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主要有哪些理论范式,它们的特点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国际政治学的三大主流有哪些 啊 ??_百度知道
国际政治学的三大主流有哪些 啊 ??
简述国际政治学三大主流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1992年至今,是国际关系理论范式分野再显清晰的时期,标志是建构主义兴起并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建构主义在西方社会科学中一直非常重要,只是在国际关系学中,现实主义在第二时期形成话语霸权,并借助科学方法论的工具,加之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领域自身没有形成高度理论化的体系,所以一直处于边缘状态.20世纪50年代对欧洲一体化的研究表现出了建构主义的一些思想.如:以密特拉尼(David Mitrany)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学派、以哈斯(Ernst Haas)为代表的新功能主义学派、以多伊奇(karl Deutsch)为代表的社会交流学派等。但由于冷战的反复持续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曲折复杂,这些学派没有形成重大的影响。 80年代末,奥努弗(Nicholas 011uf)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正式引人到国际关系学,并出版著作《我们造就的世界》.对国际政治学建构主义做出最大贡献的是亚历山大·温特.温特1987年在《国际组织》上发表了一篇以行动者和结构的关系为内容的文章《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施动者——结构问题》,开始探讨国际政治的社会因素.1992年,温特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立刻引起轰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始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可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发展进入第四个阶段的标志.温特的这篇文章质疑的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研究的起点问题——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把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作为事实接受下来,以此为起点开始研究.但温特指出,这种接受&无政府逻辑&的做法本身就值得质疑.&无政府逻辑&并非只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接受的那种霍布斯逻辑,而是包括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在内的多种逻辑.&无政府逻辑&也不是亘古不变的客观存在,而是行为体在社会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社会事实,有别于自然科学中的自然事实.国家利益、权力政治这些现实主义的基本概念同样也是社会实践建构的产物.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温特199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这部著作与新现实主义大作《国际政治理论》形成鲜明对照,被认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学最后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建构主义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了根本性挑战,并逐步与后二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最根本的一条是它与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存在不可通约的本体论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方面的机械一元主义是不能成立的.建构主义强调观念、认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国际体系的物质性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能具有意义。考察两个国家的关系,不要只看它们是否都有核武器或是否是邻国,也要看它们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温特最常用的典型例子是,美国并不担心英国的一百枚核弹头,却十分害怕朝鲜的一枚核弹头.因为英美是朋友,而朝美是敌人。 现实主义仍在发展.当前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理论是所谓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它可被视为现实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后冷战时期最典型的、最激进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是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虽然这部著作的理论化程度不是很高,但现实主义意识却超过了以往的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从两个源泉获得了灵感,一是摩根索的权力论,二是华尔兹的结构论。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国家的目的是保全自己的生存,因此权力是第一要素.但国际体系的元政府结构却决定了国家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拥有多少权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国家必然追求无限大的权力,因而争霸也就成为大国关系的必然态势,争霸的结果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进攻性现实主义认为大国争霸是国际关系的铁律,人是没有任何作用的,这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正因为如此,进攻性现实主义才是极其悲观的现实主义,悲观程度超过了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甚至在某些方面也超过了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摩根索至少还相信外交技巧在作用,而外交的艺术恰恰是人之所为。 自由主义的发展也仍在继续.一是制度合作研究进一步深人,阿克塞尔罗德的复杂系统和合作进化理论可能是目前最尖端的合作研究,不仅研究国家在国际体系中通过复杂学习程序进行合作的问题,也研究其他行动者和生物体之间在复杂系统中的合作过程.还有学者将自由主义的几个重要因素,比如相互依存、民主政体和国际制度结合起来研究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三角和平的理论.二是全球治理.在全球化发展迅速的阶段,以元政府治理为基本内容的合作性治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多边主义与多边国际组织再度成为自由主义研究的重点之一.与之相关的是软权力的概念,因为在全球治理中,仅仅依靠硬权力是远远不够的.三是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结合.自由主义从第三阶段起就开始注意国内国际政治的相关性.1988年普特曼提出了双层博弈模式,强调了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关系.海伦·米尔纳在1991年的一篇论文中就对以无政府性划分国际国内政治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研究取向更加明显地沿着国内国际政治的结合部位和相互影响方面发展。
