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进城务工子女人员子女入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文章作者 :
 发布时间: 21:17:28 阅读次数:3357
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实施方案  
响水县运河中心小学&& 沈金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限制打破,大规模的人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现在已经相当严重了,是社会现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镇)、非农产业转移,并随之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子女教育也就摆在了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要日程,相应地,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一项影响范围广、涉及方面多、解决难度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以及政府各部门的统一协调和齐心协力才能有效的解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问题明显;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频繁流动打乱了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秩序;不同地区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日益突出;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与大量的低成本入学需求成为政府管理上的难题。  
2.问题成因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伴随着农民工进城数量规模化而产生的,是在农民到农民工的转变和农民工自身状况的变化过程中而逐步出现的。 第一,现行《义务教育法》不能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就成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而城市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这样一方面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情况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入地,流入地政府既无义务也不可能投入大笔教育经费完全承担众多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责任。这种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的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支持和资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积极性。第二,相关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实际中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这类学校几乎处于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各地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往往被挪用为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  
3.发展走向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表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将是一段时期长期存在的问题,解决起来任重而道远。因此,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长远目标出发,认真进行调研工作,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真正让农民工子女受益,真正实现教育水平。&   
4.县内简况  
据我县“留守学生”抽样情况调查表显示,单亲外出人数约占留守学生人数的46%,双亲外出的人数占了留守学生人数的54%。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亲情温暖,普遍存在学习成绩较差、不良嗜好增多,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等问题,老师在留守学生生活中既要充当师长角色又要充当父母的角色。关爱留守儿童是全方位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而我县目前还没有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随着我县工业的发展对全中心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情况调查显示: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全中心只有35人,仅占家长人数的2.3%;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占到25.4%,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指导能力弱,在教育孩子上缺少科学的方法,陈旧的家教观念与学校的现实教育产生很大矛盾,使孩子早期习惯养成出现缺失,对孩子未来成长极为不利。外来务工子女流动性强,从行为习惯、学习方式、心理健康上有特殊的需求,需要学校采取适宜的教育策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享受与本地孩子同等的教育。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心小学,许多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出现了厌学、逃学,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为了这些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为了他们的人格健康,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帮助和引导,使他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积极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  
二、主要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指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品德问题、三是生活问题、四是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缺少亲情体验)。  
三、国内外研究情况  
1.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2002年颁布的《北京市对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是北京市把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的一个重要标志。  
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外来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标志着流动人口子女和城市儿童少年本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  
2004年将借读费彻底取消,这样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率稳步提高,随之带来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及义务教育法制公平研究》(祁雪瑞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08),从农民工的身份性、社会资源的公平性等多方面、多角度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做了阐述,呼吁社会关注、重视并保护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以期促进教育公平;  
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座谈会”。  
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  
2006年9月,全国妇联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  
 2007年5月2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陕西考察期间,专门强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农村基层组织、学校和全社会都要关心这些孩子的生活、学习、医疗、安全等问题,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保障制度,使他们健康成长,也使外出打工人员无后顾之忧。   
 2008年2月27日 ,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认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在 2004年6月1日 - 7月5日 之间,分别对河北省丰宁县、甘肃省榆中县、秦安县、江苏省沭阳县、宿豫县等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 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2.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周林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认真的理论分析,并从“问题”、“措施”、“效果”三个方面介绍了南充市高坪区留守儿童的区域性经验,在一些经验上,又结合了一些相关的优秀经验,提出了更为根本的制度性措施。为搞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了有效的经验!   
 2008年1月12日 ,由兰州大学“甘肃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研究”小组经过1年的调查研究,首次公布了我省留守儿童的调研结果。该调研系统地分析了甘肃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问题,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已转化为“问题儿童”。由此,研究人员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挽救”留守儿童的对策,希望社会能正确认识、关注留守儿童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扰。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如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下提高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康心态。甘肃民乐姚寨小学采取四种方法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一是发挥班主任作用。二是发挥学校的作用。引导孩子摆正心态,自强、自立。三是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四是发挥社会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甘肃民乐县南古镇通过“春蕾计划”“1141”关爱女孩活动等公益性活动,为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  
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大多是对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以及教育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各地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一些大城市就进城务工家庭子女上学问题也进行了专题调查,如:河北省的《实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服务计划》;天津市的《不能把一个孩子拒之门外》;陕西省的《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北京市的《保障“流动花朵”教育平等权――关注弱势群体、共享一片蓝天》,这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倾注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以上国内外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反映了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但这些调查研究和措施,只是对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权益及其保障机制进行了宏观分析,对教育策略的研究只能见到一些只言片语,还没有鲜活的经验和一套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早期研究关注的对象都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等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对于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和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是空白。本课题的研究试图解决这些类型的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和学习等教育问题。  
本课题将根据我镇农民工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分类。本课题认为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这也是本课题的亮点之一。   
五、研究对象、意义、目标    
1.研究对象  
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2.研究意义  
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在管理中我们初步发现:在这些留守子女身上明显存在着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大家达成共识:父母的关爱、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为了全面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势在必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切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下一代综合素质提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  
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该群体的关注,并由此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全社会共同尊重弱势群体的生存价值,以体现社会和教育的人文关怀。  
保护基本人权,实现教育公平的需要。能否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和教育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流动机制的形成,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公民所应享有的正当权益提出了严峻挑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3.研究目标  
