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图与道路联通的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股龙头有哪些? - 南方财富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股龙头有哪些?
&&&来源:未知&&&佚名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股龙头
  11月28日,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合作发展论坛在乌鲁木齐召开。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论坛上了解到,本次论坛旨在探讨和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合作发展策略,为期两天,期间围绕“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一主旨举办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合作、城市建设管理和交通发展、金融商贸物流旅游以及教育医疗文化合作四个分论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乌鲁木齐市市委书记朱海仑在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习近平主席今年9月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而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被正式确定为我国开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
  中国驻哈萨克斯坦使馆公使衔参赞孙炜东这样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我国以及新疆的意义:如果说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重在改革“质”的提升,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至关重要,那么“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特点和发展水平,重在改革“域”的扩大,对于我国进一步向西扩大对外合作空间、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实现东西部平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影响。这对于地处经济带“桥头堡”位置的新疆来说,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
  道路联通是基础
  自治区经信委总经济师彭季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一个“经济带”概念,“五通”是其基本内涵,其中道路联通是基础,从长期看,道路联通本质上就是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问题。
  根据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宁掌握的资料,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规划了涉及到欧亚大陆桥以及新丝绸之路的多条铁路,其中库尔勒至格尔木、将军庙至哈密、哈密至额济纳(内蒙古)三条铁路2014年建成后,新疆的南、北铁路通道将全部打通。
  彭季透露,中吉乌铁路和中巴铁路已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这两条铁路建成后,新疆的铁路口岸将由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两个口岸增加到4个。
  事实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新疆交通建设方面的推动应该远不止于此。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张宝通的发言稿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在复兴“丝绸之路”。时任总理温家宝在上届亚欧博览会上要求“加快中国西部至欧洲西部公路铁路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提出,尽快签署《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通畅从太平洋(行情,问诊)到波罗的海、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走廊。
  做好六方面工作
  孙炜东在会上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体现了中国推动地区包容性发展的思路,将给经济带沿线各国带来新的发展良机,因而受到包括中亚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广泛欢迎,国际舆论反响也比较积极。但与此同时,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尚在倡议阶段,因而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初创难题。
  要切实打造好这一经济带,他认为,需要重点做好顶层设计和协调、重视发挥新疆和中亚国家的区位优势及先导作用、用好现有多边合作机制、科学统筹大项目合作、把建设作为发展方向、创新人文领域交流合作等六个方面的工作。
  据记者了解,目前西部省市对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本省、市、自治区的关系,正在加紧研究。
  新疆发改委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促进新疆对外开放课题组,对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战略重点、战略方向等展开深入研究。
  陕西提出发挥西安国际港务区、综合保税区等作用,为促进欧亚地区合作和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交流创造条件,并提出建立省市联动协调机制、加强与国家战略对接,把陕西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和桥头堡。
  甘肃近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进行了多地调研。
  重庆则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已经有实质性的实践,利用渝-新-欧铁路,将笔记本等产品通过该铁路向西出口到了欧洲。(中国证券报 周浙玲 万晶晶)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起步
  日前,西安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以西安综合保税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及出口加工区为基础,加快编制西安自由贸易园区申报方案,争取获批。
  一是要加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交通枢纽建设,实现中国西部-欧洲西部公路对接,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交通运输通道。建设西安(咸阳)国际航空港,打造丝绸之路空中走廊。将西安国际港务区纳入国际港口体系,使其成为始发港和目的港。加快开通“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把西安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枢纽和集散地口岸。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信息交换枢纽,搭建欧亚交易及展示平台。
  二是打造以“汉风古韵”为主题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加快西安中央文化商务区、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二期等项目建设,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示范区。构建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大市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资源集聚中心、科技创新交流中心和科技成果国际交易平台。争取建设上合组织大学中国(西安)校区。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青少年交流互访活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等文化教育平台。
  [1]&& (南方财富网个股频道)
相关阅读:
&&&&南方财富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商务进行时
财经新闻24小时排行
概念股专区
&&&&&&&&&&&&&&&&&&&&&&&&&&&&&&&&&&&&&&&&&&&&&&&&&&&&&&&&&&&&&&&&&&&&&&&&&&&&&&&&&&&&&&&&&&&&&&&&&&&&&&&&&&&&&&&&&&&&&&&&&&&&&&&&&&&&&&&&&
