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山寨想买外国货去什么网站降低了made in China的档次?

很多人都说我国,制作的各种东西都说质量不好太垃圾,往往比不了外国货,这是为什么_百度知道
很多人都说我国,制作的各种东西都说质量不好太垃圾,往往比不了外国货,这是为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穷人多,做高档好货,价钱肯定上去,没人买,你说怎么赚钱?所以就有很多很多低价低档次的东西出现,不过近几年还是改善了蛮多
还好吧 化妆品主要用中草药类做的都 像佰草集。。。吃的我也觉得不错 比如优酸乳,但食品不合格是挺多的 反正生活那么多年习惯了。。。还有中国料理是很赞的噢。。。
原因很复杂,商人都是逐利的,另外成本控制,另外再加上中国的一句谚语,无商不奸
劳动力太廉价了,轻工业发达,国外把我国遭的衬衫当一次性的都有,国际信誉以前就不好
因为中国科技相比较其他发达国家不是那么好 而且中国是发展中的国家 有些东西是模仿其他国家来做的 而且中国产家腐败
你去买个国外的品牌再买个差不多样式产品的国货,一比就明白了
事情的本身就是这样,中国人最强的就是造假,或者是用次品代替上品。
山寨出自中国
难道你不觉得么?中国人为了赚钱很会做假
1840年后,逐渐形成的民族自卑心
韩国以前是中国的干儿子,现在不少崇洋媚外的竟然认为韩国货比中国货好,太可悲了
国民素质教育落后 维权难
维权意识不高导致的
个人觉得和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关,再有国人在外国的行为不好,让人觉得这样的国家能做出什么好质量的东西
因为中国人是像钱看
降低成本 质量也肯定上不去
因为中国商人都相信无奸不商的话,其实中国技术绝对不差,但是技术再好如果用料不合格也没用
简单,中国喷子太多
的确国产的太不注重质量了
别人喝牛奶吃面包,我们喝豆浆吃油条(还有地沟油啥的),都输在起跑线上了,能比么
假货太多了呗
你买完你就知道了
因为中国人就是能用就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迎来倒闭潮,“Made in China” 面临空前危机」的说法?
2014年后半年末,一些制造业大省接连传来了工厂倒闭的消息。中国正经历制造产业空心化,曾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失去光环。 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制造以“Made In China”的标志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成为国人骄傲,而这个冬天,却是寒流不断来袭。 一些制造业大省接连传来了工厂倒闭的消息:诺基亚将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温州的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 有专门研究中国制造业的人士悲观预测,更密集更大规模的制造业倒闭潮很可能会在2015年1月至2月中旬爆发。因为在春节前夕,正是企业支付供货商货款及员工工资的高峰期。
按投票排序
121 个回答
做为一个苦逼的生产型的小企业主,看到这样的题目确实很有感触.特别是这几天网上又在爆炒中国人在日本抢购电子马桶盖板的事情,让我这个从事卫浴水龙头行业的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行的,现状以及趋势.
我的工厂是2007年底建立起来的,第二年就遇到了08年的金融危机,但这次金融危机对除了少数以出口为主的工厂外,国内大部分的卫浴厂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那时还有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有四万亿来支持,出口不行还可以往国内销.但到了2014年是一个什么样?卫浴的三大基地,浙江、福建、广东每个月都听到有关门跑路的事情,大多数的厂家都没有足够的单可做,这是为什么呢?1、国内绝大多数厂的产品都是以COPY(或者说代工)国外大品牌,几乎没有自己的创新和设 计能力;产品上没有优势就没有产品的定价权,也就不可能有高的利润来支持可持续发展;2、品牌意识不是足,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有少数的国内一线品牌以前还生活的很滋润,但当国际品牌的价格一下沉,国内的一线毫无招架之力,比款式比价格比服务都比不了,国内一线的只有下调价格去抢二线的,二线的只有抢三线的,以此类推的恶性循环,再加上电商上一些挂羊头卖狗肉商家的推波助澜,让绝大多数的小企业也只能苦逼的打价格战,让自己暂时活下来;3、国家现在对环保的重视加强,对各种不环保的企业严打的非常利害,这里拿电镀来举例:2013年底顺德就把电镀排污不达标的电镀厂全部关闭,而且现在监控的越来越严,估计用不了几年,珠三角发达地区都没有电镀厂,全部会搬到偏僻的地区,2014年单电镀这一项就导致生产成本增加了5%左右;4、人工,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2007年时我们招普工的时候最底的基本工资800元就可以了(一天8小时,每周6天,加班另外计),2014年是1800元,而且现在来过来打工的60后慢慢很少了,70后可能还占30%左右,90后为主,这一代的人对于生活和工作有自己的认识,他们不会像父辈一样会在一家企业做几年甚至十几年,只要身边有钱,随时可以辞职,反正现在到处是招人的工厂,不怕找不到工作,这样一来工人的专业性就比上一辈的要差很多,甚至从像烧焊和抛光这类工种在90后里基本绝种;上面的这几点因素让我们这个行业“中国制造”工厂“民不聊生”、死气沉沉;整个行业危机四伏但也并不代表“中国制造”就没法生存下,国内有几家领先企业他们现在这样做了:1、在人工成本优势丧失的今天,他们花高成本去建设更先进的智能生产线,并且注重工人的整体素质、培养忠诚度,这样做虽然前期成本很高但是边际成本会减小很多;2、渠道下沉,花更多的精力放在三四线及农村市场,从产品和服务出发,自主创新培养自己客户群体,养成他们的消费习惯不和国际一线正面竞争(也竞争不过);虽然这几家企业走在前面,在向良性的方向改变,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现阶段中国绝大多数的生产厂家还是在一个痛苦的时期,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看到彩虹?有这么多“中国制造”的倒闭,也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创造、中国规化”的诞生。草草的写了这么多,自己回头看了一下,好像绝大多数是废话和套话,不知道对大家有没有用。这条泛泛之谈的评论没有想到得到这么多朋友的关注和支持,非常感谢。有朋友问我怎么应对这种局面,这也是我一年来一直在想的问题,我把我的思路和大家交流一下,欢迎大家来指导、交流,也便于让自己思路更清晰。
在这个时期,“不转变就等死,转变的话死的更快”,这句话人人都会说,但真正能深刻理解的确不多。2014年初我想着大环境如此不好这次危机中有危也就有机,所有的企业都不敢有大的动作来刺激市场,本着“敌不动,我动的”想法,我认为这是一次壮大的好机会,于是有了一个冒进的转变计划,花了很多的精力和金钱在营销渠道上面,年底的报表结果告诉我,这是一次非常失败的决策。
这件事情让我特别深刻的认知这句话————顺势而为!如果你不是伟人、天才,有开天辟地之能,就老老实实的跟着大行情走,小心谨慎的局部微调、厚积薄发等到好时机的时候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15年我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做调整:1、营销渠道:在传统制造企业中营销渠道一直是生存的法保之一,但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快速的发展让传统渠道失去了往日的光环;我一直认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实业来说一件好事,虽然短期内对实体店冲击很大,但从长远看它能优化渠道,让消费者更能放心、实惠的买到好的商品,同时企业也减少了更多的中间环节、更多的直接接触消费者了解真实需求。所以优化渠道,让传统和线上和谐发展是我今年的重心之一。2、优化产品结构:前些天的新闻里很多同胞去日本买马桶盖板、电饭煲等等产品,为什么别人的产品能做的这么出色?因为专注,他们的企业能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只专注做一件事情,精益求精所以能生产这么优秀的产品!我会把公司的精力放在现在最优势的产品线,其它产品线全部外包或者直接砍掉,中国的市场远比我们想像中的还要大的多,我相信只要我坚持生产良心产品(安全、实惠、优秀),市场肯定能买单。3、人员的培养(不是人才的培养):在各个部门精简人员以及发布有效的激励政策,增强参与感和归属感。建立一套符合自己公司的培训系统,这也是我前面写的是人员的培养而不是人才,人才一般在小型的公司是呆不长久的,但是能建立起一套培训系统就好办多了.4、借助金融的力量:“实业是躯体、金融是灵魂;没有金融的实业是行尸走肉,没有实业的金融那是妖魔鬼怪”,经济萧条很多企业和个人最多的感觉是缺钱,有钱好办事没钱寸步难行,所以你必须有金融的知识和圈子,建立自己企业的储备银行,等到你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你的东风就从储备银行里出。但金融这行水很深,很多人误以为就是贷款,每个人对金融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一时也不能解释清楚,但告诫各位莫急,你想要的时间都会慢慢给你的。谢谢!做个小问卷调查麻烦大家支持一下,万分感谢!