其他类似问题
国际政治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国际政治学经典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查看: 1880|回复: 2
自己整理的陈振明版《政治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笔记
新手上路, 积分 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6 积分
在线时间2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 距离下一级还需 96 积分
全部自己整理~
请对照课本~
政治学——概念 理论 和方法
政治学:1.可以一般的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政治过程,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实践的学科。目的是揭示政治现象、过程的本质或规律性、提供政治相关知识。2.一门研究政治主体尤其是国家或政府如何凭借公共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和分配社会价值的社会科学学科,目的是提供政治领域的知识。
政治的概念。
传统观点:1,对理想生活的追求。2,一种超越自然与社会的力量。3,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利现象。4,一种公共决策及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5,就是国家的活动。6,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7,是利益集团之间的互动。8,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新定义:社会权力的有限制的运用。
我们认为: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或社会关系的一个领域,政治是指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为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支配、影响、获取和运用公权力,而做出公共决策以及分配社会价值或利益的过程。
特征:1,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领域。2.主体是参与公共生活的个人、团体和组织。3.是由一系列的行为或活动所构成的过程。4.政治活动或政治行为具有特定的目标。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差别:主体,过程,原则和行为方式,目的。
联系:共同基础——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体重体现。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影响经济。政府全面的干预经济,政治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学的结构。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
政治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政治研究传统的形成。近代政治研究的转型。现代政治学科的兴起。
古代的政治学研究传统形成于古希腊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基本特点是政治思想与道德哲学或者伦理学密切相关。
这一传统标志着政治学研究的真正开端,即人类对政治生活或者政治实践的认识由自发上升为自觉。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的方向并确立的主题。
中世纪政治研究及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1.神学政治论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2.教会与国家、教权与王权的关系式政治研究的主题,世俗权力来自于上帝。3.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观念。
近代政治研究范式特征:
国家、主权、自由、平等、法及人性一类的主题处于近代政治的核心地位。
经验、实证研究逐步发展,改变了以往规范伦理研究为主的情况。
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科学领域,是人文社会知识或道德哲学的知识总体的一个方面。
法学世界观或法理研究途径有着重要影响。
现代政治科学兴起于美国。与以往的政治学的区别在于方法论(经验分析方法和现实主义研究方式)和学科的制度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学说,以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作为基础,列宁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完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基本原理包括:国家理论、阶级理论、革命理论、民主理论、解放理论、政党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政策与策略理论以及作为理论基础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四个特征:科学性与批判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的统一。阶级性与全人类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经济分析方法
社会上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的发生,归根到底都是由经济的原因所致,任何社会的政治问题也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运动中方能找到答案。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的根源是经济,一定的政治活动总是和一定得经济和经济关系联系到一起的,并受后者制约。政治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
阶级分析法
政治是一个阶级的概念,任何政治都是阶级的政治。政治就是阶级之间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由其深刻的阶级根源。
不能离开经济而孤立的考察、分析政治,要把政治冲突归结于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社会各阶级以及各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它的实际使用范围和时间限度。
按照发展的过程,把过去的政治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进行研究。
首先,把政治现象放到相应的历史环境中去加以思考和分析,找出其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必要性和历史原因。其次,历史的认识政治现象,从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政治现象进行再次认识。
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同一类事物进行对比,以揭示其规律。
横向是对同时期的几种政治现象进行比较。纵向是对不同时期的政治现象进行比较。
注意:1.要有可比性。2.对比异同后,要深入探讨出现异同的原因,探求各种可变因素的内在联系,以发现本质和规律。3.要和历史方法相结合。
跨学科方法
将政治学关于某种政治关系的学说作为假设,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根据实际观测记录的数据资料对一定的政治关系进行计量,再将计量结果反过来对假设的政治学说进行检验和修正。
