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的胃参考文献

糊化淀粉尿素饲喂反刍动物的应用研究
陈丛亮,毛华明,王爽
糊化淀粉尿素是新型高效的尿素缓释产品,用糊化淀粉尿素饲喂反刍动物,能减缓尿素氮的释放和提高反刍动物对尿素氮的代谢率,增加菌体蛋白合成量,提高反刍动物的适口性及日增重。同时,糊化淀粉尿素对反刍动物血液中氨浓度相关的生化指标如血浆尿素氮(PUN)、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无不良影响。此外,文章还介绍了糊化淀粉尿素产品的工艺原理,使用糊化淀粉尿素产品饲喂反刍动物的配方要求等,对于解决使用尿素的适口性、安全性、利用率等问题,缓解蛋白质饲料资源缺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糊化淀粉尿素;;缓释;;反刍动物;;瘤胃
作者: 陈丛亮,毛华明,王爽
参考文献: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抑制素在反刍动物繁殖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2014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年
抑制素在反刍动物繁殖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正抑制素(inhibin,INH)主要是由卵巢颗粒细胞和睾丸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类激素,在生理状况下,对雌性动物可选择性地抑制垂体合成和促卵泡素(FSH)分泌,从而影响卵巢上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对雄性动物的作用表现为抑制精子的发生,降低睾丸的生精能力,是调节家畜繁殖力的主要生殖激素之一。目前对哺乳动物INH的来源、分子结构及生理作用已有较深入的认识,INH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更多的研究显示通过
【作者单位】:
【分类号】:S814【正文快照】:
抑制素(inhibin,INH)主要是由卵巢颗粒细胞和睾 2.1抑制素的分子结构丸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类激素,在生理状况下,对雌目前绵羊、山羊、牛、水牛、猪、大鼠、以及人的抑制性动物可选择性地抑制垂体合成和促卵泡素(FSH)分素基因己经探明。抑制素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激素,其泌,从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瑞杰;苗向阳;;[J];华北农学报;2011年03期
张德坤;杨利国;曹少先;王文;乌娜尔汗;纪平;古武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张小冬,程瑞禾,夏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张德坤,杨利国,张红琳,王文,乌娜尔汗,纪平,古武昌;[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郭宪;岳耀敬;焦硕;曹学亮;冯瑞林;赵兴绪;;[J];畜牧兽医学报;2009年08期
刘玉清,黄群山,王建辰,张家骅;[J];中国农业科学;1998年01期
谢琴;蒋建荣;王丹;石德顺;谢体三;陈施蓓;刘庆友;;[J];中国兽医学报;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红琳;赵玲玲;;[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8期
刘贺山;袁陶燕;吴兵兵;何俊;陈究成;朱俊靖;傅衍;牛冬;;[J];浙江畜牧兽医;2011年01期
吕景智,宋代军,张家骅;[J];草食家畜;2002年03期
杨孟伯;杨莉;王鲜忠;张家骅;;[J];中国草食动物;2009年02期
张晓溪;刘庆友;邓彦飞;罗婵;崔奎青;石德顺;;[J];南方农业学报;2014年05期
张红琳,杨利国;[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2年01期
马利兵;潘建刚;王凤梅;张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年03期
曹有才;丁玉林;解希帝;张秀美;胡北侠;许传田;步志高;王凤龙;;[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9年09期
王水莲;杨利国;薛立群;曹迎春;陈小军;;[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姜卫星;刘友生;薛立群;陈小军;杨利国;王水莲;;[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水莲;薛立群;陈小军;杨利国;;[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林杉;田占伟;古丽汗·阿不都热木;陈宝麒;张文祥;赵宗胜;;[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2014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宪;[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王伟;[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茆达干;[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张红琳;[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薛春林;[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王水莲;[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雷赵民;[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滑国华;[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张春艳;[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梁爱心;[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甄艳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赵延森;[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刘颖;[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陈兵;[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樊江峰;[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邢朝芳;[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吕津;[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沈留红;[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王慎行;[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崔先利;[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宁;罗军;;[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徐文忠,杜念兴,李光地;[J];病毒学报;1991年04期
刘畅;宋振华;秦泽莲;;[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刘春海,桑润滋,牛树理,黄亚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周军;李建明;杨发达;柳玉红;丁彦青;;[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彭志兰;储明星;陈宏权;;[J];中国畜牧兽医;2007年02期
