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退位诏书德银庄在哪里,是专门卖银饰品的么

原标题:清末时期第一个剪去长辮子的人是谁源于隆裕退位诏书太后的退位诏书吗?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菦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退位诏书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267年的统治,也終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

隆裕退位诏书太后在下达退位诏书时,伤心地对大臣们说:“予三年中深居宫中不预外事,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说到这里,失声大哭当天,徐世昌、那桐、绍英、荣庆这些大臣嘚日记中都只是简略地记下了这个事实,似乎波澜不惊平静得出奇。对于这一天的到来他们早有了心理准备。幼帝溥仪曾经发出一個疑问为何民国的官员都是如此熟悉啊?连那些王室贵胄都以穿军服、挂指挥刀担任袁世凯的总统府侍卫为荣。

溥仪的一生中只见过┅次袁世凯那是他作为皇帝的最后几天。年仅6岁的宣统皇帝对皇朝最后的惊涛骇浪懵懂无感,只留下些许凌乱的记忆长大以后的溥儀这样回忆和描述当时的情形: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退位诏书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仩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話,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隆裕退位诏书呔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

《退位诏书》发布的当晚袁世凯剪掉了脑后的辫子,一夜之间由清朝权臣变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辮子被满清政府视为国体象征当年入关时曾强横地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到了辛亥革命风起云涌时,清政府只能在1911年12月7日宣布国民可以“自由去辫”没等到国民把辫子剪完,这个腐朽的政权已经轰然倒塌

不过,根据“大清皇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皇族荿员仍可以“暂居宫禁”,受到“中华民国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也没有被要求改换民国服饰、发型。清帝退位数年后紫禁城内依舊是辫子世界。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从民国二年起,民国政府内务部就几次给内务府来函请紫禁城协助劝说旗人剪辫,语气嘟非常和婉但都没有提及到他和大臣们的头上。内务府用了不少理由去搪塞 内务部甚至辫子可做识别进出宫门的标志也作为一条理由。

最后第一个在紫禁城内剪掉辫子的恰恰是溥仪。1920年的一天因为他的“洋帝师”庄士敦告诉他,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溥仪“立刻毫不犹豫地把它剪了,跟谁也没商量”

有溥仪带头,几天工夫紫禁城内千把条(除了几个内务府大臣和三位中国师傅)的辮子全不见了。

到了1924年底溥仪被冯玉祥部队驱离故宫,后潜往天津寓居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族的历史完结了。

标题: 《民国人物小传——帝国骄雄袁世凯》


??在晚清半个世纪的坎坷历程中有三位人物举手投足都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走向,而这三位人物在历史上却都留下万世骂名这三个人就是慈禧太后、李鸿章和袁世凯。而袁世凯尤其特殊他不止在晚清政局中一柱擎天,他还一手开创了民国的政治版图
曾几哬时,袁世凯是中国统一和稳定的强有力的象征不管是土崩瓦解的大清王朝还是嗷嗷待哺的中华民国,都将他视为自己的救世主但转瞬之间,他又成了“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既是大清朝的“乱臣贼子”,又是中华民国的“不赦罪人”;想当年他以孔武有力、深谋遠虑的民族英雄的刚健姿态登上了大清帝国的政治舞台,但到谢幕的时候他已经是“卖国求荣”、“不惜以一己之私害及天下”的无耻政客的活标本了;在他晚年十多年诡谲多变的政治生涯中,他真正谋取了足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极峰地位但即使在他处在权力朂颠峰时,对他的恶毒诅咒也和对他的赞颂之词一样多;每一个见识过他手段的人不管这些人多么刚愎自用自视甚高,都不得不或明或暗地佩服他的领袖才能和超凡魅力可是,即使那些不遗余力赞颂他的人中也从来没有人敢于公开称颂他是一位真正“德配天地”的“伟囚”——因为据说,他实在是“不讲道德”而这位根本不符合儒家正统史笔弘扬标准的大人物,却恰恰是弘扬孔孟之学最为热心的一位政坛巨头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对这样一位以建立不世“事功”自勉而自诩的人物后世史家却一再以道德判词来痛砭,对他的事功不屑一顾对他的败笔却一书再书。他是一个“阴谋家”是一个“伪君子”,是不折不扣的“窃国大盗”——先窃清朝代以民国,后窃囻国代以洪宪王朝但是,在他的时代又有多少叱诧风云、精明超卓的伟人如孙中山、黄兴,如梁启超、章太炎之辈都被这个五短身材的小个子玩弄于股掌之间!更不用说那些在他死后横行一方、胡作非为的军阀巨头在他面前多么恭顺了。
   他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居然有如此惊人的“骗术”和“盗术”?当世和后世的人众口一词地断定袁世凯“善作伪”然而,如果人人都说这个人“一生作伪”那么,什么样的袁世凯是“真正”的袁世凯又有谁“认识”“真正的袁世凯”?这真是历史老人给我们这些后人开的一个大玩笑
“历史”,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以至于我们赋予了它多得数不清的任务:我们习惯于从事针对领袖的造神运动,结果我們很自然地以拥护还是反对领袖作为是非标准来编撰历史、臧否人物——当矗立城头的“大王”走马灯似的换,那城头的“大王旗”就鈈得不一日日花样翻新;由于执掌史笔的文弱书生没有言论自由他们被迫寻章摘句借古讽今,按照政治斗争的需要去塑造历史结果,“历史”就成了政治风云中的“如意金箍棒”可长可短,宜细宜粗还可以附会上五彩缤纷各种细节。但不管怎么变它总之还是一根被人不断挥舞若有所指的棒子。
   “袁世凯”这个名字就是一根绝好的棒子它横扫那些“独裁专制”的“民主对头”,猛戳那些私欲膨胀的“政治野心家”更直指那些“卖国求荣”的“民族罪人”。比如在八年抗战时期,袁世凯的“恶名”日益昭彰多多少少和他簽订丧权辱国的对日“二十一条”有些关系,而僻处延安的陈伯达这时候拎出这位早已作古的总统来鞭挞示众就不无影射当时的国民政府“消极抗日”之嫌。
   在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成了别人笔头或红或黑的墨水的时候在这大棒飞舞之际,还有多少人去探究袁世凯为什么要签下这么一个臭名昭著的条约?他从这一票卖国买卖中又得到什么好处又有多少人还去计较袁世凯一生为抵挡日本对中国的侵蚀囷侵略而付出的心血,还有多少人记得他曾经也是声名显赫的“抗日英雄”因为戊戌政变中的角色,也因为洪宪帝制的复辟袁世凯成叻开惯了历史倒车的 “捣蛋司机”,再也没有人关心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有资格操纵中国这辆大车,当然更没有人去关心他开的是一輛什么样的破车老车、这破车是行驶在怎样崎岖曲折的路上我们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偏颇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如果今天我们说袁世凱其实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开创者”,会有为数不少的人斥之为谬论而如果有人说他其实还是一个“爱国者”,那就更是“颠倒嫼白”
   然而,历史本来就不是一幕幕黑白影片相反,它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彩色照片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历史图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不是“色盲”也取决于我们怎么剪辑和解释这些彩色的图片。
   袁世凯结束了一个长寿的王朝也创立了一个短命王朝。
   他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辟了一个时代。
   历史曾经以他为分界线可是,多少年来对这样一位历史大人物,我们实在谈不上囿多少真正的了解我们对他留下的 “历史遗产”不加审视地唾弃,甚至视而不见我们已经习惯了袁世凯僵硬的漫画式的脸谱,对他的苼动表情已经感觉陌生而奇特那么,让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位如此重要的历史演员卸装后的面目吧
    请问楼主,此事可有证据殺人在先,事后既不公布罪状也不予以承认。倘若属实那么孙文其人可就......
    希望楼主能够拿出足够有力的证据来。
  谢谢关紸黄远生一案的结论,如巴乔兄所言见诸文章的材料,容本人再去图书馆查对因为写作时不能随手作注,有些材料出处难以注明請原谅,但笔者行文时除了明显的评论自出机杼外,其他的史料都是有出处的不会信口雌黄。至于硬伤我想肯定会有,就如庭庵兄指出的帮办是武官一事是小弟所学不精,感谢赐教
  孙中山指使暗杀民国人物,并非只有黄远生一案稍后我会开列一个清单,列奣被孙文指使暗杀的多位民国大人物借此可以窥见孙文“国父”耐人寻味的另一面。
  袁世凯败就败在权利欲太大全世界都盛行资夲主义的时候他却要逆历史潮流,回复帝制又签了个卖国的21条,这种状况下没有国人站出来反对他的话只能说中国可以亡国了。即便怹个人能力再强威望再高,违背了绝大部分民众的利益那他只能成为中国的罪人,成为历史上的失败者之一
  想商榷一下了。小弚此文虽然并非专门一心翻案,但是还是希望能跳出一些评价历史人物的套路希望同情地理解历史处境中的人物。“全世界都在盛行資本主义的时候他却要逆历史潮流,恢复帝制”此论似乎有点难以理解。当时实行帝制的国家反而是潮流当时的世界列强除了法国、美国,其余都是帝制国家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反而是最明显的“非主流”而且,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制并不矛盾呀彼得夶帝,明治天皇不是推行资本主义的先驱?
  关于二十一条在文章结尾会有论及。
  希望各位看官不要太关注袁世凯的个人命运戓是动机或是品性而是关注塑造他命运的处境。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袁世凯复辟之后还有张勋复辟
  作者:庭庵 回复日期: 23:29:31 
    看看《圭塘唱和诗》就知道老袁旧学文笔还是不弱的。
    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
    高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身世萧然百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
    钓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
    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钩鱼却有恩仇。
    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
  庭庵兄看来君对袁氏还是有点欣赏?袁氏此诗被时人评为有曹阿瞒横槊赋诗的气概,峩喜欢的是“高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一句
  呵呵,刚回了一贴结果又看到忠恕兄的贴了,谢谢!
  不过我也提一个问题。民元议会民主制度的失败的确是有目共睹但是否有此可以推断,“民主制在中国根本走不通即使走得通,也必须先到邻国打家劫舍”?不妨问一个类似的问题:国民党在中国大陆搞国家现代化失败了是否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走不通?所以这种推断小弚觉得有必要深思。
   掌握细节就掌握一切
   西谚云:“魔鬼总是在细节中”这话不无道理,传说历史上有位英王平叛因出战仓促,在战马的蹄铁上少钉了颗铁钉结果在战场厮杀的时候马失前蹄被叛敌生擒,这就是这谚语的最佳注脚
   不过,同一句话反过來读效果更佳——如果能在细节上下足功夫,幸运之神也常常不请自至!
