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季风中的马为中心写现代蒙古族服饰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关文献:(共找到条)
作者其它文章12345678910
正在载入数据...
主办单位:
邮发代号:
中图分类号:
核心期刊:
分类表关闭X
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础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外政治制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人力资源管理
政治经济学
教育技术学
教育学原理
课程与教学论
学前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成人教育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运动人体科学
少数民族语言
其他各国文学
电影电视艺术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人文地理学
自然科学总论
科学技术哲学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重要声明掀开文化新篇章:文化中国发展报告之内蒙古篇
  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从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
  如今终于见到了辽阔大地,站在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河水在传唱着祖先的祝福,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席慕蓉《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席慕蓉:蒙古族,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台湾着名诗人、画家)
文化中国内蒙古篇:草原文化之花愈加绚烂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内蒙古的文化工作者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兵分两路:一路人马,组成内蒙古民族艺术团赴保加利亚等欧洲四国巡演,精彩的草原歌舞受到热烈追捧;另一路人马,在北京举办内蒙古文化艺术周。
  如此密集的草原文化展示之旅,充分显示了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勃发生机……
  精神家园--
  遗产保护走在前列
  地处祖国北方草原带的内蒙古是草原文明的承载地和发祥地,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及现当代几个时期的发展后,留下了不同民族、不同特色、绚丽多姿的草原文化。以蒙古族和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少民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艺术,更成为中华文化艺术百花园里最具活力的奇葩。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内蒙古文化厅厅长王志诚说,“发展繁荣文化,保护是前提,保护是基础。”
  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元上都遗址被国务院列为2012年我国向联合国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形成六级名录体系。目前,内蒙古拥有长调、呼麦、马头琴、那达慕、搏克、曲棍球等6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51个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5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22名。
  “万马奔腾”--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自治区每年7月都要举办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每隔两年就要举办乌兰牧骑艺术节。12个地区市盟也纷纷打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包头鹿城文化节、巴彦淖尔河套文化节……
  内蒙古的101个旗县区,也都设立了自己的文化节日。他们以各自地区民族风俗风情为切入点,举办那达慕、马头琴、蒙古长调、安代舞等文化节庆活动。
  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陪你一起看草原》、《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草原歌曲唱响海内外。电影《季风中的马》、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近年来,先后有300多项优秀剧(节)目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文华新剧目奖”和内蒙古“索龙嘎”奖、“萨日纳”奖。齐·宝力高、德德玛、腾格尔、韩磊、斯琴高娃、三宝、乌兰牧骑、额尔古纳乐队等一批草原文化名人和团队在全国影视文艺界享有盛名。
  为了扩大草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内蒙古连年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先后走进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厅、西班牙大教堂、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德国市政音乐厅、英国伦敦卡杜甘音乐厅以及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台北音乐厅等,并屡屡获得国际大奖。草原民族新服饰进入巴黎卢浮宫,轰动“时装之都”.
  滋养心田--
  事业产业发展迅猛
  内蒙古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区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设施网络。目前,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市(区)都至少各有一座图书馆、一座文化馆,848个苏木乡镇建有文化站,70%的嘎查村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四级群众文化网络。
  2009年,内蒙古作出规定,全区74支乌兰牧骑,每年下乡演出时间要达到4个月,场次达到100场,广泛开展了送戏下乡和“百团千场”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之后,全区三级专业艺术院团每年共下基层演出近5000场次。
  内蒙古有一大批企业在政府鼓励下进军文化产业。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从房地产企业向文化产业转型,该集团投资兴建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集团所属的天骄艺术团排练了大型民族歌舞《圣地古韵》、《永远的成吉思汗》,累计演出2000余场。伊利集团每年投入500万元协办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伊泰煤炭集团每年投资1000万元协办草原文化节。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得以迅速成长,涌现出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等一批大型文化企业。目前内蒙古已拥有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记者
高平 本报特约记者 王世英
  ■编后记
  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卡特时曾经指出,内蒙古资源条件好,人口又不多,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全国前列。
  着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1961年的《内蒙访古》中写道:“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
  数十载弹指一挥间。如今,内蒙古这座盛满经济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宝库正在渐渐打开,文化之花辉映草原,政治伟人和历史学家的期望正在变为现实。
专家点评马永真:草原文化提升内蒙古软实力
  近年来内蒙古以草原文化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其思想的启迪性、教育性和巨大的凝聚力,在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日益彰显,草原文化已成为内蒙古软实力的突出标志。
  内蒙古于2003年、2010年先后确立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和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了自治区的文化生产力;先后实施完成了以文化艺术精品生产、“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和文化硬件建设为标志的“十大文化工程”等,实现了内蒙古文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草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成为助推内蒙古科学发展的引擎。
  “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已成为支撑内蒙古科学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实现富民强区,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化惠民工程有效地保障了全区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使他们能够共享文化成果和文化服务。可以相信,以文化惠民工程等为载体的新的草原文化,将为内蒙古文化发展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为提高民族素质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系草原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内蒙古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文化中国发展报告内蒙古此情此景:二人台
  二人台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戏曲剧种,俗称“双玩意儿”,又称“二人班”.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对唱对舞的形式,伴奏乐器为笛子、四胡、扬琴等。
文化中国内蒙古人文地平线:草原上的那达慕
  那达慕,蒙古语译音,意为“娱乐、游戏”,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在草原上举行。彼时正值阳历七八月,草绿花红、羊肥马壮,人们欢聚在一起,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拥有悠久的历史,据石刻铭文《成吉思汗石文》载,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月至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期,这三项比赛结合在一起,成为固定形式。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的那达慕,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和乌兰牧骑演出等新内容,不仅传承着蒙古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还向世人展现力与美的魅力、体能和智慧的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吸引了不少人参与和观看。
  草原上留下了很多诗篇,描写那达慕的热闹景象。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蔚蓝的天空飘着吉祥的白云,
  碧绿的草原花儿五彩缤纷,
  丰收时节草原的盛会,
  聚集着成吉思汗的子孙。
  牧民儿女跃马扬鞭纵横驰骋,
  姑娘弓满如月箭穿靶心。
  老额吉举着哈达为巴特尔祝福,
  老阿爸抱着奶酒献给勇敢之神
  啊嗬嗬,
  开放时代出英雄
  这才是草原上的蒙古人!
