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社会交换理论在解释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系问题的价值

尔雅心理行为与文化试卷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2页免费20页免费5页免费8页免费5页免费 5页免费2页免费4页免费4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10页免费48页免费30页免费44页1下载券12页1下载券
尔雅心理行为与文化试卷及答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关于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论文的问题提问?
跟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有关,有创新,有点深度,容易回答
09-02-15 &匿名提问 发布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就有交往上的需要。所以人际关系是得以生存、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就是说,人际交往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相联结并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络系统。 二、人际关系的要素 人际关系(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一般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为使我校基层团学干部培训进一步制度化、正规化、普及化,同时配合我校“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攀枝花学院校团委和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分团委联合举办团校培训,使更多的团员青年能够接受团的指导教育和服务,使团学干部学以致用能够更好的执行。我分团委接校团委文件后,立即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团员干部培训课程,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团课培训,使新时期广大团员干部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地位,更尽心尽力地为全学院广大师生服务。我分团委按预定培训计划,特举行以“理论学习”、“勿忘历史”、“认识自我”“分清形势、迎评促建”四次培训课程。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团校,通过为团学干部提供内容丰富新颖,形式生动活泼的培训课程,全方位、多角度地增强了共青团员意识,提高了参训学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团学干部,使其在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为我院选拔任用团学干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融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两会”精神,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学院党委、团委的现实任务,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干部,提高了其理论素质;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充实学生干部,改善了其知识结构;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学生干部,增强了其党性修养;加强干部间学习工作经验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干部的协调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团委学生会整体工作开展。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已跨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富强,我们的国家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我们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和现代化国家的重任。
   时代给了我们青年无限的舞台,这正是我们施展才华,燃烧青春火焰的最好的时机。我们应该响应时代的召唤,去追求、去探索、去创造、去奉献,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团干部,应怎样树立良好的形象呢?
   新时期的团干部,首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道德,以它无所不在,无所不有的特性把我们每一位公民紧紧牵在一起。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我国早在孔孟时代就提出“礼义廉耻”等一套道德规范,并在漫长历史中形成文化习惯。上世纪初,蔡元培曾经这样概括他所理解的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公民道德:所标揭者,曰自由、平等、亲爱,道德之要者尽于是矣。一个古老国度的现代化进程走到今天,对于公民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当然应比一个世纪前更为深远,也更加具有社会进步的时代内涵。然而,曾几何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公民却忘记了道德,忘记了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作为新时期的团干部,加强道德建设,在这思绪繁乱之时,在这崭新的时代之下显得如此重要。世纪大门已为我们开启,每个人都渴望祖国建设的步伐不断迈进。我们,一群行使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的人,一群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人,唯有加强道德建设,加强自身修养,才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才能自豪地说一声,我是一名真正的“人民公仆”。
   其次,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评价人生目的和人的社会行为所持有的基本价值标准和尺度,是对于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有意义的一种根本看法。一个正确、高尚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人生的征途具有指导意义,是战胜一切困难羁绊的精神动力;相反,错误、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则是人走向堕落,走向灭亡的诱因。作为21世纪的青年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人生价值观。而作为执法人员,就应该牢牢记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还应具备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如果把祖国比作母亲,我们就要永远对母亲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赤诚就是要求我们爱国。无论何时何地,爱国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中国人,要是不爱国,那就不成为中国人了。所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确定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个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把爱国作为首要规范提出,就是要明确对祖国的热爱,是公民最基本,也是最高尚的道德追求。今天,我们新时期的团员干部要以聪慧的大脑、广博的知识、睿智的心灵和火一般的激情去为祖国谱下华彩乐章!
     做一名新时期团干部,我们还应该具有敬业精神。社会日新月异,不进则退。随着时代的前进,要求我们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敬业就是要我们热爱本职工作,踏实肯干,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前面的道路尽管很崎岖,需要烈日下我们顶着酷暑作战,需要暴风雨中我们迎着狂风深入调查。但是,为了我们的热爱的事业,我们无怨无悔。新时期的团干部,要的就是那不怕苦不怕累日益进取的敬业精神。   作为新时代的团员干部,政治上要坚定: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忠实的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各种复杂形势面前,能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油田改革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想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工作要勤奋:热爱团的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青年中具有较高威望。勤于思考、既有市场经济观念、开拓创新意识,又有很强的组织原则,所在团组织全面完成了与同级党组织和上级团组织签订的工作目标;学习要刻苦:带头学习特色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作风要扎实: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经常与青年谈心,做青年的知心朋友,发扬民主,不沾染官僚习气,做到为政清廉;品德要高尚: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期团干部的标准与现行政策的关系,既敢闯敢试,成绩突出又保持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诚实谦虚,有自我批评精神。    最后,作为新时期的团干部要培养勤奋的学习态度。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带入了新千年,而随之扑面而来的就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挑战和机遇并存,作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呢?