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节能美白101个小窍门门课题研究结果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调研》--研究项目列表-研究项目 研究-市场研究--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绿色地产,可持续建筑,节能建筑--Powered By SiteEngine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调研》
=630) {this.resized = this.width=550} else { this.resized = }"> 项目背景
中国绿色建筑的现状耐人追寻,委托方国际铜业协会委托TopEnergy发起本课题,其目的在于,弄清社会各阶层对绿色建筑这一新生事物的看法、所持的态度等,以推导出绿色建筑,乃至整个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作为行业发展的参考。 通过对影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的访谈和调研,弄清楚我国社会各界对绿色建筑这一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宣传绿色建筑理念的同时,也把握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630) {this.resized = this.width=550} else { this.resized = }"> 项目概述
—项目进行时间 2005年 —支持单位 国际铜业协会(中国) 北京启迪德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团队 TopEnergy市场研究团队 黄俊鹏,TopEnergy.org绿色建筑论坛 孙翠莲,TopEnergy.org绿色建筑论坛 徐 鹏,TopEnergy.org绿色建筑论坛 黄献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TopEnergy.org绿色建筑论坛 邵 凯,国际铜业协会(中国) 王 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技术系,TopEnergy.org绿色建筑论坛 云 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宗德新,重庆大学 谢 辉,重庆大学 —精彩文段 2 影响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建筑首先也是一种商品,它从生产到消费背后需要多个群体共同支撑,这些群体同时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作为这一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政府、地产开发机构、研究机构、设计机构、建设机构、产品供应商、行业协会、消费者、金融机构乃至媒体,都在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同推动力量和影响因素。=630) {this.resized = this.width=550} else { this.resized = }"> 有关此项目更加详细的进展情况,请点击以下链接: 详细点击
=630) {this.resized = this.width=550} else { this.resized = }"> 研究成果
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内同绿色建筑相关的政府机构,研究及设计机构,地产机构及企业厂商等80位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并根据研究项目的进程,出具了《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和趋势调研中期汇报》,《中国绿色建筑观念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现状及趋势》,《中国绿色建筑制度建设现状及趋势》专题报告。并在本次调研基础上形成的国内首部完整性的民间绿色建筑发展现状白皮书: 《2005中国绿色建筑元年——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报告》。=630) {this.resized = this.width=550} else { this.resized = }"> 报告目录(如下)报告目录 术语表 1 研究概况 10 基本结论 10 1.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0 2.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11 研究方法 12 1. 数据采集方法之一:深度访谈DI(Depth Interview)方法 12 2. 数据采集方法之二:小规模座谈会方法 18 3. 数据采集方法之三:文献数据采集方法 18 4. 数据分析方法 18 5. 研究可能存在的偏差及结论复核说明 18 项目背景 19 致谢 20 I 绿色建筑研究概述 24 1.1 “绿色建筑”的定义 24 1.1.1 绿色建筑的社会性 24 1.1.2 绿色建筑的技术性 24 1.1.3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 25 1.2 海内外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概况 26 1.2.1 英国BREEAM 26 1.2.2 美国LEEDTM 28 1.2.3 多国GBC 29 1.2.4 澳大利亚NABERS 31 1.2.5 日本环境共生住宅A-Z 33 1.2.6 日本CASBEE 34 1.2.7 加拿大BEPAC 361.2.8 挪威EcoProfile: 36 1.2.9 瑞典EcoEffect 36 1.2.10 中国香港HK-BEAM 36 1.2.11 中国台湾《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 37 