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论文研究,对自己的学术总结提升改进单和工作改进有怎样的启示和收获

执着与追求:名师成长带给我们的启示
执着与追求:名师成长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何谓名师
(一)教师
“”“”“”“”“”“”“”
“”“”“”“”“”“”“”
·“”“”“”
2012210&&([2012]1)
这里重点解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1基本性质。
  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但是该法律以及此后的法律文本、相关政策都没有对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做出明确规定。《标准》是我国关于中学教师专业要求的第一份政策文本。
  《标准》的定位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这意味着《标准》的规定超越于对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具体要求,是对所有中学教师的一般性共同要求。
  从《标准》的前言和实施建议两个部分中的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标准》既具有“评价”标准之性质,也具有“导向”标准之特征。作为“评价”标准,它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是评价教师和教师教育质量的依据,是进行教师管理和教师教育管理的抓手。作为“导向”标准,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因此是引领中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基础。
2、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2)师德为先。(3)能力为重。(4)终身学习。这四个基本理念是中学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中应当秉持的价值导向。
《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三个层次,即“3个维度、14个领域、61项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是“专业理念与师德4”、“专业知识4”和“专业能力6”;在各个维度下,确立了四至六个不等的领域;在每个领域之下,又提出了三至六项不等的基本要求。
  “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从教师对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育教学和对待自身发展四个方面,确定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等四个领域,提出了19项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指向于造就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的合格教师,既体现了对“学生为本”理念的细化,比如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等,也体现了对“师德为先”理念的细化,比如依法从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
  “专业知识”维度,从中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出发,依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学教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确立了国内外学界基本形成共识的教师知识构成的四个领域,即“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提出了有关中学教师专业知识的18项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中学教师把握“专业知识”三个方面的要求:在学科知识方面,中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所教学科的内容,并且要“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等,这是为了保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让学生感悟学科的基本思想;在学科教学知识方面,提出“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等,是要求中学教师能够把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在通识性知识方面,提出“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等,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中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更好地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在素养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专业能力”维度,从“教学设计”等六个方面,提出了26项有关中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涵盖了中学教师应有的四方面基本能力。一是教学能力,这是中学教师的主要工作,因此“标准”对中学教师专业能力的要求是以教学能力为中心的,其中涉及教学的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二是开展班级管理和其他教育活动的能力,这些工作是“教书育人”使命所决定了的教师教学以外的基本工作,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三是人际交往能力,因为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教师必须能够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此外,拥有与同事、家长、社区等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四是自我发展能力,因为在终身学习社会中,教师只有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二)名教师。
教师有三重境界,“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名教师”这是可以感知的三重境界,但也是难以有绝对的界定标准的。
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对得起自己的学生,对得起自己的学校,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已经是一种可贵的境界了。
当然做一名有抱负、有志向的名教师,也就是名师,应该是永无止境地追求。
(三)做一名名师。
名师的案例:&
1、魏书生,男,1950年5月4日,出生于交河县。1968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大代表。曾任盘锦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职务。
197993%321912
198019812“”
6“”9“”
1984“”78“”——
尊敬的领导:
我再一次怀着十分恳切的心情,请求组织批准自己去做一名教师。
看到各行各业特别是教育战线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大治的喜人局面,自己却没有机会献上一分力气,心里像有一团火一样熊熊燃烧。我无比焦急地请求领导能体谅到自己的心情,批准自己的申请。只要是教书,不管是到农村一般学校,还是到更困难的偏僻山区的学校,我都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满腔热情地去干。
进厂六年的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中,我对学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是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的,即使在“四害”把教师地位压到最低点的时候,我还是以极其羡慕的心情衷心向往着这个职业。为着有一天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时候,把教师工作做得好一些,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钻研有关教育的知识,常学到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地步。即使身患重病,也还是不愿间断,为此而度过的不眠之夜是难以数计的。
两千多天中,我向各级领导恳切地提出做教师的申请至少有150次之多。几乎每一个同志,特别是朋友和亲人,都耳闻目睹到我对教育火一样的热情,对学生源自内心的关心……
2195882000“”
————————100——————e30
2000200720072010
