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大部制改革版书中什么是改革

【课堂新坐标,同步备课参考】学年高中人民历史选修一教师用书&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27页)&&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北方民歌《敕勒川》)同学们对这首诗歌《敕勒川》并不陌生吧。其实呢,这是北朝时鲜卑族的民歌,由南朝的齐人翻译成了汉语,流传至今。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很多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忆这个曾经雄极一时的民族鲜卑族和它的杰出帝王――孝文帝。●教法案例 孝文帝改革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鲜卑族政权崛起时,少数民族政权相对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对其发展形成极大的制约,并激化着社会矛盾。孝文帝改革充分体现了一个改革家的眼光和魄力,他的各项改革措施对于促进各民族的大融合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智者的选择”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北魏的建立与北方的统一。多媒体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图示,结合图示,分析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而引出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引导学生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前提。②北魏政权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及原因。③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结合材料让学生了解即可。2.“均田制”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均田制推行的背景。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探究以下问题:北魏政府是在什么情况下实行的“均田制”?均田制得以实行的前提是什么?②均田制的内容。指导学生看书掌握时间、目的、性质、内容。教师结合材料从农民、官吏、地主三个方面重点分析内容。③推行均田制的意义。结合材料和教材引导学生归纳。3.“整顿吏治”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原因;②措施;③影响。建议以问题形式出现,在改革前,北魏实行怎样的吏治?这种制度会带来什么样的弊端?为解决这一问题孝文帝实行了怎样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问题。4.“迁都洛阳”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原因:引导学生从平城和洛阳这两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个方面来对比分析,理解迁都洛阳的原因。②过程: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和课本了解巧计迁都,“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③影响:看课本掌握即可。5.“革除旧俗”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①措施:出示材料分析归纳主要措施;②影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课 程 标 准重 点 难 点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结果。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重点)2.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难点)智者的选择1.客观(1)386年,北魏建立,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2)北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政治黑暗,租调徭役极为繁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3)统治阶级内部也危机四伏。(4)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2.主观: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改革的内容措施具体内容历史意义经济均田制雏形:计口授田,“劝课农桑”内容a.保障了统治阶级利益b.限制了土地兼并c.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政治整顿吏治(1)原因:吏治混乱、贪污严重,影响财政收入,激化了矛盾(2)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①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②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北魏政权迁都洛阳(1)原因①平城保守派势力强大,阻碍改革②平城地处偏僻,产粮有限③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④洛阳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2)概况①493年,以讨伐南朝为名,迁都洛阳②恩威并施,压制反对派①有利于推进改革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文化革除旧俗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说汉话,行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有利的社会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2)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鲜卑族从游牧生活转向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3)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2.改革的必要性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动荡不安。3.个人因素:孝文帝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1.(2013?青岛高二检测)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A.①②③ 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 此题中的③不符合题干“有利条件”的要求,可直接排除。①②④⑤既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内容。【答案】 C孝文帝改革两个阶段的重点1.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创建新制(1)目的: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2)主要内容:俸禄制、均田制。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3)作用:巩固了政权,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2.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1)目的: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贵族接受汉族文化。(2)主要内容:迁都洛阳和包括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及改籍贯在内的移风易俗。(3)作用:迁都洛阳使北魏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而移风易俗则加快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直接同西南少数民族发生联系。