① 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重点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构建一个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发展的教育模式。以指导本校的工作。  
② 通过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③ 通过对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生活内容、方式及其特点的分析研究,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使其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勇于参与和尝试学习活动、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④ 通过对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它足以影响整体素质发展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使学生的个体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⑤ 解决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思想问题、学习习惯差和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热爱学习,成为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  
⑥ 解决外出打工留守家庭和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保障我镇经济发展,为农村人才培养中解决“断代”问题作出贡献。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1.理论依据:  
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三留守”问题作为当前关系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求“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省教育厅负责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工作,结合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会同省财政厅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及“两免一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农民工输入地,会同省发改委和相关部门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做好进城后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本课题主要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同时,应用大教学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儿童教育心理学、终身教育理论、社会科学中的主体论,互动论、协同论;应用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综合应用这些理论,使课题成果的推广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2.实践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农村和城市双需的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教育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虽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者较多,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加之,存在地区差异。   
本课题通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方法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档案管理;学生管理学生的“互助小组”建立和运行;班主任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经验;留守儿童不良心理教育矫正策略;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对策等,对学校的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和实际意义。希望全社会真正做到学校、家庭和全社会主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做认真细致的工作,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使外出打工者安心工作,使社会和谐发展,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   
这个课题一旦得以批准,并顺利实施研究,可为解决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学生的教育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最前沿材料,有利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发动家庭、学校、乃至政府对留守儿童关心、帮助和支持。可以积累教育经验,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创新德育新形式,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思想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七、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自身的情感和需要,在其影响下的现代教育主张学习者应具有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3.有效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八、研究内容、方法、步骤及课题组人员分工    
1.主要内容  
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个案研究  
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生存现状分析  
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预防与干预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策略的研究。  
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问题。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安全教育问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日常生活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对现有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评述。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社会化问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的研究。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教学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教育实验法:对我校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案例研究法: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一般规律。  
3.主要步骤  
启动阶段:2011年4月-2011年8月  
组建课题小组,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学习教育理论、召开开题论证会议、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2月  
拟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重点进行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汇编。从调查报告中发现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建立成长档案,进行跟踪分析研究,探索出一套预防与干预学生不良行为的策略,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主要操作步骤有:① 按计划、步骤进行课题研究。②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本校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健康现状。③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本校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心理健康状况。④ 问题儿童个别访谈和社会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初步研究解决方法。⑤ 对学习有问题的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总结、推广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2月  
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重点进行研究资料的最后整理和结题报告的撰写,阶段成果为总结论文。全面总结实践经验、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整理汇总各类数据资料,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申报科研成果评选并申请课题鉴定。  
4.人员分工  
学校教科室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习,学校教导处负责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理论指导专家:马群仁(盐城市教育学会秘书长)  
&&&&&&&&&&&&&&&&& 庄素荣(响水县教育学会秘书长)  
课题负责人:沈金东,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方案实施、资料汇总。  
课题组成员:  
陆玉忠:中学高级教师,有丰富的指导青年教师的经验,负责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张昌华:小学高级教师,教学成绩突出,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张磊磊:小学高级教师,电脑技术一流,负责本课题技术处理。    
俞亮亮:小学高级教师,少先队辅导员,主要负责资料的收集。    
刘虎明: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工会主席,负责理论研究。    
嵇华山: 小学高级教师,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经验,现为本课题资料员。    
张爱华:小学高级教师,负责理论研究和开展个案研究。  
王声红:小学高级教师,负责理论与实践研究。    
徐伟伟:小学高级教师,负责理论与实践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预期效果    
1.会议和文献学习记录;    
2.课题研究执行情况大事记;    
3.典型的案例分析和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    
4. 课题实施方案、总结和报告;    
5.各类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获奖证书。  
6. 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7.我校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承担者简况  
课题主持人沈金东同志,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响水县优秀教师,盐城市思品学科教学能手。近年来,在网站或者报刊上发表的论文15篇以上。国家级获奖课题论文16篇,省级获奖课题论文19篇,市级获奖课题论文6篇,县级获奖课题论文18篇,辅导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150多人次。主持研究的国家级子课题《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被中国教育学会列为“十一五”科研立项课题,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正在准备结题。担任课题组长,参与研究的4个市县级“十一五”课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农村中小学师资合理配置的调查研究》、《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的研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研究》都已经顺利结题。课题组其他核心成员主要为教学一线教师,有机会、有能力组织调动更多的力量完成本次研究任务。  
2.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保障:  
① 思想保证:课题组主要成员业务精湛,热爱教育工作,关爱学生,富有爱心,有较强的敬业精神。  
经费保证。学校能保证满足研究的需求。经费预算及来源:预计:不少于1万元。为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和外出学习、培训、参观、交流等提供了足够的的课题研究经费。  
师资保证。领导人十分重视和支持此项课题,在研究时间、组织管理、物资、人员调配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本课题的实施更有实效性和可行性。课题组主要成员都是我校的骨干教师,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能带动所在学校的青年教师参与研究。他们不仅思想先进,思维活跃,而且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课题研究和操作实施。他们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县获奖或发表。  
组织保证。本次课题由县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教科室作为支撑和依托,由他们牵头组织课题攻关,能够提供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课题组设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资料建设、信息沟通;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开辟教师专业化论坛专栏,研讨交流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进展、成果和经验,发布课题重要信息等。  
制度保证。全校建立了评价和督查制度,创造了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  
物质保证。学校为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时间、物力和财力保证。为使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学校将投入专款用于教育科研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订购专门的指导教材,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责任编辑:xh_ycg】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建议您使用分辨率浏览本站效果更佳
主办单位: 苏ICP备: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进城务工子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