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对垦区经济发展势头带来的好势头

数字看发展
数字看发展一:经济总量五年跨越六个台阶
&&& 过去的五年,不仅是黑龙江省大发展、快发展的五年,也是黑龙江垦区综合实力提高最快、改革开放进展最大、垦区面貌和人民生活取得重大改善的五年。 &十七大&以来,垦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最新统计,透过一组组数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五年间黑龙江垦区发生的巨大变化。
&&& 201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03.8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而作为全省经济总产值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黑龙江垦区的生产总值达到了916.4亿元,比2006年翻了1.16番,年均增长17.5%。
&&& 五年间黑龙江垦区经济总量跨越六个台阶,从2007年的360.3亿元,到2008年突破400亿元、2009突破500亿元、2010年突破600亿元到2011年突破900亿元,仅用五年时间增加600多亿元。2011年垦区生产总值达到916.4亿元,比上年增长21.1%,比2006年增长124%,翻1.16番,年均增长17.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4138元,约合8592美元,比上年增长19.5%,年均增长16%。这五年,成为垦区经济增速最快时期。
&&& 黑龙江农垦总局统计局局长李建明说:&三大需求增势强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进一步加大。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垦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看发展二:主要行业生产全面发展
&&& 过去的这五年,也是黑龙江垦区主要行业生产全面发展,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垦区现代农业实现重大突破,作为国家队的战略地位更加稳固。
&&& 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14.1亿斤,总量、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而2011年黑龙江垦区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07.4亿斤,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
&&& 垦区粮食总产连续8年创历史记录,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407.4亿斤,比2006年增加180.9亿斤,增长79.9%;可提供商品粮383亿斤,比2006年增加181.1亿斤,增长89.8%;粮食商品率达94%,比2006年提高4.9个百分点。&十七大&以来累计生产粮食和提供商品粮1635亿斤和1514.5亿斤,目前,垦区当年提供商品粮可保证1.2亿城镇居民一年的口粮。
&&& 除了现代化大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工业经济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之一。
&&& 2011年,垦区年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2363万吨,比2006年增加882万吨;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56.8亿元,比上年增长31.2%,比2006年增长147.5%,年均增长19.9%,翻了1.3番。
数字看发展三: 合作共建促发展
&&& 过去的五年,是黑龙江垦区大开放、大合作促进大发展的五年。招商引资和对外经贸合作呈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场县共建向更深领域拓展。黑龙江垦区在全省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 垦区利用国内外资金由2006年的3267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8441万美元,增长158.4%,年均增长20.9%,5年实际累计利用国内外资金213.9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项目210项,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到位金额达3.4亿美元。
五年间,垦区在俄罗斯、菲律宾、朝鲜、美国、巴西、哈萨克斯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注册公司19个,合作企业达13个;在境外租种土地150万亩;对外劳务输出累计达到11080人次,输出生产机械3200台套;累计境外投资超过15亿元人民币,累计生产粮豆9.5亿公斤。
&&& 场县共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各分局、农场与各市县、乡镇已签订合作协议或方案246个,对接单位达到821个,其中:与市对接25个、与县对接121个、与乡对接183个;组建农机服务合作组织164个,在地方设种子销售网点204个,共建工业园区23个。5年累计完成农机跨区&代耕、代种、代收&作业1.27亿亩,龙头企业拉动地方种植基地面积1.43亿亩,180万户农民纳入垦地共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垦区学校吸纳地方学生13万人、垦区医院接诊地方患者83万人次。
数字看发展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 &十七大&以来,黑龙江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2011年黑龙江垦区垦区首次超过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2011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96元,比2006年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1元,比2006年增长1.1倍,而2011年黑龙江垦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66元,比2006年增长94.2%,年均增长14.2%。农场每百户职工家庭拥有生活用小汽车6.6辆、摩托车68.8辆、家用电脑60.2台、移动电话198.6部,分别是我省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量的1.25倍、7.82倍、1.09倍和1.07倍;垦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28.2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10平方米,居住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正朝着宽敞化、楼房化和绿美化迈进。
&&& 这五年里,除了职工的生活质量,垦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在日趋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开展面都达到了100%,实现了&五险&合一。而&职工共同富裕行动&全面启动,更让垦区职工向全面小康迈进。
&&& 十七大以来,垦区有 78954名&五七工&、&家属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垦区居民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民覆盖;35.7万人的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全部按时足额发放;低保标准提高到300元,人均月补差额200元。垦区年均新增就业48368人,累计为55378名就业困难人员解决了就业问题。深入开展&扶低支富&工程,2011年,各级共投入帮扶资金2.62亿元, 落实就业、创业致富项目233个,超过80%的困难和低收入职工实现脱贫脱低致富。
数字看发展五:城镇化水平和社会事业向前迈进
&&& 这五年,垦区在&十大民生工程&建设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是关注最多、投入最大、效果最好的时期。
黑龙江农垦总局统计局局长李建明:&比如,五年住宅累计投资263亿元,人均住房面积由2006年的18.2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28.2平方米,垦区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51%提高到2011年的80%,城镇化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 &十七大&以来,垦区累计搬迁居民点1783个,占垦区居民点总量的68%,复垦耕地3.3万公顷,创造了城镇集约用地的奇迹。5年垦区累计投资263亿元,完成危房改造2053万平方米,新建住宅2932万平方米,22.3万户居民喜迁新居。
&&& 除了居住环境越变越好,还有一些变化也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交通运输通讯业发展迅速、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协调发展,文化体育艺术事业进一步繁荣,这些变化都让垦区越来越和谐,职工越来越幸福。
&&& 五年间垦区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49.7亿元,年均增长38.5%。公路硬化里程达7069公里,公路硬化里程突破9200公里大关。全面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绩,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小学升初中率均达到100%,普通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0%,从业人员中高中文化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55.6%提高到79.0%,人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到11.6年,接近发达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垦区卫生事业累计投资9.8亿元,各级医院规范化建设基本完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
&&& 一串串数字的变化或累加,更像是一种符号,这是黑龙江垦区在黑龙江省的版图上雕刻的奋斗印记,更是北大荒人在黑土地上收获的富饶和壮丽,我们期待并相信,下一个五年,黑龙江垦区会用更闪光的数字记录下垦区发展更精彩的一笔。
[编辑:马国栋]
点击量: 84
点击量: 151
点击量: 48
点击量: 47&&内容显示
《八师石河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石河子市商务局 &&