1.3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动因 40 1.3.1 外因 40 1.3.2 内因 41 (1)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房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41(2) 室内环境污染的加重 41 (3) 发展建筑节能的需求 41 1.4 我国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概况 42 II 绿色建筑观念研究 44 2.1 绿色建筑的内涵 44 2.1.1 目标说 45 2.1.2 过程说 47 2.2 绿色建筑的外延 49 2.2.1 绿色建筑在中国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49 (1) 政府 49 (2) 地产开发机构 51 (3) 消费者 53 (4) 其他群体在绿色建筑发展中的作用 54 (5) 不同群体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互动机制 57 2.2.2 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有利因素分析 58 (1) 政府推动力度不断加大 58 (2) 社会推动力量正在形成 58 (3) 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具备必要的基础 60 (4) 消费者的绿色建筑消费意识逐步增强 61 2.2.3 中国发展绿色建筑的不利因素分析 62 (1) 观念问题是首要障碍 62 (2) 基于推动力分析的不利因素分析 66 (3) 基于产业链条的不利因素分析 69 2.2.4 关于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定位的两种观点 70 2.2.5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差距认知 742.2.6 绿色建筑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判断 74 2.3 绿色建筑认知共同性与差异性分析 76 III 绿色建筑技术研究 79 3.1 绿色建筑技术观念 79 3.1.1 绿色建筑与整合设计(整体设计、协同设计) 79 3.1.2 绿色建筑的动态设计 803.1.3 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化 81 3.1.4 绿色建筑技术的本地化 823.2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 83 3.2.1 被动设计 83 (1) 自然采光(昼光照明) 83 (2) 自然通风 83 (3) 屋顶绿化(植被屋面、种植屋面) 84 综合应用实例:上海市生态建筑示范楼 85 3.2.2 围护结构 87 (1) 外墙外保温 87 (2) 建筑遮阳 88 (3) 节能门窗 88 综合应用实例:深圳招商地产泰格公寓 89 3.2.3 能源供应 90 (1) 建筑环境控制用能概述 90 (2) 低品位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91 应用实例:天普新能源示范楼 95 应用实例:科技部建筑节能示范楼 99 (3) 分布式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101 应用实例:广州大学城分布式能源项目 108 (4)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110 应用实例:皇明超级节能示范楼 115 应用实例:北京工业大学高科技能源楼 120应用实例:上海闵行“零能耗”住宅示范项目 125 (5) 蓄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126 应用实例:清华大学超低能耗示范楼 128 3.2.4 末端设备 132 (1) 空调系统末端 132 综合应用实例:北京锋尚国际公寓 137 综合应用实例:北京万国城Moma国际公寓 139 (2) 绿色照明 141 3.2.5 节水技术 145 (1) 直饮水(分质供水) 145 (2) 中水回用 146 (3) 雨水利用(雨洪利用) 146 (4) 人工湿地 147 (5) 节水器具 147 (6) 节水绿地浇灌技术 148 3.2.6 楼宇自动化 148 3.2.7 建筑能源管理 150 3.2.8 绿色建材 151 IV 绿色建筑制度研究 152 4.1 绿色建筑制度体系的基本构成 1524.2 我国绿色建筑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152 4.2.1. 基本法律发展状况 153 4.2.2. 行政及地方法规发展状况 153 4.2.3. 规章及标准发展状况 154 (1) 各种实施细则与行业规范 154(2)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154(3) 绿色建筑相关设计标准 155 4.2.4. 微观制度发展状况 158 (1) 能效标识与节能认证制度 159 (2) 供热体制 160 (3) 绿色能源制度 162(4)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1644.3 我国绿色建筑制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654.3.1 基本法律缺乏相应的子法支持 165 4.3.2 行政及地方法规没有相应的财税制度配合 167 (1) 现状问题 167 (2) 国外的经验 167 (3) 专家的建议 169 4.3.3 规章及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标准 170 (1) 操作性规章有待完善 170 (2) 规章、标准的实施监督有待完善 170 (3) 规章、标准与市场的结合度有待提高 170 4.3.4 微观制度市场化程度低 174 (1) 建筑能效标识体系尚未建立 174 (2) 供热体制改革面临困境 175 (3) 绿色能源制度处在初建期 176 (4)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应从工业领域向民用建筑领域推广 176 4.3.5 诚信机制尚未建立 