王根林;[J];国外畜牧科技;1997年03期
王云姣;程智刚;于鹏;李靖贻;白念岳;贺正华;杨胜辉;郭曲练;;[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8期
牛树理,叶荣,杨利国;[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张德坤,杨利国,张红琳,王文,乌娜尔汗,纪平,古武昌;[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兴平,许尚忠,昝林森,郑立;[J];中国畜牧兽医;2004年08期
刘泽隆,刘智喜;[J];动物医学进展;1996年04期
张巍,丁家桐,周银松,李峰,张果平;[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2年02期
姜庆林,储明星,陈国宏;[J];中国畜牧兽医;2005年01期
何兰花;[J];黑龙江动物繁殖;2003年04期
张居农,董卫,梁君慧;[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何兰花;[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年12期
岳根华;[J];草食家畜;1990年03期
朱玉林;;[J];中国畜牧兽医;1991年05期
张居农,董卫,梁君慧;[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以文;;[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蒋优君;梁黎;陈黎勤;邹朝春;朱红;傅君芬;洪芳;董关萍;李筠;;[A];2005年浙江省内分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周武;王薇薇;张文辉;陈晓东;陈丽玲;叶碧绿;;[A];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丁鸿燕;陈晓东;徐春泉;;[A];全国临床免疫检验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临床免疫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欧阳红生;欧阳松应;逢大欣;;[A];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翁强;刘文颖;张巍;坪田敏男;渡边元;田谷一善;;[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马现永;毕英佐;曹永长;;[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丁鸿燕;方深慧;;[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张卫星;;[A];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朱蕊;沈宗姬;陈友国;邱桥成;徐文新;;[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刘志华;[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董玉京;[N];河北农民报;2006年
钟鹞;[N];华夏时报;2001年
;[N];文汇报;2004年
毛磊;[N];医药经济报;2004年
王鹏;[N];大众科技报;2001年
张树庸;[N];科技日报;2003年
李志强;[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记者 毛磊;[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红琳;[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姜勋平;[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茆达干;[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王进荣;[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兰江风;[D];山东大学;2014年
韩丽;[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李慎涛;[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1年
陈颖;[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吕文发;[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3年
牛冬;[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伟荣;[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宋绮颖;[D];苏州大学;2010年
杨运运;[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田树华;[D];延边大学;2010年
杨灿锋;[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胡庆伟;[D];苏州大学;2007年
孙玉菡;[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杨玉健;[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刘津;[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曹学亮;[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其对反刍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及其对反刍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
【摘要】:
微生态制剂具有无毒副作用、无残留和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成为抗生素的替代品,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乳酸菌、芽孢杆菌产生的有机酸及其代谢产物对一些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并能激活免疫活性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酵母培养物营养丰富,可促进有益菌的生长、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并对防治畜禽消化道系统疾病起到有益作用。本课题选择对机体免疫力有增强作用的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制成复合微生态制剂,验证其对反刍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为微生态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及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题将枯草芽孢杆菌、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粪肠球菌、啤酒酵母、酿酒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作为预选菌株,进行相互拮抗性试验、毒性试验、耐酸耐胆盐试验、拮抗病原菌试验,筛选对反刍动物消化道胃酸及胆盐耐受力强、且拮抗常见病原菌的菌株。进一步对筛选出菌株的培养基组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固体混合发酵法制备复合微生态制剂。饲喂试验中,试验组绵羊的基础日粮中添加5%的复合微生态制剂,42天后采血,进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口蹄疫效价测定。