(二00六年一月)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八师石河子市实现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二、三产业为主历史性跨越的重要转折时期,更是师市经济和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好新形势下的第一个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师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自治区及兵团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八师石河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确定了年师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是&十一五&期间师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职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新局面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师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是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五年来,师市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垦区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和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兵团党委&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总体要求和师市党委&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拓宽搞活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集中力量做大做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思路,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预计全社会完成生产总值77.73亿元,师市完成生产总值74.88亿元(当年价,下同),年均增长11.6%(可比价,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24.33亿元,增长10.4%(其中工业增加值20.19亿元,增长10.5%,建筑业增加值4.14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27.05亿元,增长16%,人均生产总值1.21万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54亿元,年均增长1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亿元,年均增长1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7亿元,年均增长5.6%;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2亿美元,年均增长16.9%,其中出口 0.45亿美元,年均增长18.2%。
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现代农业取得长足发展,畜牧业及果蔬业比重上升,农业逐步向种植业、畜牧业、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方向发展,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节水农业灌溉区和棉花机械化采收示范区;工业通过联合重组、技术改造和招商引资,在集中力量加快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做大做强纺织、食品和能源产业的同时,积极参与实施自治区优势矿产资源开发,重化工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节水器材生产基地;服务业开始由传统行业向旅游、社会服务、保险、信息服务、房地产等各个行业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了新的起色,比重接近3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3.2:33:33.8调整为31:32:37。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体制和机制逐步理顺和激活。农牧团场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贯彻兵团&1+3&文件精神,组建了5个中心团场,全师90%以上的职工实行土地承包长期固定,95%的职工实行生产资料全费自理,职工经营自主权和基层民主权得以扩大。实施品牌战略,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组织化程度为突破口,组建了四大农业产业化龙头集团,提高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1+9&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12&文件,直属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100%。资产管理、监督、运营框架和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初步建立。积极推行财政管理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成立了师市机关会计集中结算中心和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医疗保险改革稳步实施,覆盖面逐步扩大。
对外开放成效显著,招商引资硕果累累。经济协作与招商引资取得很大突破,利用外资逐步发展。康师傅、旺旺、娃哈哈、雨润、雄峰、弘生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石河子,有力的带动了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成为自治区及兵团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5年累计招商引资70.1亿元,其中开发区62亿元。国际贸易取得新突破,市场空间不断扩大,蕃茄酱、柠檬酸等产品已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全师市统筹和全额征缴,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员已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就业岗位持续增加,职工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职均工资性收入预计达到1.24万元。危旧住房改造工程使2.5万户农牧职工和6300户城市低收入居民迁入新居,解决了5.6万人安全饮用水问题。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职工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十五&时期,是师市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项目建设最多的时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3倍。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师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为&十一五&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按照建设一个新区的发展思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实施党政服务中心搬迁,实现了城市中心区东移,扩大了城市规模,拓宽了发展空间。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承载能力得到加强。小城镇建设及危旧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使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工程、荒漠植被封育和常规造林建园工作有序推进,垦区沿沙漠边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镇绿化面积进一步扩大。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和废物综合利用初见成效。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农业中种植业、畜牧业和果蔬园艺业&三足鼎立&的格局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主导地位尚不稳固。三产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新兴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二是产权结构不尽合理。国有经济比重较高,企业机制不活,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三是投资结构有待调整,产业投资相对较少,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不明显。四是团场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平衡。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师市经济社会将进入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发展与稳定工作,明确了新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做出了&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重大战略决策,自治区继续大力发展天北经济带及兵团做大一个垦区的战略部署,为师市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二是国内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好势头,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为师市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科技产业发展速度加快,部分加工、制造业开始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师市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四是新疆加强了与中亚等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向西开放桥头堡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为师市加快发展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五是新一轮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入高速发展期,将带动新疆油、气、煤等资源的新一轮开发,为师市实现重化工业新的突破提供了良好契机。六是师市经过 &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加快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主要制约因素。首先是资源制约,新疆是资源富集区,但师市能够自主开发的资源匮乏;其次是基础制约,农业基础地位还需继续巩固,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小城镇建设刚刚起步,生态环境较脆弱,改善基础条件的任务还很艰巨;第三是资金和人才制约,师市财政基数较小,发展资金自筹能力弱,招商引资、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难度也较大。经济建设专业适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短缺,还面临人才流失的制约;第四是市场条件制约,师市远离内地市场,商业、技术信息相对迟缓,运费相对较大,且大宗产品出疆通道不畅。新疆周边国家政策不稳定,开拓市场风险较大。
综上分析,师市既有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只要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利用好新机遇,师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必将实现新的突破。
第二章& 指导思想、总体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兵团党委五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外向带动、科教兴石和人才强石、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步伐,为在兵团率先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发展思路
围绕在兵团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立足两种优势资源,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内抓增量,外抓引资,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努力构建平安八师、和谐石城。