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决不是一句空话,一个口号或是一种装饰,学习应该是明确前进的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加强学习,加强实践锻炼是团干部成长的基本途径,提高自身修养和自身素质是干部成长的关键。作为一名团干部,要坚定不移地在党的领导下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同时,要把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使自己接近团员青年,熟悉环境,积累经验,施展才华,全面提高能力和水平。要掌握和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虚心向团员青年学习,吸收大家的聪明才智,以求自身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要求。同时,要向党员同志学习,帮助自己坚定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敏锐性,要自觉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要勇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解决问题,锻炼自己。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通过学习,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勤政务实,做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事,做团员青年欢迎的事。
   作为新时代的团员干部,作为身负国家和人民希望的大学生,我们的回答是什么呢?既然称的上“干”部,那就要注重实“干”,要正确认识自己,珍惜和正视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肩负的职责。树立服务观念,放手大胆地开展工作,努力以自己的工作实绩树立团干部的良好形象。开拓视野,活跃思想,及时跟上潮流及发展趋势,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办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事,办符合客观规律的事,办老百姓期望的事,要时时处处自律,做一个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人……
   如何树立新时期团员干部的形象?我似乎已得出我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可能会是一个一直延续着,而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结论!但我们将与时俱进,将这个问题思考到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内容提要]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潮流。随着我市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城中村”改造进程的加快,原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转型中,离退休党员的人员结构、年龄和思想状况等发生了许多变化,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城市化建设日益显现的不适应性,迫切需要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模式,以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市城市化进程中离退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结合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从加强领导、理顺离退休党员管理体制和创新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内容和方式等几个方面,就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市基层离退休党组织建设,作了认真分析和积极探索,力求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朝气离退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前  言]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城市化时期,既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遇期,也是社会问题较为集中矛盾凸现期。如何根据农村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建设新特点,使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更好地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成从行政村党组织工作向社区党组织工作调整和转移,探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基层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发挥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做好这方面工作研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离退休干部基层党组织建设,显得的越发重要。本文就这一课题,从上到下,深入基层,通过不同形式,从加强基层党组织入手,紧紧围绕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这一主题,展开调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全市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交流研讨会上交流。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世界性潮流。随着我市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城中村”改造进程的加快,离退休党员的人员结构、年龄和思想状况等发生了许多变化,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创新基层离退休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在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中加强离退休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化对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是全面而具体的。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城市化建设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市打造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重要环节。要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关键是要依靠党的坚强领导,抓好基层党建这个“龙头”,特别是发挥好离退休党支部的独特作用,始终坚持和发挥党组织在城市化进程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用,才能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快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知名特色城市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真正参与并分担起城市化建设的重任,则是势所必然。   离退休基层党组织是城市化建设的稳定器和助推器。广大离退休党员长期接受党的培养教育,忠诚于党的事业,政治坚定,作风优良,在村和社区党员中占有相当比重,是一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维护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的特殊政治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基层离退休党员是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特殊群体,他们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力强,是党组织联系、引导、教育农村党员和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桥梁和纽带。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和发挥好离退休党员的政治和经验优势,在宣传城市化建设、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化解村民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对于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改造,促进社会的改革和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化过程中离退休基层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上世纪末,青岛市内四区的“城中村”已率先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近年来,涉农区、市的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原有的545个村也已全部转为社区,预计到2007年我市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8%以上。目前,全市由行政村改为社区的2万多名离退休党员大多被编入社区党组织或街道离退休干部党总支或党支部。在这个过程中,离退休基层党建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单位对离退休党建工作存在认识模糊、不够重视现象   一是个别村或街道社区领导认为离退休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较高,在政治和组织方面上不会出大问题,认为他们退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安度晚年、享天伦之乐,只要落实好他们生活待遇,党组织建设不必像在职那样严格要求。