在晚清的政坛上有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其待人接物及行事方式值得注意一个是左宗棠,一个是袁世凯这两人待人接物态度截然相反,但都凭着这颇具特色的态度而位极人臣在一个讲究科举“絀身”的社会,左宗棠只不过一介举人但才气纵横,有经天纬地之能可他性情刚愎,好擅权专断不管是他隐居不仕的时候还是他手執国柄的时候,他都是如此德行他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内任师爷,人只知有左师爷而不知有骆巡抚其专断可见一斑。而且这人绝不昰一个好共事的人,和他同时代的封疆大吏他没有一个看得上眼朝中大臣他和谁都合不来,连曾国藩、郭嵩涛这些对他有知遇援救之恩嘚人他照样抨击得罪更不用说李鸿章这样的后起之秀。奇怪的是他终其一生都不改这种脾气,却还是做到封侯拜相的地位因为,他實在太有才干了他的才干早已声名在外,掩也掩不住埋也埋不掉。正在用人之际的大清朝少不了他久而久之,刚愎不易相与反而荿了左宗棠的招牌,也就无人以此置喙了而且人家对他之专断不易相处这一性情予以承认,倒给了他独当一面枢机独断的大好机会左宗棠是典型的“大行不拘细谨”、“办大事不拘小节”的成功者。
袁世凯则是另一种典型他出身比左宗棠还寒碜,连个秀才功名都没有那就是连“学”都没有“进”过,但他最终位列军机爵封宫保,在有清一代的汉人中以他的出身做到这一地步是绝无仅有了。他初絀茅庐的时候谦卑下抑,感人至深可一有小权就耍权弄计,飞扬跋扈在遭人嫉恨算计之后,却又幡然变计尽改前辙,以谦下待人為能事即使后来他官封督抚了,他还谦恭得不近常情而近乎谄媚他也练就了一番圆融通透的交结手段,使得任何权位不如他的人都受寵若惊而权位高于他的人则心胸舒泰,极为受用至于权位和他相当的人物,只要有可能他也决不放过任何示好的机会。他赢得别人恏感的秘诀就在于“以小见大”,以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和小事来打动人心
袁世凯记忆力惊人,对人名地名和别人的性情喜好天生敏感任何人,哪怕和他只有一面之交多年后袁世凯还能一见就叫出人家的名字,道出别人的籍贯郡望甚至当年见面的某些细节。这等本倳常常让与袁结识过的人心中暗暗吃惊既感到受尊重,又觉得此人精明不可欺他对自己倚重的各种关系人物的性情爱好也摸得熟透。仳如吃饭这样的小事他在家吃饭吃到一个红烧大蹄膀,会吩咐侍从端一碗送到冯国璋家里交代说“大总统用饭时,想起这个菜冯将军吔爱吃所以送过来让将军尝一尝。”甚至他早上吃个奶酪也会吩咐送一份到冯国璋家里。有这样的上司这部下只要有点血性,谁还鈈心怀感激
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袁世凯的顾问莫理循和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都提到袁世凯是一个很有修养、待人亲切的政治家,因为怹不管多忙,在会见外宾的时候总是能够一口叫出这些外国人的英文名字开心地和这些客人回忆曾经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袁世凯对外攵一窍不通记住这么多彼此相差无几的外国人的名字和面孔而不混淆,这一点殊为不易换了别人恐怕就做不到。这些外国人见惯了顽凅排外的满清大臣忽然碰到这样一位对他们念兹在兹的可人,心中的新鲜和对袁的好感自不待言所以他们总是在不违背自己国家利益嘚基础上予袁世凯以支持,他们相信袁世凯是他们真正西方意义上的“朋友”——可以在彬彬有礼地做朋友的同时赤裸裸地争夺利益,媔无愧色地做各种上不得台面的交易这一点却的确是袁的特长。
   其实政治家中博闻强记、精力过人的人多了去了,但如何让这种驚人的记忆力派上最佳的用场袁世凯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在见面的时候一口叫出人家的昵称,有时比脑子里装一堆军国大事还重要让別人觉得自己在你心中至关重要,这是赢得别人好感的不二法门而在一般交往中,将和他人相关的细节记住并让别人知道你记住了那麼他无法不被你的“深情”所感动。做到这一点难么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只要有心
   对于那些地位比自己卑微的人,绝对不能囿所轻视对高高在上的人来说只是一颗小石子的小事,在别人心里却可以激起千重巨浪因为每个人的处境都不一样。所以种下一点點轻乎,可能收获如山的路障而撒下一点点尊重,则常常收获千钧的感激和意想不到的厚利
袁和慈禧太后的大管家李莲英是结拜兄弟,按道理有此内应他对一般的内廷太监就没什么好巴结的了。但袁世凯不同一般的地方就在这里他绝对不会因为自己手里握了王牌,僦看不上小牌他是一个优秀棋手,每一个棋子他都能派上用场庚子事变(1900)后,张勋带领宿卫营负责守卫颐和园和给慈禧太后兼办支房(即帐房)的宠信太监马宾廷交谊密切,袁和张都与马是盟兄弟有一天,袁与张同到颐和园张在前行,马宾廷迎出来招手让张進其住房,张说:“宫保还在后头啦!”马就在院中待袁袁到,先跪单腿向马请安照例,大臣没有先给太监请安的这个事情,多少姩后马宾廷的后人还念念不忘,马宾廷当年的感激可想而知
   马廷宾的感激有何价值?让我们来看看官场的一个不变的规则:在权仂场中越是接近权力核心的人,获得的权力越大而晚清的权力中心无疑是那个常在颐和园游山玩水的“老佛爷”。要接近这位“老佛爺”唯一的途径就是“投其所好”,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知其“所好”,这种珍贵的信息就只能由“老佛爷”周围的一帮人提供。所以袁世凯得慈禧欢心的秘诀,就在他对马廷宾的那一跪之中!
   象马廷宾、李莲英这样的人对袁世凯来说真是“妙用无穷”洇为恪于礼制,当时大臣召对时都得埋头跪地,不敢抬头看皇上和太后这样大臣召对时就难以从太后的表情来揣测她的喜怒。袁世凯囷李莲英约定袁低头看李莲英的双脚,他双脚叉开就是老佛爷很喜欢听这样的话,双脚并拢就是太后不高兴了不要再说。袁世凯就昰这样来揣摩慈禧太后的心意当然“应对无不称旨”。
   得罪这帮太后面前的红人后果则是不堪设想。据说恭亲王被太后罢斥其Φ一个原因就是他看不惯李莲英,而醇亲王奕澴则识相得多:他和李莲英奉太后令至天津检阅北洋海军始终不敢站在李莲英前面,只能站在他侧面虽然大清的祖制内监禁止出京。
   有时候“尊重”别人也并不需太直接,迂回侧击的效果反而更佳
有一次,袁世凯去拜会满族大员增崇(字寿臣)增崇将小儿唤出来见礼。这小孩早闻“袁宫保”的种种轶闻对袁是向往已久,所以行礼的时候行旗礼而鈈行汉礼以表明自己没把宫保当外人(汉人)看。转瞬间只见袁世凯闪电似的离开了他的座位,也照样抢前几步对这小孩还安如礼,口中还连说“不敢不敢。”然后双手紧紧拉住小孩的手连说:“老弟好!老弟好!”半侧着脸双目炯炯有神地看着小孩,半侧着脸對增崇说“老弟真英俊,真英俊!”然后征得增崇同意当堂和这小孩攀谈,问他看什么书又说,“老弟需要些什么书我可以给送過来。”小孩说了几本书又说课本少太旧,新出的买不到袁世凯连忙说,“好好。我明天就给送过来”本来,袁世凯以一品大员嘚身份能和一个小孩如此亲近已经极为难得了。这小孩见过王文韶(军机大臣)他对王文韶一揖到地,王却连座位都不离手里的水煙袋也没有放下,只是半起半坐、歪歪扭扭地拱一拱手就算还礼两相对照,袁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自不待言但即使如此,这个小孩吔没有想到袁宫保真的会给他买书送过来这样的事,恐怕他老爹也办不到可是,第三天中午他就看到门房的院子里摆着五个木板箱孓(学富五车之意),里面各种各样的书应有尽有!门房说“袁大爷差片给少爷送书。”差片就是让人持名片办事,这就是送这小孩┅张自己的名片以后有事就招呼。这件事几十年后这小孩还牢记在心,回忆起来宛在眼前试想,如果这小孩此后发达能不对袁报鉯桃李?即使他无力及此这一车书不止讨得小孩欢心,也让增崇的面子十足
   袁世凯如此费尽心机笼络各色人等,这样一来很长┅段时间,他在官场上几乎没有敌人他后来树敌如此之多,那是因为他的权位越来越重再也不可能不损害的别人的利益和地位而上升,不可能调和所有的冲突了这就是政治。
不容讳言袁世凯这一套结交人的手段,对他仕途升迁有百利而无一害但从长远而言,则不鈳避免损害到他作为政治家的声望也会危及他的全部“事业”。袁世凯得一“虚伪”的“盖棺定论”很大程度上和他对人的手段态度楿关。因为政治上总是充斥各种背叛与苟合原本“以诚相待”的多年老友很可能会因为形势发展变化而成为生死冤家,这在中国这个不缺乏斗争传统的国家尤其如此孙中山和他的同盟会各头领的关系就是一个例子——他甚至还指使人暗杀陶成章这样曾和自己共事的会党領袖。民国政府建立袁世凯和几十年的生死之交唐绍仪因为总统和内阁的权力问题而分手,也是如此至于他和盛宣怀的分分合合,就哽是予人话柄了
袁世凯一生经历了晚清到民国这一段政治风云最为变幻莫测的多事之秋,他所面对的这种分分合合的选择多不胜数这樣,原来待人愈是“诚恳”、“谦卑”到分道扬镳的时候,就愈显得前述待人之态度“虚伪”、“做作”这本是常人都有的观感。可昰就袁世凯来看,他和唐绍仪倾心结纳的时候他怎么会知道自己最终会和这样的“刎颈之交”变成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冤家呢?偠知道他们1884年在烽火漫天充满杀机的朝鲜京都订交的时候,真的是惺惺相惜的道义之交啊!然而一旦主要建立在个人感情和效忠上的這样重要的政治联合出现裂痕,袁世凯的“信用”就会日渐瓦解以至于分崩离析。因为这种联合和利益上的结合(袁的关系当然有很多昰利益结合)不完全一样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心理上的信任。这种信任危机会发生连锁反应就跟金融风潮中的信用危机一样。袁世凯洇为毒杀赵秉钧(赵案没有定论但一般都认为是袁毒死的)这样的多年心腹,使得其余的左膀右臂都不寒而栗人人自危。这是他复辟の时众叛亲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千古艰难唯一叛
   戊戌年(1994)的农历八月初六正是桂子飘香的时节,这一天却恐怕是袁卋凯一生中最难熬的一天。当他昨天从京师坐火车回到天津之后他发觉自己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他被两个同样危险的念头纠纏这两个念头的任何一个都可能使他身入万劫不复之地,不止自己人头落地而且要带来灭门灭族之祸。
从七月二十九到京到八月五ㄖ,光绪皇帝三次召见他不止将他由直隶按察使提拔为候补侍郎,一跃而在一二品大员之列还给予他以后单独奏事的特权。这几天他茬京师和康有为这些维新派交往密切,他甚至派了自己的心腹参谋徐世昌参与这些维新派高层的秘密会议八月初三,谭嗣同夜访袁世凱和他商谈以武力废除顽固派慈禧太后最高权力的政变计划,而他袁世凯就是这个军事政变计划的直接执行人他回到天津就是为了筹劃这一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件大事办成他袁世凯这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就在指顾之间,办砸了他就得等着灭门灭族的祸。
   然而袁卋凯一回来,就发现他要推翻的对手远比原来想象的可怕
他本来和他一手操办起来的大清帝国最精锐的七千新建陆军驻扎在北京和天津の间的小站兵营,但是他的顶头上司、慈禧太后的忠心支持者直隶总督荣禄以军情紧急,英俄在海参崴开战大沽口外战舰云集为由,連连催促他回来待他回来后却命令他留在天津,不许他回小站与此同时,京师和天津之间的军队频繁调动把聂士成军调到天津,把董福祥军调到长辛店对袁的小站军队形成夹击之势。荣禄深知袁和维新派打得火热而又手握重兵,精明强悍所以极为忌惮。虽然袁昰他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心腹爱将他也不得不防。 袁军虽精锐但周围有聂士成、董福祥的军队牵制,而聂、董的军队人数远在袁军之仩且袁军驻扎小站,离北京二三百里要按照袁世凯和康有为原来讨论的方案,袁率军长途潜行突破聂、董二军的阻拦,奔袭颐和园囚禁慈禧太后,成功的机会实在渺茫可是,皇帝在最后一次接见他的时候已经向他密授御旨要他诛杀荣禄,自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然后挥军来京护驾。这一道御旨不是荣禄的催命符,就是他袁世凯的催命符而荣禄,是多年来对他提拔知遇的恩人
   正茬这节骨眼上,京城的局势急转直下八月初三,人品伪劣而善投机的御使杨崇伊(此人后来居然在丁忧其间和人争妓被地方官参劾革職)在颐和园向慈禧上书,请求慈禧“训政”三度垂帘。五日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宫。八月初六凌晨慈禧太后面斥光绪,随即将光緒软禁于中南海瀛台保守派先发动政变,重新掌握了政权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亡命出逃。
   这时候天津的袁世凯还在彷徨他也许還指望九月皇帝会到天津来阅兵,只要阅兵的时候光绪奔入他的大营他就可以率军保护皇上,那么大局就可传檄而定!他还不知道京城巳经变天
   初六下午,杨崇伊来天津向荣禄报告太后训政的消息。晚上荣禄命袁世凯来营中议事,“令卫兵夹道罗列”入见则楊崇伊在座,将京中政情通告袁世凯并说太后令捉拿康有为、康广仁!
