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外道德传统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4年广西公务员网络全员培训试卷--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4条单项选择题(含正确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专业的学术学位论文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传统道德对当代道德建设的价值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谁能试论《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谁能试论《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08-11-24 & 发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公民道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加强中华传统道德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面临着工业化、全球化的双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包含着道德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与转变。我们要完成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就必须建立体现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竞争观念、效率观念、信用观念、创新意识等新的道德文化理念。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如何按党中央的要求,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不因社会的转型而失去光彩,不在世界文化的冲击中失去自我?如何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有机地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先后制定下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而《纲要》和《若干意见》都对充分利用传统道德资源,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华传统道德的思想精华,已经融会在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之中。因此,如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地学习实践《纲要》和《若干意见》?如何通过对中华传统道德的研究,加强对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活动的指导?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二 我们开展中华传统道德研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深厚的中华传统道德积淀中深入发掘传统美德,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我们今天开展中华传统道德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工作。我们今天开展中华传统道德研究,要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新特点、新发展要求出发,赋予传统美德以鲜明的时代性,从而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开展传统道德研究应认真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1、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适应。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的。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弘扬传统美德有着不同的含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所有制结构来讲,公有制居于主导地位,就上层建筑的性质来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因此,在弘扬传统美德时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社会倡导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传统美德。2、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研究中华传统道德是为了从悠久、博大的中华传统道德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研究工作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着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点、热点,贴近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3、坚持扬弃的态度和批判继承的原则。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和宗法等级关系之上的,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为旨归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性,传统美德则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际,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传统道德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批判,&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实现扬弃和超越。4、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热情空前高涨,并创造了不少新经验,如在云南农村广泛开展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妇女劝赌会&、&十星级文明户&、&农民文化大院&、&群星文明工程&等等,都有效地推动了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播和弘扬。研究工作要为实践服务,就一定要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不仅要研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还要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美德的宣传方式和传播途径。要高度关注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及时进行总结推广。 三 深入开展传统道德研究,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当前,做好这项工作,要突出以下几点。 抓热点。研究工作要积极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发展先进文化服务。要紧紧抓住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在群众关注、关心的问题上着力。当前,一是要着力抓好诚信问题的研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一诺千斤、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信用体系服务。二是要着力抓好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尚学的传统美德,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三是要着力抓好对传统道德中落后面的分析批评。对现存的落后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比如重男轻女、多子多福、明哲保身、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等消极、落后的传统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深刻的分析批评,积极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的伦理道德观,为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 抓难点。如何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时代特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传统道德研究的难点。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破解回答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存在的难题。比如,如何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解决义与利、公平与竞争、诚信教育和信用制度建设、速度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 抓特点。比如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各兄弟民族形成了丰富的传统道德,云南各民族的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对云南各民族传统道德的研究,吸取丰富的营养,充实完善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从某种角度讲,在云南开展中华传统道德研究具有特殊的优势。具体来说,一是云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形态参差不齐,不少民族还保留着古老的道德传统,如摩梭人母系制大家庭的伦理观念和分配方式,独龙族、佤族、基诺族、普米族等民族古朴的乡规民约等,都为研究中华传统道德发展演变提供了生动的标本;二是儒家道德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长期的传播和传承,如在建水孔庙中一直沿续下来的尊师祭孔的礼仪,在丽江、大理、腾冲、楚雄等地随洞经音乐和祭祀活动保留下来的古老传统道德思想等,也为中华传统道德的传承研究留下了很好的素材;三是云南有4060公里的边境线,和3个国家接壤,有15个民族跨境而居,并且大多数是全民信教,他们长期处在与国际社会思想道德观念的碰撞交流和沟通之中,形成了多种社会道德形态长期共存的独特的民族传统道德生态现象,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华传统道德如何在与世界范围内其他道德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中,保持自我,并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对比研究价值.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长期提倡的一种高尚道德。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为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道德风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写下了《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要求革命队伍中的每个人和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相互关系的新型道德准则。在共产党人的影响和带动下,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风尚。