三原则:排除实体概念,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某个侧面进行研究。排除价值观念,做纯科学研究,不涉及意识形态。以一般的命题用假设的方法作预测性研究,并对解释性的政治理论作推断的验证,提出或评价政策的方案。
局限性:并非所有的政治现象都可以量化。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价值中立很难做到。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把政治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
优点,全局性的,宏观全貌。不足,不适合研究具体政治现象。强调概念理论的建立,无助于把握实质。
以政治利益集团的行为为分析中心。通过研究政治利益集团的性质和互动来考察分析政治现象。把集团看作是一切政治活动的主要基础,把它作为政治研究的中心。
认为政治过程就是集团的互动过程,政府的决策是集团互动的结果,是根据集团间互动而达成的妥协做出的。
不足:仅仅归结为集团互动,不全面。注重集团对政治的影响忽视政府、制度对集团的制约和影响。
通过分析统治者和杰出人物的性格及其政治统治行为来考察分析政治现象的一种研究途径。
首先假设在任何政治系统中都存在这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认为统治者都是社会的精英。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英的涵义及其地位的取得,二是精英如何实现对社会的统治及其如何维持自己的地位。
不足是在概念的界定上还未取得一致,忽视并否认了群众的作用,片面。
通过研究政治现象的运动和变化即所谓政治过程来考察分析政治现象的一种研究途径。
反对对政治进行静态研究,尤其反对传统政治学的制度研究,主张对政治进行动态研究。
局限性:不能归纳出政治过程的通则,忽视了外部因素对政治过程的影响。
以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作为分析中心。通过研究制度和机构具体的政治形式来考察分析政治现象的一种研究途径。
认为政治生活是围绕着政治制度(如多党制、代议制、文官制度)和政府机构(如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法院等)展开的,各种政治制度的规定和机构的组织、安排、程序等,对政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不足是缺乏对在动态的政治背景中对制度和机构的把握,使其研究停留于形式层面,不能反映丰富的、多层次的政治生活。更不能从把握政治的动态过程来揭示制度和机构的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原因。
新制度理论
把制度当做政治分析的基点,把制度的行为当做政治分析的核心。认为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人们一般的政治行为,而是制度性的行为。任何制度都是产生于人们的政治互动行为,但是组织制度一经产生,就反过来对内决定组织机构内部的政治行为,对外决定性的影响整个政治系统的互动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
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政治学的研究。
是通过分析政治参与者理性的应对行为或决策行为,来考察政治现象的一种研究途径。包括四要素:参与者,规则,策略,得失。双方的利益是严格对抗的。即双方得失总和为零。
课题的研究设计应包括:1.阐述研究课题和假设。2.确定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手段。3.确定研究过程的实际步骤。4.研究经费、设备、器材的设计和安排。
搜集资料的方法:文献调查、社会调查、社会观察、社会实验。
以思辨的方式,理性的确定事物的属性。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形成定性概念、作出科学判断并进行论证和检验。从四方面着手:1.辨别事物的属性。2.分析构成事物诸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并确定诸要素间相对确定的关系。3.分析阐述事务所担负的功能或作用。4.判定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研究正式现象存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数量关系,来考察政治现象的一种分析方法。统计分析和数学方法。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方法有: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证明与反驳。
第四章 国家
历史上国家的定义:1.把国家解释为社会共同体或联合体。2.把国家解释为社会管理的组织。3.把国家解释为由领土、人民、主权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
国家的要素:人口,领土,政府,主权。
国家:是一定领土上居民组成的,拥有主权的社会共同体,是某个政府所领导的社会管理组织,它实质上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国家的本质:
社会的公证人、仲裁者,认为国家在社会关系中作为中立的公证人来调和社会矛盾。
具有自己独立利益的经济人。这种观点把国家视为社会中的独立人,有自己的机关、工作人员构成,国家具有自身的利益,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政治组织,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阶级统治的三大特征:
代表统治阶级实行统治,是统治阶级共同的意志和利益的表现。
要靠暴力来实现统治。
实际上是以第三者的面目来实施阶级统治的。
国家的职能:
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经济职能增强,经济职能是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最为重要的表现。
国家与社会:
无政府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的祸害,是人类社会中的统治压迫、专制和战争的根源。
国家主义认为国家是神圣的万能的,国家有能力治理并解决社会中的问题,主张国家对社会实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甚至以国家代替社会。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的守夜人,起到维护社会安全的作用,但国家只是必要的恶,必须把国家权力限制在一定范围,不应对社会有太多的干预。
现代国家对社会的干预呈现出日益强化的趋势,国家的干预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国家试图通过对社会的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对社会提供大量的公共服务,来寻求全社会对其合法性的支持。这种积极的干预,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持了社会稳定。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社会的过度干预,也造成了许多恶果,一是社会的作用,尤其是市场的作用减弱,是的社会经济发展乏力,二是国家机构膨胀,财政赤字猛增,社会无法承受,三是导致了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引起了国家的合法性危机。
现代自由主义的国家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原则,认为国家应该积极的介入社会生活,努力解决人类社会的各种贫困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福利生活的水平,消除社会的不平等。
现代保守主义的国家理论:主张消极国家,强调个人的自由,竭力反对国家对社会经济事务的过分干预,主张限制过分膨胀的国家权力。
民主社会主义的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人民的利益共同体,而不是代表某个阶级,是代表全体人民,国家应该根据人民的共同福利的要求来制定政策。
