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册历史论文400

热点作文:
您的位置: &
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们都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我们的祖国母亲将我们哺育长大我们会永远记住她的功德,可是不会忘记祖国母亲承受的千灾百难她饱经沧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你们知道吗?在这片辽阔宽广的土地上,在这个繁荣富强的国土上,我们有过千年的封建和愚昧,有过闭关和自守,有过高傲和自大;至高权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 当我们每天迎着朝阳走向学校的时候,当我们看着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时,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噩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同学们,童年时代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谁没有过天真的遐想?今天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你不觉得无比幸福么?然而我们祖国经受了太多的磨难、太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国耻,振新中华 当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忘记一个又一个不平等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作为炎黄子孙,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们骄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亲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里,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在这里
同学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 有这样一句名言: 一个人的创伤只会痛苦一时,一个民族的耻辱却足以铭记千年 。我们伟大的祖国饱经沧桑、历尽磨难。一八零四年,帝国主义列强用尖船和利炮打开了
亲爱的同学,敬爱的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曾经有过一段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任意妄为,犯下了不可磨灭的滔天罪行。
你们好! 永远也不会忘记,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从此,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永远也不会忘记又不平等的条约,使从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肥羊。不会忘记,八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在过去的历史中,中国有过许多耻辱。这些国耻,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清政府签下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一只任人宰割的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在世界的东方,有一个美丽而强大的国度,她的名字叫 中国。五千年来,她创造了无数不朽的文化,五千年来,她哺育着无数的中华儿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可以参加这次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同学们,当你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你是否会有很多的感触呢?当你听到那悲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你
点评学生:王子昱
点评学生:祝子强
点评学生:甘 优
点评学生:墨逸清
点评学生:林福卿
点评学生:林福卿
点评学生:冯 铄
点评学生:歆 颖
点评学生:李 林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考试类型:
作文类型:
考试年份: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初二历史小论文,400字左右_百度知道
初二历史小论文,400字左右
1)政治制度律建设完善
(2)民水平显著改善 衣食住行等
(3)建立全面物质产体系 改革放30保证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物质产体系经济建设取显著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内许工业产品产居世界第位与同经济规模经济总量断扩 (4)际位持续断提高 改革放30际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使世界经济位断升
(5)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加入WTO标志经济已经完市场化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浪潮
(6)经济发展水平断提高
改革放断深入同经济发展水平幅度提高1978均GDP381元按照19801美元兑换1.53元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均GDP升2640美元比改革放前增<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006c655f倍
(7)教育发展取足进步
教育发展衡量家发展水平发展潜力重要指标改革放30教育发展取足进步1978普通高等校毕业数<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万占口总量96259万0.0171%2006普通高等校毕业数达377.5万占口总量131448万0.2871%<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d间增<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006c655f.7倍
(8)民更加丰富彩
民物质文化已经进入与世界同步代电脑电视等普及
其他类似问题
初二历史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zijixie自写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汇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汇编|湘&#8203;教&#8203;版&#8203;八&#8203;年&#8203;级&#8203;地&#8203;理&#8203;上&#8203;册&#8203;教&#8203;案&#8203;汇&#8203;编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成果展示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 >
中华书局版
资源展示 >
区域:湖北省
大小:13.19KB
湖北省麻城市集美学校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英鸦片战争教案 中华书局版
课型:新课
课标内容:本课是中国近代史的起始课。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逐渐由封建社会转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的性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课所学内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由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3、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1、思想情感: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
区域:湖北省
大小:11.6KB
湖北省麻城市集美学校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中华书局版
课型:新课
课标内容:本课的内容组成有三部分:
(1) 西方列强不满既得利益而向中 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2) 列强在中国的侵略罪行。包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3)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农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三维目标:
1.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2. 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1. 综合理解 新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
2 联 系归纳 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 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许分裂或侵略。
情感态度。
爱国情感,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要坚决捍卫她。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抢
区域:湖北省
大小:10.69KB
湖北省麻城市集美学校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教案 中华书局版
课型:新课
课标内容:中国近代史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外国的侵略与
中国人民的反 抗。《收复新疆》则是这条主线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中国历史中
占有重要地位。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2. 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能力目标:1.综合理解新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
2. 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
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 容许
分 裂或侵略
情感目标:1.培养爱国情感,知道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要坚决捍
2. 要充分肯定那些抗击外侮、保卫国家的历史人物,自觉继承
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区域:湖北省
大小:9.79KB
湖北省麻城市集美学校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中华书局版
课型:新课
课标内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 国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反映了列强侵华“由一国到多国”、以相互勾结为主的阶段特征,同时,也表明中国近代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轨迹 。
三维目标:
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
难点:《辛丑条约》主要 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法:采用阅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 方式。
学法:根据具体史实得出正确历史结论,注重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 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 2亿两,增辟通商
