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声发射检测仪理论为基础的安全检测技术及其应用论文

立式储罐声发射在线检测技术的试验研究和应用--《浙江工业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立式储罐声发射在线检测技术的试验研究和应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石油及其产品的储存显得特别重要,而作为储存用的立式储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设备之一。立式储罐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损伤。为保证立式储罐的安全,要对立式储罐开展检测,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需要在停机开罐情况下进行,检测费用高、耗时长、劳动强度大,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并且很难做到全面检验,检验结果对缺陷的活性不加区分。声发射技术具有动态检测、在线检测、整体检测、对活性缺陷敏感、检测经济、快速等优点,可提高检测的有效性,降低检测费用,减轻检测劳动强度。广大储罐使用单位迫切需要用这种先进的检测方法来对他们的储罐进行检测,检验单位也非常希望用这种更有效的检验方法来开展检测工作,提高检验装备。为此,开展立式储罐声发射在线检测技术的试验研究,加快声发射技术在立式储罐检验中的应用、推广,确保立式储罐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立式储罐最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在储罐底部,储罐底部的缺陷中能产生声发射有效声源的最主要的两种缺陷是泄漏和腐蚀,本文针对现场立式储罐声发射检测的实际情况,选择以罐底板的腐蚀和泄漏为研究对象,开展立式储罐泄漏和腐蚀的声发射在线检测技术研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立式储罐泄漏和腐蚀现象的分析,分析了立式储罐声发射的有效活动声源,通过制作模拟试验装置,进行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了立式储罐声发射检测技术的可应用性、有效活动声源的变化规律及有效声源的定位方法。以此为指导,开展了实际立式储罐的声发射在线检测应用研究,检测的结果用常规无损检测的方法进行开罐复验,结果证明了立式储罐的声发射在线检测是有效的、可行的。
研究和应用的结果表明,立式储罐声发射在线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大力加强声发射检测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TH878【目录】:
摘要3-4ABSTRACT4-7第一章 绪论7-19 1.1 选题意义7-8 1.2 声发射检测技术概述8-12
1.2.1 声发射技术原理8
1.2.2 声发射技术的特点8-9
1.2.3 世界声发射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9-10
1.2.4 我国声发射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10-11
1.2.5 我国声发射技术发展趋势11-12 1.3 立式储罐检测技术的现状和问题12-15
1.3.1 立式储罐的主要破坏形式12
1.3.2 立式储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12-15 1.4 声发射技术在立式储罐检测中的研究进展15-17
1.4.1 声发射检测立式储罐的优点15-16
1.4.2 立式储罐声发射检测的原理16
1.4.3 立式储罐声发射检测的研究进展16-17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17-19
1.5.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17-18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8-19第二章 立式储罐声发射有效声源分析19-24 2.1 立式储罐罐底的有效声源19 2.2 立式储罐的腐蚀、泄露19-22
2.2.1 立式储罐常见腐蚀类型20-21
2.2.2 立式储罐的腐蚀破坏21
2.2.3 立式储罐泄露的形式21
2.2.4 立式储罐罐底主要有效声源的特征21-22 2.3 泄漏产生的有效声源22-23
2.3.1 涡声22
2.3.2 喷流噪声22-23 2.4 小结23-24第三章 模拟立式储罐罐底泄漏的试验研究24-32 3.1 试验方法24 3.2 模拟试验立式储罐装置的制作24-25
3.2.1 试验立式储罐罐体的制作24-25
3.3.2 模拟泄漏孔的制作25 3.3 试验系统25-26
3.3.1 试验立式储罐的要求26
3.3.2 声发射检测系统的配置26 3.4 试验过程26-27
3.4.1 试验方案的确定26
3.4.2 传感器的布置26-27
3.4.3 系统灵敏度的标定27
3.4.4 试验27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27-31
3.5.1 声发射检测数据分析27-31
3.5.2 声源定位图分析31 3.6 小结31-32第四章 模拟立式储罐罐底腐蚀损伤试验研究32-42 4.1 试验装置的建立32-34
4.1.1 立式储罐基础受力状态的模拟32-33
4.1.2 模拟试件的制作33
4.1.3 试验装置的组装33-34 4.2 检测系统34-35
4.2.1 应变测量检测系统34-35
4.2.2 声发射检测系统35 4.3 试验过程35-36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36-40
4.4.1 声发射检测数据分析36-37
4.4.2 典型声源定位图分析37-39
4.4.3 角虫发信号与定位点信号参量分布比较39-40 4.5 小结40-42第五章 立式储罐罐底板声发射现场测试与在线检测42-54 5.1 概况42 5.2 罐底声发射(在线)检测、监测的过程42-43
5.2.1 声发射检测系统42
5.2.2 检测程序42-43 5.3 G510罐充水条件下的底板声发射监测43-51
5.3.1 基本情况43
5.3.2 第一次充水条件下的声发射监测43-48
5.3.3 第二次充水条件下的声发射监测48-51
5.3.4 两次测试的结果分析51 5.4 G503柴油储罐(5000m~3)底板的声发射在线监测51-53
5.4.1 基本情况51
5.4.2 检测与复验结果对比51-53 5.5 小结53-54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54-56参考文献56-58致谢5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丽;赵德有;;[J];船舶力学;2011年06期
孙建刚;崔利富;王振;杜蓬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J];无损检测;2011年05期
黄志平;唐春安;马天辉;唐烈先;;[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马刚;周伟;常晓林;周创兵;;[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卢运虎;陈勉;金衍;潘东兴;侯冰;;[J];岩土工程学报;2011年08期
董友耕;;[J];工具技术;2011年07期
李天斌;王湘锋;孟陆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S1期