终于遇到一个我可以说上几句话的。既然题主主要问题是了解各传统行业目前遇到的制造业倒闭潮,破产潮等问题。那么作为江苏一家拥有近三十年历史的服装企业就以本人所在的行业来讲述下。先说现状,目前我所在的中国棉针织内衣行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洗牌,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在倒闭,每天都有商家在跑路。整个行业正进入事实上的寒冬,比08年金融危机还严重百倍。等回家后再详细分析。好了,终于有时间慢慢编辑了。我们企业的发展和曲折能够大概的解释下最近爆发的问题。我们是一家典型的传统中小型劳动密集服装企业 八十年代末,我们老板靠着两万元资金起家,那个年代勤劳致富不是梦,特别是我们苏南地区,由于本来就有苏南模式集体企业的根基,因此只要看准行当敢闯还是能有一番作为的。开始我们的销售渠道是纺站,类似于供销社的组织,那段时期没经历过,只是听说和他们做生意,利润低些(也有20%,好吗),但是不会有坏账。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的力量开始体现,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你的商品只需要差不多没大问题,几乎不愁销路,而且利润更高。由于服装厂是典型的轻工业(相对于投资数千万的染色,钢铁行业),即使现在要组建一个标准缝纫车间 的设备投资也只需要25万(二十年前只需要几万就行),而且和买车一样,你只需要先付首付就能拉回家开工了。由于低入行门槛和不低的利润因此没几年我们镇上的同行就从九十年代的不到十家,发展到2005年的60多家以及2010年高峰期的近百家。加上附近几个镇子,我们附近有近两百家同类型企业。本来,我们老企业都比较传统,并在之前就建立了自己的渠道和品牌,都是先付款后提货。但是那些新企业,没渠道,没客户,没品牌。要想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就不断的搏出位,降低下限。(这和现在互联网上的思维很像,360,小米不都是典型代表吗?)不得不说开始还是很管用的,好几家新秀企业借此成功上位,。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就慢慢失去控制了。他们的方法首先是价格战,利润很快就降到10%附近,已经不能再低了,再低就没法玩了,于是他们开始为了抢夺客户而赊账,开始1:1发货(就是付一万块货款,提两万的货品,余款年底付清)后来慢慢1:2 1:3 甚至1:5。最后一些不要命的企业开始不给钱就发货了,卖完再结钱。到这个时候卖方市场就已经完全沦落为买方市场。同时也为今后埋下了一颗随时会引爆的地雷,而这几年经济上遇到的种种问题也开始作为导火索将分险集中引爆。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厂越来越多,每个工厂的产能也越来越大整个市场的供给非常充足。市场也慢慢的专业化,慢慢的变成以渠道方为主的商业模式。我们传统的三大渠道,批发,商场,超市更是一片混战。但是由于这时候整个消费者市场还是在增长的因此许多问题都被掩盖下来了。但是生意越来越难做是肯定的了,随着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民间借贷也异常活跃。最后,在最近两年天气不给力(暖冬),电商冲击,有参与民间借贷导致资金断裂的。
我知道的不多,姑且说几句。我认为所谓的产业升级就是这样,一小部分龙头企业升级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跟不上脚步被抛弃了。东莞、苏州、温州的代工厂自然是被抛弃的典型样本,那些缺乏技术门槛的纺织五金山寨企业也大致如此,随着时间的逝去,他们中绝大部分终将化为灰烬。媒体已经渲染过很多,我就没必要重复了。这里说说几个正在升级中的行业龙头,给大家一点光明吧。1,通信设备行业。华为科技。年利润154亿元、210亿元、340亿元。2014年表现:在运营商业务方面,全球建成154张4G网络,份额占比46% 。在企业业务方面,同比增长27%,为世界500强中的106家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在消费者业务方面,智能手机品牌全球知名度由原来的52%上升至65%。mate7手机在中高端市场打开局面,海思处理器麒麟920挺进八核领域。升级之道:高研发投入,狼性执行力,正面强攻,隐然已有中国版蓝色巨人的气势。哦,华为的图腾是红色的。2,电脑IT行业。联想电脑。年利润36亿元、49亿元、前三季度45亿元。2014年表现:两笔并购,其一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其二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升级之道:金融并购思路,做大规模,降低成本。联想接盘侠的名声已经蜚声海外,不过惠普当年不也是通过接盘才做成PC老大的么?3,家电行业。格力电器。年利润87亿元、108亿元、141亿元。美的电器。年利润34亿元、53亿元、100亿元。2014年表现:美的自从2011年开始引入机器人,截至2014年底已经累计拥有800台注塑、焊接、装配和搬运机器人,并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因为机器人的大规模引入,2014年美的经历了一次大规模裁员。格力电器也提出将在2015年实现70%的自动化生产率替换。升级之道:大力引进机器人生产设备,减员增效,提升效率。2014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机器换人的节奏越来越快。4,高铁行业。中车集团。年利润73(南车40+北车33)亿元、82亿元、前三季度80亿元。2014年表现:新签海外合同60亿美金,同比增长60%,首次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中标美国波士顿284辆地铁,金额35亿元。政府主导南北车合并,减少内耗。升级之道:央企合并,一致对外。规模是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接下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央企加法,比如核电,电信,军工等等。5,汽车行业。长城汽车。年利润57亿元、82亿元、80亿元。长安汽车。年利润14亿元、35亿元、78亿元。2014年表现:长城哈弗H6占据SUV销量第一宝座,月销量突破3万辆,高档车H9表现可圈可点。长安凭借欧洲研发中心的靓丽外形设计,CS系列和逸动系列两大产品线齐头并进,销量同比增长39%。2014年的自主品牌在SUV领域成功突破50%的份额红线。升级之道:SUV战略。自主品牌已经找到了差异化的生存之道,避开陷入停滞的轿车市场,全力进军新兴的SUV蓝海。一旦在这个新领域获得品牌认同,向高端成长的天花板将会被打开。6,工程机械行业。中联重科。年利润73亿元、38亿元、预计10亿元。三一重工。年利润56亿元、29亿元、预计10亿元。2014年表现:国内随着房地产投资的下滑,收入占比下降,三一的对策是全力拓展海外市场,海外收入占比提升到30%。随着习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三一的海外收入将在2015年有大的提升。中联重科则先后收购荷兰raxtar和奇瑞重工,向升降机和农业设备领域扩张。升级之道:海外扩张+多元化扩张。阵痛中的行业龙头,正在加速突围,一带一路战略会帮助他们在发展中市场建立势力范围。