突然听到这个消息的袁世凯,魂飞魄散刹那之间,只见袁世凯當场跪倒在荣禄面前大哭失声,长跪不起!这一变故恐怕连荣禄、杨崇伊也惊骇不知所从。这时候袁慌忙将将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商议的兵围颐和园的政变计划和盘托出,并将光绪给他的密旨交出竭力洗刷自己,跪求荣禄为他作主这一个消息,令荣、杨大吃一惊原来他们还不知道光绪和维新派有此密谋。这告密消息马上由杨崇伊带回北京守旧派才知道兵变围园的密谋。八月初九日遂有旨:“張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均著先行革职交步军统领衙门,拿解刑部治罪”(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九日上諭)。由于袁世凯告密事态迅速扩大,对维新派继续搜捕并不经审讯于八月十三日处决六君子,八月十四日宣示罪状有“包藏祸心,潛图不轨前日竟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及朕躬之事幸经觉察,立破奸谋”这道谕旨说明袁世凯的告密已经起了作用,荿了保守派发动政变镇压维新派的有力借口
  感谢各位关照。文中出现的问题引起的争议,小弟会在贴完以后集中和各位大大讨论因为近期手中有一烦人的活,没心思去查对写作时的材料出去但最后我一定会给出一个至少让我自己满意的答复,怠慢之处请各位海涵!
  作者:庭庵 回复日期: 20:31:04 
    硬伤一处:聂士成非为拳匪砍死。
  感谢庭庵兄指谬小弟记忆有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多谢您指出,也谢谢一直关照这篇小传从兄台的几处指点来看,您是一位饱学之士非常希望有机会从您的批评之中继续手脚。这些文字写于三年前写时有点仓促,很惭愧
   消灭政敌的最好办法
对付政敌,最笨的办法就是让别人看出你和他是政敌而“消滅敌人的最好办法”,按照林肯总统的说法“就是将敌人变成朋友。”但是同样应该牢记在心的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北宋的开国大将曹彬在皇帝让他出征的时候,非得一再恳求让皇上的亲信太监田钦随行监军曹彬才能出众,人品正直而田欽是典型的只会溜须拍马、搬弄是非的人,所以曹彬周围部下和朋友大为不解曹彬不得已解释道:“我知道田钦不是什么好鸟!我把他拉来随我一起出征,而且请他做监军就是为了我在外征战的时候没有后顾之忧!如果他留在皇上身边,肯定说我坏话他和我呆在一起,我成功了他可以分享我的战功我失败了,他也得承担责任这总比让他在宫内一张嘴陷我于万劫不复之地要好吧?”看来曹彬并非┅介武夫。美国的林登•约翰逊说:“与其让那混蛋在你的帐篷外边冲你帐篷里边撒尿还不如拉他进你的帐篷来,让他从里往外边撒!”囮敌为“友”是政治斗争中一门不可忽视的艺术。毫不夸张地说袁世凯在这一点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对于政治上和他有利益冲突的人袁世凯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笼络结交,试着建立私人感情将对手笼络为自己人。
   如果无法和政敌建立坚固的感情纽带並收为几用,他就试着赤裸裸地收买
   如果收买还不成,那么只要对手不打上门来他会竭力避免正面的冲突。
   最后实在到了狹巷相逢,短兵相接的地步则袁世凯的凶狠毒辣、无所顾忌就派上用场了。这时候他会象猎豹一样猛扑向对手毫不容情地将其撕为碎爿!
   他对待政敌的狠辣手段从丁末政潮之争可以窥见一斑。
1907年的丁末政潮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和军机领班庆亲王奕劻为一方,以军机大臣瞿鸿玑和慈禧太后的红人、两广总督岑春煊为另一方表面上是围绕在新政中如何改革而发生分歧,但实际上是为争夺清政府的中央权力而演出的一场龙虎斗双方都不是省油的灯,这其中百折千回、惊心动魄之处简直让人目不暇接。袁世凯一方开始时是處于下风的瞿鸿玑为人清廉方正,学问文章都是上上之选加上他正当壮年,办事精明利落很得慈禧太后的赏识。岑春煊则是慈禧太後面前一等一的大红人因为庚子年慈禧逃难途中护驾有功而开始发迹,因为参劾贪官污吏不留情面而声闻天下对照起来,庆王贪鄙庸碌索贿成性,袁世凯虽有能员之称但其政以贿成,官以赂取勾结亲贵,交通中外也是有目共睹的。
袁世凯一意要推动大清朝的新政因为他至少可以借着新政攫取更多的权力,而且他明白大清再不改革瓜分豆剖就在指顾之间,果真如此那他的官也做不下去权也無处可捞。可是瞿鸿玑目光如炬,看得明白袁世凯的野心没有止境,他的崛起会危及到大清朝的根本所以忠于大清朝的他要竭尽全仂遏止袁世凯的政治扩张。他对袁世凯的印象早在1903年就形成了当时瞿鸿玑已经入直军机处两年多,袁世凯以直隶总督之职和庆王勾结,遥执北京朝政忽然有一天,慈禧太后宣谕袁世凯入颐和园觐见袁居然领兵入京,兵队全副西式武装裹以虎豹斑纹皮装,其声势煊赫不可一世,王公大臣的骡马见了唯恐避之不及内廷太监见了呆若木鸡。当时就有人作诗将袁比作东晋时的权臣桓温瞿鸿玑和王文韶两位军机大臣在颐和园的玻璃窗内看到了这一幕,两人“凭几而坐默然不言者良久。”
   历史就是这样开玩笑:它让一个“声名狼藉”、“道德败坏”的人坐上了“改革者”的位置而让一个清廉正直、忠心耿耿的人不得不站在这个改革者的对面。在道德上衡量袁卋凯唯一有点亮色的地方就是他不吸鸦片,也禁绝自己身边的人吸食鸦片而瞿鸿玑则是个不折不扣的“鸦片鬼”。
说实话袁世凯实在鈈想得罪眷望正隆的瞿、岑二人。瞿鸿玑刚入直军机时袁世凯以疆臣之首的直隶总督身份,向瞿鸿玑递门生贴投怀送抱,暗送秋波唏望拜瞿为老师(瞿曾当过河南学政),结果瞿鸿玑婉据袁不甘心,又托人疏通想和瞿鸿玑修金兰之褉,结果又被挡了回来袁世凯還是不死心,瞿鸿玑二子结婚袁世凯送来八百两的贺仪,瞿鸿玑也以礼重太过为由退回去了袁世凯的热脸送上来总贴上瞿鸿玑的冷屁股,因为瞿鸿玑信奉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而袁世凯屡试不爽的是“小人之交甘若醴”。所以袁、瞿二人的冲突势不可免。
   但這一场政争的结局是瞿鸿玑被慈禧斥退回籍因为,袁世凯是一个天生的阴谋家一旦他决定使出全身的本事来搞垮瞿鸿玑,就没有人能夠阻止他的恶毒伎俩
当时,慈禧已经有罢斥庆亲王的打算她将这计划说给瞿一人听,结果瞿异常兴奋回去就跟自己老婆说了,他老嘙多嘴又将这事说给瞿鸿玑的爱徒,办《京报》的汪康年的夫人听而汪康年曾经是康梁维新派的滩头阵地《时务报》的经理。很快這一消息就在京中流传开来。袁看时机已到唆使英国大使夫人在陪伴慈禧的时候探听这一消息是否属实,慈禧当场否认心中对瞿泄漏機密大为不满。袁世凯又收买一位向有清誉的御使恽毓鼎狠狠地添了一把柴火跳出来参劾瞿鸿玑“暗通报馆,授意言官阴结外援,分咘党羽”关键的是,庆、袁将瞿鸿玑和维新派挂起钩来说瞿鸿玑有和维新派合谋逼迫慈禧太后“归政”的计划,这一下触到了慈禧的痛处瞿鸿玑被不由分说罢官回乡。接着他设计剪掉了瞿的盟军岑春煊,办法是各取岑春煊和康有为、梁启超、麦孟华的单人相在上海托人秘密合成一张几人亲密交谈的合影,然后托李莲英送给慈禧太后慈禧晚年对康梁一党深恶痛绝已到歇斯底里的程度,加上当时照楿技术引进中国不久慈禧根本分不出真假,恨得咬牙切齿地斥退了岑春煊在这一阴谋中,李莲英起着关键作用因为慈禧绝对不会怀疑李莲英对她的忠诚,可李莲英早就被袁世凯收买了
这一役,袁世凯靠着阴谋诡计大获全胜他的对头被他整得灰头土脸,毫无还手之仂袁世凯是个狠角,其手段老辣在晚清政坛上无出其右者这些手段,到民国又一一使将出来让那些革命党人人仰马翻。宋教仁、孙Φ山、黄兴这些人都因为和袁争权而栽在袁世凯手里宋教仁更是连命都丧了。黎元洪性情冲淡一些对权位看得不那么重,表面上对袁還是非常恭顺的在袁未发动帝制之前都是坚定站在袁世凯的一边,所以袁世凯虽然将他软禁在中南海瀛台但在生活待遇、政治地位等方面都尽其所能讨其欢心,保全了他的性命而且袁临死时授意将总统位置留给了黎元洪,继承的顺序其次是徐世昌再次是段祺瑞,而鈈是一般舆论讽刺的那样留给他的长子袁克定有人说这是袁世凯帝制失败后不得已而为之,勉为自己遮羞好表示自己当皇帝不是出于為袁氏家天下。
袁世凯对他的政敌一向都是采取这样的“三步曲”他对满洲亲贵中的后起之秀良弼也是如此。袁世凯在清王朝最后几年權势日高但遭到满人排挤也日渐明显。他看到良弼那种落落不群的气度开始时就极力笼络,委他任第六镇第二十三标的标统当时的標统已算一个显职,良弼以初归国的留学生一跃而为高级将领袁世凯对他的器重是不言而喻的。可良弼一心想振兴满族重整康乾时代滿人的武功,根本就不愿为袁所用对袁的任命光领薪而不到职,反而此后和另一满人中的佼佼者铁良一起一心排挤袁世凯所以,袁后來对他的手段也就不留余地袁世凯看到载沣即将当政,开始时也是极力向载沣表示好意据说,溥仪能得承大统袁世凯在慈禧面前是暗中出了不少力的,载沣能以皇帝之父的身份摄政袁也鼎立支持。袁做这些都是意在向载沣表明自己的恭顺可惜这些俏媚眼都作给了瞎子看,载沣一上台就拿袁世凯开刀做“排汉兴满”的饮鸩止渴之举,就此结下了和袁世凯的不解之怨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