二是有的领导认为离退休党组织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应由老干部主管部门负责,不同程度地存在责任不清、工作不到位现象。三是个别领导忙于行政事务,对离退休党支部建设视为“包袱”,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经常是能拖就拖、能推就推,甚至连基本的活动场所都没有,直接导致离退休基层党建弱化。四是还有少数村和社区没有按规定及时成立离退休党组织,有的党组织逐渐松散,甚至个别处于有名无实,瘫痪、半瘫痪状态。   (二)个别组织管理弱化,存在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上级现象     一是少数离退休党支部换届不够及时,班子弱化现象较为严重,不能有效地对离退休党员进行管理教育,党员队伍素质不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二是有的农村离退休党员离开原居住地或跟随儿女生活,管理难度较大,客观上造成这部分党员存在自动“脱离”党组织现象。三是原有的村级党组织在转为社区党组织时,没能及时成立相应的离退休党组织,或编入其他党组织后对这部分党员疏于管理,正常的组织生活难落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无处问、党费无处缴、学习无人管、活动无人搞等“四无”现象;有的尽管编入了社区相应的党组织,但由于离活动点较远、党员个人与组织缺乏沟通等原因,很少参加组织活动。四是个别街道社区人手少,各方面工作头绪多,抓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建设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根本顾及不上离退休党建工作,所设置的离退休党支部或党小组流于形式,不能正常开展活动。五是原家住农村的退休党员也随着村改社,在成为社区人的同时,也成了“四无”(即无土地耕种、无生活来源、无农村医疗保险、无养老保险)人,思想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四不”现象,即不转组织关系、不缴党费、不参加组织活动、不发挥党员作用。在调研过程中,甚至有的老党员反映,一年到头不一定能过一次组织生活。   (三)党员个体的差异与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之间存在不适应性,部分离退休党员先进性不突出   在市内四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特别是湛山、中韩、浮山后等街道和社区,随着大量老城区离退休居民的迁入,使原有的村居党员结构、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结构较杂、素质高低不一、管理教育难度大的现象,党员生活方式和个人需求的多样化与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不适应性。其主要问题为:一是流动党员管理难度加大,不少离退休党员离开原居住地或加入经商、补差打工队伍,“人在户不在”或“户在人不在”的人户分离现象严重,党员管理出现“空档”。二是少部分党员生活富足了,但思想滑坡了,宗旨观念淡化了,理想信念动摇了,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三是不少离退休党员对城市化和社区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加之村居和老城区的党员文化素质、层次差异大,相互间缺乏沟通交流,参与社区活动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年老体弱党员、贫困党员、长期离土离乡的党员和无职党员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党员先进性表现不突出。   三、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离退休干部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与思考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原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转型中,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城市化建设的不适应性日益显现,迫切需要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模式,以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对此,我们应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基层党建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基层离退休党组织建设,力求在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朝气离退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   (一)加强领导,提高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离退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和能力   各级党委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讲政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离退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认识推进城市化建设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双向互动关系,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真正将离退休党建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认真贯彻落实好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的意见》。   各级组织和老干部工作部门应进一步确立大党建观念,建立适应城市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新格局。加强调查,分类指导,开展社区“党建示范点”建设。要树立“关心社区、深入社区、共建社区”的新观念,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结对子”,开展“双推双促”活动,形成“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格局。不断拓展和丰富离退休基层组织建设的内容,逐步建立一个以街道、城镇党委建设为龙头,以社区、居委会党建为重点,落实各级党组织的管党责任,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下联动的责任体系和大党建格局,扩大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努力形成以社区(村)党组织为基础、社区(村)离退休党员为主体、社区(村)内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团结广大群众共同奋斗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区、市党委要担负起“牵头抓总”的责任,履行总抓职能,搞好统筹安排,切实加强对离退休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各级组织和老干部工作部门要履行指导职能,主动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建立社区(村)离退休党组织“联系点”制度;街道社区党委要履行主抓职能,按照《青岛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离退休干部党员年度考核评比意见》的要求,将离退休党建工作纳入本单位的年度目标考核,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总结、统一评比、统一表彰,强化督促检查,确保离退休基层党建工作各项目标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积极为基层离退休党组织开展活动创造条件。各级党委,特别是村和街道党委应帮助在村改社过程中,解决困难社区(村)离退休党组织办公用房、党员活动室紧张等问题,为离退休党员订阅党报党刊,配置相应的电教设备,建立社区阅览室、阅报栏和“老党员之家”等,搞好党组织阵地建设。要加强村镇、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每个社区(村)都要有办公场所和适合离退休党员活动阵地。要妥善解决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和干部的待遇。已经改为社区的,社区党组织日常办公经费和相关人员的待遇由市、区财政承担;尚未完成“一转两改”的,其日常办公经费和干部待遇,暂仍由村集体承担。在我市已经建立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基本经费保障机制基础上,按照中组部新出台的《意见》要求,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可将离退休党员收缴的党费按50%留成,定期拨给离退休党支部,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离退休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的费用。   (二)理顺管理体制,不断巩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重在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班子建设,及时换届,选好班长。要根据社区组织管理职能的重新调整和界定,着力改变离退休党支部普遍存在的班子年龄偏大、能力偏弱、素质偏低的现象,将党性强、威信高、能力强,相对年轻、身体好,有奉献精神的同志选入支部班子。对普遍高龄的党支部,上级党组织可采取在职干部党员担任联络员或支部成员的方式协助支部开展工作。同时,切实加大对班子成员的学习培训和教育管理,建立以针对性、实用性、开放性为重点的培训机制。去年黄岛区委老干部党校成立后,针对由村转社区的基层组织普遍存在的班子整体素质低、能力弱等问题,通过与各街道社区联合开展基层党组织成员专题培训,提高了离退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建立灵活多样适合城市化发展要求的基层组织形式,切实加强离退休党组织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离退休党员的管理已成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重点。