  (作者 韩寒)
文化中国发展报告之内蒙古:文化发展历史记要
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草原文化论坛”,确立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年 在全国率先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9月6日)”.
内蒙古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开创了不同国家、跨境民族、同质文化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
  &#年 自治区成立60周年,内蒙古博物院、乌兰恰特大剧院等重大文化工程竣工。
  &#年 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公布: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
  &#年 内蒙古呼麦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年 表彰历年来内蒙古文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内蒙古文化演艺中心开工建设。
  &#年 在北京举办内蒙古文化艺术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引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以蒙古族文化为例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理论问题。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要正确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即,文化的多元化与同一性的关系;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在这基础上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发展途径,继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开发利用优秀文化遗产,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型文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乌鲁木齐,830054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基金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域文史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内蒙古:擦亮草原文化金字招牌
当前位置: >>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内蒙古:擦亮草原文化金字招牌
来源: 新华网 | 更新时间:
  民族广播网10月18日消息:打造精品,是内蒙古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培养人才,是内蒙古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内蒙古也走在全国前列。内蒙古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释放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效。今天的内蒙古人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快车道上
“天堂草原――内蒙古北京文化艺术周”成为最近北京文化演出的盛事。从10月8日到15日,名家名曲演唱会、原创民族歌舞、民族舞蹈精品专场演出等节目轮番上演,在北京掀起了一股内蒙古文化热潮。广阔草原,歌舞海洋,今天的内蒙古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草原般广阔的胸怀和大气,快速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时代的大舞台上绽放出独特而绚丽的光芒。
  把文化资源富矿打造为文化精品
  不用说那一首首不胫而走的草原歌曲,不用说在内蒙古北京文化艺术周里上座率高达84%的“聆听草原”演唱会,不用说刚刚从美国载誉归来的内蒙古歌舞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单是“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小家伙们,就已经拥有了大批国内外粉丝。一批批的精品力作,一次次的精彩表演,来自草原的艺术精品打动了海内外万千观众。 
 &&打造精品,是内蒙古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
  今天,一个催生文化艺术精品的新举措正在内蒙古加快推进,这就是“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该计划以内蒙古草原文明历程为主线,以弘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主旨,以深入展现内蒙古历史文化风貌和改革开放时代精神为重点,组织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等艺术工作者,深入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把握内涵,梳理脉络,明确传承关系,确认典型形态和代表作品,推出与内蒙古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艺术精品和传世之作。
  自2010年3月启动以来,这项兼具开放性和可持续性的文化艺术精品建设工程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全国知名书法家书写蒙古族谚语、赞美草原的诗文等百余幅书法作品已经完成;舞蹈工程已经完成过半,既有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舞蹈精品的整理,也有对内蒙古民族舞蹈史的研究;对内蒙古各地不同的长调和服装进行挖掘整理,包括说唱艺术在内的内蒙古民乐工程也在整理过程中……
  草原文化的丰厚底蕴,培育了一大批文化精品,成为内蒙古的新名片。《天边》、《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草原歌曲唱响海内外,电影《季风中的马》、《额吉》、电视剧《东归英雄》、音乐剧《草原传奇》、大型民族歌舞《千里草原多秀美》、民族舞剧《草原记忆》、民族歌舞集《呼伦贝尔大雪原》等一批文化精品逐渐被人们熟知。
  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成吉思汗文化节,成为遴选精品、展示精品、推出精品的新平台。以呼和浩特市举办的昭君文化节为例,自1999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在今年7月举行的第12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上,除了精心准备的开幕式文艺晚会以外,还推出了文化部群星奖内蒙古巡演、全国少数民族少年儿童舞蹈展演、第十四届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等34项文化旅游活动。&
  与此同时,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先后在国外演出140余场,在世界著名的音乐厅留下了美妙的歌声;内蒙古杂技团的杂技剧《成吉思汗风》在阿根廷、巴西、秘鲁等国进行了多场演出;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的安达组合2009年在美国5个州进行了40天巡回演出,共演出65场,观众近4万人次,受到了热烈欢迎;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的演出在海外引起轰动效应,被列为2008年香港世界儿童合唱节首场演出项目…… 
责编: 白勇熙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匿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蒙古族服饰现代短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