关于南方财富网 - - - - - -特此声明:广告商的言论与行为均与南方财富网无关 南方财富网 & 版权所有习主席: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加强货币流通道路联通等5通_要闻_新闻_经济网_国家一类新闻网站
习主席: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加强货币流通道路联通等5通
文章导读: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习主席的&丝路新语&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左:重庆铁路西站,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五定货运班列准备驶出。
中:众多远洋货轮在连云港集装箱码头装卸货物。
右:缅甸仁安羌中缅天然气管道仁安羌分输站。
加强&五通&
第一,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
第二,加强道路联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我们愿同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第三,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加强货币流通。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
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弘扬丝路精神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我们应该一道努力,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正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变成紫罗兰这一种花,我们也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中国追求的是共同发展。我们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
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对话和平。中国将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地区事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推动通过对话找到各方关切的最大公约数,为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日 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我们可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日 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
务实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原动力。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我们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一是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二是商谈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协定。三是加强金融领域合作。四是成立能源俱乐部。五是建立粮食安全合作机制。
日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中国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支持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中方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双方和本地区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日 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
当前,中欧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希望同欧洲朋友一道,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我们要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我们要积极探讨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让亚欧两大洲人员、企业、资金、技术活起来、火起来,使中国和欧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日 中国&北京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将继续全面对外开放,推进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各国在发展机遇上的共创共享。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日 中国&上海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亚洲国家。
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日 中国&北京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回顾中阿人民交往历史,我们就会想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我们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
&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我们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
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阿共建&一带一路&,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该依托并增进中阿传统友谊。
责任编辑:若一<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打造国际知名合作论坛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
打造国际知名合作论坛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 中国经济网陕西频道_陕西经济门户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打造西北经济第一门户】
热门视频推介  摘要:“丝绸之路”的国际属性决定了其运行过程、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会对所有沿线民族和国家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与中亚创新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缘战略意涵和实践
&&&&&&本期共收录文章19篇
  摘要:“丝绸之路”的国际属性决定了其运行过程、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会对所有沿线民族和国家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古“丝绸之路”开通之动因主要在于政治利益,沿线民族与国家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和自行发展是政治关系演进的结果。“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涵则是利用经济杠杆加强睦邻友好,形成区域大合作创新模式。中国与中亚是古“丝绸之路”的核心路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以“五通”为指标系统检验以往的实践,可以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与难点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论文网 /4/view-6166256.htm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中亚关系;周边战略   中图分类号:D82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11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SH007)   作者简介:李琪,女,河北衡水人,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历史地理的枢纽,“丝绸之路”的要冲。在这里,多元文化交相辉映,众多民族生息融合,各种宗教碰撞传承。从地缘战略理论的角度讲,在从里海以东延至中国边境,面积400万平方公里的中亚地域范围,历史上曾是政治地理的古战场;旗色斑斓的王朝政权在这里勃兴欺衰。