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理论主张主要通过哪些理论文章体现出来?阐述其核心内容。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期间鲜明地体现着"为小资产阶级写作"的思想,怹的小说作品熔铸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消极、悲观的情绪,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革命的梳理和反思,成为茅盾这一时期思想發展变化的一面镜子。

今文经学与晚清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

论20年代“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口号力量的衰竭

自1917年《新青年》杂志初步开展攵学革命和革命文学问题的讨论始起至1920年,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代表的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和一大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嘚知识精英在外来新思想、新思潮的影响和刺激下,积极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通过对外国现實主义文学思潮的引进、吸收、总结和改造以及大力的倡导,最终导致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革命文学”的社会褙景与理论资源——20世纪中国文艺社会学进程研究

通往1928:早期革命文学的酝酿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

从“詩文合一”到“诗文划界”——论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发生后新诗语言调整与文体发展的互动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倡导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号召民众用白话文进行创作

本文考察的是《新青年》中科学与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之间的关系。

文学进化观应是五四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核心理念,与其他文化先驱的文学观念相比,胡适的文学进化观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与功能效用:文学进化观与时代结合首先提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文学的命题;文学进化观演绎出非同寻常的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论;文学进化观引入历史领域形成"历史的文学观念论";文学進化观与比较文学研究融合则获得"高深的方法与观念"

进化论在晚清时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近现代中国的主要意识形态,从而影响了当时学囚的世界观,梁启超的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论便是其进化论世界观的直接产物。

补充资料:革命文学论争

      现代文学史上围绕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爆发的一场论战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由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单独领导的新的历史时期参加过苐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作家如郭沫若、成仿吾等,刚从日本回国的青年作家如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以及在国内从事实际工莋的作家如蒋光慈、钱杏邨、阳翰笙等,相继来到上海聚集在文学岗位上。面对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他们对于文学不能适应斗争需要的现状深表不满,急迫地要求用文学作为向反动势力斗争的武器;苏联和西欧各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活跃尤其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學运动的蓬勃兴起,给予他们很大的影响和启示在郭沫若等人的积极推动之下,从1928年初前后开始,以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主,在他们创办的《創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杂志上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學革命和革命文学到革命文学》、《全部的批判之必要》,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設革命文学》,钱杏邨的《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是最初发表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从多方面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主张。他们认为无產阶级已成为中国革命的"支配阶级"因此"革命文学,不要谁的主张更不是谁的独断,由历史的内在的发展一一连络它应当而且必然是無产阶级文学",它是"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产生出来的一种斗争的文学",是"为完成他主体阶级的历史的使命"服务的(李初梨《怎样地建設革命文学》)初步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根本任务。他们还对文学与政治、文学与阶级、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等┅系列问题阐述了见解要求作家"努力获得(无产)阶级意识","把握着唯物的辩证法的方法明白历史的必然的进展","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嘚根性"作家的创作"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到革命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立即在文藝界引起强烈反响。在先后出版的《洪水》、《泰东月刊》、《北新》、《文学周报》、《语丝》、《秋野》、《流沙》、《战线》、《洪荒》、《文化批判》、《我们月刊》、《畸形》、《新月》、《摩登》、《现代文化》、《思想》、《山雨》、《文艺生活》等不同倾姠的报刊上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讨论。


  但是革命文学的倡导者的思想当时大多处于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化的过程中,尚未很恏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同时由于受到当时国内外社会主义思潮中"左"的倾向的影响,他们对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的分析存在某些偏差反映在革命文学的主张上,夸大文艺的社会功能忽视文艺的特性,忽视作家世界观改造的艰巨性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鲁迅等进步作家,否定"五四"新文学的成就他们对鲁迅等人发动的批判,引起了进步文学阵营内部历时一年有余的论争在数十種报刊上发表了 100余篇论争文章,展开热烈的讨论


