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拍里的畸形的恋情恋情 论文

三言二拍论文==实惠资料为精品,极品,绝对值得下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三言二拍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山东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贞节观
【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中国20世纪百年文学创作中,贞节观念如何与政治合谋走了一条迂回曲折的衍变之路。贞节观念的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历史上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社会群体给予“贞节”的解释是不同的。笔者从古代至20世纪文学的阅读经验中发现,贞节观念从古至今的衍变说明了它身上承载了很多文化、政治、社会心理等复杂内容,贞节观念已经不仅代表贞节本身,而且是影响与制约社会上男女两性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自从20世纪初中国打开国门与世界潮流接轨开始,文学中的贞节观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也有了曲折辗转的衍变历程,贞节观念的这种衍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时期、不同的社会风气中呈现出复杂各异的面貌。
论文在第一章中主要是回顾东西方贞节观念的历史衍变过程,从历史上来梳理贞节观的来龙去脉。中国、日本、印度、伊斯兰教国家等东方国家历史上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对贞节观念的高度重视,并由此形成了相应的婚姻制度及各种与贞节有关的习俗,有的甚至绵延至今。西方国家大多受基督教等宗教影响,历史上也曾经有严酷的贞节制度,但随着西方启蒙运动、思想解放及性解放运动带来的影响,贞节的绳索逐渐松绑,西方人突破了贞节观对人情欲的束缚,获得了崭新的男女两性关系。当20世纪初西风东渐,慢慢地贞节不再成为一个全球性太过沉重的话题,东方社会也逐渐摒弃了严酷的贞节制度,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性关系都获得了新的发展。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20世纪初期至五四时期贞节观念上历史的觉醒,人们打破性禁忌的坚冰,从理论批判到文学形象的塑造,通过一系列的行动来揭示传统贞节观的劣根,宣传西方新的性解放思想,一潭死水开始初泛微澜。在这其中,最突出的是清末狭邪小说等世情小说与鸳鸯蝴蝶派小说中所体现出的这种世纪初贞节观念的变化。狭邪小说中以妓院为中心描摹世态,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封建道德传统相左的思想倾向。鸳鸯蝴蝶派小说很多已把男女的婚姻自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量表现年轻人挣脱封建传统礼教桎梏的艰难,展示了当时小市民的婚恋观、贞操观,他们既不满于父母专制的包办婚姻,又希望获得父母恩准他们的自主婚姻,既渴望婚姻自由不容人干涉,又不能像后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青年人那样理直气壮地宣告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主,鸳鸯蝴蝶派小说是新旧交替时代青年的情感真实写照。
第三章主要论述的是现代文学30年中除了革命文学、左翼文学与延安文学之外的文学创作中贞节观念状况。如果说激情飞扬的五四时期令千百年来由根深蒂固的传统贞节观念一统天下的中国社会死水微澜的话,那么这30年表现出来的便是勇敢的反抗与犹疑徘徊双重奏的30年,现代文学中的贞节观念表现出的极为复杂的情态是其他时期所不能比拟的,而且总体来说,男女作家们在表现这一主题时遵循了非常不同的创作思路。面对传统中国典型的贞节观念造成女性的千年苦难,角度的不同认识的不同使男女作家在对题材的把握上也存在差异。男性作家往往从客观的角度深刻地揭示这种苦难的社会根源,而女性作家往往会以感性的笔调,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抒写这种苦难的哀痛。另一方面,男性作家笔下那些被传统贞节观束缚的女性大多数是弱者形象,是无法自救逆来顺受的可悲可怜的社会牺牲品,而在女性作家笔下,这些受害者往往表现出顽强的个性,惊人的生命力,她们的抗争闪耀着追求人性的精神光辉。从作家本身的贞节观念来看,现代文学中男性与女性作家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男性作家受社会整体上男性中心主义习惯思维的影响,他们一面表现着传统贞节观压迫下女性的悲苦,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却不自觉地在赞美维护这种贞节的观念,所以有时候他们的贞节观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表现出犹疑与矛盾的态度。而相对来说,女性作家对传统贞节观的反抗性更为强烈,态度更为坚定。
第四章主要梳理了贞节观从革命文学开始经过左翼文学、延安文学发展到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这一长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新的畸变现象,这种畸变直到文革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那便是无爱无情亦无性的文革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文学写什么不写什么不断受到规范,开始追求女性的忠贞纯洁,爱情是有小资情调的不能提,性是有伤风化的东西不能表现,那些追求性解放的女人便是落后的反动的,当无产阶级走上历史舞台并取得了政权之后,性的正面描述就基本消失了,这部分地是缘于男权主义与极左政治相结合给文学中贞节观带来的深刻影响。20世纪的文学从最初赞美勇敢猛烈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的现代女性,到此时竟然出现了极端的无爱无情亦无性的文学创作规则,这种变化的答案就隐藏在20世纪中国走的现实道路中。革命,抗战,救亡,就存这为拯救国家危机进行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文学逐渐地失去了独立存在的空间,变成了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即变成了革命的宣传工作,因而不可避免地,中国20世纪文学进入了很长时间的与政治纠结在一起受规整的发展时期,它严重地受到政治的制约,深刻地反映着政治对它的严格要求,20世纪文学由此走上了深具中国特色的贞节观念与政治合谋的曲折衍变之路。
第五章论述的是新时期文学如何对贞节观进行再度的反省。在古代传统与革命传统双重影响下的新时期文学又接受了一场西方思想的启蒙,极端保守的贞节观念得到了松绑,但松绑并不意味着一下子就彻底获得解放,这个过程中有不断的迂回曲折。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求稳定不求激进,所以对于些在贞节观念上表现新锐的作品往往会采取规训的方式以期减少思想影响。但社会毕竟是从极端的一元慢慢趋向多元发展,不同的音调开始获得发声的机会,尽管这样的一些突围不断的受到来自主流的批判与规训,但并没有阻挡作家们从小心翼翼到义无反顾的突围,直到走向另一个极端:性泛滥,特别是1990年代后被认为是一个欲望叙事的时代,这是新时期文学中贞节观发展的另一种走向。
