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部长主动权

亚太新形势与中国的战略应对
作者:陈向阳 &&来源:《求知》2013年第2期发布时间:
摘要: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亚太渐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关键竞技场”,亚太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和平发展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是中国扮演区域强国与世界大国的主要舞台,中国应尽快厘定自己的亚太战略。
  一、当前亚太形势的主要特点
  1.亚太尤其是东亚经济发展态势总体向好,在世界各大地缘经济&板块&之中可谓&风景这边独好&。自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日渐受到西方发达经济体金融与债务危机&外溢&的连累,但亚太国家与地区靠扩大内需和区域内合作实施发展&转型&,使得亚太尤其是东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得以增强,以中国、印度、东盟为代表的亚太新兴经济体继续群体性成长。
  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在日发布的年度报告中预测,受外围经济环境不振等的影响,2012年亚太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从2011年的7%降至6.5%,但仍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正是因为亚太经济持续蒸蒸日上,使得亚太的国际战略地位&水涨船高&,其地缘经济与政治影响稳步扩大,在此背景下,国际舆论持续热议&世界权势东移&和&亚太成为新的世界重心&。
  2.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扎堆,亚太安全形势难以乐观。
  传统安全挑战包括领土尤其是海洋权益争端突出,地区热点较多,朝鲜半岛仍然处于冷战对峙状态,印度与巴基斯坦继续核军备竞赛,区内一些国家之间&战略互信&匮乏,相互猜忌与提防的&安全困境&突出,加之美国借&重返亚太&战略推波助澜、拉帮结派,致使亚太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而且复杂。
  非传统安全挑战则主要包括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民族分裂主义&三股势力&兴风作浪,重大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和传染病等的严重危害。可见,亚太安全形势不仅与亚太经济形势形成强烈反差,而且对后者构成极大的制约。
  3.区内外大国与国家集团纷纷加大对亚太&经营&的投入,亚太大国博弈激烈复杂,亚太格局深刻演变。亚太主要力量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东盟六方,以及&中等国家&澳大利亚、韩国与巴基斯坦等,这些主要力量之间合纵连横,在不同议题中形成不同的&排列组合&,彼此之间互动错综频密。
  4.区域与次区域合作日渐加深,多个多边机制并存,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区域合作机制主要有亚太经合组织APEC(21个成员国)、东亚峰会EAS(18个成员国)、东盟地区论坛ARF(27个成员国)等,以及美国极力推动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现有11个国家参与谈判)。次区域合作机制主要有东盟ASEAN(10个成员国将于2015年建成&共同体&)、东盟与中国10+1、东盟与中日韩10+3、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8个成员国)、中日韩三国合作、太平洋岛国论坛(15个成员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6个成员国)等。
  另外还有影响力逐步增大的非官方机制,包括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即所谓的&亚洲安全会议&)、中国海南博鳌亚洲论坛等。
  5.亚太秩序呈现&二元结构&,区域博弈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为中国、中国的邻国与美国三方之间复杂互动的&大三角&。所谓&二元结构&,即亚太国家之间经济合作加深与政治安全分歧严重并存,不少国家在中、美之间&脚踩两条船&,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发展靠中国&与&安全保障靠美国&。所谓&中邻美大三角&,亦被称为&中美邻&,但&中邻美&的表述要更为准确,因为亚太尤其是东亚主要是由中国及其邻国组成的,美国不过是&第三者&而已。
  在&中邻美大三角&之中,存在着三组双边关系,分别是随着中国加速崛起而变得复杂的中邻关系,随着美国加紧&重返&而变得微妙的美邻关系,以及随着中美力量对比差距不断缩小而变得敏感的中美关系。应该说,在&中邻美大三角&中,中邻关系是&内因&与&主要矛盾&。
  二、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就机遇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而:一是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相当突出,对亚太各国的经济吸引力、对亚太经济秩序的塑造力稳健增强。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GDP总量2010年已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2003年至2011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业已成为诸多亚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推动者与引领者,成为亚太经济的主要&引擎&与&磁场&。例如,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中就有8个来自亚太地区,在&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60%以上是在周边,特别是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积极扩大与亚太国家间的财政金融合作.同众多邻国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二是中国政治优势日渐显现,中邻互鉴交流加深。以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影响上升,加之亚太的构成主体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一贯坚持尊重国家主权与不干涉内政原则,始终致力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权益,因此,中国在亚太发展中国家中的政治影响力趋于扩大。三是中国与亚太其他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这有利于拓展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包括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同防灾救灾、共同打击海盗等。四是中国顾全大局与严格自律的对外战略取向逐渐在亚太赢得人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坚持首先以和平与谈判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主张弘扬包容互助的&亚洲精神&与构建&和谐亚洲&,通过和平发展的&言&(政策宣誓)与&行&(外交实践)并举,较好地缓解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产生的疑虑,争取到了越来越多邻国的理解。