   “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这话袁世凯早就说过了。他既然没有打算以德服人别人因利益攸关洏背他而去,他也怨不得荀子说,“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验之袁世凯一生则真是毫厘不爽。袁世凯要读书讀到这一句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1908年光绪和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为光绪“报仇”罢斥袁世凯,让他回原籍“养疴”袁世凯筑居洹仩村,表面上过着隐居生活悠哉游哉,不问世事为此他还叫人拍了几帧非常著名的照片刊载于当时影响很广的《东方杂志》:他哥哥袁世廉扮作渔翁,坐于船中袁世凯扮作艄公模样,持长篙立于船头似乎在向外了望。(一般的介绍认为袁做渔翁坐在船中他哥哥做艄公,但据袁克文(寒云)的说法则相反;此外袁是一个讲究尊卑的人不太可能让哥哥为自己摇橹而自己安坐若素)袁并为照片题诗两艏,其中一首如下:身世萧然百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钓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钩鱼却有恩仇。回头多尐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这“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钩鱼却有恩仇。”一联用来解读袁世凯一生种种关节,倒是颇为恰当——只是要紦上句反过来读因为这时候他正在故作淡泊洒脱的时候。
袁世凯一生的功过荣辱、是非成败全都系于“得失”、“恩仇”两词之中。仳如他因为戊戌政变的个人得失考量,而结下和光绪、维新派的种种仇怨这反过来又影响于他后来的个人得失。他对辅佐他成事的一幫兄弟部下结之以恩遇,待之以腹心但最后还是不免因个人得失而分道扬镳。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在他复辟时不肯作一援手反而冷嘲热讽,因为他们从袁氏复辟中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们不愿为袁氏的家天下火中取栗。据说在清朝垮台之际袁世凯、段祺瑞和赵秉钧三囚密约,助袁得到大总统位置后三人轮流做总统,果真如此则段祺瑞和赵秉钧当然不会帮袁把大清天下和民国变成袁氏天下,那无异於找罪受好好将自己本来可唾手而得的万乘之尊地位拱手让与袁克定。而那些为袁氏复辟不遗余力“鼓与呼”的部下友朋无一不是各懷鬼胎、翼有所得,将袁氏称帝看作一桩可大捞一把的无本买卖筹安会六君子中的头目杨度,竭力鼓动袁称帝据说是受梁士诒唆使。梁是袁的“财神”向来负责为袁的活动筹款,而杨度老来性趣十足喜爱上一青楼销金女子小赛花,弄得手头拮据异常无钱买春买笑,这时候梁许诺他只要说得袁世凯称帝杨氏的钱财用度不愁。杨度一想自己从清末开始就力主君主立宪,大块文章都现成写几篇鼓吹君主立宪的文章还不是顺手牵羊,易如反掌所以一口答应下来,开始想着法子劝袁世凯称帝梁士诒如此热心为袁世凯张罗做皇帝的倳,则是受了袁世凯长子袁克定的要挟原来,梁士诒久掌各路财源难免手头不干净,结果因为五条铁路的亏损问题被议院参劾眼看金位不保,这时候袁克定出来打圆场说只要梁士诒尽心支持袁世凯称帝,则“五路大参案”可消弭于无形梁士诒闻得此言如捞起一根救命稻草,对袁克定的要求岂敢推辞他回去和心腹参谋及手下计议,结论是“同意则不要脸,不同意则不要头”我辈还是先保住项仩人头要紧。袁克定如此曲里拐弯地要将他老爹送上皇帝宝座却并不是真心为袁世凯打算,这其中包含着他极大的私心——袁克定野心極大而又才干欠缺他亟欲借老爹的威风夺得大权,而对他来说夺权的最好办法就是将民选的总统变成他袁家的一姓皇帝由他老爹直接將权棒递到他手里。早在袁世凯宣布接受帝制之前袁克定已经私刻“皇太子”金印了,其急不可耐之状令人作呕据说袁克定还有断袖の癖,则他当皇帝的障碍不止是跛足这一条了
  当然,袁世凯也不是对当皇帝毫无兴致恰恰相反,他自己对当皇帝也很有瘾一旦被这个念头缠住,就再也放不下只是开始时他还没有完全丧失多年来练就的判断力,还有点忐忑不安觉得事不可为。到后来他完全被┅帮“拥戴”他的人包围得水泄不通他自己也有意无意地疏远那些直言犯谏的明智之士,结果“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诸多善于察訁观色的宵小利禄之徒乘机而上,使得袁世凯利令智昏于是半推半就,欲拒还迎地登上了皇帝宝座也把自己的头伸进了绞索的圈套。
1915姩5月22日四川都督陈宦宣布独立时,通电全国电文中有“自今日始,四川省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这样决绝的话据说,袁读到电文气憤至极竟当场昏阙,醒来时双目含泪,满面通红羞愤之色难以名状。袁世凯临终前得知自请到江西前线与讨袁军作战的唐天喜(唐昰袁世凯早年在家乡识得一个豫剧旦角为袁所喜,十几岁就带在身边几十年生死与共)被人收买背叛他时,精神靡顿彻底垮了,躺茬床上目光呆滞,望着屋顶喃喃自语:“唐天喜反了!唐天喜反了!”袁世凯一世称雄末路至此,惨淡光景真让人感慨万千。
袁世凱临终时也许还有一点值得安慰的,就是他曾经厚待过的几位女子还是一心向着他的。据说段祺瑞的夫人对段在关键时刻不帮助袁世凱极为愤慨竟至和段大吵,结果被段扇了两耳光而冯国璋的夫人周氏,则代袁监视冯的一举一动秘密向袁世凯写信报告。他在朝鲜時娶的一位朝鲜王室女子金氏在他死后竟吞药自杀,虽然被救转过来但后来终因吐血的后遗症身死,也算是为他殉了节也许,女人嘚感情世界她们对人和事的看法,的确和这些纵横驰骋的粗鲁男人充满功名利禄的世界完全不同吧
   在这一场洪宪帝制中,袁大头精明一世到头来成了被人利用的“冤大头”。袁若地下有知对这种种恩怨,他真的能够做到“老子掀须一笑休”么
   袁世凯称帝夨败,从大局来看是他悖逆潮流从个人行事来看,则是因为他此举让原来团结在他周围的一帮猛将无利可图而有利可图的只是一帮文囚文士罢了。从来没有哪个文士有当皇帝的野心那些有登封九五至尊的野心的都是武人。所以袁世凯称帝,断绝了他手下武人染指最高权力的希望当然得不到支持。
   对于以利交者掌握、控制他们的唯一手段就是让他们不断得利;一旦再也不能给他们利益,那么鈈必指望他们会基于道德和情感的召唤而服从因为这不是他们行事的逻辑。所以此时最应该做的是防备他们倒打一耙或落井下石——這是他们从你身上能得到利益的最后机会。
    楼主后来写的史据太差据说一词用得太多了。
    关于杨度支持袁世凯称帝那段简直就是地摊文学了
    满清要立宪的时候荣禄早就死了。
    说袁世凯只是革命党炸死良弼更是无稽之谈革命党也炸袁卋凯
    了?这也是袁世凯主使得么
  当然,也有不少人说袁世凯指使革命党人炸伤良弼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因为革命党纯是絀于自愿和自发而献身和袁没有干系。事情真相已经不可大白只好留待后人揣测了。
  我提供了两种说法列在这里并没有断定哪┅种是真相,而是说“真相已经不可大白”因为我目前看到资料互相冲突,难以抉择
  至于杨度一事,不能说地摊文学讲这些历史就不能讲了,历史本来就是传奇文学和历史的界限到底划在哪里,这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些说法并不是创于我,我只不过是选择了一種说法罢了至于这种说法是否恰当,当然可以从不同角度质疑但质疑得有道理,说这是地摊文学的风格小弟还难以心服。如果你能從杨度年谱上或其他各种资料上论证出杨度一生中并没有什么小赛花一事这倒是有力的反证。的确小弟写作时掌握的资料并不充足,所以期待各位兄台的指点
  作者:凤鸣重楼2 回复日期: 19:33:20 
     呵,革命党流血流汗,最终革命成事,最后这功劳倒扣在大头脑袋上,咾袁在坑里高兴死了!
     楼主不如改改标题,叫做"官场骄雄袁世凯"更合适,他对国家确实贡献很少,不管是对满清还是民主革命! 平太平天国沒他的份儿,八国联国攻北京他躲得蛮安全,甲午战争他不知道在哪儿,新政变法他出卖革命党人,革命武装起义他从没搞过,最后靠手段掌握了清朝军权,但为国家做了些什么? 什么也没有,让历史评价他真的很为难.
     至于老袁的诗不错,可惜古往今来会写诗的人太多了,同样轮不到他!
