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美食节目有哪些创新实践存在哪些突出问题

保护视力色:
农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稿日期:
&&&【搜索关键词】:研究报告 投资分析 市场调研 农业 技术创新
&&&中研网讯:
【出版日期】 2009年1月
【报告页码】 368页
【图表数量】 172个
2008年,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
2008年,美国华尔街危机不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金融危机
&&&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导者,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单一。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出现了多样化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例如,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户及农民组织等不同主体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但从目前的实践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运行与制度安排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政府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体制问题
  我国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主要由自上而下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构成,科研、教育和推广的联接机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实际上没有形成三者之间紧密结合与合作的体制和运行C制。目前,旧的体制正在被逐步取代,而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新的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转轨时期农业技术创新的供求矛盾。现行的政府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与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1)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部门农业技术创新人员数量规模过于庞大,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人均资源过少。由于组织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中央和地方职能交叉,重复研究过多,学科间相互渗透、协作不够,研究工作的同水平甚至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普遍,难以集中有限的资源解决急需的农业技术创新问题;(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包括来自政府的农业技术产权激励,也包括市场激励和企业内部的激励。激励机制不健全必然导致农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3)农业技术创新主体不明确,缺少有效的竞争与合作,在技术创新供给与需求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机制,利益相关者尤其是用户不能有效地参与农业技术创新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估过程。由此导致农业研究领域与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不完全相适应,科技与经济脱节的局面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农业技术供求上存在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失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4)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严重滞后。由此造成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瘫痪、经费来源缺乏、农技推广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推广服务单一,农户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农民农业科技信息来源和学习农业科技的途径较少,难以成为积极的用户系统。
  二、农业技术创新投资与经费问题
  农业技术创新投资与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制约因素。年间,我国农业(包括农、林、牧、水利和农业服务业)科研投入(包括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农业科研机构的经费总收入与高等农林院校的研发经费总收入)从13.55亿元增长到52.38亿元,增长了近3倍。若按1985年价格计算,1996年的农业科研投入则为17.76亿元(其中财政拨款9.34亿元,开发创收5.36亿元),12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5%。其中政府财政拨款年平均增长率为-0.8%,开发创收年平均增长率为9.2%(黄季妮等,2000)。以1985年不变价格计算,农业科研课题研究总经费也由1985年的2.4亿元下降到1986年的1.7亿元,下降了近1/3,人均课题经费远低于其他行业。1996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37%,若不包括科研单位开发创收以及外国公司和民间企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政府财政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20%,不及20世纪80年代16个最高收入国家加权平均数(2.23%)的1/11,也远低于所有110个国家的加权平均数(0.76%),甚至低于其中30个最低收入国家的加权平均数(0.37%)。
  我国现阶段农技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一般性农技推广事业费支出、专项推广项目经费以及主要由农技推广机构创收收入构成的其他非政府来源的推广经费。政府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农技推广投资主体。对全国财政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规模变化情况的分析表明:我国政府财政农技推广投资在年的19年内总体趋势是递增的,按1981年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23%,不仅高于同期全国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以下简称财政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5.02%),而且也高于同期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7.14%)。其中,“六五”时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6%;“七五”时期为3.81%;“八五”时期为4.06%;“九五”时期前4年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02%。
  近19年来,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总支出的比重总的趋势是在不断提高的,19年的平均值为9.84%。其中,“六五”期间平均为7.64%,“七五”期间平均为10.04%,“八五”期间平均为9.80%,“九五”期间前四年平均为11.22%。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总支出的比重似乎并不低。然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财政农业支出总量偏低所造成的。
