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建设之间的辨证关系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为什么说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为什么说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09-08-03 &匿名提问 发布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它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从微观尺度看,夸克(层子)组成了基本粒子,并服从于这一层次的特有规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定律。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进而结合为分子,如此等等。从量子场论来看,任何微观粒子都是相应的场量子,它们既是间断的粒子,又是连续的波,因而也可以称为“波粒子”。  从宏观尺度看,各种物体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并且靠引力形成各种天体系统。如由太阳和行星组成太阳系,由太阳系一类的恒星组成银河系,由银河系一类的星系组成星系团以至于人们已知的最大宇宙系统──总星系。在地球上,分子不仅组成各种无机的宏观物体,而且还按照不同的复杂性程度组成有机分子、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以至于包含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有机体。因此,任何层次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内部结构,都包含决定其性质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无穷尽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会有终结。  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19世纪统计物理学说明,个别热分子服从于动力学规律,而大量分子所组成的系统则表现一种或然性行为,服从于统计规律。到20世纪,量子力学描写了微观客体的行为,它在本质上也是统计理论。而且可以认为,量子力学的这种统计特征来自单个粒子的行为方式,来自这些粒子运动的随机性。这样,偶然性就成为任何运动的本质属性,成为必然性所不可缺少的伴侣。现代生物学也证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仅基因变异是随机的,而且自然选择也不完全是定向的,因而进化的方向包含着偶然因素。根据一些生物学家的看法,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方向甚至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也完全是随机的。这一切表明,自然界不是某种有目的的预定计划的展现,而是新的可能性的不断涌现,从而不断开辟着新的发展方向,并决定了自然界经历着真正的历史。  在19世纪,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次揭示了物理运动的不可逆性,表明孤立系统的增熵是一个退化过程。20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判明,自然事物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系统,都不断地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形成减熵的进化过程。因此,自然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物质系统都是在大量偶然的随机因素中发展着,这个发展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偶然性减少的进化过程,在另外的条件下则表现为必然性减少的退化过程。这样,自然界总是经历着进化和退化相统一的真正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些事物瓦解、另一些事物涌现的真正历史。  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一切自然事物,小到原子、基本粒子,大到银河系、总星系,复杂到人、生物圈以至于社会圈,都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自然界通过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功能和特性。这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物质系统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输入而保持相对的稳态,也可能通过正反馈打破旧的稳态,建立新的稳态或趋于毁灭。因此,在这种动态作用过程中,每一层次的系统都会突现新的组合方式,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形成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但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又有同构性。事物作为开放系统,处于内部和外部作用中,并且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之间的不同仅仅是组织水平高低的问题,通常所谓的“目的性”无非是这种组织性的表现。不同的物质形态之间,首先是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非生命同生命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不存在神秘的“隐德莱希”、“活力”等等。物质结构每一层次的整体功能,也意味着趋向于更高层次的潜在可能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确实会导致新的层次的突现。正因为如此,物质结构的无限层次,正好对应于发展过程的无穷系列;宇宙的空间结构图式,正好对应于宇宙在时间中的进化图景。  人和自然的统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同自然的关系,即人不是作为自然现象的单纯旁观者,而是自然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不仅自然界到处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且人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新的技术革命延长了人脑,使人类有可能预见到自己活动更远的社会后果,更自觉地调节人同自然的关系。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而必须不断调节自己同自然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并在这个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只能在人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认识自然界以及认识人自己,建立人同自然相统一的辩证世界图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它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从微观尺度看,夸克(层子)组成了基本粒子,并服从于这一层次的特有规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定律。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进而结合为分子,如此等等。从量子场论来看,任何微观粒子都是相应的场量子,它们既是间断的粒子,又是连续的波,因而也可以称为“波粒子”。   从宏观尺度看,各种物体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并且靠引力形成各种天体系统。如由太阳和行星组成太阳系,由太阳系一类的恒星组成银河系,由银河系一类的星系组成星系团以至于人们已知的最大宇宙系统──总星系。在地球上,分子不仅组成各种无机的宏观物体,而且还按照不同的复杂性程度组成有机分子、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以至于包含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有机体。因此,任何层次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内部结构,都包含决定其性质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无穷尽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会有终结。   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19世纪统计物理学说明,个别热分子服从于动力学规律,而大量分子所组成的系统则表现一种或然性行为,服从于统计规律。到20世纪,量子力学描写了微观客体的行为,它在本质上也是统计理论。而且可以认为,量子力学的这种统计特征来自单个粒子的行为方式,来自这些粒子运动的随机性。这样,偶然性就成为任何运动的本质属性,成为必然性所不可缺少的伴侣。现代生物学也证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仅基因变异是随机的,而且自然选择也不完全是定向的,因而进化的方向包含着偶然因素。