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走出教育误区休闲的误区

日期:程不是教师说几句,或几个同学的发言能够完成的,需要每一个学生全身心地投人和反复回味、消化,因此,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思考是十分必要的。第三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不同角度的去体验、去感悟。
四、重课上轻课下
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在接触社会和人交往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任务,不是让学生认识课本中的生活与社会,而是他们现实的生活,因此,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自己周围的社会...学生对生活的相关内容日期:揭开学生力不从心之谜 笔者在心理门诊中常常和来访的学生和父母说,对于上进性很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急需我们的帮助;对于完全没有上进要求,学习又很差的学生亦不在我们的帮助范围;而对于有一定的上进愿望,但总是处于心有余而力...日期:揭开学生力不从心之谜 笔者在心理门诊中常常和来访的学生和父母说,对于上进性很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急需我们的帮助;对于完全没有上进要求,学习又很差的学生亦不在我们的帮助范围;而对于有一定的上进愿望...日期:揭开学生力不从心之谜 笔者在心理门诊中常常和来访的学生和父母说,对于上进性很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不急需我们的帮助;对于完全没有上进要求,学习又很差的学生亦不在我们的帮助范围;而对于有一定的上进愿望,但总是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状态、...日期:小小学生哥为何患上鬼剃头 专家指出,家长有意无意给孩子增添压力导致“斑秃”低龄化 新快报讯(记者林靖峻实习生刘丹通讯员贺小伶)“我的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居然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头发?比涨埃?晃荒盖状?哦?永吹焦阒菀窖г旱谝桓绞粢皆壕驼锸奔鼻械囟砸缴?怠?“最近,日期: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性教育? “约会时男友常有性冲动,自己不想发生性关系,又不愿伤男友的心,怎么办?” “为什么赞成婚前性行为的男生多于女生,而很在乎伴侣贞洁的又是男多于女?” 诸如此类的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彭晓辉副教授在讲授性教育选修课时经常会遇到。彭晓辉说日期:日本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 日本的性教育是通过三个渠道进行的。其一是文部省直属的教育系统,该系统以医疗保健为核心,通过课程、道德教育和一些特殊活动进行性教育。第二是民间团体,其中开展活动较早的是日本性...日期:与大学生谈“情爱”:如何对待校园热恋行为 由深圳大学公布新的《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管理条例》引发过大讨论。 去年5月18日,深圳大学公布了新的《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管理条例》草案。令学生不满的主要是“学生日常行为道德规范评...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热点推荐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走出调查抽样的误区
发布日期: 10:22:16&发布者:[]&&来源:[本站]&&浏览:[]&&评论:[]
走出调查抽样的误区
论文摘要:调查抽样是教育调查的生命线,但人们在调查样本大小与抽样方法上存在认识误区。本文在分析误区的基础上,从调查抽样既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艺术问题的观点出发,对怎样衡量抽样质量、如何提高调查抽样质量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调查&& 抽样&& 误区
调查是教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调查抽样直接关系到调查的科学性,是调查的生命线。然而,人们对调查抽样的理解却存有许多不足。如每次调查,有人总是觉得调查样本不够多,以为越多越好;有人一看样本大小达到了某某数字,就放心了;也有更仔细、更专业的人,会研究一下抽样方法,如果方法上过得去,就认为没问题了。笔者也曾有这样的感觉,但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查磨砺,使我有了进一步的看法,兹记述如下,与同仁共商。
一、样本越大越好吗?