可根据城市化后街道社区党组织的设置情况,打破村级党组织的传统设置模式,实行“支部进楼宇”模式,采取单建、联建离退休党支部或编入在职党组织等形式,灵活、合理设置党组织,为离退休党员过好组织生活创造必要的条件。胶州市中云街道老干部党支部对居住分散(包括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党员)、年老体弱的党员,可以探讨打破单位界限,将老干部党员就地、就近编入离退休党支部;凡离开居住地或外聘时间在6 个月以上的党员,应将组织关系转入所在地或就近的党组织,或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接受所在地党组织的管理,参与所在地党组织的活动;有条件的还可实行动态“双重管理”。   加强和完善社区离退休党员管理,杜绝有党员无组织、有组织无上级的现象。在村改社过程中,对没能编入相应党组织的农村离退休党员,街道和社区党委要及时做好这部分党员安置和管理工作,防止出现组织无处问、党费无处缴、学习无人管、活动无人搞 “四无”现象。应学习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成功经验,积极稳妥地做好城市化进程中离退休党员管理的工作,不断加强和完善基层离退休党组织建设。同时,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探索离退休党员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在健全完善组织生活、党内监督和流动党员管理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推行流动党员请假登记、外出(出国出境)党员定期汇报、党员个人重要情况报告等一系列有效举措,探索试行党员目标管理手册、党员联系卡、党员考评卡等制度,加强对离退休党员的跟踪服务和考评管理。外出时间半年以上、地点固定的,应将组织关系转到临时地党组织,并参加组织活动;出国出境时间长的,要定期向所在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等情况;出国出境定居的,按有关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李沧区通过发放社区离退休党员“党员管理证”,加强对离退休党员的组织生活、政治学习、党费缴纳及参与公益活动等方面的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创新教育管理内容和方式,永葆离退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从政治上关心离退休党员,构筑生动、具体、人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城市相比,农村离退休党员的政治阅历、思想水平、文化层次差异性较大,加之年老体弱、活动不便,转入社区后的思想教育更应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应从实际出发,坚持“灵活、实用”的原则,构筑有效、坚实的思想教育平台。街道社区主要领导要定期向离退休党员通报工作情况、走访慰问,通过组织参观学习考察,开阔视野,使思想政治建设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形成浓厚的人情化教育氛围,增强广大离退休党员的党性观念和组织观念,发挥党员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正面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   完善党组织思想教育制度,夯实社区(村)离退休党员基础教育平台。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分类指导原则,针对城镇党员和农村党员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根据党员的不同类型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坚持“每月学习日”、理论辅导、座谈会、经验交流会、报告会等有效形式,加强对离退休党员的思想教育。对那些高龄、多病、行动不便的离退休党员,采取切合实际、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如派专人登门送学习材料、传达文件、通报党组织活动情况的方法,或利用定期走访慰问、电话联系等方式,推行“小组上门”和“支委包户” 制度,确保这部分党员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受到经常教育。同时,要创新离退休党员教育方式,以小型分散为主,尤其提倡利用录音、录像、广播和远程网络等电化教育形式,强化教育成效,夯实基础教育平台。城阳区230个村已全部转为社区,城市化水平达到57%,为使这部分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要求,他们从去年开始充分发挥区老干部党校的主阵地作用,着力打造“四个一”教育平台,建立了以每月组织离退休党员进行一次集中学习;每季度根据老同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一个题目进行专题讨论研究;每季度组织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每季度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为老党员举办一次专题讲座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学习制度,取得了很好成效。   积极完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制度,构建自我思想教育平台。老同志受党培养教育多年,政治理论素养较高,有着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识,加之多年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离退休党组织要利用好这一优势,积极为老同志创造各种学习教育条件,如登门入户送报刊、学习材料,委派专人进行辅导,支持、帮助和倡导老同志通过自学,实现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目标。   充分利用老干部党校、老年大学、老年学校、老干部活动中心及街道社区等文化活动阵地,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平台。要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不断创新离退休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与活动载体,将思想教育主线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使各类活动阵地成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成为老同志的终身教育基地,让老同志在老有所乐中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获。   实施“典型引路、争先创优”工程,建立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和激励机制。加强城市化进程离退休基层“示范点”建设,善于发现、培植和总结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和推广,以点上突破促进面上提高,在离退休党组织和广大老同志中形成浓厚的学先进、赶先进氛围,进一步使老同志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处理城市化进程中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真正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离退休党员在城市化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党委和组织、老干部部门,特别是离退休党组织要从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利用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一是当好“督导员”。发挥离退休党员政治觉悟高、作风正派、敢于坚持原则的优势,保障广大农民在城市化改造中的合法权益。二是当好“参议员”。组织老同志担当村和社区参谋和助手,为城市化建设建言献策,帮助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三是当好“宣传员”。组织带领广大群众,宣传城市化建设的政策,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四是当好“调解员”。利用老党员情况熟、威信高的优势,及时调解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五是当好“辅导员”。组织有专长的老党员开展普法教育,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技术培训。六是当好 “服务员”。组织老党员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千家愁、暖万人心的社区“凝聚力工程”建设活动,为城市化建设构建和谐氛围。通过 “六大员”等活动的开展,引导广大群众带头壮大社区经济,带头维护社会稳定,带头倡树新风正气,带头弘扬社会美德,带头参与文明创评,树立起离退休基层党组织的新形象,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办公室是一个综合部门,协调机构、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联系各方的枢纽,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搞好服务”。办公室主任是一个单位的“总管家”,如何当好办公室主任,充分发挥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要树立“一种理念”,增强做好办公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国内物价呈上涨趋势,物价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办公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树立办公室就是服务部、办公室主任就是服务员,办公室工作就是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新理念。怎样才能做好服务工作呢?一要有责任意识。要做好办公室工作,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树立“零距离服务”和“零差错服务”的理念。办公室工作无小事,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全局的工作。如编发信息、传阅文件、呈办文件、拟草公文等等,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件件事关全局,耽误了就是大事,就会贻误工作。高度的责任心是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前提。