【答案】 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公元486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魏书》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偕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措施是什么?(2)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思路分析】考查角度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比较设问解读第(1)问:改革的核心措施,也就是改革的最主要内容。第(2)问: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也就是二者改革内容都涉及的部分。材料解读材料一:改革前在土地问题上矛盾突出。材料二:商鞅变法对土地的改革。解答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核心措施是实行均田制。第(2)问,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从内容上讲都确立新的土地制度。【尝试解答】 (1)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似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均田制。(2)确立新的土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民族融合趋势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矛盾激化统治者的努力内容整顿吏治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氐族 B.鲜卑族C.羌族D.匈奴族【解析】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答案】 B2.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族的统治D.摆脱社会危机【解析】 根本目的反映的是个人、阶级或阶层的利益所在。A项是手段,B、D两项是直接目的。【答案】 C3.(2013?厦门高二检测)下列对于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B.对北方所有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C.提高了生产积极性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解析】 均田令分配的是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不是所有土地。【答案】 B4.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解析】 北魏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的落后,试图通过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这种局面,稳固鲜卑族的统治。而汉族文化的实质是农耕文化。【答案】 C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九月庚午,六官及文武尽迁洛阳。――《魏书?高祖纪》下材料二 北齐初,(齐文宣帝)高洋曾问汉族士大夫杜弼:“治国当用什么人?”杜弼说:“鲜卑人只会骑马坐车,治国当用汉人。”高洋听后,不久就把杜弼杀了。甚至他的太子高殷也因受汉文化的熏陶,被认为是得了“汉家性质”,几乎被杀掉。北齐末,(齐后主)高纬又杀汉族官吏,被杀汉族官吏的家属发往北边,妇女罚作官奴婢……这样,北齐政权日益鲜卑化,鲜卑语也渐渐流行。(北周奠基人)宇文泰是外鲜卑人,重用汉人苏绰制定制度,苏绰对汉族统治者的治国经验加以总结,奏上“六条诏书”。宇文泰下令官吏学习,并颁布全国实行。北周后期,周武帝解脱了鲜卑旧俗,真正接触汉文化优秀部分,最明显的表现是释放奴婢……基本解决了魏晋以来残存的奴隶制问题。北齐和北周,东西相对,以黄河为界。先时,河西的周人唯恐齐人乘河向西,整个冬季,守河将士天天去推冰,年年如此,后来周人不再推冰,轮到河东的齐国将士开始推冰,防备周人东渡。――引自郭伯南《新编中国史话》(1)依据材料一指出“高祖”采取的治国措施。请运用所学知识给予简要评析。(2)北齐与北周的统治政策有何不同?结果如何?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比较容易回答,对其进行简要评析时要从当时对其自身、对其他民族等方面综合考虑。第(2)问考查比较能力,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齐屠杀汉人实行鲜卑化,北周重用汉人采用汉族先进制度;据材料“被杀汉族官吏的家属发往北边,妇女罚作官奴婢”“最明显的表现是释放奴婢”总结出北齐将汉人为奴,北周释放奴婢;结果据材料和史实可以得出;启示只要言之成理,依之有据即可。【答案】 (1)措施:实行汉化政策(或改革鲜卑旧俗,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评析:孝文帝这些举措,主观上是为了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了民族融合。(2)不同:北齐屠杀汉人实行鲜卑化,北周重用汉人采用汉族先进制度;北齐将汉人为奴,北周释放奴婢。影响:北齐由强转弱,北周由弱转强,最终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启示:落后的民族最终为先进的民族文化所征服。一、选择题1.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 )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重建代国C.398年,拓跋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解析】 解题关键是理解D项的含义,它实际是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这最有利于北魏的长远发展。【答案】 D2.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解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因而选B项。A、C、D三项较之B项是落后的。【答案】 B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因为( )A.推行均田制B.迁都洛阳C.实行俸禄制度,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 整顿吏治使政令畅通,为后来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答案】 C4.观察下图,与图中内容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A.颁布均田令B.整顿吏治C.迁都洛阳D.移风易俗【解析】 图中反映出鲜卑贵族不愿继续南征,纷纷跪在马前劝阻,因此属于迁都洛阳的内容。【答案】 C5.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族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解析】 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主要目的是便于接受汉族文化,促使其政权的封建化,更好地巩固统治。【答案】 D6.(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解析】 题目材料中的“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说明C项正确。“众心恋旧”说明B项正确。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数言者”可知D项正确。【答案】 A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解析】 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答案】 D8.“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对这种现象的错误理解是( )A.汉族以此行为表示抗议B.各族人民互相学习C.民族融合效果明显D.游牧部落的文明成果带到了中原【解析】 材料反映了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互相影响,A项说法不准确。【答案】 A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解析】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均要求紧扣材料。