;[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7期
王利;沈秀运;高谦;;[J];矿冶工程;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志平;颜鏐钏;方舟;曹国伟;;[A];压力容器设计技术研究——第七届全国压力容器设计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设计委员会委员会议论文集[C];2010年
刘建新;李世愚;和雪松;唐林波;;[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蔡美峰;来兴平;;[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刘国光;程青蟾;李燮里;张月兰;;[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邹银辉;;[A];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赵刚;王焕义;;[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唐绍辉;吴壮军;熊永安;毛少波;;[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刘力强;马瑾;雷兴林;;[A];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联合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1989年
李银平;;[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和雪松;;[A];200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段庆儒;[N];中国水利报;2003年
杨慎勤;[N];中国水利报;2001年
业成;[N];南京日报;2009年
张云普;[N];中国石油报;2004年
窦光宇;[N];科技日报;2002年
周杰;[N];中国石油报;2003年
南方日报记者
谢梦 实习生
常仙鹤;[N];南方日报;2011年
马晓宁;[N];大庆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 韩维阳;[N];中国质量报;2005年
齐艳丽 曹吉根;[N];中国质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平;[D];清华大学;2002年
李敏;[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庄兴民;[D];东华大学;2005年
刘怀喜;[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姜长泓;[D];吉林大学;2006年
梁艺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刘延保;[D];重庆大学;2009年
蒋海昆;[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0年
王爱国;[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宫克勤;[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峰;[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李兴伟;[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胡衍明;[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王学增;[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梁诚;[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赵方芳;[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0年
霍晓静;[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李耀东;[D];四川大学;2004年
刘艳洁;[D];天津科技大学;2005年
徐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声发射技术在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无损检测》2000年09期
声发射技术在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混凝土声发射特性的研究已有近 40 a(年 )的历史 ,研究证实它与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关系。结合作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分析和回顾了声发射技术在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 ,并指出声发射技术是研究混凝土性能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U528【正文快照】:
材料或结构受外力或内力作用产生变形或断裂 ,以弹性波形式释放出应变能的现象称为声发射或应力波[1] 。这种弹性波一边进行多重反射 ,反复变换波形 ,一边传播。作为表面振动可被声发射 ( AE)换能器接收。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现象 ,但作为一门技术和有科学价值的研究工作是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江阿兰;赵颖华;张力伟;;[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7期
屈彦玲;杨茜;秦伟;;[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8年01期
黄承德;刘茂军;;[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葛若东;刘茂军;吕海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佟剑杰;崔永建;张飞;;[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1期
尹小涛;葛修润;党发宁;丁卫华;陈厚群;;[J];混凝土;2006年08期
尹红宇;赵艳林;吕海波;欧阳利军;;[J];混凝土;2009年03期
丁道红;章青;;[J];混凝土;2009年10期
李健,汤云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陈洋;;[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亮;[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胡融刚;[D];厦门大学;2004年
梁艺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黄靓;[D];湖南大学;2008年
白卫峰;[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徐东宇;[D];山东大学;2010年