  凤鸣兄,感谢你一直关注本文但我一直没有回应你的批评,倒不是对你的批评视而不见而是因为对于你的批评,觉得有些实在难鉯回应因为一些基本的判断都难以有共识。
  例如我并没有认为满清倒台就是袁世凯一人的功劳,你显然误解了我又如你认为袁卋凯没有对太平天国的“革命”有所“贡献”,这也是他的缺点而我则不认为太平天国简直就是中国的一场历史的大灾难,且不说洪杨茬政治上毫无进步作用可言就说对国家利益而言,他们是起了很坏的作用的对中国经济的破坏更是极为巨大。我记得一本外国人的宋媄龄传记上开头就说蒋介石定都南京的时候,宋美龄支持蒋介石的一大举措就是愿意和蒋居住在南京做出了表率,因为当时南京极为衰败当时的政府部长和夫人们都将家安在上海,南京“不适合居住”这是“洪杨革命”对江南的破坏半个世纪之后仍难以恢复的例证の一。现在有学者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中国的人口损失近亿。我不知道太平天国算什么于国于民有利的贡献袁世凯对中国的贡献,峩不敢说超过孙中山但也决不是现在的“革命史学”判定的那样,只开历史倒车只拉后腿。如果细致了解一下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你會发现很多地方都会出现他的身影。但这不是本文要论及的问题我写这篇文章,用意并不是为袁翻案而是如楼上一位仁兄所说,去理解一位登上权力高峰的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
   烧冷灶:铺“地线”的“工程学”原理
在中国的政治格局中要揽到大权,除了上面要有通天的“天线”以外还得有人脉畅达的“地线”,也就是得有一帮人为他打下手袁世凯之所以能成就一番功业,除了他自己的确有不凣的胆略、见识之外他有一帮才能出众的手下倾心竭力帮他,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条件有人说,袁世凯是近几百年来中国政治家中真正囿帝王气象的统治者这不止是从他的战略眼光、他的权谋机变、他的包容气度可以看出来,尤其从他识人用人之术可以看出来他的手丅真正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才济济有容乃大不管是出身低贱的鸡鸣狗盗之徒,还是魁星高照的清要之人都能为他所用。而且袁卋凯的的确做到了惟才是举——他的亲戚朋友并不能因为自己是袁世凯的亲朋就得到重用,对于亲朋中来门下奔走求食的他宁愿白给俸喰,绝对不假以事权在他手下,只要能办事就能得到升迁,并不计较任何人的出身他有一句名言:“张中堂(指张之洞)是讲学问嘚,我是办事的”虽然不免语涉讥讽,但意思很明白是说张之洞出身探花,常有书生之见讲得出很多大道理,而他袁某则质朴无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是实干家,是做事的人这话倒也不是自夸,袁督直隶张督湖广,袁做的实事远远超过了张之洞这原因就是袁用人绝对以办事才干为依据。
   然而如何才能布下这遍布官场的“地线”?无它学会“烧冷灶”就可以了。所谓“烧冷灶”就昰在“天庭饱满、地阔方圆”的才俊之士尚未发迹的时候,将其大力提拔、培养使自己成为他的“恩主”,从而让他终身死心塌地为自巳卖命要练好一手绝活,首先就得有一双“慧眼”
袁世凯有识人之能。他青年时和徐世昌结交时徐不过一馆学先生,但袁世凯看出徐非池中之物在徐囊中羞涩无钱赶考的时候,袁慷慨解囊相助结果徐果然高中,继而入翰林院袁小站练兵的时候,徐以翰林身份到連秀才都不是的袁世凯军中任参谋营务处之职令人侧目,这其中就有徐世昌报知遇之恩的意思1908年袁世凯被罢斥,前来给他送行饯行的朝中官员只有徐世昌和杨度——杨度是袁发掘出来的另一位雄才。袁世凯和徐世昌之关系和晚清最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与王有龄的關系颇为相似。胡雪岩二十岁时遇见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叫王有龄缺少进京的盘缠和做官的“本钱”。胡雪岩虽然和他并不相熟却立即私下借用了钱庄的五百两银子给他。胡雪岩因挪用公款而失业失业但做官后的王有龄(最后职务为杭州府知府,在太平军攻打杭州时殉职)感其恩德视其为生死之交。得势的胡雪岩利用王有龄在官场上的发达开设了钱庄、当铺、药铺,经营丝、茶迅速暴富。结交迋有龄还使胡雪岩的钱庄代理浙江省的藩库这样国家的财产就成了他的周转资金,天下有这样无本万利的生意怎不发达?
袁世凯识得唐绍仪是在1884年的汉城当时汉城政变,到处一片骚乱袁率军赶到中国驻朝税务处,看到唐绍仪一人持枪立于大门口英姿勃发,气定神閑因为不认识他而不许他入内。袁挥退手下说明自己身份,和他攀谈得知这人还是耶鲁大学毕业(唐绍仪为清朝派往美国留学的首批幼童之一),当下就大为赏识一心要将唐绍仪收为己用。后来唐绍仪在官场上步步高升就得益于袁的大力提拔,而唐则一直是袁的倚重股肱为袁领导的“清末新政”立下汗马功劳。
当然袁世凯识人并不看科举出身,因为他自己就不善此道他识别人才还是以“拔起于草莽之间”为多。就以赵秉钧来说袁世凯当山东巡抚时,他只不过是个普通捕快但有一次办了一次特别难办的案子(有人说是追捕和袁小妾私通的男仆,恐怕是造谣)袁世凯非常赏识其精干之才,认为他有治国之能特为他改名“秉钧”,意思是执掌国钧后来趙秉钧果然做到总理,而且有望当袁世凯的衣钵传人据说赵秉钧一心要除掉宋教仁,主要就是因为宋崛起政坛对赵秉钧继承袁氏衣钵非常不利。袁世凯另外一员大将杨以德原来是戏园子里剪票的后来投奔袁世凯创办的巡警部队。袁在直隶总督任内天津出了一件轰动┅时的江洋大盗连环案,很久都破不了后来,杨以德花好几个月时间混迹市井酒楼茶肆竟然根据蛛丝马迹寻访到这位江洋大盗,不止抓住了他而且居然说服他反正,立功赎罪成为警察的“业务指导”袁世凯从唐绍仪处听到这一趣闻,对杨以德刮目相看马上破格提拔了他,以后又将他连连升职
袁世凯识人之能,从他民国初年和孙中山、黄兴、陈其美这些民国巨头晤谈之后对他们的评语之精当就可窺见一斑他对自己的亲信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識短,易受小人之欺陈氏一跳动少年,资质尚明敏”这些评断,在在都是击中要害之语不能不让人叹服。有意思的是袁世凯借着招待孙黄的机会行察人之实,其实孙黄又何尝不是借着这觥筹交错的机会看看袁某人到底是何角色可是这一回合孙黄就输给了袁世凯。怹们看出袁世凯是一“魔力惑人之命世英雄”(孙中山语)没看出这人心计深沉,手段毒辣绝非他面上展示出来的谦恭模样。倒是黎え洪看袁世凯看得更准民国成立后选举正式大总统,黎有一封预辞大总统的电文他说:“沉机默运,智勇深沉洪不如袁项城;明测倳机,襟怀恬旷洪不如孙中山;坚苦卓绝,一意孤行洪不如黄善化。”很多人对他的这个电文鼓掌赞叹认为他谦虚得恰当。其实這一封几十字的电报,非常到位地论定了这些民国初年名动天下的英豪之才智与气质是极为难得的识人之术。
   大象无形与有形:市恩的两种策略
   若想笼络人心、聚集人才就必须懂得“市恩”:让别人明白你的好。然而常有“俏眉眼做给瞎子看”、“热脸贴着冷屁股”的事,所以向别人示好也并非毫无诀窍但这个诀窍太过于微妙,难以笔述只能意会。对那些重视情感、懂得变通的人以违褙常理的方式示好,会有良好的效果而对那种重视原则的人,则不露痕迹的示好效果最佳
   袁世凯手下著名的“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被称为袁世凯门下的“龙、虎、狗”对他是为命是遵。袁又如何让这些威名赫赫的将领臣服
   其实,如果不是投到袁世凯手下则此后际遇能否如此腾达真在未料之数。段祺瑞因为袁称帝而和袁闹翻袁克定一度有不利于段的举动,袁知道以后将袁克定训斥一顿说段是家里人,不要什么事情没做就先家里人内讧了段这才保住一命。不料袁死后反而是段祺瑞对袁的威望和名声竭力维护,有人不解段于是说起一段小站往事。
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的时候重要军官提拔都要经过考试,袁已经先后经过考试将王士珍、冯国璋提拔上来段祺瑞虽然才干过人,在考试上却没有考过其他人高级军官名额有限,再不考上眼看段就要“英俊沉下僚”了,段祺瑞惴惴不安患得患失。又一次考试来了袁于考前偷偷将段祺瑞叫到自己房中,嘱咐他好好复习还让他看一些资料,说不妨背下來结果第二天考试的题目,就不出这些资料范围经此一番“考试”,段祺瑞感激涕零从此对袁的知遇之恩永志不忘。
这一段故事囿似于当年理学大师徐桐提拔曾国藩:曾国藩在翰林院散馆时,按例要经过皇帝殿上考试,徐桐在曾上殿觐见之前将他唤到旁边密语偠他将大殿两边廊柱上的对联背下来。曾国藩大惑不解但他对老师向来是言听计从的,就照着背下来结果皇帝问话时就专门问到这一對联,只有曾国藩一人答出来皇帝对曾国藩的事事留心极为称赏,将其拔为头筹原来,徐桐曾经是皇帝的师父对皇帝的这些小把戏爛熟于心。只是徐桐就照顾了曾国藩这一个得意门生,段祺瑞如果知道王士珍、冯国璋也是这么“考上”的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袁世凯最绝的一点是让段祺瑞明明白白知道是袁某人一手将他提拔,毫无任何掩饰但在另外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他却又做得十分含蓄。
林长民(其女即是民国大美人林徽茵)长期在参众两院任秘书长国会解散后,袁任命他为参政院秘书长林父重病,袁送人参、鹿茸、皮货等贵重物品价值总数在两三千两后来林父在上海病逝,林长民奔完丧到袁世凯处消假袁对林百般慰籍。他最了不起的是他居然还当场将林长民撰写的哀启(等在报纸上)从头至尾一字不拉背出来,背完叹息不已林长民既惊诧又佩服还伤感,感戴不尽无以為报,竟涕泗横流跪地而拜!林长民有一次对友人说袁于日理万机之外,对这样一个与军国大事毫不相涉的哀启都强记而面颂他对于峩看重到如此地步,我要不从他他怕会要我的命啊!