现如今,中亚则是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世界经济的“资源富集区”,欧亚大陆桥从这里向西延伸,成为大国和各种势力博弈的舞台。   中亚与我国山水相连,彼此之间有34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历史文化联系源远流长。一些同源跨界民族语言相通、信仰相同、习俗相近。伴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局日益复杂,中亚五国独立二十多年来经历了艰难曲折、极具挑战性的转型过程。各国独立之初的盲目自豪感和“内向式”经济战略,逐渐被日益浓厚的合作取向所替代。他们更加明确,本国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在国际合作的环境中才能得以保障;而与中亚共处“丝绸之路”核心路段的中国,是“经过历史考验、可信赖的、最真诚的合作伙伴和伟大邻邦”,在合作上“中国从不附加任何条件”,是“最为稳定可靠和可预测的”战略伙伴。与此同时,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与中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利益依存和根本战略关切上的共同点,表达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利益诉求与基本共识。构建适应新时期发展特点的新型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合作模式――“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构的历史要素与时代内涵   二千多年前,东起古代中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达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既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重要经济动脉,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友好通途。千百年来,不同国度和种族的无数商人、僧侣、道士、使臣、探险家在这里留下足迹。人们通过蜿蜒的“丝绸之路”进行物贸和文化交流。这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多元文化荟萃、众多民族迁徙交融的国际通道。它将世界最伟大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等相连接而交流,相比较而共存,相碰撞而发展。19世纪下半叶,当德国历史地理学家李希特霍芬把古代从东方向遥远的西方输送丝绸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后,这个名称不仅为世界各国接受,而且使得“丝绸之路”交流、合作的根本精神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时代的更新,“丝绸之路”的内涵更加丰富,含义也更为扩展。   回溯中国中亚之交通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中亚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之一阿尔泰草原已是人类活动的频繁地区,也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大批的中国北方部落来到阿尔泰草原,把中国的文明特别是青铜铸造技艺、丝织和蚕桑文化传到欧亚草原,促进了中亚等地与中国中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我国远古社会鼎盛时期的周朝即与葱岭以西诸族来往,与渠搜(费尔干纳)和康国(撒马尔罕)等保持一定联系。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十三年(公元前989年),西周第五代君主穆王率六师西巡,出河西、渡流沙、抵昆仑,至“飞鸟之所解羽”的“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西汉时期,匈奴南侵汉边,丝路受阻。中亚诸国倚为生计的贸易往来无法进行。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和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陕西汉中人张骞两次肩膺使命出使西域,重新凿通了“丝绸之路”。自此,我国与中亚建立了直接的官方联系。中国历朝历代官修史志、古籍文献均有与中亚交往之记载。“自鄯善跄葱岭出西域诸国,有两道。”“南道西腧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之国也。”“北道西腧葱岭,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沿丝绸之路南北两道“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商旅往来不绝”,“使者相望于道”。各种典籍关于中亚诸国土物人情之描述更为详实丰富。“异方宝货、多聚此国。土地沃壤,气序和畅,稼穑备植,林树蓊郁,花果滋茂,多出善马。机巧之技,特工诸国。”此为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代著名高僧、佛学理论家与翻译家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途径“丝绸之路”中亚路段时对飒秣建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物产风貌、灿烂文化的精彩描述。   历代中央王朝交通邻国,贸易互市旨在“东向而朝天子”,“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疆胜”。“丝绸之路”的开通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慎其四境”、“与我和平”、“中国治安”的地缘战略思想;与此同时,对于中国周边诸邦利益亦至关重要。“丝绸之路”的引入、输出将中国与中亚各族人民的利益紧紧连接在一起,这一历史趋势延续至今。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亚访问和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峰会期间提出了创新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旨在建设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中轴的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其谋略思路是以“古丝路”之概念为传承基础,既体现厚重的历史积淀,又赋予新的涵义,即以我国西部的陕西省为起点,经河西走廊至新疆所辐射的中国西北经济板块,及其与之毗连的中亚经济板块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物质流、信息流、人脉流、资金流,产业和交通等一体化的带状经济区域或经济走廊;东接亚太经济圈,西连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构成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与古代“丝绸之路”概念相比所具有的时代新意,是解读创新合作模式的在中国汉朝通罗马帝国“丝绸之路”上的贸易通道。关键。史载,“汉世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骞始开通西域道”,“从月氏至大夏”,“厚赂乌孙”,“则是断匈奴右臂也”。可见,古“丝绸之路”开通之动因,历史上中央王朝与中亚关系之取向主要在于政治利益,双方间的贡赐贸易也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彼此经济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和自行发展是政治关系演进的结果。古代“丝绸之路”作为“商贸路”,是以商贾通过驿道驿站接力和绿洲城镇中转,进行远方贩运贸易所行经的陆上通商线路为特征。而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涵则是以经济为杠杆加强睦邻友好,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创新合作模式,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正如中亚学者对中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所云,“深信中国的这一战略不是以军事学说为立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咱勺提出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标,而不带有任何政治扩张目的”。以史为鉴,从中解读,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创新合作模式颇有裨益。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地缘战略环境总体需求的重大抉择   地缘环境是指以地理因素为基点,由各种对外关系构成的战略环境。对地缘环境的客观评估和科学分析,是国家正确制定和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地缘战略的前提。就战略选择而言,中国的外交战略历来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基本方针。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复杂多变,世界各主要国家,尤其是一些周边国家都在进行战略关系的调整。