张力伟;[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张宗振;[D];济南大学;2011年
刘锋;[D];汕头大学;2011年
王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崔延卫;[D];河海大学;2005年
刘强;[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千力;[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裔裕峰;[D];汕头大学;2006年
欧阳利军;[D];广西大学;2007年
黄俊;[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兵,张东,姚武,吴科如;[J];建筑材料学报;1999年04期
陈兵,张东,吴科如;[J];建筑材料学报;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宏平;刘远;余学芳;;[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李建功;邹银辉;刘红;董国伟;;[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吴建,梁家惠,李淮凌;[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廉小亲,花存圣,王信义,肖定国,徐春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王钧玺;黄明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S2期
王旭;张慧萍;晏雄;;[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9年01期
蒋奇;马宾;李术才;李树忱;;[J];传感技术学报;2009年03期
吴爱军;骆英;顾建祖;谈梅兰;;[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7年05期
李怡;万振凯;李嘉禄;;[J];材料导报;2011年12期
龙宪海;阳能军;王汉功;;[J];材料工程;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永金;樊建春;张宏;张来斌;张继信;张永学;李世玉;;[A];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徐新;彭江水;;[A];2008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论文集[C];2008年
邓勇刚;代富容;;[A];2007四川省理化检验、无损检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刘富君;胡东明;丁守宝;孔帅;郭小联;;[A];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七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龚斌;齐辉;林伟;金丹;;[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刘桂良;陈群志;徐滨士;董世运;董丽虹;;[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樊运晓;;[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李造鼎;秦四清;;[A];第三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磊;[D];山东大学;2011年
聂雯;[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姚强岭;[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张闯;[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张平;[D];清华大学;2002年
郑渝;[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刘怀喜;[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周冕;[D];四川大学;2005年
姜长泓;[D];吉林大学;2006年
梁艺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晓岭;[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冯春杰;[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张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丁穗坤;[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胡倩;[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杨柳;[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刘浩;[D];中南大学;2011年
龚剑;[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李芳;[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王宇;[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贾福萍,耿欧,乔志春;[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3期
李方元,赵人达;[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杨卫忠;王博;樊濬;;[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4期
魏丽萍;[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吴宏平;刘远;余学芳;;[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魏国强;詹炳根;孙道胜;;[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刘东燕,朱可善,胡本雄;[J];地下空间;1998年04期
陈雨;文玉梅;李平;田卉;;[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胡庆贤;[J];火炸药学报;1998年02期
王宏伟;骆红云;韩志远;钟群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平;[D];清华大学;2002年
孙全胜;[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闫东明;[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梁艺军;[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傅红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谢峻;[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杨晓明;[D];天津大学;2006年
