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研究是归纳法,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是演绎法吗

推荐出版社
购物车 0 件商品 共 ?0.0 元
翻译研究方法概论
出版日期:2011-03
开本:16开
包装:平装
定价:49.9
折扣:88折
蔚蓝价:?43.9
vip(2-3星):?42.9
svip(4-5星):?41.9
商品评论(0)
商品问答(0)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居民出行间关系研究--以合肥市居民出行行为调查为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居民出行间关系研究--以合肥市居民出行行为调查为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摘要]企业大学是通过推进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来支持企业实现其使命的重要战略工具。系统探索我国企业大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趋"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企业大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企业大学是通过推进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来支持企业实现其使命的重要战略工具。系统探索我国企业大学研究的现状、问题与趋势,对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引文分析法,对十余年来我国关于企业大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目前企业大学研究正处于初创后的大发展时期,但是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缺乏系统而缜密的实证研究,学术影响力也较低。建议:企业大学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应更多地参与研究;研究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素养;研究重点应放在企业大学的指导理论、体系构建和评估方法上。 中国论文网 /9/view-5460247.htm  [关键词]企业大学研究 现状 问题 内容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   [作者简介]张志新(1984- ),男,安徽凤台人,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企业培训;赵志群(1966- ),男,山西阳泉人,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北京 10087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4一、引言   企业大学又称公司大学,是一个通过推进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来支持企业实现其使命的教育组织和战略工具。自通用电器公司在1956年创办“克劳顿学院”以来,企业大学的数量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其数量更是急剧上升。《2007年度企业大学白皮书》曾经预测,全球企业大学的数量有望达到3700所。有人甚至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企业大学可能超越传统大学,成为成人教育及终身学习的主流。近十年来,我国企业大学的数量也迅速增长。尽管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凯洛格企业大学白皮书》的调查,在参加调研的153家大中型企业中,超过l/4的企业表示已经构建了自己的企业大学,另有34%的企业计划两年内筹备建设企业大学。另有研究统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的企业大学有数百家。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企业大学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前进中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开展针对企业大学的研究,对企业大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从我国企业大学研究的元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研究主体、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有无形成专业核心刊物、研究是否规范等问题,力图弄清我国企业大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从而推动我国企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二)材料来源   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企业大学”为篇名,在“跨库选择”中选择“期刊”和“特色期刊”进行搜索,可以搜索到2013年1月以前的期刊类学术论文共计215篇,搜索时间为2013年3月。经过辨别和统计,剔除10篇与企业大学研究不相关的论文、31篇消息与通讯(多在研究初期)和10篇属于重复发表的论文(删除后期发表的),剩余164篇,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材料来源。另外,以“企业大学”为“题名”可以在CNKI《中国博硕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搜索到硕士论文28篇,例如闫芬的《企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张迎君的《企业大学的发展模式研究》等。以“企业大学”为“题名”可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网站检索到国内专著4本,例如王世英的《企业大学做什么》、王登亮的《如何建设企业大学》等。这些学位论文和专著讨论的内容虽然比较系统,但并未完全脱离期刊论文的研究范围,并且相当多的研究者也同时发表了相关的期刊论文,所以本研究对这些学位论文和专著的内容不另作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和引文分析法,对164篇期刊论文的研究内容、作者、引文等进行统计分析。