178 V 结论 180 5.1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180 5.1.1 观念现状 180 5.1.2 技术发展现状 180 5.1.3 制度建设现状 181 5.2 绿色建筑在中国发展的趋势 181 5.2.1 观念发展趋势 1815.2.2 技术发展趋势 182 5.2.3 制度发展趋势 182 VI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184 6.1 研究的不足 184 6.1.1 消费者研究方面的缺憾 184 6.1.2 关于技术的研究有待深入 184 6.1.3 关于制度的研究可能存在遗漏 184 6.1.4 研究手段单一,部分群体的访问样本偏少,第一手资料不够丰富 184 6.2 后续研究建议 185 6.2.1 总体建议 185 6.2.2 观念研究建议 1856.2.3 技术研究建议 185 6.2.4 制度研究建议 186 参考文献 187 附录 190附录1 部分访谈记录 190 附录2 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以及推广建筑“四节”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政策措施体系情况 329
=630) {this.resized = this.width=550} else { this.resized = }"> 相关申明
上述研究成果均为筑能网市场研究中心与TopEnergy 绿色建筑论坛、课题相关支持单位和机构合作完成。如需节能和绿色建筑相关市场研究及咨询服务,请与筑能网(www.TopEnergy.org)市场研究中心联系。感谢您的关注。=630) {this.resized = this.width=550} else { this.resized = }"> 电话咨询 010-=630) {this.resized = this.width=550} else { this.resized = }"> 邮件联系 我们的咨询专员会在第一时间内与您取得联系
我们的服务
⊙ 提供建筑节能市场项目咨询和顾问服务 ⊙ 提供建筑节能相关领域的市场调研,专项研究及项目测评 ⊙ 承接各类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人士访谈 ⊙ 策划和组织同建筑节能领域相关的各类专题研讨,产品展会及项目评估
&&&&&&&&&&&&&&&&&&&&&&&&&&&&&&&&&&&&&&&&&&&&&&&&&&&&&&&&&&&&&&&&&&&&&&&&&&&&&&&&&&&&&&&&& &
版权所有达实德润及专家电子邮件: 联系电话:010- 传真:010-主编邮箱:& 手机:& QQ:& 本网法律顾问:北京京平律师事务所王冠华律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5号768设计创意产业园区C座2号 邮政编码:100083
{京ICP备号-3& 京公网安备66号}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增氧减碳绿广州,低碳实践迎亚运
&&& 环保,一直是中国的热点话题;绿化,依然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呼吁环保,呼吁绿化,而《哥本哈根协议》也呼吁着世人要保护我们的地球。在‘绿色亚运’之风吹向广州之时,我们支部也揭开了此次‘增氧减碳绿广州,低碳实践迎亚运’的团日活动的序幕。  
本次活动由两大版块组成――‘增氧减碳方案设计大赛’和‘环保低碳行’。两大版块都是以提高支部成员环保理念为主线,在提高支部成员素质以及能力的基础上,号召大家共同加入低碳行列,为实现绿色亚运而努力。增氧减碳方案设计大赛版块,意在加强同学们实践能力,丰富科研知识,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会研究步骤,培养科研精神,更重要的是增进同学间友谊,为以后的学习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环保低碳行版块鼓励各支部成员走出户外,向群众宣传低碳知识,让环保观念深入人心。倡导低碳生活,以引起更多的人群对于节能减排的关注,大家都以实际行动为绿色亚运加油。  
通过此次活动,让支部成员对‘绿色亚运’这一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懂得环保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支部成员的实践能力,更加培养了严谨的科研精神。在实践过程中,支部成员也学会了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彼此的友谊。低碳实践行更是走出校园,走近群众,不仅锻炼了大家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能力,更是将低碳理念,环保之意带向群众,号召更多人们加入低碳行列,共同以实际行动迎接亚运的到来。  
活动目的意义:
(一)方案设计篇  
1、聚焦亚运热点,攀登环保高峰  
亚运会和环保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团日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会了解更多关于亚运的动态,使爱国情怀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中;同时也会在科研中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使环保观念更深入人心。  
2、加强实践能力,丰富科研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本次团日活动旨在通过集体的活动加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靠自己的双手获得科学知识。  
3、学会研究步骤,培养科研精神  
要做好科研,研究步骤的正确性是至关重要的。而精神则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起来。本次团日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同学们明确研究步骤,同时牢固建立科研的理念。  