根据一些生物学家的看法,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方向甚至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也完全是随机的。这一切表明,自然界不是某种有目的的预定计划的展现,而是新的可能性的不断涌现,从而不断开辟着新的发展方向,并决定了自然界经历着真正的历史。   在19世纪,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次揭示了物理运动的不可逆性,表明孤立系统的增熵是一个退化过程。20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判明,自然事物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系统,都不断地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形成减熵的进化过程。因此,自然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物质系统都是在大量偶然的随机因素中发展着,这个发展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偶然性减少的进化过程,在另外的条件下则表现为必然性减少的退化过程。这样,自然界总是经历着进化和退化相统一的真正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些事物瓦解、另一些事物涌现的真正历史。   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一切自然事物,小到原子、基本粒子,大到银河系、总星系,复杂到人、生物圈以至于社会圈,都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自然界通过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功能和特性。这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物质系统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输入而保持相对的稳态,也可能通过正反馈打破旧的稳态,建立新的稳态或趋于毁灭。因此,在这种动态作用过程中,每一层次的系统都会突现新的组合方式,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形成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但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又有同构性。事物作为开放系统,处于内部和外部作用中,并且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之间的不同仅仅是组织水平高低的问题,通常所谓的“目的性”无非是这种组织性的表现。不同的物质形态之间,首先是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非生命同生命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不存在神秘的“隐德莱希”、“活力”等等。物质结构每一层次的整体功能,也意味着趋向于更高层次的潜在可能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确实会导致新的层次的突现。正因为如此,物质结构的无限层次,正好对应于发展过程的无穷系列;宇宙的空间结构图式,正好对应于宇宙在时间中的进化图景。   人和自然的统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同自然的关系,即人不是作为自然现象的单纯旁观者,而是自然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不仅自然界到处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且人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新的技术革命延长了人脑,使人类有可能预见到自己活动更远的社会后果,更自觉地调节人同自然的关系。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而必须不断调节自己同自然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并在这个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只能在人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认识自然界以及认识人自己,建立人同自然相统一的辩证世界图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见德国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见星云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描述了地层的缓慢演化,生物学家C.R.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见电磁世界图景)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 -化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等等。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物理科学到生物科学、从理论科学到技术科学的一系列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所固有的辩证法,从而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从微观尺度看,夸克(层子)组成了基本粒子,并服从于这一层次的特有规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定律。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进而结合为分子,如此等等。从量子场论来看,任何微观粒子都是相应的场量子,它们既是间断的粒子,又是连续的波,因而也可以称为“波粒子”。   从宏观尺度看,各种物体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并且靠引力形成各种天体系统。如由太阳和行星组成太阳系,由太阳系一类的恒星组成银河系,由银河系一类的星系组成星系团以至于人们已知的最大宇宙系统──总星系。在地球上,分子不仅组成各种无机的宏观物体,而且还按照不同的复杂性程度组成有机分子、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以至于包含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有机体。因此,任何层次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内部结构,都包含决定其性质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无穷尽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会有终结。   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19世纪统计物理学说明,个别热分子服从于动力学规律,而大量分子所组成的系统则表现一种或然性行为,服从于统计规律。到20世纪,量子力学描写了微观客体的行为,它在本质上也是统计理论。而且可以认为,量子力学的这种统计特征来自单个粒子的行为方式,来自这些粒子运动的随机性。这样,偶然性就成为任何运动的本质属性,成为必然性所不可缺少的伴侣。现代生物学也证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仅基因变异是随机的,而且自然选择也不完全是定向的,因而进化的方向包含着偶然因素。根据一些生物学家的看法,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方向甚至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也完全是随机的。这一切表明,自然界不是某种有目的的预定计划的展现,而是新的可能性的不断涌现,从而不断开辟着新的发展方向,并决定了自然界经历着真正的历史。   在19世纪,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次揭示了物理运动的不可逆性,表明孤立系统的增熵是一个退化过程。20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判明,自然事物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系统,都不断地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形成减熵的进化过程。因此,自然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物质系统都是在大量偶然的随机因素中发展着,这个发展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偶然性减少的进化过程,在另外的条件下则表现为必然性减少的退化过程。这样,自然界总是经历着进化和退化相统一的真正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些事物瓦解、另一些事物涌现的真正历史。   