答题时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答案】 (1)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理解上的民族隔阂。(2)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阳封疆,而赋税平。――《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魏书?李冲传》请回答:(1)材料一、二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2)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解析】 第(1)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2)问提醒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注意归纳整理相关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基本规律。【答案】 (1)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2)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二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认为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学完本课,这个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教法案例1.“农业生产的发展”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三个要点:①背景。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即可。②发展。师生共同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总结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重要的措施促进了北魏农业生产的发展?③主要成就。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即可。2.“繁盛的洛阳”一目,教学中要抓准两个要点:①洛阳的历史概况及城市变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历史上的洛阳是怎么样的?试回顾它曾经作过哪几个王朝的都城?为了洛阳的重新繁盛孝文帝做了哪些积极的贡献?结果如何?②首都洛阳的繁盛,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洛阳繁盛的表现。3.“北方民族大融合”一目,教学中要抓准四个要点:①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②过程。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按时间线索归纳发展历程。③民族融合的表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语言、文化的融合三方面归纳。④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其影响。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历史意义在于它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并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课 程 标 准重 点 难 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1.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重点)2.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作用。(难点)农业生产的发展1.原因(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调动了生产积极性。(2)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3)犁和牛耕已广泛使...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本站声明:书利华教育网资料为本站收集、购买整理或网友上传,不能保证版权问题,如有侵犯,请发邮件联系无条件删除,谢谢。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联系: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 侯剑东
欢迎合作与交流!所在位置: >
2013版《金融蓝皮书》:阐述年度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的权威之作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3)》
&&& 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13年《金融蓝皮书》发布暨中国金融形势报告会&在京召开,会议分析和探讨了2012年中国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了2013年中国金融发展的未来趋势,并正式发布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3)》。
&&& 《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3)》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年度性研究报告,对2012年度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该蓝皮书采取总分报告体例,简洁明快地展现了中国金融业在过去一年发展的全貌。有利于读者了解掌握2012年中国的金融状况,把握2013年中国金融的走势。总报告呈现了2012年中国金融发展的概貌,十一个分报告分别完整地介绍和总结了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监管改革、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外汇市场和国际收支等各方面的发展、改革与变化。
&&& 本报告是系统阐述年度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的权威之作。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对《中国金融发展报告》的写作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具有丰富的写作经验,举全所之力、集全所智慧于一体。书中既有翔实的资料展示,又有深入的剖析和逻辑解构,是读者快速了解、管窥和掌握中国金融体系发展与改革现状的必要参考书。中公版2013年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材-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适用于改革试点省市)_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材_中学教师资格_教师考试用书_树人考试书店
树人考试书店全面为您提供考试用书信息 服务电话:010-
当前位置:&&>>>>>>
中公版2013年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材-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适用于改革试点省市)
36元&&&&&&报网上辅导可直减10-23元
会员价:23元&&&节 省: 13元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3.1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图片仅供参考)
学科专业知识
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及分析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概述(2)
考点梳理(2)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2)
(一)课程的性质(2)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3)