内容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有效的量化研究方法,是对直观的文献内容进行客观而系统的分析和量化描述的研究方法,其特点是直观、客观、系统和量化。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图论、模糊数学、统计学及其他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对科技文献的施引或受引现象与规律进行分析,从而反映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动态与走向。引文分析法通常使用的分析指标有引文标注率、引文数量、引文语种和作者自引率等。   (四)研究过程   本研究按照各种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原则与步骤进行。例如在建立分析类目时,在确定初步分析类目后随机抽取20余篇涵盖各个年份的论文进行了小样本测试,并参照测试结果修订了分析类目;在进行内容评判时,两位研究人员分别对164篇期刊论文一一进行内容评判,评判后核对不一致的地方并进行反复斟酌与讨论,直到达成一致。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7.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生成图形,然后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性描述,具体包括研究成果、研究人员、主要刊物、研究情趣、研究方法和引文六个方面。   (一)研究成果   1.论文数量。论文发表数量是研究成果的直观表现形式。6页图1显示,1999年1月~2013年1月,我国企业大学研究期刊论文从无到有,其数量呈波形上升趋势,2007年以后逐渐趋于稳定。其中,年论文数量突增,几乎呈直线上升状态,掀起了企业大学研究的第一波高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数年研究积累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共同推动的结果。比如,在这两年,摩托罗拉大学、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中国分会和《商学院》杂志主办了“首届全球企业大学发展高峰论坛”,凯洛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通过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出版了《2007年度企业大学白皮书》,部分国家级科研基金也开始支持企业大学研究。这些都对促进企业大学研究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论文数量变化也表明企业大学研究队伍的扩大,其将来的研究成果也可能继续增加。   2.成果来源。通过科研立项获得相关部门各种基金的支持,是学术研究资金的主要来源。由于管理部门的甄选和验收措施比较严格,因而项目的级别与数量既反映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对此研究领域的重视与接受程度,也反映此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2006年以来,我国企业大学研究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市校级科研基金支持11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项、市校级2项,基金支持率平均为6.71%。但是,这与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平均基金支持率16.11%相比,差距较大,专项课题较少且层次不高。这说明企业大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二)研究人员   在关于企业大学的164篇研究论文中,注明作者单位的有141篇,共有作者186人(不重复统计发表多篇论文的作者)。其中,分布在传统大学的有121人,占总数的65.05%;分布在企业大学的有12人,占总数的6.45%;分布在一般企业的有17人,占总数的9.14%;分布在咨询公司的有10人,占总数的5.38%;分布在政府与社会相关研究机构(如社会科学研究院所)的有8人,占总数的4.30%;分布在传播媒体的有18人(由于部分杂志会默认论文作者为本刊记者,但因没明确标注作者单位而未列入本文统计数据,因此这个类别的作者实际数量会更多),占总数的9.68%。根据工作单位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研究人员分为内部研究人员和外部研究人员。由上述统计数据可知,在所有研究人员中,外部研究人员(传统大学、政府与社会相关研究机构、传播媒体、咨询公司、一般企业)占研究总人数的93.55%,而企业大学内部的研究人员只占研究总人数的6.45%,说明企业大学内部研究队伍严重不足。根据工作目的的差异,可以将研究人员分为研究主体(传统大学、政府与社会相关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应用主体(企业大学、一般企业)和传播媒介(传播媒体)。从统计数据来看,研究主体占了研究人员的绝大部分,比例达74.73%,但其中作为专业研究主体的咨询公司却仅占总体的5.38%,这说明专业研究主体对专业知识经验共享的程度还不够。应用主体也占了一定比例,但作为直接应用主体的企业大学研究人员却很少,这说明直接应用主体的理论研究能力不足。另外,从数量上看,传播媒体为本领域知识经验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主要刊物   1999年1月~2013年1月,有关企业大学研究的164篇期刊论文分布在107种期刊中,其中刊发论文篇数较为集中的期刊即发表文章在3篇及以上的期刊有12种,如《现代企业教育》《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与职业》等。这12种期刊只占期刊总量的11.21%,但刊发文章数量已经占到本领域发表文章总量的37.20%,由于刊发数量比较集中,因此可以认为这些刊物已经占有了这个领域的学术阵地(本文暂称之为“领域内核心期刊”或“次级核心期刊”)。由于每刊年均刊发数量较少,因而要形成专门刊发本领域文章的核心期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各大学主办的学报是刊发学术论文的主要阵地,但到目前为止,只有15种学报刊发了本研究领域的19篇文章,这说明企业大学研究还未真正进入主流学术圈。从期刊等级上看,这107种期刊中只有13种(占12.15%)属于CSSCI来源期刊,并且12种“领域内核心期刊”里只有一种属于CSSCI来源期刊。这说明本领域研究学术层次还不够高,影响力不强。   (四)研究情趣   研究情趣是指论文作者侧重研究的一个学科或领域的各个具体方面。对研究情趣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内容的偏重和不足,进而可以预测研究趋势并提出研究建议。我们首先分析每篇论文内容所属的研究情趣类目,再统计出全部样本出现各个类目的频数,从而得出研究情趣分布表(见表1)。   