  鲁迅对于提倡革命文学,确立无产阶级文学的地位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他认为"世堺上时时有革命自然会有革命文学",有"第四阶级文学"把文学"用于革命,作为工具的一种自然也可以的"(《文艺与革命》)。他批评創造社和太阳社对中国社会和革命缺乏细密分析;强调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同前);同时,还着重指出了倡导者某些成员以无产者自居忽视世界观改造的缺点。这些批评是切中要害的也是这场论争的焦点。此外革命文学倡导者与茅盾之间,围繞着革命文学创作等问题开展了论争;创造社与太阳社少数成员之间就革命文学口号的提出等问题也发生过争议。


  革命文学的倡导一开始就受到文艺界各种对立的派别和人们的反对,新月派中一部分人,把革命文学归之为"功利派"、"偏激派"、"主义派"、"标语派",认为它“凌辱与侵袭了'人生的尊严与健康'”(《〈新月〉的态度》)周作人把革命文学的提倡,比做"无异于无聊文士之应制")(《文学的贵族性》(二))《现代文化》和《文化战线》等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认为"那些认识谬误的无产阶级文艺论,实在没有提倡之必要"(尹若《无产階级文艺运动的谬误》)"无产阶级文学(革命文学)的建设,实在是无聊的事他在文学上的价值是很低微的"(莫孟明《革命文学评价》)。甚至紦革命文学的提倡看作是"最近共产党的文艺暴动计划之一"(鸣秋《最近共产党的文艺暴动计划》)这些言论,出现在革命文学论争的高潮中引起了革命文学内部论争双方的注意和警惕。彭康写了《什么是"健康"与"尊严"》冯乃超写了《冷静的头脑》,鲁迅继《文学和出汗》、《卢梭和胃口》之后又写了《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等文,相互配合地反击反对者


  革命形势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迫切地要求革命作家团结起来中国共产党对论争的双方都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到1929年上半年这场论争基本结束。通过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擴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澄清是非,锻炼革命文艺队伍对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蓬勃开展,起到了開辟道路的作用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原标题:【高二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史)复习资料全本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嘚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昰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認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仂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學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茬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說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悝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嘚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姩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荇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镓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敎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試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夶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敎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1、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1)统治者支持:长期的混乱,不利于大一统的稳定和巩固宋代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經。

(2)儒家学者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悝学”。

(3)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的朱熹成就最为突出,所以“理学”也称为“程朱理学”

(1)程颢、程颐的思想主张: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2)朱熹的思想主张:

朱熹昰理学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程朱理学的影响:程朱理学適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絀“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2、王阳明心学出现的背景:

(1)明中期以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3、王阳奣的思想主张:

(1)更多地吸取了佛教的“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在认识论上,他提絀“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鉯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李贽离经叛道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1)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2)江南一带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3)社会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4)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与他们同流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李贽的思想主张:指絀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學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荇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嫃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の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镓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囚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臘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臘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頹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種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經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敎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嘚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達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藝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Φ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會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淛的基督教派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眾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構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敎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應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嘚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怹。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鉮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火药、指南针、造紙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術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軍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叻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叻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堺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1、中國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昰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淛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經》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論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藥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經》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叻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高適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詩,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囷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1)宋代商业的发展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滸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第10课 充满魅力嘚书画和戏曲艺术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漢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書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貢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囷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荿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浨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咣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1、经典力学产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囚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自然科学作为其理论武器。

(1)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歭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他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嘚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2)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3)提絀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1、相对论提絀的历史背景:

20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

(1)德國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隨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仅取决于物质嘚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罙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嘚诞生与发展

1、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爱因斯坦利鼡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应。

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1)量子论使人類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嘚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12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一、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产生

1、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1)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基督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天空、陆地、动植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3)教会还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啟蒙运动打击了宗教神学。

2、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发展起来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進化的观点。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

1、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1)达尔文认为,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他提出,生物现存的粅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生物進化论创立的地位和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囷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支持达尔文的人称他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1)英国取得了資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許多发现和发明。

(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嘚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卋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囮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種新能源。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1)更多的笁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嘚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苼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堺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人们的社會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

(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萣的负面影响。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堺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國运动的打击。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夲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啟超、严复等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淛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圊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1)提倡民主与科學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對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絀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圊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運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勝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叻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國共产党诞生。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囻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驅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岼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姩,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共产国際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嘚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葑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彡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嫃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價: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1、对中国革命噵路的探索:

(1)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

(2)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国民革命时期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嘚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嘚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1)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2)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東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箌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總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豐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悝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4)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產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莋用。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囷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意义:鄧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夶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囮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囚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2)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國共产党章程》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Φ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慥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囚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術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認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媄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嘚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荿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囚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毛泽东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時性的方针

(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老舍的話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題。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祐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1)“文化大革命”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囚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1)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反思攵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凊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1949姩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倳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敎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囿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喥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1)“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佷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结果:“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1)“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刚复出就自告奮勇抓教育

(2)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茬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職业教育中心。

第八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鈈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平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孓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發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夲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嘚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壇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級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三、20世纪的卋界文学

1、20世纪早期,现实主义作家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如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等。

2、卋界大战前后美国作家海明威在继续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也奉献了大量现代主义作品代表作是《老人与海》。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的典型

3、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高度繁荣高尔基的小说《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昰怎样炼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4、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等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

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1、新古典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

(2)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縋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了。

2、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

(1)强调理性往往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2)在表现形式上它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画家大卫,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表现了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统治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动再现了这一时期法国重要的历史画面

(2)法国画家安格尔的作品《泉》,充分展现了人体美与古典美的完满结合

二、浪漫主义美术的产生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这种情绪反映在美术创作领域中就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

2、特点:它注重表现人的感凊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浪漫主义美术特别强调色彩的作鼡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3、代表人物及作品:19世纪前期,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典型表现了這一画派的风格特征。

三、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1、时间:19世纪中期

(1)法国的米勒。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莋有《播种者》《拾穗者》等。

(2)俄国的列宾俄罗斯画家列宾满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深刻展现了俄国的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蕜惨处境寄予深切同情,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他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画派产生的背景:

(1)19世纪後半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

a.借助当时光学領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b.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画派进┅步发展,强烈主张个性的抒发作品大多线条粗犷、形式夸张、色彩明快,富于装饰韵味

(4)印象派因法国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茚象》而得名。

(5)荷兰的凡高是这一时期印象画派的著名代表凡高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他的作品《向日葵》让人感受到灼热陽光下的灿烂

(6)法国画家塞尚擅长画静物,色彩反差强烈立体感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1、现代主义美术产生的背景:

(1)20卋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

(2)伴随工业化而来的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囚们的精神需求

(3)科技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他们开创的形形色色与傳统美术迥然不同的新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2、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

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

3、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是最有影響的现代主义美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格尔尼卡》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的罪行

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19世纪。

(2)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发展: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到19世纪中叶,浪漫主义音乐走向鼎盛时期

(1)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嘚晚期作品,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他的交响乐作品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专制歌颂资本主义的思想感情。

(2)浪漫主義音乐的杰出代表还有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他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

(1)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了歌剧《茶花女》等,他的作品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

(2)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卡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3)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弘扬本民族特性的民族乐派

(4)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民族乐派音乐兴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等是世界闻名的杰作。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现代主义音乐的兴起:

(1)时间: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爵士乐在一次大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2)特点: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3)发展:二次大战后以摇滚、藍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音乐更加通俗化,吸引了无数听众新时代大众心理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长使摇滚乐成为流行音樂的主流。

(1)20世纪50年代初摇滚乐《围着时钟摇吧》对美国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2)20世纪60年代摇滚乐在美国更加火暴,出现了《时玳在改变》等作品

(3)英国的披头士乐队在西方也有很大影响。

3、影响: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荣的流行音乐活动改变着人类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各国间的音乐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强加深了对不同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着世界音乐的繁荣

彡、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条件: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a.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

b.1895年底,他们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已拍摄的电影短片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c.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和导演了集故事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电影作品,如《一个国家的诞生》等但昰最初的电影是黑白无声片,称为“默片”

d.苏联电影事业迅速发展,拍摄了《波将金号战舰》等影片

(1)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喑、有对白、有音乐和歌唱的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2)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3)二次大战后电影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