“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选择正是基于中国周边战略环境的总体需求与时代机遇而提出来的。中国与中亚的地缘关系、历史联系和时代变化特征成为我国西向周边外交政策的立论依据。   首先,周边环境变化的现实考量。近年来,中国周边环境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我国东有钓鱼岛争端,东南有南海争端,东北有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唯西北部邻国关系处于一个极好时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地缘关系特点的背景之下,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思考和构建中国周边政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框架,构筑一个友好、合作、互信、互利的安全屏障、发展平台和利益共同体作为周边战略依托,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大课题。从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对外战略追求出发,将中亚国家作为我国周边外交优先发展方向之一,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符合我国战略利益的正确选择。西向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南向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辅相成,构成我国全方位周边战略重心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其次,大国在中亚博弈的严峻挑战。随着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2011年美国提出绕开中国和俄罗斯建立一个由大中东和大中亚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印度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旨在整合中亚和南亚两个地缘板块,主要着眼于2014年国际联军撤出阿富汗之后的亚洲利益。自中亚五国独立之始,日本就提出“丝绸之路外交”之策,而后又提出“丝绸之路能源计划”。2004年以后日本多次对此进行调整并加紧谋划,提出“中亚+日本”的“丝绸之路中亚攻略”,旨在于能源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同时配合美国牵制俄罗斯和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韩国期间提出“钢铁铸就的丝绸之路计划”,以铁路运输为基础,覆盖亚欧大型贸易。质言之,有些国家是藉“丝绸之路”为利用资源,以经济手段为契入点,进行地缘政治的博弈。我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与美、日的主张有本质的不同。在日,中共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再次阐明了以和平、发展、合作为理念的中国周边战略思想。   再次,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升级给予动力和条件。中国和中亚国家都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13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关系分别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不仅与土库曼斯坦的“强盛富民计划”、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斯坦一新丝绸之路”和“2050年发展战略”、乌兹别克斯坦的“福利与繁荣规划”、塔吉克斯坦的“2030年国家发展战略”、吉尔吉斯斯坦的“年国家稳定发展战略”的未来发展目标对接,“使中亚发展和繁荣起来”,而且对于沿线邻国俄罗斯、蒙古国、阿富汗、巴基斯坦等来说都是最为“理想的发展模式”。   世界向东,中国向西。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不仅需要我国制定全球外交大战略,而且需要进行国别、区域和周边外交战略调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则是中国外交战略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周边战略的重大举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不仅在于其地缘经济意义,而且在于其地缘政治意义和地缘文化意义。中国与中亚国家是多领域的利益共同体,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不仅要着重建设交通运输走廊,而且要不断加深沿线区域的经贸合作;不仅要提升能源领域的合作,而且要加强非能源和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不仅要强化安全领域的合作,而且要注重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拓宽民间和社会沟通的渠道,促进人民的相互理解,使彼此间的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   三、以地缘经济关系为基点,推进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以地理概念为基本要素,特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基本要素,即受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国家政策等内部因素影响,以及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和经济活动;反映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除了国家内部的区域性合理规划和产业布局外,也包括国家在经济活动中,从地理角度选择临近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从地域上连接并产生相应的经济联系,进而形成跨国性区域经济关系。地缘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地缘战略的重要手段。
  伟大的“丝绸之路”曾经将世界不同地点分布的许多人类集团和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中心、经济中心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这条互利合作之路在历史上就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丝绸之路”的国际属性决定了其运行过程、运行机制和运行轨迹会对所有沿线民族和国家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当道者富,弃道者弱,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中亚地区与中国西北地理区位毗连、彼此交通便捷、人文特点相同,共处古“丝绸之路”的核心路段。这一区域东接中国中东部,西联欧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体现出沿线各国贸易的互补性。早在上古,中国就“遣客出塞,交通外国,广求异物”,凭借丝绸、瓷器、茶叶和无与匹敌的制造业与外国进行着顺差贸易。汉唐之时,通过“丝马贸易”、“茶马贸易”,引进了“竹劈双耳峻,风人四蹄轻”的大宛胡马。盛唐之季,“互市交通,国家买突厥马、羊,突厥将国家彩帛,彼此丰足,皆有便利”,除此而外,中亚的锁子铠、水晶杯、玛瑙瓶、鸵鸟蛋以及胡旋舞、柘枝曲等亦人中原;通过“丝绸之路”的交市往来,这一历史地理区域更加繁荣。历史证明,无论是地理环境、文化元素,还是人们心理定位都对该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演进,“丝绸之路”的解读不断提出新的议题。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国际政治版图发生了新的变化。中亚因其地缘优势及资源丰富,被视为当今世界最具战略意义的地区之一。迄今为止,虽然它们立国已将近1/4的世纪,但是由于苏联在经济领域对中亚五国的不合理分工,其工业仍然不很发达,在经济体系中轻工业是薄弱环节。这一领域的诸多产品,特别是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大都需要从国外进口。2010年哈萨克斯坦出台了《轻工业发展规划》并规定,2014年底之前,本国轻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所占份额必须达到30%。而现实是其国内轻工业仍然处于“危机状态”。据统计,近三年,其国内轻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达不到10%-20%。纺织品服装的生产仅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8%;鞋业只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1%。吉尔吉斯斯坦80%的日用品通过铁路和公路运输从中国进口,而中国因轻工业很发达,质高、物美、价廉的轻工业产品在中亚占有很大的市场。除此而外,我国与中亚国家在农业、建筑业、制造业、食品、家电等领域的经贸合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丰富,但是各国的“高效利用能源”、“不可再生资源安全”和节能意识不断提升。