1.研究情趣类别分析。本部分第一级分析类目是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元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指关于企业大学基本认识的研究,其二级类目包括概念内涵、性质特征、分类、功能作用影响、历史现状趋势和指导理论;应用研究指将企业大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的研究,其二级类目包括创建原因与前提条件、模式选择、体系构建、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原则方法步骤、评估方法、案例方案、问题措施与成功经验;元研究是指以研究活动和研究结果为对象而进行的再研究,即研究的研究,它是学科(或研究领域)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是衡量学科成熟度的一把标尺。由表1统计可以看出,企业大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本同步,但元研究才刚刚起步,并限于较低层次的、以陈述内容为主的综述,还没有达到本领域历史与逻辑的形式化研究层次,学科成熟度较低。详细分析“基础理论研究”中各子研究领域所占比例,可以看出研究者的研究情趣集中在企业大学的概念内涵(18.03%)、性质特征(19.13%)、历史现状趋势(21.31%)、功能作用影响(34.97%)等方面,但缺少对企业大学的指导理论(3.28%)和分类(3.28%)的研究。   详细分析“应用研究”中各子研究领域所占比例,可以看出研究者的研究情趣集中在企业大学的创建原因与前提(18.50%)、模式选择(10.57%)、运行机制(13.22%)、案例方案(11.89%)、问题措施与经验总结(26.43%)等方面,但比较忽视对企业大学的构成要素(5.29%)、体系构建(5.73%)、创建的原则与步骤(5.73%)以及评估方法(2.64%)等方面的研究。总之,对研究情趣的分析说明我国企业大学研究还处于初创后的发展期。研究者(实践者)仍在讨论企业大学的内涵、具有什么功能,并对企业大学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设想和尝试,归纳了一些个人或文献中的经验,缺乏系统而缜密的实证研究和深入思考。   2.研究情趣趋势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十余年来,关于企业大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在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元研究,这印证了理论研究发展的一个规律,即随着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深入,元研究必然会得到量和质的发展。   对比分析表2中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可以发现:2007年以前,无论是在论文数量还是年平均值方面,基础理论研究都大于应用研究;2007年以后,应用研究则大于基础理论研究。以2007年为重要转折点,以前比较偏重基础理论研究,以后则开始关注应用研究。这说明企业大学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并提高了应用性。此外,回顾6页表1数据可以发现,有关企业大学的指导理论、体系构建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尚很薄弱。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其他领域的理论会被不断地引进,而如何在不同类型的企业建设企业大学体系、评估企业大学的培训效果与总体作用,也会受到咨询机构和企业经营者的重视,因此,未来这三方面的论文数量可能会增长。关于运行机制、案例方案、问题措施与成功经验的研究虽然已有不少成果,但由于运行机制包含的教学和管理机制在不断变化,企业大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也会不断出现,因此,有关这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会继续显现。
  (五)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分为收集资料的方法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前者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法、观察法(或实地研究法)、访谈法、实验或准实验法、测验(量表)法和开发研究法;后者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通常包括比较分析法、归纳法、因果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演绎法;定量分析法通常包括一般统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灰色理论法、数学建模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   从收集资料的方法来看(见图2),文献资料法所占比例远远高于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和开发研究法,测验法、试验或准试验法等研究方法尚未在本领域得到应用。这说明我国企业大学的研究总体偏理论而轻实践。实践是获得认知的重要前提和来源,不重视实践难免会使研究陷入“坐而论道”和“闭门造车”的境地。   从分析资料的方法看(见8页图3),研究以归纳法为主,因果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系统分析法等辅之,而一般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很少或基本没有出现。结合收集资料方法比例图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大学研究多是在归纳总结文献资料和已有经验,然后进行一定程度的推理,基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试验及定量分析。定量分析的缺失反映了定量研究的缺失。定性研究适合小样本研究,主观性较强;定量研究适合大样本研究,客观性较强。定量研究的缺失,使相关研究缺乏大规模社会调查的实证基础,易陷入“纸上谈兵”的怪圈。另外,统计发现,2008年以后才使用了演绎法,并且使用频次也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企业大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比较薄弱。   (六)引文   John M.Ziman指出:“没有一篇科学论文是孤立存在的,它是被深嵌在整个学科的文献体系之中。”