4、频繁成员交流,密切内部关系  
一个班级的凝聚,并非仅仅靠个人的力量。团日活动,是增进同学间友谊的桥梁。科研活动中同学们互相学习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低碳实践宣传篇  
1、走出校园沟通群众,让‘低碳’深入人心  
不仅是我们大学生要了解低碳的重要性,更要让每个人都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走出校园向群众宣传低碳知识,让他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我们的努力,号召大家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2、力挺哥本哈根协议,争当绿色亚运宣传人  
哥本哈根协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后期的延续方案,这次会议被誉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其中讨论的环保话题直接关系人类的发展,会议涉及的环保建议、环保倡议更值得我们去实践,为早日实现绿色亚运,我们应当争做绿色亚运环保人,以小力量号召大群众共同为亚运加油。  
3、促进内部沟通, 提高成员素质  
本活动注重体能的提高及道德的培养,在活动中能更加密切各支部成员之间联系,让他们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增进了成员之间的友谊,将为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团支部奠下基础。  
团(总)支部
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委员会
号至5月18号
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广州白云山
1、潜移默化,坚固理论知识。通过一个月的研究,支部成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出自己的研究方案,我们不仅学会了制作一个科研课题的具体流程,更是在查阅相关文献以及与老师的讨论当中,学会了很多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后盾,并对以后的就业或者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  
2、走出校园,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此次白云山的户外宣传活动,更加深入了解有关低碳的相关知识,认识低碳的重要性;了解低碳环保生活小诀窍,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同时也促进了各支部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加强了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  
3、分组协力,培养科研精神。近30天的坚持与钻研,支部成员的合作能力以及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科研精神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以后的实际生产活动或者科研实践中,我们更能以锲而不舍、不屈不饶的态度面对各种难题;同时,不仅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了锻炼,更是学会合作、学会鼓励、学会分享。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本次活动全程报道,本支部博客也对活动进行大力宣传:  
4、力挺绿化,低碳融入亚运。白云山的户外宣传活动让各支部成员走出户外,在此次进行活动的同时,又让各支部成员缓解学习压力,在放松身心,锻炼身体的同时,更加促进了支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增进友谊。同时更加深刻明白了环保理念,真正将环保理念融汇到绿色亚运中去,将绿色亚运的理念点亮于每个角落。  
经费预算详情: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本次活动进行全程追踪报道,本支部博客也大力宣传此次活动:  
增氧减碳绿广州,低碳实践迎亚运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9工技三支部团日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从‘绿色奥运’到‘绿色世博’,再到如今的‘绿色亚运’。环保,一直是中国盛世的热点话题,绿化,依然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人们从未停下脚步探索的难题,植树造林以增加氧气量也是关注度颇高的话题。但是,究竟种植什么植物能帮助人类吸收掉更多的温室效应气体――CO2,又是什么植物能尽最大的贡献生产更多的O2呢?同为氧气制造者的植物,由于种群的差异,其吸碳产氧的能力是否会截然不同呢?这些问题似乎并未同样成为热点研究项目。那么如何测量植物单位体积叶片在净光和速率下产生的CO2和O2的比值呢?为了探究这些问题,09工技三支部开展本次科研方案设计活动。同时,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作为大学生更有责任向群众宣传低碳生活,让每个人都认识低碳生活,走进低碳生活,实践低碳生活。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做“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才能为地球多增添一份绿色。因此,在亚运之风吹向广州之时,我们支部揭开了本次团日活动的幕布。  
二、活动目的  
(一)方案设计篇  
1、聚焦亚运热点,攀登环保高峰  
亚运会和环保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团日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会了解更多关于亚运的动态,使爱国情怀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中;同时也会在科研中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使环保观念更深入人心。  
