。  5.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时,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利益采取调节措施,而这些措施又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国家产生不利影响,受到影响的国家也必将采取报复措施。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正常经济秩序就会遭到破坏。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等国际经济组织来协调各国的经济政策,最终达到平衡国际收支的目的。譬如,通过建立国际结算制度,建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或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一些区域性经济组织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应该说,各国间的国际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  4.5 我国的国际收支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外汇资源短缺,中国一直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以来,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沿着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培育市场机制的方向,有序地由高度集中的外汇管理体制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转变。1996年12月,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对资本项目外汇进行严格管理,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建国以来,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大体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转型时期和1994年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三个阶段。  4.5.1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实行外汇集中管理制度,通过扶植出口、沟通侨汇、以收定支等方式积聚外汇,支持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当时私营进出口商在对外贸易中占很大的比重,国内物价波动较大,中国采取机动调整人民币汇率的措施来调节外汇收支。人民币汇率政策以出口商品国内外价格的比价为主,同时兼顾进口商品国内外价格的比价和侨汇购买力平价,进行逐步调整,以起到鼓励出口、奖励侨汇、兼顾进口的作用。从1953年起,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由国营对外贸易公司专管、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控制的外汇管理体制。国家对外贸和外汇实行统一经营,用汇分口管理的政策。外汇收支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外汇收入必须售给国家,需用外汇按国家计划分配和批给。国际收支平衡政策“以收定支,以出定进”,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保持外汇收支平衡。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不借外债,不接受外国来华投资。人民币汇率作为计划核算工具,要求稳定,逐步脱离进出口贸易的实际,形成汇率高估。  4.5.2 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外汇管理体制(年)  1.实行外汇留成制度  为改革统收统支的外汇分配制度,调动创汇单位的积极性,扩大外汇收入,改进外汇资源分配,从1979年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在外汇由国家集中管理、统一平衡、保证重点的同时,实行贸易和非贸易外汇留成,区别不同情况,适当留给创汇的地方和企业一定比例的外汇,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业务所需要的物资进口。外汇留成的对象和比例由国家规定。留成外汇的用途需符合国家规定,有留成外汇的单位如本身不需用外汇,可以通过外汇调剂市场卖给需用外汇的单位使用。留成外汇的范围和比例逐步扩大,指令性计划分配的外汇相应逐步减少。  2.建立和发展外汇调剂市场  在实行外汇留成制度的基础上,产生了调剂外汇的需要。为此,自1980年10月起中国银行开办外汇调剂业务,允许持有留成外汇的单位把多余的外汇额度转让给缺汇的单位。以后调剂外汇的对象和范围逐步扩大,开始时只限于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留成外汇,后来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国外捐赠的外汇和国内居民的外汇。调剂外汇的汇率,原由国家规定在官方汇率的基础上加一定的幅度,自1988年3月起国家开始放开汇率,由买卖双方根据外汇供求状况议定,中国人民银行适度进行市场干预,并通过制定“外汇调剂用汇指导序列”对调剂外汇的用途(或外汇市场准入)加以引导,市场调节的作用日益增强。  3.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  (1)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和对外公布汇率双重汇率制度  汇率高估,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1981年中国制定了一个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按当时全国出口商品平均换汇成本加10%利润计算,定为1美元合2.8元人民币,适用于进出口贸易的结算;同时继续公布官方汇率,即1美元合1.5元人民币,仍沿用原来的“一篮子货币”计算和调整,用于非贸易外汇的结算。两个汇率对鼓励出口和照顾非贸易利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使用范围上出现了混乱,给外汇核算和外汇管理带来不少复杂的问题。随着国际市场美元汇率的上升,中国逐步下调官方汇率,到1984年底,官方汇率已接近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日起取消内部结算价,重新实行单一汇率,汇率为1美元合2.8元人民币。  (2)根据国内外物价变化调整官方汇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物价进行改革,逐步放开,物价上涨。为使人民币汇率同物价的变化相适应,起到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年根据国内物价的变化,中国多次大幅度调整汇率。由日的1美元合2.8元人民币,逐步调整至日的1美元合5.22元人民币。这几年人民币汇率的下调主要是依据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上升的变化,汇率的下调滞后于国内物价的上涨。  (3)实行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  为配合对外贸易,推行承包制,取消财政补贴,1988年3月起各地先后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外汇调剂量逐步增加,形成了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制度。从日起,对官方汇率的调整由以前大幅度、一次性调整的方式转为逐步缓慢调整的方式,即实行有管理的浮动,至1993年底调至1美元合5.72元人民币,与日的汇率相比下调了9%。