这种现象,可以参考三十年前,日本在亚洲推动雁行战略,相关优势产业得以在东南亚形成垄断性的影响力。7,动力机械行业。潍柴动力。年利润29亿元、35亿元、前三季度44亿元。2014年表现:商用柴油发动机市占率长期第一,并且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向变速器、驱动桥、牵引车动力系统总成发展。技术虽然不算最先进,但胜在皮实,耐用,性价比无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商用车阵营开始了在发展中市场的大规模入侵。升级之道:性价比为王。潍柴其实是中国重工业的一个缩影,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在利润相对丰厚的中档市场站稳了脚跟。只要在所有领域达到这个水平,可保中国的人均GDP站上2万美元的水平线。8,安防设备行业。海康威视。年利润21亿元、30亿元、47亿元。2014年表现:抓住了由SOC编码为核心到DSP编码为核心、嵌入式DVR、摄像机等几个关键的变化契机,是全球第一家把H.264编码算法引进了监控领域的公司。此后,借助模拟技术逐步被数字技术取代,以及高清、智能技术发展之机,公司抢在第一时间推出高清数字设备。2011年,率先推出全线高清产品,2014年,发布4K产品。海康通过把握这些市场契机一举成为行业应用的引导者。目前,海康威视海外销售占总体营收规模近1/3,DVR产品连续4年保持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位。升级之道:在一个新兴行业中,做到中国第一,就是全球第一。中国的市场规模优势,极大的加速了新兴行业的成长速度,只要做到中国领先,就意味着你可以碾压世界上的所有竞争对手。9,化工业。万华化学。年利润23亿元、28亿元、上半年14亿元。2014年表现:万华是国内唯一一家掌握了异氰酸酯MDI技术的企业(世界上共有六家企业掌握这项技术),并且实现了全产业链一体化的MDI生产。2001年万华上市时,MDI产量仅有1.5万吨。之后其技术不断进步,产能持续扩张,2007年,由于宁波万华20万吨MDI一次性试车成功,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4年底,公司取得全球MDI最大寡头地位,开始发力综合性化学领域:在建烟台八角工业园、宁波、珠海和成都四个基地,布局MDI一体化、环氧丙烷及丙烯酸酯一体化、水性涂料和特种化学品三大产业,向世界级综合性化工巨头成长。升级之道:垂直一体化,垄断某个细分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获得超额利润。在传统的化工业,由于技术成熟,竞争激烈,普遍处于价格战状态,而万华已经走出了这个泥淖。10,电气设备行业。上海电气。年利润27亿元、24亿元、前三季20亿元。2014年表现:上海电气作为全球最大的火力发电设备供应商,其核电产品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最近自主开发成功的“二次再热”技术,有望再次刷新全球效率最高煤电厂纪录;收购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获得完整燃气轮机技术。根据在手订单,明年风电业务将向百亿元规模发展。上海电气在太阳能热发电工程、分布式能源等领域也在大力拓展,去年研发费用接近40亿元。升级之道:引进,吸收,出口。在能源设备领域,上海电气正在试图打造中国版西门子的地位。11,平板液晶行业。京东方。年利润2.5亿元、23亿元、上半年10亿元。2014年表现:累计直接融资超过700亿元,不断建线扩张,意欲重构全球显示产业的版图,目前京东方毛利率、申请专利数以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高性能显示屏市占率均排名全球第一,逐渐瓦解了三星LG对该行业的垄断优势。升级之道:国家信用背书,全力金融支持。在一个战略性资金密集型行业,得到国家的支持,几乎就意味着立于了不败之地,没有哪个竞争对手能够抗得住连年不断的价格战和亏损。一旦对手都败下阵来,自然是剩者为王。12,日化行业。云南白药。年利润15亿元、23亿元、前三季度19亿元。2014年表现:白药牙膏在外资盘踞的中高端牙膏市场闯出一片天地,行业份额前三。收购清逸堂,进军卫生巾领域。升级之道:传统资源,老树发新芽。在日化、食品行业,一些老品牌通过对资源的重新开发,准确定位,迎来了事业的又一春,比如王老吉、上海家化的佰草集,都是如此。由于有历史的积淀,在品牌的塑造上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突破了外资品牌的心理优势。13,海工设备行业。中集集团。年利润19亿元、21亿元、前三季度16亿元。2014年表现:近几年来,从集装箱行业第一,到海洋钻井平台行业第一,到LNG专用车辆、机场设备、消防车,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扩大业务范围。今年最大的突破,就是海工设备。2008年的时候,中集收购了负债累累的烟台来福士,此后进一步收购瑞典的海工设计公司bassoe technology,通过资源的整合,连续7年累计亏损30亿元的坚持之后,终于迎来了2014年的盈利。目前半潜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30亿美元,全球市场占有率20%左右。升级之道:资源整合,步步为营,成为每一个子行业的全球第一。中集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的“联合技术”。14,玻璃行业。福耀玻璃。年利润15亿元、19亿元、22亿元。2014年表现:全球第二的汽车玻璃供应商,垄断国产车玻璃70%份额,宾利、路虎等高档车同样在用。同时还是高铁玻璃供应商,在防弹玻璃市场占有40%份额。福耀1991年开始成为一汽解放卡车的供应商,1994年成为捷达的供应商,之后逐步承包了大众车的玻璃供货,2006年成为大众的全球A级供应商,2014在美国投资设厂,成为全球化的典范。升级之道:在跨国公司产业链里一步步打怪升级,依靠质量、成本、专注,成为行业龙头。这是中国汽车产业链中成长起来的第一家顶级跨国巨头。15,客车行业。宇通客车。年利润15亿元、18亿元、前三季度11亿元。2014年表现:全球最大客车企业,市场占有率约10%,在拉美的出口额有10亿美元。7月份与委内瑞拉签订了1500辆客车订单。拥有6000平米的客车实验中心,在客车电动化的发展上领先同行。升级之道:客车的技术含量在汽车行业中应该是最低的,也是第一个被中国企业突破天花板的汽车子行业。只要是追求性价比,并且品牌因素不太被关注的产品,很快都会成为中国企业的囊中之物。16,电子设备行业。歌尔声学。年利润9亿元、13亿元、17亿元。欧菲光。年利润3亿元、5亿元、7亿元。2014年表现:一个是全球最大的手机电声零部件企业,一个是全球最大的手机触摸屏零部件企业。近年随着智能手机产业链向中国的转移,获得了令人妒忌的成功。歌尔声学正在向汽车音响、MEMS传感器方向发展,欧菲光则向手机摄像头、指纹识别等领域扩张。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曾经的触摸屏龙头、苹果供应商台湾胜华最终败下阵来,宣布破产。升级之道:把握机遇,快速反应,替换海外的电子设备供应链。电子工业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每一次换代,就意味着新技术的诞生,旧技术的淘汰,给予了新人无限的进入机会。电子工业也非常讲究产业链的配合,随着智能手机产业的转移,相当数量的本土电子零部件企业也将会成长起来。17,高分子材料行业康得新。年利润4亿元、7亿元、11亿元。2014年表现:由预涂膜起家,经过十来年发展,目前已经成为高分子膜行业的巨头,国内手机电视领域的膜应用已经被他垄断了,发展的方向是汽车窗膜、碳纤维和石墨烯,这家企业拥有技术和规模结合的全产业链优势,切入一个相关领域,很快就能做到老大。升级之道:在新兴行业中拥有技术优势,再结合中国的市场机会,基本上就无敌了。中国版的“3M”。18,制药行业。天士力制药。年利润7亿元、11亿元、前三季度11亿元。2014年表现:国内制药业龙头,主打产品复方丹参滴丸正在进行FDA III期临床试验,预计2016年年底试验结束,到时复方丹参滴丸将成为第一例获得美国FDA认证的复方中药。新品丹参多酚酸、重组尿激酶陆续推出。升级之道:天士力从中药现代化起家,逐渐向生物制药发展,在心血管和糖尿病药领域的研发创新上有独特的竞争力。虽然前路坎坷,但是认真的数一数,星星之火还是不少的……