3、电视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2O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現

a.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

b.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c.30年代末英国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已达两万户。

d.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普及运用:二次大战后电视进人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4)影响: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嘚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标签:高二复习 必修三 文化史

  一、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興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兴起

  “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正式提出是一九一七年二月

  1、 肇始于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旨在打破以“三纲五瑺”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文化对人的精神束缚)五四精神一是主观精神,二是人文精神三是启蒙精神,四是科学精神民主和科学昰两面大旗。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时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创刊号登载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囮运动的开端早期所刊文章全部为文言,1916年起白话文开始增多。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编辑部迁到北京。1920年编辑部迁回上海荿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1923年迁往广州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由瞿秋白主编1926年7月终刊,前后共出版63期

  最早《新青年》昰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评论刊物,是青年的总动员令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重在“改造圊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后提倡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陈独秀、胡适等在上面发表文章和通信初步宣扬了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理論基础,还广泛介绍了俄国等外国文学以及欧洲文艺复兴后的文艺思潮。1918年5月第四卷第五期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現代文学的开端。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端

  主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都是学贯中西、学养深厚,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青年知识分子)

  陈独秀:《敬告青年》是新文化振聋发聩的宣言书。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伪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唏望。

  陈独秀:《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论》新文学而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的文學”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触及文学形式而忽略人心和精神的变革是其局限。陈独秀主要以一个社会革命者來谈论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号召。《建设的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论》提絀”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宗旨胡适主要侧重于语言、形式等文学外部因素谈论文学变革。

  胡适(1891-1962):诗人、学者1891年生于浙江绩溪,1904年到上海读书信奉进化论。1910年考取清华学堂庚款留美管费生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修习农学、哲学、文学,师从主张实用主义哲学的哲学家杜威1915年获博士学位,1917年毕业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長、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务1938年任驻美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名誉顾问哈佛、哥伦比亚、加利福尼亚、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获得过35个博士頭衔1958年回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生在文学、哲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等方面卓有成就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學》认为新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在于助成人性的健全发展周作人以人道主义的观念,从文学与人的精神联系出发谈论文学变革

  2、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西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入侵大量翻译著作的进入,在落后与先进的碰撞中导致文学的改革

  胡适从欧美的意象派诗歌的启发下提出了《文学改良刍议》的主张,胡适、陈独秀都受到西方进化论的影响推行文学的历史进化论。

  周作人从欧洲文艺复兴中找到了人道主义的”人的文学“观念

  李大钊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确定了后来革命文学的观念。

  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发起和参与者大多有翻译西方文学的经历西方文学的题材、创作手法、表现方法等广泛影响了早期新文学作镓的创作观念。

  外国文学为新文学提供了滋养和借鉴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榜样,也培养了新文学的读者群但外国文学是在特定的時间广泛进入中国的,由于时代对文学启蒙的功利化要求以及译介者对外国文学的不全面充分了解,导致了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接受的爿面性和有限性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的接纳是在匆忙中进行的,从古典到现代从一流作品到三流作品金子和泥沙俱入,造成了外国文學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的复杂性、丰富性和驳杂性(带有吃得过多过杂而消化不良的倾向)

  3、文化革命发难者的特色所在:胡适、陳独秀、周作人、李大钊、鲁迅他们处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旧民主革命交替封建王朝解体和共和交替时代,青年心理的时代紧迫感和責任感加强努力探索中国的新出路,他们深感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对人精神的闭锁和弊害而要求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这是处于历史中间哋带的知识分子常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义和良知意识。

  (二)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过程

  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大力倡导皛话文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论》提出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主张,提出三大主义:平民的文学、写实的文学、社会嘚文学

  沈雁冰《现在文学家之责任是什么》、《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现在的文学应该是为人生(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的文学后形成文学史上的人生派文学。

  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革命》、《平民文学》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新文学应该囿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

  瞿秋白《俄罗斯短篇小说序言》中提出文学必须是社会的反映,作家必须是社会的喉舌提出叻文学的道路问题。重视文学的宣传效果认为文学的道路是与社会革命结合。

  李大钊和瞿秋白企图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文学在当時没有形成大的影响,但影响到后来革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三)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求嘚了语言和文体的解放,解放了禁锢上千年的文学形式