标注引文是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从统计的164篇企业大学期刊论文来看,明确标注引文的仅有86篇,引文标注率为52.44%,也就是说,在企业大学研究领域半数论文的写作都是欠规范的。从引文数量上看,164篇论文中标注了引文的有86篇,共有引文676条,平均每篇文章(n=164)引用文献4.12条。即使按列出参考文献的论文篇数(n=86)计算,其引文平均数7.86也小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平均水平8.20,更远小于国际科学论文平均约15的引文数。从引文语种上看,676条引文中只有中文和英文,没有其他语种,其中中文529条,英文147条,中英文比例约3.6?1,这与我国成熟学科如农学及生物学领域中英文引文约1?1的比例相差较大,说明企业大学研究人员应用外语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作者自引率是出现作者自引现象的引文数量与样本总引文量的比率。作者自引率的高低反映了作者后期科研成果与先期科研成果的继承性、相关性和持续性。从作者自引率看,676条引文中只有22条属于作者自引,即作者自引率为3.25%,而国外一般文献的作者自引率为10%~30%。这种巨大差距反映了企业大学研究人员专注于本领域研究的持续性不足。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企业大学研究正处于初创后的大发展时期,专项科研立项有了突破,占据了部分期刊学术阵地,论文刊发数量明显上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元研究也已经起步。然而企业大学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人员:企业大学内部研究人员少,外部研究人员多;传统大学研究人员偏重理论探讨而轻实践探索,专业咨询公司研究人员对知识经验的共享度不够;研究人员的领域专注程度和研究深度不够,运用外语的能力也较差。(2)研究方法:研究人员重文献归纳、轻实践调查与开发,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缺乏系统而缜密的实证研究。(3)论文发表刊物:期刊覆盖面小、层次较低,尚未形成专业核心刊物。(4)研究规范:论文标注率较低,引文数量较少,写作欠规范。(5)学术影响:研究理论框架尚不完善,学术影响力较低,尚未进入主流学术圈。   基于我国企业大学研究的现状,我们建议企业大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同仁重点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一是从研究距离上说,作为企业大学建设的直接参与者,企业大学以及咨询公司的相关人士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到本研究领域中,理论联系实际,争取作出更大贡献。二是针对现有研究的薄弱点,应深入总结实践经验,加强基本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专门的企业大学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具体来说应重点开展关于企业大学的指导理论、体系构建和评估方法的研究。三是从研究者素质方面来说,我国企业大学研究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及外文水平,提高研究的深度和持续性,改变重定性轻定量、重理论轻实践的研究习惯,从而扩大学术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企业大学研究领域中。   此外,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我们亦可窥测我国企业大学研究的趋势。一是研究人员仍以传统大学研究人员为主,但企业大学和咨询公司的专业研究人员数量将会增加。二是研究情趣将以应用研究为主,继续发展元研究;关于企业大学的指导理论、体系构建和评估方法的研究有望继续增多,关于运行机制、案例方案、问题措施与成功经验的研究也会继续出现。三是论文发表数量将继续增加,科研立项的级别也有望提高。再者,随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参与,我国企业大学研究人员的素质有望继续完善,研究水平有望继续提高,国际交流合作有望加深。   [参考文献]   [1]邓瑞芳,武夷山.国外企业大学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   [2]鞠秀芳.中国大陆主流历史学期刊学术规范分析[J].东岳论丛,2009(1).   [3]吕巾娇.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的摘要看教育技术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10).   [4]骆柳宁.《情报科学》自引研究[J].情报科学,).   [5]刘晓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4).   [6]李洋.2011年中国企业大学发展现状与提升路径[EB/OL].http:///11/FGJNRU00014JB5.html,.   [7]李智.破解企业大学培养困境[J].人力资源,2012(3).   [8]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王?.2007年度企业大学白皮书――企业大学的最佳模式和建设实践[EB/OL].http:///p-.html,.   [10]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张道民.软科学基础[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12]Ziman J M.Public knowledge:an essay concerning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science[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英文:empirical analysis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之一,着眼于当前社会或学科现实,通过事例和经验等从理论上推理说明,那就属于实证分析。empirical的含义是“经验主义的,以经验或观察为依据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实证分析方法”更准确的翻译方法应当为“经验分析方法”。不过,国内社会科学的研究文献中已经习惯地接受了这种说法。事实上,“实证”对应的反义词是“规范”(参见末尾的“相关问题”);“经验”对应的反义词是“理论”。实证分析方法:实证的分析工具实证分析要运用一系列的分析工具,诸如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逻辑演绎与经验归纳、经济模型以及理性人的假定等等。