总体来看,在20世纪初在国门开放、人心思变的五四前后以及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时期,知识界流行的是谴责封建贞节观残害中国女性的罪恶史的文学表达,新知识分子憎恶封建贞节观,他们与当时流行于西方的性解放思潮相呼应,拥有较为开放的性观念。但毕竟古老的因袭沉重而顽固,在社会的下层以及保留着古老传统的封建大家族里,这股清新的风气吹来后仅现若有若无的涟漪,前者表现在大量描写农村贞妇惨剧的新文学作品中,后者体现在凌叔华等作家描写“高门望族精魂”的一系列作品中。另一方面,从左翼文学开始便已经埋下了“禁欲”的种子,到了延安文学、建国初社会主义文学时期我们会看到“解放”的婚姻观念与“保守”的性观念并存,“禁欲”因为有严酷的战争而获得了“正当”的理由。我们能看到对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宣传作品,但已经很少看到对爱情的叙说,更少看到对情欲的描写,人们把这些个人的情愫都抛在一边,所有的力量都汇聚到了统一思想有利于取得革命胜利的政治洪流中。这时连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主人公都极少出现,主人公变成了英雄的工农兵,而这些没有接受过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的工农兵主体所尊崇的贞节观念仍然是传统的。这种状况在新时期文学中得到了反拨,甚至又发展到了另一个性泛滥的极端。但实际上对这种所谓“性泛滥”我们也勿需用“全民道德沦丧”的惊呼来简单粗暴地进行否定。因为在社会转型期,泥沙俱下,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在一种纷繁的现象背后,我们能觉察到那种生机与死寂并存的尴尬。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贞节观的角度切入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打通了20世纪文学中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研究脉络。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贞节观深深地与政治相纠结的发展轨迹,对这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做整体研究是本文倾力进行的重点所在。二是迄今未见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完成的对贞节观念在20世纪文学中的衍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因此本论文在理论视角和研究对象方面有突破。三是本论文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范式,综合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大的人文社科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进行文学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突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I207.42【目录】:
中文摘要10-14ABSTRACT14-19前言19-34 一、选题的缘起19-20 二、与贞节观相关的问题20-25 三、前人关于贞节观的不同论述25-32 四、研究思路32-34第一章 野蛮与文明:回眸东西方贞节观的历史衍变34-90 第一节 东西方国家贞节观的衍变34-77
一、古代中国及日本、印度、伊斯兰教国家等东方国家贞节观衍变状况35-65
二、西方国家的贞节观衍变状况65-77 第二节 东西方贞节观念的比较77-90
一、东西方贞节观的共同点77-82
二、东西方贞节观的差异82-90第二章 桎梏与呐喊:中国人在贞节观念上的觉醒90-111 第一节 20世纪初中国社会贞节观状况91-102
一、新文化运动中对贞节观的理论批判92-97
二、打破性禁忌的坚冰97-102 第二节 清末民初文学中的贞节观衍变102-111
一、狭邪小说等清末世情小说中的贞节观104-106
二、鸳鸯蝴蝶派文学中的贞节观106-108
三、清末谴责小说中的贞节观108-111第三章 反抗与徘徊:贞节观衍变的现代标本111-151 第一节 他们的目光——现代男性作家笔下的贞节观112-129
一、为旧礼教牺牲品叹惋:鲁迅、叶绍钧、杨振声、柔石等作家的创作112-115
二、新女性的命运挽歌:鲁迅、王统照、曹禺、巴金等作家的创作115-118
三、另类理想新女性:胡适、茅盾、杨振声等作家的创作118-122
四、湘西世界别样的人生故事:沈从文的创作122-125
五、直面欲望:郁达夫、张资平及新感觉派的创作125-129 第二节 她们的体验:现代女性作家的贞节观129-151
一、在母爱与情爱的天平上:陈衡哲、冰心、冯沅君、苏雪林的创作#112129-134
二、“五四”女儿的艰难出走:庐隐、白薇、丁玲等的创作134-140
三、描述那些“高门巨族的精魂”:凌叔华的创作140-141
四、乱世男女的凡俗人生:张爱玲、苏青、梅娘的创作141-148
五、悲悯的女性情怀:萧红的创作148-151第四章 红色迷雾与黑色魔影:贞节观新的畸变151-229 第一节 埋下畸变的种子:左翼文学中的禁欲倾向152-163
一、革命加恋爱与青春一起飞扬154-158
二、那些被革命理性压抑了的爱情158-163 第二节 传统观念与革命战争的结合:延安文学中的贞节观163-181
一、延安文学中丁玲的创作165-172
二、延安文学的双葩:赵树理与孙犁172-179
三、延安其他作家和作品179-181 第三节 规训中的畸变:“十七年”文学中的贞节观181-209
一、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背景下183-184
二、争取婚姻自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184-188
三、社会主义的爱情新篇章188-196
四、社会主义文学中贞节观的畸形变异196-209 第四节 登峰造极:无爱无情亦无性的文革文学209-229
一、“爱的文学”遭遇灭顶之灾210-215
二、充满“无性人”形象的革命样板戏215-221
三、闪耀着人性之光的地下文学潜流221-229第五章 灵与肉:新时期文学对贞节观的再度反省229-327 第一节 迂回的挑战与持续的规训231-246
一、对封建道德与革命传统的反思232-238
二、面对规训的迂回突围238-246 第二节 反思婚姻与爱情246-271
一、寻找爱情的位置247-254
二、追问婚姻、爱情、家庭与道德254-271 第三节 书写人欲:从苏醒到狂欢271-308
一、人欲的苏醒273-281
二、“性禁忌”的魔盒开启之后281-297
三、“私人化写作”与“身体写作”297-308 第四节 政治与性的另类叙事308-327
一、行走在“性禁地”的边缘309-316
二、对政治与性的再叙述316-327结束语327-331参考文献331-339致谢339-34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41-342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342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春宇;[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佟欣;[D];辽宁大学;2013年