2、加强实践能力,丰富科研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本次团日活动旨在通过集体的活动加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靠自己的双手获得科学知识。  
3、学会研究步骤,培养科研精神  
要做好科研,研究步骤的正确性是至关重要的。而精神则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起来。本次团日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同学们明确研究步骤,同时牢固建立科研的理念。  
4、频繁成员交流,密切内部关系  
一个班级的凝聚,并非仅仅靠个人的力量。团日活动,是增进同学间友谊的桥梁。科研活动中同学们互相学习的同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低碳实践宣传篇  
1、走出校园沟通群众,让‘低碳’深入人心  
不仅是我们大学生要了解低碳的重要性,更要让每个人都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走出校园向群众宣传低碳知识,让他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我们的努力,号召大家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2、力挺哥本哈根协议,争当绿色亚运宣传人  
哥本哈根协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后期的延续方案,这次会议被誉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其中讨论的环保话题直接关系人类的发展,会议涉及的环保建议、环保倡议更值得我们去实践,为早日实现绿色亚运,我们应当争做绿色亚运环保人,以小力量号召大群众共同为亚运加油。  
3、促进内部沟通, 提高成员素质  
本活动注重体能的提高及道德的培养,在活动中能更加密切各支部成员之间联系,让他们认识到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增进了成员之间的友谊,将为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团支部奠下基础。  
三、活动主题  
低碳节水,环保中国  
四、活动对象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9工技三支部所有成员  
五、活动时间和地点  
低碳宣传实践行:2010年4月9号――广州白云山  
方案制作阶段:2010年4月10号至5月10号――华南师范大学  
成果总结大会:2010年5月16号――华南师范大学第一课室。  
六、课题研究步骤及总结流程  
绿色亚运宣传篇:环保低碳行  
第一阶段:低碳实践前奏篇(2010、4、1――2010、4、6)  
小组成员通过上网、到图书馆等方式搜集有关低碳方面的资料。  
大家一起制作一张以‘我为哥本哈根减斤碳’为主题的海报,海报涉及《哥本哈根协议》和低碳环保等相关内容。  
各小组成员写一份以‘我为哥本哈根减斤碳’为主题倡议书  
对支部成员分配相关工作,落实密切合作,并学习相关应急知识。  
第二阶段:低碳实践进行篇(2010、4、9)  
一、登山途中,各小组成员向游客宣传‘低碳’知识,并向他们征集一些低碳环保的生活小诀窍,同时邀请他们在我们的倡议书上签名,表明他们对我们此次活动的支持,同时加入到实践低碳生活的行动中来。  
二、到达山顶公园,各小组将搜集到的低碳环保的生活小诀窍汇总。然后进行“低碳生活,我知道”的趣味问答游戏。在了解低碳生活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拉近本支部成员的距离,二来可以舒缓大家的压力,愉悦心情  
三、部分成员用肢体摆出“co2”形状,并提出倡议,作出承诺,号召人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四、“表决心留脚印”(各成员穿着鞋底涂黑炭末,在印有地球的白布上行走,留下碳的足迹,然后同学们戴上手套,涂上绿色,将手印留在碳的足迹上,表示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保护地球)。  
课题研究篇:增氧减碳方案设计大赛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4、10――2010、4、16)  
咨询相关专业知识导师,确定好研究对象。  
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学习研究具体步骤。  
对支部成员进行分组,分配研究研究方案。  
查阅植物品种有关资料,构建研究步骤雏形。  
第二阶段:方案制作阶段(2010、4、16――2010、5、9)  
挤出空闲时间与辅导老师进行讨论,学习专业知识  
各小组对方案进行改良,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咨询辅导老师改良步骤的可信度。  
完善整体研究方案, 制作好演说文稿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0、5、10――2010、5、16)  
各小组选好代表,为支部 成员及 老师们展示研究方案  
各小组成员浅谈【哥本哈根协议】,对协议相关议程进行讨论、学习  
各小组成员在‘绿叶’上写下低碳小窍门,共‘植’环保之树  
辅导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做总结。  
七、活动特色  
(一)贴近生物技术,发挥专业优势  
充分发挥本专业优势,从生物技术研究站点出发,着力注重环保事业发展,真正将专业知识与团日活动主题融为一体。  
(二)提升专业水平,培养科研精神  
本次团日活动,意在增强支部成员的思考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查阅文献以及咨询老师的过程中提升本身专业水平;以小组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方案培养耐苦耐劳、专心致志的科研精神。  