第三条道路的国家理论:强调国家和社会,国家和市场的合作协调,国家要为社会、经济的运行制造良好的环境。要重视社会自身的作用和市场经济的规律,着眼于宏观的经济稳定,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试图根据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变化重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并集中分析了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结构和职能。
国家的起源
自然生成论,亚里士多德。由于人类有过共同生活的合群的天性,自然趋向于城邦、国家生活。人类最先结合成家庭、然后是村落、然后是城邦国家。
君权神授论,中国古代。主张君主的权利来源于神。认为国家是根据舍得意志建立的,统治者的权威是神授予的。
社会契约论,洛克、卢梭。国家之前,人类社会处于没有政府没有政治权利的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有自然的权利。由于自然状态的不方便,不安全,人们通过相互订立契约,让渡自己的部分自然权利,组成国家。
暴力征服论,德国的杜林,奥地利的巩普洛维奇。认为国家是在暴力的掠夺和征服的过程中产生的。
社会分工论,柏拉图。认为国家是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社会分工来实现的。
阶级论,马克思。认为国家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为了将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就需要国家作为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第三种力量来压制阶级的公开冲突。
国家的历史演变。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国家的消亡。三种:认为不可能消亡,马上消亡的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行消亡。
国体与政体
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
就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就是国家的阶级性质与政权组织形式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符合国体。政体可以反作用于国体。合适的整体起到巩固和发展国体的作用。
同一类型的国体,会因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政体。
划分政体的两个标准:1.亚里士多德。掌握最高统治权力的人数的多寡;统治者是否为城邦谋利益。
2.马克思。国家最高权利机关产生的方法以及任期限制。
君主制。(专制君主制;立宪君主制)。共和制。议会制。总统制。巴黎公社制。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国家的结构形式
即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单一制:有若干行政单位或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的国家。特点是有统一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有统一的宪法。国家的最高权力由中央政府掌握,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中央政府对外行使统一的外交权。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复合制:由若干联邦单位或若干个国家组成的复合体。特点是成员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只是根据协议将某些权利让与并委托给邦联机构。邦联机构只是协商性的机关,不是权利机关。邦联的决定以各成员国的认可为基础。
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特点:强烈的阶级性。是一种有机构成的组织体系。具有特定的职能。决定因素是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政体。国家的各种社会状况。
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社会主义国家是“议行合一”。特征包括人民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的权力。立法机关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统一。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国家的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机关产生,并向其负责,受其监督。
资本主义国家是“三权分立”。权利的分立。权利的制衡。
主要的现代国家机构
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第五章 政府
一般的界定为执行国家权利,进行政治统治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政府于政党的关系上看,政府是进行政党进行政治调控的枢纽,是权力的执行机关。
政府于社会的关系上看,政府是统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机关。
现代政府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
首先,它的公共性。即政府的权力的行使必须要服从和服务于公共利益,政府的所有活动都要尽可能的开辟公众参与的渠道,其最终成果也要接受公众的检验。
其次,合法性或权威性。即政府权力的取得和行使必须要具有正当性,要得到人民的认可,要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
1.& & & & 官僚制。机构中的一般性正式结构要素,特别是政府体制中的全体人员和机构组织等。特征是劳动分工、层级结构、对事不对人的法则。
2.& & & & 职能扩张。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社会管理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不断扩张和加强。
3.& & & & 规模巨大。三个表现方面:政府机构林立,结构高度分化。政府雇员众多。政府支出的增长。
政府的七种职权
行政立法权、立法参与权、行政领导权、行政事务管理权、行政司法权和司法行政权、外交权。
政府的机构
一般机构:领导机构、职能机构、办公机构、直属机构、派出机构。
政府的类型
内阁制。即议会制,英国日本。
总统制。美国。
半总统制。法国,俄罗斯。
委员会制。瑞士。
国务院制。中国。
政府的作用
1.& & & & 政府全能主义。政府不但应该,而且完全又能力成为一个全知全能的推动社会前进的公共服务和管理组织,一切社会事务都只有在政府的管理和引导下才能达到完善。
2.& & & & 无政府主义。认为人类的理性和自由才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政府的存在意味着统治和权威的存在,严重束缚了人类理性的发展。
3.& & & & 放任主义。政府有一定作用,作用不大,越小越好。作用集中在经济方面。
4.& & & & 干预主义。主张积极的自由,即个人主动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他人、社会做贡献。主张主动的干预经济,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5.& & & & 有选择的干预主义。对政府进行改造和限制。
政府作用的发展历史
传统社会中,政府的规模都较小,作用范围小。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从属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在公共管理方面的作用范围极其有限,方式比较单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作用,市场与政府。初期市场大,然后政府大,然后再到市场主导,政府控制。