三、发展目标
(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上,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师市生产总值确保实现145亿元(当年价格水平,下同),年均增长13%(不变价,下同);力争完成160亿元,年均增长15%。第一产业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6%,第二产业达到73亿元,年均增长25%(其中工业65亿元,年均增长27%,建筑业8亿元,年均增长10%)。第三产业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2万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3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进出口总额达到4亿美元,年均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年均增长20%,利润总额5亿元,年均增长11%,净资产总额60亿元,年均增长4.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总人口控制在70万人左右,其中:市区人口达到42万人。
(二)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目前的31:32:37调整为20:45:35,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目前的35:24:41调整为25:30:45。非公有经济所占比重达到40%以上。以石河子市为中心的半径100公里经济辐射圈基本形成,初步确立石河子市在自治区北疆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综合科技能力显著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文化事业和产业进一步繁荣,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普及,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四)职工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实现应保尽保,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职工收入进一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增长9%,团场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8%,石河子乡人均纯收入达到6400元,年均增长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
第三章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场风文明、环境良好、管理民主&为目标,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稳步地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到2010年,新增耕地30万亩,全师正播面积达到285万亩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0%左右,机采棉采收面积达到60%以上,滴灌面积200万亩,大宗农副产品产业化经营程度达到70%以上。
一、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实现&三足鼎立&
以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创汇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为方向,以农工增收、团场增效为目标,本着&突出主业、突破调整、强技强管、注重效益&的农业发展思路,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设施化、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效益。适度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稳定粮食总产,做精做强棉花,突出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特色果蔬园艺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集约化农业转变;常规农业向绿色、有机创汇农业转变;棉花农业向棉花、畜牧、果蔬业三足鼎立转变。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到2010年,棉花及粮食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果蔬园艺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0:30:20。
---粮食、棉花种植业:全面普及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供需平衡,粮食面积30万亩,总产量13.5万吨。继续实施棉花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中长绒棉和天然彩色棉,重点建设高产棉区,优化品种,稳定面积,主攻单产,通过推广机械化采棉,大幅度提高农工管理定额,实现棉花集约化生产,加大师市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投入,有效提高棉花加工质量和能力。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左右,皮棉总产量25万吨。重点建设100万亩集约化高效植棉基地、10万亩天然彩色棉种植基地。
---畜牧业: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毛兼用羊及特种养殖,逐步形成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的畜牧业发展格局。加强饲草料生产、兽医兽药和防疫体系建设,实现综合配套。以名优特养殖为重点,加快渔业发展。到2010年,牲畜存栏100万头(只),其中:羊60万只,牛10万头(其中:奶牛6万头),猪30万头。饲养鸡200万只。配套建设饲草、料种植基地50万亩,形成自治区重要的绿色肉蛋奶生产基地。重点建设6万头优质奶牛基地、3万头优质肉牛基地、30万头优质肉猪基地、60万只优质肉羊基地和优质奶牛良种繁育基地。
---果蔬园艺业:以绿色有机食品为目标,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建园、专业化管理、集约化生产、产加销一体化的道路。快速发展鲜食葡萄生产,积极发展绿色蔬菜生产,稳步发展花卉、蟠桃、西甜瓜和酱用番茄生产,形成以名优特色果品生产基地为主体,蔬菜花卉业长足发展,设施园艺业初具规模的果蔬园艺业新格局。重点建设20万亩鲜食葡萄生产基地,2万亩鲜食蟠桃生产基地,10万亩绿色蔬菜种植基地,10万亩酱用蕃茄生产基地,1万亩优质西、甜瓜种植基地。
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棉花、果蔬、畜牧、种子四大农畜产品的产业化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西部银力集团、西部牧业集团、西部果蔬集团和西部种业集团为龙头,通过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调节等手段,全面推进农业生产精准化、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化、生产布局区域化、产品销售一体化和经营管理信息化进程,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幅度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软、硬环境,引入现代组织管理理念,采取基地加工厂、基地加公司、基地加协会加工厂等多种形式,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的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到&十一五&期末,棉花产业形成年产棉花25万吨、精梳棉纱16万吨、彩色棉纱1万吨、棉布2亿米的能力;畜牧产业形成年产鲜奶20万吨、鲜乳制品15万吨、肉类产品5万吨的能力;果蔬产业形成年产番茄酱15万吨、果蔬饮料2万吨、绿色蔬菜30万吨、鲜食葡萄30万吨、鲜食瓜果10万吨的能力;种子产业形成年产优质棉种5万吨、优质玉米种子5000吨、优质小麦种子2500吨、优质蔬菜种子2500吨的能力。建成棉花、畜牧、果蔬、种子四大农业产业化体系和与之配套的四大批发市场体系,建立完善农畜产品检测、检疫体系。把石河子垦区建设成为区域特色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国内领先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成国内有影响、西部地区最大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新疆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三、进一步深化农牧团场改革,发展壮大团场经济
进一步贯彻落实兵团党委&1+3&文件和师市党委25号文件精神,深化农场改革。在经济上进一步扩大职工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在政治上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适应职工需要的团场管理体制。对个别进入团场进行调整,取消营一级建制,对连队按照区域、耕地规模和人口重新布局,撤并部分连队。加大落实土地固定政策的力度,全面推行生产费用自理承包经营,自理率达到100%。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各种开发性小农场,提高承包定额。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经济组织创新,建立健全各类专业组织和行业协会。健全大宗农产品产销定单机制,完善龙头企业与团场、农工的利益分配机制。依法保障职工的各项民主权力。
四、不断拓宽农工增收渠道
&& 处理好团场与农工的利益关系,通过提高承包定额、发展团场二、三产业、发展庭院经济、劳务输出等措施,切实提高农工收入。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工促农,使农场和农工尽可能多地在农业产业链的扩展中获得收益。加强农业现代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对农工的培训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工劳动素质。通过精减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等方式,努力减轻农工负担,有条件的团场可采取以工补农等措施,促进农工增收。
五、推进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建设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快农牧区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普及节水灌溉技术、机采棉技术。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强农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区道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农场公路等级和通达深度,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开展&文明小城镇&、&三好连队&创建等活动,维护农场安宁详和。
加强团场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改善农场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小城镇建设以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为目标,以规划为龙头,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和社会资源向小城镇集中,把小城镇建设成为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交通方便,整齐卫生,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中心,有效的促进团场经济社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在继续加强121团等4个团场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133团、134团、141团、143团、144团、147团、149团、150团等团场的基础设施。到&十一五&末,重点团场小城镇实现绿化率3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100%,镇区道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镇区70%以上人口住进楼房。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服务设施能满足群众基本需求。