潘昊;[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王丹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赵晓燕;[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左文锌;[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刘佳毅;[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田增国;[D];武汉科技大学;2002年
郑旭锋;[D];重庆大学;2002年
刘建新;[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周文委;[D];重庆大学;2003年
李昕彤;[D];清华大学;2003年
陈慧芳;[D];浙江大学;2004年
谢洪林;[D];昆明理工大学;2004年
徐茂辉;[D];汕头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宏平;刘远;余学芳;;[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吕惠卿;张湘伟;张荣辉;;[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张力伟;赵颖华;侯一烈;江阿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应宗权;杜成斌;刘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邓虎;吴纪元;徐贵鹏;徐莎莎;;[J];大学物理实验;2011年04期
王彬;顾建祖;骆英;李忠芳;;[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刘红光;骆英;赵国旗;李忠芳;;[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丁幼亮;邓扬;李爱群;;[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吕惠卿,张湘伟,成思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宋来忠;彭刚;杨文颖;张先波;;[J];工程图学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春雷;胡晓;马怀发;;[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张顺祥;周继凯;吴胜兴;;[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张子明;宋智通;何巨海;赵吉坤;;[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付鹏;于国友;尹光荣;;[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建光;[D];上海大学;2011年
邬昆;[D];清华大学;2010年
王艳;[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梅明荣;[D];河海大学;2005年
刘传孝;[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杨再富;[D];重庆大学;2005年
刘有志;[D];河海大学;2006年
赵冰;[D];厦门大学;2007年
吕惠卿;[D];广东工业大学;2008年
刘国华;[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宇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代巍;[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查国峰;[D];南昌大学;2010年
张檑;[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吴海英;[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向春林;[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丁穗坤;[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朱亚超;[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张宗振;[D];济南大学;2011年
周名军;[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兵,张东,吴科如;[J];建筑材料学报;1998年04期
董毓利,谢和平,李玉寿;[J];力学与实践;1995年04期
于骁中,陶振宇,谯常忻,周群力;[J];水利学报;1984年09期
曲义坤,刘志明,缪龙秀,袁祖贻,袁振明;[J];无损检测;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志鹏,朱可善,郭映忠;[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熊庆国,贺风云;[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0年12期
张立东;[J];四川兵工学报;1998年04期
吴光琳;[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1991年04期
秦四清;[J];露天采矿技术;1990年04期
叶林忠,潘炯玺,李玮,杨金平;[J];塑料;1996年03期
阳建红,王芳文,覃世勇;[J];固体火箭技术;2000年03期
万志军,李学华,刘长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张立晨;[J];中国核科技报告;1988年00期
王砚军,俞美,程鸿机,吕振;[J];山东建材;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雷钧;杨庆生;汪越胜;;[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杨锦明;聂白球;杨湘伟;;[A];第六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精选集[C];2005年
冯士超;潘秀兰;王艳红;梁慧智;;[A];品种钢连铸坯质量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文申柳;易小平;;[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袁彦超;肖定书;容敏智;章明秋;;[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张晓强;王者昌;陈怀宁;黄须强;吕朝阳;;[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周丽英;;[A];第四届石油工程焊接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谭安富;孔凡荣;;[A];第四届石油工程焊接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孙洁;王俊霞;;[A];品种钢连铸坯质量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刘成俊;刘军;井上刚志;石田幸男;;[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姚耀富;[N];中国化工报;2009年
南方日报记者
钟啸 实习生
陈奕杭;[N];南方日报;2011年