研究结果表明:七株预选菌株相互均不拮抗且对动物安全可靠,对酸性环境有一定的耐受性,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粪肠球菌、酿酒酵母和产朊假丝酵母对胆盐的耐受力较强,且对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故选择这五株菌为研制复合微生态制剂的理想菌株。筛选出的固体发酵培养基组分为:麸皮60%、豆粕20%、玉米粉15%、葡萄糖2%、明胶3%。发酵条件优化结果为:发酵温度34.5℃;发酵时间28h;接种顺序先接种嗜热链球菌、粪肠球菌、酿酒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发酵6h,再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发酵22h;接种量均为5%,制剂干燥温度为55℃,室温下避光保存,保存期不超过60d。吞噬调理试验结果表明,加入试验组羊全血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表明饲喂本制剂能提高绵羊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进而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功能及抗病能力;口蹄疫效价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组绵羊循环血液中的口蹄疫抗体效价高于对照组,表明本制剂能提高反刍动物循环血液中的抗体水平,对体液免疫有增强作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S816.7【目录】:
Abstract4-9
1 引言9-19
1.1 微生态制剂的概述9
1.2 动物微生态制剂菌种的选择标准9
1.3 可用于生产动物微生态制剂的菌种9-10
1.4 微生态制剂的分类10-12
1.4.1 根据微生态制剂的物质组成划分10
1.4.2 根据微生态制剂所用有益菌的种类划分10-12
1.5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12-14
1.5.1 调整微生态平衡12
1.5.2 有助于厌氧菌繁殖12
1.5.3 生物拮抗作用12-13
1.5.4 增强机体免疫力13
1.5.5 产生有益代谢产物,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13-14
1.6 目前微生态制剂存在的问题14
1.7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方向14-15
1.7.1 分子生态学方法在研究肠道微生态学中的应用14
1.7.2 基因工程菌领域14-15
1.7.3 高稳定性制剂15
1.7.4 专一制剂15
1.8 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15-16
1.9 动物微生态制剂对反刍动物的影响16
1.10 动物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方面的应用16
1.11 微生态制剂与免疫16-17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7-19
2 试验一 菌种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19-27
2.1 试验材料19-20
2.1.1 试验菌株19
2.1.2 培养基19
2.1.3 实验动物19
2.1.4 试验试剂19
2.1.5 试验主要仪器19-20
2.2 试验方法20-22
2.2.1 菌株间拮抗性试验20
2.2.2 毒性试验20
2.2.3 耐酸性试验20-21
2.2.4 耐胆盐试验21-22
2.2.5 拮抗病原菌试验22
2.3 结果22-24
2.3.1 菌株间拮抗性试验结果22-23
2.3.2 毒性试验结果23
2.3.3 耐酸性试验结果23
2.3.4 耐胆盐试验结果23-24
2.3.5 拮抗病原菌试验结果24
2.3.6 各菌株耐酸、耐胆盐、拮抗病原菌效果比对结果24
2.4 讨论24-27
3 试验二 复合微生态制剂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制备27-34
3.1 试验材料27
3.1.1 试验菌株27
3.1.2 培养基27
3.1.3 试剂27
3.1.4 试验主要仪器27
3.2 试验方法27-29
3.2.1 混合发酵培养基的优化27-28
3.2.2 发酵工艺中温度的确定28-29
2.3.4 产品干燥温度与时间对各种菌的影响29
2.3.5 复合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有效保存期的确定29
3.3 结果29-32
3.3.1 混合发酵培养基筛选结果29-30
3.3.2 发酵工艺中温度的筛选结果30
3.3.3 发酵工艺中时间的筛选结果30-31
3.3.4 产品干燥温度与时间对各种菌的影响结果31
3.3.5 复合微生态制剂有效保存期试验结果31-32
3.3 讨论32-34
4 试验三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反刍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34-40
4.1 试验材料34-35
4.1.1 试验动物34
4.1.2 复合微生态制剂34
4.1.3 基础日粮34
4.1.4 口蹄疫疫苗34
4.1.5 试剂盒34
4.1.6 培养基34
4.1.7 试验试剂34
4.1.8 试验主要仪器34-35
4.2 试验方法35-39
4.2.1 试验设计及动物管理35
4.2.2 血液的采集35
4.2.3 吞噬调理试验35-36
4.2.4 液相阻断法检测 O 型口蹄疫抗体水平36-38
4.2.5 数据统计分析38-39
4.3 结果39
4.3.1 吞噬调理试验结果39
4.3.2 液相阻断法检测口蹄疫抗体效价结果39
4.4 讨论39-40
5 结论40-41
参考文献42-46
作者简介4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徐卉芳,牛钟相;[J];山东畜牧兽医;1999年03期
王玲;蒲万霞;扎西英派;索朗斯珠;孟晓琴;李芸;程胜利;孟聚诚;华兰英;;[J];动物医学进展;2007年08期
李桂杰,张钧利;[J];饲料工业;2000年11期
张日俊;[J];饲料工业;2005年16期
潘康成,杨汉博;[J];饲料工业;1997年09期
张丽芳,王占武,田洪涛,李洪涛,张翠绵;[J];河北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戴荣国,曹国文,姜永康,徐登峰,陈春林,周淑兰,郑华;[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年10期
刘来停,蔡风英,周薇;[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1年04期
潘康成,何明清,刘克琳;[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何明清,倪学勤;[J];饲料广角;2002年2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春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美秀;[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张丽芳;[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孙媛;[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刘宇;[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8年
胡钟师;[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岳寿松,尤升波,王世荣,徐龙,钟平华,季广庭;[J];山东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苏绍辉;;[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3期