我们这里着重介绍在经济学中应用最多而在前面又未曾有过说明的均衡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经济模型。目录均衡分析。均衡(equilibrium)是从物理学中引进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均衡是表示,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方向不同的外力作用而合力为零时,该物体所处的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把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主要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这种均衡与一条直线所系的一块石子或一个盆中彼此相依的许多小球所保持的机械均衡大体上一致。均衡一旦形成后,如果有另外的力量使它离开原来的均衡位置,则会有其他力量使它恢复到均衡,正如一条线所悬着的一块石子如果离开了它的均衡位置,地心引力立即有使它恢复均衡位置的趋势一样。均衡又分为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与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一般均衡分析在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决定时,则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一般均衡分析是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比较周到和全面的分析方法,但由于一般均衡分析涉及到市场或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而这些又是错综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实际上使得这种分析非常复杂和耗费时间。所以在西方经济学中,大多采用局部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从另一角度看,又可分为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动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现象的方法。比较静态分析(compara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的变化,即对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进行比较。也就是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实际上只是对两种既定的自变量和它们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加以比较。动态分析(dynamic analysis)则对经济变动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其中包括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经济总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等。这种分析考察时间因素的影响,并把经济现象的变化当作一个连续的过程来看待。 在微观经济学中,无论是个别市场的供求均衡分析,还是个别厂商的价格、产量均衡分析,都采用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在微观经济学中进展不大,只在蛛网定理(cobweb theorem)这类研究中,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上采用了动态分析方法。在宏观经济学中,则主要采用的是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采用的主要是比较静态分析方法。而其后继者们在发展凯恩斯经济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是长期化和动态化方面的研究,如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经济模型。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现象之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简单地说,把经济理论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表示就叫作经济模型。一个经济模型是指论述某一经济问题的一个理论,如前已指出,它可用文字说明(叙述法),也可用数学方程式表达(代数法),还可用几何图形式表达(几何法、画图法)。 由于任何经济现象,不仅错综复杂,而且变化多端,如果在研究中把所有的变量都考虑进去,就会使得实际研究成为不可能。所以任何理论结构或模型,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舍弃一些影响较小的因素或变量,把可以计量的复杂现象简化和抽象为为数不多的主要变量,然后按照一定函数关系把这些变量编成单一方程或联立方程组,构成模型。由于建立模型中,选取变量的不同,及其对变量的特点假定不同,因此,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会建立起多个不同的模型。例:假设有两个人正在讨论最低工资法,这是你听到的两种表述: 甲:最低工资法引起了失业 乙:应该提高最低工资 现在不管你是否同意这两种表述,应该注意的是,甲和乙想要做的事情是不同的。甲的说法像一个科学家:他作出了一种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表述。乙的说法象一个决策者,他作出了他想要如何改变世界的表述。 一般说来,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如甲的表述,是实证的。他们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第二种类型,如乙的表述,是规范的。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他们作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实证和规范的主要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他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暂无同义词
浏览次数 : 282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纳法和演绎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