同时,放开外汇调剂市场汇率,让其随市场供求状况浮动,汇率波动较大。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入市干预下,1993年底调剂汇率回升到1美元合8.72元人民币。  4.允许多种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  1979年前,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为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形势,在外汇业务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外汇业务经营机制,允许国家专业银行业务交叉,并批准设立了多家商业银行和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营业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形成了多种金融机构参与外汇业务的格局。  5.放宽对境内居民的外汇管理  个人存放在国内的外汇,准许持有和存入银行,但不准私自买卖和私自携带出境。对个人收入的外汇,视不同情况,允许按一定比例或全额留存外汇。从1985年起,对境外汇给国内居民的汇款或从境外携入的外汇,准许全部保留,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1991年11月起,允许个人所有的外汇参与外汇调剂。个人出国探亲、移居出境、去外国留学、赡养国外亲属需用外汇的,可以凭出境证件和有关证明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请,经批准后卖给一定数额的外汇,但批汇标准较低。  6.外汇兑换券的发行和管理  为了便利旅客,防止外币在国内流通和套汇、套购物资,日起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兑换券,外汇券以人民币为面额。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外国使领馆、代表团人员可以用外汇按银行外汇牌价兑换成外汇券并需用外汇券在旅馆、饭店、指定的商店、飞机场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服务费用。未用完的外汇券可以携带出境,也可以在不超过原兑换数额的50%以内兑回外汇。收取外汇券的单位需经外汇局批准,并需把收入的外汇券存入银行,按收支两条线进行管理。收券单位把外汇券兑换给银行的,可以按规定给予外汇留成。  4.5.3 1994年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中国外汇管理体制(1994年至今)  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这为外汇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明确了方向。1994年至今,围绕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按照预定改革步骤,中国外汇管理体制主要进行了以下改革:  1.1994年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  (1)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上缴和留成,取消用汇的指令性计划和审批。自日起,取消各类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对境内机构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支实行银行结汇和售汇制度。除实行进口配额管理、特定产品进口管理的货物和实行自动登记制的货物,需凭许可证、进口证明或进口登记表以及相应的进口合同和与支付方式相应的有效商业票据(发票、运单、托收凭证等)到外汇指定银行购买外汇外,其他符合国家进口管理规定的货物用汇、贸易从属费用、非贸易经营性对外支付用汇,凭合同、协议、发票、境外机构支付通知书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兑付。为集中外汇以保证外汇的供给,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除国家规定准许保留的外汇可以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外汇账户外,都需及时调回境内,按照市场汇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  (2)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轨时的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合8.70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形成,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每日汇率,外汇买卖允许在一定幅度内浮动。  (3)建立统一的、规范化的、有效率的外汇市场。从日起,中资企业退出外汇调剂中心,外汇指定银行成为外汇交易的主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连通全国所有分中心,4月4日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系统正式运营,采用会员制、实行撮合成交集中清算制度,并体现价格优先、时间优先原则。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对外汇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以调节市场供求,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4)对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管理政策保持不变。为体现国家政策的连续性,1994年在对境内机构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仍维持原来办法,准许保留外汇,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仍需委托外汇指定银行通过当地外汇调剂中心办理,统一按照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汇率结算。  (5)禁止在境内外币计价、结算和流通。日,中国重申取消境内外币计价结算,禁止外币境内流通和私自买卖外汇,停止发行外汇兑换券。对于市场流通的外汇兑换券,允许继续使用到日,并于日前可以到中国银行兑换美元或结汇成人民币。  通过上述各项改革,1994年中国顺利地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  2.1996年取消经常项目下尚存的其他汇兑限制,12月1日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1)将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买卖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日起,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买卖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同时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账户区分为用于经常项目的外汇结算账户和用于资本项目的外汇专用账户。外汇局核定外汇结算账户的最高金额,外商投资企业在核定的限额内保留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超过部分必须结汇。外商投资企业经常项目下的对外支付,凭规定的有效凭证可直接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同时,继续保留外汇调剂中心为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买卖服务。