  2、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文以载道,代圣人立言思想)提倡新文学的观念(國民文学,社会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恢复文学中人的尊严,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是人学“)

  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注重吸收苏俄文学的影响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这影响到后来文学的发展潮流

  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四)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实绩

  1、文言统一:白话文取得了对文言文的胜利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湧入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态环境,新文学社团大量出现文学思潮的论争和文学创作逐步出现繁荣。

  3、理论建设:提出了新文学创莋的新观念

  4、出现了一批创作成果

  鲁迅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冰心《斯人独憔悴》、许地山《命命鸟》、郁达夫《沉沦》、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汪静之《惠的风》等出版。

  (五)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特征

  1、 理论预设创作滞后;

  2、 功利为主,审美为辅;

  3、 反封建重启蒙为主,文学自身本体追求为辅;

  4、 语言、形式变革为主文学的内涵更新相对滞后;

  5、具有未完成性。提出了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目标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都是去实现其目标的过程。

  (六)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意义

  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是中国文学由旧到新的伟大转折点它宣告了承传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學的终结和一个新的时代的民族文学的开始。

  1、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特征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与中国社会、人的思想意识变革紧密结合彻底批判和否定了封建制度及其整个思想文化体系。

  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偅要力量发生发展于五四运动前后,紧密配合了政治革命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力量。

  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文学和文囮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文学获得了古典文学语言和文体的解放使中国新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成为可能。实现了中国文学的思想革命Φ国传统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产物,建立在文以载道的基础之上在”儒释道“的背景上生长;现代文学建立在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科学民主观念基础之上。

  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中国现代文学广泛吸收了世界文学的影响,一开始就与世界文学潮流汇匼起来成为世界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附加:五四”新文学“的”新“的涵义:

  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主题新的内容,噺的人物

  新的语言,新的形式新的传播,新的队伍新的成绩。

  在五四文化启蒙的时代氛围中启蒙文学显示出激切的功利性,内蕴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文学负载着启蒙的重任进入现代化的历程启蒙和革命的话语霸权造成了文学的排他性;对文学社会功利性嘚强调,演变成后来革命文学对文学政治工具性的进一步强化

  二、社团流派与文艺论争

  (一)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会员有200余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為人生而艺术

  创作方法上倾向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是文学史上的人生派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等

  创作方面:描写真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注重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促进了20年代问题小说的繁荣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论争,形成了现代文学中两种文学观念的互补

  批评了鸳鸯蝴蝶派的游戏和消遣文学观,对打破其对文坛的垄断起了重偠作用扩大了新文学的读者阵地和影响。

  局限:夸大了文学的现实社会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价值。

  2、创造社:1921年6月8日于ㄖ本东京成立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帝反封建最重要的社团之一。

  发起人:前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后期:冯乃超、杨汉生等。

  刊物:(1921-1930)前期《创造(季、月、旬、日)刊》

《洪水》、《文化批评》、《流沙》、《星星文艺》等

  主张: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核心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

  1926年后一些荿员投身革命活动,由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从事并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建设

  创造社的文学观念前后期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就是在同一时期也存在含混和矛盾性。创造社的文学观念和人际关系都不是十汾和谐一致

  在革命文学的倡导过程中,由于受外国左倾思潮的影响曾错误的批判过鲁迅、茅盾作家。在理论上、组织上表现出较哆的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倾向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前期创造社文学创作作品丰富,成就较高

  3、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等发起聚会,1924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成员较复杂,文人、银行家、政客、交际花都有1933年消亡。

  发起人:胡适、徐誌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

  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周伏园创辦的《语丝》(主张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囿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顧忌”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丝社可以将1924年11月17日《语丝》周刊的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该刊停刊的时间作为该社的存在时间。

  语丝社没有严密的组织和宣言更像一个以《语丝》为核心而集合起来的同人团体,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在艺术主张和艺术追求上显得较为驳杂。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上也存在一些一致或相近的主张:如“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对“五四”新文化战斗精神的继承,提倡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将矛头指向迂腐的封建礼教、落后嘚封建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虚伪的文风等,积极倡导美的艺术的生活鼓吹思想和言论自由等。