  就挑战来说,亦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而:一是中国与一些邻国存在边界与海洋领土争端,特别是大量岛礁被邻国侵占,维护领土完整形势严峻,其中钓鱼岛、黄岩岛、南沙群岛争端尤其突出。二是国家统一而临&台独&、&藏独&与&疆独&威胁,台湾当局企图将两岸分治与所谓的&事实台独&永久化,在亚太地区图谋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美国亦顽固坚持&以台制华&。境内外&藏独&与&疆独&势力加紧勾连,分别通过僧人&自焚&与恐怖活动等制造事端。三是非传统安全威胁趋于上升,尤其是跨国严重自然灾害防不胜防,跨国有组织犯罪愈演愈烈。四是美国执意将战略重心&东移&亚太,&重返&亚太紧锣密鼓、多管齐下,着力利用中国与邻国的矛盾,实施其所谓&巧实力&与&再平衡&,不仅使得中国与某些邻国的矛盾复杂化,而且加剧了中美亚太地缘战略竞争态势。对此,美国时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011年11月《外交政策》上发表了&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长文,声称&今后十年美国外交方略的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将是把大幅增加的投入&在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而&锁定于亚太地区。&
  三、中国亚太战略的目标
  目标有两种划分.第一种是总体与局部目标.第二种则是不同时间段的目标。
  按照第一种划分,首先,中国亚太战略的总体目标有三,依次为:为中国崛起与和平发展营造和平稳定有利的亚太战略环境,使得中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未来五到十年能够继续集中精力从事国内发展和改革;维护中国的统一、领土完整与国家安全,破解来自亚太方而的安全挑战与威胁;成为亚太关键大国,增强对亚太秩序的塑造力,推进和平、安宁、繁荣、包容的&和谐亚太&建设。其次,中国亚太战略的局部与各领域目标,主要包括五点:经济发展目标,即与亚太各国实现经济互补互利,获取亚太资源与市场,成为亚太经济的中心之一;政治与安全目标,即压缩&台独&国际空间,为国家最终统一创造条件,全而压制与遏制&藏独&、&疆独&分裂势力,有效维护海洋领土主权及海洋权益,与亚太各国和平共处,成为亚太安全的重要维护者;文化与软实力目标,即扩大中华文化的亚太辐射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区域合作机制目标,即成为亚太各类重要机制的参与者,成为东亚合作的引领者,防比被恶意竞争者在机制构建过程中所排斥与排挤;生态环境目标,即与亚太各国共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共同防范与应对重大自然灾害。
  按照第二种划分,亚太战略目标又包括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分别为:近期目标(未来五年,2013年至2017年),为中国的&十二五&等规划的顺利实施营造总体安宁有利的亚太环境,防比亚太地区热点失控,增强危机管控与热点掌控能力;中期目标(未来十年,2013年至2022年),通过经营亚太以维护并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国内实现全而小康创造有利的亚太环境,着手妥善解决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并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成为亚太强国;远期目标(新中国建国一百周年与本世纪中叶,2049年至2050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完全统一、中国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亚太环境,成为和谐亚太的捍卫者。
  四、中国亚太战略的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当代中国内政外交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其核心是辩证法,既强调统筹兼顾,又注重突出重点。谋划中国的亚太战略,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以下六对重要关系。
  1.亚太战略与对外总体战略的关系,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指导中国对外总体战略的和平发展道路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无疑将指导中国的亚太战略,而和平发展道路能否走得通、行得远,也首先取决于其在亚太地区的实践。至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也主要将在亚太地区经受新的检验。
  2.利益与道义、实力与道德、捍卫拓展自身权利与承担地区责任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亚太战略将不搞唯利是图与唯我独尊的霸道,而是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战略文化的精髓&务实王道,坚持&义利兼顾&、&德力俱足&、&权责匹配&,中国谋求的是战略主动权而非&亚太主导权&,强调应由亚太各国&共同与集体领导&,反对自以为是与自封的&独家领导&。
  3.软与硬、柔与刚、恩与威、文与武的关系。强调软硬兼施、刚柔并济、恩威并用、文武并举,具体到亚太战略,就是既要有外交周旋,又要有军事斗争的准备与决心,对善邻应柔和,对恶邻则应硬朗。应澄清外界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误读,强调中国的和平发展绝不排斥武力自卫。
  4.长与短、强与弱、优与劣的关系。既要扬长避短,更要扬长&补&短。中国在亚太的长处、强项、优势主要在经济领域、陆地事务与陆权方而,短处、弱项与劣势则主要在安全领域、海洋事务与海权方而,中国的亚太战略应统筹经济与安全、着力强化安全;统筹陆权与海权、着力强化海权,进而成为全而、均衡、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的亚太强国。