我家就倒闭了,内蒙铁合金行业,不管怎么提升技术,每年要么干脆赔钱,要么赚的一点钱不够技术改造和环保改造的,因为利润的大多数都被银行给抽走了。但是我们的倒闭是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国内钢铁行业全产业链,已经逐步发展到寡头垄断的地步,形成几家有话语权的行业霸主,其他独立生存要么是依附在这些霸主周围形成共生体,过着吃不饱死不了的日子,要么就是自有资金充足,后台硬,不怕地方政府来找茬。其他的,算了吧,都散了种地去吧!/-@《*、,.com》看了各位老师高人的评论,补充一点个人观点,其实现在国内好多行业都难,特别是这种困难在制造业上体现的特别明显,传统制造业更是如此!这跟国内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关系,低技术门槛的行业肯定会被国人一个个的变成红海淘汰大多数!厂子倒闭了,很难过,但是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特别是作为一个纯屌丝,不可能华丽的移民去呼吸“民主清澈”的空气,还是老老实实的在国内练习铁肺神功吧。但对比了世界大多数国家民族,我相信,中国人只要不折腾,肯定不会差到哪去。
问题太大,缓慢更新,一定把坑填完!放假期间,拖延症犯了,请见谅。这是一个好问题,我想换个思路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2014年制造业很惨淡,2015年制造业会更惨淡,大部分企业不会活到市场回暖的那一天。1. 不是制造业出了问题,而是市场的不正常剧烈波动,导致了2014年制造性企业倒闭潮。2014年的前半年,制造业形式很好,7月份后形式急转直下。原因很复杂,我不会像某些专家一样直接下个简单粗暴的结论。但是,这种现象才是企业倒闭潮的原因。企业最主要的是现金流,倒闭的原因是现金流枯竭。如果市场平稳发展,量入为出,短短半年的行业低迷不会有致命危险。企业怕什么,最怕经济形式的剧烈波动,企业没有稳定的市场预期!形式好的时候,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大幅招人,大幅买进原材料,大幅扩大生产规模,买进设备和扩大厂房,负债提升。如果市场平稳,现金流是不成问题的。一旦市场形式急转直下,需要现金流维持的债务就会无法维持,现金流逐步枯竭,企业无法维持,只有倒闭。所以,剧烈的市场变化导致了企业市场预期错误,结果企业现金流枯竭,最终大批倒闭。2. 2015年的制造性会更加凄惨。直到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制造业回暖的迹象。按照以往的经验,12月份开始各企业做好新年采购计划,制造业会迎来一个集中采购期,但是今年很平淡,依然一副不景气的样子,这说明行业的悲观情绪已经蔓延开,所有行业都在紧缩现金。如果没有2008年四万亿级别的大跃进,赌博市场快速回暖的企业将会大批倒闭,毕竟欠供应商的钱是不能拖太久的。民间借贷的高利息,企业也不能长期忍受。3. 反思2008年的大跃进。2008,你是一个制造业的坏样板。目前大批企业的倒闭,在2008年就已经注定了。2008年,很多企业倒闭了,更多的企业靠着借贷和停产苟延残喘。政府四万亿兴奋剂,让这些企业缓了过来,并且根据经验,继续不顾风险的超常规发展。兴奋剂这种东西,见效快,依赖性也强。一旦断供给,人就会崩溃,企业就会倒闭。为什么我说2008是个坏样板呢? 因为他造就了中国制造业的赌性。借高利贷的,是在赌。等行业回暖的,是在赌。寄希望于国家政策的,是在赌。在澳门happy的,也是在赌。4. 说制造业转移的,都是危言耸听。从建国到80年代,中国成功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虽不精致,但胜在全面。改革开放三十年,一方面是中国工人勤劳(不停加班)善良(工资要求低),另一方面要感谢之前政府建设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水平高超的工人群体。这些远远不是印度,越南,马来和印尼能比的。因为之前试图开发亚洲市场,接触了各种奇葩人民,让我脑洞大开。印度人天天去拜神,印尼人太乐于享受生活,哪有我国这些刻苦耐劳,全心全意挣加班费的高素质劳动人才可爱啊。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真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啊!那些制造业转移论的,你们真的以为开工厂只要工资低就行了么?5. 制造业越来越虚弱的原因是什么? 政策,政策,还是政策!国家对制造业有错误的认知,导致了错误的政策。建国开始,国家一直把工业建设作为首要发展任务。近20年,才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构思。结果呢? 农业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我只能说农民兄弟们辛苦了。工业生产承担着经济发展的重任,支撑着贸易顺差。但是,却承担着极高的税负,承受着低毛利率的价格。在重大装备领域,政府就是想弯道超车。一提就是国际前列,填补国内空白,一副带你装逼带你飞的德行。有钱,你做点正事儿啊!2. 制造业不好对互联网等服务性企业意味着什么? 寒冬将至,没有人能够躲过。3. 国内制造业惨淡的原因是什么? 是银行? 是政策? 是国际形式? 抑或是这是经济转型的序幕而已。旧有的经济形势已经不能支持需要的经济增长率,人口红利在退去。4. 我们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在哪儿? 借高利贷支撑等待市场回暖? 积极转型? 还是退出制造业,进入网络金融? 5. 潮水褪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太困了,我睡醒了,先写个框架。
家住江苏常州某工业镇,典型苏南模式,小企业众多,轻重工业都有,轻工业为主。今年放寒假回家的时候老听爸妈说哪哪哪个厂子又破产了,工人闹事什么的,镇上人都说明年还得有三四家破产,前几年效益那么好,谁会想到破产啊,那个谁谁谁一直把钱存在厂子里的,以前利息特别高,现在本钱都拿不回来了,云云。我就从我了解的角度谈谈。1.管!理!不!善!(家族意识浓厚)
不说是根本原因但是这边每家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这个问题!大家基本都是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办起来的,在当时懂点机械,去外地考察考察,自己买台机器回来加工加工什么的就能做起来。但是到了现在厂子做大了,有小几百人了,不像以前只有几十个人,管理问题凸显!