作为办公室主任,必须保持高度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认真对待和切实抓好每一项工作,以保证全局工作的正常运转。二要有真诚情感。要牢固树立真诚服务的理念,对外要热诚,对来单位办事的人要热情接待、礼貌待人,即 “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暖心、一片赤诚待人”,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对内要真诚,大家在一起共事,是事业的需要,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要在办公室着力营造一种团结和谐、温馨融洽的氛围,要加强品德修养,顾全大局,谦让包容。要多看他人之长,常思自己之短;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充满真诚之心,满怀真挚情感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关键,服务要热情诚恳、耐心细致,要多联系、多商量、多协调、多沟通,坚持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三要有效率观念。要树立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理念,要有强烈的时效观念和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做到遇事不推诿、不扯皮、不拖拉、不敷衍,不留工作过夜。要切实推行首问责任制和限时结办制,立说立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要事快办,按时按量、保质保效完成各项任务。要注重探索和把握办公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形成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工作机制。二、要找准一个定位,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办公室是参谋部、“智囊团”,是信息中心,是领导的左右手。作为办公室主任,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这就是一个办公室主任的准确定位。如何当好参谋和助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勤于调查研究,注重总结分析。办公室主任要围绕中心工作,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在工作中注重把握分寸,做到责任到位不失职,工作主动不越位,这既是一条工作原则,也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要学会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中调查研究,勤于资料积累,善于总结分析,及时准确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多出点子、想办法。要深刻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把握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把握领导的工作思路,留心领导平时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和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善于将领导零零散散的思路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从中把握领导的思想脉搏和思维走向,从而有效地为领导决策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做到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帮领导之所需,把办公室工作的重点转到当好领导决策参谋这一高层次的服务上。通过经常性的调查研究,及时、准确、全面地为领导提供有效信息,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二)善于管好事务,发挥协调作用。办公室主任要始终站在全局的高度,坚定地贯彻上级精神,协助领导做好协调工作。一是服务不添乱。要尽力为领导减少琐碎性事务,让领导集中更多的精力想大事抓大事。在处理日常事务中,要依法依理、中规中矩,揽事不揽权、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帮忙不添乱。二是解难不添忧。注重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把矛盾控制和解决在萌芽状态,不能一有问题就上交,一有困难就绕道,要敢于面对矛盾,要善于化解矛盾,为领导遮风挡雨、分忧解愁。三是成事不误事。办公室主任必须胸怀大局、心细如发,学会“弹钢琴”,统筹兼顾,科学安排,致力办公室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切实做到忙而不乱,繁而有序,大事不误、小事不漏,各项工作井井有条,环环相扣。(三)敢于抓好督查,推动工作落实。督办工作是确保领导决策落到实处的重要一环,是办公室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敢于督办、善于督办是办公室主任的基本职责和要求。如何抓好督查工作,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突出重点。围绕县委、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紧贴全局重点,工作方式应从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工作重点应从重布置向重督查抓落实转变。不要不分轻重缓急,本未倒置,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关键环节,做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提纲契领,带动全局。二是要完善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做到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明确工作职责。要认真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做到年初有方案,每月有安排,每季有通报,年终有总评。三是要严格考核。按照人员分工,将每个人的工作目标进行量化考核,根据考核情况提出奖惩建议和完善机制、推进工作的意见。加强全局性工作的督查,做到事前有预案,事中有跟踪,事后有反馈。坚持不懈地抓好督查,抓好工作落实,针对工作落实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三、要强化一种素质,充分发挥办公室的综合效能当好办公室主任,做好办公室工作,关键在于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充分发挥办公室综合效能的基础和前提。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勤学。把“要我学”的被动消极行为转变为“我要学”的自觉主动行为,坚持不懈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要系统地学习法律法规,学习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学习现代科技知识。通过学习,拓展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升参谋服务水平。其次要活学。学习要有计划、有重点,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为解决工作忙、事务多的矛盾,可采取化整为零、见缝插针的方式挤时间学;要诚恳向领导学,虚心向同行学;向报刊学,向典型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勤学多思,通过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聚沙成塔、聚腋成裘、积少成多,实现质的飞跃。办公室主任必须不断提高敏锐发现问题、辩证思考问题、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强化综合协调能力,文稿起草要有精品意识,努力克服空洞、呆板、冗长的文风,力求思路新、角度新、意境新,增强文稿的政策性、生动性,努力提高办文质量和效率。锻造高尚的人格,具有丰富的知识,掌握高超的协调艺术,这是当好办公室主任的基本要求。 二要强化奉献意识,搞好后勤服务。办公室工作不仅琐碎忙乱,而且处于上下左右的夹缝之中,既有来自上面的批评,又有来自下面的埋怨,众口难调。为此,办公室主任必须从思想上增强甘当后勤部长的服务意识,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意识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要把握工作的前瞻性,明确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先干什么,后干什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把握分寸,适时适度。要学会艺术性地传话,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务必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态度亲切、语气和蔼、语意明确,从而达到协调关系、促进团结,增进合作、化解矛盾、改进工作的目的。三要加强廉洁自律,树立良好形象。要把“公正办事、干净干事” 作为自己的基本准则。办公室主任本身不是单位领导,本身没有权力,但由于身处领导周围,身处各种利益关系的中心,往往被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对此,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加强党性和品行修养,严于律己,不贪不占,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不断淡化领导身边这个“岗位”带来的光环,强化“岗位”赋予的责任,抵制不良风气,自觉接受监督,筑起拒腐防变的牢固防线,树立良好形象。一是要敢于开展自我批评、诚恳接受他人批评。乐于接受批评,才有自知之明,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工作中的差距。只有经常剖析自己,才能修正不足,弥补差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要保持锐意创新的高昂斗志。要不断解放思想,努力开拓创新、克难奋进。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面临繁重工作压力、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后退、不畏缩,勇往直前,充满坚定的信念、充满乐观的心态,充满胜利的希望。