  5.维权与维稳的关系。&维权&即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维稳&即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二者都是中国亚太战略所需要的,但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潜在的矛盾,若处理不当容易顾此失彼。中国既要防比片而强调&维稳&,以致牺牲&维权&并最终影响外部环境乃至国内社会稳定。又要防比一味强调&维权&,以致操之过急、欲速不达、因小失大。因此,应以&维权&为优先,同时兼顾&维稳&。对此,习近平同志于日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中国将继续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分歧、摩擦,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共同维护与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稳定大局。&
  6.统筹中邻、中美与美邻三组关系,兼顾合作与竞争。既要防比激化中邻矛盾,被美国渔利;又要避免中美对抗,被邻国利用;还应善于把握美邻矛盾,防比美邻&联手对华&。在这三组关系之中,对中国的亚太战略而言,第一位的应是妥善处理中邻关系。而处理中邻与中美关系,则应两手并用,既要全力争取合作,又要正视合理竞争、预防恶性竞争。
  五、中国亚太战略的主要手段
  1.坚持&扬长&,扬经济之长,进一步发挥自身经济优势。应就共同应对持续不断的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与亚太尤其是东亚、南亚各国扩大合作,稳步建立东亚货币金融体系,扩大人民币在亚太的影响力。加快实现与周边陆地及海洋邻国在交通、通信、能源输送等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使得&条条道路通北京&,促进亚太尤其是东亚、南亚各国经济深度相互依存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将亚太作为&走出去&与资本输出的重点之一,通过国内产业升级转移、服务业&外包&等,为国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服务。稳步推进与亚太国家的自贸区建设,预防美国主导的TPP严重干扰东亚区域合作。善于运用市场、投资、金融、信贷、旅游、对外援助、外汇储备等经济杠杆,对中邻经济合作适度设置必要的前提条件,防比某些国家一而捞取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好处、一而侵占中国的安全利益。
  2.抓紧&补短&,补安全之短,大力加强安全能力建设。应大力宣扬与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提倡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探讨&亚太安全共同体&。坚持优先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国家间的领土与海洋争端应由直接当事方通过双边谈判和平解决,防止&第三者插足&。重点开展非传统安全区域合作,逐渐增加对地区安全公共产品的提供,包括联合救灾、跨境河流与国际水域联合护航、专业人员培训等,承担力所能及的&大国责任&。稳步推进军事现代化,通过联合军演等增强实战能力,在海洋领土主权受到威胁时毅然反击,形成有效可靠的威慑力。通过对自身安全能力及亚太安全事务持续不断地投入,逐渐破解亚太安全与经济秩序脱节对立的&二元结构&,逐渐改变所谓&亚太安全靠美国&的被动局而。
  3.&攻心为上、怀柔善邻&,加强政治互动,注重文化感召,强化对亚太各国的软实力与吸引力。应就治国理政经验、国际金融危机反思、新自由主义批判、亚太区域治理、发展模式与道路、&良政&与&善治&、人权保障与维护社会稳定、网络虚拟空间管理等,与邻国扩大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求同存异,顺势适当推介推广&中国经验&。促进与亚太国家的教育、文艺及宗教交流,扩大民间与地方的交往,稳步增加亚太国家来华学习的留学生人数,妥善推广&孔子学院&、&孔子学堂&及中国文化中心,使中国成为亚太各国大众&向往&与&神往&的国度。
  4.&积极塑造、主动引导&,推进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参与区域合作要心中有数,应本着&以我为主&、&对我有益&与&互利共赢&的原则,分清主次轻重。其中,东亚合作重于亚太合作,双边合作优于多边合作。坚持东亚峰会EAS的经济属性,反对将其政治化或搞对抗;重点深化中国与东盟10+1自贸区建设,稳步推进东盟与中日韩10+3机制构建,加快中日韩三国合作,优先商签中韩自贸区协定。
  5.避免&龙困浅滩&,实现&龙归大海&,强化海洋能力,重点拓展海权,建设&海洋强国&。对此应三管齐下:一是加强与改进&海洋外交&,适时调整处理周边海洋争端的十二字方针(&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坚持&主权归我&,适度&保持争议&,抓紧&自主开发&,强化&危机管控&。分类处理南海争端,坚持双边渠道进行岛礁归属与海域划分,可考虑多边协商来保证航道通行安全。二是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与科技,逐步扩大海洋能源与资源获取,对此,中国的&十二五规划&(2011年至2015年)已明确提出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三是加快推进海军现代化与立体化建设,坚决并有效维护海洋安全。加快包括航母在内的远程投送打击能力建设,增强对近海四大海域包括黄海、东海、南海与台湾海峡的制海权,确保海上战略通道畅通,破解所谓的&马六甲困境&,突破西太平洋所谓第一与第二&岛链&的对华封锁,稳步进入太平洋纵深与印度洋。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
我的态度:
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外交观察》第三辑的主题是“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本期中,美国与俄...
双文化并存的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有早有晚。“发展有先后……
双文化并存的原因,是由于各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有早有晚。“发展有先后……
更多学者文章
粤ICP备号-2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因应新形势 把握主动权 迎接新挑战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
本报讯11月25日,市委副书记刘志宏深入市农委,实地调研全市农村改革工作。期间,刘志宏认真听取了全市农业和农村重点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就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特别是抓好农村改革工作,与市农委领导班子及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了交流。
