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财富与职业道德证明材料的论述上有何变化

当前位置: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同商..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他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伏尔泰《礼俗论》材料二:卢梭等对中国的看法就跟伏尔泰颇不一致。他认为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对待帝王若有些小过失,都可以用大不敬罪处死乃至灭族,造成许多冤狱。他认为中国风俗也有弊病,统治者治民,荣耀与惩罚并用,人民一有不当,立即遭受鞭挞,这样的人民怎么会有光荣感呢?——转引自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材料三: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伏尔泰与卢梭对待中国儒家文化看法不一致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只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欧洲启蒙思想却成为 “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6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偏难来源:不详
(1)伏尔泰: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改革实现君主立宪,(2分)主张吸取儒家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来推动社会改革,因此对中国儒家文化持欣赏态度。(2分)卢梭: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共和制度,(2分)主张以革命手段彻底革除君主文化,故而竭力贬斥中国文化。(2分)(2)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2分)伴随着对中国社会认识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停滞与落后。(2分)(3)明末清初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经济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代表新经济形态的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时代的“缺陷”导致黄宗羲、顾炎武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3分)而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猛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欧洲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旗帜,提倡自由、平等与民主,为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理想蓝图,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3分)试题分析:(1)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倡导君主立宪制,主张吸取儒家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来推动社会改革,因此对中国儒家文化持欣赏态度。卢梭倡导民主共和制度,认为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排斥中国的儒家思想。(2)依据材料三,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是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是社会停滞于农业。伴随着每场争论,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停滞与落后。(3)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统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法国的启蒙思想主张用理性的力量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比中法两国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回答。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主要考查你对&&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李贽的离经叛道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比较评价:
1、共同的生活背景是早年参加抗清斗争,目睹王朝兴衰,后来著书立说。政治思想上都反对君主专制的独裁统治,回归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因而能够在思想领域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儒学,使宋明以来渐趋沉寂的局面变得活跃起来,但是各自的贡献也不一致:黄宗羲以抨击君主专制著称,后人传习引用甚多的是“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以倡导经世致用而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后人传习引用甚多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以古代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而著称,其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2、整体评价是: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在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中促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而且具有了向近代转化的意味。我们不能因为看到他们的新思想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宋明理学的批判,而将他们划出儒家思想的行列之外,在他们的思想里,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踪影。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生活背景: 与黄宗羲和顾炎武一样,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大动乱时代,促使他对传统的程朱理学进行反思。 2、主张:& ①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物质又是不断变化的。& ②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及其唯物思想:
1、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1643年,农民起义军势力不断壮大,张献忠曾邀他参加农民军,他拒绝了。1644年,清兵入关,不断往南推进,王夫之和友人管嗣裘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的现象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他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了。代表作有《张子正蒙注》《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黄书》《噩梦》和《读通鉴论》等。2、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纾”(这里的“纾”,指的是个人的实践)。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吏治腐败,奸佞当道。&②经济:生产力发展&③思想:把孔子奉为神圣。&④个人:李贽任职期间,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2)主张:第一,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第二,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首先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第三,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3)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4)思想评价: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李贽及其主要思想:
1、简介:李贽(),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国家学府教师)、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活中,不与腐败的官僚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居住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二十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由于其言论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和孔孟之道,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反动势力纠集流氓打手,以“维持风化”为名,拆毁芝佛院,将他驱逐出境。三十年(1602),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把他逮捕下狱,并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2、著作: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列为禁书。 《焚书》的起名是李贽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3、思想: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①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遗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绝非“万世之至论”。②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因此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③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焚书》)。因此,侯王与庶人同等,并无所谓“贵贱高下”的区别。④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⑤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藏书》)。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 顾炎武:1、生活背景: 明末清初政治混乱,社会动荡,迫使很多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 2、主张& 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3、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进步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在分析李贽、黄宗羲的反封建思想时,已经作了一结论性说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在总体上分析明清时期儒学思想出现活跃局面的原因时,又作了较具体的说明:“君主专制制度的空前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的涌现。 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都是同时代人。他们生活在明末清初,目睹了明朝的灭亡,经历了抗清斗争的失败,感受了社会的动乱和危机,这就促使知识分子对社会制度和与此相应的意识形态(程朱理学)进行反思和批判。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从哲学的层面批判理学所谓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及其在内心求“理”的认识论,建立起“天下惟器”的唯物主义体系。顾炎武、王夫之都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这说明进步思想的产生除了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因素有关外,还与思想史自身的沿革和思想家个人的经历相关。顾炎武及其思想主张:
顾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华北,载书自随。所至垦田度地,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数十种著作。 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他认为明末一部分知识分子束书不观、脱离实际、游谈无根,“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弄得“股肱堕而百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日知录》),是一种误国误民的不良风气。因此,他主张学以致用,认为著书立说应该有益于当世,“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亭林文集》)。他努力实践自己的主张,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开创了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优良学风,对清代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顾炎武还反对君主专制的“独治”,主张吸收更多地主阶级分子参政的“众治”,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清儒学案·亭林学案》)。顾炎武还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他把封建社会中“亡国”与“亡天下”作了区别,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里所说的“亡国”指的是改朝换代,是一个封建统治集团代替另一个封建统治集团的问题;而“亡天下”则是指民族、文化的沦亡,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命运的大问题。他认为,“保国”与“保天下”不同,“保国”即保卫旧的封建王朝,“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一般人不必关心;“保天下”即保卫本民族及其文化,则是每个人应有的责任,这就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日知录·正始》)的著名论点。梁启超把他这种爱国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顾炎武的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后人曾有很大的影响。 &唐甄政治思想:1、抑君富民的社会启蒙思想:唐甄的社会启蒙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深刻批判,以及由此出发提出的具有初步民主意识的政治主张。他不仅继承发扬了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经世传统和批判精神,而且具体提出了救治社会弊端的实际措施。   ①批判封建专制,提倡社会平等   唐甄的社会政治启蒙思想,首先表现在他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君主官吏的残暴罪行,提出了抑制君主至尊权势、倡导社会人人平等的政治主张。②主张实治实功,倡导富民立国   唐甄的社会启蒙思想,还表现在他提出了“治道贵致其实”、“ 立国惟在富民”的政治主张。唐甄在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社会的动乱黑暗,民众生活的艰难困穷,就在于统治者没有采取实行、实事、实治,以致富于民的政治措施。2、尽性事功的心性学说 :唐甄思想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在对传统儒学的反思认识中,提出了尽性与事功相互统一的心性学说。他继承发扬了从孟子到王守仁的尽性事功的心学思想,尖锐批判了程朱理学末流只谈心性、不重事功的空疏陋习。评价唐甄:1、积极作用:①唐甄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大胆的揭露和批判。他认为皇帝也是人,没有什么神秘,并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认为“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尤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不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他们为了夺取皇位常常无故杀人,残害百姓。②唐甄提出了“抑尊”,即限制君权的主张,要求提高大臣的地位,使他们具有同皇帝及其他权贵作斗争的权力,以“攻君之过”,“攻宫闱之过”,“攻帝族、攻后族、攻宠贵”之过,使皇帝有所顾忌。③唐甄还发展了产生于先秦的民本思想,强调民是国家的根本,离开了民,便没有国家的政治。他指出,国防靠民来巩固,府库靠民来充实,朝廷靠民来尊崇,官员靠民来养活。君主只有爱护人民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如果无道于民,纵然“九州为宅,九州为防,九山为阻,破之如椎雀卵也”。④唐甄对“官”也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为天下难治,人们以为是民难治,实则不然,“难治者,非民也,官也。”他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⑤他还提出了爱民、保民、富民的具体政策,主张打击贪官污吏,强调“刑先于贵”;呼吁政府帮助农民种值农桑,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针对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唐甄提出贫富要相对平均的主张。他指出“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潜书·大命》),否则,必然引起社会动乱。⑥唐甄还提倡为民的功利主义,反对理学家们“儒者不计其功”的说法。他认为儒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能定乱、除暴、安百姓。如果儒者不言功,只顾自己,那就同一个匹夫匹妇没有什么区别。唐甄的民本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2、唐甄思想的局限性:在唐甄思想深处,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明君主身上。他说:“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唐甄提出的为君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的思想圈子。唐甄:
唐甄(),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初名大陶,字铸万,号圃唐甄塑像亭。四川省达州(今通川区蒲家镇)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清顺治十四年(1675)中举人。曾在山西长子担任过10个月的知县,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被革职。后曾经商,因赔本乃流寓江南,靠讲学卖文维持生活。著作主要有《潜书》。
发现相似题
与“(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同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23269228703249846249394219837107519浙江省美术联考 浙江省艺术联考 浙江省五校联考 浙江省十大名校 浙江省八校联考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4届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二寒假作业历史(文)试卷(一)
下载积分:
内容提示: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二寒假作业历史(文)试卷(一)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05:53:0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福建省永春一中学年高二寒假作业历史(文)试卷(一).DOC(24分)关注民生推动改革是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庄严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有关问题(1) 材料一(1)分析材料一中图、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表l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8分)材料二关注民生,首先就要了解民生。“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 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为了进一步察民情、体民意,2012年12月, 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条规定》,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政府要求各级机关要更加深入基层,要“接地气”听取基层群众不同的声音。“接地气”成了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工作妁新气象,深得民心。(2)联系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强调“接地气”的依据。(10分)材料三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道:人类都有自私利已的天性, 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倘若^^壬个人自由竞争,人人在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自 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有一双手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政府不必 为此进行干涉。(3)评析亚当o斯密的上述观点,并简要说明其对我们今天经济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6分)-乐乐题库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 & “(24分)关注民生推动改革是新一届党和国...”习题详情
11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4.6%