  再看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近19年来一直徘徊在0.22%、0.36%之间,平均为0.25%。其中,“六五”期间平均为0.24%,“七五”期间平均为0.29%,“八五”期间平均为0.26%,“九五”期间前四年平均为0.24%。而根据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113个国家的调查,农技推广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比,1980年平均为0.96%,1985年为0.87%,1988年为0.88%,3年平均为0.90%。另据Evenson(1986)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0.44%。可见,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过去19年内尽管我国政府财政农技推广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同期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但是由于农技推广投资总量仍然不足,加之农技推广人员增加较多,这使得资金与人员的匹配关系恶化。目前我国县乡两级农技推广费用短缺现象已成为制约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据我们对黑龙江、贵州、广西、四川、海南、湖北、江苏、河北、天律、北京等地部分县乡的调查,1999年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事业费平均为50.6万元,乡镇级平均为1.2万元,分别占实际所需经费的64.38%、21.94%;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均经费为0.92万元,乡镇一级人均为0.28万元,分别占实际所需经费的47.42%、22.95%。
  据我们对调查点的分析,1999年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直接经费来源中平均有70%左右来自政府投资,30%左右来自非政府投资。目前各级农技推广的非政府投资主要来自创收和其他自筹资金。面对推广经费的严重短缺,近年来许多推广机构主要靠自己创收来开展有关活动。各地创收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三:①技物结合,经营配套物资;②兴办经济实体;③发展第三产业。从调查点的情况看,目前农技推广部门创收绝非易事,多数是迫于无奈。能够高效运转的经济实体并不多,多数只是停留于技物结合阶段,优势和特色不够突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单纯谋福利思想。主要原因在于推广机构缺乏办实体所需的资金,缺少精通企业运作和市场营销的管理人员。
  三、农业研发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科技产业发展问题
  尽管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多数存在以下问题:(1)市场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主要还是由政府投资,研发人员领取国家工资,重科研、轻转化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科研项目由政府立项审批,科研成果由政府鉴定,成果转化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成为评价开发人员贡献大小、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科技人员比较重视成果的奖项大小、获奖等级,忽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市场价值。不少人仍抱着“等、靠、要”的观念,总认为国家研发机构还不至于没有事业费和项目经费,科技成果转化无关紧要。这样,科技人员不能深切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至使技术创新缺乏市场激励,市场意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研发机构的存在和发展依赖政府多于依赖市场,不能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潜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2)科研起点不高,缺乏拳头产品。成果科技含量低,产品的技术性能、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生命力和市场潜力受到影响。(3)农业技术创新财力投入不足,缺乏多渠道投入机制,产业发展的资金扩张能力有限。(4)科技经营和管理人才短缺。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最紧缺的资源就是人才。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研发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科研型人才多,市场经营型人才少,难以适应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方向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吻合程度也有待提高。
  四、农业科技企业发展问题
  农业科技企业是从事农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相关活动的企业。根据产生与发展方式的不同,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企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研发机构(含高等院校研发机构)拓展科技产业或者转制而形成的,另一类是由现有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农业科技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研发的资源与能力,集研发、生产和市场营销于一体,而且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其他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应当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与需要,与科技、生产、市场、农户、环境紧密结合。
&&& 目前,农业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1)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够明确,核心竞争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活动对外界的依赖性较强;(2)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有限,多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5%;(3)产品市场开发能力不足,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产品市场占有率难以提高;(4)现代企业制度不够成熟,企业管理手段单一落后,难以同具有强大科技和经济实力、具有丰富市场营销经验、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国内外大公司竞争;(5)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有限。问题存在的原因来自企业内外两个方面。
&&& 来自企业自身的障碍因素主要有:(1)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资金少,融资难,承受创新风险的能力有限;(2)企业产权模糊,事企不分,许多科技企业和所在研发单位的开发处或其他职能部门成为明义上的两套机构,事实上的一套人马。这样,事业财产、企业财产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本应承担经营职能、谋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单位还承担着诸如开发管理与服务的职能,权责不明、扭曲了的企业缺乏活力,不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3)职工总体素质不高,企业家人才匿乏;(4)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 来自外部环境方面的障碍因素主要有:(1)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政策支持体系;(2)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不够成熟,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研发机构和用户之间缺乏富有成效的联系与合作。
  五、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问题