尹召华,杨万玉;[J];安徽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郑艳;殷中琼;聂奎;贾仁勇;;[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王健华;;[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伍阳;谢晴;龙用波;谢勇丽;段莎丽;邓仕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王振华;;[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7期
江胜滔;曹晓敏;卢龙娣;;[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刘凯;林启存;许宝青;蔡丽娟;曹海鹏;;[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仝军;王建永;赵超;;[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岑路;陈蕾;张小利;张世辉;刘建强;卢和丰;;[A];Process in Functional Amino Acids and Carbohydrates for Animal Production--Proceedings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imal Nutrition,Health and Feed Additive[C];2009年
张龙涛;冯玉兰;刘波;杨烨;;[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彭军;李勇;;[A];北京市营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膳食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钟荣珍;;[A];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穆阿丽;邵峰;陈世刚;姜秀鹏;;[A];2006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高权新;赵新华;;[A];2007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王景成;周佳萍;;[A];2008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向东;;[A];2009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左兆云;;[A];2009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A];第十一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展览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春阳;[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李青青;[D];浙江大学;2010年
曾辉平;[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姚浪群;[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易庆;[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左风;[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杨汉博;[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王荫榆;[D];复旦大学;2003年
马春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李平兰;[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易维学;[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韩亚超;[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贺中华;[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孟小亮;[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石峰;[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吕锋;[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徐后国;[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万谦;[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张婧;[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陈学云;[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聪亮;李凤林;;[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田洪涛,张篪,贾英民,张柏林;[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田洪涛,张柏林,贾英民,苑社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吕加平,骆承庠;[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何明清;康白;;[J];大连医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闫凤兰,卢峥,朱玉琴;[J];动物营养学报;1996年04期
佘锐萍,高齐瑜,王彩虹;[J];动物医学进展;2002年04期
王玲;蒲万霞;扎西英派;索朗斯珠;孟晓琴;李芸;程胜利;孟聚诚;华兰英;;[J];动物医学进展;2007年08期
蔡辉益;霍启光;;[J];饲料工业;1993年04期
蔡辉益;霍启光;;[J];饲料工业;1993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美秀;[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张丽芳;[D];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
金燕飞;[D];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德芳;王英微;;[J];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07期
火焱;罗旭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李广丽;邓广波;郭伟清;;[J];中国乳业;2011年06期
郭冬生;彭小兰;夏维福;;[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刘玮;;[J];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08期
张庆华;柴旭;冯志伟;;[J];饲料博览;2011年07期
邓占钊;朱红芳;;[J];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08期
陈霞;陈红;崔景兰;王晓红;;[J];中国畜禽种业;2011年08期
冯鑫;张晓明;;[J];中国奶牛;2011年12期
王建宝;赵瑞芳;丛志慧;;[J];中国饲料;2011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姚宝强;张崇玉;;[A];2008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刘洁;刁其玉;;[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学分会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C];2010年