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目标(3)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3)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4)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
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主题设置和内容标准(4)
(一)课程的主题设置(4)
(二)课程的内容标准(4)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简介(7)
考点梳理(7)
一、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编写理念(7)
(一)坚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7)
(二)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7)
(三)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7)
(四)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8)
(五)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8)
(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8)
(七)体现化学课程的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特点(8)
(八)习题类型多样化,增加开放题和实践题的比例(8)
(九)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8)
二、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内容编排特点(8)
三、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知识呈现形式(9)
(一)栏目设置多样化,增强互动性(9)
(二)图文结合,增强可读性(9)
(三)分层概括,增强系统性(9)
(四)特色习题,保证全面性(9)
强化训练(10)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运用能力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1)
考点聚焦(11)
元素化合物知识(11)
考点梳理(11)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12)
(一)空气和水的比较(13)
(二)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比较(13)
(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比较(14)
(四)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15)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15)
(一)水(15)
(二)溶液的形成(16)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16)
(四)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17)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18)
(一)碱金属和碱土金属(18)
(二)铁的性质(19)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19)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0)
四、重要的化合物(21)
(一)常见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22)
(二)常见的盐类(23)
(三)身边的有机物(24)
物质结构知识(26)
考点梳理(26)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26)
二、微粒构成物质(28)
三、认识化学元素(30)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31)
(一)化学式和化合价(32)
(二)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32)
(三)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32)
(四)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20号)(32)
化学变化知识(33)
考点梳理(33)
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33)
(一)物质的变化及性质(34)
(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35)
二、化学反应(35)
(一)化合反应(36)
(二)分解反应(37)
(三)置换反应(38)
(四)复分解反应(38)
(五)其他反应(39)
三、质量守恒定律(41)
化学重点实验(42)
考点梳理(42)
一、典型实验分类(42)
(一)物质分离实验(42)
(二)物质性质实验(43)
(三)物质检测实验(43)
(四)物质制备实验(44)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46)
(一)加热(46)
(二)药品的取用(46)
(三)药品的称量(46)
(四)溶液的配制(46)
化学科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47)
考点梳理(47)
一、化学科学发展概述(47)
(一)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47)
(二)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动态(48)
二、化学与社会发展(49)
(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49)
(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50)
(三)化学物质与健康(50)
强化训练(51)
初中化学教学知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54)
考点聚焦(54)
化学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54)
考点梳理(54)
一、化学教学理念(54)
(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实现教师教法的转变(54)
(二)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55)
(三)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55)
(四)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55)
二、化学教学特征(56)
(一)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56)
(二)化学教学注重宏观、微观和符号相结合(56)
(三)规范化学用语(56)
三、化学教学原则(56)
(一)启发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56)
(二)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56)
(三)实践性与有序性相结合的原则(57)
四、化学教学方法(57)
(一)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57)
(二)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57)
(三)利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57)
(四)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的教学(58)
五、化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58)
(一)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58)
(二)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58)
(三)化学课程的作业布置与反馈(58)
(四)化学课程的课外活动(58)