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
区域:湖北省
大小:7.93KB
湖北省麻城市集美学校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科学、教育与文化的进步教案 中华书局版
一、单元教材分析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同样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中国,这两方面也同样经历了挫折与艰难。让学生学习这部分历史,不但是历史课的要求,也是认识国情的要求,更是完善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掌握鲁迅、 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找出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材料。列表说明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四位近代文化名人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要求学生思考文学艺术与时代和 人民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 学习,使学习认识到中国近代杰出的科学 家与思想家他们那种为救国图存、振新中华,努力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热忱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区域:湖北省
大小:24.32KB
湖北省麻城市集美学校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第22课 科技与教育教案 中华书局版
课型:新课
课标内容:詹天佑与京张铁路;冯如和他的飞机;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京师大学堂;
科举制度的废除。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铁路之父”、“中国工程之父”的名字及其贡献;知道“中国飞行之父”及其贡献;知道知道化学工业中“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者;了解从新式学堂的出现到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事实。
2.能 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材料,如詹天佑、候德榜等人的爱国精神表现在何处?找出他们的共性,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慨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詹天佑和候德榜的卓越成就,认识到中国人具有杰出的创造发明才能,使同学们体验到成功的欢悦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献身科学、为国争光的信念。
重点:詹天佑、侯德榜、京师大学堂、科举制的废除。
难点:理解科举制的创立和废除。
教法:1.合理安排课本内容的顺序。
区域:湖北省
大小:12.84KB
湖北省麻城市集美学校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七单元 第23课 思想与文学艺术教案 中华书局版
课型:新课
课标内容:中国近代思想家、艺术家所取得的成就。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近代思想文化的特征。
2、掌握主要思想家、画家、音乐家及其作品。
能力目标: 分析近代思想家、艺术家 取得成就的 原因和所起的作用,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魏源和严复的思想、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 。
难点:基础知识与主题思想的融合。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学法:讨论探索、对比鉴别、温故而知新、列表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同学们知道《义勇军 进行曲》是谁作曲的吗?它是在什么社会
区域:不限地区
大小:1547.47KB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战略决战课件 中华书局版
区域:不限地区
大小:1543.5KB
2014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课件 中华书局版
区域:不限地区
大小:17080.05KB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十课五四爱国运动课件+素材(打包3套)中华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课件新人教版.ppt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小兵张嘎素材(wmv)新人教版.wmv
首页 上一页 您现在的位置:&&>>&&>>&&>>&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正文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作者/编辑:教案
通过本课,使学生了解和英国向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问题、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的国主义。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
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
二、教法建议
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在学生充分议论的下,加以归纳指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的英国东印度,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
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指导学生看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联系现实中的吸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再概括归纳:鸦片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请朗读炮子谣,再解释含义。引用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宣称:“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地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鸦片有害,应严格限制国内消耗;而一方面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鼓励外销。这一目的彻底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马克思曾引用英国史学家蒙哥马利马丁的话来痛斥鸦片贸易的罪恶:“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更残酷,因为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还折磨他们的肉体。”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
教师请学生阅读动脑筋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几方面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教师提出你将如何面对这因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势的问题。在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后,教师再归纳鸦片走私已严重危及清王朝的统治,所以道光帝派林则徐到禁烟。(讲清楚鸦片的危害,林则徐为何禁烟即不言而喻)
教师提问: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收到了什么效果?学生回答后老师进一步提出:采取了严厉有效的措施,并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注意提醒学生,销烟是采用化学反应的方式方法进行,并非烧烟。教师还可指出,当时外国人并不完全相信林则徐真要禁烟,他们想林则徐这次要发大财了。但他们在仔细观察整个销烟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发现其紧张有序、滴不漏的组织措施,根本使人无机可乘,他们的想法太天真了。林则徐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精神让这些外国人心悦诚服,赞叹不已。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罗瑞卿大将参观虎门时说过:“中国近代史就是在这儿首先开始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虎门就能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4.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教师指出,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决心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教师提问: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引用德国近代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的,指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的早晚而已。由于这场战争是因鸦片走私引起的,所以马克思说:“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就被称为鸦片战争。
5.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让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以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作为小讨论的主题,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由发挥、表现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看鸦片战争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一是攻广州、陷定海、逼,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二是占香港、进吴淞、到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再归纳提示:由于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通过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机遇,却造成了固步自封、愚昧落后、夜郎自大的心理,结果“落后就要挨打”,在战争中吃了败仗。尽管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尽管有关天培这样的爱国将士的英勇抵抗,但仍然挽回不了失败的结局,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6.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提示,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让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看割让香港岛示意图。引导学生将条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六个字。再与学生讨论、分析,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斗争,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从历史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历史的方法。