刘志宏指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仍保持了好的势头,农民有增收、农业有发展、农村形势稳定,这一点难能可贵。但我们也应清醒意识到,在总体形势向好情况下,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业增产不增收、部分农产品滞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建设管理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管部门加以重视和深入研究。
刘志宏强调,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要全面抓好全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当前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站在全局高度牢牢把握农村工作的主动权,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要深入研究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特别是农村改革中的重大课题,创新做好农村土地确权、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农产品食品安全体系和质量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工作。市农委要按照双重职能要求,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统筹、指导和协调,正确理解和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为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赵佩星)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
不断提高引导能力
努力把握舆论主动权
求是理论网
&&&&作者: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改革开放与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内社会转型加快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剧相互交织,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任务。处于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的新闻舆论,影响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的作用日益突出。如何正确评价和看待舆论引导工作的现状,清醒认识并正确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不断改革创新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意义重大。
  一、近年来我国舆论引导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
  近年来,我们的新闻宣传事业始终坚持党性原则,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唱响主旋律、打响主动仗;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三贴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始终坚持研究、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提高新闻宣传艺术,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始终坚持建设好、管理好、引导好新型新兴媒体,占领舆论引导新阵地。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的反应速度。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我们确立了“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求,回应社会关切,抢占先机、赢得话语权。近年来,在发生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和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时,通过迅速公开事实真相,抢占了舆论的先机,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压缩了境外敌对势力和国内极少数别有用心者恶毒攻击和蓄意炒作的空间,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同。尤为可喜的是,经过几年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检验,在突发事件中抢占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话语权的要求已经深化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新闻宣传机构的内在理念,抢占舆论主动权的自觉性、有效性相对前些年明显增强。
  第二,进一步拓展舆论引导的手段和渠道。随着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激荡的舆论新格局。近年来,我们坚持创新网络等新媒体的管理手段,坚持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不断占领舆论新阵地,促进网络正面舆论强势的形成。
  第三,进一步完善舆论引导的传播艺术。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三贴近,把正确引导舆论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以有利于疏导情绪、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服务大局为出发点,改进加强社会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报道。例如,在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上,主流新闻媒体对牛肉膏、瘦肉精、三聚氰胺奶、染色馒头等一系列问题及时曝光,回应了社会关切,既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又较好地发挥了社会“减压阀”作用。
  第四,进一步加大国际传播力度。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主动展示和积极塑造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谐稳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不断创新的中国国家形象,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显得更为紧迫。近年来,我国全方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我主流新闻媒体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在关乎中国国际声誉、国际立场、国际影响等重大问题上积极发声,扭转“西强我弱”局面取得新进展。