朱伟云;毛胜勇;成艳芬;;[A];饲料营养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甄玉国;马宁;卢德勋;;[A];2000’动物营养研究进展——全国畜禽饲养标准学术讨论会暨营养研究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王洪荣;;[A];饲料营养研究进展——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四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王平;;[A];2009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赵广永;曹季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王洪荣;董晓玲;;[A];动物营养研究进展论文集[C];2004年
卢德勋;;[A];动物营养研究进展论文集[C];2004年
王治国;王传蓉;;[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上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霍文婕 刘强
杨文柱;[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潘军;[N];中国畜牧报;2003年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张洪让;[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张庆茹 倪耀娣
王春光;[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杨振海;[N];中国畜牧报;2003年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畜禽所
李芝银;[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N];江苏科技报;2001年
朱晨晖 通讯员
高景山 张润海;[N];张家口日报;2011年
山东农业大学
教授;[N];中国畜牧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黎满香;[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张永根;[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王玉宝;[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张拴林;[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张显东;[D];浙江大学;2008年
徐明;[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胡红莲;[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吴敏;[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郗伟斌;[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沈向真;[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利霞;[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侯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孙剑;[D];佳木斯大学;2010年
林荣高;[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易维学;[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杨平;[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吴海珍;[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董升;[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徐岩;[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顾金;[D];扬州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 快速开始
查看: 1549|回复: 8
反刍动物氨基酸需要量及理想模式的研究进展
动物需要量及理想模式的研究进展
赵发盛 林英庭
(莱阳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9)
摘要:近年来,随着反刍动物营养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反刍动物氨基酸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简要论述了反刍动物限制性氨基酸的研究现状,描述了反刍动物小肠的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反刍动物 限制性氨基酸 理想氨基酸模式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Ruminant Amino Acid Requirement and Ideal Pattern
Abstract: Inrecent years, The ruminant amino acid research has made obviousprogr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minant nutrition researchmethods. This article briefly elaborat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research of the ruminant restrictive amino acid, and described theresearching progress of the ruminant small intestine ideal amino acidpattern.
Keywords: Ruminant& &Restrictive amino acid& &Ideal amino acid pattern
& & 反刍动物能够消化利用低质粗,但对含氮物质利用率偏低,从而降低了整体利用效率,也就是说日粮中大量的蛋白质并没有转化为人类所需求的蛋白产品。随着世界蛋白质饲料资源紧缺的加剧和人类对畜产品质量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反刍动物营养研究者和生产者面临着提高动物生产能力、改善畜产品品质和降低日粮成本、减少动物粪尿中氨氮排放的双重任务。这也是近年来反刍动物蛋白质(氨基酸)营养研究的热点和生产者所追求的目标。为此人们围绕反刍动物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2]。
& & 随着氨基酸分析技术和发酵提取、化学合成晶体氨基酸方法的飞速发展,对氨基酸营养作用的研究已从单纯研究各种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深入到综合考虑各种氨基酸的平衡与模式上来。理想氨基酸模式(Ideal Amino Acid Pattern)是指饲粮中各种氨基酸的最佳平衡。在蛋白质营养中,氨基酸平衡已在畜禽生产中得到应用。理想氨基酸模式作为评定畜禽饲粮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重要方面,也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3]。
1 反刍动物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的来源
& & 目前,对反刍动物瘤胃内蛋白质消化和代谢的途径已基本摸清,但对一些氨基酸具体的代谢途径和特点仍在继续研究中[4]。反刍动物瘤胃内栖居着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原虫和真菌。一般认为,饲料蛋白质进入瘤胃后,一部分被微生物降解为寡肽、氨基酸和氨,瘤胃微生物再利用发酵生成的VFA作为碳架,并利用瘤胃发酵释放的能量(ATP),将这部分寡肽、氨基酸和氨连同内源分泌的氨一起又合成微生物蛋白。这些微生物蛋白连同饲料中非降解蛋白(包括过瘤胃完整蛋白和部分小肽)随食糜流通进入真胃和小肠,然后又被动物分泌的消化液(酶)分解成小肽或游离氨基酸,供动物机体利用[5][6]。