计划经济下的政府作用。政府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治上必须要通过一个强大的政府来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财产不受侵犯,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经济上主张政府干预。社会领域,通过市场机制本身不能或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也要求政府要担当必要的社会责任。
第六章 公民
个人的双重身份
以个体的方式与他人相对独立的存在。与他人一起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
具有自主性的个人
对于个人事务的自主与自决,即对私人利益的独立判断与抉择。
能够参与公共事务的决定,即对公共利益的判断与抉择。
定义:参与公共事务从而在政治国家中具有自主性的人。
& && &法律上指具有一国国籍而与该国发生稳定的和全面的法律上的个人。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1.& & & & 公民作为国家的成员。
2.& & & & 国家负有保护公民的义务。
3.& & & & 公民对国家的义务。
4.& & & & 公民参与国家事务。
个人与国家互负义务。个人之间的平等。个人作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统一。
人民:公民的共同体。
1.& & & & 行为的自由,即权利主体可以自行决定对权力的行使、搁置或者抛弃。
2.& & & & 这一行为能够满足权利。
3.& & & & 社会对行为的正当性的认可。
4.& & & & 由于行为的正当性,他人和社会对权力主体的行为自由必须给予相应的尊重,不得妨碍其自由。
公共政治权利的构成
1.& & & & 决定公共事务的权利。选择公共权力行使者的权利,即选举权。分配利益的权利。决定资源增益的权利。
2.& & & & 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
3.& & & & 对国家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权。罢免权、复议权、情愿权。
4.& & & & 联合行动权。政治结社、出于政治目的的游行示威、发表政治见解的权利。
5.& & & & 知政权。
政治权利与人民主权
第一.& & & & 人民主权要求由公民共同体对公共事务做最高与最终的决定。
第二.& & & & 人民主权要求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对公共事务的处理。
第三.& & & & 人民主权要求公民共同体能够对国家权力的运行加以监督和制约。
第四.& & & & 公民的联合行动权通过其辅助与补充作用而与人民主权存在着相关性。
第五.& & & & 同样的,获悉政治信息的权利因其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具有前提性与保障意义而与人民主权存在着相关性。
人权的定义
用以表述权利的形态,即道德权利,指人应该享有的、在道德上有其根据的权利。人权因其道德上的根据而要求具有制度形式(即作为法律的权利),并要求作为实有权利。
用以表述权利的范围,是一个与公民权(政治权利)相对应的概念,指作为人所享有的权利。
公民权利是人权的基本和主要的形态,是政治国家以法律形式对人权加以确认的结果,同时是政治国家以公共权力对人权加以保障的直接依据和实现范围。
国家的人权义务包括:尊重的义务。保护的义务。满足或确保的义务。促进的义务。
人权的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
当代政治中人权的特点:人权的国际化。注重对弱者的保护。人权内容的扩展。
第七章 阶级与阶层
阶级的定义 没有~!
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决定着人们的阶级归属。
阶级分化对人类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阶级分化造成人们在政治地位上的不平等。第二,阶级分化直接导致了国家的产生。第三,阶级分化造成国家在形式和实质上的不统一。第四,阶级分化导致对立阶级间冲突的不可避免。
阶级冲突的根源是经济利益。阶级之所以难以形成集体一致的行动,其根源就在于个人行为的自利性。从目的上来说,政治行为也是围绕经济利益进行的。从效果上看,阶级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形式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动力因素:阶级意识和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明显的阶级属性。主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动阶级内整合。二是领导阶级斗争。
阶级与阶层
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差别,一是作为分析工具的阶级与阶层两者之间的差异。二是对阶级与阶层本身的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划分依据不同。阶级是以对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作为依据。阶层则有着多元的划分方法。
对政治的影响有很大差异。阶级是质的影响,阶层是量的影响。
联系:阶层式存在于阶级内部的不同层次的划分。阶级与阶层的变动。
阶层分化对政治秩序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影响到政治稳定。
所谓中间阶层,是指在社会阶层体系中按职业、收入、教育和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多元标准进行综合考察,其整体地位高于体力劳动者,低于大资产阶级的阶层。
中间阶级成为政治稳定的中坚力量的原因。多元化的职业分布。保守的意识形态。
社会流动指个人或者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的位置的变化。由一个阶层到另一个阶层,或者是某个阶层在社会阶层体系中地位的上升或下降。
社会流动对政治稳定的积极影响:其一,社会流动是下层人员流向中上层成为可能,中间阶层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充实政治稳定赖以生存的社会中间阶层的力量。其二是人员流动的可能性的存在时下层成员争取个人地位的上升的愿望加强,使下层阶级通过群体性、组织性的斗争行动来改变自身地位和整个社会分层结构的可能性降低。
消极影响: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流动频率的过快会导致政治功能紊乱,从而引发不稳定。其次,社会流动提高了下层人员进入到上层阶级的期望值,而一旦这种期望无法实现,则会出现普遍的社会焦虑,从而产生引发社会动荡的心理根源。
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
政治权利:人们参与到政治过程并影响政治决策的权利。
政治权力:指人们时机掌握的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强制性分配的力量。
政治权利包括政治权力。
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二是政治稳定方面,存在一些影响政治稳定的隐患,三是政治文化方面,有助于推动中国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从身份文化向契约文化,从顺从型向参与型的转型。
第八章 政党
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特别是为了取得政权和保持政权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组织。
特征:政党是一种是社会的政治组织;是反映特定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的政治组织;这种组织主要的作用在于争取并运用政治权力,以维护成员的政治理想和增进成员的共同利益;政党一般都有一整套的组织体系,以章程和机构的形式来约束成员的行动;政党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相当的数量的成员。
政党的作用
概括说,表达民意,整合利益的功能;为夺取和巩固政权所表现出的竞选功能。