自日外汇调剂中心关闭以后,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买卖全部通过银行结售汇体系进行。  (2)提高居民用汇标准,扩大供汇范围。日,大幅提高居民因私兑换外汇的标准,扩大了供汇范围。  (3)取消尚存的经常性用汇的限制。1996年,中国还取消了出入境展览、招商等非贸易非经营性用汇的限制,并允许驻华机构及来华人员在境内购买的自用物品、设备、用具等出售后所得人民币款项兑换外汇汇出。  经过上述改革后,中国取消了所有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的限制,达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要求。日,中国正式宣布接受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完全可兑换。至此,中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同时对资本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并不断得到完善和巩固。如1997年再次大幅提高居民个人因私用汇供汇标准,允许部分中资企业保留一定限额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开展远期银行结售汇试点,等等。1998年以来,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蔓延深化的背景下,针对逃、套、骗汇和外汇非法交易活动比较突出的情况,在坚持改革开放和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前提下,完善外汇管理法规,加大外汇执法力度,保证守法经营,打击非法资金流动,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和正常的外汇收支秩序,为创造公平、清洁、健康的经营环境,保护企业、个人和外国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做出了积极努力。  3.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外汇管理主动顺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完善经常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贸易便利化。主要措施有:  (1)大幅减少行政性审批,提高行政许可效率。根据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的要求,2001年以来,外汇管理部门分三批共取消34项行政许可项目,取消的项目占原有行政审批项目的46.5%。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对保留的39项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对这些项目的办理和操作程序予以明确规定和规范,以提高行政许可效率。  (2)进一步完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允许所有中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一样,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几次提高企业可保留现汇的比例并延长超限额结汇时间,多次提高境内居民个人购汇指导性限额并简化相关手续。简化进出口核销手续,建立逐笔核销、批量核销和总量核销三种监管模式,尝试出口核销分类管理;推广使用“出口收汇核报系统”,提高出口核销业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实行符合跨国公司经营特点的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便利中外资跨国企业资金全球统一运作。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资金流出入渠道。放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限制,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推广到全国,提高分局审核权限和对外投资购汇额度,改进融资性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允许部分保险外汇资金投资境外证券市场,允许个人对外资产转移。实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提高投资额度,引进国际开发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促进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允许跨国公司在集团内部开展外汇资金运营,集合或调剂区域、全球外汇资金。出台外资并购的外汇管理政策,规范境内居民跨国并购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行为。规范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开展股权融资和返程投资的行为。  (4)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日汇率改革以前,中国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改外汇单向交易为双向交易,积极试行小币种“做市商”制度;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的银行范围,批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办外币对外币的买卖。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配合这次改革,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外汇管理部门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包括:增加交易主体,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即期银行间外汇市场;引进美元“做市商”制度,在银行间市场引进询价交易机制;将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扩大到所有银行,引进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增加银行间市场交易品种,开办远期和掉期外汇交易;实行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增加银行体系的总限额;调整银行汇价管理办法,扩大银行间市场非美元货币波幅,取消银行对客户非美元货币挂牌汇率浮动区间限制,扩大美元现汇与现钞买卖差价,允许一日多价等。  (5)加强资金流入管理,积极防范金融风险。调整短期外债口径,对外资银行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外资银行向境内机构发放的外汇贷款按照国内外汇贷款管理,实行支付结汇制,严控资本项目资金结汇。将外商投资企业短期外债余额和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严格控制在“投注差”内,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境外借款不可以结汇用于偿还国内人民币贷款。以强化真实性审核为基础,加强对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的管理,将境内机构180天(含)以上、等值20万美元(含)以上延期付款纳入外债管理,同时规范了特殊类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债管理,并将境内贷款项下境外担保按履约额纳入外债管理,由债务人逐笔登记改为债权人定期登记。加强对居民和非居民个人的结汇管理。  (6)强化国际收支统计监测,加大外汇市场整顿和反洗钱力度。