三是要淡泊名利。办公室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办公室主任要有甘于清贫、甘于奉献、甘于吃苦的精神境界,要看淡权位、看淡名利、看淡荣誉、看淡得失,吃得起苦、吃得起亏,心态平和、宽容大度,把“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作风一尘染、清正廉明”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一)研究背景    1.高校“班级”地位的削弱 寝室地位的上升我国高校的“班级”作为最小群体单位已逐渐为寝室所取代。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各种成人教育与自学考试教育方式的逐渐兴起和发展。高校的教室已普遍不能满足一室一班的教学需求,因而多实行流动教室制度,传统意义上“一室一班”的班级空间观念被打破 。同时,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分制与第二专业的开设,全校性选修课不断增加,均使得原来传统“班”的地位日益削弱。以班级形式出现的场合与次数大大减少,班级的涵义发生了变化,而新建的各种选修课班、第二专业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系科、不同专业,班级也只是一个临时的组织,行政班级逐渐被课程班级所代替,班级的群体被淡化。而相对比较固定的寝室就成了最小的群体单位。寝室是大学生一天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据统计,我国高校学生每人每天平均在寝室停留的时间达到13-14个小时,扣除睡眠时间,每天有5-6个小时在寝室度过 。寝室不仅是大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也是他们学习的园地,信息获取的窗口,思想交流的渠道,娱乐的天地。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寝室氛围的影响,学生中的事端也往往发生在这里。寝室虽小,少则三、四人,多则七、八人,但它是大学生最直接参与人际关系的场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何处理好寝室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那么,了解目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现状,展开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就成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课题。 2.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在高校寝室中出现的各种恶性事件给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亮出了“红灯”。2003年云南大学“2.23”马加爵杀人案的直接导火索就是马加爵与寝室成员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寝室人际关系恶化。上海《文汇报》报道:2002年上海高校自杀事件中,人际关系紧张的占27.8%,以恋爱为诱因的比列为22%,健康原因的5.6%,精神疾病的11.1%,其他占5.6%,人际关系紧张已取代恋爱失败成为上海高校自杀事件的最主要因素。成都某高校去年在校园网上对近千名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寝室人际关系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0%的大学生认为寝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33%的大学生寝室里室友不能互相关心、相处不融洽。不久前,河北大学对在校1200多名大学生展开人际关系现状调查,调查显示,寝室人际关系是让大学生感到最苦恼、最难适应的人际关系。另一项全国性的调查也显示,与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大学生呈现的心理问题增多,而且在重要次序上发生了变化。在老一代大学生中,情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要程度在心理上分别列前三位。现在的前三位仍是这些问题,但是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上升到了第一位,其中寝室人际关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在现状面前如何针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中出现的不良趋势,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积极性建议,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问题。3.相关研究的欠缺本人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发现,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资料很多,但是直接关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研究的资料却甚少。在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维普资讯公司《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方式下,用篇名、摘要、关键词、任意词等检索方式分别检索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大学生人际关系”、“大学生人际交往”、“高校人际关系”、“团体人际关系”、“群体人际关系”等,发现直接用篇名的仅1篇,间接相关的文章有1199篇,其中博硕论文相关的有2篇。可见,直接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进行的研究还远远不足。已有研究的欠缺和不足无疑使本人的研究缺少了足够的借鉴,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使得本研究有了一个很大的空间,给了本研究一个填补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研究空白的机会。(二)本人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从主观上讲,大学四年的求学经历让本人耳闻目睹了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许多由于寝室人际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冲突和悲剧。人际关系问题成为当前大学生最苦恼的事情之一。为此,本人从一个良好的研究目的出发,试图通过调查研究给予大学生和高校管理部门积极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从客观上讲,首先,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从心理学、思想政治工作等角度的研究已不少,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它目前还是少数。其次,本人身处高校,与大学生有较为频繁的交往和接触,为本人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提供了环境优势。二、研究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在现实社会的实际活动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包括认知、情感)和相应的行为表现。这就是说:其一,人际关系是在人们在实际活动中产生的,人际关系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产物,离开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可能产生人际关系;其二,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这种交往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其三,人际关系虽然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等等,但主要是指上述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微观的心理上的关系和距离,是在一定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关系;第四,作为人的心理联系的人际关系又总是外化为人的行为,并在人与人的实际交往中形成一定的模式。2.大学生寝室与大学生宿舍:这里的大学生寝室是指少数(4—8个)大学生借以共同睡眠、学习、活动的一个独特空间,往往以“间”为单位。而大学生宿舍是指多数大学生(几百或上千人不等)借以共同睡眠、学习、活动的空间,其成员构成除了大学生以外还包括宿舍管理员等,往往以“幢、栋”为单位。寝室在空间上被宿舍所包涵 。3.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大学生寝室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它包含在宿舍人际关系之中。4.“重庆市大学生”:本文题目中的“重庆市大学生”,指的是重庆市普通高校的全日制大学生。职业大学、民办大学等的大学生不计算在内。(二)国内有关研究的分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地球上出现了“人”这一高级动物那天起,人与人之间就开始了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就产生了。“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良禽择木而息,人则择善而从。”;“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从这些古贤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处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话题。教育家孔子甚至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高度概括那个时代独特的人际关系。荀子在《不苟》篇中曾说:“君子洁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这是荀子在试图揭示人际关系的本质。可见,对于人际关系的关注和在我国古代社会已经开始了。人际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的综合 。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关系也在个断变化发展,对于人际关系的研究也在变化发展。