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4、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从教于清华附小教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兼职教授,东北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课题语文教材编写组的编委及编写人员。国家“十五”课题“现代教学艺术研究”课题组专家组成员。海淀中心学区课程改革领导组副组长。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反馈教学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青年教师研究会副理事长。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n1994“”“”19991995199719981999200120022003“”“”“”“”
n“”“”“”……1998720012002
窦老师认为: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只要务实肯干、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
是教师自己。"
  她说:"我来自农村,我坚信,要自强不息,要奋力拼搏。不管在哪个单位,从事哪门教学,只要埋下头来,任劳任怨,必能成为业务骨干,做出成绩,显出存在的价值。
  "1982年,15岁的我走出山村,走进吉林师范学校。四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羡慕,我却不情愿--既然学习了四年的师范,就该成为一名好教师。几经周折,终于改派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太晚,我被安排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在这个岗位,我一干就将近5年,先后教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几门课程。每一次代课,我都全力以赴。代数学课时,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但我感觉自己还是喜欢语文,而且语文教学也能更好地丰富自己的底蕴。因此,几年里我没有停止过恳求领导,要求岗位更换--教我最喜欢的语文。1991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打杂"的五年,使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我也会不自觉地把音乐、美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形式整合到语文教学中。
可见,做一名名师要有令人信服的教育理念,令人信服的教育精神,令人折服的教育智慧。
1、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理念。名师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思考、善于追问、理性支配着行为,因此可以说名师必然有自己独到的教育思想,有经过教学实践反复检验的教育理念。名师的教育理念之所以令人信服,就是因为事实上被广大师生接受,变成为学校文化的灵魂,成为学校教育行为的指引。名师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学习研究的结果,更是实践反思的结果。
2、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精神。大多数教师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想干一番事业的。在干事业的过程中必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要面临狂风巨浪,要面临千难万险,而最后能干出一番事业的教师无不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教育精神的,我们阅读一下霍姆艾斯基、魏书生、陶行知、李希贵等的人生故事、教育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具备披荆斩棘、不折不扣的精神,无私无畏、一往无前的精神,开拓进取、永攀高峰的精神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3、具有令人折服的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碰撞产生的。有了教育智慧,才可能表现出教育个性,才可能产生教育硕果,才可能成为名师。
二、如何成长为名师
成长为名师需要很多方面的能力和机遇,我不想做系统的论述。这里着重就其核心精神进行阐述。即坚守教育梦、成为研究者、关注学生学、拥有执行力。
(一)坚守教育梦。
教育梦是原动力,目标是源动力。目标就是成为名校长,这是一切的源动力。中国梦、强国梦、教育梦、教育家办学、目标坚持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展览过程中,习近平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
强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梦。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当下,国民梦的是安居乐业,梦的是社会公平,梦的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就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个人梦想生长的土壤,都深深植根于“中国梦”;我们每个人梦想的成长,都有“中国梦”的成长相伴
实际上中国梦就是一个强国梦,强国梦需要教育梦来支撑。
中国的教育梦是什么?袁贵仁勾画了一幅自己心中理想的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让每个学生幸福成长、人人成才。
有教无类——不分宗教,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不分地域,不分老幼,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
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终身学习——所有的人都需要一辈子学习,哪怕你是博士毕业,哪怕你已经是教授。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当今的教育就是着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中央提出的“学有所教”的目标任务。
  人人成才——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最终实现梦想,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教育家办学。其实,“教育家办学”既不神秘也不遥远,而是一种常识。发展初期,政治家办学是要求;强国时代,教育家办学是必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明确提出要造就一批教育家,“教育家办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专家很认同一句话:即便短期内不能普遍实现教育家办学,但至少要让教育家精神根植到每个教育人的心底。
名师就应该让教育家精神植根在教学实践中,名师都是坚守梦想的人,我们要带着梦想出发,热爱自己的事业。实现名师梦想唯有坚持,才能达到目标。
你们相信奇迹吗?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不信。
比如说:一个人投硬币,连续七次相同地投出国徽一面,你相信吗?大部分人不相信会是事实;少部分人相信投币人有魔力;也有一部分人相信这是在玩魔术。但极少有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现象。
  事实上,若有1000人每人连续投7次硬币,第一次必然有500人左右投出国徽一面,第二次必然有250人左右连续两次投出国徽一面……第7次时还至少有7个人投出国徽一面,若同一个人做1000次这样的实验,也必然有至少7次会出现我们看来不会发生或认为是奇迹的事情。
  比如说:世界上任何一张纸都不能对折9次。你们可以试一试。
事实上,生活中人们的奇迹大都是同样产生的;在成功之前,通常有许多人做了类似的尝试,但都过早地放弃了,只有少数人坚持了下来。在成功之前,一个人通常也有过许许多多的失败,就像我们熟知的发明666药粉的故事一样,如果发明者在第665次时放弃,他还是不会做成。所以“坚持”或“毅力”不仅仅是科学家的精神,也同样是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素质。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走向成功,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唯有坚持,才能够使我们的目标变为现实。  目标是方向,是动力,也是人生道路上最大的选择。目标一旦确定下来,紧接着最关键的就是坚持。坚持,是目标与成功对接的桥梁和纽带,是目标得以实现的坚强保证。
  目标有时遥遥无期,总也望不到头。你也许正在艰难中坚持却疲倦不已,这时千万不要放弃,如果放弃了,以前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所花的心血都将白费;也许你只要再坚持一会儿,再加一把劲儿,就会有另一番天地。在你拨开迷雾重见阳光的一刹那,在你豁然开朗的那一刻,你会觉得所做的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坚持并没有错,但坚持并不是忍耐,不是原地踏步,它是顶着压力向上,在逆流中向前,它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东西……你也许正在黑暗的夜色中摸索,但只要坚持,相信黎明终将到来,你的面前终将别有洞天。
  坚持是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处世态度,一种通向成功的捷径。成功者不放弃,放弃者不成功!也许就是这么简单。
你们是潜江教育的明天,未来的教育家、名师将会在你们中间产生!坚守名师的教育梦就是我们要开始坚持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带着名师的梦想出发吧!