具体说,资本主义:1.参加选举,通过赢得选举而掌握政权。2.控制议会,通过立法程序,将政党的纲领和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法规。3.控制政府。贯彻落实反映政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法律和政策。4.间接影响国家的司法机关,维护政党的统治利益。
& && &&&社会主义:1.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法定程序,使其变为国家意志。2.向国家机关推荐干部。3.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政党与政府
一党执政,两党或多党执政。
政党与社会
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在西方体现在政党与其稳定的支持者之间。
政党组织的特性
1.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实践。2.具有一定的组织成员、组织章程和组织机构。3.有一批具有权威的领袖人物。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特性
第一,组织边界的确定性。第二,组织分化的完备性。第三,组织纪律的严格性。第四,民主集中制。
政党制度。
一党,两党,多党。
有中国特色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特点: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以四项基本原则为这种合作的政治基础;各民主党派具有宪法赋予的独立地位;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和组织形式。
第九章 利益集团
指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具有相似观点或利益要求的人们组成的,并企图通过参与政治过程,影响公共政策实现或维护其利益的社会团体。
三要素:有某种共同利益的一群人;组织在一起;试图向政治机构和决策者提出要求来满足自身利益。
非正规性的利益集团。就是无组织的暴徒和SL。
非社团性利益集团。建立在共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地区和职业基础上。
机构性利益集团。政党,公司,立法部门,军队,政府行政机构和教会。
社团利益集团。专门从事利益表达的机构,为了表达某些特定集团的利益而建立起来。
利益集团和政党的区别
目标不同,性质不同,数量不同。
利益集团和政府的关系
关系紧密,参与政府的立法和执法过程,官僚机构本身就是最大的利益集团。
多元的利益导致多元的利益集团,导致多元的政治,导致多元的民主社会。
利益集团的社会功能
经济功能,工具性功能,情报性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
利益集团的活动策略
接近立法者,接近政府,接近司法机关。其他。(公开运动,和平示威,停止合作,影响选举,恐怖活动。)
利益集团影响力大小的因素
人数,成员的社会地位,成员的团结性,领导的才能与技巧,游说或其他活动的技术,其立场和社会主流思想的符合程度。拥有的资金资源,有无与之竞争的其他集团。
市场取向的改革性策划那个利益多元化的客观趋势,与这一趋势同时产生的是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发育尚不成熟的利益集团。着主要表现在其组织上,体制上,利益表达上和活动上。但是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领域中利益集团的分化,形成了经济利益集团的个体利益互动的形式,然而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还不适应这种变化。
第十章 政治权力
主体基于对特定资源的支配而使相对人服从并使相对人的不服从丧失正当性的作用力。其特征是: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主体对相对人的作用力。并不以相对人在精神上的认同为满足甚至无意于此,而是以迫使相对人服从为目标,在直观形态上是对相对人的行为控制。源于主体对特定资源的支配。通过对相对人的行为控制以避免不同的行为人各行其是从而使社会有序。
对象性,强制性,时效性,工具性,限度性。
在综合界定
一种对特定对象至少施加精神性强制已达到某种效果从而表明具有工具价值且其工具性有限的社会存在。
要素:主体,相对人,内容。
从性质划分:本源性和从属性。
从存在和作用的领域划分:私人和公共。
公共权力的特殊属性
公共性。存在于公共领域以公共事务为处理内容。
普遍性。以构成政治国家的全体成员为相对人。
复杂性。在主体,相对人,权力内容三要素上都呈现出复杂性。
组织性。是需要组织起来的权力。
公共权力的私有,即专制政治。特点是世袭制,终身制与集权制。
公共权力的公有,即民主政治。特点是选举制,轮换制与分权制。
公共权力的目标是秩序与公正。同时秩序与公正又是衡量公共权力的尺度。
即公共权力的行使权。在总体上被分解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立法权:确认公共利益,决定资源增益。
行政权:实质上是执行权,即执行议会的决定。提供公共安全;进行公共建设;社会日常生活的管理。
司法权:对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加以解决。
国家权力的双重性
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手段,作为公共的而非私人的工具而存在。
又以具体的人为权力主体,由个人加以行使和运用。
权力制约机制
在国家权力内部建立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即分权制衡机制;以公民共同体的公共权力所有权制约国家权力,形成来自国家权力外部的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立法权萎缩,行政和司法权在扩张。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
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的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的总称。
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完成特定的目标;是为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是一系列的政治行为;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
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执政党实现其领导的基本手段,经济法真的重要制约因素。
维护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指导和规范社会生活;调节各种利益关系。
阶级性;价值相关性;目标导向性;合法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按政策发生法真的逻辑顺序以及政策的层次性来划分: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按政策对社会和有关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进行划分为:分配性、调节性、自我调节性和再分配性政策。
按分配利益的种类来划分为:实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按政策设计的社会生活领域来划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文化政策。
政策效果的涵义
政策效果是一项政策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也是政策功能与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
分为直接与间接,预期与非预期,现实和潜在,正面和负面,实质和象征等。
政策的主体
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公民;司法机关。
制定,执行,评估,监控,终结。
第十二章 公共管理
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沟通、协调、控制、人事、财务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与自己 一起实现组织目标的一一系列活动过程。