(五)化学课程的教学评价(59)
科学探究与实验教学法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59)
考点梳理(59)
一、科学探究的特征与教学目标(59)
(一)科学探究的特征(59)
(二)科学探究的教学目标(61)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64)
强化训练(68)
化学教学设计技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70)
考点聚焦(70)
化学教学设计概述(70)
考点梳理(70)
一、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类型(70)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层次(71)
(一)课程教学设计(71)
(二)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71)
(三)单元(课题)教学设计(71)
(四)课时教学设计(71)
三、化学教学设计的逻辑发展(72)
(一)直感设计(72)
(二)经验设计(72)
(三)试验(辅助)设计(72)
(四)系统设计(72)
四、教学设计的形式(73)
(一)纲要式(73)
(二)表格式(75)
(三)图解式(75)
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77)
考点梳理(77)
一、基于课题的认识论思考(77)
(一)WWHW模型的内容(77)
(二)利用WWHW模型对课题进行认识论思考的意义(77)
(三)认识论思考的案例(78)
二、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78)
(一)化学教学目标的构成(78)
(二)化学教学目标的分类(79)
(三)化学教学目标的陈述(79)
三、学生已有经验及其利用(80)
(一)学生已有经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80)
(二)学生已有经验的利用(81)
四、化学教学主题设计(81)
(一)化学教学主题的功能(81)
(二)化学教学主题的基本原则(81)
(三)化学教学主题的设计(81)
五、化学教学过程设计(82)
(一)化学教学过程(82)
(二)化学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内容(82)
六、化学作业设计(83)
(一)作业设计的功能(83)
(二)作业设计的原则(83)
(三)作业设计的基本内容(84)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1(85)
案例2(87)
第一章化学教学实施基本技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92)
考点聚焦(92)
化学课堂导入技能(92)
考点梳理(92)
一、化学课堂导入的功能、类型和要求(92)
(一)化学课堂导入的功能(92)
(二)化学课堂导入的类型(93)
(三)化学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96)
二、化学课堂导入案例(97)
(一)社会导入(97)
(二)实验导入(97)
(三)旧知导入(97)
(四)问题导入(98)
(五)直接导入(98)
(六)实物导入(98)
(七)录像导入(99)
化学课堂探究教学技能(99)
考点梳理(99)
一、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功能、类型和要求(99)
(一)探究教学的含义(99)
(二)探究教学的基本特征(100)
(三)探究教学的功能(101)
(四)探究教学的类型(102)
(五)探究教学的要求(102)
(六)探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04)
二、化学课堂探究案例(104)
化学课堂提问技能(106)
考点梳理(106)
一、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类型和要求(107)
(一)化学课堂提问功能(107)
(二)化学课堂提问的基本类型(107)
(三)化学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108)
二、化学课堂提问技能及其反思(110)
(一)化学课堂提问技能(110)
(二)化学课堂提问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其反思(114)
化学课堂组织技能(116)
考点梳理(116)
一、化学课堂组织的功能、类型和要求(116)
(一)化学课堂组织(116)
(二)化学课堂组织的功能(117)
(三)化学课堂组织的基本类型(117)
(四)化学课堂组织的基本要求(119)
二、化学课堂组织案例(121)
化学课堂小结技能(124)
考点梳理(124)
一、化学课堂小结的功能、类型和要求(124)
(一)化学课堂小结的功能(124)
(二)化学课堂小结的类型及要求(125)
二、化学课堂小结案例(126)
(一)化学基本概念的课堂小结(126)
(二)化学基本理论课堂小结(127)
(三)元素化合物的课堂小结(127)
(四)化学实验课堂小结(128)
化学课堂板书技能(129)
考点梳理(129)
一、化学课堂板书的功能、类型和要求(129)
(一)化学课堂板书的功能(129)
(二)化学课堂板书的类型(130)
(三)化学课堂板书的内容及基本要求(132)
二、化学课堂板书设计案例(133)
化学教学实施策略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37)
考点聚焦(137)
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137)
考点梳理(137)
一、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策略(137)
(一)以问题情景驱动科学探究活动(137)
(二)以主体知识的获取作为核心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139)
(三)根据实施条件设计不同的探究活动(140)
(四)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水平的评价(144)
二、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案例与分析(148)
基于观念建构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158)
考点梳理(158)
一、初中化学观念建构教学策略(158)
(一)观念建构教学的基本策略(158)
(二)观念建构教学的操作策略(163)
二、初中化学观念建构教学案例与分析(171)
基于情感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177)
考点梳理(177)
一、初中化学情感培养教学策略(177)
(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切――细化解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177)
(二)体验式活动推进――基于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策略(178)
(三)问题、情景激活――基于情感培养的问题、情景的设置策略(183)
二、初中化学情感培养教学案例与分析(186)
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策略(192)
考点梳理(192)
一、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策略(192)
(一)用探究的方式学习和认识身边的物质(193)
(二)在活动中抓好知识、技能的落实(194)
(三)充分运用问题情景,置“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学习于具体的任务之中(196)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案例与分析(198)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策略(203)
考点梳理(203)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策略(203)
(一)微观概念的建立(203)
(二)“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建立(205)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对学生认识发展作用的实现(207)
二、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案例与分析(208)
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策略(212)
考点梳理(212)