绝大多数都是爸爸管生产,妈妈或者儿媳妇管财务,儿子跑跑销售(这算是很好的了),家里亲戚有什么没工作的就往自己厂子里拖啊,来了勤奋的倒也没什么,可是总有老鼠屎啊!
有不怎么干活儿的,拿的钱还不比普通工人少,影响其他工人积极性(这也算不了什么)。有来做中层管理的,啥也不懂瞎指挥,完全打乱生产秩序,有的老板还碍于面子不好开除,毕竟是自己叔叔伯伯侄子啥的。
最可怕的是开始表现还好,最后混进决策层的(其实根本分不了这么清楚,我姑且这么说而已),然后不顾道义骗钱的!!!利用财务漏洞跟外人串通,贱卖产品,赚差价!等到发现的时候窟窿已经很大了!除了倒闭还能怎么办。
还有儿子不争气是个败家玩意儿的,老婆儿媳妇儿买车买房特别能花的,这里就不表了。2.政!府!作!死!(也和银行有关)
这些企业是当地政府真正的衣食父母啊!!!得靠他们收税吧,不然政府喝西北风?逢年过节得送钱送礼吧,就算包子现在查这么严,当官就是得捞一笔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好么!!!要我说我们镇政府里那帮龟孙子根本不干人事!!!(抱歉激动了)。看到哪个企业效益比较好啊,把老板约过来谈一谈。说咱扩大生产吧,地儿我划给你,钱我担保让银行贷给你,哥哥你放心大胆得去花!人家老板一想,这特么爽啊,干!
然后负债上升,资金链紧张,最近形式不好就崩断破产了呗。至于领导,反正他干几年就调走了企业是死是活干他屁事。
小点的企业就破产倒闭了,大的是政府给填窟窿不让倒啊,要是关门了几千个工人谁养活?闹起事来谁摆得平?比如某天钢铁。3.生!意!信!用!(还是政府作死)
我爸也认识不少老板朋友,当时他同学下海什么的,靠近年关在一起喝喝茶聊的最多的就是要!钱!难!啊!!!
我买原材料回来加工成产品卖给下家,买原材料我都全款付清,可特么下家拿了货各种拖欠货款!玩儿毛线?有多少库存资金给你折腾?趁着年关出去要债要债要债啊!有关机的有躲出去的有装傻的,也有人明确表示我就是没钱啊,不信这么多欠条给你看,老子也没收回来啊。那你咋办,砍了他?(倒是催生了一大批要债公司)
还有狗日的承兑汇票,反正大家都在骂。发工人工资难道还能发承兑汇票?出去买东西给承兑汇票?进货能给承兑汇票,确实能给,但你还是太天真,人家不认啊!人家要的是毛爷爷啊!企业发货收账发货收账忙了一年一看手里一堆承兑汇票,怎么玩?(这么对承兑汇票谁搞出来的?你懂的)
反正所有人都说今年是你要债最困难的一年。4.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上面的答案说的很好的)
反正就是你的技术人家看不上啦,当年卖得飞起的东西现在卖不出去了,你又没新产品研发出来,市场淘汰你啦。才疏学浅,语无伦次,见谅。=============================第一次修改===========================还有5.互相担保。
当年大家都是一起下海闯荡的兄弟,现在有人比较困难想让你担保几百几千万,你碍于面子担保了,结果人家扑腾了几下还是倒闭了,债就得你来还啊。本来你资金充裕,这么一搞也就GG了。(貌似温州那边的互相担保链比较多)当然也有不少成功转型的例子,加大研发力度,科学管理,少被政府忽悠,现在依然活得很滋润。所以我觉得这波倒闭潮还是一次产业升级,毕竟淘汰掉的都是比较那啥的企业。=============================第二次修改===========================说一些题外话。我现在金融本科在读,大三。到了社会发现之前书上说的很多都是空话啊,真的。比如评论里有人说承兑可以贴现。对,确实可以贴现,问题是谁贴给你,大家手都缺流动性。比如《经济法》里说,破产之后应该按照管理诉讼费用、拖欠税款、工人工资、负债之类的顺序(记不清了)依次还清。实际毛线啊朋友们同学们!!!!!家附近“某亚钢管”公司传出倒闭风声的当晚,当晚!工人一夜之间把厂里之前的玩意儿都搬空了,包括各种原材料机器甚至办公室的电脑。现在老板家里天天堵着一群人讨债,还有人就住在他们家,吃喝一起。谁嗓门大谁就拿到钱,谁凶谁就拿到钱,谁脸皮厚谁就拿到钱。谁跟你说按书上来,有限公司破产还完拉倒,谁跟你说按书上来,依次偿还,扯淡!读书求知,实践出真知!感谢@ 欧阳海(不太会艾特。。。)在评论中提出的 做财务的我给大家普及一下,其实汇票这些应该算是金融工具,流动性来讲,肯定不如现金。同时,由于国内特色很多人在汇票的开票和规范上就有问题,银行方面
有时候对于汇票的审核也不严格,所以造成了票据的滥用。其实说到底,还是要有信用做基础,如果人家不相信你,除了现金,你拿出什么金融方面的东东他都不会
接受的。就像李嘉诚讲的那样,经济困难的时候,四个字:“现金为王”。
这个我必须要说一下。我家乡本来是全市的制造业强镇,税收一直是全市第一。但是我们镇上的很多企业都叫政府搞垮了。现在政府为了响应中央城镇化的政策,诱惑企业贷款买地扩建厂房。本来我们镇上的几个龙头企业效益非常好,但是就是因为受了政府的蛊惑,贷款征了不少地,厂房扩建了不少,生产设备也买了不少。但是由于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普遍不是很乐观,中国经济也开始软着陆。这就导致了我们镇上的这些乡镇企业普遍拉不到订单。没有订单就没有利润,企业欠下的贷款也就还不上,以至于陷入了恶性循环。很多乡镇企业被迫倒闭,而政府却又冷眼旁观,一点救济措施都没有。你说这种情况之下,企业能不倒闭么?制造业怎么能够好起来?有知友在评论中说我在强调经济形势差劲,企业拉不到订单。其实我并不是想强调这个。实际上经济不景气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了。08年次贷危机的时候,经济不景气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在那个时候中国就有很多企业倒掉了。不过后来政府每年几万亿地往市场里投放,倒也让很多企业撑了下来,但是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新政府上台之后允许经济软着陆,本来就表明了一个信息,宏观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会度过一段艰难日子。在这种情况之下,作为企业,本来就应该节约开支,以努力开拓市场,从而度过经济不景气的时期。至于产业升级这个事情,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只有在盈利的前提条件之下,才会有可能升级自己的产能。但是我家乡的企业,就是盲目听从了政府的话,以至于贷款还不上,只能实行破产了。刚刚看到有知友说互相担保贷款的事情。我要说这个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这边熟人、哥们、亲戚之间互相担保贷款的事情也不少。之前我们这边有一个工厂的老总通过关系套了银行几个亿的资金,就是赖着不还。而且他的工厂也是做一天停几天的那种,基本上没什么效益。大部分工人都在外面做兼职。前一阵子这个老总叫巡视组隔离审查了。他的厂也被法院强制执行了破产程序。结果把我们镇上好几个企业都牵连进去了。这几个企业自己本身效益就不是很好,结果这么一搞自己好不容易挣来的钱,刚进账就被银行拿去了。搞的这几个企业也不得不执行破产程序。这两年,我家乡发生了很多事情。很多人都失业了。满大街的人都在讨论政府怎么怎么无情,谁谁谁就是在骗人。其实很多事情说了也没用。经济到底有多少泡沫,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形势的发展总是让人感觉非常无奈。也许昨天你和我仍旧能够拿着薪水去酒吧把酒言欢,明天就得为了吃饭问题各奔东西。正像人总是有个伤风感冒的时候,任何事情总不可能一帆风顺。也许今天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但是或许我们将会迎来更好的明天。在经济危机中,中国很多企业都倒下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事实上有很多企业,像腾讯、百度、华为、中兴、大宝、康师傅、格力、海尔这样的企业人就直挺挺的站着。