全国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又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带到了城市,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我国具有充分的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各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为国家的富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这就从经济和政治上为在全体人民中更加普遍地提倡和推广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来规范和调节市场活动的同时,也要用道德的手段来规范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保障和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健康发展,约束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以更好地实现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扶贫帮困、扶弱助残是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也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道德规范,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要求。在我们社会里,不论何种岗位,不论能力大小,不论职务高低,人人都能够而且应当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社会做出表率。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充分保障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同时又决定着社会成员有着共同的利益,必然要求社会成员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坚持集体主义原则,要正确地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当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要顾全大局,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同时,国家和集体也要重视和依法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没有对个人正当利益的保护,没有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也不可能有效地实现。过去曾经出现过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片面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纠正了过去的错误倾向,实行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依法保护个人利益,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经济利益,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也出现了一些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置国家和集体利益于不顾,甚至不惜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错误倾向。因此,在加强集体主义的宣传和教育中,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注意防止和克服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各种错误倾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新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意见中明确规定: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具体地说,思想道德修养课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适应转变,认清使命。它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经历了“黑色七月”的大学生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理想和憧憬,步入了大学校园。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往往与这些“骄子”心目中的大学及其大学生活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有着强烈的反差。第一章“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新的目标”。是针对大学新生在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学习环境中所产生的失落、沮丧、苦恼、困惑及其各种矛盾,从不同角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在这一章里我们通过对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为青年学生成才提供的条件等的描述,揭示了大学的内涵及其接受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以期引导大学新生珍惜大学生活,把握机遇,尽快找准成才的立足点,确立新的目标,迅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过度。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21世纪世界和21世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趋势与21世纪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使命,21世纪的大学生承担着迎接“两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交给了当代中国青年,他还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和清华九十周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点希望”的成才目标。这一章主要是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明确历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质,不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重托。第三章“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这一章围绕交往、友谊和爱情问题,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第二,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它包括每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第五章“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当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问题核心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这一章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青年追求成功的必备素质三个方面说明了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时代价值,具有一定的理论力度。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理应包括爱国主义的内容。因此,引导青年大学生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做坚定的爱国者。也是这一章的内容。第六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这一章,首先介绍了科学的人生目的,这对于引导青年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选择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它反映着人生主体的生活基调,决定着人生主体的生活旋律,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当代大学生在求学阶段应当具有什么样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为重要。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第七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围绕理想与信念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此外,这一章,还针对当前的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及其国内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劳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个人成才、成功中的意义,培养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也是这一章的重要内容。 第三,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它包括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从课程体系结构上看,第二章“21世纪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中所讲的“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是从总体上介绍21世纪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而这一部分内容则是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设计的。第四章“学会心理调节 增进心理健康”是针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安排的。这一章先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含义,接着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增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第八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第九章“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是根据我国首次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一章从揭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入手,追溯了公民道德的历史渊源,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世界道德文明成果,根据21世纪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第十章“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也是新增加的内容。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这一章首先介绍了诚实和谎言;守信与失信;信任与信任危机等一系列与诚信相关的概念?