(二)成为研究者。
坚守教育梦,需要要有令人信服的教育理念,令人信服的教育精神,令人折服的教育智慧,这些哪里有?唯有读书,思考,写作。读书是研究的基础,思考是研究的过程,写作是研究的呈现方式,实践是研究的结果,这一点后面再讲。
1、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1)教育没有万能钥匙。
(2)教育模式不可能被复制。洋思中学、杜朗口中学
(3)马未都说教育。
(4)雷夫的故事。
(5)名师都是研究者。(崔其升,杜郎口中学校长;蔡林森,洋思中学校长。)
(6)做“研究型教师”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追求的目标。
从事教育研究不仅是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而且也是改变我们专业生活方式,实现我们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做“研究型教师”应该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当代的教育发展证明,教师仅仅成为一个“教育者”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师应以“研究者”角色出现在教育实践中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也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提出:“教育科学的理想是,每一个课堂是实验室,每一名教师都是科学研究的成员。”
思考的力量将为我们指引前进的道路。这也是研究的力量。下面我们来听一听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薛安克校长在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2、研究什么?
研究我们自己在忙什么和研究学生在忙什么
3、怎样成为研究者
&我们曾经认为“研究”很神秘,它与一个普通教师离得很远,一谈到“教学研究”,就说“我们普通教师要搞什么研究呢,只要会教书就行了”,认为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是教研员是专家们的“专利”。再说,“研究需要长篇大论,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些我们一个普通老师也没有啊”。还有就是“研究很难,又需要很多时间,一个普通老师,平时教学任务就很重,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有这么可怕吗?
(1)研究并不神秘,每个人可以成为研究者。
《现代汉语词典》对研究的注解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如:研究语言、学术研究、调查研究。当然,涉及理论、技术等的研究肯定需要深厚的学术理论,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大量的时间等等,这些确实需要专业和职业研究人员。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们不需要研究这么深奥和大的课题,但是我们可以研究身边的小事,比如这节课怎么上,怎么导入,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怎样提问,怎样运用教学媒体,怎样设定教学目标,怎样达成教学目标,怎样突出重点,怎样破解难点,怎样激发学生等等,这也是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来自实践的研究更有价值。
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研究者。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夸大其词,其实不然。如果80岁的老母亲都可以成为研究者,我想我们就无话可说了。举个例子:
“我都给你们做一辈子饭了,你还想怎么着?有的吃就不错啦!”
(说明母亲还没有反思、研究与专业发展的意识)
“是呢,你说我怎么就烙不好饼,人家怎么烙的好呢?”
(有了专业发展意识,而且开始了反思)
“我烙不好,人家烙得好,可能是人家的锅不一样。”
(开始思考,并提出了假设,但这个假设还需要验证,但毕竟研究已经开始了)
②每个人都有研究能力。如果80岁的老母亲都可以,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还是接着上面的例子:
“外面专门做烙饼卖的人使用的也是平底锅,和家里的也没什么两样。”
(收集信息以验证假设,但似乎没有得到验证)
“我看见人家烙饼时加的油很少,而且中间用毛刷加油。这样做不油,而且可能不容易糊锅。”
(提出新的假设,研究在不断深入进行)
“这下,我发现烙个饼很简单,加油不用多,火不要急,也不用老翻它。有什么了不起,这下你们别说啥了吧!”