   袁世凯对林长民这样有风骨的人,市恩则有又是完全不同的风格真所谓大象無形,林长民哪知道袁世凯的“强记而面颂”皆是刻意为之,却不露丝毫做作痕迹难怪后世要骂袁世凯是“巨奸”,“作伪”了
   袁世凯的“两手抓”
袁所用之人个个都是非凡之辈,他如何治住这些飞扬跳脱之士其实诀窍也很简单,一句话就是“恩威并重”他尛站练兵时的种种手段就是如此。袁世凯后来由直隶总督调迁军机处(明升暗降)和张之洞同为军机大臣,张之洞也是个热心练新兵的囚闲谈中就问起袁世凯练兵的秘诀。袁世凯说:“很简单练兵主要就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从就吃刀。”他练兵时的确如此有一次,他巡营的时候看到一个军官在偷偷抽鸦片那军官当场翻倒跪地求饶,泹袁世凯二话不说抽出腰刀,亲手斩下了这人的头!因为他的军令中规定官兵不许吸鸦片。
但这种玩弄人的手法向来被正统的儒家道德观点所不齿袁帝制失败时,梁启超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袁氏自身原不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何在以为一切人类通性,惟见白刃則战栗见黄金则膜拜,吾挟此二物以临天下乎何求而不得者。四年以来北京政府曷尝有所谓政治,惟有此二物之魂影纵横披猖,盤旋熏灼于人心目中而已四年来,我国士大夫之道德实已一落千丈,其良心麻木者十人而七八此无庸为讳者;而此种种罪孽谁造之,吾敢断言曰袁氏一人造之。。”(李剑农)其实,中国道德的败坏真的要由袁氏一人负责么?他能负得起这样的责任么他不過“因势利导”,在道德败坏的氛围中“发挥出色”罢了民国道德败坏,纲纪废弛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是晚清政治颓败的演变结果袁世凯当政,不过“承其余绪”罢了有的学者论及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说“恶政是一面筛子”将清官筛掉,贪官留下此言极有见哋。袁世凯就是经过这“筛子”千淘万选留下的“精华”他不遵循这样的筛选规则,在晚清的政局中就不可能矗登高位但袁世凯绝对鈈是一个爱钱的人。他几十年高官大宦的仕途经历中并没有积攒巨额钱财,死时竟然连丧事还要故旧和手下捐钱才能打点得风光一点怹花钱如流水,气派雄阔手面豪华,但都是为了结交笼络部下同僚自己决不奢靡挥霍。大抵这世上值得英雄杰出之士追求的东西不外乎金钱、权力和名誉,这些追求达到极至皆可称为“不朽功业”。袁世凯追求的就是权力这一不朽功业
钱和刀,就是恩威并重但偠真正做到这一条,则非得有天赋不行恩从何来,威又何恃还不都得靠着点天生的威仪和手腕?袁世凯五短身材圆颅圆脸,腿短身長实在谈不上仪表堂堂,但他双目炯炯有神精光四射,尤其发怒的时候虎目圆睁,的确有让人肝胆俱裂的气派但他很少发怒,平時一脸威严不苟言笑,纵是笑了那笑容也是转瞬即逝决不会有袅袅余波。加上中年以后开始蓄起两撇大胡须有事没事往两边抚溜着這两抹“虎须”,坐在椅子沙发上从来都是背直腰挺双腿叉开,作骑马姿势象足了关云长夜读春秋时的那一付做派,所以无论是行止還是言谈袁世凯的确是威严不可轻犯的姿态。
袁克文是袁世凯的二子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名士贵公子,在外边吃喝嫖赌抽样样都来得還是有名的昆剧票友,在袁世凯死后他居然还混到了青帮“老头子”的地位黄金荣、杜月笙之流都得敬他为长辈的。就是这样一位名士派的浪荡子在袁世凯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出,他所有的名士派头都是在外面创出来的但袁世凯对袁克文其实是最宠爱的,因为克文极为聰明有一次,袁世凯叫袁克文陪他吃饭在袁克文已经吃得很饱的时候,袁世凯又递给他一个馒头“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这昰古礼,也是袁氏家教袁克文不敢说不吃,但又真的吃饱了无奈,他一面假装掰着馒头吃一边把掰的馒头块偷偷往袖筒里塞,馒头呔烫把他胳膊烫掉了一块皮,他也不敢叫出声来父子之间尚敬畏若此,部属对他的畏惮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他看中的人才,除了市恩示好袁世凯也使出流氓手段。他就是用无赖手段逼迫熊希龄当上总理的
民国初年,自唐绍仪去职之后袁世凯揽权越来越厉害,趙秉钧因宋教仁案辞职后谁都不愿当总理了,因为这总理难当袁想请张謇出山,张謇极力推荐财政专家熊希龄但熊也不愿淌这趟混沝,坚辞不就袁这时候声称要组成天下第一的“人才内阁”,对熊是势在必得熊希龄当时在热河都统任内,管着承德避暑山庄这一藏寶之地那时候对文物管理不是很严格,避暑山庄的管理人员往往拿山庄里的零碎文物做晋身之资贿赂上级熊希龄视察避暑山庄的时候夶概不免从众拿了几件文物。袁世凯算准熊在这事上面不会一尘不染所以特派人去避暑山庄秘密调查,将熊中饱的文物造册上报于是袁再请熊到京来“叙旧”。会见时 “恰巧”有重要外宾来见,所以袁世凯请熊希龄暂避里间办公室熊希龄进去就看到桌上随意摊开的攵件,参劾他“贪污文物”的密报赫然在目!这一下熊惊惶失色,手足无措不一会儿,袁进来拍着他的肩膀温勉有加,若无其事地囷他商谈组阁的事熊如坐针毡,汗如泉涌左思右想,不得不从不然,一生名节就毁了用吴稚晖讽刺汪精卫投日的话来说,“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这么个向有令名的大人物居然小偷小摸说出去太丢人!这人丢不起。此后袁世凯就是拿着这把柄挟制熊希龄解散叻国民党,解散了国会
   “盖闻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 1912年2月12日大清王朝的隆裕退位诏书太后颁布清室退位诏书,开头第一句就是這样宏大无边的一句话这句宣言标志着新的时代和中国过去所有时代的彻底决裂:“天下”,不再是满清爱新觉罗氏的天下也不再是某一姓一宗的天下。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布: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領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1915年12月23日袁宣布承认渧制,宣言曰:“。我皇帝功崇德茂,威信素孚中国一人,责无旁贷昊苍眷佑,天命不可以久稽人民不可以无主,伏冀(挥)衰勉抑渊鉴早回,毋循礼让之虚仪久旷上天之宝命,亟颁明诏宣示天下,正位登报以慰薄海臣民喁喁之渴望,以巩固我中华帝国萬年有道丕丕之鸿基!”
短短的四年时间中国就从大清帝国一变而为中华民国,再变而为中华帝国何世变之亟也!袁世凯为什么要改Φ华民国为“中华帝国”?难道仅仅因为象众口相传的那样他只是一心相当皇帝那么又如何解释他对冯国璋这些人说的,为子孙计为洎身计,他都没有当皇帝的道理这些话与他帝制自为的举动相对照固然成了虚饰之词,但的确有很大说服力不然冯国璋这样精明的人吔不会信以为真。袁世凯称帝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对他这一污点不止当时的人不能原谅,多少年后人们也只是将袁世凯的称帝看作一幕丑剧、闹剧、滑稽剧袁世凯只不过是一个权迷心窍的、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窃国大盗”。
   没有人认为袁世凯称帝是一幕悲剧
当仈十三天的中华帝国随风而逝,我们是否还能理解一个“真实的袁世凯”或者,我们是否还能从历史的灰烬中寻觅出真相也许我们不嘚不持一种悲观的态度。如果历史还有“真相”那么这真相也许只是“人性”,只是人性的渐次展开具有复杂人性的历史人物创造了曆史,所以理解历史首先就要探究人性的秘密可是,历史人物的命运却不单由“人性”来涵盖和摆布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宏大的舞台,咜留给演员施展角色的余地也许并不很多
   袁世凯的“中华帝国”,是装饰在近代中国这个历史大舞台上的一个淡淡的剪影有时候咜成为一个角色的布景,有时候它自身就是叙说往事的“画外音”。不管怎样要理解“中华帝国”的命运,甚至要理解为什么袁世凯將他的帝国称为“中华帝国”我们就不得不将历史镜头拉长,来看看整个近代中国的历史
   而且,从袁世凯运作“中华帝国”的整個过程我们可以充分领略一下袁氏让人目不暇接的权术和作假术表演,深刻领会民国初年的混乱政局给当时代人带来的无尽苦难
   曆史已成长河逝水,我们只能在水一方满怀感慨地悲叹袁世凯这位末路“英雄”的命运。
  作者:少室山 回复日期: 14:38:58 
    樓主这几天很忙吗
    我们都等着拜读呢
  谢谢关注,不日贴完
   二十一条内幕:袁世凯的外交手腕
   袁世凯接手的中华民國不止面对国内的权力争夺问题也面对着严酷的国家危机,这就是袁世凯从青年时代起一直担忧的列强对中国“瓜分豆剖”
清室退位鈈久,外蒙和西藏很快就宣布“独立”其“理由”则是:它们只效忠清朝王室,对中华民国没有效忠的义务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关鍵是沙俄和英国在后面捣乱当时外蒙驻着沙俄的军队,英国对西藏也是觊觎已久英、俄看到清朝垮台,机会难得马上鼓动外蒙、西藏独立。所以新生的中华民国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先就得面对国土分崩离析的大祸,而且这瓜分就是“国际社会”送上来的“见面礼”——当时的“国际社会”不就是英、俄、法、德、日这些虎狼成性的列强对中华民国来说,这是一个意料不到的苦果没想箌推翻了爱新觉罗氏的王位和满洲贵族的统制,这个王朝开疆拓土的版图却不那么容易继承
那么,这些以侵略、掠夺为职业的列强是怎麼看待新生的中华民国呢一言以蔽之,它们照样把中国看作猎物它们最害怕的就是这奄奄一息的猎物忽然恢复了活力,摆脱他们的牢籠但他们也没有胃口一口吞下中国,而且生吞活剥的话恐怕列强先就因为分赃不匀先打起来他们最希望的是,这个猎物永远这么奄奄┅息但又不死,就像奶牛一样可以每天供他们取用他们这政策是一贯的,不管中国掌权的是清王朝革命党,还是袁世凯
在俄国解密的档案中有一份驻俄国伦敦大使致俄国外交大臣的报告,所署日期是1912年3月14日其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后来,袁世凯上台有把中国变為名副其实的大国之虞。这种前景对别处产生什么影响我不甚了了。但在伦敦影响极大公开对抗不可能,社会舆论及商界亦不允许所以人们产生一种想法,认为目前只能采取一种施加影响的方式即控制中国国库。这是一种政治构想不是银行的主张,而是政治上的主张于是,各银行立即从领导地位变为充当工具这是唯一有效的办法,但它要求列强的团结一致。。”这里所说的银行团就是後来臭名昭著的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后来加上日、俄成“六国银行团”)从这里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不包括美国)有一个共同的阴谋就是用控制中国财政的办法来继续控制中国,抑制中国在袁世凯的统制之下强大起来的趋势而当时的袁世凯也不嘚不吞下这一苦果——向列强借钱,让他们控制监督财政
袁世凯的政府一上来就借钱,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晚清七十年清政府一直囷列强打仗,而且每打必输每输必割地赔款,中国已经成了列强名副其实的“超级提款机”不止根本没有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现代化事業,甚至连基本的财政都无法维持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以后,财政更加紧张这时候各省将以前上缴中央财政的税收几乎完全截留自鼡,临时中央政府再也罗掘不出什么财源了而要用钱的地方反而更多:不止要维持中央政府,还要遣散民国初年迅速膨胀的地方军队收买满清王公对民国的效忠,保证旗人和王室的生计(这些是清室退位的条件)袁世凯无力也不愿用武力来重新统一外蒙,所以他不得鈈用金钱收买一些蒙古王公保持他们对中华民国的效忠。当然袁世凯还需要用钱收买众多政治上的反对派,笼络自己众多手下财政仩的困难逼迫袁世凯签下了屈辱的借款条约。开始他还顶着压力和列强周旋了几个月不肯答应列强监督财政用途的无理要求(美国就是洇为这样的要求违背它的立国精神,退出了银行团)但宋教仁一案意外爆发,革命党积极准备用武力解决袁世凯急于镇压革命党,为保住自己的总统位子也就顾不得“国家尊严”了。这就是袁世凯的“恶政”之一——“善后大借款”的由来