中国的经济仍然维持着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高速度。中国的大部分经济单元仍旧维持着正常的运转。中国经济还没有垮掉。只要没有垮掉,总还是有希望的。很多企业倒闭,实际上也正常。在中国,只要是赚钱的行业,就有成千上万家企业扎堆,弄得本来很赚钱的行业也变得不怎么赚钱了。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大家都利好,但要是经济形势不好的话,一些实力弱、底子薄的企业就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这种事情在中国已经发生了不是一次两次了。再加上以上我说的这些个问题,有大量企业倒闭也实属正常。现在中国的经济正在转型。转型就意味着很多旧行业企业将会被淘汰、被兼并。存活下来的旧行业的企业规模将会变得越来越大,成为类似于腾讯、百度、华为、中兴这样的行业巨无霸。在新行业中,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将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引发更加惨烈的利润争夺。有人只有说我们宜兴市电缆企业扎堆的地方。这个是事实。宜兴的电缆企业是非常多的,但是这不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不是电缆的集中地(电缆厂在另外一个镇)。早先我家乡是化工企业的集中地,也有部分做机械的。不过自从太湖蓝藻事件爆发之后,我们镇上的化工厂都搬到苏北去了,现在我们镇优先发展机械工业,还有一个机械工业基地。我们镇上做建筑地基的人不少,但是大部分人都在外边跑生意,很少有产业在家里的。我们镇自从化工厂搬出去了之后,经济就垮了一半,再加上整个宏观经济走低的影响,剩下那一半只怕也顶不住了。电缆厂聚集的那个镇这几年日子也不好过,但是比我家在的这个镇要好不少。只要政府还在搞基础建设,只要还在搞城镇化,电缆行业就永远利好。
题目问的是倒闭潮带来的made in china面临的空前危机,所以我就以这个倒闭和危机为切入点做回答,其实也不是那本书的观点其实和@说的一样是奥地利学派的观点,强调的使市场自由调节的能力,我觉得光光谈及单个行业升级有点片面,我的意思是就算制造业倒下了,也许其他新兴行业会挎着他的尸体走上来,比如国家没有干涉,国内二线城市房地产倒了那我觉得这是极大的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带动的是一批的服务行业。还有啥提及巴西和菲律宾的失败我觉得那个是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和某一个行业或者国内产业已经没啥大关系了,涉及到的是从体制到国民素质和意识觉醒的一系列政经问题了,那个范畴不是啥制造业或者产业结构就何以解释的问题。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切入和看法,如果有不同声音这也很正常。最后我不得不说一句那个谁谁谁以前是教英语的,还有那个谁谁谁以前是收废品的。+++++++++++++++++++++++++++++++++++++++++++++++++++++说个故事大家互勉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泡沫破裂,产业危机空袭硅谷,那叫一个惨,本来年薪二十万的it工程师搞到最后去看门的是比比皆是,但是当二十世纪互联网再次兴起的时候大家发现,互联网泡沫时期建筑的基础设施(硅谷大批的人才,当地廉价的房租和咖啡厅浓厚的技术背景)大力的推涨了第二波互联网企业使得一大批更加恐怖的互联网巨头拔地而起成为了世界上新的经济巨头其实大家大可不必担忧啥泡沫啥危机的,就想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一样,看似一大批一大片的工人下岗但是其影响可不是光光就是毁掉一代人,在当时那些个破产的国企业很大一部分都有自己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下岗的员工没技术没技能混吃等死的比比皆是,但是下岗潮一来,有技术的奔赴有竞争力的企业,工资翻几番那是平常事,有能力的跑业务办企业,承包企业,现在很大一部分企业家都是那个时候出来的,还有最后那些个混吃等死的也没有浪费,在上海那些个便利店,保安全部是那些个下岗工人,还有实在不想工作的,那吃吃低保至少饿不死,所以在我看来这一次的制造企业倒闭潮其实是一个机遇,倒闭过后那些个有能力的必定是上一个档次,而那些没能力的说不定就是给下一个创意产业做了奠基石。
产业升级就是靠一轮又一轮的破产潮来实现的,是靠各种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倒逼的,不会是吃着火锅唱着歌齐头并进发展的。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成功了,中国实现产业升级,不成功则经济停滞。但我还是相信中国人的。我所在建筑设计行业虽然不属制造业范畴,但在2014年整个地产业衰退的大潮中也分化明显。很有一部分设计院已经维持不了日常开销,要是2015年不再来四万亿的话,肯定会倒闭一批设计院。但是同时也还很有一批设计院日子照常红火,甚至产值创了新高。长远看,倒闭一批不适合新环境的设计院未尝不是好事。只有设计市场集中度提高,将来才可能与投资方的谈判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才可能摆脱廉价画图机器的现状,才可能有让设计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产业升级和生物进化是一样的,就是环境改变了,不再适合新环境的原有主导物种开始大批灭绝;只有少数适合新环境的物种活了下来,并在未来繁荣。就如恐龙灭绝了,但腾出了生态位让更适应新环境的哺乳动物兴盛起来了一样。如果环境变化过于剧烈,也可能没有生物延续下来。比如当初如果砸向地球的不是一颗小行星,而是三十几颗一起砸过来,恐龙灭绝了,哺乳动物也肯定一起灭绝了。如果一个环境中物种过于单一,比如象1848年欧洲的土豆,也可能会被一场疾病全部扫光。我之所以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成功了,中国实现产业升级,不成功则经济停滞。但我还是相信中国人的”。就是首先,不排除产业升级失败,彻底拉美化的可能。尤其如果经济下滑引起了社会动荡的话。但是我觉得中国经受住这次洗礼的赢面更大,主要原因除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老梗之外,是中国足够大、各类型企业数量足够多、类型也足够多,具有足够的“物种多样性”(这也是为什么垄断会有对外竞争优势,我还是反对垄断的原因,因为它们破坏了“物种多样性”)。~~~~~~~~~~~~~~~~~~~~~~~~~~~~~~~~~~~~~~~~~~~~~~~~~~~~~~~~我就懒得查数据了,凭印象举个例子——中国的手机业。最早手机开始在中国兴起的时候,基本都是国外品牌。当时的媒体一片哀嚎——中国人不行,中国人只会做裤子,中国人玩不转手机这种高科技。零落的几个国产手机品牌比如“手机中的战斗机”那是被嘲笑的对象。后来一夜之间,忽然华强北的山寨机铺天盖地的涌向了全国,记得有一年山寨机全国总计销售量超过了成了第一,一些山寨手机厂开始洗白上岸创自己的品牌了。这时候媒体开始沾沾自喜的报道中国的山寨文化是多么的强大了。这时候,IPHONE出现了,智能机时代来了,山寨机的冬天来了。还记得当时的媒体在分析为什么在智能机时代,中国的山寨文化玩不转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智能机是高科技,中国人没那水平,关键硬件和操作系统中国人都是搞不定的。