(通过研究获得了专业成长)
可见,烙好饼也需要研究能力。
这个浅显生动的例子为我们揭开了研究的神秘面纱。一,研究其实也不难,并不是高不可攀。二,并不是要做高深的理论研究才是研究,研究身边的小事就是研究。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研究者。四,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③教师也可以成为研究者。说起研究,老师们可能感觉那离自己有遥远的距离。其实不然。作为教师,我们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节课你是怎么讲的?这次作业某某题,学生错的比较多,还要再讲;这次考试有个题以前没有讲等等,这些就是教学研究的开始。还有我们经常说的教学相长,写教学反思,也是研究,实际上我们教师已经在做了。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有时常研究学问,时常找到新理,才能教诲丰富,才能学生得益。陶行知也告诉我们说,教学要合一,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教师须一面教一面学。实际上学习也是研究。研究,一向给人的感觉是学究、古董型的,它讳莫如深,抑或“威严无比”。这只是研究另一面。研究也有平实的一面,比如上面举的例证。“对于研究,如高山仰止,我,一介普通教师,如何能研究呢?”
现在,您还这样认为吗?
2、需要把握四点。
前面我们谈到了研究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我们就是研究者,已经开始研究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很真切的体验?因为我们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研究者。成为真正的研究者需要把握四点: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文字是成果;成长即效益。
(1)研究什么——问题即课题。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做研究第一个障碍就是不知道研究什么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可以说是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通病。“问题从哪里来”?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理论学习和阅读中发现问题、从与同事的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差异中寻找问题、从学校和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从教育政策实践中发现问题。这些发现问题的途径就是我们一线教师进行研究的任务和目标。
要注意培养自身发现、觉知问题的敏感能力。教师从事教育职业时间日久,就逐渐丧失了对学校或自己教育教学、日常工作的敏感度,将所有问题均视为理所当然,不加以质疑,这种情况不利于教师质疑现状、发现问题。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觉知问题的敏感能力,使自己能够对日常司空见惯的事情深入思考,发现不足,提出改善建议。
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问题要小而实。切忌选题过于宽泛,“小题大做”是一种研究智慧,比如,本文开头所说的身边的小事;二是要以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三是多关注学生的“学”的问题。
(2)研究的平台——行动即研究。
第一,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教学反思可长可短。可以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也可以是和同事交流的事,甚至包括教学的体会、感悟、思考、很小的变化等等。要不断反省、批判自己的角色。研究是自我评价的过程,需要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检查、修正、改进,而且教师集各种角色——研究者、观察者、访问者、分析者等于一身,更要随时反省自己的角色,不仅要作技术性的反省,更要作实际性、批判性的反省。
第二,积极主动参加校本研训。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形成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校本教研为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要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特别是允许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有价值的想法不断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产生。
第三,认真参加教学比武。教学比武课,是一个团队的智慧由一个人进行展示。打磨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同时课堂预设和动态生成的矛盾的处理,就凸显授课教师的智慧。我们要带着谦虚的态度参课,带着展示的目的授课,带着探究的精神看课,带着学习的心境评课。教学比武,既是教师成长的平台,也是教师研究的平台。从课的准备,授课,磨课,展示,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有可研究之处。
第四,尝试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一般不是个人行为,它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督查、有反馈的团队。在课题研究小组,经常开展活动以便有机会交流各人的心得体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课题研究中既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也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既充分地贡献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又不断地吸收别人的优良成果,在实践中增强了合作精神。
(3)研究需要整理——文字是成果。