样本大小是抽样中的老问题,毫无新意可言,但我仍愿意多说几句,因为在实践中,确实有太多的人以为样本越大越好,也有太多的人觉得样本必须达到某某比例。
样本越大越好吗?如果样本越大越好,那肯定是对总体进行普查最好。普查对总体较小的调查确是好方法,别人无话可说。但问题的关键是,许多调查涉及的总体往往较大,限于经费、时间、人力等条件的制约,我们不可能对其进行普查。同时,在概率理论、统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它又是没有必要的。盖洛普(Gallup)公司是全世界著名的民意调查机构,由美国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乔治﹒盖洛普博士于1930年创立,它曾在1994年、1997年、1999年及2004年进行了四次覆盖中国全境的大型调查,旨在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情况及人们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这四次调查的样本都在4000人左右。按有些人的观点,覆盖中国全境的大型调查, 4000左右的样本肯定不够,但恰恰是这几个调查,向世界如实地介绍了中国,也在国内外激起了广泛反响。更有意思的是盖洛普公司从成立时起,几乎要对每届美国总统选举进行预测性民意调查,每次调查的结果与真正选举的结果非常相似(1948年的调查除外),一般只相差两三个百分点,而它们每次抽取的样本不超过2000人,这对那些要求样本越大越好的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
调查样本必须达到总体的一定比例吗?确实有的调查是要求样本大小达到总体的一定比例,如我国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是继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又一次重要的大规模人口调查,就要求抽样样本要达到总人口的1%,但这并不等于占到总体一定比例的样本大小就是科学的(在后面的文字中,笔者还将继续讨论)。单就调查总体变化的范围看,其可行性是值得怀疑的。如果根据1%的比例抽样,假设总体为200,则样本大小只有20,这样就没有达到统计的最低要求,而假定总体为,则样本大小为100000,这是一般调查无法承受的任务。也许有人会说,我可以根据总体大小确定样本的抽取比例。首先,这一种说法承认了是按总体大小来确定样本比例的,而不是按固定的比例来抽取样本大小;其次,我们还得继续追问,你是如何根据总体大小来确定样本比例的呢?你又如何保证这一比例就是科学与合理的呢?当我们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时,也就理解了不能按固定比例确定样本大小的道理了。
那么,一个调查究竟需要多大的样本才算合理呢?一般地,样本越大,其代表性越好,但并不能绝对地说越大越好。据国外研究结果认为,样本大小与总体大小呈正相关,且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但当样本增加至390左右时,即使总体继续增加,而样本大小也不会有太大的增多,也就是说继续增加样本大小不会对调查结果产生更有价值的影响。
不过更多的人倾向于认为,样本的多少,应取决于调查目的,调查精确度要求,允许的误差大小,总体差异程度,调查的时间、人力与物力条件及抽样方法等。为此,有的专家提出了用置信区间法计算样本大小的公式。
置信区间法是运用差异性置信区间、样本分布以及平均数标准差或百分率标准误差等概念来创建一个有效的样本。如果利用百分率来创建样本,则公式为:
&&&&&&&& z2(pq)
&&&&&&& n=&&&&
n为样本大小,z为置信区间的标准误差, p为总体的估计差异性,q为100-p,e为可接受的误差。假定我们设定置信区间为95%,则标准误为1.96,总体的差异为最大,即50%,且可接受的误差或精确度为±3%。
&&&&&& 1.962(50%×50%)
&&&&&&& n=&&&& &&
也就是说,假设某一调查的总体差异最大,如置信度为95%,精确度为±3%,则样本大小只要1067即可以满足调查要求。
如果调查的不是百分数,而是某些度量值,则可利用平均数来确定样本大小,其公式为:
&&&&&&&&& s2z2
&&&&&&& n=&&&&
n为样本大小,s为估计的标准差,z为置信区间的标准误差,e为可接受的误差。假定我们设定置信区间为95%,则标准误为1.96,总体的标准差为100,且可接受的误差或精确度为±3。
&&&&&& 1002×1.962
&&&&&&& n=&& &&
如果总体较小(样本超过总体的5%),则可以使用以下公式修正:
样本大小=样本大小公式×
N为总体数,n为样本大小,假定前例是某次调查需要的样本大小,但调查总体却只有10000,那么经调整后的样本大小应为3230。
由此可见,样本大小与总体差异、总体大小、期望的调查精确度及置信度有着密切关系,从理论而言,只要满足了一定精确度,控制了误差,样本达到了一定量就可以了,而不是越大越好,更不是有一个确定的样本比例就可以了事的。
二、样本大小足够就行了吗?