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前10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10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要完成好这个主要任务,我们就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并使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实现新世纪新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虽然在文化与社会意识领域中,仍然有人坚持“道德与市场经济是不相融的”的观点,但随着经济活动及市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日益中心化、随着现当代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文化的与生态的副作用以级数的形式增加,对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因素的作用愈益有所体认的人们是越来越多了。王小锡先生就是其中之一,王先生长期从事经济伦理学研究,且成果不菲。在深入考察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因素的地位与作用后,王先生认为,道德是“动力”生产力,而且,他还认为,从现当代经济发展运行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本身也是一种资本。很显然,此论凸显了经济运作中道德因素的地位与作用,但学术界对此论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赞同者与反对者各执一端,意见难以统一。在经济运行中,尤其是在现当代的经济运行中,道德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资本,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综合分析道德因素本身的性质与特征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相关方面,我们认为,在现当代的经济运行中,道德因素确实对规范、促进经济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当代的经济运行环境中,道德因素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促成资本增殖(proliferation)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这只是说明道德在特定的环境中——经济运行的环境中具有了资本的某些特点,而道德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实现资本式的增殖,也就是说它还不是“生了钱的钱”,故我们认为,道德不是一种资本,把经济运行中的道德因素看成是一种资本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1 道德在何种意义上具有资本性特点  在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中,学者与投资者已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在一定的条件下,道德因素一旦渗透进入资本运行过程中,资本在周转中所实现的价值增殖比道德缺席(absence  of  morality)的情况下所实现的增殖要大得多,并且这种增殖的可持续性也同样要大得多。这种情况,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期望,现在,它正日益成为一个普遍的现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本身并没有实现价值的增殖,而资本之所以被称为资本恰恰就在于它能使自身增殖,故我们说,道德只是具有了资本的某些特点,我们把道德这一特点称之为“道德的资本性特点”。  要说明这一点,首先得考察一下什么是资本。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撰文指出:“什么是资本?撇开马克思式的思辩,资本首先或在肤浅层次上,不是什么‘社会关系’。资本是一定时期内,被认为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超过初始投资的收益的‘东西’” [1]。在这里,汪先生把资本的最普遍、最一般的特点界定为“增殖”而非“社会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资本的本质被界定为资本家用于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这一点我们当然应予充分肯定,“但这并不等于说,阶级关系、剥削关系就是资本概念中唯一的含义,也不是说,资本要领中的每一点具体规定都是和阶级关系、剥削关系连在一起的。”[2]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关于资本运转的许多问题了。  在经济运行中,道德因素果真能创造出资本的超额剩余价值么?其实,很多学者都已经论证了这一点:其一,美国著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T.W.Schultz)等人曾经用计算机计算了经济运行中各种“有形”要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量,结果发现各种有形要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所占比重并不大,在这一计算中,有很多剩余价值找不到“主”。那么,这些剩余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者说这些剩余价值又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呢?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D.North)等人的研究,这些剩余价值不是由技术原因所造成的,而是由制度因素造成的。而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规范人的行为或人与人的关系的规则体系,这一规则系统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及相关的实施机制等等。其中非正式规则的核心内容就是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这就不难看出,在找不到“主”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伦理道德因素作用;其二,青年学者张其仔在《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书中也对这一问题作了相关论述。他把区别于资本而又对经济增长有贡献的因素称为“社会资本”,在他看来,这些因素中理所当然地包括管理、伦理道德等。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应当重视这些资本性因素,并合理地运用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见,在这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因素也被认为是可以创造剩余价值的,道德的因素也因此被赋予了资本的特点——增殖的特点。当然,道德具有资本的增殖性特点的证明不仅限于此。一般的看法是,近现代以来的“经济人”的假设直接导致了全球发展的片面化——经济中心化,即只考虑经济效益问题,而拒绝有碍经济的各种可能。但实际情况却是经济与伦理、人与人及人与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使人们不堪重负,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伦理道德问题让已走出或正在走出穷困的人们不得不在经济发展中进行伦理的思考。这种伦理的思考或道德的投资有益于缓解经济与伦理、人与人及人与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有序的经济运行环境,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资本运作的效率将大大提高,高额的交易成本也将回落。这种论证虽然不能算是实证的论证,但人们对其结果却持普遍的乐观态度。  道德作为一种理性因素在参与经济运行时,能促成价值增殖、形成剩余价值的这一特点,我们就称之为“道德的资本性特点”,道德的这一特点与管理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有某些类似之处。由于道德因素在经济运行中不是以有形的实物形式出现的,而是一种无形的运作因素,因而也有学者把经济运行中的道德因素称为“理性无形资本”,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道德具有资本的某些特点,但它并不是资本实体。    2 道德资本性特点的特殊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性因素,道德的资本性特点与资本一般(即资本共性)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首先,从起源上来看。可以说,道德的资本性特点及功能在道德产生之初就已经具备了,也就是说,道德从来都具有着提高经济绩效的功能,道德本身就是为满足人们之间利益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古今中外的“老字号”店都是本着道德经营理念的,这个历史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在不经意间,它证明了我们的观点。只是由于,其一,经济在当时并没有象今天这样占据着社会舞台的中心,因而,人们虽然也能看到经济中的道德问题,但却没有进行深入地、系统地考查,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也得不到体现。其二,自然经济形态的经济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经济。因为,在自然经济形态中,经济行为都是从属于社会权威的道德命令的,它所反映的是人类属人的理性信仰及其超越性的终极关怀。在这里,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不可能象当代的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这样紧张。在这种经济形态中,良好的道德环境给经济带来的效益乃属理所当然之事,很少有人会为此问为什么或应该怎么样。但这并没有抹煞经济运行领域中道德因素的特殊的作用。而资本或曰资本的产生只是近代社会的事,正是资本的到来使得人类变得比以往更贪婪、更赤裸裸地去追求金钱。对金钱追求的普遍化和极端化的结果就是:经济中心化、绝对化,经济活动成了社会舞台的主角。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道德与经济都成了势不两立的对立面。经济活动在给人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享受的同时,远离了人们的期望。于是,呼唤道德就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共同的话题。  其次,从发生作用的方式来看。道德的资本性特点是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的,它必须借助并依附于资本并借此参与经济运行。资本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物质资本表现为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本,而人力资本则可以表现为劳动者的经验和受教育程度等存诸于劳动者之中,这与资本中的技术一样是无形的。道德的资本性特点也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存在并在经济运行中确实起着作用的“无形的存在”,它发生作用是渗透于资本的运行过程中,作为一种参与性因素而实现价值增殖。可以说,道德的资本性特点是不能离开资本而存在的,但它又不完全依附于资本,道德本身在这种正效应的经济过程中得到了强化,而不是增殖,实现超额增殖的是资本。与资本产生剩余价值不同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剩余价值只能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然而道德的资本性特点却在经济运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得到体现,即不论是在哪个领域,只要投资者的手段与目的合乎道德的要求或能满足人们的道德期望,他都能得到超出投资——利润的运作模式得到的利润。  再次,与资本的有限性相比,具有资本性特点的道德是一种无限制资源,它永远不会枯竭。