如何合理表达研究结果,这也很多教师在科研中面临的一大困惑。可以说,当前对一线教师如何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既缺乏应有的重视,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实际上研究成果的表达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参与研究的兴趣和教学反思能力,也有利于推动教师同行进行交流,实现研究成果共享,从而共同成长。反观现实,我们许多老师在认认真真完成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之后,往往苦于不知道该如何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一提到“研究成果”,许多教师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想到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似乎只有这些才是教研成果的正宗,似乎只有“文行天下”、“著作等身”,才能证明硕果累累,才能算修成正果。实际上,由于教师研究与专业研究在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上的不同,教师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相对于专业研究来说往往更加多样化,表达上也更为自由。适合教师研究的几种表达方式,如:教学课例、教育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教育研究小报告等。
同时,要养成随时搜集资料并深入思考整理的习惯。研究的资料是多元的,所听、所闻、所想、所感都是资料,课堂、报刊、电视、网络资源上都有资料,都要搜集不可放过。研究不仅要通过观察、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尽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另外,还要拿起笔来,用心观察,随时发问,努力记录,慎密思考,多写教育日记、教育随笔、教育后记、教育案例和教育反思。只有形成文字,我们的研究才更有价值。形成文字,是研究很重要的方面。它可以让思路更清晰,更有条理,便于指导实践。我们有的教师之所以没有享受研究的快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形成文字。
(4)教师要做的事——“成长即效益”。
教师研究成果也并不一定体现为学术论文或学术著作。其本质就是“讲述自己的故事”,主要呈现形式包括教育反思、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这些研究成果记载的是我们教学工作的过程,总结的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经验,解决的是我们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这对教师来说就是收获,对学生来说也是收获,对学校来说更是收获。
&“逼”自己读书,唤醒教师的专业意识。
假如老师从来没有体验研究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他很难走上这条幸福但开始是曲折的、充满荆棘的道路。所以,要有一个“逼”的过程。
理论素养的短板,已经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苏霍姆林斯基早就给我们教师开出了一帖教育“保健”、“保鲜”的良方:读书、读书、再读书。的确,读书是教育者的根。根不朽,教育的干就茁壮,教育的枝叶就繁茂。健康与可持续的教育永远需要不竭的、根本性的滋养——阅读。
读学科专业的书,这是为自己添实力;读教育艺术书,是为自己充活力;而读文化修养书,则给自己添魅力。凌龙华老师认为,阅读是“吸收”。当“吸收”升华为“倾吐”时,阅读就成了研究,成了创造,也成了不同寻常的另类写作。
当阅读还没有成为老师的自觉行动时,行政命令成了保障阅读效果的最好手段。
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教育智慧,工作能力等等,一切的一切,书中都有。昨天,王局长和刘局长说,一定要我转告大家,一定要多读书。这里向大家推荐几本书:
n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被誉为“活教育学”
n李镇西《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
n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n雷夫《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在繁重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得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成为研究者,说了这么多,其实很简单,把握三点,多读书,勤思考,常练笔。
(三)关注学生学。
1、倡导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是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论教,主要是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长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十分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
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
2、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1)从苹果的味道看课堂教学
小区附近有三个水果摊,一位老太太出来买苹果。她在第一个摊没买,在第二个摊买了一斤苹果,在第三个摊,她不但买了两斤苹果,还买了其他水果。之后,她不再光顾前两个水果摊,一直在第三个摊买。
这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商业故事,笔者稍加修饰,将情景再现如下:
当老太太走近第一个水果摊,摊主非常热情,“老人家,您好啊!买点啥?”“我想买点苹果。”“哎呀,您来的真巧!您看看,这是刚来的红富士,又大又甜,好吃极了。”老太太笑了笑,走了。
第二个水果摊的摊主也很热情,“老人家您好,买点啥?”“我想买点苹果。”“苹果好啊,营养丰富。您想要什么样的苹果呀?”“你有酸苹果吗?”“有啊!这是刚进的国光苹果,酸的。”“给我来一斤吧。”
  买到苹果的老太太意犹未尽,又来到第三个水果摊。
“老人家您好!想买点啥?”“苹果。”“我这儿有各种各样的苹果,您想要哪一种?”“有酸的吗?”“有啊,有国光,个儿大,好吃。顺便问您一句,别人都是买甜苹果,您老人家怎么买酸的呢?”“不瞒你说,我不是自己吃,是儿媳妇吃。她怀孕了,想吃酸的。”
“哎呀,恭喜您了老人家。酸儿辣女,您家媳妇怀的一定是个小子。您这不是买苹果给媳妇吃,是给未来的大孙子吃呢。”“借你吉言,给我来两斤吧。”“好嘞。老人家,我的孩子也是个小子,上小学了。当年媳妇怀孕的时候,学了不少知识,从孕期保健到怎么带孩子,我几乎成了半个专家了。您呀,路过的时候来聊聊天,媳妇怀孕期间有什么问题,我多少也能给您做个参谋。比如说,苹果要吃,其他水果也要吃,营养要均衡。”
“好啊。你看我们家媳妇还需要吃点啥?”
