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强民富理财和民富理财国强哪个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当前位置:
>>>(26分)材料一: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由“国强..
(26分)材料一: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由“国强民富”转变为“民富国强”的发展策略。不能否认,这些年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生活水平也较改革开放之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一代又一代领导人英明决策的成果、社会各界参政议政的智慧结晶。但反过来看,国家的发展却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不成比例——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因此而大幅提高、老百姓的安全感也并未相应大幅增强,愈来愈沉重的生活成本与负担给了当今的人们太多的压力,如果实现“民富国强”的发展策略,将是民之大福,国之大幸。材料二: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中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 家庭因素 、生活满意度、未来预期 、生活尊严、食品价格等。居民幸福感与收入逐渐背离 如何追寻有尊严的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贫富差距。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报告显示,民众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贫富差距。(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在中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的原因,并进一步阐述党如何解决经济快速发展与人们幸福感并没有大幅提高的矛盾。(12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让居民追寻有尊严的幸福生活(14分)
题型:论述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2分)②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1分)③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的落脚点(1分)④有利于维护人了根本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和谐社会。(2分)措施:①党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政治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2分)②坚持科学民主执政,善于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关于;(2分)③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以发展的成果。(2分)(2)①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稳定健康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让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2分)②优化分配结构,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2分)③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合理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的比重。(2分)④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扩大中等收入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差距。(2分)⑤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发展提高对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财政支出,调节财政收支方面更多向民生倾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3分)⑥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防止收入差距悬殊。(2分)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1分)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6分)材料一: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由“国强..”主要考查你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1)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原因: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2)要求:①坚持以人为本。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 共同富裕道路。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2)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①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②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 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 的爱国统一战线。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 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 活的法制化、规范化。④三者关系如下图:温馨提示:科学执政强调“遵循规律”;民主执政强调“发 扬民主、为民执政”;依法执政强调“依法”,即“领导立法, 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中共执政理念和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 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 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①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③才能最广泛、最充 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2)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①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②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 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 的爱国统一战线。③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 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 活的法制化、规范化。④三者关系如下图: 温馨提示:科学执政强调“遵循规律”;民主执政强调“发 扬民主、为民执政”;依法执政强调“依法”,即“领导立法, 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我国政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 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 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②多党合作 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 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 方针政策的领导。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 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 遵守宪法和法律。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简称人民政协。&(3)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及优越性。①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 度。②优越性:A.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它有利 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C.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D.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4)人民政协。&&①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 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组成:除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外,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 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 台湾同胞等。③主题:团结和民主。④职能:政治协商、民主 监督和参政议政。&&&人大监督与人民政协监督的不同:
我国政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①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及优越性:①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 ②优越性:A.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B.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C.它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D.它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人民政协:①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组成:除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外,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 ③主题:团结和民主。 ④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发现相似题