在一定的社会阶段,由于社会需求及人们自身能力的限制,资本的供需总有一个大致的上限。简言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市场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需求并不纯粹是一个“抽象的贫婪”似的永没有满足的“无底洞”。实际上,市场中的经常出现因市场饱和而发生的资金从某个领域抽身而退,转移到其它生产领域中的事情。与人们能力相关的则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下,人们生产能力是有限的,这也直接导致了市场消化能力的有限。而具有资本性的特点的道德却不是这样:人们对于道德的需求是无限的,它的“生产”或曰供给也是无限的。由于人们需求的这种无限性,市场中特别是现代市场中从来就不会出现“道德饱和”的现象。因此,对于道德的需要来说,人类永远处于“饥饿”状态。这一点早在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已经作了类似的证明,亚里士多德认为,“优良生活一定具有三项善因: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外物诸善”即“财富、权力、名誉及类此的种种事物”,而这些“有如一切实用工具,(其为量)一定有所限制,……任何这类事物过了量都会对物主有害,至少也一定无益”,而“灵魂诸善”即德性则相反,“愈多而愈显其效益”[3]。也就是说对财富的追求必须加以限制,而对道德的追求却是多多益善的。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人们提出要节省资本,这是很容易为人所接受;但若经济学家提出节省道德的建议,那他肯定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了。 最后,资本有明确的所有者且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且,在市场中,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不完全一致的。正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裂导致了人们在生产中地位的差异。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性因素却纯粹是公共性的。它一旦形成,就不存在只有哪些人可以支配它,而哪些人不能支配它的问题;也不存在谁该拥有多些而谁又该拥有少些的分配问题。道德上的高尚与否与资本拥有之间不是正比例的关系,这恰恰就是当前道德所面临的一个困境:由于道德资源具有经济上所谓的“公有的”的性质,因而容易诱发人们的“搭便车” (hitchhike)心理,并进而导致它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即得不到有效的投资。在市场中,并不是所有的道德的竞争者都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虽然,现代的情形已愈益向人们的期望靠拢,但西方曾一度流行的“只有失败的竞争者才是好人”的论断却的确让人们领略到了市场的残酷性与资本主义的罪恶性。    3 也评道德资本论  王小锡先生长期从事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他的观点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伦理道德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精神和正确价值取向的人,才有可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中去,没有进取精神,缺乏道德觉悟,人的行为的着眼点就只能是基本生存需求,其行为的指向性就必然是短视的和短期的,人就会对工作和事业缺乏感情和兴趣,也就谈不上推动经济发展。”[4]因此从社会生产力系统看,伦理道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而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德是生产力,而且是‘动力’生产力”[5]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王先生指出:在现时代,“资本是一种力,是一种能够投入生产并增进社会财富的能力”。[6]“科学的伦理道德就其功能来说,它不仅要求人们不断地完善自身,而且要求人们珍惜和完善相互之间的生存关系,以理性生存样式不断创造和完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功能应用到生产领域,必然会因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形成一种不断进取精神和人际间和谐协作的合力,并因此促使有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7]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王先生认为,道德也是资本——是无形的资本、是渗透型、导向型和制约型的资本。[8]  毫无疑问,王小锡先生提出了一个考察经济运作进程中道德因素的地位与作用的新视角,从这个视角来考察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运作进程中的作用,它积极的一面得到了充分肯定,它对当代经济决策中道德决策及如何规约当代经济运行等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道德到底是不是一种资本呢?这个问题还待于进一步商榷。因为,道德在参与经济运行进程时,它只是具备资本的某些特点,但它毕竟还不是一种资本实体。关于这一点,法国学者皮埃尔·波迪(Pierre  Bourdieu  1930——)曾进行过一番研究,在《实践理论纲要》一书中,皮埃尔·波迪提出了“象征性资本”(symbolic  capital)的概念。波迪认为,古代亚细亚经济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信义(the  good-faith)、名誉(hounour)、或情面经济。不同于以货币交换为中介的市场经济,信义经济是以血缘、族谱、村社为中介的。而尽管信义、名誉及情面等东西本身并不构成经济的、物质的利益,它们最终却可以带来经济和物质利益。因而它们是一种财富,是一种“象征性资本”[9]。很显然,皮埃尔·波迪也看到了在经济运行中道德因素具有某些资本性的特点,即道德最终可以带来经济和物质利益;而且,他也认为,这种道德因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而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资本”。  在现当代的经济发展中,道德因素之所以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关注,与近现代以来“不道德的”经济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副作用是分不开的。人们日益体认到了在经济运作中,必须要考虑到道德因素,道德考虑于是成为经济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报载,英国伦敦股票交易所和《金融时报》共同拥有的《金融时报》股票交易所公司在日推出八种“道德指数”,旨在提倡和促进“道德投资”。公司行政总裁梅克皮斯把 “道德投资”又称为“有责任心的投资”,即从是否违反环保、人权及自然等角度出发进行考察,只投资于被视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司。这种“道德投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毫无疑问,这是投资理念演进史的重要事件,也是道德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在投资中把道德因素作为一种特定的考察对象,这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很显然,我们也可以看出,梅克皮斯所谈到的“道德投资”虽然特别强调投资中的道德因素,却始终没有把道德作为一个独立的资本因素加以考虑,而是把道德作为经济运作中的极为重要的附加性因素,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道德都不是一种资本实体,“资本道德”固然是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但道德却没有也不会因此而成为资本。事实是,如果道德考虑不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收益的话,投资者会毫不犹豫地摒弃这一考虑——单独考虑道德因素在经济运作进程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把道德理解成为一种资本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它隐藏着一种危机——道德意义的危机。资本的运作过程,就是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及资本无限扩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为了达到其目的是不择手段的。如果这种理解没有错的话,那么,把道德理解成为一种资本,尤其是当前我国转型社会时期旧的道德价值体系逐渐瓦解而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必将引起人们对道德价值理解的混乱,因为这一观点在客观上会引导人们更倾向于关注道德的功利性工具价值,而不是道德的社会性目的价值,道德于个体、于社会的终极意义无疑也会倾向于被消解。在这个意义上,能否把经济运行中的道德因素理解成为一种资本就更值得学界多加商榷了。【参考文献】  [1] 汪丁丁.回家的路——经济学家的思想轨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4.  [2] 冯子标,靳共元.论“社会主义资本”[J].中国社会科学,-61.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5] 王小锡.中国经济伦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6][7] 王小锡.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伦理学的使命[J].道德与文明,,22.  [8] 王小锡.论道德资本[J].江苏社会科学,-100.  [9] 王宁.象征性资本与象征性暴力[J].读书,4-108.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虽然在文化与社会意识领域中,仍然有人坚持“道德与市场经济是不相融的”的观点,但随着经济活动及市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日益中心化、随着现当代经济行为所产生的文化的与生态的副作用以级数的形式增加,对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因素的作用愈益有所体认的人们是越来越多了。王小锡先生就是其中之一,王先生长期从事经济伦理学研究,且成果不菲。在深入考察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因素的地位与作用后,王先生认为,道德是“动力”生产力,而且,他还认为,从现当代经济发展运行的角度来分析,道德本身也是一种资本。很显然,此论凸显了经济运作中道德因素的地位与作用,但学术界对此论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赞同者与反对者各执一端,意见难以统一。在经济运行中,尤其是在现当代的经济运行中,道德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资本,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综合分析道德因素本身的性质与特征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相关方面,我们认为,在现当代的经济运行中,道德因素确实对规范、促进经济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当代的经济运行环境中,道德因素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促成资本增殖(proliferation)的作用。