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承受能力1000字论文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教学论文】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职称评定】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教学论文】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职称评定】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1:10:5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教学论文】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教师职称评定】
官方公共微信德育论文:《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探析》
&&&&&&&&&&&&&&&&&&&&&&&&&&&&
& 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探析
&&&&&&&&&&&&&&&&&&&&&&&&&&&&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 许松柏
&老师们通常称学生的“逆反心理”为“对着干”。少部分学生与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的教育者“对着干”,教育者越是提倡的,他越反对,教育者极力禁止的,他想方设法要领教,而教育者反对的,他偏偏故意表示欣赏。这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相矛盾,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教育进行抗拒的畸形心态,目前在中学生中较为普遍。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特别是政治环境的影响。十年“文革”的恶果,打开“国门”之后“苍蝇”们带进来的病毒,千百年来剥削阶级的道德意识的影响,使少部分中学生从小就错误地接受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观点,对人冷若冰霜,处处以“我”为利益标准;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使少部分中学生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观念格格不入,看人生尔虞我诈,把社会看得很灰暗,养成了遇事遇人总是从反面看,往坏处想,产生了一种凡好的、正面的都“我不信”,凡坏的、反面的都“原来如此”的畸形心态,形成“逆反”。
当然,“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中学生错误地接受社会负面的影响,是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的。中学阶段正是人生中“心慌意乱”的半儿童半成人时期,孩子们渴望“独立”,却又实际上需要“依赖”;他们要求别人尊重、信任自己,可他们又没有学会尊重别人,信任别人;他们自认已经是大人了,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要求与成人平等地处理和决定自己的事情,但是一旦真的离开师长的指点,他们又寸步难行.总之,中学生时期是人生中最不稳定、最容易左右摇摆,充满矛盾性的“危险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教育者没有特别重视孩子们心理素质上“封闭与开放相矛盾”,“孤独与反抗相表里”的特点,施以正当的疏导和适当的矫正,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很容易乘虚而入,“占领”部分青少年的“思想阵地”,和教育者的正面教育相对抗,形成严重的“逆反”。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从教育内部看,“师道尊严”的封建教育观和封建伦理观的流毒,目前还远未肃清。一些教师、家长习惯于在教育中“令行禁止”,“说一不二”,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味的“高标准、严要求”,常常是标准高到学生只能“望标兴叹”的地步,而“严”又不得法,不讲度,“矫枉过正”,训斥三六九,批评一四七,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荣誉感遭到无情摧残。既然得不到教育者的理解和尊重,自然而然地从表面的封闭和内在反抗来对付教育者,产生“逆反”,在一定条件下甚至演变为和教育者公开“对着干”。从这个意义上看,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失误,常常成了逆反心理形成的“催化剂”。
近年来,我对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在对一些具体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后,我认为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因认识上的片面性、主观主义,而对教育者的教育取“我不信”的态度。二是因感情上的自我表现、自我承认欲望与强烈的虚荣心相混淆,过高地估计自己,因而对教育者取“看不起”的态度。三是因知识上的贫乏和阅世的肤浅,部分中学生既分不清是非,又无法控制自己的猎奇心理,因而错误地接受了极其有害的信息并深受其害,以致不能自拔。既不能自我约束,又认为教育者“拿我没办法”。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实践证明,根治学生的逆反心理病,主要应该是也只能是教育者(特别是班主任)一颗温暖赤诚的心。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症状”,我采用了三种“疗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其一,“理疗”。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主观主义的毛病,要晓之以理。要相信“正统教育”的力量,要相信马列主义理论、共产主义道德观念的“大道理”能够让学生信服。在担任初2010级2班班主任时,在八年级的上学期,我发现班上有位基础和智力均属上乘的学生,成绩猛然下降,上课不听,作业不做,成天心慌慌的,多次为丁点儿小事和人打架,甚至上课时当面顶撞我这位他平时很尊重的班主任。经了解,才知道该生的哥哥师范大学毕业参加区教育局的教师公开招考,笔试成绩很好,面试成绩却较差,总分成绩靠后而被分到一所偏远的乡镇小学。该生则认为是因为自己家是农民,没权没势没钱去打点,才被“发配乡下”。该生为这事不平进而迁怒于社会“不公”、“黑暗”,表现出明显的“逆反”,此时,如果正面评判他言行的是非,恐怕难以奏效。于是我找他闲聊,这孩子写作能力不错,我就和他谈写作,谈鲁迅、高尔基、海伦.凯勒、史铁生、韩寒……,并由此入手谈理想、人生,谈祖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谈人类社会的美好前途。我问他:如今很多人不愿当教师,看不起教师,那么学校还要不要办?如果教师都不愿意去乡镇,上亿的农村孩子还要不要上学?三番五次的长谈,使他认识到他哥哥通过公开招考获得教师岗位是光荣的,分配到乡镇任教是正常的,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必然经历,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自己以不努力学习来发泄不满则是非常错误的。他还用我的话去帮助一时想不通的哥哥。后来,他的学习很快追了上来,初中毕业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市区唯一的那所国家级重点中学。