朱一帆;[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吴玉苗;[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剑梅;郭冰茹;;[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5期
戴锦华;[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02期
林大中;;[J];读书;1979年02期
朱安平;;[J];大众电影;2008年18期
方维保;[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郭小东;[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方维保;;[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刘少曼;;[J];名作欣赏;2006年12期
赵德雷;;[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臧克家;;[J];人民文学;195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南方周末评论员
李铁;[N];南方周末;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贺拥军;[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戴薇薇;[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陶祝婉;[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王晓文;[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陈长书;[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孙绪武;;[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侯敏;;[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谭大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杨竞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段勇;涂效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税尚军;;[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周智健;徐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炳林;;[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颜杰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李怀涛;;[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王淑芹;;[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杨生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陈明凡;;[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乔旋;;[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赵春明;;[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吴群芳;;[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仰海峰;;[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建军;[D];河北大学;2009年
赵一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金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孙永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郝文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卢玲;[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徐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陆秀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耿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员;[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三三;[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丁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周荣;[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林冬妹;[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贾蓓;[D];河北大学;2009年
蒋辉月;[D];河北大学;2007年
沈洁;[D];河北大学;2009年
韩家勤;[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路明;[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黄桂琴;[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孔夏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王芳;;[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徐和平;蔡绍洪;;[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5期
戴锦华;[J];当代电影;1994年06期
屈雅君;[J];当代电影;1998年02期
林舟;[J];当代文坛;1997年05期
宋红岭;[J];当代文坛;2000年06期
贺艳;[J];当代文坛;2002年03期
张连义;;[J];当代文坛;2006年01期
南帆;[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艺虹;[D];吉林大学;2011年
杨海燕;[D];山东大学;2011年
杨兰;[D];吉林大学;2012年
侯盼;[D];吉林大学;2012年
李展;[D];复旦大学;2008年
张舟子;[D];河南大学;2009年
李东;[D];辽宁大学;2010年
吴琼;[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鲁太光;[D];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国培;[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家桢;[J];船山学刊;2002年01期
尹旦萍;[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01期