近20年来,我国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人际关系的既有研究表现为:1.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涵义及实质研究。其代表观点有: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和相应的行为表现;人际关系是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关系和距离;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是一种情感的社会交换(时蓉华,1988;何立婴,1990;李勇翔1990;林国灿,2002)2.人际关系的类型研究。其代表观点有:人际关系可分为血缘、亲缘和业缘;可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竞争型、无规则型;获致性人际关系和先赋性人际关系(刘达临,1984;李星万,1986;郁景祖,1995;林国灿,2002)3.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理论的梳理。其代表观点有:我国人际关系真正规范化和系统化是在春秋战国后发展起来的封建礼教伦理中,春秋战国时期封建人际关系理论的产生,秦汉时期封建人际关系理论的形成,宋明时期封建人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明末清初封建人际关系理论的变化。(志坤,1991;丁原明,1993;王一玫,2000)4.中西人际关系比较。其代表观点有:东西方人际关系有逻辑起点的差异,有内容对形式的附着性的差异,关系取向与非关系取向的差异(翟学伟,1991;杨宜音,1995;李伟民,1996;彭泗清2001)5.人际关系的本土理论模式。其主要观点有:小农经济关系网和人情构成了传统乡村社会文化;中国人际关系的三大本土概念:人缘、人情和人伦。(曹锦清,1992;孔维民,1993;翟学伟,1993;杨宜音,1999)6.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研究。其主要观点有:市场经济条件人际关系的特征:主体化、表面化、互惠化、公平竞争化、契约化。人际关系障碍表现为:信息沟通过程中的障碍、社会知觉和归因过程障碍、互动层次的障碍。(王朗玲,1993;杨芳勇,1994;王莹,1995;舒安娜,2003;)7.城市邻里关系研究。其主要观点有: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轻近邻、重远郊”成为新的人际关系模式,邻里交往深度降低。(叶翔,1985;冯建平,1995;田凯,1997;程胜利,1999)8.网络时代的人际关系探析。其主要观点有:网络社会的人际关系具有开放性与多元性、自主性与随意性、间接性与广泛性、非现实性和匿名性、平等性、失范性、人际情感的疏远、信任危机等特性(乐国安,2002)。在CNKI学术期刊上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大学生寝室关系”进行“全文”、“题名”、“关键词”搜索,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有关论文479篇,关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论文6篇。前者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分类。从社会学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2.人际关系原则。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可以分为交互原则、功利原则和自我价值保护原则。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首应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和投射效应。4.学校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研究。5.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关于“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数量极少,其研究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类型、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因素、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特点的纵向变化。(三)国外有关研究的分析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差异,与我国相比,西方国家的大学生生源往往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民族、人种、宗教信仰等差异。因此,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寝室人员构成与我国有着较大差异。同时,西方国家的大学往往安排不同类型的学生如本科生、研究生,神学生、医学生、法学生等同住一楼或同住一个寝室以增进接触交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与我们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可借鉴性不强。然而,关于人际关系的研究,西方国家则比我们进行得要早,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人际关系理论有很多种,我们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来加以摄取,大致可以分为人际交往理论、人际特质理论、人际激励理论。人际交往理论包括了符号互动论(象征性交往理论)、场合交往论、自我呈现论、社会交换论和T组理论等。符号相互作用论(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其直接的哲学依据可以从C.S.皮尔斯、W.詹姆斯和J.杜威等实用主义者中找到。美国学者米德公认为是这一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思想主要集中于《思想、自我和社会》一书。米德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位,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他认为每个交往者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他提出了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这一公式,强调语言与对象的相互作用,强调交往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是对符号的统一理解为基础的。场合交往论是在康波(b)和斯尼格(S.P.Snygg)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第一,交往中的个体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其一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为。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个体对他人施于的刺激作出应答性的发应,采取适当的交往行为。第二,场合交往论强调特定的情景、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并由此推演出特定情况下“对情况的解说”或是由于“主角的观点而产生的行为所构成的情景”。自我呈现论(Theory of self-presentation),是戈夫曼(1959)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其理论观点表现在:社会交往在于交往者,借助于自己的言语行动向对方叙述有关自己的事情,即向他人表演自己;强调自我呈现是社会影响的一种手段,交往者把自己的形象呈现给对方,不但希望给他人一个可接受的角色形象,而且也希望对方提出相应的报答行为;认为人在交往种可能游不同的动机和目的。社会交换论(Social Exchange Theories)形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其主要思想是:认为人际交往具有社会性;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即对方的反应给个体带来的直接的奖赏或惩罚;认为交往种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T组理论产生于勒温的实验研究,其主要观点是:交往中人们都是按角色来行事的,只是大部分人没有感觉到自己;应该努力使交往双方藏于内心的感情表面化。人际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修茨。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的愿望和需要,只是明显与不明显的区别。他提出了三类需要:包容的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际,其行为特征是沟通、相容、相属、参与出席等;控制的需求,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感情的需求,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人际激励理论被划分为:需求理论,强调需求是激励的原因;归因理论,主要对交往的成就动机等进行心理归因;期望理论,认为人际交往中期望是激励的动因;公平理论,认为人在交往中希望得到交往报酬,希望公平。(四)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1.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目前为止,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且研究角度主要停留在心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欠缺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进行理论探讨。2.已有的少数研究绝大部分是进行个案研究,往往是选取一个或几个寝室进行,研究方法也主要集中于访谈法,欠缺对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进行一个宏观的调查和把握,归因分析的维度也显得简单化。(五)本研究的价值1.理论意义:寝室群体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同辈群体” ,同时,作为大学同辈文化的寝室人际关系从属于学校亚文化,因此,寝室在这个意义上承担着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这一重要功能。本研究针对当前大学生寝室的人际关系现状,试图探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教育社会学意义。