小康连队(村)建设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对连队布局进行调整,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综合配套。开展连队街道整治,实施硬化、亮化、绿化,改善连队面貌。到&十一五&末,连队(村)公用基础设施基本到位,房前屋后及道路两侧基本绿化。卫生室、文化室、活动室等基本健全,基本消灭&破、旧、危&房,力争50%以上的连队达到&三好连队&标准。
第四章 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优势资源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步伐,集中力量突出发展重化工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现代质量管理体系。轻化工业与重化工业并重、加工业与制造业并举,加强资源开发和控制能力,重点抓好园区建设、做强六大产业、建设四大基地,积极培育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生物饲料及兽药等有市场潜力的潜导产业。
一、做强六大产业,建设四个基地
&十一五&期间,要集中力量、明确目标、择优扶强、重点突破。加快发展主导产业,突出发展重化工业。以化工、纺织、能源、食品、现代农业机械、建材六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实现工业的大突破、大调整、大发展。 &十一五&末形成以重化工为主干、纺织和食品为两翼、其他产业为补充的大工业格局。
---大力发展化工产业:加快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依托原盐、石灰石、煤炭和天然气资源,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以天业集团为龙头积极发展盐化工,新增年产80万吨聚氯乙烯、64万吨离子膜烧碱、64万吨电石的生产能力。以天富集团为龙头积极发展煤化工,重点做好煤制甲醇及下游产品开发,争取在新型材料的研制开发、粉煤灰综合利用方面获得新突破。&十一五&末达到年产30万吨煤制甲醇、10万吨聚丙烯、50吨超级电容器电极用炭材料及20吨医用球形活性炭的生产能力,把石河子建成新疆重要的特色化工产业基地。
----做大做强纺织产业:发挥棉花资源优势,采用新型纺纱、织造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扩大纺织规模,提升纺织工业水平。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新增棉纺50万锭以上,积极发展服装、家纺产品及彩色棉加工产品。&十一五&末,达到棉纺100万锭、宽幅无梭织机2500台的生产规模,把石河子建成新疆的纺织工业基地。
-----做优做精食品产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加工深度,实现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大力开发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十一五&末,新增食品加工生产能力25万吨以上,达到100万吨规模,把石河子建设成新疆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
-----扶持壮大现代农业装备产业:依托疆内外广阔的市场需求,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抓好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的开发生产,扶持拥有自主产权的国产采棉机研发和推广,&十一五&末,形成1000万亩农用节水器材及其配套设备制造能力和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能力。重点抓好天业新增年产1万吨塑料节水器材项目建设,使其生产规模达到4万吨。抓好年产100台采棉机和现代农业机械项目建设。&十一五&末,把石河子建成新疆的现代农业机械装备生产基地。
-----加快发展能源产业: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适度超前的原则,以电源建设、煤矿建设为重点,稳步发展热电,积极发展水电、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推广节约能源和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允许耗能大的企业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热电联产自备电厂,重点建设石河子南热电厂、天业集团自备电厂、肯斯瓦特水利(发电)枢纽工程、天富、天业煤矿扩建等工程。到&十一五&末,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以上,原煤生产能力达到450万吨。
----积极发展建材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以电石渣、粉煤灰、硫酸钙渣、炉渣等固体废弃物为原料的水泥项目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塑钢、新型保温和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新型建材产业的发展。延伸聚氯乙产品产业链,大力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化学建材系列产品。&十一五&末,形成年产120万吨水泥生产能力。
二、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按照&科学规划,量力而行,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产业带动,资源共享&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工业园区,使之成为带动工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成为企业发展的孵化器和经济增长的推进器。
做大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绿色产业园区&定位,做强做大食品、纺织、现代农业装备产业,积极拓展家用电器、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等产业。致力于吸引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产业链条长的大商名企,力争在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上取得突破。积极争取尽快完成开发区扩区工作,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颁布实施的《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商务成本低、知名企业多、产业集中度高的综合性、多功能产业区。进一步完善功能,成立海关、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办事机构,力争设立保税区。&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力争实现招商引资额8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左右,&十一五&末,实现税收7亿元以上。
做优北工业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逐步到位,重点发展盐化工、煤化工、建材产业。以聚氯乙烯项目为依托,延伸产业链,形成&煤--电--电石--聚氯乙烯--水泥&的循环经济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北工业园区道路、供排水、供电、供热、通讯、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把北工业园建成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示范园。
做强西工业园。充分发挥西工业园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优势,积极盘活有效资产,通过出让、控股、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以存量引增量,以增量盘存量,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对八棉、粮油加工厂等国有企业改造升级,使西工业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积极推进莫索湾工业园区、下野地工业园区、南山工业区、和重点团场的工业小区建设。
三、积极发展大公司大集团,放手发展中小企业
从制度创新入手,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购并、合并等多种方式进行资产扩张重组,使资本向优势企业、名牌企业集中。构建现代化的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向集群化、规模化、多元化、国际化目标迈进。
重视发展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各类中小企业与国有大企业在互利基础上形成专业化协作关系,形成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服务。积极培育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开拓发展团场工业新途径。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招商引资、外引内联,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城镇化建设和团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农机修造、建材等产业,防止结构趋同。
四、加快建筑业的发展
建筑企业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提高工程质量为中心,以开拓建筑市场为重点,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天筑集团、泰安公司等建筑安装企业,应向建筑施工、勘察设计、房地产开发等综合性企业方向发展,并积极开拓垦区外建筑市场,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第五章 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全面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和效益。
一、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运用现代理念、机制和技术,改造提升以商贸流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促进传统服务业逐步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加强商业网点的规划和布局结构的调整,构筑以城市商业中心及物流集散中心为核心、团场综合集贸市场为骨干、社区商业网点和连队农家店为基础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市场网络体系,重点建设棉花、果蔬、种子及畜产品等四大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以纺织品、食品、文化用品为主的轻纺工业品交易市场,促进农副产品商品化。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监测监督体系。加快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实现货物运输网络化、旅客运输高速高档化、车辆维修专业化和特约化,重点建设开发区二级客运站和5个团场四级客运站。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打造数字化石河子,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0%。围绕精准农业的发展,建立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企业生产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水平;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逐步实现商务运营电子化;建立覆盖全垦区的电子政务平台,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推进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和公共事业等社会事业信息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
