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越楼继伟 中等收入陷阱阱

如何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自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后,关于中国将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就甚嚣尘上。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譬如,像智利、马来西亚、阿根廷以及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直到2007年,这些国家仍然挣扎在人均gdp3000美元至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所以,世界银行把这个很难突破的“瓶颈”称作“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背后是什么“中等收入陷阱”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问题,是传统增长模式的枯竭与转型升级的失败。在世界银行的表述中,“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一项重要特征是,“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恰恰处于这样的尴尬位置。由于原材料以及劳动成本的不断高攀,低端制造业已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呈现向东南亚等国家转移的倾向。一位在金东区江东镇投资办厂的永康籍企业家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保温杯等小五金产品已经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了。原因就是很多越南、孟加拉、菲律宾等国家生产的类似产品,价格更低。这些产能就是外国资本从中国转移出去的。而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一方面科技实力仍难敌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导致价格优势丧失。这些还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中等收入陷阱”背后是西方社会对资本的垄断、科学技术的垄断、资源产品定价权垄断、金融资产定价权垄断等一系列因素引发的,绝不是单单通过降低人力成本或土地成本就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西方国家拥有在资本上的垄断权。这种权力,可以让西方国家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转移自己的投资目标国。当一个国家的人力、土地、环境、社会成本都比较低,适合低成本投资时,西方资本会进入这个国家投资,带来的是这个国家经济上升,收入增加。然而,随着收入上升,生产成本开始增加,当增加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时”,西方资本就会因为生产成本的提升而撤离这个国家。一旦撤资,这个国家投资减少,经济活力下降,自然收入就难再增加。除了投资之外,还有世界贸易中的不公平现象。目前,西方国家拥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绝对技术优势,这种技术优势使得他们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虽然落后国家劳动人民付出了更多的劳动,却得不到体现。更可怕的是,西方国家建立了完善的资本市场,拥有对各种资源的定价权,特别是美元、欧元作为全球商品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他们可以调整货币价格这把尺子来将更多投资的利润留在西方经济体内。这样,一方面掌握货币价格,一方面掌握商品价格,同时还掌控资本流向,这自然就可以控制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才能实现跨越对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中等收入陷阱”如同一个摆脱不掉的梦魇。在快速发展阶段,几乎每个国民都享受发展的成果,人人从经济发展中获得好处;但在发展后期,大部分国家都会出现财富向少部分人聚集的现象,这些国家的政府如果不能摆脱利益集团的胁迫,就会出现贫富分化,也就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肯定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效率,而忽略公平的价值取向,让中国在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时候,贫富差距过度拉大,为可持续发展设置了障碍。有经济学家指出:“高度的不平等有可能会阻碍增长,因为无法获得信贷的穷人也许不能利用投资机会,也有可能成为政局和社会不稳的根源,阻碍投资和增长。”更早的年代,卢梭在《论不平等》中说过:“社会经济不平等给予共同体中有些人过分强大地影响法律制定的力量,把共同体分裂成充满敌意的帮派,都不愿意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小团体利益。”要改变中国社会收入不公平局面,必须先从两个领域入手:一个是坚定不移地进行财税体制改革,通过财税体制向特权阶层开刀;二是加紧构建新型福利社会,减少国人后顾之忧。除了分配方面,在经济发展上,我们必须搞自主创新,必须产业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方面是生产率的提升,一方面是单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再配上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整个社会的人均收入自然就提高了,生活水平也就跟着提高,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就水到渠成了。 1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胡永泰: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背景】当下,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正面临调整,而随着中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会否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愈来愈值得关注。
  中国在2010年人均GDP到达4400美元以后,即步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不过,世行在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时指出,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成功地跻身为高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2011年的划分标准,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2475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这些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的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
  一些拉美和东南亚国家就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马来西亚曾是东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自2001年出现持续的间歇性经济增长滞后,便陷入典型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会否重蹈马来西亚覆辙?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有何选择?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学系教授、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胡永泰表示,中国追赶的脚步很难保持下去,增长的不同阶段必然会面对不同的困难,需要采取新措施、新模式。
  胡永泰认为,可以把中国看作一辆快速奔跑的汽车,会有三类问题导致这辆汽车出问题。第一种是轱辘掉了,比如国内的经济机制出问题了;第二是软件出问题,比如这辆车内部的人打了起来,或者是中国出现了政府无力、腐败,导致人民不满,使得社会不稳定,这些不稳定会影响投资,最终影响经济增长;第三种是供电的问题,比如汽车没有油了,或者车撞到了其他人设置的路障。这个问题无法自己解决,需要寻找一个借鉴其他国家的方法。
  这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Y=X0×aX1×bX2×cX3”来表示,“只要任何一个X是0,幸福指数就是0”,胡永泰称,“因此,必须要以整体的方式来看我们的政策。”
  胡永泰表示,可以采取的新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需求管理”;进行户籍、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市化;建立更加有效的养老体系,使这个体系的资金来源更有持续性;改革金融体系,促进中小私有银行进一步发展;改善城市环境管理政策;进一步修订独生子女政策;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消减社会不安定因素;改革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等。
  此外,胡永泰认为,中国需要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必须推动多方谈判,进一步减少进口限制,同时更好地管理人民币。和谐社会的理论可以国际化,把它扩大到“和谐世界”的概念。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考虑到外交关系的影响。中国应该负起越来越大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问题。■
  (财新记者 汪苏 据胡永泰11月1日于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论坛发言改写)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张帆
新闻订阅:订阅后,一旦财新网更新相关内容,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发邮件通知您。
在这里,您可以选择接收的频率:
确定增加订阅含有的新闻?