2.实践价值:基于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力图在对重庆市高校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进行深入调查后,获悉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并从教育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归因分析,以补充已有研究的不足,希望对高校学生管理部门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一)研究思路首先,在对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之后,从本人的知识理论结构和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出发,做出研究假设。其次,在占有广泛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假设,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在获得数据的前提下,主要运用社会学和教育学理论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特点、类型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作出归因分析。最后,针对调查后的具体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全文思路简化如下:初步访谈获取信息---根据假设制定问卷---问卷调查和统计---具体问题分析及理论论证---对策建议(二)研究方法1.文献法:在图书馆和系资料室查阅相关文献,并借助数字化图书馆(超星电子图书、《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学术期刊),以及“google”和“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获得资料,筛选有效和权威信息,从而使本研究具有前人的研究背景和基石。2.调查法:在随机抽样考察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意义结构的吻合度,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初步问卷调查和访谈,形成原始项目,取得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正式问卷。调查对象初步定为重庆市两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测量法初步定为人际关系社会测量法。3.访谈法: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大学生寝室成员进行多次深入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弥补问卷调查的缺陷。四.研究计划前期:搜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中期:展开具体的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后期:论文写作、定稿。五.研究的重点、难点(一)研究重点:本研究重点在于调查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具体特征、类型等,分析其原因及对大学生发展影响。(二)研究难点:前人直接相关的研究较少,研究者知识结构的局限,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问题,这些都对本人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六.论文提纲第一部分  引言一、论文选题缘由1.高校“班级”地位的削弱,寝室地位的上升2.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日益突出3.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研究的欠缺4.本人研究动机和客观条件二、研究文献综述1.已有研究成果2.已有研究不足三、本研究的目的和价值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五、概念界定第二部分   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抽样调查及结果分析一、样本的选择二、调查结果及统计1.男、女生调查2.文、理科调查3.四个年级纵向调查4.城镇籍学生与农村籍学生调查5.其他方面的调查(待定)三、统计总结调查结果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类型、特点及其多维度差异比较第三部分   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的深层分析一、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教育社会学意义1.同辈群体功能2.符号互动理论对人际关系的理论阐释二、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形成进行归因分析三、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分析第四部分   建议与对策一、大学生的自我修正与调适二、高校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应对三、家庭、社会构筑社会环境支持结束语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学风问题实质上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学风是否端正,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学风建设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省社科院院长万斌教授。  记者: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理论联系实际,是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具有旺盛创造力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应该如何深刻理解?  万斌:能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党历来重视学风问题,在80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倡导和实践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从实际中来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也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用好。从党的历史上看,什么时候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好,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因此,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新世纪,我们党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带领人民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必须立足于新的时代、新的现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进理论创新,继续拓展实践;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端正学风,努力在学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记者:这些年来,我们党一直重视改进学风问题,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良学风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而且还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我们如何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  万斌:新时期不良学风的突出表现是照搬照抄、本本主义。有的只知照搬照抄,一切都以“老祖宗”讲过没有、讲了什么为标准;有的不顾国情实际,盲目照搬照抄外国的经验和模式;有的心态浮躁,要么轻视理论、忽视学习,要么搞实用主义,用来装门面;有的搞本本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熟视无睹,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勇气,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妨碍我们完整、准确地掌握科学理论,严重地妨碍我们坚持、丰富和发展科学理论,也严重地妨碍我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所以,坚决反对和清除不良学风,仍然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个严峻课题。  记者:对党员干部来说,大家都知道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但在现实中怎样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万斌:要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抓好三个环节。首先要重视理论、学好理论,具体地说,既要认识理论的重要性,又要刻苦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还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其次,要深入实践,了解实际。再者,就是要做好结合的文章,形成一个机制、一个良好的氛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理论创新的源泉在实践,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因此,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新形势和国内新情况,我们一定要开动脑筋,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结合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把学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