根据调查需要确定了足够的样本大小后,是不是就可以保证抽样的质量了呢?我们先看一个例子:
美国《文学文摘》从1920年起,对美国总统选举进行预测性调查。1936年他们从电话号码与车牌登记号码中抽选1000万人,有效回收200万张选票,结果57%的人支持阿尔夫﹒兰登,43%的人支持在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但选举结果是罗斯福以历史上最大的优势,61%的得票率,击败阿尔夫﹒兰登,获得第二届任期。
这次民意调查样本大小应该无话可说,但为什么遭此重创呢?原因就出在电话号码与车牌登记号码的主人代表了富人,而一大批没有电话也没有车子的穷人被排除在外,但恰恰是贫穷阶层希望民主党人当选总统,于是他们都投了罗斯福的票。但《文学文摘》的民意调查却忽视了这一点,从而导致了失败。
由此看来,一定量的样本大小,只是从统计的角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抽样的精确度与误差问题,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样本的代表性问题,而样本的代表性除了样本要达到一定量外,还得采取适当的抽样方法。
从大的方面说,抽样方法有概率抽样方法与非概率抽样方法。非概率抽样方法一般是在调查者对调查总体不了解的情况下,采取的无奈之举,代表性较低,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而概率抽样方法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使总体中每一个体都有机会被选中,从而能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概率抽样方法包括许多具体的抽样方法,简单些的有简单随机抽样法、等距抽样法、整群抽样法等,复杂一点的有分层抽样法、分阶段抽样法及PPS抽样法等。
不同的抽样方法有不同的特点与适用条件,采取何种抽样方法,需要根据调查的目的,调查者对总体的了解程度,调查的时间、经费、人力等条件确定。
譬如上海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查,如果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上海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总体情况,则只要求样本能代表全上海市学生总体的分布特点即可,如符合上海市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学生的比例,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与远郊区的学生比例,中学与小学生的比例等。这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即可。即先将上海市按公办民办性质或地域分布等标准将学校进行分类,然后在每一类里随机抽取若干所学校,再从选取的学校里随机抽取若干学生;如果调查目的是对各区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进行比较,那么重点是所取样本要能代表每区县学生的分布情况。如每区县学生样本要能反映出每区县学生在公办与民办学校中的分布比例、城镇与农村的分布比例、中学与小学的分布比例等等。这样最好是采取分阶段抽样方法。即先要从全市随机抽取若干个区县,然后从抽取的区县中按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公办与民办学校的性质、学校区域分布及中小学分布等标准进行分层抽样,直至抽出合适的学生样本。
对调查总体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调查者采取的抽样方法。如果对调查总体一无所知,则使用概率抽样的方法几乎不可能;即使是对总体有所了解,但了解的程度也直接影响抽样方法的使用。
假设我们要从A、B两区抽取900名学生,要求能代表这两区的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如果我们知道两区公民办学校的数量,但对两区内部各学校的学生数不甚了解,则可以采取以下抽样方案,即按比例抽取30所学校,然后每校抽取30名学生。(见表1)
表1,按相等比例的抽样方案
以上抽样方案,是在没有掌握每校学生数的情况下采取的权宜之计,他暗含着每所学校学生数相同的假设,现实中这一假设是不成立的,结果是每校每生被抽中的机会有差异,从而违背了随机抽样的准则。
所以,如果掌握了每校学生数,我们最好采取不等比的抽样方式(如表2)。由于这一方案考虑了学校的规模,使规模大的学校有更大的被抽中机会,也就弥补了后一阶段规模大的学校学生被抽中机会少的不足,从而使获取的样本更具代表性,使精确性更高。
表2,按不等比例的抽样方案
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抽样方法,应该是在现有条件下(包括人力、物力的限制),遵守抽样的随机原则,尽量使总体中每一个体都有相同的被抽中机会,这样才能确保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以,检验样本是否科学,在样本达到一定容量的基础上,还应分析它是否符合总体的分布情况。
三、如何提高调查抽样的质量?