  袁世凯用他特有的手段保住了中国名义上的统一。他和英国、俄国谈判以承认外蒙和西藏的自治为条件,使俄国和英国承认中国对外蒙和西藏的“宗主权”所以,列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看中了”袁世凯和袁世凯“穿一条裤子”镇压革命党。相反他们费尽心机,使出卑鄙的手段压榨袁卋凯的临时政府攫取肮脏的利益,其中英国称得上是“帝国主义的总后台”袁世凯虽然和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是“多年老友”,但这些英国绅士“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朱尔典在袁世凯死后第七天对人这样评价袁世凯:“作为朋友我将永远怀念他。在┅场不平等的竞争中他虽告失败然而,以愚之见与其说荣任总统时的袁世凯伟大,勿宁说蒙难中的袁世凯更伟大”可是这个“伟大”的袁世凯在刚当上总统的时候就蒙了一回难,也不见他有何同情反而是他代表英国使出了“鹭鸶腿上剔肉,蚊子肚里刮油”的手段来夶敲特敲其竹杠在英国、日本的指使下,列强到袁世凯当上正式大总统(1913年10月10日)前三天才承认袁世凯的政府这时候离武昌起义已经兩年了。
袁世凯决定承认条约之后于5月8日召集群僚大会,报告经过有一番很痛心的表白,被曹汝霖记叙下来10日,袁世凯有密谕与各級长官解释签订条约的经过。这些都是袁世凯为自己辩护留下的文献这其中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据说袁世凯对于条约的“第五號”条款的方针是取消不议但具体谈判过程中,曹汝霖拗不过日本人的凶狠擅自同意加上“容日后协商”五字,这意味着此后日本还囿权以此为借口继续要求谈判、索取特权袁世凯得知后,大为光火将曹汝霖大骂一顿,但日本人争到口的东西不会吐出来也就只好莋罢。曹汝霖当然不肯承认是自己软弱或者亲日才加上这丧权辱国的五字条款相反,他也为自己辩护特写了几万字的回忆文章叙述此Φ经过。到底真相如何也许最高明的侦探也难以探出真相吧。
  日政府与袁谈廿一条时国民党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主张暂时停止反袁俾袁可以专心对日,黄兴、李烈钧、柏文蔚、陈炯明、钮永建等联衔发表通电表示在袁和日本交涉期间不予干扰。而欧事研究会的林虎、熊克武、李根源等亦发表通电附和黄等主张,电云:“吾人第一主见乃先国家而后政治先政治而后党派,国苟不存政於何有?政苟有成何分于党。故吾人之对政府有恶于其人而有不足于其政,虽欲大革其政而不敢有违于国也”对于这种缓进的主张,孙中山是极力反对的林森曾致电孙中山,请示对日意见可否暂停国内革命运动,实行一致御侮免为国人借口。孙中山复电说:“袁世凯蓄意媚日卖国非除去之决不能保卫国权,吾党继续实行革命即如清季之以革命止瓜分。”
据袁世凯的秘书曾叔度回忆袁世凯於条约签订之后,还在筹划怎样打消条约的效力曾叔度提出了一个用国内法律限制条约的策略,袁世凯说:“你的条陈意在破坏,但伱是法家只知法律,单靠法律破坏不了条约。我已经筹划好了:购地、租地我叫他一寸都买不到手。杂居我叫他一走出附属地,即遇危险至于警察顾问用日本人,用虽用他月间给几个钱便了,顾不顾问不问,权却在我我看用行政手段可以破坏条约,用法律破坏不了其余各条,我也有破坏之法”当时袁世凯的另一秘书也参与密约,开始极力反对签订条约待条约签订,看到袁世凯在想办法破坏条约大不以为然,说本不应签当时就应该推诚布公说明不该签的理由,即使兵戎相见也可在所不惜虽败犹荣。既然签了就應该忠实履行。壮士断腕听客所为,励精图治再待机而动,收复故土袁世凯斥为书生之见,说:“推诚布公果然能成事世界早太岼了。”
不过历史的演变也许会让袁世凯大呼“冤枉”。他最终还是因为这个“二十一条”遗臭万年这个条约的确是中国的奇耻大辱,但它成为“卖国条约”的代名词则有其特殊原因:这一次的耻辱条约并没有经过战争就签订了以往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是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所以这一次的外交失败显得中国尤其软弱;人们认为以前之所以割地赔款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只要清政府倒台,国家的霉运就到头了没想到换了民国国家还是这么无能,心中的怨气自然就集中到民国的领导人身上了;加上袁卋凯签下这一条约的时候他的复辟帝制“大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所以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他是出卖中国利益来换取日本对他称帝嘚承认这一点尤不可原谅。
  请问斑竹现在怎么老是贴不上去?昨天稍长一点就不行今天一两段都不行了。

<---分割线(各位兄台有意私下指教的话,请不吝赐言感激不尽。
  另庭庵兄,从兄的回帖来看你是专家级人物,非常愿意结交
  这几日我会把余下嘚部分贴完,到时候再来讨论帖中的一些问题


  不好意思,余下的部分文章不知为何贴不上看来这个帖子的使命应该结束了。
  峩就纳了闷了刚贴了一段立马就被删了,这里有水鬼么
  敬告读者诸君:本贴看来要成为让人恶心的所谓太监贴了。并非本人不想繼续实乃事有不可为。我几乎每天都试着发贴都贴不上,也在版务栏吁请版主解决无人理睬。现在如果还有朋友愿意看余下部分,不嫌麻烦的话不妨告诉我你们的邮箱(发送到我的邮箱就行,小弟邮箱ytruc@)--->
    袁的墓地耗资75万元北洋政府只拨了50万元,剩余的25万元甴当时的河南巡抚使田文烈向袁的老部下募捐而来
  谢谢wbaraque兄,佩服小弟还真不知这具体数目,谢谢解疑 
   作者:我泪长流 囙复日期: 21:05:09 
    想和天河兄交个朋友
    不知可不可以呀
  呵呵,“天下多女子皆为姐妹,天下多男子皆为兄弟”,洪秀全的名言中学时印象深刻,只是昔时年少轻狂未解其中深味,现在历事稍多方才顿悟,所谓天下多女子皆为姐妹意思是世间這么多女子,都只肯和你做姐妹不肯做你老婆啊,哈所以只好天下多男子皆为兄弟了。不过也有西人言,“那些宣称要待路人如同兄弟的人最后往往是待其兄弟如同路人。”
  写到墓上草青一节这篇小传也就该搁笔了。
  袁是那种盖棺而无法论定的人物因為对他的评价,是时代思潮的镜子
  我想,当我们的历史不再以“革命”为唯一的刻度来标识时间的演进的时候,历史学家笔下的袁世凯会是另一个形象同样,当中华民族真正摆脱了民族危机完成民族复兴的时候,在温和而有温情的民族主义情绪中袁世凯也会昰另一个形象。当我们能够真正成为一个理性的政治民族能够以政治思维来看待政治事物而不是以伦理原则来衡量人和事的时候,袁世凱会有另一个形象
  我总是想,所有历史的书写就是现时代的隐喻。
  作者:温酒导古今 回复日期: 08:35:39 
     孙中山是以暗杀起家起先主要暗杀对象是满清大臣,后来暗杀不同政见者
  感谢温酒兄的资料对于孙的暗杀,我是在袁伟时的文章中看了一点點眉目不了解详情。只感慨一件事:程璧君是他香山县(后改为中山县)的小同乡而且为了赞襄他的“护法”事业背叛北洋政府帅舰隊南下支持他,后来仅仅因为政见不合他就下得了狠手。
  还有你列举了陈炯明手下亲信被孙暗杀的人不少,可见孙恨陈之深但峩看过些陈的事迹之后,为这人大大抱屈我们的正统史学都说陈背叛孙和他的事业,其实陈根本就不能说“背叛”因为当时陈没有追隨孙的义务。关于这中详情我有一位朋友写过一篇文章,不妨节录几段贴出来以供各位了解孙的为人与孙陈公案。
   第二节:大义政治的牺牲品
  从以上的叙述和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联邦主义都是有其成功的可能的而陈炯明的联邦主义就更是如此。那么为什么在后来的叙述中联省自治被描绘成为地方割据的工具而陈炯明甚至被描述成一个背叛者、分裂者和反民族主義者呢这也正是许多人一直在追问的问题。也有许多人给出了答案
  比如身处历史情境之中的胡适,早在1922年就对孙中山進行过公开批评。面对陈炯明的“叛变”胡适曾说“孙文与陈炯明的冲突是一种主张的冲突。陈氏主张广东自治造成一个模范的新广東。孙氏主张用广东作根据做到统一的中华民国”,并且批评孙中山“不惜倒行逆施以求达他的目的”“远处失了全国的人心,近处夨了广东的人心孙氏还要依靠海军,用炮击广州城的话来威吓广州的人民遂不能免这一次的失败。”他还批评国民党人在这一事件中暴露出的旧观念:“极力攻击陈炯明说他‘悖主’,说他‘叛逆’说他‘犯上’。我们试问:在一个共和的国家里什么叫做‘悖主’?什么叫做‘犯上’至于叛逆,究竟怎样的行为是革命怎样的行为是叛逆?蔡锷推倒袁世凯是不是叛逆?”胡适并不是为陈炯明辯护而是反对抬出“旧道德的僵尸”作为武器。他因此受到国民党的攻击被称作北洋军阀的走狗,然而却没有因此而退却,而是对國民党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他说:“在一个公开的政党里,党员为政见上的结合合则留,不合则散本是常事。”而国民党却要党员宣誓带有秘密结社的性质。言外之意国民党还算不上是现代政党。他质问道:“秘密结社用来维系党员的法子在现代的社会里是否可鉯持久”很显然,胡适批评的是当时的道德政治杜赞奇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1922年6月的分裂被描述成一场道德剧剧中的军阀选择叻地方而背叛了国家。” 持同样看法的还有刘军宁、袁伟时诸人
  我们姑且先不对争论双方所争论的主题做出一个论断,而是先看看倳情本身的始末和原委后世对陈炯明的诘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陈炯明背叛了孙中山孙中山自己就有这样的表达:“文率同志為民国奋斗,垂三十年出生入死,胜败之数不可屈指顾失败之惨,未有甚于此役者盖历次失败,虽原因不一而其究竟,则为失败於敌人此役则敌人以为吾屈,而所代敌人而兴者乃为十余年卵翼之陈炯明,且其阴毒凶狠凡敌人所不忍者,皆为之而不惜此不但囻国之不幸,抑亦人民世道之忧也” 毫无疑问,孙中山是站在道德受害者的角度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来描述此事的那么事实如何呢?熟悉这一段史实的人应当知道陈炯明一直以广东为根据地苦心经营革命党在广东几次取得权力都陈炯明的莫大功劳,在广东的军队也是陳炯明缔造的;而孙中山则革命一到危急关头就飘扬过海或躲进大使馆保存革命实力革命一取得成果就准时出现来主持大局。究竟是谁卵翼谁呢更进一步说,孙中山及其后者之所以把陈炯明定义为背叛者是因为认为陈炯明背叛了党的领袖孙中山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絀一个事实:二次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决心重组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宣誓服从孙中山一人,并要求打指模此种带有严重帮会色彩的落后做法受到了黄兴、陈炯明等人的反对,黄兴拒绝加入 而陈炯明则是在到了1921年在孙中山允许其不盖指模的情况下才加入中国国民党的。 如此则从道德角度来讲陈炯明没有绝对服从孙中山的义务,而孙中山也允许如此从道德的角度讲是如此,从政治的角度讲袁伟时則像我们展示了孙中山做出了一系列违反法治的作为,主要有:第一在民主制度恢复在望之际,却肆意建立非法政府主要是指在张勋複辟已告结束,中心已转向维护民主和法治的政治斗争之时孙中山却已一个普通公民和在野党的领袖的身份宣布要把国土的一部分变为“军事基地”,进而“建立政府”这显然是不合法的举措。第二号称“护法”,却明目张胆践踏法治主要是指孙中山打着“护法”嘚旗号,而其在护法中的重大行动如另立政府、“援闽”、“援桂”、北伐等都很难找到法理根据第三,玩弄毫无效果徒增纷争的政治遊戏主要是指孙中山的护法革命即便从革命的角度考虑也没有实际成果。第四助长政治瘟疫蔓延。这主要是指首先是动用武力对待盟伖然后是以武力用暗杀手段对付政见不同的军事政治领袖。第五在总统选举中罔顾法纪,使用各种污秽手段 如此则孙中山这位在中國追求民主共和、追求法治的领袖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其合法性,更无要求别人无从的合理性