加快国际收支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初步建立高频债务监测系统和市场预期调查系统,不断提高预警分析水平。加大外汇查处力度,整顿外汇市场秩序,积极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以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为主的信用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外汇反洗钱工作机制,2003年起正式实施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制度,加强反洗钱信息分析工作。  现阶段,根据内外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要求,外汇管理部门正在加快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一是改变“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实行资金流入流出均衡管理,逐步使资金双向流动的条件和环境趋于一致;二是调整“内紧外松”的管理格局,逐步减少对内资、外资的区别待遇,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转变“重公轻私”的管理观念,规范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外汇收支;四是减少行政管制,外汇管理逐步从直接管理转向主要监管金融机构的间接管理,从主要进行事前审批转向主要依靠事后监督管理。  4.5.4 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框架  1.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1996年,我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为了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交易,防止无交易背景的逃骗汇及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我国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仍然实行真实性审核(包括指导性限额管理)。根据国际惯例,这并不构成对经常项目可兑换的限制。  (1)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限额结汇制度。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收入都需及时调回境内。凡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支局批准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境内机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可在核定的最高金额内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超过限额部分按市场汇率卖给外汇指定银行,超过核定金额部分最长可保留90天。  (2)境内机构经常项目用汇,除个别项目需经外汇局进行真实性审核外,可以直接按照市场汇率凭相应的有效凭证用人民币向外汇指定银行购汇或从其外汇账户上对外支付。  (3)实行进出口收付汇核销制度。货物出口后,由外汇局对相应的出口收汇进行核销;进口货款支付后,由外汇局对相应的到货进行核销。以出口收汇率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出口企业收汇情况分等级进行评定,根据等级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扶优限劣,并督促企业足额、及时收汇。  2.资本项目部分管制  按照“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留有余地”的改革原则,中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2004年底,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43项资本项目交易中,我国有11项实现可兑换,11项较少限制,15项较多限制,严格管制的仅有6项。  (1)直接投资  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一直比较宽松。近几年,不断放宽境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逐渐支持企业“走出去”。  外商直接投资管理: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金、投资资金等需开立专项账户保留;外商投资项目下外汇资本金结汇可持相应材料直接到外汇局授权的外汇指定银行办理,其他资本项目下外汇收入经外汇局批准后可以结汇;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项目下支出经批准后可以从其外汇账户中汇出或者购汇汇出;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外汇登记和年检制度。  境外投资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是境外投资的外汇管理机构。境内机构进行境外投资,需购汇及汇出外汇的,需事先报所辖地外汇分局(外汇管理部)进行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全部以实物投资项目、援外项目和经国务院批准的战略性投资项目免除该项审查;境外投资项目获得批准后,境内投资者应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境外投资外汇登记和投资外汇资金购汇汇出核准手续。国家对境外投资实行联合年检制度。  (2)证券投资  在证券资金流入环节,境外投资者可直接进入境内B股市场,无需审批;境外资本可以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间接投资境内A股市场,买卖股票、债券等,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境内证券投资必须在批准的额度内;境内企业经批准可以通过境外上市(H股)或者发行债券,到境外募集资金调回使用。  证券资金流出管理严格,渠道有限。除外汇指定银行可以买卖境外非股票类证券、经批准的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可以自身资金开展境外运用外,其他境内机构和个人不允许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目前,已批准个别保险公司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境外证券市场。另外,批准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进行金融创新试点,开办外汇资产管理业务,允许其通过专用账户受托管理其境内客户的外汇资产并进行境外运作,国际开发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也已开始试点。  (3)其他投资  外债管理:中国对外债实行计划管理,金融机构和中资企业借用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外债需纳入国家利用外资计划。1年期以内(含1年)的短期外债由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国际商业贷款不需事先批准,但其短期外债余额和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之和要严格控制在其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额的差额内。所有的境内机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借用外债后,均需及时到外汇局定期或者逐笔办理外债登记。