  故事讲到这儿,老太太为什么成了第三个摊的长期主顾,就很明白了。
  第一个水果摊的教训是,不能先入为主。你觉得好的产品,未必是顾客需要的。
  第二个水果摊成功的经验是,了解到了顾客真实的、具体的需求,老太太是来买苹果的,而且要的是酸苹果。多问了一句话,买卖就成了。
  第三个水果摊的成功经验是,不但了解到了顾客真实的、具体的需求,还了解到了需求背后的原因,并顺势而为,开发出了增值业务,固定了这个顾客。
同样都是卖水果的,不同的服务,不同的效果。课堂教学也是一样。
我们有的老师像第一个卖水果的。不管不顾学生,照本宣科,以为自己讲的,就是学生应该学的,以为自己讲了,学生就应该会了。结果是,老师讲的口吐白沫,脑冒金星,学生听的云里雾里,没有引起学生的共鸣,结果可想而知。
我们有的老师像第二个卖水果的。不拘泥于教案,注重课堂动态生成,注重知识的形成与迁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多关注了一下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教,学生学的就较好,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形成了能力。
我们有的老师像第三个卖水果的。完全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现有的学情出发,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个人进行教学,不拘泥于单纯的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尊重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行动。这样的老师会让学生终身受益,终身难忘。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谛!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2)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做学问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是说做学问的人是必须有孤独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既已抉择便当如饥似渴,发愤忘食,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在孜孜苦读中慢慢咀嚼出智慧的甘甜;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课堂教学也有三重境界。(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新教师从初上讲台到成长为杰出教师,会经历四个阶段:从刚开始的不懂教学,即心中无物;到掌握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套路,按照教案一步一步教学知识,即心中有识;再到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即心中有能;最后升华为通过课堂教学育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行动,即心中有人。
从《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看,也揭示了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文本型课堂、能本型课堂、人本型课堂。
文本型课堂。以文为本的课堂,文即教案,知识。教师按照教案,照本宣科,根据既定的环节,亦步亦趋,一步接一步。其主要是注重知识的讲授,不管或很少照顾到学生的学,教师心中装的是知识,即心中有识。
能本型课堂。以能为本的课堂,能即能力,学识。教师不拘泥于教案,注重课堂动态生成,注重知识的形成与迁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教师心中装的是能力,即心中有能。
人本型课堂。以人为本的课堂,人即全人,见识。教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个人进行教学,不拘泥于单纯的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尊重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行动。教师心中装的是人,即心中有人。
文本型课堂、能本型课堂、人本型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文本型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重境界。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石。我们绝大多数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是比较多的。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基本能力。这也是我们在新课改之前强调的双基。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培养以知识为载体。舍弃知识而谈能力,能力就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能本型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第二重境界。能本型课堂在2001年新课程改革后,引起了教师们的关注,开始在这方面下功夫。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们既不希望看到学生高分低能,也不希望看到学生低分高能。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在某些领域或某些行业需要偏才、怪才、歪才。过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舍弃能力而注重知识,形成的高分低能现象,饱受社会诟病。文本型课堂和能本型课堂就像我们的左脑和右脑,我们不能偏好哪一个,它们是不能割裂的,而应该整体把握。左脑和右脑只有合成一个完整的大脑,人的见识才能对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向、方法及方式做出有效的引领。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人本型课堂。
人本型课堂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施教,尊重学生,把课堂教学上升到最高的境界。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充分说明了知识、能力和全人的关系。知识好比弓弩,能力好比箭簇,这些只是工具,它们只有在人明智地、正确地判断,把握时机的情况下,才能中鹄。
课堂教学的这三重境界,可以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经之路,也是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这三重境界是相互交叉、递进上升的过程,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二重境界关注的是教学战术层面上的事,第三境界是关于人的发展即教学的战略层面上的事。从第二重境界上升到第三重境界,要比从第一重境界上升到第二重境界难一些。
第一、二重境界是工具,是基础,但不是最终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有知识和能力,而不见人。新课程标准强调三维目标,其核心指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德国哲学家雅斯贝乐斯认为,教育能陶冶和生成一代新人,“教育即生成,教育就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全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我们要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起”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本质。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塑造人,陶冶人,培养人,使人有良好的修养和完善的人格,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有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人”的意识。换句话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人本出发,关爱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每个儿童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标志着新课改的再出发。在新课改再出发之际,我想,我们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第一和第二境界,而应该努力上升到最高境界,全面育人,促进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获得终身发展。人本型课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当我们把一个完整的人当作教学的对象、把育人作为教学的目标之后,就不会太在乎自己一时的得失,从而享受到教书育人真正的快乐!