但是,我们认为,这只是说明道德在特定的环境中——经济运行的环境中具有了资本的某些特点,而道德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实现资本式的增殖,也就是说它还不是“生了钱的钱”,故我们认为,道德不是一种资本,把经济运行中的道德因素看成是一种资本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1 道德在何种意义上具有资本性特点  在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中,学者与投资者已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在一定的条件下,道德因素一旦渗透进入资本运行过程中,资本在周转中所实现的价值增殖比道德缺席(absence  of  morality)的情况下所实现的增殖要大得多,并且这种增殖的可持续性也同样要大得多。这种情况,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期望,现在,它正日益成为一个普遍的现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本身并没有实现价值的增殖,而资本之所以被称为资本恰恰就在于它能使自身增殖,故我们说,道德只是具有了资本的某些特点,我们把道德这一特点称之为“道德的资本性特点”。  要说明这一点,首先得考察一下什么是资本。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撰文指出:“什么是资本?撇开马克思式的思辩,资本首先或在肤浅层次上,不是什么‘社会关系’。资本是一定时期内,被认为可以给投资者带来超过初始投资的收益的‘东西’” [1]。在这里,汪先生把资本的最普遍、最一般的特点界定为“增殖”而非“社会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资本的本质被界定为资本家用于剥削雇佣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这一点我们当然应予充分肯定,“但这并不等于说,阶级关系、剥削关系就是资本概念中唯一的含义,也不是说,资本要领中的每一点具体规定都是和阶级关系、剥削关系连在一起的。”[2]如果那样的话,我们就无法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关于资本运转的许多问题了。  在经济运行中,道德因素果真能创造出资本的超额剩余价值么?其实,很多学者都已经论证了这一点:其一,美国著名学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T.W.Schultz)等人曾经用计算机计算了经济运行中各种“有形”要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量,结果发现各种有形要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所占比重并不大,在这一计算中,有很多剩余价值找不到“主”。那么,这些剩余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者说这些剩余价值又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呢?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D.North)等人的研究,这些剩余价值不是由技术原因所造成的,而是由制度因素造成的。而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规范人的行为或人与人的关系的规则体系,这一规则系统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及相关的实施机制等等。其中非正式规则的核心内容就是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这就不难看出,在找不到“主”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中,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伦理道德因素作用;其二,青年学者张其仔在《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书中也对这一问题作了相关论述。他把区别于资本而又对经济增长有贡献的因素称为“社会资本”,在他看来,这些因素中理所当然地包括管理、伦理道德等。他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应当重视这些资本性因素,并合理地运用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见,在这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因素也被认为是可以创造剩余价值的,道德的因素也因此被赋予了资本的特点——增殖的特点。当然,道德具有资本的增殖性特点的证明不仅限于此。一般的看法是,近现代以来的“经济人”的假设直接导致了全球发展的片面化——经济中心化,即只考虑经济效益问题,而拒绝有碍经济的各种可能。但实际情况却是经济与伦理、人与人及人与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使人们不堪重负,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伦理道德问题让已走出或正在走出穷困的人们不得不在经济发展中进行伦理的思考。这种伦理的思考或道德的投资有益于缓解经济与伦理、人与人及人与生态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创造一个和谐的有序的经济运行环境,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资本运作的效率将大大提高,高额的交易成本也将回落。这种论证虽然不能算是实证的论证,但人们对其结果却持普遍的乐观态度。  道德作为一种理性因素在参与经济运行时,能促成价值增殖、形成剩余价值的这一特点,我们就称之为“道德的资本性特点”,道德的这一特点与管理因素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有某些类似之处。由于道德因素在经济运行中不是以有形的实物形式出现的,而是一种无形的运作因素,因而也有学者把经济运行中的道德因素称为“理性无形资本”,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道德具有资本的某些特点,但它并不是资本实体。    2 道德资本性特点的特殊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性因素,道德的资本性特点与资本一般(即资本共性)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首先,从起源上来看。可以说,道德的资本性特点及功能在道德产生之初就已经具备了,也就是说,道德从来都具有着提高经济绩效的功能,道德本身就是为满足人们之间利益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古今中外的“老字号”店都是本着道德经营理念的,这个历史事实是不容置疑的,在不经意间,它证明了我们的观点。只是由于,其一,经济在当时并没有象今天这样占据着社会舞台的中心,因而,人们虽然也能看到经济中的道德问题,但却没有进行深入地、系统地考查,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也得不到体现。其二,自然经济形态的经济本身就是一种道德经济。因为,在自然经济形态中,经济行为都是从属于社会权威的道德命令的,它所反映的是人类属人的理性信仰及其超越性的终极关怀。在这里,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不可能象当代的经济与道德的关系这样紧张。在这种经济形态中,良好的道德环境给经济带来的效益乃属理所当然之事,很少有人会为此问为什么或应该怎么样。但这并没有抹煞经济运行领域中道德因素的特殊的作用。而资本或曰资本的产生只是近代社会的事,正是资本的到来使得人类变得比以往更贪婪、更赤裸裸地去追求金钱。对金钱追求的普遍化和极端化的结果就是:经济中心化、绝对化,经济活动成了社会舞台的主角。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道德与经济都成了势不两立的对立面。经济活动在给人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享受的同时,远离了人们的期望。于是,呼唤道德就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共同的话题。  其次,从发生作用的方式来看。道德的资本性特点是不能独立地发挥作用的,它必须借助并依附于资本并借此参与经济运行。资本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物质资本表现为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本,而人力资本则可以表现为劳动者的经验和受教育程度等存诸于劳动者之中,这与资本中的技术一样是无形的。道德的资本性特点也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存在并在经济运行中确实起着作用的“无形的存在”,它发生作用是渗透于资本的运行过程中,作为一种参与性因素而实现价值增殖。可以说,道德的资本性特点是不能离开资本而存在的,但它又不完全依附于资本,道德本身在这种正效应的经济过程中得到了强化,而不是增殖,实现超额增殖的是资本。与资本产生剩余价值不同的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剩余价值只能是在生产领域中产生。然而道德的资本性特点却在经济运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得到体现,即不论是在哪个领域,只要投资者的手段与目的合乎道德的要求或能满足人们的道德期望,他都能得到超出投资——利润的运作模式得到的利润。  再次,与资本的有限性相比,具有资本性特点的道德是一种无限制资源,它永远不会枯竭。在一定的社会阶段,由于社会需求及人们自身能力的限制,资本的供需总有一个大致的上限。简言之,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市场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需求并不纯粹是一个“抽象的贫婪”似的永没有满足的“无底洞”。实际上,市场中的经常出现因市场饱和而发生的资金从某个领域抽身而退,转移到其它生产领域中的事情。与人们能力相关的则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下,人们生产能力是有限的,这也直接导致了市场消化能力的有限。而具有资本性的特点的道德却不是这样:人们对于道德的需求是无限的,它的“生产”或曰供给也是无限的。由于人们需求的这种无限性,市场中特别是现代市场中从来就不会出现“道德饱和”的现象。因此,对于道德的需要来说,人类永远处于“饥饿”状态。这一点早在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已经作了类似的证明,亚里士多德认为,“优良生活一定具有三项善因: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外物诸善”即“财富、权力、名誉及类此的种种事物”,而这些“有如一切实用工具,(其为量)一定有所限制,……任何这类事物过了量都会对物主有害,至少也一定无益”,而“灵魂诸善”即德性则相反,“愈多而愈显其效益”[3]。也就是说对财富的追求必须加以限制,而对道德的追求却是多多益善的。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人们提出要节省资本,这是很容易为人所接受;但若经济学家提出节省道德的建议,那他肯定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了。 最后,资本有明确的所有者且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且,在市场中,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是不完全一致的。正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裂导致了人们在生产中地位的差异。而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本性因素却纯粹是公共性的。它一旦形成,就不存在只有哪些人可以支配它,而哪些人不能支配它的问题;也不存在谁该拥有多些而谁又该拥有少些的分配问题。道德上的高尚与否与资本拥有之间不是正比例的关系,这恰恰就是当前道德所面临的一个困境:由于道德资源具有经济上所谓的“公有的”的性质,因而容易诱发人们的“搭便车” (hitchhike)心理,并进而导致它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即得不到有效的投资。在市场中,并不是所有的道德的竞争者都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虽然,现代的情形已愈益向人们的期望靠拢,但西方曾一度流行的“只有失败的竞争者才是好人”的论断却的确让人们领略到了市场的残酷性与资本主义的罪恶性。    