(三)齐心致力科研,增强支部团结  
课题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不仅能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以扩展研究的范围,更能达到一种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效果,以加深小组之间的感情,增强支部总体的凝聚力。  
(四)独劈环保角度,弥补科研漏洞  
本次活动主要从环保正面研究出发,专攻科研学术较为涉及到的研究领域,独劈绿化蹊径,为环保部门提供植树数据,为绿色亚运增添和谐一笔。  
(五)以点带面铺开环保之路,以人带众灌输绿色亚运  
此次活动真正将环保理念带出校园,在身体践行的基础上,更能诠释出环保理念,低碳观念,在校外积极展现生科学子的风范,号召群众共同致力低碳生活,一起渲染绿色亚运。  
八、可行性分析  
(一)课堂理论融入方案制作,方案制作加深课堂理论。  
本课题研究倾向于植物学,而本学期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学习植物学。因此,进行本次科学研究,不仅能让理论知识促进方案的制作,也可以在方案的制作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二)专业导师全程指导,随时为同学解决疑问。  
本次活动得到老师的认同、支持,辅导老师将为我们讲授相关的知识,以让我们能更好完成研究项目。  
(三)支部成员热情高涨,共同攀登科学高峰。  
课外研究一直是支部成员所热衷,但是教学内容缺少这方面的项目,本次科研更能得到支部成员的全力支持,将研究项目完成得更为科学化。  
(四)奉献环保事业人人有责,绿化净化校园人人支持。  
地球的净化程度与每一个人是息息相关的,做好环保工作不仅仅是专业人员的事,更是每一个人的职责。  
(五)群策群力共商方案,齐心协力办好活动。  
&方案制作前期,支部成员积极提出建议,踊跃发表意见,奠定活动的好基调,活动全程班委都能起带头作用,共商相关事项,且支部成员均能积极配合,踊跃提出建议和意见,加强本班的凝聚力。  
(六)充分利用时间,合理分配任务  
此次活动主要流程都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周末时间以及平时课余时间与小组成员或者老师进行探讨与研究,因此支部成员更有热情投入本次活动,同时确保了分工的合理性,也确保了支部成员的  
九、课题研究分组及分工情况  
(一)科研小组分组、研究项目表  
(二)课题研究工作安排、分工表  
十、前期准备  
一、召开班会,确定活动主题  
&&& 召开班级会议,支部成员提出自己的想法,相互讨论,逐层选出最好的主题。  
二、充分考虑,确定最佳方案  
班干团干筛选最佳方案,分析可行性及活动意义度,最后确定出活动方案。  
三、合理分工,制作小组方案  
确定方案雏形,与辅导老师进行讨论,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步骤。之后进一步完善方案,对支部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工作。  
四、分组合作,完善最终方案  
对支部成员进行分组,共分为五个研究小组,各组成员进行选题并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获得相关资料,完善小组研究方案。  
五、制作ppt,展示研究方案  
总结会议召开之前,各小组需要将各自的研究方案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更好地解说自己的方案。  
六、齐心协力,确保顺利践行  
在奔赴白云山宣传之前,确定好活动所需物品,如碳、倡议书、签字笔等等,并且安排相关进行提前踩点,确保活动更顺利进行。  
十一、风险预测及应急措施  
1、有关科研知识理论不能理解&&&&&&&   
应急措施:全程将有辅导老师对实验步骤以及理论进行指导和讲解。  
2、选取的方案过于完善,未能进行改良&&&&&&   
应急措施:对方案的流程进行全面审读,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查阅相关资料解决疑问。  
3、总结会议现场秩序混乱&&&&&&&   
应急措施:届时将安排有关人员负责现场的秩序维持,保证流程顺利进行  
4、辅导老师有事不能参加总结会议&&&&&&   
应急措施:另请相 关专业 老师以及师兄师姐参加会议,点评方案,提出建议。  
5、有些同学不熟悉本区,可能搭错车搭车均&&&&&&&   
应急措施:以小组为单位,分批启程,队长都是较熟悉本区的本地同学。  
6、登山途中,有些同学可能不慎被昆虫咬伤;对某些植物过敏;或者扭伤脚。&&&&
应急措施:本班有经过红十字协会培训的队员,他们将携带药箱,随时服务。  
7、途中有些同学可能出现体力不支,气喘等现象 &&&&&&  
应急措施:近期本班同学都进行体育锻炼,体能均有所提高。且本班有安排相关人员随时应急。  
8、登山途中可能出现同学迷路的情况&&&&&&   
应急措施:登山途中,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因此他们可以互相照顾,领队的也是由较熟悉白云山的同学担当。此外每位同学都需带一部手机,且充满电源,以保证通讯畅通。  
9、遭遇风雨袭击&&&&&&   
应急措施:每位队员均携带雨具,以备不时之需,另外,山上也有地方可以避雨。  
十二、预期效果  
1、潜移默化,坚固理论知识。通过一个月的研究,支部成员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出自己的研究方案,我们不仅学会了制作一个科研课题的具体流程,更是在查阅相关文献以及与老师的讨论当中,学会了很多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后盾,并对以后的就业或者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知识。  
2、走出校园,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此次白云山的户外宣传活动,更加深入了解有关低碳的相关知识,认识低碳的重要性;了解低碳环保生活小诀窍,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同时也促进了各支部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加强了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  