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干预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公益性、责任性、强制性、阶级性、复杂性。
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可称之为政治统治或政治管理。
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称之为社会管理。
在一定阶段中凭借血缘关系,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偏见而居优势地位的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利用国家权利对社会的支配和控制行为。
政治统治的基础
暴力基础、社会管理基础、社会心理基础。
政治统治的类型
马克思韦伯:
传统型权威统治,建立在一般的相信历来适用的传统的神圣性和由传统授命实施权威的统治者的合法性之上的统治。
魅力型权威统治,权威来自与最高统治者的特殊魅力和超凡品质。
法理型权威统治,通过明白无误的规则和程序,依靠履行规定义务的服从观念而建立的统治。
对整个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管理。
指国家行政机关运用法律和政策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社会活动的管理。
社会性管理
指社会组织、群众团体根据社区公约、组织章程、活动计划等在某些方面实施的自我管理。
社会管理的性质
人主性、客观性、能动性。
功能活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评估。
基本手段:法律,经济,行政,思想教育。
第十三章 政治参与
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影响政府决策和公共管理的行为。
方式:投票、选举、合作活动、个别接触。
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公民,其政治参与和成都也高;结社的公民政治参与程度高;城市居民较农村居民更多的参与政治;不同年龄段的参与程度不同;宗教、种族方面的因素也会造成公民政治参会与成都的不同。
扩大民主;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有助于维持政治体系的运转;有助于实现政治稳定。
是一个公共选择的过程,是政治市场决策的过程。
投票的方式公开、半公开、秘密投票;强制和自由投票;出席和缺席投票。
政治投票规则
全体一致,多数,过半数。
政治选举的原则
普选;平等;自由;竞争;秘密投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定期选举。
成立选举主持机关;划分选举单位;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竞选;投票;计票当选。
模式:直接间接;多数制比例代表制。
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方式
政治选举,政党活动,政治社团活动,群众政治自治,政治接触。
其特点是:广泛性;不仅影响政府决策而且参与国家管理;政治参与是公民的义务。
若干问题:公民政治参与必须有动员式向自主式转变;构建民主政治文化;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扩大公民的知情权;处理好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关系。
第十四章 政治沟通
对政治信息的接收、选择、储存、分析和处理的过程。
四要素:输送者或沟通者;基本内容是政治信息的传送;接收者;沟通的渠道。
特点: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反映和表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政治活动的内容、形式、特点和规律,主要集中于国家证券活动;而意识社会政治制度的性质,也可以是政治生活的状况、政治环境的特点等;形式多样,观念的实体的,运动型态的;传递方式多样;在政治系统的运行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政治信息的定义:是以中介形式对诸种政治关系相互运动过程的反映和表征。
对政治系统起整合和驱动的作用;直接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合理化;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主政治的发展。
传播者;中介;受传者。
宣传;对话;劝说;协商。
两个媒介:大众传播;人际传播。
是社会公众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务所持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特征是非完全理性;不确定性和不易测得性。
民意测验的两大步骤
提问(问卷);选择样本。
民意测验的功能
信息反馈;辅助决策;示范沟通和社会评价。
第十五章 政治发展
广义的政治发展泛指人类政治进化的过程和状况,既涵盖政治形态的飞跃,也包括政治体系向合理化方面的变迁和调整,它是人类政治生活由低向高、由简入繁的演化过程,是人类社会总体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狭义的政治发展特指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政治体系向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现代政治体系的演进。
政治发展的目标
民主,效率,秩序。
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现实基础,历史文化因素制约政治发展,社会环境影响政治发展,国际环境也是制约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治革命的基本特征
以革命阶级为主体;以夺取政权为核心;以政治体系的根本变革为内容;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往往和暴力相联系。
政治革命的条件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统治阶级的统治客观上不能再维持;被统治阶级对现实生活的极端不满;革命分子强有力的领导。
政治革命的作用
更新政治系统,改善政治环境;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革命社会上的思想文化观念。
是指政治系统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特定的政治诉求,不断提高政治效能,改善政治关系,巩固政治统治而进行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自我调整和变革,其实质是政治集团对政治关系的调整。
政治改革的特征
自上而下的有计划的,和平的渐进的缓慢的,以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为准绳。
内容:政治结构的调整;立法制度的改革;行政制度的改革;司法制度的改革。
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
条件: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革新求变的文化氛围。强力的领导,理的目标,周密的计划,改革的良机,凝聚改革力量和广泛的社会支持。
作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
第十六章 政治稳定
指某以政治体系存在的有序性和连续性,有序性指系统内部各要素排列的合理性,连续性指系统功能的发挥不受阻碍。
阶级矛盾的对立体统一,是吧阶级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必须服从人类社会的生产矛盾规律,服从经济发展,是动态的稳定,主要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要求和实现,决定于统治阶级的历史命运和主管选择。
现代政治稳定的基础
现代化过程中生成的各种现代性;发育良好的市场经济;合理的政治结构和权力的合理配置。