实行逐笔登记的外债,其还本付息都需经外汇局核准(银行除外)。地方政府不得对外举债。境内机构发行商业票据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并占用其短贷指标。  另外,境内机构180天(含)以上、等值20万美元(含)以上延期付款纳入外债登记管理;境内注册的跨国公司进行资金集中运营的,其吸收的境外关联公司资金如在岸使用,纳入外债管理;境内贷款项下境外担保按履约额纳入外债管理,并且企业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短期外债余额以及境外机构和个人担保履约额之和,不得超过其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的差额。  对外担保管理:对外担保属于或有债务,其管理参照外债管理,仅限于经批准有权经营对外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和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非金融企业法人可以提供担保。除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贷款或者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进行转贷外,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得对外出具担保。除财政部出具担保和外汇指定银行出具非融资项下对外担保外,外汇指定银行出具融资项下担保实行年度余额管理,其他境内机构出具对外担保需经外汇局逐笔审批。对外担保需向外汇局登记,对外担保履约时需经外汇局核准。  此外,目前已批准中国银行进行全球授信的试点,为境外企业发展提供后续融资支持;允许境内居民(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以特殊目的公司的形式设立境外融资平台,通过反向并购、股权置换、可转债等资本运作方式在国际资本市场上从事各类股权融资活动;允许跨国公司在集团内部开展外汇资金运营;允许个人合法财产对外转移。  (3)加强对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经常项目的外汇收支基本上直接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资本项目的外汇收支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或核准后,也在外汇指定银行办理。银行在办理结售汇业务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审核有关凭证,防止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收支混入经常项目结售汇,防止不法分子通过结售汇渠道骗购外汇。近年来,通过加大外汇查处力度,整顿外汇市场秩序,积极推进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了以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为主的信用管理模式。  (4)不断改进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自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货币”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人民币汇价的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买卖价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市场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欧元、日元、港币等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浮动幅度为上下3%。外汇指定银行在规定的浮动范围内确定挂牌汇率,对客户买卖外汇。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汇价实行价差幅度管理,美元现汇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1%,现钞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4%,银行可在规定价差幅度内自行调整当日美元挂牌价格。银行可自行制定非美元对人民币价格。银行可与客户议定所有挂牌货币的现汇和现钞买卖价格。  (5)不断发展的外汇市场  从交易主体看,除银行金融机构之外,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即期银行间外汇市场,并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试点银行范围;从交易机制看,改外汇单向交易为双向交易,引进美元“做市商”制度,并在银行间市场引进询价交易机制;从业务品种和范围看,批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办外币对外币的买卖,引进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业务,增加银行间市场交易品种,开办远期和掉期外汇交易;从汇价管理看,扩大银行间市场非美元货币波幅,取消银行对客户非美元货币挂牌汇率浮动区间限制,扩大美元现汇与现钞买卖差价,允许一日多价等;从结售汇头寸管理看,实行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大幅增加银行体系的总限额,统一中外资银行管理政策和限额核定标准。  (6)不断完善的国际收支监测体系  完善银行结售汇统计,启动银行结售汇统计报表改造工作,重新设计和开发了新版银行结售汇统计系统;升级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加强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加快建设国际收支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高频债务监测系统和市场预期调查系统,不断提高预警分析水平。  提高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透明度。我国编制并对外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间接申报。自2005年起,外汇局每半年发布一次《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7)健全和完善外汇管理信息化系统  外汇局现有的电子监管系统有:出口核报系统、进口核销系统、居民个人因私购汇系统、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银行结售汇统计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反洗钱信息系统等。目前,正在进一步升级和完善上述系统,并根据外汇管理的需要,开发和设计新的电子系统,提高数据采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完善系统的查询、分析、监测等综合功能,加强和改善非现场监管水平。  (8)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1980年12月,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1996年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1996年底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近年来,对建国以来的各项外汇管理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和修订,重新制定和公布。