与“(26分)材料一: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由“国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0994285179201985285327231539133404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从“国强民富”到“民富国强”中国十二五规划实现三大方略
来源: 中评社|查看: 1737|
摘要: 从“十二五”时期利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倒逼机制,更加主动地加快转变和规划应该是当务之急和明智之举。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已经实施过半。是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皆相继组织对该规划的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并着手准备“十二五”规划的前期
从“国强民富”到“民富国强”中国十二五规划实现三大方略
从“十二五”时期利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倒逼机制,更加主动地加快转变和规划应该是当务之急和明智之举。 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已经实施过半。是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皆相继组织对该规划的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并着手准备“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拟工作。目前,中央政府各部门和省区市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其中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调整经济结构和进一步改善民生成为最主要的重点课题。毫无疑问,这三大要点将是推进中国完全突破危机羁绊、实现小康和发展新突破最积极有效的重要方略。   依照既定的程序安排,制定“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实施周期是2011年到2015年。在决策程序上,国务院各部委办与省区市在今年下半年将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后,统筹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于明年秋交付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通过,形成建议稿,而后提交新一届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据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了“十二五”的三十个前期课题。国家能源局启动了能源、电力的“十二五规划”调研,下半年将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并广泛征求意见。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则牵头进行了公路、水路建设的“十二五规划”研究。而北京市在五月底面向全国公开选聘“十二五规划”六十个前期课题的研究机构。在北京的课题中,就包括了提高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人口发展、老龄化、人力资源、和谐社区村镇等课题。  调整内外需失衡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之一。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重要智囊张卓元指出,中国经济经过年连续5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十二五”规划应着力解决中国经济目前表现突出的四大失衡问题,将“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以实现经济持续、协调、较快增长。所谓“经济四大失衡”包括:内需外需失衡——倚靠外需,内需不足;投资消费失衡——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太低;投入产出失衡 ——为提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  现实表明,去年底国家实施的4万亿元扩大内需投资政策,主要是扩大投资需求,很多投资都投向基础设施和产能已经过剩的第二产业,有些地方还上马“两高一资”和以前环评不合格的项目,还有一些是加剧产能过剩的项目。这些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回暖,但长期看却将使原已严重失衡的投资消费结构更不平衡,并加剧产能过剩。张卓元担心照此势头发展下去,投资和消费的结构不但不能改善,还将进一步恶化,使最终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支出所占GDP比重进一步降低。结果可能是经济在短期刺激后,又因最终消费需求和民间资本跟不上,而出现回落。针对于此,张卓元建议,“十二五”期间至少要推进7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价格体系、垄断行业、金融体系、财政体制、政府职能、社会保障、规划体制)的改革,来解决经济失衡。 不待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利用低廉的劳动力、自然资源成本向国外出口大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净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去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56万亿美元,对外依存度高达57.9%。该模式已经持续了30年,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外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对中国发展高度依赖国外需求的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进行战略调整迫在眉睫,切实须要将重点转移到国内需求上。而“十二五”时期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战略调整的关键阶段,将扩大需求的着眼点放到国内需求上来,才能把握好发展的基础性环节。更有专家指出,应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由于过去外需高速增长掩盖了国内生产过剩的矛盾,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从调整国内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出发,释放出国内被长期压抑的需求;通过调整国内个人分配结构,以提供国内居民消费能力;通过大力推动城市化,释放出被城市化缓慢而压抑的巨大需求,从而解脱外需萎缩而内需也打不开的困境。  民生议题必然是“十二五规划”的一大重点。从长远看,这是缩小贫富区域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国家发展质量的保证。而从两三年的短期看,国家提出的扩大内需方针,首先就需要千方百计增加百姓收入,提高富裕程度,完善保障机制,才能有效提升购买力,从而促消费、扩内需。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投资的拉动,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相对较低。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时,绝大多数都是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2008年,中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应该逐步提升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另外,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也是衡量国民生活质量和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指标,从长远看也必须不断培育和挖掘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当然,扩大内需也好,提升消费需求贡献率也好,都需要一个相对长的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从“十二五”时期利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倒逼机制,更加主动地加快转变和规划应该是当务之急和明智之举。  参与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高级经济师王远鸿透露,“十二五规划”将改变过去的“国强民富”,提出“民富国强”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收入,完善保障民生方面的政策措施,花更大力气改善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工程的力度,推动环境保护和节能等。从机制上保障人民能更多的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羁绊是“十二五规划”的必要前提。目前,国际性经济危机尚未见底,因此令“十二五规划”的制定面临一个特殊的背景。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危机成为调研中的一个关键课题。在先前中国政府确定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针中,政策周期较长的“调结构”将在“十二五规划”中占到很大比重。一方面,这是为了保证当前应对危机的宏调举措延续过渡;另一方面也是立足长远,通过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化危为机,使中国能够在未来新一轮国际经济分工中占得有利先机。    按照世界经济的周期规律,一次经济危机从爆发、加深到稳定,再到复苏,长者5—8年,短者3—5年,前后平均5年左右。不过,21世纪以来知识、技术、信息、经济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增强了世界经济的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即便如此,有专家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周期乐观估计也要持续3年左右。中国从整体上看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现在,距离“十一五”规划实施完成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估计到明年对中国的影响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来,“十二五”规划正好处于经济周期的回升期。但是,也不排除进入“十二五”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仍然尚未完全消散。有鉴于此,这些可能性分析都应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时给予充分的预计和应对之策。   据悉,在北京确立的十八个重点课题中,就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等题目。而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在五月份召开了“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课题初步研究成果听议,听取了央行研究生部负责的“完善金融体系及防范金融风险研究”等课题汇报。同时,在经济危机中也焕发增长潜力的一批新兴产业,也将成为“十二五规划”亮点。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透露,发展生物经济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成“十二五”科技规划重点。另外,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则有望在能源“十二五规划”中获得政策倾斜。   至为重要的是,迄今中国自身发展的态势仍比较健康,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在有序地进行,相信只要把握好问题的关键,认真实施上述三大主要方略,继续保持健康的增速和社会进步,是可以乐观预期的。(编辑 苏普)