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一切自然事物,小到原子、基本粒子,大到银河系、总星系,复杂到人、生物圈以至于社会圈,都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自然界通过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功能和特性。这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物质系统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输入而保持相对的稳态,也可能通过正反馈打破旧的稳态,建立新的稳态或趋于毁灭。因此,在这种动态作用过程中,每一层次的系统都会突现新的组合方式,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形成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但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又有同构性。事物作为开放系统,处于内部和外部作用中,并且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之间的不同仅仅是组织水平高低的问题,通常所谓的“目的性”无非是这种组织性的表现。不同的物质形态之间,首先是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非生命同生命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不存在神秘的“隐德莱希”、“活力”等等。物质结构每一层次的整体功能,也意味着趋向于更高层次的潜在可能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确实会导致新的层次的突现。正因为如此,物质结构的无限层次,正好对应于发展过程的无穷系列;宇宙的空间结构图式,正好对应于宇宙在时间中的进化图景。   人和自然的统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同自然的关系,即人不是作为自然现象的单纯旁观者,而是自然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不仅自然界到处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且人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新的技术革命延长了人脑,使人类有可能预见到自己活动更远的社会后果,更自觉地调节人同自然的关系。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而必须不断调节自己同自然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并在这个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只能在人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认识自然界以及认识人自己,建立人同自然相统一的辩证世界图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一)经济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二)政治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三)文化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四)社会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它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从微观尺度看,夸克(层子)组成了基本粒子,并服从于这一层次的特有规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定律。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进而结合为分子,如此等等。从量子场论来看,任何微观粒子都是相应的场量子,它们既是间断的粒子,又是连续的波,因而也可以称为“波粒子”。  从宏观尺度看,各种物体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并且靠引力形成各种天体系统。如由太阳和行星组成太阳系,由太阳系一类的恒星组成银河系,由银河系一类的星系组成星系团以至于人们已知的最大宇宙系统──总星系。在地球上,分子不仅组成各种无机的宏观物体,而且还按照不同的复杂性程度组成有机分子、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以至于包含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有机体。因此,任何层次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内部结构,都包含决定其性质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无穷尽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会有终结。  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19世纪统计物理学说明,个别热分子服从于动力学规律,而大量分子所组成的系统则表现一种或然性行为,服从于统计规律。到20世纪,量子力学描写了微观客体的行为,它在本质上也是统计理论。而且可以认为,量子力学的这种统计特征来自单个粒子的行为方式,来自这些粒子运动的随机性。这样,偶然性就成为任何运动的本质属性,成为必然性所不可缺少的伴侣。现代生物学也证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仅基因变异是随机的,而且自然选择也不完全是定向的,因而进化的方向包含着偶然因素。根据一些生物学家的看法,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方向甚至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也完全是随机的。这一切表明,自然界不是某种有目的的预定计划的展现,而是新的可能性的不断涌现,从而不断开辟着新的发展方向,并决定了自然界经历着真正的历史。  在19世纪,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次揭示了物理运动的不可逆性,表明孤立系统的增熵是一个退化过程。20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判明,自然事物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系统,都不断地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形成减熵的进化过程。因此,自然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物质系统都是在大量偶然的随机因素中发展着,这个发展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偶然性减少的进化过程,在另外的条件下则表现为必然性减少的退化过程。这样,自然界总是经历着进化和退化相统一的真正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些事物瓦解、另一些事物涌现的真正历史。  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一切自然事物,小到原子、基本粒子,大到银河系、总星系,复杂到人、生物圈以至于社会圈,都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自然界通过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功能和特性。这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物质系统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输入而保持相对的稳态,也可能通过正反馈打破旧的稳态,建立新的稳态或趋于毁灭。因此,在这种动态作用过程中,每一层次的系统都会突现新的组合方式,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形成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但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又有同构性。事物作为开放系统,处于内部和外部作用中,并且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之间的不同仅仅是组织水平高低的问题,通常所谓的“目的性”无非是这种组织性的表现。不同的物质形态之间,首先是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非生命同生命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不存在神秘的“隐德莱希”、“活力”等等。物质结构每一层次的整体功能,也意味着趋向于更高层次的潜在可能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确实会导致新的层次的突现。正因为如此,物质结构的无限层次,正好对应于发展过程的无穷系列;宇宙的空间结构图式,正好对应于宇宙在时间中的进化图景。  人和自然的统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同自然的关系,即人不是作为自然现象的单纯旁观者,而是自然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不仅自然界到处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且人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新的技术革命延长了人脑,使人类有可能预见到自己活动更远的社会后果,更自觉地调节人同自然的关系。