方维保;[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张怀承;[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01期
周艳芬;[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赵德雷;;[J];青海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黎欢;[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李向群;[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范伯群;;[J];文学评论;1983年01期
陈家桢;[J];学术交流;2001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昕;;[J];文史知识;2007年02期
鲁军虎;李纯蛟;;[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陈晓丽;刘伟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房占红;;[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年02期
徐海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贾贵荣;[J];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03期
周海霞;;[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王爱侠;;[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许莹莹;;[J];学理论;2010年32期
段颖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阎广芬;;[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沈智;;[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任永安;;[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王关成;;[A];秦文化论丛(第十辑)[C];2003年
陈华国;;[A];2005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暨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成立20周年庆典专辑[C];2005年
崔莹;;[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宋公文 伍存强;[N];中国妇女报;2010年
涂石;[N];人民日报;2003年
关山远;[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北京鸿宇骏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
肖竹青;[N];中国经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举;[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赵秀丽;[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李彤;[D];浙江大学;2005年
沈海梅;[D];云南大学;199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学华;[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王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贺拥军;[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高丽娜;[D];河南大学;2011年
焦文静;[D];山东大学;2011年
杨艳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戴薇薇;[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梁莉;[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郑艳;[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王泽刚;[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三言”与“二拍”的比较分析.pdf8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三言”与“二拍”的比较研究
姓名:史欢宇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王毅
座机电话号码
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与凌潆初之“二拍”代表我国古代拟
话本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在当时就非常盛行,在今天更是当之无愧的
名著,其思想、内容等方面极具可读性,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两部著作接踵问世于明末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对当时世俗社会的诸
多方面有深刻的反映,很具研究价值。
综观而言,将两者做对比,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的还是极少数。
实际上“三言"与“二拍”虽属同一系列,但两者是同中有异,异中
有同。本文即立足于此,将“三言”与“二拍’’做为并列主体,分三
章进行微观比较,按照由内容到形式再综述的顺序,对其思想内容,
叙事技巧,文艺思想等方面进行探讨。如思想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冯
梦龙和凌漾初通俗思想中的细微差别,对待情恋、商业和宗教的观点
和感受因共同的时代背景而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但从细处看来又都
因人而异。另外,在叙事方面,凌漾初在继承冯梦龙的基础上也出现
了超越,对拟话本操作的技术和手法显得更加娴熟,有很强的文体意
识性,因而“二拍"在形式上要比“三言”整饬得多。
更重要的是,“三言”和“二拍"引发了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创
作的高潮,大量拟话本小说问世,这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受“三
言”和“二拍"的影响,但由于“三言”和“二拍’’对拟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三言、二拍性爱描写的文化意蕴
下载积分:1099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21:12:0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三言、二拍性爱描写的文化意蕴.PDF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讲坛三言二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