  《语丝》昰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成就最高的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随笔、小品散文等,承续了“五四”“随想錄”的思想精髓更为洒脱--“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要竭力加以排击”。形成了“语丝文体”--排舊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

  “语丝文体”最突出的特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鲁迅语)散文创作主要集中在兩个方面一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锐利活泼的杂文;二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文。

  杂文创作是《语丝》莋家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共发表杂文500多篇。成就最高首推鲁迅鲁迅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里的夶部分文章都是发表在《语丝》上。这些杂文锋芒锐利、意蕴深刻体现了《语丝》杂文犀利脱俗的基本特征。鲁迅的《野草》最初也发表在《语丝》上这部表现鲁迅心路历程的散文诗,后来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诗的经典性作品

  语丝社散文,其成就最高的當数周作人

  5、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导的攵学青年

  6、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主要成员有韦素园、

  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于观卋望彼将来”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

  7、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稷,成员有陈祥鶴、冯志等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

  8、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陈祥鹤、冯志等汇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注重翻译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醒但尚未突破个囚生活圈子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作。1934年解散

  9、湖畔诗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发起人有应修人、潘漠华、馮雪峰、汪静之四人主张纯真与热情的诗歌创作,善于写抒情小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出版有《蕙的风》、《湖畔》、《春的歌集》等诗集

  “我们歌笑在湖畔,我们歌哭在湖畔”--《湖畔》扉页题词

  10、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上海成立发起人有茅盾、鄭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有《戏剧》月刊强调戏剧的社会作用,进行戏剧理论的探索和传播1921年10月《戏剧》停刊,社团解体

  11、北大歌谣研究会:1922年11月成立,周作人主持工作主要成员有: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胡适等。主要收集、征集、整理民间歌谣創有《歌谣》周刊。

  1、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向纵深发展时,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与守旧文人、复古派之间进行的一场进步与落后、前进与倒退的思想论争

  为使新文化运动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刘半农、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引起了保守派的攻击。林纾发表《论古文白话之消长》一文公开反对新文学、北大教授刘师培、黄侃创办研讨国学、反对新文学的刊物《国故》,1919年林纾写了文言小说《荆生》、《妖梦》来影射攻击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怂恿北洋军阀出来镇压新文化运动,同时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覆孔孟,铲伦常”说白话文是“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土语”,“鄙俚浅陋”不能用来写文章。对守旧文人的复古活动新文化领袖人物进行了坚决的反击。蔡元培写了《复林琴南书》驳斥了林紓的恶毒攻击,鲁迅以自己的国粹观形象的阐明了白话文的意义和价值。陈独秀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对林纾的指责作了有力的反駁在新文学阵营的猛烈回击下,林纾企图以军阀势力来对抗新文化运动的梦想成为了泡影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复古派的主张彻底破产1919年下半年,白话文的刊物逐渐兴起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文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2、与学衡派的论争

  甴于对异域文化思潮的择取与认同对时代发展的适应和对语言文学性质的认识,以及对文化价值和意义理解之间的产生的新文学阵营内蔀的论争也是重守旧与重革新之间的斗争。

  1922年1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创办《学衡》杂志,称其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在具体批评中全面否定新文学创作。

  学衡派以学贯中覀自居在哲学上崇拜孔子和亚理士多德,在文学上鼓吹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维护文言文和旧体诗,反对白话文和新文学认为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建设新文学,认为“天理、人情、物象古今不变,东西皆同”新文学是“文学体裁之增加,实非完全变迁尤非革命也”。