3.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
4.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
请你把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归纳成几条写出来。比一比看谁归纳得内容全面、文字简练。
主要有: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至1839年,中国外流白银多达1亿两)。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指铜钱兑换白银的比值提高了。由原来的1000文抵l两到1500文抵1两,再到2
000文抵1两。清政府规定要以白银纳税,这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是通过卖粮食换铜钱,再由铜钱折成白银交税。原来100斤稻谷卖1000文铜钱,即可纳1两白银的税。现在却需要200斤稻谷才能完税。)三是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四是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力。
结合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赔偿巨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协定关税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教师与学生交流讨论、自由发言。提出为什么英国只出动一支拥有几十艘舰船、几百门大炮、一万多士兵的侵略军就能轻而易举地打败庞大的清王朝呢?然后在原有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却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一直处于萌芽状态。相反,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运动都在促进它的发展。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英国,成了号称“世界”的资本主义第一强国。这样拥有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就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就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生产力落后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结局。“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可观看《林则徐》《鸦片战争》等,然后写出一篇。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或录像,指导学生如何写好观后感。
板书设计:
(一)、罪恶的鸦片贸易
  1.英国输入鸦片的原因
2.灾难性影响
(1)影响财政
(2)腐蚀统治机构
(3)削弱军队战斗力
(二)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英国挑起战争(1840.6)
  英军侵占香港岛和虎门之战(1841.1关天培)
  奕山广州降敌(1841.5)
  2、中国人民奋起抗英
  三元里 牛栏冈大捷
  定海之战(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黑水党
  吴淞之战(陈化成)
  镇江之战(海龄)
  3、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中英《南京条约》(1842)及其附件(1843)
  中法《黄埔条约》(1844)和中美《望厦条约》(1844)
  4、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只须掌握其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即可,但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标题,讲述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使课文内容上下衔接。
“列强侵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课大量篇幅所叙述的内容,为使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这一段史实,可把其罪行归纳为八个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这里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首指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腐朽,是国难当头的罪魁祸首);一是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讲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二、教法建议
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1.正文的授课思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9312;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
&#9313;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英法――火烧圆明园
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具体的授课方式
&#9312;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
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9313;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 中,可做如下处理:
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说,即教师的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可谓当之无愧(详细内容见)。让圆明园这精湛艺术的宝库在学生脑子里占据先人为主的位置。看,即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通过听、看活动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议,即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b.对沙俄割地行径,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一、野心――由来已久
二、手段――趁火打劫(武力相逼,调停为诱,一纸定夺、强割强占)、步步蚕食
教学手段可利用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识记法)。
&#9314;第三板块,可采用连环提问法: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
的内容: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最后教师可把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做个,这样层层归纳,步步巩固,使学生了解,由于二次鸦片战争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此外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对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知识的完整性做好铺垫。
三、学法指导
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看有哪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由学生来述说最好,否则就由教师,学生通过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第二部分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看和议。学生的议,可以有两个主题:“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让学生通过“说”,口头表达能力,且加深对这段史实的印象。
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而后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台书写答案,每人写一题,一个接一个上来写,看谁写的既快又准确,教师最后评分。
四、问题探究
根据《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比一比,看谁叙述的更清楚、准确、全面。
这个课结合到“谴责沙俄割土占地” 中进行。学生可示图解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活动与探究
观看《火烧圆明园》的电影,把印象最深的一幕叙述出来,并谈谈感想,彼此进行交流。
结合“痛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进行,教师可把在学生叙述过程中不重复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等学生讲完,黑板上就留下列强罄竹难书的罪恶写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完后归纳成简单语句,提高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10)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2.《天津条约》(1858)
  三、英法联军攻占
  1.大沽之战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1860.10)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50多万平方公里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
  1.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拜上帝教”和洪秀全、冯云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3.金田起义()
  4.永安建制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如何评价左宗棠”
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得到朝野爱国者的支持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
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是本课的难点。用一大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去换取一座山城,有没有必要?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无法接受。教学时必须讲清楚:当时俄强清弱,要收回伊犁,没有付出一定的代价是不可能。而伊犁是新疆的大门,没有收复伊犁等于没有收复新疆,国家安全仍然没有保障。所以,伊犁比那块土地、那些赔款更为重要。
二、教法建议
1.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新疆的方位,并提问“新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再利用“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一是进行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3.讲述“阿古柏侵占新疆”
一目,可结合地理知识,提问“苏联瓦解产生几个国家?”再提问“浩罕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让学生了解浩罕国的由来,又明确它的地理位置。为后面的学习确立时空。