  二、当前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另一方面,信息传播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传播流程不断变化。这些都对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
  第一,不同舆论场之间分化趋势比较明显。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舆论场、新兴媒体舆论场、口头传播舆论场这三个舆论场之间的关系更加纷繁复杂。传统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继续发挥强势作用,但随着新媒体不断崛起,主流媒体影响力受到新的挑战,受众对传统主流媒体的信任感有待不断巩固,传统主流媒体塑造的舆论场和新媒体负载的舆论场之间以及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存在的差距有扩大趋势。在传统媒体报道、官方情况通报、民间草根解读等不同的意见空间中,存在后者对前者进行一定解构的倾向,在三个不同的意见空间中进行意见整合和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
  第二,舆论“去中心化”的特征渐趋突出。随着博客、微博、社交网站、移动通讯终端等基于人际传播的互联网应用,新媒体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大众传媒属性,传播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由于这些“社会化媒体”可以提供信息、发表意见、制造舆论,任何个人都能成为信息中心、意见中心。社会化媒体既激活了普通个体的社会参与意识,也降低了个体组织参与社会性运动的门槛。在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各种公共舆论参与者制造舆论的风险和成本越来越小,意愿却越来越强。网络用户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将一条消息转给所有自己希望能看到的人,通过转发任何信息都能在不同网络组织间快速流动。在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模式中,舆论形成的速度更快,舆论变化的方向更难预测,因此舆论引导的难度更大。
  第三,“信息污染”现象有所显现。数字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舆论生成衍变的社会基础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日益丰富多样的新闻信息在更好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迷雾”、“信息污染”等弊端和难题,社会思潮的传播、衍生、扩散、变异成倍增长,难以掌控。公关炒作、网络推手等更是使舆论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化样式、价值观念通过网络传递呈现在受众面前,其中不乏渲染暴力、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主流的思想文化容易被各种非主流的声音所侵蚀和消融消解,消极或错误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容易乘虚而入;主流的声音容易被淹没在喧嚣的舆论杂流当中,偏激的情绪与媚俗的观点可能较多赢得市场。这些都对打造主流价值思想观念、提供先进健康文化产品进而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网络动员”越来越强大。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动员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旦热点被触发,可以轻易实施网上动员,即使没有所谓的“领袖”,也能在网上形成声势、达成共识、付诸行动,有人将这称为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网上动员,轻则导致网络围观等网上群体性事件,重则导致网下的群体聚集,面对这种局面进行舆论引导,报道时效、基调、尺度、力度的把握,难度更大。
  三、新华社舆论引导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近年来,新华社忠实履行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职能,以提高舆论影响力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宣传思想工作要求,努力把握受众需求特点,积极顺应传媒变革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利用各种手段,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第一,增强政治意识,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正确导向是新闻宣传工作的前提。新华社党组要求全社采编人员在工作中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不动摇,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不含糊。及时传达中央有关报道精神和要求,分析研判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不断增强采编人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复杂敏感问题,提高在纷繁芜杂的表象中准确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确保在复杂形势下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今年年初以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中东北非国家局势出现动荡,新华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组织策划实施报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中国视角观察北非、利比亚局势,积极影响国际舆论。尤其是在关于从利比亚撤离我人员的报道中,加强国内国际互动联动,形成报道合力,积极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新华社充分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心我驻利比亚人员安全、为做好人员撤离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以及各部门有关人员付出的努力。全景式报道向世界传达出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对海外中国公民安危的关切之情,成功展示了我“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良好国际形象。与此同时,新华社充分认识国内国际复杂敏感的形势,高度关注境外敌对势力图谋“祸水东引”,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增强对外报道的针对性、有效性,打消各界疑虑、抵消负面评论。