通过以上的讨论,人们应该对调查抽样有了更准确的认识,但如何提高抽样的质量还没有完全解决。笔者认为调查抽样不完全是一个科学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艺术问题,需要调查人员在尊重科学原则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身的经验与智慧。只有将科学与艺术充分结合,样本才能达到科学性的要求,也才能满足实践的条件,使样本在理论上、统计上无懈可击,在实践上、现实条件上可行,为顺利推进调查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这样的抽样才是高质量的。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抽样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目的是预期的调查结果,或描述总体的某些特征与状况,或找寻总体发展的某一规律。明确了调查目的后,你就可以界定调查总体。如中小学收费情况的调查,目的是调查今年的收费情况呢?还是调查近几年的收费情况?如果是今年的收费情况,那么将调查总体界定为全部在读的中小学生或中小学生家长即可;如果是近几年的收费情况,则还要扩展到近几年已经毕业的中小学生。
(二)熟悉调查总体。一旦界定了调查总体,调查者必须想方设法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分析总体的分布与构成,了解得越详细、越具体越好。因为调查总体的构成是确定样本大小与选择抽样方法的依据。熟悉总体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收集总体的有关资料,建立总体的符合抽样需要的抽样框。如要从上海市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与远郊区选择6个区作为样本区,则我们要将上海市19个区县按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分类,并分别编号,形成3个抽样框,然后按比例从三个抽样框中抽选区县。
(三)分析调查条件。调查的时间、经费与人力等方面是制约抽样的重要方面。俗话说:“有多大能耐,做多大事”,这是指自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得不这样考虑。即使资源无限,如果能达到同样的调查要求,我们应尽量降低调查成本,“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做尽可能多的事”,这就需要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寻找一个可行的中间地带。除了资源以外,我们需要着重考虑调查人员自身的条件。如果你拥有一批社会志愿者作为调查员,则可能会采取入户调查的方法或社区拦截的调查方法,这样在抽样上可能要以社区总体为抽样框,抽样的方法也应与之配合;而如果你拥有一批区县的教师兼职调查员,则容易进入学校进行调查,这样你自然会想到以学校为抽样框。
(四)确定样本大小。在明确了目的、熟悉了总体与分析了调查条件后,调查人员就应对自己的调查提出一个预想,即调查要求的精确度是多少?允许的误差是多少?等等。从这些要求出发,再根据总体情况以及调查条件,确定一个最为可行的样本大小。具体方法在前面已经有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五)选择抽样方法。有很多教材及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是先确定抽样方法,再确定样本大小,其实从实战的角度,一般是先确定样本大小,再选择抽样方法的好。如从一所有2000学生的学校里抽1000人与抽30人的方法就可能不一样,抽1000人,可能用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而抽30人则可能用不到整群抽样方法。当然,有时也是可以变化的,并无一定之规。
(六)评估样本情况。根据一定的抽样原则与方法,我们会得到一个样本,那么这个样本质量如何呢?简单言之,一是要看样本大小,样本大小要求达到一定的统计要求;二是要将样本与总体进行比较,如果样本与总体的情况相符,则认为样本具有代表性。除此之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根据统计计算出来的样本大小,是指经调查后,实际回收的有效调查样本大小,而非抽样时的样本大小。因为在调查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有调查不成功的情况,这样抽样时的样本大小一般会比最后成功调查的样本大小大。而有效调查率一般视调查方法而变,所以在抽样时,要根据调查方法的不同,确定一个折扣率,一般在5%-25%为宜;其次,要分析对样本进行调查的可行性。根据抽样规则,选取了样本后,我们还要认真分析调查的条件和需要。如果估计到调查人员在规定的时间与人力内,无法完成调查任务,那么在不影响调查样本的代表性与精确性的前提下,应该考虑对样本进行适当调整,以利于调查的顺利实施。
总之,在调查抽样中,我们只有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并随情势而变,充分调动自身的实践智慧,才能得到高质量的、符合要求的调查样本。但要达到这一境界,非得花一番苦功夫不行。也正因为这样,调查抽样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真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充分重视。
汤林春:男& 1968-& 湖南省衡东县人,教育学博士,现任职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教育督导、教育调查研究。
这里是指量化调查中的抽样问题,质性调查的抽样当另行探讨。
http://www.longhoo.net/gb/longhoo/news2004/njnews/city/userobject1ai423786.html
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20-121页。
秦琴、任慧颖编著:《抽样调查手册》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5页。
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走出教学误区
&&&&&&&&&&&&&&&& 广东省罗定市罗平镇第二中学& 吴美凤(2013年发表在《广东教学报》)
摘要:随着初中语文的教学改革,新的教学理念进入了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很多教学的不足之处。本文笔者以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入手,从教师重新定位,转变角色;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对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师走出教学误区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语文& &教学误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为了积极的响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势在必行。在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给学生留下了动手、动脑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教材,走出传统的教学误区,改变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 “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结合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谈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笔者愚见,仅供参考: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师生的压力过大,教学过于保守。
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过大的心理压力。学生的升学率直接和教师的业绩挂钩,影响着教师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使得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十分保守,不敢突破传统。“循规蹈矩”的课堂授课模式,大大降低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了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的降低。
(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合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遵循“因课而定,因文而定,因时而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 的原则。这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能千篇一律,使得课堂教学乏味、呆板。