4.结合《新疆地图》或电脑课件,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或让学生自制课件,自己演示,自己讲解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并描述阿古柏如何残酷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6.“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上课时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四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7.可设问:“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再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9.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
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10.讲完上述内容后,可提问“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
即可巩固旧知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方法。
2.这一课牵涉到斗争策略,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3.指导学生学会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懂得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懂得: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四、问题探究
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对新疆的。
活动与探究
1.比一比:分小组讨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然后选出一位代表在班上把本组的意见谈一谈,看哪个小组总结得好。
让同学们自由发挥。
2.制表:回顾学过的内容,用表来反映沙皇俄国对我国的侵略。
一、19世纪中后期的边疆危机  1、 美国对台湾的侵略    19世纪60年代
峤 被击退  2、 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19世纪70年代
日本(美支持)打峤(抗击)台军民    清政府赔款50万两  3、 俄英入侵新疆    19世纪60年代
阿古柏 喀什噶尔 哲德沙尔国(俄英承认)    70年代初 俄出兵占领伊犁  4、 英对的侵略    1888年 西藏南部、西藏地方反击、清政府求和
  二、左宗棠收复新疆  
70年代中期 左宗棠   评价左宗棠(学生讨论)    1881年 《伊犁条约》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在教师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黄海大战。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的签定的情况和内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卖国罪行。
本课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二、教法建议
1.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导言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既是对前课作了小结,也给下文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黄海大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可以先由老师放映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的学生进行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由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老师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1895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第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第三、开放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5.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指出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6.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
分子的言论。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2.通过指导学生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定,台湾已割让给日本。颐和园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
活动与探究
1.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指导学生分析、填写下表:)
2.故事会:搜集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在班里交流。(自行安排)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
二、教法建议
1.讲述本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然后阅读课文提示,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讲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时,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建议复习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课文中的小字叙述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教师不必补充内容,可指导学生阅读,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另外,课文中《在八国联军炮火下燃烧的北京城》《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插图及瓦德西的一段话,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了形象资料,讲述时应注意使用,使学生有较直观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
3.“《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教师应提醒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
教师应讲明两个问题:(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了四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归纳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第四,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指导学生看《辛丑条约签订的情况》插图,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但不作为要求。
(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而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4.本课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可以简单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进行列表归纳,结合活动与探究1进行小结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四、问题探究
严重危害:《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活动与探究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所以说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2.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发挥。但应指出《辛丑条约》划定的使馆界是“国中之国”,而今天的使馆区是在中国政府管辖下的。
第6课洋务运动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发展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材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二,洋务运动的概况。第三,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的重点是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中应主要抓住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创办军事工业;二是创办民用工业;三是筹划海防;四是培养人才。
本课的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但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洋务派试图用近代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仅仅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嫁接在腐败的封建制度的肌体上,不触动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
二、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2)本单元的主题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2.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新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解释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
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 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
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D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教材是从以下四方面介绍的,应以教师讲解为主。
&第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在介绍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时,要明确它们各自具有“开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和“当时远东第一大造船厂”
的特点。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弹丸,而且使外国机器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一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其生产不是价值规律制约下的商品生产。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
第二、创办民用工业。洋务派在后期(l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兴办民用工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用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求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当时外商在华企业的高额利润和买办的暴富,又给他们以很大刺激,“分洋商之利”也是举办民用企业的动机。此外,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也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因此,他们在“求强”