  第二,提升报道时效,争抢引导话语权。能否在重大新闻报道中确保时效、抢占新闻第一落点,对舆论引导发挥多大的作用和效果起到关键作用。为此,新华社不断完善机制体制,优化发稿流程,确保在重大新闻事件中率先夺得话语权,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为激励总社编辑部和国内外分社进一步提高报道时效,新华社近年来陆续制定了《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报道首发认定和奖励办法》、《关于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全球首发奖励办法暂行规定》等措施,对实现国内外突然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实现报道首发的进行奖励。同时,对迟报漏报瞒报的情况,按照新华社《重大新闻首发与迟报漏报瞒报认定办法(试行)》进行认定和处罚,并在采编业务考核中体现。经过全社采编、技术等部门共同努力,新华社近年来在新闻报道时效上有了明显进步。2010年以来,新华社在云南怒江贡山泥石流、黑龙江伊春空难、贵州关岭山体滑坡、大连新港输油管线爆炸、甘肃舟曲泥石流、河南义煤集团巨源矿难、云南盈江地震等多起国内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中实现新闻首发。在今年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期间,新华社充分发挥驻外记者优势,积极争抢时效,英文报道多次实现重大消息首发。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宣布不再竞选连任总统、埃及军方宣布将在10天内完成修宪等报道,新华社实现时效领先西方三大通讯社。在上述报道中,国内媒体及西方主流媒体大量转载引用新华社报道,为我积极展开舆论引导赢得先机。
  第三,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贴近性权威性。新华社高度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及时发现、捕捉、介入社会热点,提高对社会热点的反应速度,及时回应受众关切,加强解疑释惑。在把握好导向的基础上积极主动采访报道,增强热点引导的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核泄漏。在相关报道中,新华社注意客观准确,突出重点,适度平衡。特别是关于是否对中国可能产生影响的报道,及时采访权威部门和专家进行解答,组织播发了《(新华视点?焦点面对面)日本核泄漏会不会对我国公众健康造成影响――权威人士解答百姓关切事项》《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日本地震对我国各核电厂安全没有造成任何影响》《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发布权威消息: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水平正常》等稿件,从客观、科学的角度进行权威解读分析,起到了有效引导舆论作用;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核泄漏及其影响,播发了《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该怎么办》《核能外泄对人体的危害》《受损核电站泄漏哪些放射性物质》等图片图表,直观清晰,简明易懂;针对国内部分地区出现的“抢盐潮”“盐荒”等现象,播发《中盐总公司:食盐储备充足 能够满足群众需求》《专家表示含碘食盐对防辐射意义不大》《天文学家:所谓“超级月亮”影响日本地震海啸之说毫无科学依据》,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澄清了网络中的各种传言。
  目前,新华社正着手制定《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报道奖励办法》,以报道的时效性、独家性和影响力等为指标,对新华社社会热点问题报道进行评判。希望通过这种激励手段,进一步提升新华社社会热点问题报道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第四,提高监督水平,加强针对性有效性。舆论监督报道一直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难点之一。新华社在相关报道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即抓住党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找准党和政府关注的同人民群众关切的之间的结合点,使报道切实产生社会共鸣。切实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正确监督、建设性监督,提高舆论监督报道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服务大局的作用。
  为了拓展舆论监督报道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果,新华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社领导、总编室、各编辑部、各分社、各采编室和分工记者等多层次与法律监督机关、行政监督机关、政协监督机关等的经常性沟通机制。此外,不断加强社内重大舆论监督报道组织策划机制,加强社内报道力量的协调与配合。总编室汇报会及时就每天及次日组织的重大舆论监督报道进行全社统一的协调指挥。同时,由总编室协调、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新华视点采编室承办,每周组织策划会,确定重大舆论监督报道选题。今年5月中旬,新华视点采编室根据群众举报,组织国内部、河北分社、重庆分社记者组成3人小分队,对河北省香河县违规大面积圈占耕地进行了调研和报道。违规“圈地”是中央明令禁止、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新华视点抓住香河这一“违规典型”进行曝光,在中央政策与百姓呼声的交叉点上寻求突破,充分体现了国家通讯社品牌栏目应当具备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敢于担当的情怀。记者经过深入采访分析,先后播发了《香河大规模违规“圈地”调查》《记者手记:亲历香河采访难》《追踪:香河县违规“圈地”被查 县长等9名责任人被处理》等稿件,最高被184家媒体刊播,引起强烈社会反响,并推动实际问题解决。
  第五,拓展报道领域,形成主流舆论强势。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全媒体机构优势和特点,丰富新闻报道层次、优化新闻报道结构,打出舆论引导“组合拳”,才能有效发挥新华社作为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作用。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新华社不断加强对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各种形式的统筹策划,综合运用公开内参、社办报刊、网络、电视台等各种报道资源,不断创新报道观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营造强势主流舆论氛围。