杨慎勤;[N];中国水利报;2001年
段庆儒;[N];中国水利报;2003年
;[N];今日信息报;2003年
陈汝雄 张清华;[N];中国石化报;2003年
王震刚 胡雪林;[N];中国冶金报;2009年
杨凯镟 郭朝晖 摘译;[N];中国冶金报;2009年
王厚昕 摘译;[N];中国冶金报;2010年
本报记者 韩维阳;[N];中国质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力伟;[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金亮;[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张平;[D];清华大学;2002年
李敏;[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胡柳青;[D];中南大学;2005年
庄兴民;[D];东华大学;2005年
刘怀喜;[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姜长泓;[D];吉林大学;2006年
郑渝;[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韦东滨;[D];北京科技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王文志;[D];武汉大学;2004年
丁盛;[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常宏飞;[D];东北电力大学;2011年
张森;[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丁穗坤;[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徐慧;[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印欣运;[D];清华大学;2005年
杨黎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江云飞;[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4068148101364113206120
点击数点击排行
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理论和工程应用探索
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理论和工程应用探索
摘要:系统地阐述了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的特点,结合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及最新的研究动向,较全面地论述了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的内涵。从桥梁结构的损伤机理和桥梁检测的况,展望了无损检测技术在理论探索和工程应用两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理论和工程应用探索
郝忙利& 李粉玲
(西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710054& 西安)
&&& 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NDE)技术是指在不影响结构或构件性能的前提下,通过测定某些适当的物理量来判断结构或构件某些性能的检测方法。无损检测技术是多学科紧密结合的高技术产物,现代材料学和应用物理学的发展为元损检测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又为无损检测技术提供了现代化的测试工具。
&&& 1.1技术内涵
&&& 随着桥梁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既有结构损伤的评定,已越来越依赖于仪器对结构进行检测为手段。作为一种检测技术,元损检测主要用于结构安全直接有关的宏观力学性能及宏观缺陷的测试方面,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与下面几个方面息息相关:
&&& (1)桥梁自身材料和结构方面的特性;
&&& (2)合理选取反映桥梁整体或局部的某些性能的物理量,并确定相互之间的函数关系;
&&& (3)检测方法的改进和检测仪器的更新。元损检测技术在桥梁检测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总体上可以概括为基于整体的结构状况识别和基于局部的构件损伤识别。桥梁是一个由多种材料,不同结构组合而成的大型综合系统,系统各个成分的重要性、应力状态、易损性不一,刚度、动力特性也相差甚远,所以造成桥梁检测的范围十分广泛、复杂。
&&& 识别桥梁的损伤,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对结构功能产生严重影响的那些损伤,从这一意义出发,将桥梁的损伤归结为材料损伤和结构受力损伤两大主要的
损伤形式。
&&& 钢筋和混凝土是目前桥梁工程中最主要的两种结构材料,桥梁的工作性质和受力状况决定了桥梁的损伤形成和发展,反映到材料方面则主要表现为疲劳损伤和钢筋锈蚀。混凝土是一种多相复合材料,内部结构较为复杂。混凝土构件在投入使用前,其内部就已经有微裂缝存在,这种微裂缝首先在较大骨料颗粒与砂浆或水泥的接触面形成,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凝结和硬化过程中水泥的干缩而引起的。对钢筋而言,使用前同样存在缺陷,由于冶炼时杂质的存在,不仅在微观上破坏钢材的连续性,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成为导致钢材锈蚀的阳极,是钢材产生电化腐蚀的直接根源。另外,混凝土梁的主筋有时是由几根钢筋焊接而成,这也会制造出有利于损伤发生和发展的薄弱环节,如焊缝中的微裂缝、焊接过程中的残余应力等。当结构受力时,这些部位将导致应力集中而首先出现破坏,是桥梁损伤产生的根源。
&&& 从结构受力的角度分析,桥梁投入使用后,要经历使用荷载、超常荷载、偶发荷载(如飓风、地震等)的作用,特别是竖向荷载的重复作用,还会经受各种环境因素,如日照、温差、冻融循环、风霜雨雪等,将会导致桥梁构件的抗力退化,特别是疲劳退化和主筋腐蚀引起的强度退化,从而导致结构受力损伤,形成裂缝。此外,由于结构基础沉降及构件预应力损失所引起的应力重分布,结构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等原因,使损伤机理的分析日益多元化、微元化。特别
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大型悬挂体系结构中风致振动、温度应力等因素的日益关注,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2.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最新动态
&&& 2.1研究现状
&&& 传统的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很快,目前已有超声检测、红外检测、声发射、自然电位检测、冲击回波检测、磁试验、Y或X射线检测、光干涉、脉冲雷达、振动试验分析等数十种之多。除振动试验分析法以外,多数元损检测技术属于局部检测方法。
&&& 2.2存在问题