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而必须不断调节自己同自然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并在这个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只能在人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认识自然界以及认识人自己,建立人同自然相统一的辩证世界图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认为当前自然观研究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对自然观的论述中喜欢采用科学理论中相应的数学公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有陷入科学理论自身的深究中去的倾向。我认为应该尽量用简洁的方式来叙述问题,不要引用过多的数学公式和避免对科技理论本身的深究。在自然观的研究中应该时刻注意两点:第一,自然观要把握住其本身作为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而应该对自然科学技术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第二,自然观作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诸如“科教兴国”,“科技创新立国”等政策要有参考和借鉴的作用。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如果自然观在本身的形成过程中过多的引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则会失去其一般性和普遍性。因为自然观的研究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因而要对整个自然界起指导作用;它不是仅仅来自自然界的某一部分,并对这一特定的自然界的某一部分产生作用的。而引用的公式一般来自某个学科,所以其不是普遍成立的。另外专职于科技工作的人员一般也都是从事某一个职业,所以对于非他所从事行业的学科他可能并不了解或者了解很少,所以在他学习和研究自然观的过程中那些与他的职业关系不大的公式他可能不熟悉。这样的话对公式的讨论或者借助于公式来论证自然观的做法意义似乎不大。这是其一。其二是,自然观若果要作为国家在制定科技战略的指导思想,那么它本身的叙述应该简洁但不失深刻。这样的要求可能会比较难实施,但可以作为一个尝试的方向。近年科学出版社引进了多套日本理工科教材,范围涉及电子、电气、信息、通信、自控、光学等等基础学科和先进技术。比如象“21世纪电子电气工程师系列”,“电子电路读本”,“图解电子电路读本”等等。这类图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编写的过程中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分析具体的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没有过多的拘泥于具体题型的求解过程,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整个学科范围内所涉及的学科体系的介绍,尽量做到覆盖面广,使得读者在阅读相应的书本之后能够对整个学科有清楚的认识。并且书中有很多图表,看起来非常容易理解。同时仅从厚度上来说这些图书相比其他的同类图书都比较薄,象国内的小学生课本一样的厚度,给人的初印象就是没有了对砖头一样厚的巨著的恐怖,感觉比较容易接近。如果自然观的研究能这样做,那么一些非“专业人士(指专门做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学者)”就比较容易学习并接受它了,从而使得自然辩证法更容易对现实世界起到指导作用。 ??二、自然辩证法研究人才稀缺,使得当前自然观的研究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培养具有较高哲学素养和科学修养的人才,以便使自然观的研究能同步于或者紧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但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自然科学的进步决定哲学家前进的隐喻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哲学的发展。自然观是与自然科学直接联系的哲学思想,理应受到科学的制约。但现实的情况可能不是这样的,很可能存在着自然观的研究与它的理论来源――科学技术相脱节的情况。理工科出身的人在哲学以至社会科学方面的修养可能比较欠缺,而文科出身的人在科学理论方面也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加强同时具备较高哲学素养和良好科学理论功底人才的培养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三、对自然观的作用重视不够,自然观的研究有和实际脱节的倾向。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强调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与作用,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经济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加大宣传自然观的现实意义。在教材(《自然辨证法新论》(修订版),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二章“当代自然观”中,感觉对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这个问题阐述的比较少,另外在本书中自然观与社会的关系放在了第七章“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来讲,这样感觉有些减低了对这个问题讨论的力度。另外在有关自然观的有关例证中所举例子有些嫌老,本人认为这类例子最好和现实的结合度能够紧一点,这样方能体现自然观当下的重要作用。比如说在自然观部分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中可以尝试用多媒体手段来加强教学的效果,这方面的素材很多,有记录片,有相关的流行歌曲(象迈克尔o杰克逊的“Earth Song”,“Heal the World”的MTV都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等等;在论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反面典型时,现实中的例子很多。例如:国家对地方引进外资的条件虽然做了明确的规定,比如高污染企业不允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投资办厂,但现实情况不是这样的,我在广东东莞上班的时候去公司需要经过一个有一万员工的外资大型印染厂,那个印染厂的周围常年都缭绕着恐怖的烟雾,随烟雾飘浮着刺鼻的化学品味道。其他的电子厂、塑胶厂的污染虽然比印染厂要小一些,但其数目更多,在那边几乎可以说是遍地都是。然而这些厂照样是天天生产,年年如此。我曾经想过为什么当地政府不停办这些工厂,一任其自由的污染着我们头顶碧蓝的天空。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的自然观在经济利益驱逐下变的扭曲了,或者可以说他们没有正确和完整的自然观。虽然有国家法律,有地方规定,但对那些人却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更悲哀的是我们为了经济的利益不仅允许别人来污染我们的环境,而且我们自己也在加紧着污染自己的家园以至我们自身。在我原来的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到化工行业的一些情况(我原来从事的工作是化工自动化设备的设计与生产),据我了解,中国化工比较发达的几个省份基本都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包括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河北等,但同时这些地方的环境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我自己亲自去过浙江和江苏的几个地方,有亲眼的目睹;也在和同学的谈话中听到一位来自浙江某个乡镇的同学说起他们那里的化工污染就很严重,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可以看到的后果了:近年来当地妇女的自然流产率明显增多了。这些现实的事例让我感到触目惊心,但又深感无可奈何。所以希望在自然辩证法的相关研究中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强调与宣传,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热爱地球,共同珍惜我们共同的家园的良知,我不认为这些事情只能是某些民间的环保团体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做的道义上的呼吁,自然辩证法应该能站起来摇旗呐喊,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2回答者:  澄明之境 - 总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文明手抄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