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扶持壮大一批物流企业,建设西部物流中心,逐步形成现代物流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在产地建设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
进一步拓宽金融业发展空间,积极引进股份制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地方性金融机构,优化石河子金融环境,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对外开放的金融新格局。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监控、予警和处理机制,把加强外部监管和自身内控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建防范严密、处置迅速、化解有力、风险可控的金融维稳格局,努力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双下降,维护金融健康运行和金融市场安全。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银企共同努力,构建诚信石河子。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以满足经济社会对资金的需求。
拓宽咨询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工程、科技、环保、法律等咨询服务业,规范完善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业务代理等中介服务业,实现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
三、培育壮大旅游业
积极发展旅游业,用好用足石河子独特的军垦文化红色旅游资源,以城市旅游为核心,依托绿洲大农业,形成红(红色旅游)绿(生态环境)相映、人文与生态有机结合的旅游格局,打好红色牌,建好绿色城,逐步形成&红色之旅、人文汇萃、和谐繁荣&的特色旅游大环境。积极参与自治区旅游资源开发,与周边市、县合作,打造&丝绸之路风情游&和&新疆军垦文化红色旅游&两块品牌,培育壮大垦区旅游业。
四、规范完善房地产业
结合城市及团场小城镇建设,有序开发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规范管理二级市场,积极开发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促进居民住房的结构调整和合理流动。规范房地产开发土地出让形为,全部实行招标拍卖制度。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监督管理,预防房价过快上涨。
五、加快发展要素市场
积极培育和建立资本、劳动力、土地、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构建以石河子市为主、团场为辅、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本、劳动力、土地、产权、技术等要素市场网络,促进资本、劳动力、土地、产权、技术等要素合理有序流动,构筑完善的市场体系。
第六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健全交通运输网络
以构建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的交通运输网络为目标,为社会提供高效的交通服务,不断增强交通公共服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坚持&建、养、管&并重,建立社会养护管理制度体系,注重&路、站、运&一体化发展。
---公路:以石河子市为中心,完善公路网建设,垦区干线公路网全部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标准,其中:到中心团场的公路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95公里,其中:垦区经济干线公路通车里程540公里,团场经济干线公路通车里程616公里,通连公路1139公里。以中小城镇及团部为中心,实现城镇(团部)至分场、连队公路硬质化。完成垦区连队公路网规划。完善、扩大货物运输市场,形成北疆货运中心。完成垦区农牧团场的客运站点网建设,组建下野地、莫索湾片区的区域性货运场站。重点实施乌奎高速公路石河子开发区出入口南北通道改造工程、城市对外出口地段立交桥建设、干线公路改造工程、开发区二级客运站、14个团场等级客运站点建设和连连通工程。
---铁路:抓住北疆铁路复线建设的机遇,按国内一流标准加快建设石河子火车客运站改扩建工程,加快货运站建设,按500万吨的过货能力建设高标准货场,加快北工业区铁路支线建设,同时加强与火车站配套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火车站成为城市文明的窗口。
---航空:实施石河子机场迁建工程,将石河子机场建设成集货运、客运、通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机场,以适应石河子大开发、大开放的需要。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管理,突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配置,开源与节流并重,防洪与抗旱并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形成合理的水价调节机制和税费计收方式。建立水利信息化平台,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十一五&期间,综合平衡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使用,严格控制超采区域的地下水开采,调整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比例,重点解决好北工业园的工业用水,并平衡其他工业园区用水。
重点进行肯斯瓦特水利枢纽、玛河和安集海两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西岸大渠防渗改造、大泉沟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微灌、埋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到&十一五&末,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
三、加强城市建设
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新区开发与老区改造相结合,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强化功能,提高承载能力,突出城市特色,增强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加强城市道路和小区道路建设,建设勾通南北的快速通道和方便快捷的对外交通连接设施。加强城市生态防护林建设,扩大公共绿地规模,强化以北三路为重点的城市景观设计,提高城市艺术文化品味,塑造石河子市品牌,打造中国军垦名城。重点建设引水济石及城市河道工程、第二水厂建设工程、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城市热网改造、供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及入户工程、社区服务站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第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到&十一五&末,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0%,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0%,居民天燃气入户率达到90%以上,城市集中供水能力达到30万立方米/日。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邮件运输、处理及信息服务网络体系,邮政营业网点布局合理,邮政信、报箱安装到户,邮政多功能报刊亭基本覆盖全垦区,提高综合服务水平,满足社会多元化、多层次的用邮要求。电信业以完善网络、优化服务和开发新业务为重点,增强本地网的服务功能和综合通信能力。加快宽带数据通信网的建设,为数据多媒体业务的发展提供保障,进一步加快光纤接入网的建设速度,建设师市基础数据库(人口、法人、综合经济、空间地理信息等),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网络资源的效益,促进垦区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第七章 加大开放力度,发展融合经济
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发展融合经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一、积极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加强与周边国家以资源互补为主的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拓宽优势资源转换的实施空间。积极向中亚和周边国家投资、投劳、境外工程承包,多方位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以贸易带加工,开拓国外市场。积极引导成熟企业到国外开发资源和投入成熟技术。
优化外贸出口结构,着力提高外贸增长质量。实施品牌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培育和扩大外贸出口群体。在增加传统出口产品的同时,引导有条件的团场建立绿色果蔬出口基地;依托现有食品加工能力,建立特色食品、饮料出口基地;开拓中药产品出口市场,积极培育中药材种植、深加工出口基地;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加大对欧美、南亚、中亚,中东等市场的开拓力度。
加大对出口创汇企业扶持力度,确保企业充分享受国家扶持出口的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积极争取出口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政府搭建外贸平台,争取在独联体等地建设窗口,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办事机构。
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努力扩大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规模和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积极争取国外赠款,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创新招商理念。牢固树立大开发必须大开放、大开放才能大发展的观念,努力营造、亲商、惠商、富商的招商引资环境,不断创新政府倡导、市场指导、资源引导、企业主导的招商模式。积极尝试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收购和企业重组等国际通行的合作方式。
加强项目储备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向国外企业、商会、中介服务机构发送招商引资项目和信息。充分利用各种展示会、洽谈会,开展以会招商、以商招商、以侨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活动。
确立重点区域,建立有效招商机制,进一步加快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使之成为兵团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前沿和主战场。