  农业科技园区既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科学试验场(站)、良种繁育场、高产示范片、样板田,也有别于城市里的花园或植物园,它们是以农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为宗旨,具有研发、生产、贸易、培训、示范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技产业化基地。从目前全国农业科技园区的整体隋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总体思路和策划。园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无序状态,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不够明确,到处布点兴建园区,园区内功能分区不清楚,示范内容过多过杂,重点不突出,导致园区杂乱无章,建设内容分散,使有限资源得不到很好地利用。(2)缺乏特色和优势。由于缺少监督和评估,许多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含量并不高,出现了功能和结构的趋同,甚至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与一般性的农业示范基地差别不大,没有自身特色,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发挥“科技孵化器”、“产业链加速器”的作用。(3)支柱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有限,园区辐射功能不强,难以起到科技示范、推广的作用,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生的直接带动作用有限。(4)贪大求洋。许多园区建园目的不正确,注重搞形象工程,浮夸现象严重,投人大量资金引进国外高档设施,但软件、技术和管理跟不上,导致运行成本过高,经济效益极低。由于过分强调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忽视农民急需的适用技术,园区的建设和运行与当地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脱节。(5)制度与政策不健全,行政干预较多,难以企业化运作。不少园区的经营管理都经常受到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缺乏应有的活力;投资主体产权关系不明确,难以实行企业化管理。
  六、农业技术推广问题
  从历史角度分析,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采用的是项目推广方式。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导模式是自上而下的传递服务模式,或称为行政指令驱动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技术扩散机制弊端日益暴露,表现在科研及推广的目标、内容、组织体系、方式与方法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当前特别突出的有三点:首先,由于科技体制不顺,科技单位与科技人员部门所有,活动经费短缺,工作条件与待遇不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及科技人员通过市场走向农村的渠道不畅;其次,所扩散的技术项目市场导向性较差,没有真正反映农民用户系统的需求;再次,多元化的推广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和有限推广资源的浪费。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了各种新的农业推广模式,它改变了过去单纯无偿服务和行政命令的做法,无疑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成就。它在短期内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传统体制的弊端,条块分割的行政型封闭体制依然存在,加之旧的秩序已被打乱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剧了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矛盾。可以说,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矛盾是深刻的,主要表现为:(1)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必要性与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国情、国力及市场机制的作用决定了农业科研及推广的出路之一在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但是农业科技成果及其供求的特点、农业技术推广效益的长期性与社会性、市场调节的短时性、推广部门自身利益的重要性,加之农民的素质与承受能力,这又决定了不可能全面而迅速地实行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2)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宏观性、计划性同多元化推广组织的非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农业技术推广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中、长期农村综合发展问题,因而需要科学地计划、监测与评估,而目前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之间条块分割,利益冲突,缺乏应有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3)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与农民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现代化的农业推广要求为农民提供生产与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咨询服务,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整体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及经历与经验决定了农民需要得到满足的有限性。此外,还表现为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同可能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多数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所以其成本不是作为农业科技市场主体的农民及农业科研与推广单位所能承担的;加上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与推广必须得到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农业推广经费严重不足使得推广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推广机构无法添置必需的设备,推广人员福利待遇差,很少接受在职培训,人员流失和提前退岗现象严重。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农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由此造成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极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每年产出农业科技成果约7000项,近10年来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达25000项,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只有30%左右,“九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只增加到45%。
  七、农户与农民组织作用发挥问题