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大力推广替代能源,使用和支持以绿色科技为核心的替代能源项目,在2020年之前哈国能源消耗每年至少降低2.5%;年期间每年降低3.5%,到2050年替代能源将占哈能源总量的50%;并下令成立哈国清洁能源发展署及支持替代能源发展基金。在这一领域,哈萨克斯坦希望吸引国外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投资,同时促进能源优化利用、知识交流、研究和技术开发,并学习其他国家促进经济现代化的科研手段和经验。   目前,在全球经济危机阴影尚未消退、外部风险较大的环境下,中亚五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向好,保持积极稳健的发展势头,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五个国家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差距拉大;市场经济的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的改革滞后是中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状态。有些国家,因经济基础薄弱,既缺资金又缺技术,经济运行隐患颇多,发展处于低迷状态。与我国接壤的塔吉克斯坦是山地之国,曾是苏联最贫穷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总量在中亚五国中居吉尔吉斯共和国之前排第四位,是世界上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反观之,该国与其他国之间的差距也表明它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塔吉克斯坦的水资源十分丰富,占中亚水资源的60%,但目前的利用率只有5%,在水电开发和建设方面需要合作与融资。塔国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其本国既没有开发能力,也没有深加工技术。因此能源、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是其重要的方向。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的农产品大都是“绿色原生态”。柠檬、石榴、蜂蜜等纯天然农产品出口到中国等其他亚洲国家,但是存在运输能力、深加工和包装等问题。中国与之在这些方面进行合作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中亚地区经济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拥有丰富的资源基础,为有效的经贸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之初,双方的贸易额仅为4.6亿美元,而2012年这一数字达到459.4亿美元,增长近100倍。2013年,中国同中亚五国双边经贸总额超过46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塔吉克斯坦第三大贸易伙伴。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3年中哈贸易额达286亿美元,增幅为11.3%。哈萨克斯坦从中国主要进口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运输设备等。根据哈萨克斯坦统计署公布的资料表明,2013年哈国向中国出口143.34亿美元,同比增长13%;从中国进口81.93亿美元,同比增长9.3%。哈国向中国出口商品以石油和矿产品为主。截止2012年底,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投资达14亿美元,其中12亿集中在能源领域;乌兹别克斯坦已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20个基础建设项目的6亿多美元无息贷款。   经济合作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着力点。我国西北省区陕西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新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甘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都在根据本省(区)的经济发展特色及其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互补性,提出一些具体项目跟进与落实,加快本省(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以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发挥着引进中亚能源和向西输出中国产品的通道作用。日,陕西省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开通了从西安至中亚地区的首列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这是我国中东部地区通往中亚最便捷的铁路货运方式。运输时间比公路运输减少了20多天,资金成本也比公路运输降低30%左右。日,中国银行在新疆正式推出人民币兑换坚戈(哈萨克斯坦货币单位)现钞汇率及挂牌交易,并成功办理同业中直接汇率项下的坚戈现钞兑换业务。综上所述,这些均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合作模式的成功典型。
  “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合作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依托沿线国家地理区位、环境条件和现代化交通运输干线等要素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城市为节点,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构建若干独具特色、不同层级的经济单元或次经济区的有机结合,形成多元性、动态性、稳定性、开放性、多层次性和相对合理的带状形态的地域经济区。“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30亿人口、60多个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城市具有鲜明的交通枢纽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和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科技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等特征,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经济高地和增长极。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共同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加强合作协议书》和《西安宣言》。沿线国家城市之间贸易和产业体系的互补,能源、金融、基础设施、公共事务等领域的相互支持、互通有无与务实合作,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区安全   全球化作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其发展趋势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而且延伸至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使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与此同时,安全问题也日益渗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与跨国性。极端主义、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制毒贩毒、武器走私、网络安全等已经突破了以国家为边界的地域空间。在诸多非传统安全因素“无疆界”国际化趋势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许多国家开始从更广泛、更综合、多层次、多视角去思考和重新认识国家安全问题,调整国家的安全战略;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各国安全利益对国际安全情势的依赖程度,强化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中亚国家包括与之毗邻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周边环境成为国际社会尤其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关注的重点地区。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地理形势、民族关系、宗教信仰极其复杂。地缘因素、资源价值和人文环境的综合给各种政治势力的争夺和博弈创造了空间。一些热点国家和地区输出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毒品犯罪、武器走私、利用民族和宗教因素制造突发事件,破坏国家、地区安全的潜在危害较之以往呈上升趋势,其外溢不可避免影响到中亚国家和我国西北边疆。