三、进一步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和技术合作
以资产、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与东、中、西部地区建立双向对口支援合作关系,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横向经济联合和技术合作,促进发达地区技术优势产业的有效转移。充分发挥石河子大学、农垦科学院、农科中心和其他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优势,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步伐。
四、发展区域融合经济
充分发挥石河子地处天北经济带核心区的地缘优势,强化区域经济意识,积极参与乌鲁木齐等七城市经济圈建设,本着&平等协商、互惠互利、求真务实、改革创新、逐步推进、融合发展&的宗旨,重点加强与沙湾、玛纳斯两县的协调与合作,积极主动与其交流对接,进一步增强合作发展的共识,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网络,营造经济圈协作发展的良好氛围,联手打造新型的、融合型的石河子-沙湾--玛纳斯区域经济圈。
第八章 优化经济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发挥优势、聚集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经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动,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
一、总体经济布局
根据资源状况、产业发展现状和地理位置条件,石河子垦区大体划分为以石河子市为核心的工业及服务业经济区、北部农业及其加工经济区和南部能源及城郊经济区。石河子工业经济区包括市区及周边团场、石河子乡。石河子市以发展重化工、纺织、食品、农业装备、建材及能源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周边团场、石河子乡以发展城郊经济和特色经济为主,该区域应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北部农业及其加工经济区包括莫索湾、安集海、下野地垦区,以发展棉花、畜牧业、特色种植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其中一三六团还应发挥地处克拉玛依城郊优势,发展城郊经济。南部能源及城郊经济区,以煤炭、发电及高耗能工业为主,同时发展果蔬业、旅游业和畜牧业。
二、石河子市布局
石河子市区总体上划分为西城片区,东城片区和北城片区,按照&完善中区,开发东区,改造西区,拓展北区,勾通南区&的城市发展布局原则,扩大城市规模,依托南北路桥,开发开放结合,突出重点建设,加快城市发展。今后5-10年,在完善东西区的基础上,城市以南北向发展为主。中心区以发展金融、商贸、科教、文化、卫生、体育、餐饮和娱乐等第三产业为主,开发区及西工业区以一般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北区以发展重化工业为主,南区以仓储和铁路运输等服务业为主,312国道两侧以大、中型物资、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为主,到&十一五末&,市区建成面积达到57平方公里。
三、工业区布局
工业区布局按照&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相对集中、产业相似&的原则,划分为东部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食品、医药、纺织、农业装备等工业,形成食品、纺织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北部重化工业区,重点发展煤化工、氯碱化工、石油及天然气化工和能源等产业,形成重化工产业集群;西部工业区,主要依托现有企业进行重组、嫁接或改造,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食品、纸品等产业,形成轻纺产业集群;南部(山)工业区,重点进行玛河上游水电开发和煤碳开发,兼顾其他矿业、建材及高耗能工业的发展;在莫索湾和下野地布局两个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机具修造业,基础配套条件较好的团场,可规划较小规模的特色工业小区。在北泉镇布局建设乡镇企业园区。重污染企业主要布局在莫索湾。
四、农牧业生产布局
棉花种植以312国道以北团场为主,中长绒棉种植区主要分布在莫索湾、下野地的团场;彩色棉种植区主要分布在莫索湾。按照&保口粮、保任务&的原则,粮食生产布局在垦区所有团场。鲜食葡萄基地重点布局在石河子郊区农场、呼克公路、石莫公路和安下公路沿线的团场,蟠桃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143团、石总场、石南农场和151团,加工番茄原料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121团、142团、石总场、石河子乡、152团和石南农场。 畜牧业以莫索湾、下野地垦区团场、石河子城郊团场为主,重点发展奶牛养殖;以紫泥泉种羊场(151团)、呼克公路沿线团场为主,建设优质肉牛育肥基地,在垦区15个团场重点发展肉羊生产;以石河子市北泉镇、152团、安集海垦区141团、142团为重点发展生猪养殖业;以石河子总场、石河子乡、143团、152团和136团等市郊农场为主重点发展家禽养殖业。种子产业以小麦、玉米、棉花、加工蕃茄四大作物为重点。棉花育种以莫索湾和下野地的植棉团场为重点,在下试野地试验站扩建国家级棉花原种繁育基地,在148团建设彩色棉花原种繁育基地。玉米以151团、152团、143团和石总场为重点,番茄育种以151团、143团和142团为重点,小麦育种以石总场、143团和149团为重点,在垦区内建设高标准的种子生产田60万亩。在石河子、莫索湾、下野地和安集海片区改扩建四座现代化、标准化的片区中心种子综合加工厂,配套建设1座备荒种子库。
五、主要批发市场及物流园规划布局
按照师市商品批发及物流业发展规模的规划设计,师市蔬菜、瓜果、种子、棉业及纺织品、畜产品、农资及农机具、钢材、小商品、机动车、旧货等批发交易市场主要布局在312国道市区段两侧。在开发区、北工业园和西工业园分别建立物流中心。
六、生态保护区布局
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垦区绿化和生态保护力度。在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加大荒漠植被恢复建设力度,实施荒漠植被封育和芨芨草种植工程,禁止砍挖植被,并安排适量的生态用水,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确定石河子市区、一四二团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区,做到开采与补给的动态平衡,取消自备井,实行统一调度,集中供水,严禁超量开采地下水,严禁在地下水补给区建设有污染企业。在石河子市北泉化工区建设污水处理厂,在中心团场和重点团场建设污水处理站,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第九章 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加大建设投资筹措力度,保持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用好金融信贷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引导企业直接融资和利用外资。采取综合措施,启动民间投资,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兵团投资支持,扩大财政性资金来源。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多种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尝试BOT等项目融资方式。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鼓励各类企业、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
改善投融资环境,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遵循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建立以规划先行、政策引导、信息发布为主的投资调控体系,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对重大规划、重大布局、重大投资等建立专家咨询评估制度和公示制度,提高投资效益。完善国有资本投资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师市原则上不再投资新办国有独资企业,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由政府出资的基础性、公益性和社会性建设项目,推行项目代建制。加强重点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督查,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建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建立项目储备库,做到&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固定资产投资率保持在40%左右。
第十章 深化体制改革
&十一五&期间是师市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按照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提高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的原则,处理好政府职能与市场行为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务求实效。
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离,进一步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逐步建立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建立有效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约束机制,通过外派监事会、委派财务总监、建立产权代表重大事项报告制和企业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推行年度经营业绩责任制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责任制,把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效益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贯彻落实兵团党委&1+8&文件和师市党委&1+12&文件精神,加大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有序流动的机制,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相互参股和转让出售等方式,积极引入师市内外的国有资本、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和重组,推进股权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合理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政策性破产工作进度。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做好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工作。
二、推进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按照事企、政事分开的原则,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和承担社会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逐步改制为投资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打破用人终身制,全面推进聘用合同制。