&&& 某些元损检测技术应用桥梁结构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如7或X射线检测法只能检测一定厚度范围内的混凝土,对检测空间有一定要求,且有一定的放射性危险;超声检测虽然对钢结构检测效果较好,但对混凝土类各向异性材料的检测不够准确,检测设备成本较高;红外检测法可远距、快速的进行检测诊断,但检测成本较高且对交通流量有影H向。局部检测方法需要人工作地毯式搜索,虽较费时费力且可靠性差,但对于量大面广的中小桥梁来说,从技术、经济上考虑,人工检测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比较现实的技术管理手段。
&&& 2.3最新发展
&&& 近年来,致力于桥梁检测,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成功的方法对桥梁进行非破坏性评估。一些新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桥梁检测,如利用相干激光雷达测试桥梁下部结构的挠度,利用全息干涉仪和激光斑纹测量桥体表面的变形状态,利用双波长远红外成像检测桥梁混凝土层的损伤,利用磁漏摄动检测钢索、钢梁和混凝土内部的钢筋等等。随着振动实验模态分析技术的发展,运用振动测试数据进行结构动力模型修正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桥梁结构的安全检测开辟了新的途径。基于振动模态分析技术,人们研究发现,结构的动力响应是整体状态的一种度量,当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特性发生变化时,选用结构振动模态作为权数,对结构损伤前后的模态变化量进行加权处理,从而实现对单元损伤的识别和有效定位。
3.无损检测技术的展望
&&& 3.1理论研究探索
&&& 无损检测方法必须建立在被检测的某些性能与适当的物理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之上。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建立在大量试验基础之上的归纳法,即是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检测性能与要评价量之间的经验关系。这种方法不仅工作量巨大,受限制的客观因素多,而且常有一定的主观盲目性,主要用于元损检测技术的初期的理论研究。另一种是以基础科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的演绎法,以要评价量与物理量之间的理论联系为基础进行逻辑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其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作适当的试验验证。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的现象日益普遍,特别是将一些高新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元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必将推动该技术的飞速发展。
&&& 总之,元损检测技术是多学科综合的一门应用技术,是建立在基础学科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从基础理论中不断吸收养分,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应善于把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起来,建立起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联系的桥梁,完善现有的方法和开辟新的途径。
&&& 3.2工程应用探索
&&& 无损检测技术的工程应用取决于现有检测手段和检测仪器的更新。近年来,在对原有检测方法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又出现了综合法,许多学者认为,综合法可以从不同的检测参数中获取较多的信息,并可清除部分不利因素的影响,因而误差较小,是今后检测强度方法的主要研究方向。
&&& 对于缺陷检测技术,大多是以波动传播为基础。波形接收信号分析技术和脉冲回波技术的发展是元损检测技术值得注意的方向,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如雷达波、红外热谱、激光、超声波等方式。一般认为,这类依靠远程(非接触)辐射传递信息的高速检测技术,在工程应用中是一个极具前途的研究方向。随着测试方法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元损检测仪器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近年来,高灵敏传感系统(如红外、微波、射线等系统)的不断出现,使无损检测技术的传感系统向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检测仪器向专用化、小型化、一体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检测仪器的研究是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基础,如何将电子技术与检测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 大型桥梁结构安全性问题的日益突出,为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损检测技术应着眼于未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规划。今后的方向是扩大先进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并积极研究、应用小型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检测仪器。传统的检测方法一般可以对桥梁的外观及部分结构特性进行监测,对桥梁局部关键结构构件、节点可以进行较为合理的损伤判断,然而难以全面反映桥梁的整体健康状况,对于桥梁结构的安全程度、剩余寿命难以作出系统的评估。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并致力于研究的元损检测方法是结合系统识别、振动理论、振动测试技术、信号采集等跨学科技术的试验模态分析法。目前,该整体检测技术在一些局部范围内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一种比较现实的损伤检测方法可能是综合整体损伤定位与局部细化检测两种手段的技术。
参考文献:
[1]铁志杰.《21世纪桥梁管理的无损检测[J]》.国升桥梁,1999(4).
[2]刘效尧,蔡键,刘晖.《桥梁损伤诊断[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吴新凝.《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王安坤,邱平.《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l996.
(本文来源: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文径网络:尚雯潇 尹维维 编辑& 文径 审核)
的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2015 文径网络保留一切权力&&由CCRRN设计中心在中国西安设计&&数据支持文径网络数据中心&&技术支持文径网络技术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声发射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