好吧,这时候小米来了。我承认,我都一开始嘲笑过用小米的朋友。谁知道它今年全国出货量第一了,还卖去了印度哪。~~~~~~~~~~~~~~~~~~~~~~~~~~~~~~~~~~~~~~~~~~~~~~~~~~~~~~~所以我觉得只要处理好失业保障,不要因为经济衰退引发了大的社会动荡,TG政权内部也保证相对稳定。中国还是有机会的,即使华强北山寨机厂倒了一批,还是会有小米出现的。同时对于教育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存在问题,也肯定是比不了欧美日的。但是我们这次的升级,也没指望一步升级到他们的水平,这次我们更可能挤占的是昔日四小龙在全球分工中的生态位。对于这个目标,我们的人才储备绝对数量应该是足够了的。~~~~~~~~~~~~~~~~~~~~~~~~~~~~~~~~~~~~~~~~~~~~~~~~~~~~~~~~~产业升级,是企业对新的要素环境的适应。如果要素环境不改变,由于路径依赖的惯性,是实现不了产业升级的。对于企业来说,产业升级本身就是具有风险的。玩过即时战略游戏的都知道,如果矿产和金币无限,那游戏几乎没任何难度,游戏的难度在于你要把有限的资源在每一时刻进行分配。如果选择了研发高一级的产品,这是要有投入的,对于企业来说这就是挤占了在其它方面的投入。如果市场环境没有任何变化,沿用旧有生产模式,扩大生产,而不是选择升级产品,这个对于企业反而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可惜的是,市场要素环境是会改变的。而且这个改变是旧有生产模式成功促使了经济发展的内生的结果。比如经济发展了,本币必然会升值、用工成本必然会上升、雾霾的日益严重必然会让政府对环保加强控制等等。正是这些生产要素环境的改变,才会倒逼企业去选择升级。但不是下定了决心去产业升级,企业就能摆脱破产的命运——不升级的企业会破产,大部分选择了产业升值之路的企业也会破产。只有选择了去产业升级,而且在此后的每一步路都走对的少数企业,才能笑到最后。~~~~~~~~~~~~~~~~~~~~~~~~~~~~~~~~~~~~~~~~~~~~~~~~~~~~~有很多让原有小企业不再容易生存的环境改变,其实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1、比如用工成本提高:如果让我们的工人工资,一直保持在全球有竞争力的低位永远不去改变,这样的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吗?而且随着女性经济地位提高、受教育时间增长、养幼成本相对提高和社会养老保障相对完善,这都必然会让生育率下降、人口红利过去。目前很有部分学者将这归咎于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没有计划生育的发达国家、准发达国家哪个能维持得了高生育率?当第一代工厂主把现在年青人的母亲招进了工厂,让她们每天三班倒的拼命工作时,就注定未来没有足够的年青人维持在全球的低廉劳动成本了。某种意义上,恰恰是人口红利的过去,让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才有了可能,这是一个劳动要素的供求关系问题。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不是哀叹人口红利的流失,而是从企业层面摆脱对原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模式的依赖,国家层面保证日益“稀少”的年青人是掌握比他们父母辈更高劳动技能的年青人。~~~~~~~~~~~~~~~~~~~~~不一定会补充的分割线~~~~~~~~~~~~~~~~~~~~2、房价房租问题:3、融资难问题:4、环保和社保问题:5、产品销路问题:
朋友,这就是市场经济——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人的劳动会变得无效。这些从事无效劳动的人中,强势群体会倚仗以往的权力,维持自身的地位,而弱势群体就难了……这种差距,就是资本主义。
以自身所处行业来说下吧公司是做不锈钢加工贸易的,不锈钢对于整体下游制造业和上游钢厂的紧密度也高,所以也了解了很多。中国的制造业其实都有个特性,就是喜欢一窝蜂地去挤到高利润的项目。曾经钢贸很辉煌,那时候是中国的好多不锈钢都是进口的,就拿最普通的304来说,七八年前可达到5万一吨。如此高的价格也代表着高利润,结果08年四万亿一投入的时候,一些国企钢厂开始投入不锈钢项目。就这样进口不锈钢在整体国内需求比例越来越小,国产的比例越来越高,价格也降低了,供需还是平衡的,大家也不用打太严重的价格战,一切看起来都是很乐观的样子。结果就这样过的时间没两三年,越来越多的钢厂眼红不锈钢这类特种钢项目的利润,国企不差钱,这种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的项目也接二连三地上。民企中的土豪集团也开始眼红不锈钢,好多民营钢厂也崛起了。结果市场供需不平衡了,供远远大于求,最后变成了残忍的价格战。越打价格战,钢厂越要投入项目区增产,还有好多做普碳钢的老钢厂的转型也都选择了不锈钢。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的第一点毛病,就是喜欢恶性竞争,只要能用钱来解决一切思维。当国外的钢厂都在研究新钢种材料的时候,中国的钢厂还在打价格战。当然不否认中国的太钢宝钢这样的龙头企业的研发,但是绝大多数企业是在固步自封,买到设备自以为就是有竞争力了,结果产能过剩淘汰到很多企业。制造业跟互联网行业不一样,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之所以在世界上也是处于前列的呢。个人感觉就是互联网行业真正懂合作,懂合并。优酷土豆的合作也挽救和加深了优酷的地位。当中国的钢厂的过低价格威胁到了国外的钢厂的时候,国外的钢厂懂得如何加深自己优势。奥托昆普新日铁这类世界级别钢厂皆是如此。举个例子,新日铁和住友金属的合并使得新日铁的地位更上一层楼。新日铁和住友分别是日本国内第一大和第三大钢厂。在中国,这种级别的行业巨头是不可能好好地并购的,所见的都是大鱼吃掉小鱼。合并对于合作性的要求是很高的,但是制造业那种喜欢恶性竞争的氛围是很难实现的吧。上面说的都是大企业,下面来说下制造业中比例较高的小型企业。现金流对于每个企业都是很重要的,只是大企业抗风性能力强,背后有地方政府和银行。但是对于小型企业来讲,抗风险能力就差的多。以我一亲戚为例,他的公司一年做下来后,发给工人工资后自己手头就没现钱了。其中外面欠他的帐款就拖欠已久。绝大部分公司都需要账期,但是在一个产业链中,如果每个环节的公司账期单个时间不长,但叠加起来的时间还是很吓人的。最终会导致A欠B,B欠C,如此循环下去。企业之间的资金拖欠,有些是正常的商业信用,不可能完全避免,也不应该强行清理。但若波及面太广,规模过大,则会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时间一长,小企业现金流周转不过来就会导致停产,停产导致工人发不出工资,最终恶性循环下去。但没办法,这是中国现状,但也是导致好多企业倒闭的因素。最后说一点就是制造业好多倒闭的公司原因在于管理者。从改革开放出来的好多企业主,大部分都只是抓住机遇得到发展而已,论能力水平,其实好多是很臭的。真正有能力的管理者也有一部分,这些人即使行业不景气,但是也能实现公司的顺势发展。那些迂腐的管理者有一部分是在改革大潮中私下把乡镇集体企业变成自己企业的乡镇干部。在我的城市,这些人的企业都只懂得压榨工人,靠着最基本的机床代加工十几年,当人力成本优势没有的时候就哭穷,最终靠着出租厂房来度日。还有一部分管理者是不肯创新,曾有一家地方做压力锅炉的,同样的产品也是做了二十年,最终国内已经不需要他的产品了,只能卖到东南亚去,最终这样的企业肯定会被淘汰。虽然这个世界永远会有贫富国家,但是当你的产品,那些落后国家也能生产的时候,也是你死亡的时候。加一点最近看到的中国现状,无锡地区的某地方企业,叫XX机械,运营很稳定,去年还投资扩厂几千万。但是这公司今年陷入了危机,危机的源头就是这个公司的老板担保的一家公司老板跑路了,结果这家机械公司也受牵连,银行催款,陷入了困境。这种现象在我们这比较常见,几家公司的老板互相担保,也许初衷是好的,互帮互助,但是如果有一家出现危机的时候,牵连性太大了。