& & 反刍动物小肠可吸收氨基酸来源于3个部分,即瘤胃微生物蛋白质、饲料非降解蛋白质(包括小肽)和内源分泌的蛋白质[7]。微生物蛋白质是小肠吸收氨基酸的主要来源,占35%-60%( Clark等,1992)[8],占60%-90%(Smith,1975)。瘤胃微生物的氨基酸模式与牛奶蛋白质中的相似,但Met, His, Leu,Val稍低。此外,微生物氨基酸到达十二指肠的量对于满足高产奶牛是不够的(Stern等,1994)[9]。 Met已经被认为是瘤胃菌体蛋白质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牛和绵羊饲喂的是半纯合日粮或包含少量UDP日粮,Met和Lys已经被认为是第一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Richardson和Hatfield, 1978;Storm和Orskov,1984;Titgemeyer和Merchen,1990)[7] [26][10]。不同氮源对反刍动物的瘤胃MCP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但MCP的氨基酸组成是否恒定一直引起人们的争议。Erasmus等(1994)用不同实验日粮测得瘤胃细菌的氨基酸组成有一定的差异[11],王洪荣(1998)应用豆饼、亚麻饼和血粉3种不同氮源研究发现,3种氮源日粮对绵羊瘤胃微生物中的多数氨基酸无显著影响,但从表观数值上分析,豆饼日粮和亚麻饼日粮下瘤胃分离微生物的氨基酸组成相近,饲喂血粉日粮绵羊瘤胃微生物中His, Leu, Val, Tyr, Pro比例降低[12]。可见,不同氮源日粮对瘤胃微生物中某些氨基酸的比例有一定影响,不同日粮下微生物氮中氨基酸氮含量间有差异。其变化原因可能是因日粮不同引起进入小肠的微生物种类的不同所致,因为瘤胃细菌和原虫的氨基酸组成有一定的差异。由于日粮的不同会引起微生物的组成和种属的差异,所以进入小肠的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的不同。如果要使反刍动物以最佳状态生长发育,单单只由瘤胃微生物来提供氨基酸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添加外源性AA是使反刍动物发挥最大生产性能的必要前提[7]。要提高肠道内可吸收AA的数量和质量有多种方法,如采用一些物理、化学方法提高瘤胃非降解蛋白质(Crooker 1986,Egil 1999 )[13][14],但是,这并不能确保限制性氨基酸能得到满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必须确切了解反刍动物限制性AA的种类和限制顺序,掌握小肠中理想氨基酸的模式以及各种氨基酸在小肠中的吸收利用率,然后通过调整日粮的结构来达到调节进入小肠的AA的数量和质量均符合理想AA的组成要求[15]。当今,许多单胃动物都有了明确的蛋白质和AA需要量的规定,而反刍动物只有蛋白质需要量,AA需要量至今尚未明确。因此,这成为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2反刍动物限制性氨基酸(LAA)研究现状
& & 限制性氨基酸(LAA)及其组成模式是决定反刍动物体内含氮物质利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可吸收LAA平衡调控可降低日粮蛋白用量,提高利用率,从而节约资源并能减少环境污染。AA吸收效率、转运效率、吸收与排出比例是评定LAA顺序的基本方法(NRC 2001)。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结合饲养试验,十二指肠(真胃)AA灌注法和多血管瘘技术[16]初步建立了LAA体系,并一致认为Lys和Met是反刍动物的第一和第二LAA,而对其余AA限制性顺序,学术界仍存在争议。王洪荣(1998)评定了3种蛋白质饲料的不同LAA顺序[12]。Greenwood和Tigemeyer (2000)认为生长牛的LAA顺序为Lys,Met,Thr[17]。McCuistion (2004)认为生长牛的LAA顺序为Lys,Met,His。董晓玲(2003)研究了内蒙古绒的LAA,根据氮沉积求出各种AA的相对限制性顺序依次为:His (20.45%);Met (29.07%0);Arg(51.76%);Ser (54.25%);Cys (72.17%)。内蒙古绒山羊的LAA为Met和His[18]。然而甄玉国(2004)认为Met不是影响羊绒生长的主要LAA[19]。对于LAA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也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灌注或饲喂瘤胃保护性LAA 可提高泌乳量和改善乳成分(Harrison等2000;Robinson等2000)。但Bernard等(2004)认为补充瘤胃保护性LAA对乳产量无影响。NRC (2001)总结了大量研究表明:①乳蛋白含量比产奶量对补充Lvs和Met的反应更敏感,尤其是产奶高峰期以后的奶牛。②乳蛋白含量的增加与产奶量无关。③酪蛋白是乳蛋白中最受影响的部分。④当可代谢蛋白中其它AA达到或接近估测需要量时,乳蛋白增加对添加Lvs和Met反应最敏感。⑤在产奶量方面,泌乳早期奶牛比中期和晚期对Lys和Met敏感。王洪荣和董晓玲(2004)阐述了一些评价LAA的新指标,如分子生物学指标,尿中3—甲基组氨酸(MMH)肌苷比值,限制性氨基酸指数(LAAI),蛋白质周转等[20]。
3 反刍动物氨基酸的需要量及研究方法
& & 近年来,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已在猪禽日粮配合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降低了日粮中蛋白质的用量,提高了饲料的利用效率。但与此相比,反刍动物的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显得相对滞后。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对进入真胃和小肠的氨基酸组成和数量具有较大的干扰。另外,我们不能用纯蛋白质或氨基酸日粮来做平衡饲养试验,加之反刍动物日粮的组成变化极大,很难评估其生物学价值。致使饲养者无法用日粮原料中氨基酸模式配合反刍动物日粮[21][22]。
& & 随着瘘管技术、灌注技术、血插管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等反刍动物营养研究手段的发展,为反刍动物氨基酸平衡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同时在反刍动物对养分的吸收、代谢和分配等方面也取得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卢德勋(1997)提出了总代谢氨基酸的新概念(即由前胃和肠道吸收进入肝脏门静脉血液的肽和氨基酸的总量),第一次将瘤胃和肠道吸收联系起来,能够更精细地反映整个机体的代谢蛋白质,可作为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整体优化的较为理想的指标[1],为反刍动物氨基酸需要量的确立提供理论基础[23]。
& & 反刍动物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饲喂满足生产需要的日粮时,根据真胃或小肠的氨基酸流量和组成分析氨基酸需要量
& & Goedeken等(1990)分别计算了给阉牛饲喂十种不同日粮时小肠的必需氨基酸流量和组成,这些日粮具有相同的基础成分和不同的蛋白质补充料,均使动物实现了最大生产性能[24]。Willkerson等(1993)根据这些小肠的必需氨基酸流量数据,分析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变异系数,认为变异系数最小的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并估计其需要量为11. 9克/天[25]。
3.2 屠体分析法