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安全情势引人关注。   中亚地区人口约6500万,有一百三十多个民族;与阿富汗有2087公里的漫长边界;彼此之间有塔吉克、乌兹别克等民族跨界而居。随着2014年国际联军撤离阿富汗,中亚的“通道作用”日益凸显。阿富汗问题面临新的复杂形势,塔利班有可能卷土重来,基地组织有可能死灰复燃,地区的安全稳定充满诸多变数。根据联合国难民署驻中亚代表预测,北约反恐联军撤出阿富汗以后,有6000阿富汗人准备越境离阿,向周边国家迁移。据联合国毒品犯罪办公室报告,目前阿富汗的海洛因已占到中国毒品市场的1/4,经中国与巴基斯坦边境和中国与中亚边界流入。阿富汗局势的恶化及其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影响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安全,也关涉我国与中亚一南亚的经贸合作和投资环境。   就现实而言,中国的安全形势与中亚一南亚地缘环境的扩散效应直接相关,与中东事态的恶性发展密切互联。目前中亚地区存在着四大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组织,且呈现出扩散态势。“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从费尔干纳谷地向阿富汗北部转移。哈萨克斯坦的“哈里发斗士”接连发动针对国家政权和平民的恐怖袭击。“伊斯兰解放党”(伊扎布特)自“阿拉伯之春”后在中东和中亚国家进一步拓展。中亚地区的第三大恐怖组织――2008年脱胎于“东突厥斯坦伊斯兰运动”的“突厥斯坦伊斯兰党”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处建立训练营地。他们还将全长1224公里的中巴边境喀喇昆仑公路作为越境新疆的常规化路线,试图将“圣战”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推进到中国境内,针对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恐怖主义活动。这四大组织的共同特征是,都将自己的极端主义或恐怖主义活动纳入“全球圣战”,大都把阿富汗-巴基斯坦边境区作为针对世俗化国家政权实施恐怖活动的“策源地”和“支撑平台”。他们利用互联网作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传、招募、培训和实施活动的载体。据统计,独联体范围具有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性质的网站达两千多个。2013年仅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就关闭了596个宣扬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的网站。近年来“东突”发布的各类“圣战”视频逐年增加。在2011年以来的中东“阿拉伯之春”中有持中亚不同国籍护照的宗教极端分子和“东突”武装成员参与叙利亚等国的内战。2012年新疆发生近200起暴恐案,2013年4月以来在喀什地区的巴楚、莎车,哈密地区的鄯善,阿克苏地区的乌什、新和以及和田、库尔勒、乌鲁木齐等地连续发生暴恐案件。以上地方都是曾经的古“丝绸之路”重镇或咽喉要道,地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承外启内的枢纽地区和城市群覆盖区。当前,对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稳定危害最大的“伊吉拉特”以“圣战迁徙”模式,由西北边疆向内地乃至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移动,尤其是向人口密集和流动人口集中城市、旅游城市、国际化程度较高城市和边境城市渗透。日北京天安门金水桥事件和日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暴恐案凸显出内地和全国性防范恐怖主义的紧迫性。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暴恐事件频率的上升状态不是孤立的,是在当前恐怖主义活动呈现全球化,极端主义思潮处于活跃期,诸多国家面临严峻挑战和威胁的国际大背景下发生的;是受中亚一南亚和中东“不稳定之弧”影响而促发的。一些国际性和本土化恐怖主义组织及其成员对宗教极端主义认同意识高于民族认同,抗拒世俗化的国家认同。其思想意识、采用手段和活动形式呈现国际性、关联性、模仿性、突发性与本地化、分散化和碎片化等相结合的特征,表现出更加尖锐、复杂的发展态势,使地区的社会安全风险水平短期内难以降低。一些具有宗教极端思想的恐怖分子因经济能力所限,无法前往热点地区参与“实战”锻炼,转而进行本地化演练。现实中出现的恐怖分子低龄化、女性化趋势是宗教极端主义进行虚拟化意识形态渗透的结果。说到底,是全球化背景下,宗教极端主义与世俗国家政权在进行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心灵争夺战”。中亚一南亚及我国西部边疆安全形势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日,吉尔吉斯共和国边防军在伊塞克湖州击毙11名“东突”恐怖分子,再次显示“东突”恐怖势力在中亚地区趋于活跃的迹象。
  没有地区安全,就没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稳定发展。目前中亚一南亚地区仍然存在着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扩散的条件,政治腐败、社会贫困、经济失衡、教育缺失、高失业率、国家间领土与水资源纠纷、民族宗教冲突、国内政治斗争、新旧政权更替等因素,致使地区安全质量脆弱。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稳定发展,而且干扰破坏彼此之间的经贸合作,对中亚-中国油气管道的安全、中亚-南亚-中国的空中和陆地交通、运输以及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员工安全都会形成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倡导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反恐机制”和“安全合作机制”相结合,是确保民生安全、国家安全、地区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合力传承“丝绸之路”文明,构建多元人文交流形式   “丝绸之路”是横跨亚欧大陆的文明互鉴之路,作为人类进行长时期、长距离交通、贸易、文化、技术以及民族交流融合之线路的杰出范例,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相互激荡、渗透通融,并向远方传播。漫长的历史岁月没有抹去人类留在这一广袤地域上的足迹,那些传诸后世的各种典籍和珍贵古迹遗存依然透露着过去的信息。丝绸之路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见证了古代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多元文化特征。今天我们重温历史,不仅有益于教育人民认识祖先构建这条和平之路的光荣过去和憧憬美好的未来,而且有益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创造人类的进步、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项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伟大事业,无疑有助于我们抢救、挖掘、清理、保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诸多民族的文化遗产,恢复它们的真实面貌,弘扬它们的优秀传统;对于加强沿途国家共同利用和继承“丝绸之路”承载的历史文化资源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西北各省区正在展示独特的历史人文魅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及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正在蓬勃发展。   得天独厚的地缘文化优势对于加强“经济带”沿途国家共同利用、保护和联合申报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丝绸之路”文明、促进民心相通发挥巨大的作用。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棚关。“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路段是世界文化最多元的区域。中国与中亚五国将“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为世界遗产,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遗产项目的实施不仅可以改善遗产所在地的生态和人文环境,而且可以拉动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当地群众的就业;为促进沿线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实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和谐共处,提供了新的、更具实质性的合作契机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途径。   