一、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策略(212)
(一)整体设计促进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认识的发展(212)
(二)重视科学探究在发展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认识中的作用(214)
(三)落实化学用语促进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理解(218)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案例与分析(219)
强化训练(226)
初中化学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0)
考点聚焦(230)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概述(230)
考点梳理(230)
一、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230)
(一)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230)
(二)教学评价的定位(231)
二、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型(232)
(一)即时表现评价(232)
(二)作业评价(234)
(三)活动表现评价(234)
(四)成长记录袋评价(235)
(五)纸笔考试(236)
三、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性质(237)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规范性(237)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及时性(237)
(三)课堂评价的激励性(237)
(四)课堂评价的客观性(237)
(五)课堂评价的过程性(238)
(六)课堂评价的多元性(238)
(七)课堂评价的持续性(238)
化学课堂教师自我教学反思(239)
考点梳理(239)
一、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含义(239)
二、教师自我反思的意义和价值(239)
(一)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是高质量化学教学的保证(239)
(二)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有助于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239)
(三)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实质上是一种对化学教学的行动研究(240)
(四)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40)
三、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容和方式(240)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240)
(二)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方式(241)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案例(242)
案例1(242)
案例2(243)
初中化学学习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5)
考点聚焦(245)
纸笔评价的设计与实施(245)
考点梳理(245)
一、纸笔评价设计的基本原则(245)
二、纸笔评价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46)
三、纸笔评价设计示例(249)
四、纸笔评价的实施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250)
活动表现评价的设计与实施(251)
考点梳理(251)
一、活动表现评价简介(251)
二、活动表现评价的设计与实施(252)
三、活动表现评价设计示例(254)
档案袋评价的设计与实施(256)
考点梳理(256)
一、档案袋评价简介(256)
二、档案袋评价的设计与实施(257)
三、档案袋评价案例分析(259)
强化训练(261)
教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263)
全国分校一览表(266)
学科专业知识
初中化学课程内容及分析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概述(2)
考点梳理(2)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2)
(一)课程的性质(2)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3)
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目标(3)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3)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4)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
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主题设置和内容标准(4)
(一)课程的主题设置(4)
(二)课程的内容标准(4)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简介(7)
考点梳理(7)
一、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编写理念(7)
(一)坚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7)
(二)符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7)
(三)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7)
(四)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8)
(五)教学内容的组织体现科学方法的具体运用(8)
(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8)
(七)体现化学课程的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特点(8)
(八)习题类型多样化,增加开放题和实践题的比例(8)
(九)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8)
二、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内容编排特点(8)
三、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知识呈现形式(9)
(一)栏目设置多样化,增强互动性(9)
(二)图文结合,增强可读性(9)
(三)分层概括,增强系统性(9)
(四)特色习题,保证全面性(9)
强化训练(10)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运用能力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1)
考点聚焦(11)
元素化合物知识(11)
考点梳理(11)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12)
(一)空气和水的比较(13)
(二)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比较(13)
(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比较(14)
(四)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15)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15)
(一)水(15)
(二)溶液的形成(16)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16)
(四)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17)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18)
(一)碱金属和碱土金属(18)
(二)铁的性质(19)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19)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0)