发表对《从“国强民富”到“民富国强”中国十二五规划实现三大方略》的评论
(发表评论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无关内容)
美国中文电视63.4节目单
Copyright&&&
All&Right&Reserved.您好, []|
全部 沪深 港股 基金 美股
十二五:走进民富国强新时代
话题缘起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发展目标的表述上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首次未提及GDP的量化指标,二是更加关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一系列的表述都显示“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民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各地将改变以往的GDP政绩观,以改善民生作为执政的重要方向,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民生才是“硬道理”民生的很多领域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公共建设、环境保护等,一般都是市场“失效”的地方,这些领域才是政府的“用武之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里程碑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将民生问题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二是下决心扭转过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戮力30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各级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仍然存在很多误区。尤其是在很多重要的经济领域,对市场和政府的边界、作用仍然没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各地政府“越位”、“犯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非常普遍。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为了GDP的增长速度和各种政绩工程、样板工程,政府常常直接干预市场秩序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将大量的政府资源直接投入市场的各种博弈过程,企图依靠行政力量来组合区域经济。结果导致资本市场、要素市场、消费市场的价格信号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失真,引致各种资源、资金、劳动力的无效、恶效配置。直接的表现就是环境污染,区域发展杂乱无章,人民生活无实质性改进。并且,这种政府定位的错位,还使得各地粗放型、浪费型、污染型的增长方式无法得到根本扭转,腐败蔓延无法得到根本遏制。因此,今天各地在经济、环境、社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种种乱象其实都可以在这种定位错误中找到原因和答案。因此,“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就是要节制政府。让它回到自己的本职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让市场去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本职工作首先应该是“守夜人”的工作。即建设、保护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经济秩序,不能容忍任何破坏市场正常秩序的违法、违规举动。政府的这类工作做好了,市场的积极力量就自然展现出来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没有问题。其次是民生,民生是政府工作的长期重点。“十二五”规划建议对重要的民生问题,如“收入分配比重”,“社会保障覆盖率”、“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予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实际上就是在矫正过去“GDP通吃”的发展思维的偏误。这是政府本职工作的正确的回归。一些地区的GDP非常壮观,但是环境污染、街道拥堵、垃圾遍地、犯罪率居高不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毫无质量可言,恰恰就是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长期“不务正业“的结果。民生的很多领域,如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公共服务、公共建设、环境保护等,一般都是市场“失效”的地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的经验表明,这些领域才是政府的“用武之地”。但在我国,政府恰恰是在民生领域的欠账太多,导致不少地方中低收入的老百姓在改革开放30年后,仍然是养老难、看病难、买房难、就业难、上学难、行路难,甚至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因此,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非常及时和重要。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政府有可能开辟一个“民生建设”的新时期。而“民生建设”将反过来扩大国内消费,有助于我国降低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从而引领中国经济走上一个真正健康的发展轨道。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以科学发展和民富国强统领十二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五中全会两个核心议题,前者谋划科学发展,后者追求民富□刘金山“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两个核心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前者谋划科学发展,第一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统领五年规划;后者追求民富,第一次明确追求“民富国强”而不是以往的“国富民强”。这两大主题作为一体,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对复兴模式的科学探索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事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复兴伟业能否成功,在于我们能否求解或走出“李约瑟之谜”。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与科技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20世纪中叶提出: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而发生在西欧?求解“李约瑟之谜”,在于洞察中国传统社会为何由盛至衰,更在于当前复兴进程中我们怎样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而保障复兴伟业的可持续性。中国复兴伟业如能顺利推进,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由盛而衰、再由衰至盛的为数不多、甚至可能是迄今唯一的大国案例。其模式贡献的世界意义不言而喻。“十二五”规划建议以科学发展和民富国强统领未来发展,是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对复兴模式的科学探索,是在更高起点上的一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试验。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曾用“中国奇迹”来概括。这主要是增量改革下中国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是市场化改革下各种发展动力的超常规释放。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进入存量改革阶段;1998年宣布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提出头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恰好处于攻坚阶段。这是一个理性演进的科学探索。全面系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理性过程,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规律而进行调整的过程。经过30年探索,我们处在复兴进程的关键时期,需要总结历史,正视现实,更要规划明天,力图在更高的起点上再绘宏图。30年的改革,先易后难。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关键是,如何从量大到质优,如何从大到强?不容否认的是,我们已经进入利益分化与利益博弈的时代,各种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这就需要从中科学抽象出下一步改革的逻辑起点。这是中国复兴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基于“民富”而形成改革共识,将是未来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追求民富,是科学发展的本质体现之一,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贡献。这是历史与现实相一致的呼声,从历史规律与国际经验看,一个民族国家,经过发展,经历民富,走向公民国家,是一个国家由大到强的必然表现。从现实看,民富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石,是转向内需主导模式、发挥内需规模效应的基础。