(3)成功是成功之母
①大象与锁链。
有一个关于大象与锁链的故事,也许大家都知道。
动物园里有一头大象。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就被管理员用一根细铁链拴住了。那时,小象向往着森林里无拘无束的生活,它拼命地挣扎,但它的力气还很小,脖子鲜血淋漓也没能够挣断铁链,于是就放弃了。小象在动物园里慢慢长大了。后来,动物园里发生了一场大火,大象被活活烧死在栓它的柱子上。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大象被过去的失败经验限制住了,放弃了逃跑的努力。这也从另一种角度阐释了学习经验的重要性。
好孩子是夸出来。
②关于组织教学。
要持之以恒强化组织教学,这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保证。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教学,哪怕教师专业素养在高,也教不出优秀的学生,教师讲教师的,学生玩学生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可想而知,我们有的教师自己很行,讲的也很投入,该讲的都讲了,但一到考试,学生就是考不好,原因在哪里,有的老师把学生管不住。
强化组织教学有两种,一种是“狠”,把学生HOLL得住,一种是教师讲课有趣,能深深吸引学生,学生有“事”做。
抓组织教学要讲究策略,让学生养成习惯,教师要身在其中,又要身在其外,要时刻关注学生,当发现学生做小动作时,要提醒,要纠正,否则,你对学生不闻不问学生对你就不理不顾。
③关于数学教学。
我们总埋怨学生不好好学,却不反思自己是不是好好教;我们只是怪罪学生不爱学数学,但从来不想想为什么数学课没有吸引学生。我们常常教导学生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但从未反思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方法是否符合数学思维方式。
课堂教学的意义不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结论性的东西,而在于这些结论出的过程。数学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忽视思维过程的课堂教学是没有价值的,也是无效的。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要向学生展现逻辑性强的数学思维方式,而不是具体的知识,具体的知识只是思维活动的载体。
关注学情,不仅仅是体现在教法、学法的改变上,更重要的是对核心概念和学科思想的渗透。
数学是培养思维的课程,学生真正的参与是思维的参与,而不是流于表面的“热闹”和“喧哗”。
掌握数学的思维特征是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关键,很多时候,学生花了很多时间,都没有掌握。并不是学生不聪明,而是他们没有掌握数学的思维,而这正是数学教师需努力的方向。
在课堂上,如果讲,就要讲出知识的逻辑性来,讲出知识背后的东西,将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困惑、自己的体会讲给学生,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和学生一起感受知识带给人们的快乐。
④关于语文教学。
学生似乎年龄越大越失去了个性、悟性和灵性,年级越高越厌烦学习语文,越不爱读书不爱写作了,这与我们基础教育的“急功近利”不无关系。
时下,语文届出现一些“流行病”,像辅助媒体滥用化、公开教学表演化、文本研读空泛化、阅读教学资料化、语言掌握格式化、作文训练套路化,这些其实都是“伪教学”。
不能只让学生读资料,做作业,而要让他们“用余暇去读‘闲书’”,真正去嗅书香,享受精神套餐,汲取人生的养料。
语文基础教育的致力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三感”即,对母语的情感、学习母语的敏感和良好的语感。
语文教育要改革,但不能颠覆“常识”。要坚守“常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因为“唯”有诵读才能走进文本,唯有诵读才能体现其情感,唯有诵读才能品出其韵味,唯有诵读才能融入其境界,唯有诵读才能“使其言者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者若出于吾之心”。
(四)拥有执行力。
把思考变为现实,在实践中成长。解决实际的操作问题。这就是执行力。
&1、什么是执行力
执行力,是一个外来语,由2003年传入我国,并没有很确定的定义。那么执行力最简单的定义是什么?执行力就是把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的操作能力。也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能力。关键词是保质保量,在领导者提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后,如果我们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它,就叫做有执行力。
执行力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实际上作为教师,班级管理,组织教学本身就有一个执行力的问题。可以说在条件等同的情况下,教师的执行力就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因素。
影响教师执行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工作的态度。执行力并不是工具,而是工作态度。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否积极,是否认真,是否为了学生的发展,很大层面影响执行力。比如有的教师的工作虎头蛇尾,前面讲得轰轰烈烈,后面不了了之;有的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不求进取,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等等。二是决策的高度,教师有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三是执行的力度,四是贯彻的速度。
执行没有借口,执行没有如果。没有借口,不把出现的问题推给别人;没有如果,不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客观。西点军校可以说是学校执行力最强的学校之一。其200年来最核心的价值观念就是没有任何借口。可以说,没有任何借口是执行力的表现,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职责和工作的态度。思想影响态度,态度决定行动。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拒绝借口,应该成为师生达成工作目标最有力的保障。它强调的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职业行为准则奉行不渝,没有任何理由地坚决执行而不是为没有做好工作去寻找任何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工作中是没有任何借口的,失败是没有任何借口的,人生也没有任何借口。
2、怎样提升执行力。
(1)坚定完成任务的意愿,是提升执行力的前提。
一是执著的目标追求。《西游记》里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观世音为什么要让唐僧作为取经小组的组长?他伏妖降魔不如孙悟空、精明善变不及猪八戒、吃苦耐劳不比沙和尚。更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领导,逐渐取得了团队的认可,并最终完成了取经大业。因为: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目标!信念!意愿!当孙悟空受不了非议回花果山的时候,唐三藏一心向西;当猪八戒闹着分道扬镳的时候,唐三藏义无反顾;当沙和尚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唐三藏矢志不渝;当女儿国王试图以温情和王位挽留时,唐三藏不改初衷。当前路不知在何方的时候,三个徒弟都有过逃避、退缩、茫然,只有唐三藏仍然用脚步告诉自己,只要目标在心中,那路就在脚下!他用血肉之躯,直面一路的妖魔鬼怪,靠着那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愿,硬是踏平坎坷成大道。唐三藏具有的是达成目标的信念和意愿及在此支持下的意志;而三个徒弟具有的仅仅是完成此目标和意愿的方法。
二是坚守的敬业精神。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发展负责,要努力把自己的思想播洒在学生的心目中,要努力把自己的价值镶嵌在学生成长的历史中。靠什么?靠坚守的敬业精神。教师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去感染、感化学生的心灵,从而带领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前行。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坚守的敬业精神,可想而知也不会有什么执行力,那学生还能指望什么呢?