总之,根据国情和外汇管理工作实践,通过不断充实、完善外汇管理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二是有序可控地拓宽资本流出入渠道,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三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四是规范和引导境外人民币流通使用,促进人民币区域化。五是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管理,防范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经济安全。六是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外汇市场秩序。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收支状况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过去外汇短缺时期,出口创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有效途径。目前,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的外汇短缺转化为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这一转变,既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同时也带来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和国内资源更多流向国外等问题。不仅如此,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进而导致国内资金过于充裕,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对物价稳定造成潜在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面临难题,长期下去将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迫切要求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一、概念与原理  1.主要概念  (1)国际收支 (2)居民与非居民 (3)国际收支平衡 (4)货币政策  2.主要原理  (1)什么是国际收支?  (2)国际收支有哪些作用?  (3)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表?  (4)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5)试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分析方法。  (6)简述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对策。  (7)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  二、理论应用与训练  全球化下的中国宏观经济与外汇管理  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9.1%。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外贸继续增长,今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达7221.3亿美元,同比增长38.2%。财政收入显著增加,今年上半年达到14307亿元,同比增长30.6%。  去年以来,中国针对经济中某些部门出现的投资过热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目前,各项宏观调控成效已经显现,经济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国民经济在快速运行中逐渐趋稳。据最新统计,目前货币供应量增长基本适度,各项存款增长保持平稳,贷款增幅回落趋势减缓,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金融运行稳中趋好。这表明,中国已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对降低信贷和投资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软着陆的前景更加明朗。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不但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世界经济也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了紧密的产业分工链。2003年,中国出口的50.8%到亚洲,进口的66.1%来自亚洲;日本对华出口占其出口增量的68%,韩国对华出口占其出口增量的36%,中国已成为它们重要的出口市场。同样,美国、欧洲对外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中国。毫无疑问,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将有利于其对华出口的稳定增长,从而有利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现状及前景  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内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43个资本交易项目中,目前中国有一半的资本项目交易已经基本不受限制或有较少限制,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已经实现了部分可兑换。  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的格局。主要表现:一是资本流入已达到相当规模。到2004年8月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约49.4万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约5450亿美元;2004年6月末外债余额2209.8亿美元;截至2004年8月底,累计境外发行股票筹资327.2亿美元,发行B股筹资50亿美元。二是对外资本输出逐渐增多。目前,中国境外投资非金融类经营机构已近万家,协议投资总额超过百亿美元。三是利用外资的渠道日益多元化。由最初的外商投资设立企业和借用外国政府贷款,扩大到项目融资、国际商业贷款、境外发行债券和股票、境内发行外资股、外资兼并收购中资企业和受让境内上市企业的国有股等多种形式。四是资本项下交易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中国的资本项目交易发生额为3865亿美元,同20年前相比,增加了约43倍。  应该看到,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所必须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经常项目可兑换情况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资本流动的管制效率会愈来愈低,资本项目开放已经成为一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中国政府在此方面的政策目标是:健全金融调控,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因此,我们将根据改革进程,继续加大政策调整力度,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总体思路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以放松资本项目交易限制、引入和培育资本市场工具为主线,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依照循序渐进、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留有余地的原则,分阶段、有选择地逐步推出资本项目开放措施。