“理疗”,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孩子们明白“艰苦创业”,明白“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大道理”,大道理通了,“小道理”自然通,这无疑是治疗中学生逆反心理病的首选疗法。
其二,“情疗”。学生“看不起”教师,据我观察,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教师的人品学识出了什么毛病,而是师生之间缺乏理解引起的。教师的起码道德是爱学生,而教育者如果希望自己的教育获得成功,最高的技巧则是尊重学生,通俗地说,就是需要大量的“感情投资”。
一位家住农村的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衣着土气,又不讲卫生,引起少数同学讥笑他,挖苦他,他本来就有点儿落落寡欢,一次语文课上,我开玩笑说他的普通话讲得“其味无穷”,刚好此时他同桌的女生正装腔作势地捂着鼻子。这下导火索燃起来了,他居然猛地站起来,冲我大吼了一声“你放屁”!待我回过神来,他已抓起书包冲出了教室。后来,我登门向他解释、道歉。我告诉他,我也是农民的儿子,绝无看不起他的意思。我没有追究他辱骂老师的错误,反而在团小组会上和班会上我一面自我检讨过去对他关心不够,一面狠狠批评了那些不尊重他的学生,责成他们真诚地向他道歉。精诚所至,他痛哭流涕地向我赔礼道歉,检查了自己骂老师的错误,而且从此改掉了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后来,这个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某重点中专学校。逢年过节,他寄给我的明信片上,常有这样一句话:“是老师您教会了我理解别人、尊重别人。”
“情疗”,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教师时时要有“假如我是学生”的感情,要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这样,学生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仅有“师生情”,还有“朋友情”、“同学情”,孩子们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为他们心服口服的天然的“头儿”,他们自然不会“逆反”,为师之道.不在挖空心思地去“管”,而在以心换心地让学生“敬”、“服”。
其三,“法疗”。俗话说,“长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至”,对那些逆反心理严重而产生破坏作用的学生,教育一定要“拿他有办法”,这里的“法”,首先是法制教育。中学生逆反心理病发展到极端时,往往以小团体的形式出现,这时如果再加上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介入,就会演变为流氓团伙,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用国家法律来疗救这极个别的学生是必需的。当然,对大多数有逆反心理病的学生来说,这“法”只能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校纪班规,不给犯严重错误的学生以必要的组织纪律处分,实质上就默许了错误的蔓延,“不要规矩不成方圆”,这会后患无穷。当然,处分的目的仅仅是促使其“悬崖勒马”、“浪子回头”,是迫不得已的手段,处分之后,仍然要给以更进一步的“理疗”、“情疗”,尽全力将他们拉回来。我当班主任二十余年经手处分过七位学生,我至今不悔也无愧。去年春节,一位曾经受过处分的学生专程来看我,感谢我为他打架斗殴而给的“严重警告”,他现在在部队当连长,他说:“学校政教处宣布处分时,我很恨你,我转眼看见你当时很动感情,还在班上为我的事作检查,说你没多关心我,我也动了真格的感情……”处分要处分得学生心服,这个处分才有实效!
“理疗”、“情疗”和“法疗”这三种疗法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无“理”则“情”必“俗”,无“情”则“理”必“空”,无“法”则“理、情”都会失之散漫。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诸葛亮语)。二十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告诉我:逆反心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之丧失警惕,可怕的是我们采取错误的“疗法”。
&&&&&&&&&&&&&&&&&&&&&&&&&&&&&&&&&&&&&&&&&&&&&&&&&&&&&&&&&&&&&&&&&&&&&&
作者姓名:许松柏(39岁,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连续四年被内江市教育局、内江市学校德育研究会聘为内江市中小学德育论文比赛评委。)
作者单位: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中学
单位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东桐路530号
邮编:641002&&&&&&&
校办:0832----2256780
个人邮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教​育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摘 要: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且越来越激烈,包括体育活动;而在体育竞赛中胜出与失败是此生彼长的,中学生由于心理素"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谈中学生体育竞赛失败心理承受能力的探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无处不在,且越来越激烈,包括体育活动;而在体育竞赛中胜出与失败是此生彼长的,中学生由于心理素质不过硬,处理问题还不大成熟,在面对失败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脆弱的表现。笔者欲对中学生体育竞赛中失败之心理承受能力进行探究,阐明中学生失败心理承受能力之现状,分析其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差之原因,进而为提高其失败心理承受能力提出相对合理的建议,以期对此议题的进一步探讨有所裨益。 中国论文网 /1/view-5288777.htm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竞赛 失败 心理承受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5(c)-0236-01   1 中学生体育竞赛失败心理承受能力之现状   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学生体育竞赛中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并不良好,大多数的中学生对于体育比赛失败的情绪为沮丧、不服气甚至是愤怒,只有很少的参赛者可以以较为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体育竞赛的失败。而中学生体育竞赛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主要有:其一,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对体育训练和比赛有抵抗情绪,斗志低落,无法集中精神,感到很大的压力且难以释放;其二,对待教练和队友冷漠,无动于衷,对体育竞技没有任何兴趣,思想包袱重;其三,焦虑,在学习和比赛中情绪十分不稳定,经常表现得焦躁不安,或者畏惧、恐慌,不敢尝试;其四,经常逃避现实,不敢认真面对自己,甚至放弃学习机会,不能较好地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去;其五,易怒,将比赛失败的原因归结为队友的配合不当或者对手违反比赛规则或者裁判的不公正,从而容易发怒,甚至采取过激的肢体报复动作,发泄不满;其六,物质滥用,在体育竞赛失败后,有些中学生可能会酗酒、抽烟或者服用刺激性药物,以图达到精神上的麻痹。