& & Block等(1994)注意到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在必需氨基酸组成上与采食该种蛋白质的动物的必需氨基酸组成大体相似,于是提出了生长动物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由体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来确定的理论,但由于各组织器官必需氨基酸组成差异很大,需要用整个动物体的氨基酸组成模式进行预测。Hogen(1974)[26], McCance和Widdowson (1978), Evans和Patterson(1986)分析了选定肌肉组织的EAA组成模式。另外一些研究(Williams, 1978;Rohr和Lebzien,1991;Ainslie等,1993)用空腹动物体得出了肉牛用于维持和增重的必需氨基酸净需要量的组成模式
3.3 真胃或十二指肠梯度灌注测定法
& & 氨基酸梯度灌注测定法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测定反刍动物氨基酸需要量的方法。采用该方法需要给肉牛装上真胃或十二指肠瘘管,使待测氨基酸成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保证其它营养物质和必需氨基酸充足且相对平衡。常用的方法有基础日粮十待测氨基酸法;半纯合日粮+氨基酸混合物十待测氨基酸法[27]。
3.4 真胃或十二指肠回撤灌注法
& & Storm和Orskov (1984)提出了一种新的灌注方法来确定某种已知氨基酸组成模式的蛋白质中EAA的限制顺序和限制程度,并根据EAA的限制程度来确定可吸收EAA的理想模式。该方法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1)估计某给定蛋白的可吸收氨基酸利用效率(U);(2)测定小肠基础氨基酸流量及相应氮平衡(NB)值;(3)按小肠基础氨基酸流量中EAA的模式来配合EAA混合液,每种EAA的量均为基础流量的 (1-U) /U,从真胃灌注混合液,并测定相应的NB值;(4)每次撤出混合液中的一种EAA,同时测定NB,根据测定的NB可以确定EAA的限制顺序和限制程度,由限制程度即可确定各种限制性EAA在小肠基础流量中应该补充的数量。Storm和Orskov(I984)用此方法测定了MCP作为绵羊的唯一蛋白源时EAA的限制情况[28]。Fraser等(1991)用此方法测定了泌乳奶牛的可吸收EAA理想模式。Greenwood等(2000)对以谷壳为基础日粮、体重200千克左右的荷斯坦肉牛用真胃回撤灌注法进行试验,表明蛋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需要量为10克/天[17]。
4 理想氨基酸(ldeal Amino Acid,lAA)模型及氨基酸平衡理论研究进展
& & 影响蛋白质利用效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小肠可消化AA模型,但由于瘤胃微生物对饲料的降解,影响了IAA模型在过程中的应用(Boisen等2000)。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动物营养学中的应用,研究者可通过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评估反刍动物IAA模型及AA平衡。瘘管术、灌注营养技术和多血管瘘技术等又为反刍动物 AA平衡模式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王洪荣(1998)研究发现改进肌肉模式为生长绵羊小肠可消化IAA模式(M85+C15),即Lys 100% ,Met+Cys 39.37%,Thr 76.17%,His 40.51% ,Arg 72.25%,Leu 157.54% ,Ile 81.47%,Val 104.75% ,Phe 81.02%和Trp 12.94% ,EAA:NEAA 为1:1.01[12]。甄玉国(2002)认为在AA不平衡条件下,增加蛋白质水平实际上是对AA不平衡的一种补偿,但这种补偿是有限的。过度的补偿对蛋白质资源是一种浪费,同时也达不到理想的增绒效果。AA平衡以后可增加外周组织,尤其是皮肤对蛋氨酸的利用,从前胃以内源形式进入十二指肠的Met数量减少,提高了皮肤蛋白合成量,促进绒毛纤维生长。研究同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动物机体可通过自我稳衡调控功能,调节血液循环中的AA趋于平衡。一旦超出动物本身调控范围,某些AA在血液循环中大量滞留,反而会影响AA平衡性。同时也说明,小肠可吸收IAA模式是一个范围,在这一个理想模式范围内,动物借助机体的自我调控功能,使进人组织代谢层次的AA模式趋于理想平衡模式(卢德勋,2004)。为此,甄玉国引入氨基酸平衡指数(Amino Acid Glance Index,AABI)概念,用以评价小肠可吸收AA平衡性。甄玉国研究得出的绒山羊小肠可吸收IAA模式与王洪荣所确立的绵羊IAA模式相比,绒山羊含硫氨基酸(SAA)的比例约为绵羊的2倍,Leu和Ile明显低于绵羊,其它氨基酸则差异不大[19]。由于内脏组织消耗了大量的Leu,当根据肌肉和绒毛模式计算IAA模式时低估了Leu的实际需要,因此在甄玉国研究所确定的IAA模式的前提下应该适量提高Leu添加量同时也应该增加Ile和Ser比例。苏鹏程等(2004)采用同样方法,测定了内蒙古白绒山羊小肠AA表观消化率,并对AA平衡性进行评定,结果表明:一型日粮条件下,小肠可吸收AABI为0.69 ,要达到M85+C15的平衡模式,需要补充Met、Arg、His、Thr、Ser和Trp[29]。
但人们对畜禽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的研究都是基于如下假设:即对某种动物而言,其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相对恒定,受品种、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很小;随着动物的生长,改变的只是各种氨基酸的绝对需要量,而其相互比例则基本保持不变。对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的这种假设既有利于从大局上把握动物复杂生理需要的总体动态,也便于生产实践中的运用。但是,许多研究者证实,在以上条件下所测得的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只是相对的,品种、性别、年龄、饲养水平等的不同均对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有一定的影响。维持和生长在不同的情况下氨基酸的相对比例并不恒定。对不同生长状况的畜禽,应根据其维持和生长相对氨基酸的比例的不同,对理想蛋白氨基酸模式作适当调整[30]。
& & 近年来,在反刍动物氨基酸营养研究和应用方面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多局限于某一方面或停留在通过胃肠道和血液直接灌注等试验研究水平,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氨基酸平衡应用还有相当的一段路程,许多研究工作有待完善和深入,如小肠氨基酸吸收、利用和周转机制的研究;肝脏氨基酸代谢规律及与葡萄糖代谢的关系;肽在氨基酸营养中的作用;外周组织氨基酸分配规律等[1]。通过日粮手段对氨基酸平衡进行调控也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如各种饲料瘤胃降解率和各部分氨基酸组成的数据库的建立;微生物蛋白质和小肠氨基酸供应预测模型的完善;动物不同种类和生理状态下氨基酸需要量和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确定等[2]。根据特定生理状态下动物的氨基酸需要模式,针对微生物蛋白质和过瘤胃蛋白质可进行初步调控,估测初调后小肠氨基酸的供应和模式,找出相应的限制性氨基酸,最后再利用过瘤胃保护氨基酸进行调控,以最终达到理想的氨基酸平衡模式[4]。
& & 理想氨基酸模式能从一种理论发展成为一门技术,并在生产中得以应用,主要原因就在于生产中使用理想氨基酸模式,不仅使动物进食的氮有最大量的沉积,减少了饲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充分发挥了动物的生长潜力,而且在改变日粮组成的情况下仍可使蛋白质的质量保持恒定,从而可使动物的生产性能达到预期的要求。因此,随着营养科学及氨基酸发酵工业的发展,限制性氨基酸的商业化供应量不断增加和理想蛋白质研究不断深入,理想氨基酸模式将广泛应用于生产中,并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甄玉国,卢德勋,马宁,王洪荣.2001. 反刍动物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饲料工业. 22(7):16-22.
[2] 郭荣富,陈克嶙,张曦,张春勇.2001.反刍动物限制性氨基酸营养及其氨基酸模式. 中国饲料.1:19-20.