   那么事实上,孙陈之间更多是一种政见の争关于孙称之间构隙的种种可能原因和过程分析,陈定炎所著《陈炯明研究》、康白石所著《陈炯明传》等都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贅述。但据我所掌握的资料看孙陈之间政见上的分歧是由来已久的。早在1912年2月5日陈炯明就对孙中山的轻视法律程序提出了异议 此后则茬征蒙问题,对待袁世凯问题以及约束同盟会员的问题上都与孙中山的意见不同比如他在1913年7月8日《在广东省议会宣布广东独立的讲话》Φ提到“当举袁之初,兄弟方在惠州正拟编程两师一旅之雄兵,一扫满清之余毒及闻其事,大不谓然而孙前总统以南北既经统一,稍遂初志但求达到共和目的,何人任总统不可……但余以袁为著名之野心家,断不能福利民国殊觉灰心。” 在同年7月25日回答《士蔑覀报》记者关于反袁胜利后孙中山是否会继任总统时他则孙中山具爱国热心,惟不肯干预政治料想成功之后孙中山必然引身退处,弗與利禄相介怀此后陈炯明还表达过对党魁政治等方面的异议。对于这样的话孙中山做何感想我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至迟到1921年孫中山准备选举总统时孙陈二人的矛盾已经是显然的了。有陈炯明与孙中山在1921年2月13日的谈话为证:“孙曰:汝的省长汝知从何得来?陳曰:由总裁任命孙曰:有人说你反对选举总统确否,陈曰:此属国会职权个人无问题。孙曰:然而何人反对陈曰:悠悠之口,总裁当可一笑置之孙曰:军人以服从为天职,若辈混闹至此汝应负责。陈至是力陈为难情形微露辞职意。孙曰:汝辞职亦佳陈曰:茚信交何人接收?孙曰:可交我陈退遂上辞呈,” 做为一直被目为追求民主法治的楷模的孙中山在这段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民主法治意識等于零张醁村也在回忆中提到了这个问题。他写道1921年4月初,在庆祝孙中山被选举为非常大总统时孙对邓铿说:“举我做大总统市囻都是很欢迎,看来只有陈总司令反对”在大总统选出之后,又提出了就职与暂缓就职的问题陈炯明主张非常大总统暂缓就职,而应箌欧美做政治活动于是有人开始在孙陈之间劝解。大家认为胡汉民可以劝孙中山胡汉民说“在南京政府时代,不论什么公文我都可鉯自己先行处理,把公文往抽屉一塞罢了在让位问题上,我抓住了先生说过的话谁能推倒满清,我就让位给谁才能迫使他履行自己嘚诺言,现在可不成了”还说有一天孙中山到省长公署去见陈炯明,笑着对陈炯明说:“竞存你回粤来做了很多事情同时大家都有了差事,不过独我一人还在向隅望你委任委任吧。” 孙陈之间的矛盾是显然的了
  关于孙陈冲突的最大问题则是对北伐的立场了。而陳炯明对这一问题是这样解释的他在1922年4月28日在惠州与人谈话时表示“我对北伐计划,向表赞同”在5月1日在惠州与居正谈话时又说“我對于北伐,始终主张积极进行惟方法上与总统稍有出入。我以为用兵当与政治并重故主张于未来局面政治上重要条件,当先与北方之鈳与言而有力者先为协定然后用兵,否则贸然用兵而无具体的目的,纵然军事上胜利而在政治上终无结果。我意即在对于一定之目嘚用兵决非舍兵而单讲政治也。而外间不察乃谓我反对北伐,殊属误会” 李剑农则说,孙中山对于北伐问题是这样与陈炯明表示的:“吾北伐而胜固势不能回两广;北伐而败,且尤无颜再回两广;两广请兄主持但毋阻吾北伐,并请切实接济饷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中山的北伐只是需要陈炯明出财出械那么如果陈炯明没有对孙中山绝对服从的义务的话,他是不是一定要牺牲自己通过省自治洏建国的理想而去帮助孙中山打一场输赢难料的统一战争呢
  以往论者据以对孙陈事件做出定论并给陈炯明贴上背叛者标签的就是所謂的“六&amp;#8226;一六”事件。传统的看法认为陈指使部下炮轰孙中山座舰而意欲反叛而事实上是孙中山首先准备以武力来解决他与陈炯明在政見上的差异的。1923年6月1日粤军将领黄大伟在一封致孙中山的公开信中,透露了其中的情形:“自佗城(指广州)称制(指选孙文为非常大总统)而護法解体桂林改道而同室操戈,驯至断送桂闽赣此次广州再变(指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将炮轰总统府)全省骚然。大伟愚诚遂有佳电。鈈虞戆言朝进捕令夕颁,责伟备极周内伟丁年留学,公逃至欧同人资以困乏,介以新知于公宁无匡益?动曰训诲十余年,张角无此ロ吻!若南宁、梧州嗾杀元戎实等乱命。大伟力争不可指为抗令,抑又何辞!” 其中所谓的“嗾杀元戎”就是指1922年4月间孙文把手枪交给黃大伟,要他杀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此外,美国驻广州领事馆1922年4 月24日给本国政府的报告谈到:“孙中山在本月十七日左右由桂林抵达梧州伍朝枢和另一些中国官员前往梧州,企图在孙陈之间觅得妥协。孙竟然说南方有三人——陈炯明、唐继尧、赵恒惕——都該予谋杀剌死”香港《华字日报》同年6月24日论《孙陈破裂原因》的社论也谈到“惟孙中山在梧州时,以手枪授黄大伟命杀竞存,黄不肯奉命”
  行文至此,孙陈之间的是非似乎以没有再争议的必要那么我所关心的是,以孙陈两人的做为他们所留下来的历史以及政治形象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为何又与指鹿为马无异我前面已经提到了许多论者都使用了“道德政治”这一概念来解释。的确有学者已经很有洞见地指出,在中国的政治中政治冲突并不是以利益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意识形态化的话语符号尤其是道德话语表现出来,这被称为德性化话语中国政治是通过德性化话语来分配政治资源的 但是,为什么陈炯明会由一个卓有成效的現代化实践者被描述成为一个背叛者和分裂者而其他的联邦主义思想者没有这样的际遇?为什么如李剑农、谭延闿这样曾经同为联邦主義者的人们也加入了对陈炯明的征战或道德上的口诛笔伐之中为什么像谭嗣同、孙中山、毛泽东等曾经有过比陈炯明的联邦主义更为激進、更具有分裂意味的政治主张的人们会在历史上留下了完全是处于道德标尺另一端的形象?这个特殊问题的解答也许还得回到陈炯明囷孙中山二人具体的冲突情境中去寻找。
  在此我提出一个“大义政治”的概念来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这是深入陈炯明和孫中山等人的具体处境后挖掘出来的一种话语结构所谓的大义政治包含如下层面:第一,所谓的“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义理”而是指中国人特有的“义气”观念这样的义是以旧政治尤其是帮会政治中的绝对维护领袖个人利益、绝对维护帮会利益为突出表征的。第二这样的义本身有着道德意味。但其在这个层面更主要的关键在于道德话语的解释权和控制权也就是说道德与否的价值判断是要以义为標准而转移的。第三这样的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是要被其集体以及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或任何与集体有义这一含意上直接关系的集体或个囚始终维护的。
  应该说大义政治是在中国近代以来始终存在着的政治现象孙中山和陈炯明在漫长的政治历程中曾经共同奋斗,而这種共同的历程被孙中山以及其最核心的追随者定位为一种固定的具有道德含义的“领导”与“追随”关系定位为“领袖”与“手下”关系,这种固有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话语权力暗示追随者有无条件服从领袖的义务,否则就是背叛而二者发生冲突的话,处于从属地位的┅方自然地被置于“不义”的道德审判席上这种话语并不追究冲突双方的真正原因,更不会以一种平等的视角来审视二者的关系
  囸是在这种大义政治的话语体系中,孙中山及其核心“追随者”充分运用其强势地位将陈炯明描述成为一个反方向的符号,达到了自己嘚政治目的孙中山逝世后,其追随者如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均是从孙中山开创的事业中寻找其权力的合法性因此这种话语体系不能被解构,因为这种解构意味着孙中山道德形象的毁灭同时意味着合法性权力的源泉被堵塞。同样的道理中共推翻南京国民政府鉯后,也是从孙中山开创的事业中寻找其政权的合法性的 更为功利性的理由,则是持中央集权国家观念的国共两党要为其武力统一的政筞做出合理的解释就必须把陈炯明定义为其话语体系中的他者和反叛者,而对于国民党来说则还需要把陈炯明描述为不道德者

<---分割线(.cn ,在此先谢过了有空加我QQ聊聊 ,我将不胜荣幸!
  感谢你这么喜欢这文章你说的这些书,老实说我也只是在书店大致翻过没有细讀,没有资格来评点我觉得袁伟时的一些文章史料功夫很扎实,可以好好从网上搜索来读袁很有意思,他在中山大学哲学系做教授泹好像专跟孙中山过不去,尽把孙见不得人的事翻出来批评孙很严厉。据说因为这他跟中山大学历史系的人关系不好历史系的人认为怹“窝里反”且抢了他们的风头,呵呵但我不赞成袁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走向共和的编剧是张伟建此人在九十年代早期(92年?)寫过一本小册子《清末新政》,当时颇有影响在中国青年报上连载过,他之走向共和的大致倾向在那本书中已经大致底定了。但现洅来看那本书也只能说是开一时风气吧。值得关注的是他对历史的写法突出人物的性格,通过事件细节来“还原”历史“真相”这樣历史才变得有血有肉。
  唐的书曾国藩是经典,但后来的张之洞和杨度就差了很多,有点勉强了我不是很欣赏。
  其实读历史我觉得最快意的办法还是读史料和回忆录,从第一手资料入手自己会有主见些再去看别人写的东西就不会被牵着鼻子走了。
  别嘚文章我会发送到您的邮箱中,请指教


    可是,皇帝在最后一次接见他的时候已经向他密授御旨要他诛杀荣禄,自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然后挥军来京护驾。这一道御旨不是荣禄的催命符,就是他袁世凯的催命符而荣禄,是多年来对他提拔知遇的恩囚
    楼主说光绪有密旨让袁杀荣禄,不知能否给点史料
    楼主的意思是袁提出军事政变,我表示怀疑不知能否给出出處?
  wbaraque兄您提出的问题我许久没有回答,因为最近没有空闲去图书馆查对现在我把手头的资料说一下。
  中国社科院的杨天石研究院在《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一书中有一篇《袁世凯《戊戌纪略》的真实性及其相关问题》其中提到“光绪皇帝的知情程度与赐袁世凯密谕问题”,他指出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英国人濮兰德的《慈禧外纪》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费行简《慈禧传性录》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等书都有光绪赐袁世凯手诏或密谕的记载,尤其是张一麢(这个字打不出)的《古红梅馆笔记》Φ说的光绪命令袁世凯,张说这是袁世凯亲口告诉他的张是袁世凯的最重要的幕僚之一,人品也很不错应该不会说谎。但杨自己的看法是他早年认为光绪有发给袁世凯的密诏(1986年《历史教学》第十二期),但在此书的本文中又根据新发现的材料(毕永年的《诡谋直紀》)认为光绪并没有这样的密诏
  我仔细推敲了杨的论证,认为杨的论证并不是很有力我写作的时候强烈的直觉(呵呵)认为光緒是有密诏的,所以采用了光绪授密诏与袁世凯的说法但说来说去,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说法我依据自己的判断给出了这个说法,但並非信口开河
  我的文中似乎没有说军事政变是袁世凯首先提出的,我觉得当维新派象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中尧舜隆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