  以今年两会报道为例,新华社统筹对内报道与对外报道、国内报道与国际报道、公开报道与内参报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报道形式和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社办报刊、户外屏幕等多种终端载体,形成了多媒体、全方位、立体式的报道强势。文字报道方面,我社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地完成大会各项重要程序报道和近百场中央领导同志参加团组审议讨论等报道,推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两会特稿”“两会新华视点”“两会中国网事”“两会全球连线”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图片报道启用即拍即传技术,全面覆盖人大、政协开闭幕会、全体会议、记者会等重要活动,首次增加Flash动画“小新小华图说两会”互动功能,拉近了网民与两会的距离;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英语台、网络台首次参加两会报道,顺利完成9场重要活动电视直播;新华网推出大型多媒体专题,通过中、英、法、俄、阿、西、日等7种语言全程、全景报道两会盛况;积极拓展新兴传播领域,“新华视点两会微博”的“粉丝”由去年24万攀升至40万;“新华两会博客”访问量达到85万;推出“新华社两会阅读器”,向iPhone智能手机用户全面展示新华社两会报道;参考报道密切跟踪两会期间国内外热点和敏感问题动向,及时、准确、全面、充分地搜集境外和互联网有关舆情,以及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的评价,并抓住重点问题组织了专题调研。
  四、新形势下创新舆论引导格局、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在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工作必须进一步贯彻好“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的总方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适应舆论环境新变化,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第一,兼顾“两个舆论场”,创新舆论引导格局。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主流媒体主力阵地。主流媒体作为传播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途径,反映人民群众心声和意愿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提升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众说纷纭的社会舆论中切实承担起“定音鼓”“风向标”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新兴媒体前沿阵地。在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重视。要进一步加强主流网站建设,争夺话语空间,增强社会影响,使之真正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应利用论坛、博客、微博等多种形式,借助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实现全方位、立体式传播,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同时,当前要特别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和联动,实现两类媒体的功能互补、两个舆论场间的良性互动,创新舆论引导格局,有效应对社会舆论多层次的新形势、媒体分众化的新趋势。
  第二,及时回应热点,准确把握节点。新形势下社会舆论从酝酿到爆发的周期缩短,热点层出不穷,态势瞬息万变,时机转眼即逝,因此在舆论引导中,必须做到不缺位、不失语、及时争取舆论主动权。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问题、热点问题、敏感问题上,需要媒体及时介入,政府积极回应,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向群众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压缩谣言等负面信息的生存时空,把公众情绪及时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同时,要追踪把握舆论的发展轨迹,选择合适节点予以回应,避免新闻宣传与舆论关注重心错位、节奏失调,切实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主动设置议程,提高引导主动性。在突发事件频发、社会热点纷杂的新形势下,应当更加主动地设置议题,赢得舆论引导主动权。一方面要加强舆论监测和研判工作,在突发事件发生和社会热点形成时,能够迅速捕捉,准确判断,抓住时机,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公众情绪;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舆情动向,从被动地回应网上舆论设置的议题,向主动设置议题、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转变,增强舆论引导能力。针对社会热点“话题性”的特点,对食品安全、房价、拆迁等热点集中、频发的话题,舆论引导工作要做长期规划和统一部署,掌握主动。
  第四,营造有利环境,挖掘利用多种资源。在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宣传队伍的同时,应当在更大范围内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营造舆论引导的有利氛围。信息时代的舆论场中往往处于一种“短兵相接”的态势,主流意见经常要接受公众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出发提出的多样的、不同的观点的检验、挑战甚至反驳。为此,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增强舆论应对能力;同时,要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加强和不同阶层“意见领袖”的沟通,并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此外,还要通过各种手段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媒介信息的鉴别能力,提高公众对正向舆论的认可度和对负向舆论的免疫力。
网站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外交学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