三是结果的完美主义。在我国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因为只有严要求才会有高标准的结果。只有对结果的完美主义,才会有强大的执行力。执行就是有结果的行动,做事就是要做好,我们需要的是做好,而不是做了。做事没有做好,还不如不做。
(2)不断强化现场学习力,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
现场学习力是指在各种实践的现场学习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日益密切。教师不可置身事外,也不能置身事外。教师的工作可以说是在各种不同的现场开展工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强化自己的现场学习力,以增强对课堂教学的把控。
一是学会学习,成为行家。学习的重要性,不想在这里多说,为什么要提学会学习?特别是要学会在现场中学习,强化现场学习力,使自己拥有极强的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不管是行家、专家还是教育家,学会学习都很重要。在当今社会,学习是每一个人一生永恒的主题。作为教师,本来是抓学习的,在这个问题上不应该有什么问题,但从目前的现状看,从执行力的角度讲,仍然有一个学习的问题。因为学习力影响执行力。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把学习看成一种管理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活法。当今变化的社会,学习的速度只有大于变化的速度,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师一定要变学会为会学、变苦学为乐学,努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执行的有效性。
二是学会合作,融入团队。
三是学会判断,找到关键点。事物呈现的方式是多样化、复杂化的,各种现场也是纷繁复杂的,教师既要身在其中,也要身在其外。身在其中,要强化判断力,确保大的方向;身在其外,要找到事情的突破口,找到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只有适时的进行行为或计划实施的判断,才能确保达到如期的目标。教师要提高执行力,就要学会判断。判断是一个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思和调整的过程。
(3)认真落实过程管理,是提升执行力的保证。
当教师出个主意是非常容易的,做个决定也不难,最难的就在于落实。朱镕基总理曾说过:如果发一个文件,能兑现20%就算成功了,不检查落实根本不行。一个总理,在国务院工作八年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更何况是一个教师的主意或者决定。教师要提升执行力,就要认认真真落实过程管理。毛主席语录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人一认真什么事情都能做好,一不认真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执行力的核心在于认真落实。
一是持续的跟进督办。跟进督办是执行力的灵魂,没有跟进督办就没有执行力。人们不会做你希望的事,只会做你检查的事。教师要时刻注意跟进督办所制定计划的落实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按照规定的时间进度表去实现目标。
二是持续的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品味,细节决定境界,细节决定执行力。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古人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强调伟大的事业不要忽视微小的细节。然而环顾我们周围,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随处可见,“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如:几乎,似乎,将近,大约,大体,大致,大概,应该,可能等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许多好的决策都停留在了纸上,许多重点工作都落实在了表面上,许多办“好学校”的目标都成为海市蜃楼。校长持续关注细节就是要求把每一项工作分解成若干个细节去落实,严抓细管,管出成效。要求布置安排工作必须明确达到的标准、完成的时间、坚守的原则、注意的问题,工作要想细、做细。正如余世维先生所说:“提高执行力就要树立一种严谨再严谨些,细致再细致些的作风,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折不扣的执行好各项重大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把小事做细,把细节做精”。
三是持续的纠正偏差。持续的纠正偏差可以确保执行不走样,是保证执行结果最后的屏障。其核心在于对工作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完成的工作的高度、速度、力度上与要求不一致的地方,并且要迅速纠正偏差,以达成目标。特别是有些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执行的高度越来越低,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逐渐降低标准,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标准越远;执行的速度越来越慢,决策方案在执行过程中经常被延误,有些工作不了了之,严重影响计划的执行速度;执行的力度越来越小,工作虎头蛇尾,刚性常规得不到贯彻。这些都需要教师持续关注、纠正,确保执行的效果。
从名师的案例,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名师的成长之路,他们所拥有的核心内涵——是执着与追求,为了梦想而追求,执着才能成功。
把简单的事做完美就是不简单,把容易的事做完美就是不容易。苏格拉底要学生做一件非常简易的事,每人每天把胳膊前后甩三百次。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有多少人在坚持?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子手。半年后苏格拉底问还有多少人在坚持?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举手。一年后苏格拉底再次问还有哪些同学在坚持?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柏拉图。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每天留给自己一个半小时,半小时读书,半小时反思,半小时写作。不管你在哪里,如果做到了,你就是名师!
谢谢大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提升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