3、分组协力,培养科研精神。近30天的坚持与钻研,支部成员的合作能力以及一丝不苟、专心致志的科研精神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以后的实际生产活动或者科研实践中,我们更能以锲而不舍、不屈不饶的态度面对各种难题;同时,不仅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了锻炼,更是学会合作、学会鼓励、学会分享。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本次活动全程报道,本支部博客也对活动进行大力宣传:  
4、力挺绿化,低碳融入亚运。白云山的户外宣传活动让各支部成员走出户外,在此次进行活动的同时,又让各支部成员缓解学习压力,在放松身心,锻炼身体的同时,更加促进了支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增进友谊。同时更加深刻明白了环保理念,真正将环保理念融汇到绿色亚运中去,将绿色亚运的理念点亮于每个角落。  
十三:经费预算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工技三支部  
二一年四月一日   
增氧减碳绿广州,低碳实践迎亚运  
――09工技三支部团日活动总结  
活动背景  
从‘绿色奥运’到‘绿色世博’,再到如今的‘绿色亚运’。环保,一直是中国盛世的热点话题,绿化,依然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如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人们从未停下脚步探索的难题,植树造林以增加氧气量也是关注度颇高的话题。但是,究竟种植什么植物能帮助人类吸收掉更多的温室效应气体――CO2,又是什么植物能尽最大的贡献生产更多的O2呢?同为氧气制造者的植物,由于种群的差异,其吸碳产氧的能力是否会截然不同呢?这些问题似乎并未同样成为热点研究项目。为了探究这些问题,09工技三支部在 2010年4月10日 至 5月10日 期间开展课题制作工作,并于 2010年5月16日 在华南师范大学第一课室召开此次团日活动的成果总结大会,以此让成员了解更多亚运和环保动态,在科研中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另外,我们奔赴白云山开展低碳实践行”的环保宣传活动,更是为了将环保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人,让环保理念在每个人心中植根,真正将环保理念、低碳观念渗透于每个角落。  
前期准备  
一、召开班会,确定活动主题  
&&& 召开班级会议,支部成员提出自己的想法,相互讨论,逐层选出最好的主题。  
二、充分考虑,确定最佳方案  
班干团干筛选最佳方案,分析可行性及活动意义度,最后确定出活动方案。  
三、合理分工,制作小组方案  
确定方案雏形,与辅导老师进行讨论,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步骤。之后进一步完善方案,对支部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工作(见方案表格)。  
四、分组合作,完善最终方案  
对支部成员进行分组,共分为五个研究小组(见方案表格),各组成员进行选题并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获得相关资料,完善小组研究方案。  
五、制作ppt,展示研究方案  
&&& 总结会议召开之前,各小组需要将各自的研究方案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以更好地解说自己的方案。  
六、齐心协力,确保顺利践行  
&&& 在奔赴白云山宣传之前,确定好活动所需物品,如碳、倡议书、签字笔等等,并且安排相关进行提前踩点,确保活动更顺利进行。  
活动流程  
一、低碳实践行,圆满落幕  
登山途中,各小组成员向游客宣传‘低碳’知识,并向他们征集一些低碳环保的生活小诀窍,同时邀请他们在我们的倡议书上签名,表明他们对我们此次活动的支持,同时加入到实践低碳生活的行动中来。到达山顶公园,各组将搜集到的低碳环保的生活小诀窍汇总。然后进行“低碳生活,我知道”的趣味问答游戏。在了解低碳生活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拉近本支部成员的距离,二来可以舒缓大家的压力,愉悦心情。接着部分成员用肢体摆出“co2”形状,并提出倡议,作出承诺,号召人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后的“表决心留脚印”环节更是升华了整个主题,各成员穿着鞋底涂黑炭末,在印有地球的白布上行走,留下碳的足迹,然后同学们戴上手套,涂上绿色,将手印留在碳的足迹上,表示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保护地球。  
二、方案制作,悉心准备  
本次团日活动历时二十九天,支部成员共分为六支精英队伍,分别确定不同的研究方案。约一个月的悉心准备,我们进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我们查阅相关文献,改良步骤;近三十天的努力探讨,我们请教专业老师,虚心改进,我们协力合作,分享心得。  
三、方案展示,顺利结题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仿宋_GB年5月16号晚上,结题总结会议顺利召开,会议共分为三个流程:小组方案展示,嘉宾点评方案,共‘植’环保之树。首先进行的是各支部宣讲小组的展示。探索小组研究的课题为“测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方案”,飞翔小组研究的课题为“运用改良半叶法比较二氧化碳转化能力”,绿动小组研究的课题为“测量单位面积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筑梦小组研究的课题为“植物光合作用的测定(pH比色法)”,展望小组研究的课题为“液相氧电极法”。在各宣讲小组展示完毕后,老师和嘉宾对各小组进行提问和点评,之后小组成员亲自在画有树干的纸上贴上写有环保小窍门的纸,植’出郁郁葱葱的环保之树。大会的最后,老师和嘉宾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做出总结。  