四、重要的化合物(21)
(一)常见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22)
(二)常见的盐类(23)
(三)身边的有机物(24)
物质结构知识(26)
考点梳理(26)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26)
二、微粒构成物质(28)
三、认识化学元素(30)
四、物质组成的表示(31)
(一)化学式和化合价(32)
(二)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32)
(三)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32)
(四)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20号)(32)
化学变化知识(33)
考点梳理(33)
一、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33)
(一)物质的变化及性质(34)
(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35)
二、化学反应(35)
(一)化合反应(36)
(二)分解反应(37)
(三)置换反应(38)
(四)复分解反应(38)
(五)其他反应(39)
三、质量守恒定律(41)
化学重点实验(42)
考点梳理(42)
一、典型实验分类(42)
(一)物质分离实验(42)
(二)物质性质实验(43)
(三)物质检测实验(43)
(四)物质制备实验(44)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46)
(一)加热(46)
(二)药品的取用(46)
(三)药品的称量(46)
(四)溶液的配制(46)
化学科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47)
考点梳理(47)
一、化学科学发展概述(47)
(一)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47)
(二)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动态(48)
二、化学与社会发展(49)
(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49)
(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50)
(三)化学物质与健康(50)
强化训练(51)
初中化学教学知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54)
考点聚焦(54)
化学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54)
考点梳理(54)
一、化学教学理念(54)
(一)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实现教师教法的转变(54)
(二)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55)
(三)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55)
(四)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55)
二、化学教学特征(56)
(一)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56)
(二)化学教学注重宏观、微观和符号相结合(56)
(三)规范化学用语(56)
三、化学教学原则(56)
(一)启发性与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56)
(二)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56)
(三)实践性与有序性相结合的原则(57)
四、化学教学方法(57)
(一)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57)
(二)采用“边讲边实验法”及“对比迁移法”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57)
(三)利用“讲练结合法”进行化学用语、化学计算等的教学(57)
(四)以自学为主的“导读法”、“讨论法”进行叙述性内容的教学(58)
五、化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58)
(一)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58)
(二)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58)
(三)化学课程的作业布置与反馈(58)
(四)化学课程的课外活动(58)
(五)化学课程的教学评价(59)
科学探究与实验教学法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59)
考点梳理(59)
一、科学探究的特征与教学目标(59)
(一)科学探究的特征(59)
(二)科学探究的教学目标(61)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64)
强化训练(68)
化学教学设计技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70)
考点聚焦(70)
化学教学设计概述(70)
考点梳理(70)
一、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类型(70)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层次(71)
(一)课程教学设计(71)
(二)学段(或学期、学年)教学设计(71)
(三)单元(课题)教学设计(71)
(四)课时教学设计(71)
三、化学教学设计的逻辑发展(72)
(一)直感设计(72)
(二)经验设计(72)
(三)试验(辅助)设计(72)
(四)系统设计(72)
四、教学设计的形式(73)
(一)纲要式(73)
(二)表格式(75)
(三)图解式(75)
化学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77)
考点梳理(77)
一、基于课题的认识论思考(77)
(一)WWHW模型的内容(77)
(二)利用WWHW模型对课题进行认识论思考的意义(77)
(三)认识论思考的案例(78)
二、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78)
(一)化学教学目标的构成(78)
(二)化学教学目标的分类(79)
(三)化学教学目标的陈述(79)
三、学生已有经验及其利用(80)
(一)学生已有经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80)
(二)学生已有经验的利用(81)
四、化学教学主题设计(81)
(一)化学教学主题的功能(81)
(二)化学教学主题的基本原则(81)
(三)化学教学主题的设计(81)
五、化学教学过程设计(82)
(一)化学教学过程(82)
(二)化学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内容(82)
六、化学作业设计(83)
(一)作业设计的功能(83)
(二)作业设计的原则(83)
(三)作业设计的基本内容(84)
化学教学设计案例
案例1(85)
案例2(87)
第一章化学教学实施基本技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92)
考点聚焦(92)
化学课堂导入技能(92)
考点梳理(92)
一、化学课堂导入的功能、类型和要求(92)
(一)化学课堂导入的功能(92)
(二)化学课堂导入的类型(93)
(三)化学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96)
二、化学课堂导入案例(97)
(一)社会导入(97)
(二)实验导入(97)
(三)旧知导入(97)
(四)问题导入(98)
(五)直接导入(98)
(六)实物导入(98)
(七)录像导入(99)
化学课堂探究教学技能(99)
考点梳理(99)
一、化学课堂探究教学的功能、类型和要求(99)
(一)探究教学的含义(99)
(二)探究教学的基本特征(100)
(三)探究教学的功能(101)
(四)探究教学的类型(102)
(五)探究教学的要求(102)
(六)探究教学应注意的问题(104)
二、化学课堂探究案例(104)
化学课堂提问技能(106)
考点梳理(106)
一、化学课堂提问的功能、类型和要求(107)
(一)化学课堂提问功能(107)
(二)化学课堂提问的基本类型(107)
(三)化学教学提问的基本要求(108)
二、化学课堂提问技能及其反思(110)
(一)化学课堂提问技能(110)
(二)化学课堂提问经常出现的问题及其反思(114)
化学课堂组织技能(116)
考点梳理(116)
一、化学课堂组织的功能、类型和要求(116)
(一)化学课堂组织(116)
(二)化学课堂组织的功能(117)