旅游业以其产业关联度高、收入弹性大、就业范围广、带动能力强和市场前景广阔,且蓄势待发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备受重视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中国境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西安古城、敦煌、龙门、法门寺、麦积山、塔尔寺、青海湖、嘉峪关、吐鲁番、天山和喀纳斯等世界级或国内一流旅游资源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带”的构建为双边和多边的旅游合作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与周边环境。我国西北地区的医疗水平和硬件设施领先中亚15年以上。我国传统中医广受国外游客推崇。新疆以创新思维,面向中亚开拓了“医疗+旅游”市场,旅游者数量逐年递增。但是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旅游合作规模仍然不尽如人意。据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努尔兰?叶尔默科巴耶夫提供的数字,2013年赴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为400万人,仅2013年上半年中国赴泰国的游客有320万,而同年赴哈萨克斯坦旅行的中国游客仅2004人,哈萨克斯坦赴中国的游客39.4万人。哈萨克斯坦希望能与中国开展更大规模的“历史文化游”、“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游”,而最具吸引力的则是“健康保健游”,“这将为哈萨克斯坦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人文交流与合作是“五通”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多元中尊重彼此差异,协调彼此立场,巩固深化彼此关系,互利互信,开展务实合作的前提和基石。没有文化的沟通作为坚实的民意基础,就无从谈及其他领域的成功合作与持续发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加强人文交流,包括开展青少年、文化艺术、体育等交流活动,将使各国关系发展达到更高水平,对消解周边国家“中国威胁论”的错误观念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在我们与中亚国家交流合作中,对方国家均提出,希望与中国的高校、科研院所在学历教育、教师培训、学术研讨、信息互换、互派留学生、高科技(农业技术、食品安全、能源安全、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旅游项目的论证及专门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我国进一步拓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往渠道,提升人文合作层次和科研水平,拓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文化市场,对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国际化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和更为广阔的平台。   我国西北地区既有对外开放的地缘经济优势,也有与周边国家交流合作的地缘文化优势,一些民族与周边国家的同源跨界(跨国)民族具有语言优势、文化共性、亲缘关系,构成双方开展经贸合作的人文特点之一。彼此之间在心理上形成的历史文化联系将产生“特殊效应”,是民心相通的重要资源,这一因素在我国与周边国家多元合作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变得更为宽广通达,给沿途国家和人民创造新的发展机遇,对促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六、实践层面面临的难点、问题及协调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开展务实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资源和财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基于历史、面对现实、规划未来的战略坐标。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合作模式以“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为具体目标”。以“五通”为指标系统检验以往的实践,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虽然取得了成果,但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具体利益诉求不尽相同,故此也面临不少难点和问题,需要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务实合作,切实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持续增长和互利共赢。
  1.在政策沟通方面,我国应跟踪分析、综合判断中亚投资、税收等政策法规   加强政策沟通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合作模式的前提。目前一些沿线国家存在海关、投资、税收、货币等政策措施的多变性,法律仲裁的随意性,相关政策很多内容从温和演化为强制,办理工作签证制度复杂、费用高、限制多和周期长等因素,增加了合作项目的成本,影响了工程建设的进度,对各方企业实体的交流与合作造成滞碍。   由于在中亚地区经济合作领域外资企业比重增加,中亚国家开始注重工业产业的当地化,提高本国员工在外资企业的就业比重,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哈萨克斯坦的《资源法》《劳动法典》等都规定“执行合同过程中雇用本地不同等级员工与外国员工的比例”,外企中本地员工比率不低于95%,并对引进外国劳务提出受教育水平、工龄和工作经验等要求,且劳务许可证审批手续繁杂。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也都有类似规定。随着我国在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项目不断增多,中方企业在当地的劳动用工、投资经营等问题逐渐凸现。最为突出的是,受对方制约,中方企业难以保证全员在岗,一般在岗率多则50%,少则1%-2%,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活动。   中亚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修订和颁布了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和“稳定外国投资及保护外国资产”的政策法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往往会以各种借口对外国投资者予以限制和施加压力。在政策层面上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海关和税收优惠政策不断变化,对外资的进人、投资的范围、股权的持有、外国劳动力许可限额等都提出了限制规定。这是影响外企投资经营的主要障碍。近年来,哈萨克斯坦颁布了《新税法》,将超额利润税税率由原来的4%-30%提高到15%-60%,取消了原石油合同税收稳定条款,石油公司综合税负由49%提高到62%(国际油价按60%测算),造成石油公司经济效益的大幅下滑。由于政策制度的经常性变更直接影响投资收益的稳定性,投资风险较大。因此我国企业在与中亚国家的经贸、能源等多领域的合作中,必须对其投资、税收等相关政策法规密切关注,作动态的跟踪分析和综合判断。   2.在道路联通方面,我国应及时与中亚国家协商和解决技术标准差异带来的困扰   加强道路联通,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就目前现实而言,在道路联通方面,交通通讯的地区网络建设尚未完成;一些正在推进的交通项目迟迟没有实现,阻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便利化的实践和落实。   中-吉-乌铁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修建不仅将改变新疆乃至整个中国西部的交通格局,还将构成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南部通道,形成东亚通往中亚、西亚和南欧新的便捷通道。这一项目提出已有10多年,但延宕至今未能顺利实施。2013年5月和12月,俄罗斯提出并与中亚国家讨论撇开中国的“俄罗斯一哈萨克斯坦一吉尔吉斯斯坦一塔吉克斯坦”铁路项目。于是,吉尔吉斯斯坦对这一项目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然而,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外,吉尔吉斯斯坦放弃“资源换铁路”的融资计划和铁路轨距的技术标准问题也是借口之一。中国铁路轨距采用的是国际标准,与欧洲大多数国家、土耳其、伊朗、朝鲜半岛国家相同。中一吉一乌铁路方案的轨距是1435毫米,与国际标准相同,而中亚国家的铁路轨距则仍然沿用苏联1520毫米的宽轨。虽然各方已就《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基本达成一致,为开辟从连云港到圣彼得堡的欧亚交通运输大通道,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但是这一技术问题阻碍了跨境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影响着“丝绸之路经济带’’道路联通计划的实施。