,您所订阅的新闻会发送到邮箱:(此邮箱不可更改,且每个邮箱最多可同时订阅20个关键词
您已选择接收的频率为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微信号:caixinfinance
微信号:caixintmt
微信号:on_china
微信号:wuyang
微信号:on_equaducation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新媒体实验群中国该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近段时间以来,“中等收入陷阱”屡被提起,有经济学家豪言“中国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但大多数经济学家则持悲观态度,毕竟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连高层都多次言及“不容乐观”。
躲进柜子里的光屁娃
新闻网站、博客、社交网络的崛起证明了,在新的时代,...
  近段时间以来,&中等收入陷阱&屡被提起,有经济学家豪言&中国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但大多数经济学家则持悲观态度,毕竟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连高层都多次言及&不容乐观&。纵观大多数对中国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建议,基本上都是以经济治标,而避开政治治本。
  何谓&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将世界各经济体按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划分为四组,即低收入、下中等收入(偏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偏上中等收入)、高收入,并每年公布新调整的标准。根据2011年7月的最新调整,低收入的标准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100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为美元,上中等收入为美元,高收入为12276美元及以上。其中,&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合计统称为&中等收入&。
  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的复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着重刻画了当某国人均收入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无法顺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不足,而处于经济停滞的状态,并特别指出东亚地区普遍存在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警告东亚经济要防止陷入&中等收入陷阱&。2010年世界银行又在《强劲复苏与风险积累》中进一步强调,由于工资成本不断上升,又无法提升自身所在价值链的位置,进入服务于创新为主的更高发展阶段,因而不得不在产业链的较低水平处竞争,陷入经济发展停滞的中等收入陷阱难以避免。该报告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所共有的特征描述为: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就业困难、社会动荡、社会公共服务短缺、金融体系脆弱、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造成畸形发展、民主进程缓慢等。历史上很多经济体可以很快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很多也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失败与成功范例
  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无法自拔。面对不断上升的工资成本,这些国家作为商品生产者始终挣扎在大规模和低成本的生产性竞争之中,不能提升价值链和开拓以知识创新与服务为主的高成长市场。
  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则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一些国家收入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如菲律宾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671美元,2006年仍停留在1123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太大变化。还有一些国家收入水平虽然在提高,但始终难以缩小与高收入国家的鸿沟,如马来西亚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12美元,到2008年仅达到8209美元。拉丁美洲的智利,在中等收入阶段滞留了40年,乌拉圭滞留38年,巴西1975年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至今尚未进入高收入水平阶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的预测,阿根廷大约在2015年左右才能达到进入高收入水平阶段,届时,阿根廷将在中等收入阶段超过半个世纪即53年。
  相比起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的失败例子,国际上公认的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但就比较大规模的经济体而言,仅有日本和韩国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转换。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972年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1987年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7年。概括来讲,他们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有几点主要因素:
  1、公平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上世纪60年代,日本国民经济和中央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达10%以上。日本抓住时机实施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全面提高社会各阶层工资收入,筹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本国农业,积极扶持和扩大中产阶层,构建起大众消费社会,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韩国自上世纪70年代起推行&新农村运动&,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大幅增加农户收入,缩小城乡收入比例。80年代起又重点实施收入、医疗、教育、居住4项基本保障计划。
  2、加大研发投入与创新立国。根据郑秉文教授的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进入高收入行列,日本完成了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的转型,为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奠定基础。韩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改造出口导向型经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以激发其内在的创新能力。其中日本研发投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由1970年的1.8%增长到2007年的3.45%。而韩国研发投入增长更为惊人,增速超过GDP的增速,研发投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由1970年的0.4%跃升至2007年的3.47%,超过日本而居世界第一。