在顺序方面应是先放松流入、后放松流出;先放开长期资本流动,后放开短期资本流动;先放开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后放开对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管制;先放开有真实背景的交易,后放开无真实背景的交易。我们近期正在研究和将要出台的资本项目管理政策主要集中在资本流出方面,我们深信随着新措施的出台,中国的资本项目将进一步开放,从而为跨境资本流动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外汇储备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以上简单介绍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资本项目开放的基本情况,我想再就外汇储备管理面临的挑战谈谈看法,希望与在座的各位专家进行深入探讨。  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原先的预期。但是,受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不平衡、地缘政治、国际油价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变动仍然剧烈。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加剧,提高了储备结构调整的操作难度。在世界经济经历了最近一轮的周期性变化后,国际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储备管理机构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其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剧,要确定储备最优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制定合理准确的投资基准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第二,全球经济处于低利率时代,对央行提高储备收益率提出了挑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2003年年底全球外汇储备总规模高达3.02万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近两倍。在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处于低利率和低收益率水平下,央行在面临储备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需要研究如何获取稳定的投资收益率。从近年来许多央行的做法来看,拉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开拓储备投资渠道是提高储备收益水平的两种重要途径。今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主要发达国家进入加息周期,各国央行还将面临着追求相对收益还是绝对收益的难题。  第三,随着储备规模增长到较高水平,储备投资管理模式面临变革。由于近年来主要储备货币间汇率的剧烈波动,央行需调整投资管理模式,完善经营管理机制,以适应较大规模的储备管理,满足不同储备功能的需要。改革投资管理模式涉及到投资基准的构建与管理、会计方法选择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而在完善储备管理体制方面,一些外汇储备充足的亚洲国家已经走在了这一变革的前列,如新加坡、韩国等。  第四,储备规模大幅增长引发储备作用充分发挥的挑战。随着外汇储备规模增长到新的较高水平,以及金融深化对宏观金融风险管理要求的提高,外汇储备管理面临着用来作为干预外汇市场、维持银行体系稳定、作为货币政策实施的一个灵活运用工具,还是用来投资获取较高收益率的新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1993年底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规模首次略微超过发达国家,2003年底已占到全球总规模的63%。发展中国家的宏观金融风险往往较高,积聚较高的外汇储备能够承担和发挥较多的功能。但是,如何较好地协调和发挥这些功能性作用,是其外汇储备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去年资本净流入增近10倍 外管局释成因  中新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贾靖峰) 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5日公布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当年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91亿美元,是2008年的近10倍。外管局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资本净流入大幅增长,是由央行及商业银行境外资产回流等多种因素促成。  今日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国际收支维持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5%。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91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65亿美元。去年中国国际储备资产变动3932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资产交易变动3821亿美元。  外管局负责人说,尽管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仍是双顺差,但国际收支状况趋于改善。外储资产增加值较上年下降18%,经常项目顺差2841亿美元,意味着汇率更趋近合理水平。  引人注意的是,去年资本项下净流入1091亿美元,而2008年这一数字仅190亿美元,两者差额近10倍。  这位负责人解释说,去年国内商业银行减少境外资产及证券投资,调回大量外汇,而2008年商业银行净调出外汇,一正一反,差额近1000亿美元,央行调回外汇及其他境外资产回流,导致净流入数据差额巨大。  他还称,央行去年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并返还此前银行以外汇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境内企业海外筹资较2008年增1倍多,QFII项下也有不少资金流入,亦是资本净流入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根据上述资料,请你谈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  1.阅读书目  (1)厉以宁,秦宛顺.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研究.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王光伟.国际收支与汇率金融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浏览网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址 http://www.imf.org/external/index.htm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文主页 http://www.imf.org/external/chinese/index.htm  国家外汇管理局网址 http://www./model_safe/index.html  中国人民银行网址 http://www.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烫发会导致脱发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