的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
为目的的民用工业。这些企业涉及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等交通业。其中,李鸿章在开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所获利润大都落入李鸿章私囊。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
第三、筹划海防。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台湾,清朝朝野上下基本一致地认识到建立海军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中国开始正规筹建海军的活动。到80年代中期,近代海军初步建成,它包括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北洋海军。洋务派筹建海军的目的和作用,与他们创办军事工业一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担负着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镇压国内一切反抗势力的使命,另一方面又负有抵抗外侮的。
第四、创办新式学堂,中国旧时代的教育场所主要是私塾和书院。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以前,在中国还没有近代新式学校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此后,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为了培养人才,洋务派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生。这些留学生不但学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严复、等。
5.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师可提出“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对洋务运动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首先,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其中的原因固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其次,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其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第二,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第三,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6.新课讲完后,教师对全课作小结: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官僚先后提出“自强”、“求富”
的口号,倡导和推行了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虽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问题探究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想一想,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思路一:可以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进行分析。洋务派不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思路二:可以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上进行分析。洋务派学习西方限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活动与探究
1.提炼信息:根据课本的内容,请你提炼出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看谁能提炼得既多又准。
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应包括:兴起、内容、口号、目的、作用等。
2.小讨论:根据你自己提炼出来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有效信息,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参见教法建议。
第7课戊戌变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简要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从开展到失败的艰难历程,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
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此前康梁虽著书立说,宣传维新,但在社会上影响不大。
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大规模政治运动的高潮。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在变法法令的内容中有集中体现。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带有不少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
本课的难点是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只有在逐项分析变法法令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变法的资产阶级改革性质和其爱国、进步的历史意义。变法在社会上所起的思想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教法建议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教师可就导入框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例如:“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等。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2.“公车上书”一目,教材所占篇幅很少,教师可利用“公车上书”的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为使讨论能深入进行,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老师则从多方位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从帝国主义侵略方面,从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从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从民族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原因的历史叙述,对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教师可通过对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的叙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公车上书影响的理解。
4.“百日维新”一目,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关于变法法令内容,可制作一个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例如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或是立宪法等措施呢?”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等等。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5.关于变法的失败,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充分的历史讨论,验证下列说法,例如:“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张渠道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变法全无障碍”,“‘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四、问题探究
1.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就课文所示的两种观点让学生进行讨论,赋于人的多元化。
思路一:可从谭嗣同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方面考虑。
思路二:可从维新人士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方面考虑。
2.假设:“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这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让学生讨论,不必给答案,可以告诉学生到哪里去有关资料,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活动与探究
1.议一议,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参见教法建议和学法指导。
2.“自由阅读卡”叙述了康有为拒绝给女儿缠足的故事,你还了解哪些维新人士向传统陋习挑战的事例?你受到哪些?下一课我们再听听你的议论。
目的:引导学生自动阅读,交流信息,表述史实,提升认识。
第8课辛亥革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革命的重要史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必要的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同盟会以
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后来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是成功的;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革命又是失败的。
二、教法建议
1.“同学们知道孙中山吗?”教师可以利用“导入框”提出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孙中山像,让学生们说说他们所了解的有关孙中山的故事,由此导入新课。
2.“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一目,教师可以用电脑屏幕显示或幻灯打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革命纲领。指导学生看《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的地方》图,让学生身临其境想象宣誓的场景,然后指出兴中会把誓言“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革命纲领。这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讲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要求学生掌握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重点讲述四点:一是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二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
(《孙中山选集》第69页),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不必讲得过于详细,可按照课文中的一段小字内容进行解释。强调指出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三是同盟会的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对于“政党”