(三)化学课堂组织的基本类型(117)
(四)化学课堂组织的基本要求(119)
二、化学课堂组织案例(121)
化学课堂小结技能(124)
考点梳理(124)
一、化学课堂小结的功能、类型和要求(124)
(一)化学课堂小结的功能(124)
(二)化学课堂小结的类型及要求(125)
二、化学课堂小结案例(126)
(一)化学基本概念的课堂小结(126)
(二)化学基本理论课堂小结(127)
(三)元素化合物的课堂小结(127)
(四)化学实验课堂小结(128)
化学课堂板书技能(129)
考点梳理(129)
一、化学课堂板书的功能、类型和要求(129)
(一)化学课堂板书的功能(129)
(二)化学课堂板书的类型(130)
(三)化学课堂板书的内容及基本要求(132)
二、化学课堂板书设计案例(133)
化学教学实施策略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37)
考点聚焦(137)
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137)
考点梳理(137)
一、初中化学探究教学策略(137)
(一)以问题情景驱动科学探究活动(137)
(二)以主体知识的获取作为核心设计和实施科学探究活动(139)
(三)根据实施条件设计不同的探究活动(140)
(四)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水平的评价(144)
二、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案例与分析(148)
基于观念建构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158)
考点梳理(158)
一、初中化学观念建构教学策略(158)
(一)观念建构教学的基本策略(158)
(二)观念建构教学的操作策略(163)
二、初中化学观念建构教学案例与分析(171)
基于情感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177)
考点梳理(177)
一、初中化学情感培养教学策略(177)
(一)教学目标准确、适切――细化解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策略(177)
(二)体验式活动推进――基于情感培养的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策略(178)
(三)问题、情景激活――基于情感培养的问题、情景的设置策略(183)
二、初中化学情感培养教学案例与分析(186)
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策略(192)
考点梳理(192)
一、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策略(192)
(一)用探究的方式学习和认识身边的物质(193)
(二)在活动中抓好知识、技能的落实(194)
(三)充分运用问题情景,置“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学习于具体的任务之中(196)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案例与分析(198)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策略(203)
考点梳理(203)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策略(203)
(一)微观概念的建立(203)
(二)“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建立(205)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对学生认识发展作用的实现(207)
二、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案例与分析(208)
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策略(212)
考点梳理(212)
一、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策略(212)
(一)整体设计促进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认识的发展(212)
(二)重视科学探究在发展学生对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认识中的作用(214)
(三)落实化学用语促进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理解(218)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教学案例与分析(219)
强化训练(226)
初中化学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0)
考点聚焦(230)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概述(230)
考点梳理(230)
一、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230)
(一)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230)
(二)教学评价的定位(231)
二、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类型(232)
(一)即时表现评价(232)
(二)作业评价(234)
(三)活动表现评价(234)
(四)成长记录袋评价(235)
(五)纸笔考试(236)
三、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性质(237)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规范性(237)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及时性(237)
(三)课堂评价的激励性(237)
(四)课堂评价的客观性(237)
(五)课堂评价的过程性(238)
(六)课堂评价的多元性(238)
(七)课堂评价的持续性(238)
化学课堂教师自我教学反思(239)
考点梳理(239)
一、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含义(239)
二、教师自我反思的意义和价值(239)
(一)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是高质量化学教学的保证(239)
(二)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有助于化学教师的专业成长(239)
(三)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实质上是一种对化学教学的行动研究(240)
(四)化学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能力是其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40)
三、教师自我反思的内容和方式(240)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240)
(二)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方式(241)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案例(242)
案例1(242)
案例2(243)
初中化学学习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45)
考点聚焦(245)
纸笔评价的设计与实施(245)
考点梳理(245)
一、纸笔评价设计的基本原则(245)
二、纸笔评价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46)
三、纸笔评价设计示例(249)
四、纸笔评价的实施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250)
活动表现评价的设计与实施(251)
考点梳理(251)
一、活动表现评价简介(251)
二、活动表现评价的设计与实施(252)
三、活动表现评价设计示例(254)
档案袋评价的设计与实施(256)
考点梳理(256)
一、档案袋评价简介(256)
二、档案袋评价的设计与实施(257)
三、档案袋评价案例分析(259)
强化训练(261)
教师资格考试课程体系(263)
全国分校一览表(266)
电话:010-99435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
树人考试书店
信息产业部备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3年税制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