3 也评道德资本论  王小锡先生长期从事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他的观点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伦理道德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精神和正确价值取向的人,才有可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中去,没有进取精神,缺乏道德觉悟,人的行为的着眼点就只能是基本生存需求,其行为的指向性就必然是短视的和短期的,人就会对工作和事业缺乏感情和兴趣,也就谈不上推动经济发展。”[4]因此从社会生产力系统看,伦理道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而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德是生产力,而且是‘动力’生产力”[5]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王先生指出:在现时代,“资本是一种力,是一种能够投入生产并增进社会财富的能力”。[6]“科学的伦理道德就其功能来说,它不仅要求人们不断地完善自身,而且要求人们珍惜和完善相互之间的生存关系,以理性生存样式不断创造和完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功能应用到生产领域,必然会因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形成一种不断进取精神和人际间和谐协作的合力,并因此促使有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7]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王先生认为,道德也是资本——是无形的资本、是渗透型、导向型和制约型的资本。[8]  毫无疑问,王小锡先生提出了一个考察经济运作进程中道德因素的地位与作用的新视角,从这个视角来考察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运作进程中的作用,它积极的一面得到了充分肯定,它对当代经济决策中道德决策及如何规约当代经济运行等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道德到底是不是一种资本呢?这个问题还待于进一步商榷。因为,道德在参与经济运行进程时,它只是具备资本的某些特点,但它毕竟还不是一种资本实体。关于这一点,法国学者皮埃尔·波迪(Pierre  Bourdieu  1930——)曾进行过一番研究,在《实践理论纲要》一书中,皮埃尔·波迪提出了“象征性资本”(symbolic  capital)的概念。波迪认为,古代亚细亚经济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信义(the  good-faith)、名誉(hounour)、或情面经济。不同于以货币交换为中介的市场经济,信义经济是以血缘、族谱、村社为中介的。而尽管信义、名誉及情面等东西本身并不构成经济的、物质的利益,它们最终却可以带来经济和物质利益。因而它们是一种财富,是一种“象征性资本”[9]。很显然,皮埃尔·波迪也看到了在经济运行中道德因素具有某些资本性的特点,即道德最终可以带来经济和物质利益;而且,他也认为,这种道德因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而只是一种“象征性的资本”。  在现当代的经济发展中,道德因素之所以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关注,与近现代以来“不道德的”经济发展所引发的一系列副作用是分不开的。人们日益体认到了在经济运作中,必须要考虑到道德因素,道德考虑于是成为经济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报载,英国伦敦股票交易所和《金融时报》共同拥有的《金融时报》股票交易所公司在日推出八种“道德指数”,旨在提倡和促进“道德投资”。公司行政总裁梅克皮斯把 “道德投资”又称为“有责任心的投资”,即从是否违反环保、人权及自然等角度出发进行考察,只投资于被视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司。这种“道德投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毫无疑问,这是投资理念演进史的重要事件,也是道德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在投资中把道德因素作为一种特定的考察对象,这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很显然,我们也可以看出,梅克皮斯所谈到的“道德投资”虽然特别强调投资中的道德因素,却始终没有把道德作为一个独立的资本因素加以考虑,而是把道德作为经济运作中的极为重要的附加性因素,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道德都不是一种资本实体,“资本道德”固然是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但道德却没有也不会因此而成为资本。事实是,如果道德考虑不能为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收益的话,投资者会毫不犹豫地摒弃这一考虑——单独考虑道德因素在经济运作进程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把道德理解成为一种资本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它隐藏着一种危机——道德意义的危机。资本的运作过程,就是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及资本无限扩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为了达到其目的是不择手段的。如果这种理解没有错的话,那么,把道德理解成为一种资本,尤其是当前我国转型社会时期旧的道德价值体系逐渐瓦解而新的道德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必将引起人们对道德价值理解的混乱,因为这一观点在客观上会引导人们更倾向于关注道德的功利性工具价值,而不是道德的社会性目的价值,道德于个体、于社会的终极意义无疑也会倾向于被消解。在这个意义上,能否把经济运行中的道德因素理解成为一种资本就更值得学界多加商榷了。【参考文献】  [1] 汪丁丁.回家的路——经济学家的思想轨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84.  [2] 冯子标,靳共元.论“社会主义资本”[J].中国社会科学,-61.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4][5] 王小锡.中国经济伦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6][7] 王小锡.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伦理学的使命[J].道德与文明,,22.  [8] 王小锡.论道德资本[J].江苏社会科学,-100.  [9] 王宁.象征性资本与象征性暴力[J].读书,4-108.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公民道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加强中华传统道德研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面临着工业化、全球化的双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包含着道德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与转变。我们要完成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就必须建立体现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竞争观念、效率观念、信用观念、创新意识等新的道德文化理念。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我们,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如何按党中央的要求,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不因社会的转型而失去光彩,不在世界文化的冲击中失去自我?如何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的转化,有机地成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先后制定下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确定每年的9月20日为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日。而《纲要》和《若干意见》都对充分利用传统道德资源,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培育弘扬民族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华传统道德的思想精华,已经融会在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之中。因此,如何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地学习实践《纲要》和《若干意见》?如何通过对中华传统道德的研究,加强对中华传统道德教育活动的指导?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好的重要课题。二我们开展中华传统道德研究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在深厚的中华传统道德积淀中深入发掘传统美德,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我们今天开展中华传统道德研究,是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工作。我们今天开展中华传统道德研究,要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新特点、新发展要求出发,赋予传统美德以鲜明的时代性,从而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开展传统道德研究应认真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1、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适应。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的。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弘扬传统美德有着不同的含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所有制结构来讲,公有制居于主导地位,就上层建筑的性质来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因此,在弘扬传统美德时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社会倡导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传统美德。2、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研究中华传统道德是为了从悠久、博大的中华传统道德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思想道德体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研究工作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着力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点、热点,贴近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际。3、坚持扬弃的态度和批判继承的原则。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道德体系,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和宗法等级关系之上的,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为旨归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性,传统美德则是其中的精华部分。我们要立足于当代社会实际,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传统道德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批判,&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实现扬弃和超越。