[3] 伍喜林 1994 理想氨基酸模式在畜禽生产中的理论与实践.粮食与饲料工业.4:25-26
[4] 杨维仁,姜淑贞,杨在宾.2001.反刍动物小肠氨基酸供应量的调控.4:6-10
[5] 韩正康,陈杰.主编. 1988. 反刍动物的消化和代谢.科学出版社.
[6] Satter L. D. Protein supply from undegraded dietary protein [J]. Dairy Sci. 4.
[7]Richardson, C. R.,and Hatifield. The limiting amino acids in growing cattle[J].J.Anim.Sci.
[8]Clark,J.H.,T.H.Klusmeyer,and M.R.Cameron.Symposium: nitrogen metabolism and amino acid nutrition in dairy cattle[J].J. Dairy Sci.1992,75:
[9]Stern, M. D.,G. A.Varga, J. H. Clark et al.1994. Evaluation of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feeds that affect protein metabolism in the rumen [J]. J.Dairy Sci.,77:
[10]Merchen, N.R.,and E. C. Titgemeyer. 1992. Manipulation of amino acid supply to the growing ruminant[J].J. Anim.
Sci.,70:3238一3247.
[11]Erasmus, L. J.,P.M. Botha, and C. W. Cruywagen. Effect of protein source on ruminantfermentation and passage of amino acids to the small intestine oflactating cows[J]. J. Dairy Sci.1994,77:3655.
[12] 王洪荣 生长绵羊限制性氨基酸和理想氨基酸模式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农牧学院,1998.
[13] CrookerBA, Clark JH et al. Effects of ruminal exposure on the amino acidprofile of heated and formaldehyde-treated soybean meal. J. DairySci.8-2657.
[14] Egi1PrestlQkken. Ruminal degradability and intestinal digestibility ofprotein and amino acid in barley and oats expander-treated at variousintensities.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75.
[15] Kung L J凡LM Rode. Amino acid metabolism in ruminants.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72.
[16] Ludden PA, et al. Amino acid and energy interrelationship in growing beef steers:the effect of level of feed intake on rumi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stinal amino acid flows. J Anim Sci.l 997,75:
[17]&&Greenwood, R.H., and E.C.Tigemeyer,2000.Limiting amino acids for growing Holstein steers limit-fed soybean hull-based diets[J].J Anim.Sci.78:.
[18]&&董晓玲 内蒙古白绒山羊限制性氨基酸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
[19] 甄玉国,卢德勋,王洪荣等. 内蒙古白绒山羊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目标模式和消化率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16(2):41-48
[20] 王洪荣,董晓玲. 反刍家畜限制性氨基酸的研究进展. 动物营养研究进展.2004:134-139
[21]&&Wright M. D. et al Effects of rumen一protectedamino acids on ruminant nitrogen balance, plasna amino acidconcentration and performance [J] .Anim. Sci. 4.
[22] Campbell C. G.,E. C. Titge meyer and G. St-Jean, Sulfur amino acid utilization by growing steers. J.
[23] CalderAG, Garden ICE, Anderson SE&Lobley GE (1999) Quantitation of bloodand plasma amino acids using isotope dilution electron impact gaschromatographylmass spectrometry with U-(13)C amino acids as internalstandards. 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 13, .
[24]&&GoedekenF.K., T.J. Klopfenstein, R.A. Stock and R.A. Britton. Protein value offeather meal for ruminants as affected by blood addition. J. Anim.Sci., 1990b, 68: 2936. [25]&&Wilkerson V.A., et al. Metabolitable protein and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of growing cattle.J.Anim.Sci., 7-2784.
[26]&&Hogen.J.P.Quantitative aspects of nitrogen utilization in ruminants. Synposiumrotein and amino acid nutrition in the high producting cows.J.Dairy.Sci.,I 974,58:1164.
[27]&&魏宏阳,王加启. 生长肉牛的氨基酸需要量研究进展. 国外畜牧科技.26(4):5-8
[28]Storm. E. and Orskov. E.R. The nutritive value of rumen micro-organismsin ruminants.4. The limiting amino acids of microbial protein ingrowing sheep
determined by a new approach. B r.J.Nutri.,-620.
[29] 苏鹏程,卢德勋,孙海洲. 玉米—豆粕型日粮条件下白绒山羊十二指肠氨基酸流通量、消化率及平衡性的研究. 饲料工业.2004.25(2):10-13
[30] 李 瑾 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研究进展 中国饲料 2004.9:34-35
[ 本帖最后由 shifuming2007 于
20:22 编辑 ]
您看到的可能不是全部内容,马上注册无限制浏览!
有附件您需要
没有帐号?
正宗的科研论文,好东西顶一下!!!
好东西,顶一下
很好的啊,林英庭老师,母校。好东西
反刍动物蛋白营养应该研究&&:huahua:
很后悔,那时没有好好的听听林老师的课。呵呵 睡觉了。书到用时方痕少啊
楼主厚道啊!!
当年不注重林老师的课!太遗憾了!顶!!!!!!!!1
、京公网安备32号、北京爱牧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刍动物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