追求民富,也是高层与民间相一致的呼声。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具有辩证性的互动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在经历过先富与后富的非均衡历史阶段后,逐步实现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是历史演进的必然,并成为高层和民间所逐步认知的常识。基于“民富”而形成改革共识,将是未来时期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民富是生产出来的现在需要回答的是:怎样实现民富?这需要各界的理性博弈,但必须摈弃的一个误区是:为民富而民富,为分配而分配。历史经验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国的崛起,就是公司的崛起,通过公司组织形态的丰富与分工的细化,通过生产的关联与强大,形成多元化的民富路径。即民富是生产出来的。我们在追求民富的伟大命题之下,在相关制度框架设计的理念上不能出现偏颇,否则将会造成复兴进程的曲折。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超越经济增长,追求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是超越增长的发展,必然意味着一场淡化经济增长的激烈变革□危旭芳郑志国十二五规划建议与以往的五年规划建议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发展目标上,并未提出数量化的指标,而是强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更突出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这将对各级领导干部从以往的唯GDP政绩观向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转变发挥积极作用。回顾今春伊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仍竞相追高,31个省份(包括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有20个省份提出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在10%以上的场景,这一变化着实令人欣喜。经济增长目标定位过高不利于转方式和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反复证明,经济增长目标定位过高,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早在1987年,我国就提出要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但20多年来,依靠资源大量投入和消耗来维持高增长的状况并无根本改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地竞相追高似乎都有理由,这样,维持粗放型增长方式,大量增加投资和资源消耗,铺摊子、上项目则成为必然结果。应当看到,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虽然能够实现GDP增长,但是不一定代表财富增加。结果可能形成产能过剩,固定资产闲置,产品积压。按照现在的核算方法,库存产品价值仍然计入GDP。表面上有增长,实际上并不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无疑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现状雪上加霜。不可否认,经济增长无论对现时有效化解金融危机还是对未来中国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经济增长也要求增加资源投入,这又无疑会加大资源环境的压力。传统“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使中国的经济增长付出了过于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若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中国经济将不堪重负、难以为继。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很大,外延扩大再生产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加上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扩大内需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追求高增长很不利于实现科学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中,第三个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最为关键。实现这种转变,将使我国经济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增长并不等于高就业不得不提的是,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经济增长的决定要素要么是资本,要么是技术或制度,却没有将资源环境对经济系统的约束整合进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它没有考虑或无法衡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资源变化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GDP的大小,可能并不能如实反映生活质量和环境效益。当GDP是以牺牲环境质量和社会福利为代价时,制造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部门反而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部门,岂非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讽刺?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低于8%,就不能满足新增就业需要。但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分析表明,高增长并不等于高就业。实际上,中国就业压力大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太多,简单劳动力过剩。这个问题不是GDP增长高一两个百分点能够解决的。这几年经济增长速度不低,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如果经济结构始终不能得到调整和优化,不转变发展方式,不改善分配方式和结果,则经济增长难以持续,最终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更大。从2010年到2020年直至本世纪中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目标不宜过高,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能出现大起大落。可持续发展必须是超越增长的发展,必然意味着一场淡化经济增长的激烈变革。正确的经济社会政策,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减轻经济增长的环境压力,形成有利于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制度。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考虑,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仅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不单关注“看不见的手”,亦警惕“看不见的脚”;不只追求经济增长,更注重民生福祉。纠正和防止重物轻人、重速度数量轻效益质量、重经济轻环保、重增长轻协调、重短期目标轻长期持续,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者分别为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和教授进一步改善民生是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和立足点□段华明“十二五”规划建议令人感受最深的,是一系列民生的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瞩目,成为最绚丽的亮点。无论是指导思想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还是强调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工作重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勾画出一幅“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的发展愿景。综观整个“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出这样的基本逻辑: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必须围绕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收入分配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就是扩大内需、扩大消费———为此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十二五”规划建议浓墨重彩部署保障和改善民生,仔细盘算广大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医教保,彰显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所有述及民生的内容,体现了未来五年要着重解决的关键问题。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重点,一切发展与改革都是为了民生。从民生入手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进一步改善民生是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性任务,下一阶段应该着力去实现共同富裕;现在人民群众对消费品的需求已经比较容易获得满足,但是社会公共物品还是供不应求;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收入分配失衡、投资消费比例失衡等,都阻碍民生的改善。这些民生领域将迈出改革步伐,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消除失衡现象,让每个公民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和立足点。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Jackxiao]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财经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财经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数码汽车科技财经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富基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