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表现方式,但归结而论,中学生面对体育竞赛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存在很大问题,必须得到有效改进。   2 中学生体育竞赛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差之原因   2.1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   在平时的体育训练过程中,很多体育教师都可能忽视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致于他们在体育竞赛中失败后难以正确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例如,有些中学生的体育成绩较差,而体育教师往往忽视他们的存在,他们长期得不到老师的鼓励、表扬可能会造成自己的自卑、不想学习的心理;还有部分体育教师可能只关注技术动作或者训练结果的达标与否,不关心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甚至可能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对所选的体育项目产生足够的兴趣或者逆反于老师的教学方式。   2.2 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过严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雨季,对自我的评价、期望很高,当达不到自己的预定目标时可能就会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尤其是在体育竞赛这种竞争激烈的场合。他们不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能接受自己是比赛失败者的结果。例如,有的中学生平时上课和训练过程中表现不错,自我感觉良好,但在体育竞赛中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便无法面对,被打败后可能很长时间都难以提起斗志;另外,也有部分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失败后,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对手不守比赛规则或者采用非正当手段,甚至可能对其产生敌意或者进行报复。   2.3 人生经历较浅,抗打击能力较弱   中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人生经验还很不足,遇事自我调整的能力还很不够,在体育竞赛中过分看重成败得失,一旦遭遇失败的挫折,不可能很快地恢复过来。例如,有的中学生将从事体育当作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在竞赛中,尤其是高端的比赛中失败的话,便会有自暴自弃的想法,觉得人生无希望,觉得自己是废人,且对继续从事体育和练和比赛十分胆怯;也有的中学生将失败的痛苦无限放大,感觉从事体育没有出路,彻底不再对体育运动抱有兴趣,实不相宜。   2.4 家庭中父母等长辈的期望过高   很多中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和参加体育竞赛都是出于父母的要求,而非自己真正的兴趣、喜好;而父母往往会将自己子女的竞赛成绩当作对外炫耀的资本,但是这无形之中会给子女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当子女在体育竞赛中失败的话,不但没有安慰、鼓励,反而会斥责或者体罚。如此一来,中学生参加体育竞赛中失败的痛苦便会加剧,更不利于其以后的发展,对其完整人格的形成也会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家庭原因,也是导致中学生体育竞赛中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重要一环,不容忽视。   3 提高中学生体育竞赛失败心理承受能力之合理建议   3.1 中学生体育竞赛失败中心理承受能力之所以差,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家长都是有一定责任的   故而,他们作为与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对学生体育竞赛中心理承受能力影响最直接的人,应该有所改善。学校体育老师,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视为重要的教学任务,并且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其寻找原因;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也不能一味地表扬,不能放纵不管,应注意让他们戒骄戒躁继续进步。学生家长不要给子女过多的压力,要经常关心和开导子女,使子女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有较为宽和温暖的家庭氛围,不断向上,亦不至于承受不了竞赛失败所带来的痛苦。   3.2 中学生自身是提高自我心理素质的关键   首先,中学生要认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学习和竞赛的过程中,失败是难以避免的,要正确看待失败,把失败当作成功之母,继续努力。其次,要学会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面对竞赛中的失败,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原因,改善自己的训练方式,适当调整训练项目的难度,重新收获信心和勇气。再次,多与老师、父母以及队友沟通和交流,将自己在学习和比赛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客观分析,减少对体育竞赛的恐惧感,放松自己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情,专注地完成自己的体育项目。最后,注意对自己体育道德精神的培养,如尊重裁判、遵守规则、尊重对手、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胜不骄败不馁,及时调整心态,充分思考对策。   另外,中学生毕竟仍然处于校园的大环境中,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学生接受挫折教育或者逆境教育,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实践中遭受挫折,并不断地战胜挫折,提高体育竞赛中失败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立农.体操运动员比赛中动作失败的心理因素及心理调适[J].湖北体育科技,2006(5):545-547.   [2] 刘志清.体育学习中学生心理挫折浅析[J].科技信息,2009(30):I0022.   [3] 陈伟.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挫折及其特征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1.   [4] 傅遐龄.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挫折的预防和排解[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0-82.   [5] 唐宁昆.体育锻炼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毕节学院学报,2012(1):125-128.   [6] 张建坤.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健心作用[J].科技信息,2011(2):27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学生心理测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