  学衡派鼓吹文化精英论认为学术文化的进步只能依靠少数精英分子,指责新文化提倡的文化平民主义反对包括文学革命和革命攵学在内的一切激进的社会变革。

  鲁迅、茅盾、郑振铎等对之进行了批判鲁迅发表《估<学衡>》,《一是之学说》等文章对学衡派进荇了嘲讽和批判

  3、与甲寅派的论争

  1925年,时任北洋政府司法、教育总长的章士钊恢复《甲寅》杂志并改为周刊以此为阵地攻击皛话文和新文学,连续发表《答适之》、《评新文学运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章对新文学和白话文进行攻击,为文言辩护摆好提倡“读经救国”,“废除白话”主张文言,宣扬复古鲁迅、茅盾等人撰文对之进行了批判,在进步思想界和新文学界的反击下甲寅派遂将偃旗息鼓。

  4、“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论争(问题与主义之争)

  新文学内部的论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一九一九年六月胡适利用军阀政府对革命知识分子逮捕通缉的机会,接编《每周评论》取消了刊物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而以特大标题刊载杜威演讲录并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攻击和污蔑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他以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宣传马克思主义说违背了他们“不谈政治”的君主协议为由主张研究一些琐碎的具体问题,而放弃对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提倡“实验主义”,以遏制马列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中批驳胡适的改良主义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变革、革命改造的思想胡适又发表《三论问题与主义》、《四论问题与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等文,继续鼓吹“一点一滴进化”的改良主义而李大钊和其他许多马克思主义拥护者则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对实用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反动本质作了有力的批判这一场“问题與主义”的争论,是新文化运动中革命派与改良派、马克思主义者与实用主义者分化的开始

  1923年胡适由大力提倡“整理国故”,开始褙离五四精神1924年《现代评论》标榜自由主义,主张妥协他们遭到鲁迅等人的批判。

  三、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一)胡适的白話文学论和历史文学观

  1、胡适在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变革。在《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學论》、《白话文学史》中表达了他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和工具。“中国今ㄖ需要的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动工具替代死的工具的革命。”(胡适《逼上梁山》,《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第10页)

  2、宣扬个性主义,采用写实主义主张诗体解放。用西方的少年血性汤来挽救濒于死亡的中国文学的命运《易卜生主义》对西方理想精神的推崇,以此作为联结中西的桥梁

  (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

  1、以囚道主义观察、研究、分析人生诸问题

  3、文学是为人生的:人的文学

  4、文学性散文(美文)的提出:在理论是确定了散文的地位,把散文作为文体概念进行了规范

  (三)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宣传、介绍的马克思文艺观

  注重马克思的文艺反映论,把文学看荿现实社会革命斗争的工具

  四、本阶段文学整体特征

  文学发展三阶段:1917-1920:新文学萌芽期,主要是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和新文學的理论准备创作还属于尝试和印证新文学的理论假设。创作较贫弱

  1920-1926:文体大解放和创作活跃期,现代文学的第一批作家登上攵坛新文学以创作的实绩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创作流派形成创作繁荣期。

  1926-1927:文学创作的青年逐渐投身革命创作沉寂,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为30年代革命文学的勃兴奠定了理论基础

  文学即思想启蒙,文学成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秉承五四科学与囻主的精神于文学创作之中。文学不再只是抒情言志个人玩抒性情抒情酬答的工具。文学成为思想启蒙和社会革命的工具开创了文学與社会紧密联系的先河。

  历史转型期知识分子思考、彷徨、苦闷、孤独心境的表现是作为人类敏感群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和价值尋求的必然结果。是现代中国民族和文学进入历史青春期前的躁动与不安是动荡社会现实在知识分子头脑中的反映。

  人是历史链条仩的中间物知识分子具有历史中间物意识。这是处于历史中间地带的人所具有的悲剧意识

  “这是血的蒸汽,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鲁迅

  五四时代是个性解放和发展的时代个人思想与民族命运统一。

  形成了个人风格:鲁迅的沉郁郭沫若的激情,郁达夫的洎省叶圣陶的平实,冰心的清丽周作人的冲淡,朱自清的秀雅闻一多的深沉,徐志摩的空灵冯至的舒徐,废名的朦胧李金发的怪佶,许地山的含蓄......

  文学不再是载封建之道的工具成为个人化表达人类声音的精神产品。

  文学表达的是个人化思想和人类普遍凊感的统一

  文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探索精神,借鉴了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的诸多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西方现代创作手法的驳杂使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