  作为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需求者和使用者,农户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农户对技术创新成果的需求强度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个性特征、沟通行为特征和各种社会经济特征,而且还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制度安排与环境。在分析农技市场形势时,有必要区别一下“潜在需求”与“有效需求”以及“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将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进行比较,才能正确估计供求矛盾。无效供给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水分含量较大,而现实中又主要采用项目推广方式,重点推广那些获奖的项目,这无疑夸大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总量;二是我国农业科研活动缺乏面向市场需求适时调整的运行机制,因而现有的许多农业科技成果的适用性较差,这主要表现在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生产的可行性以及应用的风险性等方面不够理想;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适应,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农产品产中技术、常规技术以及基础技术的研究,而对产前、产后技术、高新技术以及应用和发展型技术的开发重视不够。应当认识到,有效需求不足是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代高新技术对用户素质的要求较高,需要农民有较高水平的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技术采用态度与观念,而我国农民在这方面的整体素质较低;二是技术的采用要求农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从而形成一定的技术市场购买力,然而近几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整个农村市场需求乏力;三是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低,这进一步削弱了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采用与购买意愿。可见,现阶段农户农业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例如,农民自身素质、农户经营规模、经济实力、农业经营风险、技术与信息成本、农业比较利益等。
  因此,要提高农户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需求,发挥农户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完善相关的制度与政策;另一方面要增进农民的科技知识与技能,改变他们对待新技术的态度与观念,使之成为一个积极的用户系统。要培育积极的用户系统,就要促使农户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参与逐步由消极的卷入参与过渡到积极的影响参与,也就是要让农户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创新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这就需要在农村发展中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民的素质,并且帮助他们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组织。然而,我国农业的各种行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很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的制度化参与受到限制。近年来,尽管也形成了众多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但是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明显不足,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弱点更不容忽视,例如其力量单薄,人财物力有限,综合服务功能较弱,内部管理不够规范,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不能很好地处理赢利性与服务性的关系,容易丧失民办性质而蜕化为官办组织,组织的领导水平不高和参加者的献身精神不强等等。总之,非政府组织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组织的不稳定性和工作范围扩展后出现的不确定性。
  八、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与政策问题
  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与政策包含的内容较广,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实践中有待完善的制度与政策也是多方面的。当前尤其需要予以关注的是政府农业技术创新体制与投资制度改革、农业科技企业与产业发展为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1)现行的政府农业技术创新体制与投资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能保证农业技术创新机构与人员的稳定、经费投入没有制度保障、体系运转效率低下。(2)在促进农业科技企业与产业发展方面,相应的认证制度、税收优惠政策和风险投资制度有待完善。在针对农业科技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有关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贸易政策等方面还缺乏明确的政策目标和手段。农业科技产业多数为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不仅是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如果投入开发的项目失败,还意味着大量时间和机会成本的损失。高风险也不仅仅是技术风险,还有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决策风险。可以说,高收益是依托高投入并适时化解高风险的结果,因此特别需要在资金投入和风险化解方面完善相应的制度与政策。(3)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由于我国农业技术发明创新多数属于职务发明,职务成果归单位所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业技术产权界定不清,技术成果难以按照科技人员的意愿进入市场,加之农业技术产权收益功能弱化,致使农业技术产权激励不足、农业技术非产权化以及农业技术产权侵权等现象时常出现。
■ 与【农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相关新闻
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层&&&&邮编:518003&&&&E-mail:服务热线:<font color="#FF-36 76 28526All rights reserved.
中研普华管理咨询公司
传真:<font color="#FF-429588VIP MSN:&&&&&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李翔;
节目创新要为频道品牌化奠基——2010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点评  纵观2010年的中国电视荧屏,电视真人秀节目依旧应接不暇,让人眼花缭乱。扭叨1工J召让泥翻洲卜C-电视选秀:竞争激烈创新生存2010年暑期,诸多卫视纷纷上演选秀大战,而在激烈的收视竞争背后,一直饱受争议并被垢病的电视选秀在传播形态、环节设置、主题选择等方面较之以往都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湖南卫视《快乐男声》全国总决赛一推出便受到了舆论的普遍质疑,进人总决赛选手特色不鲜明,歌唱实力平平,没有被关注的新闻点,也缺乏制造话题的能力。而为了弥补上述缺憾,制作方又开始在赛制上做起文章,但复杂且不科学的赛制设置并没有调动大众参与节目的热情,在收视上《快乐男声》便遭遇了滑铁卢。不过纵观节目形态以及内容制作方面仍有可圈可点之处,其最大的亮点就是引人了“踢馆”的概念。节目制作方从进人300强的淘汰选手中,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确定了7个选手组成快乐天团“8090’’进行“踢馆”。“踢馆”概念的引人有利于产生戏剧化的节目效果,更容易增加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也丰富了电视音乐选秀节目的形态特征一与表现元素。江苏卫视《名师高徒》将《非诚勿扰》配对的元素融人音乐选秀中,但是这一创新并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标签性太强的婚恋配(本文共计3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6.40元/期全年定价:5.12元/期 共61.40元
      办理速度最快:
大连市价格监督检查局【不足1天】
办理数量最多:
大连市政务公开办【26件】
办理质量最高:
丹东市工商局【20星】
Copyright 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 技术支持维护:民心网新闻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旅游节目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