(24分)关注民生推动改革是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庄严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有关问题(1) 材料一&(1)分析材料一中图、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表l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8分)材料二&关注民生,首先就要了解民生。“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 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为了进一步察民情、体民意,2012年12月, 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条规定》,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政府要求各级机关要更加深入基层,要“接地气”听取基层群众不同的声音。“接地气”成了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工作妁新气象,深得民心。(2)联系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强调“接地气”的依据。(10分)材料三&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道:人类都有自私利已的天性, 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倘若^^壬个人自由竞争,人人在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自 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有一双手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政府不必 为此进行干涉。(3)评析亚当o斯密的上述观点,并简要说明其对我们今天经济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6分)①反映十一·五期间我国财政收入和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民生方面的支出奠定了物质基础。(4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政治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24分)关注民生推动改革是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庄严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有关问题(1) 材料一(1)分析材料一中图、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表l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什...”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本题是图标题,解答图表题时应注意“三看”、“两比较”。1.“三看”:一看图表标题,表格名称中的相同、相近或相关联的中心词,往往就是本题所要分析的主要问题;二看图表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三看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2.“两比较”,即“横向比较”(通常比差距)、“纵向比较”(通常比变化);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等。这可能也会是后面的设问要求回答的问题。根据题中图表,按照上述图标题的基本原则,分别概括图中主体和表中主体的变化趋势,再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加以分析二者的关系;最后运用财政的作用分析表1产生的影响。(2)本题是政治生活、主体是党和政府、原因类的题目,属于较为固定模式的题目,根本上谈国家性质,党这一块从性质、执政理念、指导思想等方面作答,政府这块从宗旨、原则和科学民主决策方面作答。(3)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评析观点,要做到既看到其优点,又看到其不足;第二问,根据对优点的分析,发挥其优点,即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同时又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现二者的结合。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4分)关注民生推动改革是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庄严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有关问题(1) 材料一(1)分析材料一中图、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表l对我国经济发...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24分)关注民生推动改革是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庄严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有关问题(1) 材料一(1)分析材料一中图、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表l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主要考察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与“(24分)关注民生推动改革是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庄严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有关问题(1) 材料一(1)分析材料一中图、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表l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什...”相似的题目:
(2009·广东中山模拟考试)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务院组织制定和实施的两大规划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十条规划和十个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规划扩大内需和保障就业规划
在市场竞争中,有的商家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商品,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有关部门的依法制裁。这说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竞争经济诚信经济契约经济
材料: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1月29日全文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强调,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文件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要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分析为什么要“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12分)&&&&
“(24分)关注民生推动改革是新一届党和国...”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4分)关注民生推动改革是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庄严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有关问题(1) 材料一(1)分析材料一中图、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表l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8分)材料二关注民生,首先就要了解民生。“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 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为了进一步察民情、体民意,2012年12月, 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条规定》,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政府要求各级机关要更加深入基层,要“接地气”听取基层群众不同的声音。“接地气”成了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工作妁新气象,深得民心。(2)联系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强调“接地气”的依据。(10分)材料三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道:人类都有自私利已的天性, 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倘若^^壬个人自由竞争,人人在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自 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有一双手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政府不必 为此进行干涉。(3)评析亚当o斯密的上述观点,并简要说明其对我们今天经济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6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4分)关注民生推动改革是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庄严承诺,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有关问题(1) 材料一(1)分析材料一中图、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表l对我国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8分)材料二关注民生,首先就要了解民生。“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 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为了进一步察民情、体民意,2012年12月, 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条规定》,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政府要求各级机关要更加深入基层,要“接地气”听取基层群众不同的声音。“接地气”成了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工作妁新气象,深得民心。(2)联系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强调“接地气”的依据。(10分)材料三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道:人类都有自私利已的天性, 因此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之事,倘若^^壬个人自由竞争,人人在竞争的环境中,不但会凭自 己理性判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有一双手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政府不必 为此进行干涉。(3)评析亚当o斯密的上述观点,并简要说明其对我们今天经济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6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职业道德事迹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