我国与中亚国家相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计量标准不同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彼此合作的顺利进行,抓紧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合作方之间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质量等问题的出现,需要各方专家会诊、共同协商和及时解决。   3.在贸易畅通方面,我国与中亚国家需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   加强贸易畅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沿线国家在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简化手续,降低关税和投资成本,消除贸易壁垒,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合作、互利共赢和投资便利化的相对路径。目前,在推进我国与中亚国家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诸如,建立和发展经贸投资的信息空间不顺畅;因受软环境因素的制约,经贸领域的合作与成就低于预期。虽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互补性特点突出,但是这种互补优势没有被充分发掘利用。在中亚地区,投资环境有待改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关于市场变化的信息交换渠道不畅等,都是我们面临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我国与中亚国家,特别是与哈萨克斯坦等接壤国家的贸易合作主要是边境贸易。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关税同盟”建立以后对外实行统一进口关税,采取共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为此,哈萨克斯坦上调了5044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其中涉及我国诸多对哈出口商品,包括纺织服装、轻工商品和机电产品等。哈萨克斯坦还取消了原来对边境贸易的简化清关制度,提高了计税标准。这样一来,不仅使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面临一些壁垒,而且致使两国之间缔结的一些边境贸易协议发生了变化,对中哈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此外,有些国家海关不依国际惯例以货值征收关税,而采用包税制收取“清关费”,即按每辆货车、客车征收固定关税,随后税务部门又频繁查抄以“灰色通关”方式出口的货物,给中国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再者,一些国家在很多方面不按国际惯例规范化机制操作,增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合作的风险。这是长期以来我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难点。综上所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服务体系,包括投资、财税、通关等保障机制以及纠纷协调解决机制、法律合作机制尚待有效建立或完善。
  4.在货币流通方面,各方亟待推进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   由于国情不同,利益不同,各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同,对金融合作的具体诉求亦各不相同,故此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合作都会有一些有形或无形的壁垒。沿线国家金融机构的差异导致金融合作难以扩大,影响投资合作。加强货币流通,降低经贸合作流转成本,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创新合作模式,抵御金融风险,维护各国利益共赢的重要环节。   目前的问题是中亚国家在对外经贸合作中存在不同程度银行结算方式不规范,出口信用保险运行原则诚信度低等弊端。一些国家换汇程序繁琐,效率低下,银行不能及时进行跨境本币兑换或结算,以支付货款和利润,影响了企业利益。从日起,乌兹别克斯坦提高了对国际汇款机构的要求。自此,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汇款业务的机构必须具有国际评估机构的认定等级或提供能以证实其信誉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银行担保,抑或在合作银行存人保证金。这样一来,有可能导致汇款服务费用提高和货款业务利润下降。上述因素对投资建设项目企业、单位的利益、融资渠道,对基础建没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的相应贷款、各国间货币的直接流通产生了障碍性影响。这就需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金融合作机制的建设,建立统一的规范,建立各国政府和企业在合作领域交流的平台,要坚持平等、互惠、互利原则。   5.在民心相通方面,树立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奠定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宏观上说是国家间行为,微观上则以双方和多方的企业为主体。企业是各类项目的主要投资者、建设者和运营者。中亚五国属于新兴市场,随着中国与这些国家经贸合作的不断加强,我国许多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在中亚国家投资的中方企业中,以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居多。目前在中亚国家因人们对中国还不甚了解,所以不同程度存在着“中国威胁论”的认识。中方在中亚落地企业如何树立中国形象,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否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经营和生存中将面临不同文化挑战和社会政治环境。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尊重当地各族人民的习俗,赢得当地公众支持,这是中国企业在境外立足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境外中国企业形象如何是关系到中国与中亚经贸合作能否取得突破的要素之一。有鉴于此,境外中方企业应从自身治理人手,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我国驻外使领馆、主管单位和海外商会应充分发挥和切实加强指导和监督作用。树立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消除负面影响,是对外宣传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有力的“现身说法”和民心相通的关键之一。   6.强化“上海合作组织”的协调作用,保证沿线国家的合作安全   沿线国家致力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规划和实施,国家间的协调是难点之一,即多边协调。诸如能源领域,从发展前景来看,计划内油气管线的建设将途经第三国或数国。涉及国家越多,协调的难度就越大,其中不仅有经济、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原因,还有政治、人文、安全等多重因素。这些因素都程度不同地影响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安全;往往不是单方或双方能加以妥善解决的,需要中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等有关方面共同磋商。最近哈萨克斯坦对《地下资源与地下资源利用法》《石油法》等法规进行了多次修订,提出了“战略标的物”和“战略资源区块”的概念,突出其国家优先权,规定在能源合作中影响哈国经济利益或威胁到国家安全时,哈国政府有权单方面终止合同。这些规定对我国企业在中亚的投资安全构成了实质性障碍。鉴于此,加大国家和企业层面与中亚国家政府部门及合作方的统筹协调,处理好与合作方的关系,适应所在国的政策法规至关重要。“上海合作组织”是惟一具有能力保护成员国能源体系和经贸合作安全的有效协调机制。有鉴于此,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建立常设性能源、经贸合作协调机构和制度化的能源、经贸合作论坛很有必要。通过协调机构,秉持求同存异,深化合作的根本原则和灵活策略,协调成员国之间的意见和要求,增进相互理解,密切合作关系。   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学界、政界、业界”需要加强广泛合作,建立“智库研讨机制”,采取更全面、跨学科、跨行业的交叉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性、整体性复合分析研究和实践论证,集思广益、凝聚智慧,探索和建构符合“丝绸之路经济带”要素禀赋的创新合作模式及其保障方案和中、长期战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和国家的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 蒋万胜]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丝绸之路经济带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