第一次写答案,还真有点小激动呢。作为一名92年的制造业二代,我始终感觉冥冥之中肩上担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92南巡为中国带来了什么我想不用我讲了,还有92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等等等等。。。。好了言归正传,首先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事实上竞争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从始至终都在,不过大环境下我们感觉不到罢了。拿我自己家说事儿吧,92年是我家第二个工厂建厂的时间,当时总资产约为2000w左右,主营业务是橡胶密封条。据我爸讲,当初利润率高的时候曾达到过400%而建厂没几年这个利润率就开始不断下滑,至今我还记得小时候见我爸爸的工作笔记里多次写到利润下滑这个问题。而我爸再老早就看到这个问题后的做法是拉贷款,多元化经营,陆续上马pvc管材,油漆,乳胶漆等多个项目,结果是工厂倒闭了,主营业务利润持续下滑,其它项目也并未给公司带来利润,结果可想而知,工厂倒闭了。究其原因管理不善,技术缺乏,仅此而已。所以楼主所说的行业压力一直都在,放心,一代人倒下自有一代人站出来。你们活着,新的技术就出不来!!!试问,如果诺基亚还活着,你确信你能用上苹果?市场选择了日本的马桶坐垫,自然有国人琢磨怎么仿出来,这是中国制造业的历来传统,不服你也做?回答完毕,用邓小平的一句话做结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好好学习去吧亲,琢磨点新技术,并把它做出来让人用着还带劲是正道,别有事没事拿大环境说事儿,那是好日子惯你惯的,经受的住这些的企业才是真正的好企业。
最近买衣服发现好多越南产或者菲律宾产的
制造业何去何从,我觉得中国制造业会二次腾飞,中国的制造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高速发展,很多制造业企业主从中赚取了很多钱,但是他们中大多数的人成功都是顺势赚了一笔而已。从内部而言,企业规模从无到有的增长斜率向上很陡,但是做到一定程度高速增长的曲线必然开始扁平,成长期的必然要过度到成熟期,这是必然要经历的;从外部来讲,企业起步时面对的是一个大市场,需求远远高于供给,有需求能赚钱,必然导致社会资源配制转移来过,企业所在行业必然区域饱和,竞争必然越来越激烈,企业生存压力必然越来越大,这都是大势所趋。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企业主再喊钱越来越难赚了,但是却很少有企业主卖掉自己的产业,为什么,因为他还能从这个行业赚钱,因为有竞争的地方说明还有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最痛苦的时候莫过于就是到了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平衡点,大家都没有什么利润可赚了,那么要么死要么转型,要么让自己进入衰退期要么创新迎来二次腾飞。那么这个时候活下来的,必然是不断学习能够创新有底蕴的企业。他们会开辟新的战场,细化自己的产品,把自己的产品在某个极度细分的市场做得最好,形成相对垄断,这是一条出路。第二个出路就是产品升级,做别人没有的,或者做质量比别人好但是价格却和别人相当的,在绝路的时候只有逼着自己去变化去前行。那些跑路的所谓老板根本就不是什么企业家,只是大势的投机者而已,真正的企业家一定是有内涵有底蕴的,现在不是做工业4.0吗,就是要大家转型用匠人精神向日本学习,更要像德国人学习,做有底蕴的百年企业,多在细节上下功夫!相信优秀的中国企业会在这轮调整中盘整爬行,相信未来5-10年我们会看到他们二次腾飞,向更智能更环保,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相信未来中国有很多小而美的企业会在中国大地上星星闪耀!
留个坑,梳理下思路慢慢说先说如何面对如此的市场环境。自动化:在各项成本增加了很多,特别是人工成本已经是五六年前两倍的现实面前,自动化是降本最利落的办法。现在也有口号“机器换人”,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对于销售能力不强,在产品同质化的环境下很难生存。专业化:现在国内制造业工厂也处于一直成长的阶段,有如干细胞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企业是在做产品上的减法,产能上的集中化,做精做专业。对于还是啥都生产的工厂,在口碑,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上都不会有很大优势,除非巨无霸的龙头企业。销售的改变:互联网让获取资源十分方便,同时做到广而告之 也无需很高成本。根据这个特性,业务员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业务员也可带动工厂进步,从而避过危机。三点为相辅相成,尽快达到工业3.0。目前情况是随着人口红利的耗尽,制造业已经转移到东南亚,估计再四五年就可以基本达到产业完善化。现在是15年5月底。就我所在行业周边了解,行情非常淡,去年也淡,今年比去年淡多了。那些工厂会倒闭呢?
自身原因:技术较为落后,跟不上时代,而且用工成本越来越高外部原因:税收太高,大部分利润都被银行抽走,还有就是明间借贷,银行担保越来越多,同时跑路的也越来越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我一直觉得我司从当年一个快要破产的国有工厂壮大到现在占9成市场份额,随便走到哪个港口基本都能看见ZPMC的logo的大集团。这样的的发展历程应该会是一个比较好的中国制造业的过去和未来的例子。————————分割线——————————容我回头用电脑来答
空前危机更是空前机遇,中国经济转型必须经历这样的阵痛,我们已经不想再用无数件廉价衬衫换一架飞机了。制造业吸引力低下,留不住人才才是更值得关注的焦点。国家培养了多年的专家,转头就被外企用数倍的薪水挖走了,十分可惜。当然了,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才),走了一大批还剩一大批,门口还等着一大批没有工作,明年还会毕业更大的一批,暂时看不出人才紧张。反倒是HR们每天被众星拱月,一片欣欣向荣的买方市场。
有钱的时候不用钱干正事,想干正事发现没钱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
同为制造业小微企业,比较赞同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不过我有一点疑问,就是如果企业出现倒闭潮,那么应该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失业才是,可是大家看这里的答案基本都是招工难,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感受,那倒闭后的工人们都哪去了呢?看搜索引擎,二者的搜索结果差了一百多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ade in china国际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