总结反思  
本次团日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同学们从中收获了不少经验。首先,我们活动的成功之处:  
(一)贴近生物技术,发挥专业优势  
充分发挥本专业优势,从生物技术研究站点出发,着力注重环保事业发展,真正将专业知识与团日活动主题融为一体。  
(二)尝试制作ppt,提升师范技能  
作为非师范生,在平时的课程中并未涉及师范技能的培训,这次成果总结大会的召开为我们提供了制作ppt的机会和上台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齐心致力科研,增强支部团结  
& 课题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不仅能以分工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以扩展研究的范围,更能达到一种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效果,以加深小组之间的感情,增强支部总体的凝聚力。  
(四)考验耐心程度,提升合作能力  
& 由于本学期课程较多,课余时间并不多,各小组要充分利用好仅有的课余时间选题,查阅资料,理解资料,制作ppt,准备展示草稿,这些都需要各组成员齐心协力,耐心细心的完成这一次团日活动的课题研究。  
(五)活动形式创新,力趋专业模式  
本次成果总结大会与大二,大三的一些大赛有相似之处,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企业之星’大赛,让我们尽早接触这种活动形式,为今后参加此类比赛有更好地发挥提供可能。另外,每个小组在展示研究成果后,把自己知道的环保小窍门写在一张叶型的纸上,各成员亲手把“叶子”贴在画有树干的纸上,让原本光秃秃的树干长满树叶,借此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环保小窍门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此外,大会全程用DV录影,用数码相机摄影,为以后的活动提供参考和记录此次活动。  
(六)以点带面铺开环保之路,以人带众灌输绿色亚运  
此次活动真正将环保理念带出校园,在身体践行的基础上,更能诠释出环保理念,低碳观念,在校外积极展现生科学子的风范,号召群众共同致力低碳生活,一起渲染绿色亚运。  
不足之处以及经验教训  
(一)方案可行性考虑不周,导致方案流程大量改变  
原方案主要侧重于实验的操作,实际动手能力的提升,但是由 于辅导 老师未能为方案提供到相应的设备,因此不能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导致了方案流程需要进行修改。  
经验教训:虽然未能进行实验操作,但是我们的活动也并未因此而放弃,在班委的进一步讨论下将方案改为方案制作大赛的形式,活动得以继续进行。我们也将吸取本次经验,以后开展活动必须得到很充分的物质支持才能进行活动,注意考虑方案的实际可操作性。  
(二)课件略显粗糙,演讲能力欠缺  
由于工技班学生均为非师范生,在平时课程学习过程中并未接触到任何师范技能培训,也没有什么机会上台锻炼演讲能力,在ppt制作中,部分小组忽视了应图文并茂吸引注意力,文字过多带来的反效果,同小组ppt版面的统一。展示过程中,宣讲者应注意台风,语言表达。  
经验教训:以后我们将多鼓励支部成员多参加各种活动,尽多在公共场合锻炼自己的台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三)展示过程互动性不强,集体精神未能充分展现  
在展示过程中,各小组展示成果的成员仅仅向观众展示ppt内容,缺少与观众的互动,无法让观众思考与理解并进。并且,在展示完毕后,除宣讲者之外的成员没有一起上台接受老师或嘉宾的提问,若所有成员一起上台接受提问更能体现合作精神。  
经验教训:以后的活动将注意这方面的改进,增加活动流程的步骤,采用更多的展示方式,丰富活动。  
(四)白云山宣传活动中出现秩序混乱状况  
由于活动的时代感凸显,意义度颇高,活动得到很多登山者的支持,无论是天真无邪的小孩子,还是和蔼可亲的老爷爷都以最热情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活动,现场气氛过于火爆,以至工作人员无法按正常的秩序维护现场,最终还是在我们的努力在顺利举办了活动。  
经验教训:以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充分考虑活动进行时的情况,有必要时应该进行彩排,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经费使用情况  
活动效果  
通过这次团日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加强实践能力,丰富科研知识,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会研究步骤,培养科研精神,更重要的是增进同学间友谊,为以后的学习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虽然团日活动在大家的努力下圆满结束了,但我们对环保的热情不会因此次团日活动的结束而有丝毫的减退。同时,通过这次团日活动的举行,也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环保意识,吸取经验,用实际行动支持环保,为环保事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号召全民加入低碳行列,为早日实现“环保中国”。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工技三支部  
二○一○年五月十八日   
一起加入低碳生活吧
&低碳倡议书!
&低碳实践行顺利落幕
小组讨论科研方案。。。
小组展示研究方案
专业老师点评
畅谈(哥本哈根协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便秘小窍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