三、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以加快公用事业改革为重点,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实行建管分离。放开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允许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对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全由政府投资的公共设施实行代建制,采取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建设主体;对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具备条件的可采取市场化方式运作;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具备条件的可依法向社会资本转让。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全面贯彻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政策,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行业、领域,都向民营资本开放,任何部门单位不得自行设置限制条件或实行行业垄断。创造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非公有制企业享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并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对师市已安排的改革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技术改造资金等,师市安排的各类面向企业的财政性资金,以及向国家和上级部门争取资金等方面,都要打破所有制和部门界限,以项目为主导,对各种所有制经济一视同仁。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发展方向。设立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有发展潜力、带动作用强、具有产业优势的非公有制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中小企业担保等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建立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办法和授信制度,合理确定授信额度。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鼓励并帮助非公有制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不断完善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第十一章 大力推进科教兴石、人才强石战略
一、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建立和完善石河子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为师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框架,大幅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产业和企业技术进步;调整科研重点,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监督、考核程序,全面推进师市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石河子科技资源整合机制,充分发挥石河子大学、农垦科学院、农科中心等教学、科研单位的重点实验室、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等科技资源优势,为石河子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加强科技服务和中介机构建设。结合石河子实际,加强和完善科技信息、知识产权、工程咨询、技术评估、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农技推广服务网络、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规范运行,提供人、才、物等保障条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列入重点扶持的企业新产品研发费用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科技三项费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8%。
二、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继续加强基础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推进高质量、高水平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保证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一批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中小学生体质、智力、品德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办好疆内初中班。完成&高中学区&建设,扩大优质高中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完成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把石河子市建成新疆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满足经济社会人才需求。
加大政府和团场的教育投入,确保&三个增长&,公共教育财政支出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保证生均校舍面积符合国家标准,中、小学实验电教仪器、图书资料以及体育、音乐、美术、劳技器材等条件有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完成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市区学校和团场中心校建成校园网络,中学生生机比达到8:1,小学生达到12:1。
支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教育,引导民办学校以质量求发展,形成品牌,扩大规模。
三、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开发利用好&第一资源&来支撑&第一要务&,大力创新用人机制和体制,树立新的人才观,加强以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为师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选举、引咎辞职制、考察预告制等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和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与使用机制,成立人才评价中心。制定引进、留住人才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简化人才引进手续,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建设人才市场,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立国内外人才智力专家库,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建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基金,用于优秀人才创业及优秀成果奖励。加大人才教育培训力度,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项目建设、技术合作开发、委托培训、公开招聘等各种方式培养和引进所需的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国家级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切实提高各类人才的待遇,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第十二章 构建平安八师、和谐石城
一、提高公共卫生及医疗卫生事业水平
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师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建设,组建团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整医疗服务机构,市区医疗服务体系主要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保留两所综合性医院,并由专科医院和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疗服务体系,其他医疗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型,确定6--8个重点团场医院为区域性医院;建立卫生监督体系,完善师市卫生局卫生监督功能,组建下野地垦区、莫索湾垦区、安集海垦区和城郊等6个卫生监督分所;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立由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急救中心和27个急救站组成的紧急救援系统。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对医疗卫生人员、大型医疗设备、病床等资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控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大幅度提高医学科技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卫生服务能力,完善运行保障机制,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先进水平。2010年,平均期望寿命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1-2岁,婴儿死亡率以2005年为基础下降10%,孕产妇死亡率以2005年为基础下降12%。
二、加强文化、广播电视、体育事业建设,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艺术自身规律、比较完善、充满活力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要突出军垦文化特色,出精品,不断提高文艺产品的质量;社会群众文化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团场、社区、企业文化网络比较健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农牧团场文化中心、基层连队(村)的图书室、文化室基本普及;文化产业初步形成规模,文化市场实现新的繁荣发展;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
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石河子市建设数字电视工程,农牧团场继续推进连连通工程,逐步实现采编数字网络化、播出前端中心监控化、无线有线网络交互化,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有效覆盖。