的概念,教师不必讲述。但要讲清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四是三民主义。应向学生讲清,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革命纲领的阐述和完善,也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实质上的区别。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三民主义的概念。
讲同盟会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建议教师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对照讲解。还可以指导学生看课文中“雄鸡一声大下白”
的动脑筋插图,想象其涵义,加深对其理解。并指出,三民主义在当时是一面鲜明的民主革命的旗帜,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讲完以上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的问题,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3.“武昌起义”一目,要求学生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和过程。可利用电脑屏幕或投影打出“武昌起义形势图”,作生动的叙述:因新军参谋长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引来巡捕,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
讲“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录像“中华民国的成立”,然后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条件。第一,武昌起义,各省独立,清王朝统治崩溃,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为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为民国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建议教师用投影打出“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诱发学生想象,然后指出:中华民国是一个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达到了高潮,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
讲“辛亥革命的意义”。教师应按教材上的内容讲清辛亥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所达到的直接结果,并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作客观的评价。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和形势图等,提示或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简表如下: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中国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四、问题与探究
1.上图是1910年同盟会支部编辑出版的《南风报》第一期上的插图,图中的竹叶是由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四字组成。你能看出是什么主义吗?
提醒学生换个角度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竹叶组成的是“民族主义”。
2.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教师指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然后和学生一起归纳: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左图是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请你说说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上谕”和“乱事肃清”词的涵义。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武昌起义”一目同时观察漫画,从中找出答案。相互议一议,并要求领会“野火烧不尽”
的深刻含义,再请几个学生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得出它的寓义:尽管清政府加紧镇压革命运动,但“野火烧不尽”,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的故事在班上交流
第9课新文化运动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
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二、教法建议
(一)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本课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是“《新》的创办”。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有条件的还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讲清三点:&#9312;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9313;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9314;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
逆流,他们高举“民主” 和“科学”
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931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9313;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9314;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9315;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9312;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9313;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三)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是“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会主义。教师应通过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文献材料,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李大钊先生对于十月革命的热情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另一方面说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本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客观评价,以真切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三、学法指导
1.整合教材。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
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 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2.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空造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案:不对。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
活动与探究
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答案:从两段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首先强调文体形式的革命:“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同时也注意到文学内容的革命:“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第二段文字材料即为明证。只是胡适对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态度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
第10课& 近代文化教育的起步
[课标内容]
&(1)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2)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3)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魏源和严复思想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近代文学艺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介绍魏源和严复的思想时,结合鸦片战争和维新变法运动,分析为什么说严复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说明社会思想的产生受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同时,联系已学的有关民主共和的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初步了解西学在我国传播的基本情况。
&(2)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文学艺术的作品、图片,更直接地感知历史。注意与前面已学的有关知识联系,从整体上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认识到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既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又保持了自身特色,从而形成对祖国文化认同感,产生爱国主义感情。
&(2)在社会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立志图强、勇于探索的精神,热爱祖国、努力为国争光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
&[重点和难点]
&重点:《海国图志》
&难点:《海国图志》所体现出来的魏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思想家魏源和严复
&1、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
&2、严复和他的《天演论》
&二、新式教育的兴办
&1、新式学校的兴办和学制的改变
&2、近代后期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
&三、文学艺术
&1、鲁迅的小说和杂文
&2、小说家茅盾、巴金、老舍、周立波等的代表作
&3、戏剧、音乐的杰出成就
&4、绘画的新发展
&联系第本课的有关知识,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对近代科技、思想、教育和文学艺术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相关:
  〖〗链接地址:
  教案提供的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范文: 下一篇范文: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相关范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年级上册历史目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