政治不稳定的原因
政治腐败;财富分配的不均;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期望与社会满足的强烈反差和重大的政治决策失误。
内部和外部
发展中国家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
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总体生活水平;遏制政治腐败;扩大政治参与;防止社会失范;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第十七章 政治民主化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像多数人统治发展的过程。
动力:经济,政治,文化,国家外部。
政治民主的作用
政治民主是建设高度政治文明的必经之路。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在更大范围内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权利。政治民主化有助于提高公共决策的合理性,保证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个人效用的最大发挥。政治民主化有助于以和平的手段消除社会争端,降低制度变迁成本。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促进全球各个不同的政体形式和政治体系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维护世界和平。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特点
第一,& & & & 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壮大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提供强大动力。
第二,& & & &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改变了政治民主化的方式。
第三,& & & & 把建立社会公有制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物质保障。
第四,& & & & 人民民主权利空前扩大,实现多数人的统治。
第五,& & & & 公共决策取向以人民的利益为基准,为人民服务是基本原则。
第六,& & & & 决策方式严格履行民主集中制,在广泛民主的条件下实行集中。
第七,& & & & 基层民主获得不断提高。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阻碍与动力
阻碍: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高;缺乏浓厚民主思想氛围;民主制度不够完善;政治民主化进程缺乏足够的领导和规划;外国的压力。
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动力;追求民主政治成为执政党的意志;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意识增强。WTO后国际新挑战。
第十八章 政治文化
属于主观意识范畴,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准则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
政治文化的功能
首先,在政治制度建立时期,政治文化的内涵核心政治价值取向,赋予了政治生活目标、方向、内容。
其次,在政治稳定时期,政治文化的奠定政治系统持续和政治稳定的基础。
然后,在政治制度变革时期,政治文化的变迁成文变革的动力和导向。
最后,就政治行为来说,政治文化对其成员有导向规范调节的功能。
政治文化的要素
思想层次: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理论。
心理层次: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
价值取向层次。
政治文化差异的根源
第一,& & & & 不同的物质关系的产物。
第二,& & & & 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 & & & 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
第四,& & & & 社会传统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
是一个人获得政治人属性的过程;是一个政治的教育训练过程;是把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待机相传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过程
形成政治自我;积累政治知识;完善政治人格。
途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体,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网络。
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
即方法的运用效率问题,方法分为直接和间接。直接包括强制和明示诱导。间接即暗示艺术型。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内容和形式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第十九章 意识形态
是反映一定经济基础、社会关系以及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为维护、加强或推翻特定的阶级统治服务的思想理论体系,以哲学、宗教、伦理、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特征:实践性,阶级性,遮蔽性和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却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式,属于生产力范畴。与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一起。
各种意识形态
民主社会主义
第二十章 政治价值
是人类价值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指产生于一定历史条件的那些能够论证某种政治安排、政治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能够为理想的社会政治生活设计和计划指出方向,又能为所有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和政治过程建立规范、提供评价批评标准和解释意义的系统。
第一,& & & & 与政治的理解和政体的性质紧密相连;
第二,& & & & 是社会利益的整合器。
第三,& & & & 代表着对政治制度的设计和政治生活理想的构想,具有评价性,调整性,规范性,批判性,指导性功能。
一种重要价值,含有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公正、正当等意思。
分配正义,持有正义,制度正义。
公民社会的重要性
对民主政治的建立、发展、维持和稳定来说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是培养公民美德的合适场所。
新手上路, 积分 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在线时间8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 积分
回复 楼主 lsc3148650 的帖子
哈哈,谢谢啦!!顶个
一起努力去考研!!
新手上路,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在线时间1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92 积分
Powered by Discuz!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范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