大力普及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重视培养体育人才,改善训练条件,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增加体育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建设社区等基层公共健身设施。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开拓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提高统筹能力,石河子乡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作到应保尽保、分类实施。全面实施特困户救助,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及社会救助方面的支出,提高社会救助水平。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范围。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关心弱势群体。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加快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加大对残疾人的扶持力度,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经常性捐助、大灾集中捐赠和对口援助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对捐助资金的监管。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业等困难问题。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师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依法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为老龄人口提供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万人,失业保险人数13.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1万人。
四、积极扩大就业
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政府、企业双管齐下,努力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多种途径,自谋职业。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容量。发展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与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新型的劳动就业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扩大职业培训规模,全面落实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提高职工群众特别是企业下岗职工和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改善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促进师市内部、兵地、行业之间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络,实现就业服务的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十一五&期间,政府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重点解决&4050&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的再就业,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和残疾人就业和安置工作,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1万人。
五、保障公共安全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切实抓好煤矿、电力、化工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关注公共环境安全。加强环境敏感区、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源水质、噪声污染、重大污染事故、重点污染源和农产品生产安全的监测,强化放射性物品、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加快危险废物收贮设施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
健全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完善食品和药品监管网络体系,强化质量管理,确保农产品、食品和药品质量安全。
加强防灾救灾工作,加强重点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灾害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全面提高抗御洪水、地震、火灾、重大环境污染等突发性灾害的综合能力。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城市的安全监控网络体系,实行打防控一体化、点线面结合、技防人防物防相配套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反恐处突&装备预案,坚决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着力解决容易引发犯罪和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铲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环境。高度重视人民内部矛盾的化解,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
充分发挥兵团对稳定边疆、建设边疆的重要作用,继续搞好军政团结、军民团结,增强民族团结,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以促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为目标,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屯垦戍边教育,着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增强凝聚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团场和文明社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提高职工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凡重大事项必须经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真正做到顺应民心、反映民意、贴近民生。扩大基层民主,继续完善连队民主选举、政务公开制度。
加快法制化建设进程,明确执法主体资格,坚持依法治师市。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坚持司法公正。增强全民法制意识,继续搞好普法教育工作,抓好律师、公证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规范服务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十三章 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资源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人工生态和保护自然生态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扩大垦区沙漠周边团场荒漠植被保护区的范围,加大封育力度,完善防护林及条田林网化体系,逐步形成沿古尔邦通古特沙漠南缘的乔、灌、草结合的绿色生态防护带,荒漠边缘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农业生产要以无公害和绿色为目标,减少化肥及化学农药使用量,采取坚决有效措施尽快降低并消除地膜对土地的污染,加强次生盐渍化的治理,培肥地力,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工业要采取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节能、减污、降耗,提高综合效益。到&十一五&末,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5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7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二、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保持水土平衡。土地资源要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计划的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做好开发建设用地的供地工作,强化土地管理和耕地占补平衡。对团场(乡)领导实行任期内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确保辖区内的耕地保有量285万亩以上。水资源要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要求,推进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引导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积极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节约使用水资源,农业全面普及节水灌溉,大幅度降低灌溉定额。积极推进企业中水回用和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工业和节水城市,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采用无废、少废、节能、节材、节水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优化资源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坚持合理利用土地,严格控制耕地非农占用,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鼓励使用戈壁、荒滩等非耕地开展各类工程建设。
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逐步实现工业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产业园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进行规划布局,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提倡和鼓励可持续消费方式,优先开发可再生、可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资源,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到&十一五&末,单位GDP综合能耗降到1.4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水耗降到149吨/万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率达到70%。
四、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继续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稳定均衡增长。加强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知识的宣传、教育,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政策。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优化生殖健康服务,实现育龄群众人人享有基本生殖保健服务,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强迁入人口尤其是劳动力的管理,严把人口素质关。到2010年总人口控制在70万人左右,计划生育率达到97%以上。
&十一五&规划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实施中央对新疆工作提出的&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加快推进师市新型工业化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垦区各族人民要在师市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把师市建设的更加和谐稳定、更加繁荣进步而努力奋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发展势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