4、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热情空前高涨,并创造了不少新经验,如在云南农村广泛开展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妇女劝赌会&、&十星级文明户&、&农民文化大院&、&群星文明工程&等等,都有效地推动了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播和弘扬。研究工作要为实践服务,就一定要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不仅要研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还要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美德的宣传方式和传播途径。要高度关注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及时进行总结推广。三深入开展传统道德研究,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当前,做好这项工作,要突出以下几点。抓热点。研究工作要积极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发展先进文化服务。要紧紧抓住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在群众关注、关心的问题上着力。当前,一是要着力抓好诚信问题的研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一诺千斤、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信用体系服务。二是要着力抓好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尚学的传统美德,切实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三是要着力抓好对传统道德中落后面的分析批评。对现存的落后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比如重男轻女、多子多福、明哲保身、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等消极、落后的传统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深刻的分析批评,积极引导人们树立科学文明的伦理道德观,为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服务。抓难点。如何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时代特征,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传统道德研究的难点。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破解回答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存在的难题。比如,如何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解决义与利、公平与竞争、诚信教育和信用制度建设、速度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抓特点。比如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各兄弟民族形成了丰富的传统道德,云南各民族的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对云南各民族传统道德的研究,吸取丰富的营养,充实完善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从某种角度讲,在云南开展中华传统道德研究具有特殊的优势。具体来说,一是云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形态参差不齐,不少民族还保留着古老的道德传统,如摩梭人母系制大家庭的伦理观念和分配方式,独龙族、佤族、基诺族、普米族等民族古朴的乡规民约等,都为研究中华传统道德发展演变提供了生动的标本;二是儒家道德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长期的传播和传承,如在建水孔庙中一直沿续下来的尊师祭孔的礼仪,在丽江、大理、腾冲、楚雄等地随洞经音乐和祭祀活动保留下来的古老传统道德思想等,也为中华传统道德的传承研究留下了很好的素材;三是云南有4060公里的边境线,和3个国家接壤,有15个民族跨境而居,并且大多数是全民信教,他们长期处在与国际社会思想道德观念的碰撞交流和沟通之中,形成了多种社会道德形态长期共存的独特的民族传统道德生态现象,这对于我们研究中华传统道德如何在与世界范围内其他道德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中,保持自我,并不断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试论重构监狱警察队伍核心价值信念人心齐,泰山移。一直以来,我们颂扬着这样的团队精神、追求着这样的共同价值信念。不可否认的是,也不仅仅是监狱系统的事,共同价值信念的缺失,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监狱队伍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勿庸置疑,监狱警察队伍需要重构共同价值信念,这个课题太大,说得不好做得不好都会陷于形式,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这个现实、思考这个问题。因此,笔者斗胆提起寸笔,在这个需要严肃、需要激情的大课题面前,基于对监狱事业的热爱,基于对监狱警察队伍价值信念及其重构的认识和理解,提出构建“爱党敬法、爱业奉献、爱学精术、爱已爱人”的监狱警察队伍核心价值信念,坦陈个人的粗浅体会,希望能起到引起关注、引起思索的点滴作用,不对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不吝赐教。一、对警察队伍价值信念的认识和理解监狱警察队伍价值观是监狱警察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各种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基本态度和准则。对于一个集体一个团队,共同的价值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没有坚定的价值信念,就没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有了坚定的价值信念,就有了成就伟业的动力。这已为历史所反复证明。革命战争年代,在血雨腥风之中,广大共产党人正是凭着正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才能视死如归,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漫漫长征路上,广大红军指战员正是凭着实现人民解放的坚定信念,才能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常人无法忍受的艰难困苦,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监狱事业是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同样需要坚定的价值信念的引领和支撑。笔者认为,树立共同价值信念的实践过程,是监狱管理者通过科学有效的富有人情味的教育和管理,在警察队伍中形成对监狱的正确思想理论、学说和理想所抱的坚定不移的观念和真诚信服与坚决执行的态度,营造人和氛围,树立团队精神,鼓起群体士气,增强向心力量,促使每个人自觉作出最佳表现,有了共同的价值信念,就能目标一致、步调整齐、精神振奋、克服困难,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也不轻易放弃内心信念。从而实现监狱宗旨目标及个人价值。培育共同价值信念是实践提出的课题,是监狱事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悍卫法律尊严的需要,从有监狱开始到现在的各个发展阶段都表明,只要有共同的价值信念,监狱事业就能得到巩固、发展和进步。二、为什么说是重构新中国监狱工作取得了伟大成就,除了有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监狱工作方针、政治和法律法规这条根本原因外,还在于依靠了忠于党、忠于人民、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特别能战斗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这支队伍为我们留下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开拓优良传统,他们以狱为家,以苦为荣、为改造罪犯,为建设监狱,为党的监狱事业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为新中国的监狱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时候,大多数监狱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工作环境艰辛,也不为人所知,“两眼一睁,干到熄灯”,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翻开监狱的历史,一部部震撼人心的创业史,无不反映老一辈监狱警察为新中国监狱事业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这种精神,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与过去相比,监狱对社会的开放程度与社会的联系程度不可同日而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大众传媒的膨胀、贫富两极的分化使得许多有益的传统价值观面临消解甚至颠覆。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不良风气等等,上述各种因素也明显地浸淫、侵袭着同为社会一分子的监狱警察队伍。监狱体制自身的发展、变革更是给警察队伍带来了冲击和影响。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监企合一的体体制使监狱价值受到扭曲,妥协执法、变相执法、不规范执法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罗城监狱、邵东监狱、大连监狱事件就是轰动全国的典型事例。随着监企体制改革的深入,新的激励机制尚未健全,相当部分的警察有一种失落感,责任性、积极性、主动性有所减弱。监狱警察队伍的价值体系也呈多样性分散性自我性,缺少一个正确的共同的凝聚警心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任由这种核心的价值信念在监狱警察队伍中长期缺位,其消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队伍会陷于平庸、陷于得过且过,缺乏激情、缺少斗志、缺少高标准严要求的责任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问题初露苗头之时,防患于未然,传承优良传统,实施核心价值信念重建,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般要求以及监狱性质宗旨、优良传统和使命任务的特殊要求,当代监狱警察核心价值观可以主要概括为:爱党敬法、爱业奉献、爱学精术、爱已爱人。“四爱”的核心价值信念集中体现了监狱的性质宗旨、优良传统和精神风貌,是监狱警察履行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当代监狱警察的共同价值追求。爱党敬法----监狱警察队伍核心价值信念的最高准则。爱党就是对党的无限崇敬和无比信赖,对党忠诚,坚持党的领导。监狱是国家机器,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党的执政地位,是监狱机关的首要职责。监狱警察是执行党的监狱方针政策的武装队伍,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直接决定了监狱法律体系的性质和宗旨,也同时决定了执行法律的监狱警察队伍的性质、宗旨和使命。在监狱事业发展历程中,监狱警察队伍始终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战胜困难,奋勇拼博。