  3、重视知识和人才培养。日本和韩国不惜斥巨资发展教育体系,在国际上广揽尖端人才等,积累了十分丰厚的人才资本。日本在二战前就是人力资源强国,拥有大量的优秀科技人员和管理人才。而韩国高等教育普及度高达95%,超过美国的82%。
  4、破除经济垄断,强力打压财阀。日本和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出现了势力强大的财阀集团。二战结束后不久,日本政府冻结了15家大财阀的财产,此后解散对象不断扩大,先后指定56个家族为财阀家族,625个公司为&限制公司&。为防止财阀复活,还公布了《关于禁止垄断和保证公平交易的法律》和《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并按此法律分割了325家被指定为经济力量过度集中的企业。在韩国,进入上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以垄断集团、政府与银行的三角关系为基础的&财阀经济模式&不利于市场化竞争、容易催生腐败等弊端,开始减少对财阀支持。1998年初,韩国前总统金大中上台伊始,强力打压财阀,整改财团财务结构,规范金融秩序和投融资体制,加强税务监管等措施。
  5、推动民主法治监督,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府机构。官员腐败和政府失去公信力,是导致很多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韩国在近年来一直推进政府转型,为跨越陷阱奠定良好的治理基础。一方面较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韩国早期实行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进入80年代后,韩国从法律层面强调市场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减少政府对产业的干预,政府从&主导&变为&引导&,减少&越位&与&错位&。另一方面,不断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建设透明政府。韩国前总统金泳三颁布《公务员伦理法》,带头进行财产公示,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韩国通过将政府行为的细节展现在阳光下,避免了被利益集团所绑架,遏制了腐败,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提高政府整体运作效率,造就一个更加廉价、高效、透明、有力的服务型政府。日本有较为完备的防治腐败的法律和制度,日本刑法典中设立了反贪污贿赂罪专章,大力推行了财产公示,日本的媒体也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揭露了多起首相腐败大案。
  公平正义的政治社会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毋庸置疑,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风险已逼近&中等收入陷阱&。虽然在官方数据上中国还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很大程度是政府主导的铁公机与房地产构成,如今这两个推动机已临近崩溃。当支撑经济发展的土地资源消耗一空,人口红利逼近零点,中国拿什么来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邓聿文先生在《全面改革的可能性及政改限度》中提出中国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包括经济、社会、政府和政治几个方面,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其中,经济领域的改革重点有三,一是打破垄断,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二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对应;三是加强金融体系建设,解决金融体系开放不够与金融创新不足同时并存的问题。社会领域的改革重点有四:一是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消除两极分化;二是放权于社会,加快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三是废除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破除阶层流动障碍;四是强化社会参与。政府的改革重点有二:一是限权和放权,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管制,将政府垄断的权力下放给社会,让人们自我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有限政府;二是大力反腐,力争在反腐败上有制度突破。而上述改革要深入,都会触及到政治改革。
  事实上,发展经济仅仅是治标,政治转型才是治本。发展中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在于实现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
  因此,推进公平正义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前提。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感受最深的、最不满的,是公平正义受到了破坏。而在一个公平正义不能得到维护的社会中,每个群体的人生活得都不舒服。因此,重建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社会当前最急迫的问题。以公平正义为取向的改革,必须实现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将政治社会生活纳入法治轨道,破除权贵资本主义,建立利益表达、施加压力和社会博弈机制,促进公民意识和社会组织的发育,促进公民权利平等。
  改革已是箭在弦上,如果新领导人迟迟不顺应民众的需求启动政治与经济的双重改革,社会将会积累更大的风险和危机,这对新领导的权威建立非常不利。要知道,当前国民已不再满足于&面包时代&,能否让每个国民过得有尊严、活得踏实,对执政者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是个足以名垂千古的机会。
(来源:凤凰网博客 & 编辑:翻页)
【把文章分享到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茅于轼先生的著作《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终于出版了。这是迄今为止茅于轼先生针对中...
我国大陆居民平均收入相当于美国的十五分之一,却要承担比美国还要贵的油价,不仅出行...
正在载入,请稍候...
茅于轼先生的著作《中国人
近段时间以来,“中等收入
我国大陆居民平均收入相当
中国军队不仅是当代现代化
信息满天飞的时代,我们不
&&&新闻网站、博客、社交网络的崛起证明了,在新的时代,信息发布的成本已经接近于无。任…
Copyright & 财识网版权所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比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比较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应用_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_王森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应用_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_王森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