当前,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教学方式过于片面、单一,注入式、教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不能达到使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语文的教学本身是一个语言的互动过程,然而在现代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仍然以“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他们被动接受知识,其结果是教师在花费了大气力教授语文知识之后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二、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师走出教学误区的策略
(一)教师重新定位,转变角色。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需要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领导者向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转变。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局面。提倡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因为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互动与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和学生共同、平等地参与各项语文教学活动,而绝非是活动的领导者与决策者。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应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授叶赛宁的《夜》这首诗的时候,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介绍作者生平、交代写作背景、分析这首诗的大意、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同学们在读这首诗之前,先各自谈谈自己眼中夜的景象。我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首先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而不仅仅是“听众”,同学们表现的很是积极。接着,我让同学们通读《夜》这首诗,然后我针对这首诗的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1、诗人的眼中夜景有什么特点呢?与刚才同学们眼中的夜景有什么不同之处呢?2、这首诗中诗人描写夜景的写法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说明呢?3、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对这首诗进行讲解,而是根据这首诗的内容设置了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我就再给时间让学生对这首诗进行朗诵,感受诗人当时的心境,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我觉得课堂教学,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看传授知识的多少。在教授《夜》这首诗的过程中,我大胆的改革,转变了自己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只起到了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
(二)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提出“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是一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学生的这种能力,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从本质上讲它既是一种学习形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以小组间学生的相互学习为其基本形式,以团体的总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师生间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就是集大家的智慧,共同努力,沟通交流来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下面几点:
1、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享有均等的话语权,不搞一言堂,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量避免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变成少数尖子生个人表演的舞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给合作学习小组提出问题时,必须有一定的设计原则,问题的难度适中,以及问题的解决途径不唯一,这样就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让学生都能积极、踊跃的参与合作学习谈论中来。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组内难免有意见不同的时候,这时教师协调好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让合作学习者学会倾听,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都有理有据,不应该盲从但是也不能毫无根据的反对,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意见的好习惯。
3、在合作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要从“领导者”向“合作者”转变,“合作学习”模式下的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活动,而绝非是活动的领导者与决策者。
例如,我在教授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时,就将学生全班分成了三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要对这篇课文进行讲解,然后分别对这三个小组的讲解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各个小组中,我让语文功底差的同学负责查阅这篇文章作者的生平以及是否还有其他的著作,还有对较难理解的词汇、成语进行注释。让语文功底好的学生负责对这篇课文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研究,选出一位代表在课堂上对这篇课文进行讲解,有老师和学生对每个小组讲解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形式,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对学习的创新精神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广大的、奋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对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定位,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教学要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今后的语文改革教学中,我们要转变角色重新定位,不断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永新.语文教师如何走出语文课堂教学误区[J]. 考试周刊.2008(40)
2、王美菊.试论初中语文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学习[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2010.11.
页面执行时:0.094 秒
版权所属:罗平二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如何学好英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