爱党,要求监狱警察自觉做党的理论、纲领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拥护者、坚定的悍卫者和模范实践者,在监狱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思想上、行动上、政治上同党保持一致,坚持党的领导,切实经受住各种复杂斗争环境的考验。敬法在这里包括二层意思。一是树立法律至上、监狱法治信念。真诚信仰法律、坚定崇尚法律、严格执行法律。增强法律素养,任何决策、决定、举措,都不能超越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规范而自行其是。凡事都按法律程序办,做到言不离法,行不离法,从严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二是树立公正执法信念。公正即公平、正义、文明,在监狱法治乃至全部法治中,公正执法是至关重要的。监狱警察队伍作为执法主体,其言行举止代表的是法律的化身,尤其是监狱作为刑事司法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对树立公正执法信念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求素质过硬,对法律的理解准确全面,坚持公平处事,决不徇情枉法;要求执法行为规范有序,标准明确,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力戒简单粗放、随意妄为;要求执法程序环环相扣,坚持集体合议、逐级审核、公开透明,严禁个人独断、“暗箱操作”、违序运行。要求刑罚执行工作从理念到制度、从形式到内容、从过程到结果,都要体现维护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追求。监狱警察队伍的公正、平等执法无论是对队伍自身还是对他人对社会,在培培法律至上的意识上具有直接的作用,爱党敬法,就是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监狱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法治监狱。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统一起来;坚持执行党的政策与执行法律统一起来。进一步增强以党的领导为主线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公正执法水平,实现和谐改造环境,为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爱业奉献——警察队伍核心价值信念的本质特征。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监狱发展也有59年历史,回首往事,监狱警察队伍的历史,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历史。警察的身份、国家机器的特质、不同世界观对峙的现实场景、斗争复杂的风口浪尖,决定了监狱警察的特殊身份和特殊地位,必须具备特殊的品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决执行监狱工作方针和政策,公正公平执行刑罚自觉做法律的忠诚卫士、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做增进社会和谐的模范群体,为不断发展进步的监狱事业再立新功。爱业,是监狱警察队伍的内在要求,就是要热爱监狱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五十九年来,正是对这份崇高、神圣职业的热爱和付出,才有监狱事业今天的成就和辉煌,虽然我们遭遇过挫折、虽然我们也走过弯路,但一直以来,我们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在回顾反省自身,以坚定的锐气和勇气,正视自身的欠缺,不断的完善严格要求自己,于是有了监狱体制改革、有了问责制度、有了组织人事改革、有了行刑新理念新举措……一路的艰辛、探索、务实、创新,走到了历史积淀、历史发展的新平台,在这个新平台上,更需要我们对警察身份、对监狱事业的热爱和尊崇,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和社会化进程,努力提高改造质量,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制度再创新辉煌。奉献,是警察队伍价值的显著特征,监狱警察与一般人不一样,担负着特殊使命,既然是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有警察的职业道德精神。现在是和平年代,但监狱,却可以说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虽然没有枪林弹雨,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对峙,有着改造和反改造的两相交锋、有着脱逃和反脱逃的生死博奕。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是监狱警察无悔的选择,为和谐社会为浪子回头鞠躬尽粹,是监狱警察不变的情操。诚然,经过发展,我们的条件待遇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监管任务的严峻由于警力的缺少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基层监狱警察超负荷工作的现实仍然存在,随着民主社会的发展,权益意识的进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要求得到与自己的付出相应的回报,这本身没有错,也是正当的要求,在这方面,社会在进步,国家在进步,上下认同的、力度不断加大的从优待警的理念和举措就是个强有力的例证,今后也还会从各个方面得到加强。而作为这支队伍,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的警察职责、我们的入党誓词,在现实国力国情限制下,在需要我们作出奉献的时候,就应象我们的老一辈监狱警察队伍那样,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支队伍一个民族更需要精神才能永续发展。爱业奉献,就是要求监狱警察队伍自觉用中国特色监狱事业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改革创新精神鼓舞斗志,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大局为重,忠实履行监狱警察的历史使命。爱学精术——监狱警察队伍核心价值信念的内在要求。爱学,就是要建设一支学习型的警察队伍,这不仅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警察队伍自身素质的要求。日益深入的改革开放,中国将更广、更深程度地参与全球化,这对我们监狱工作的影响将是多角度多层面的,押犯构成日趋复杂,增大教育改造的难度,转型期社会的新特征、国际行刑的发展趋势必将对监狱传统的改造理念带来更大的冲击。依法治监方略和透明的社会监督体系将会对监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监狱工作也必将向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飞跃发展,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变化。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监狱人才素质的综合发展也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监狱警察队伍要与时俱进,通过学习充电,学理论法法律学业务学技能,创新思维,增长知识,改进方法,否则难以担当起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工作任务,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这项本质工作也成为无从谈起的空话。由此,爱学的价值信念,为提高警察队伍素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精术,就是在爱学的基础上,刻苦钻研、刻苦训练,不断提高政治、业务、文化、道德和身体素质,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法律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监狱各项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高素质的让罪犯信服的警察。特别是在精于执法之术和精于言传身教之术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监狱警察,在职责上集执法者与教育者于一身,在形象上集代表国家和正义于一身,在伦理道德上集提倡者和实践者于一身,因此,没有比监狱警察公正执法以及示范表率作用收效更快的教育方法了,以自身的公正文明执法和良好言行教育、感化、驯化罪犯,让罪犯从对警察的敌视、畏惧转化为尊重、敬佩,进而模仿,在耳濡目染之中潜移默化,使其相信法律信奉正义、品德行为达到升华,这种由监狱警察诠释的法律正义和人格力量熏陶,也是监狱教育改造罪犯工作重要的基本经验。爱学精术,要求我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学习就是工作,工作离不开学习的观念,开拓视野,提高业务,增强本领,成为“术业专攻”的高素质警察,成为迷途心灵的引路明灯。爱已爱人——监狱警察队伍核心价值信念的具体体现。基于人性的角度,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爱已爱人归纳到监狱警察队伍核心价值信念中的一部分。爱已,就是对自己负责。在从优待警政策中被他人关爱的同时,也要关爱自己,符合社会以人为本对个体价值愈来愈重视的思想意识,同时,也是爱党爱法爱业爱学的延伸和促进。要成为一个监狱警察,就要经过严格的公开选拔录入才能成为其中一员,意味着我们已承诺担当起监狱警察的天职,这就要求我们自觉遵守法律、遵守监狱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培养公正执法、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一个监狱警察,无论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还是在重要的岗位上,都能秉承一种守法、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才会产生改变一切的力量,才会得到重视和提拔,实现自己对警察职业的承诺,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从另一个角度说,培养公正执法、尽职尽责的工作精神,可以避免触及执法“高压线”,严守“生命线”,远离人生的“雷区”,使人生之旅阳光灿烂、一帆风顺。也使我们的监狱事业根基永固。同时,我们提倡要在工作中寻找快乐,监狱警察工作在改造一线,担负监管安全重任,始终处在风口浪尖上,工作责任、心理压力都比常人要大,如果工作中感受不到快乐,人生就失去了很多。因此,在工作中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因此造成的监管风险人生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心态,把工作当作一种使命,把公正执法、尽职尽责当作使命,热爱着它,以饱满的情绪去完成它,也应验了“智者在身旁培养快乐”这句话,爱了自己也爱了事业。爱人,就是给罪犯以关爱之情。用真挚的情感,帮助扭曲的心灵回归正途。平等地对待所有的罪犯,不偏私、不歧视,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施阳光政策,实行阳光操作;保障罪犯人权,维护罪犯合法权益,真心实意为罪犯解决实际困难;诚实守信,既要教育罪犯诚实守信,也要使监狱及警察的执法诚实守信,教育引导罪犯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使他们在对公平正义实实在在的体验中,感受法制、感受美好、感受关怀,把体验公平正义的过程转化为陶冶法治意识的过程、培养公平正义意识的过程、学会自律约束的过程。大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罪犯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启迪良知、修养品行。抓住罪犯精神的闪光点,哪怕是仅有的一点人性、良知、善行都要充分鼓励、放大,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营造在希望中改造的氛围,驶向新生的彼岸。爱已爱人,要求我们把爱已的情感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坚定信念,把爱人的责任转化为拯救灵魂、实现公平正义的实际行动,始终牢记使命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各种困难,推进我们热爱着的监狱事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