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论文与工程与中国科技论文相比哪个好

当前位置:
《科学技术与工程》 核心 旬刊
刊名:&科学技术与工程&&&&&&&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主办:&&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周期:&&旬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CN:&&&11-4688/T邮发代号: 2-734
 《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主办,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AJCED)统计刊源所检索、统计的源期刊。本刊及时报道我国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创新性结果。
  《科学技术与工程》主要登载内容: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创新性结果,主要登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及国家、省部的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短讯以及自然科学各专业、各学科国内外动态和发展前景的综述和评论。
  《科学技术与工程》读者对象:可供自然科学界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专家、高等院校师生、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参阅。
  《科学技术与工程》投稿要求:
  1& 文稿要求
  (1) 文稿应未在其他刊物上发表过,译文稿件须附上原作者的书面许可证明。内容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说理严谨、数学推导简明;语言流畅、文字简练、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2) 学术论文请按GB《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书写,篇幅以版面不超过6 000字(包括图表所占篇幅)为宜。请在稿件上注明下列几项内容:
  a) 作者单位、地址、电话、E-mail 信箱和邮政编码;
  b) 论文题目和作者单位英译文,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
  c) 作者的简历,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学位、当前从事的研究工作等项;
  d)& 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3~8个关键词,以及摘要和关键词相应的英文文本。
  摘要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应是一篇独立的短文,内容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要素。
  若为国家基金资助项目或部、省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请提供项目号,并且注明。
  2& 书写格式
  (1) 要求文稿正文字号为5号,汉字字体为宋体,英数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希腊字体为Symbol。
  (2) 计量单位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和符号,不能用“大气压”、“kg/cm2”、“卡”、“ppm”……等已废除的计量单位。
  (3) 文中和公式中容易混淆的字符请用红字注清文种(希文、英文、罗马字等)、大小写、上下标及上下标字母含义,表示向量及矩阵的字母要特别注明。
  (4) 文稿标题中不宜用缩略词(化学符号和公知公用者除外);摘要和正文中的缩略词在第一次出现时都必须写出全称,后加括号附缩略词。
  3& 表格、插图及参考文献
  (1) 表格尽量采用“三线表”。表格的上方写表序和表名。表名应有自明性且中文、英文表名并列。表注放在表底,缩2个字以“注:”起头排版。
  (2) 插图的下方应有图序和图名。图名应有自明性且中文、英文图名并列。工程图、电气图和函数图采用AutoCAD、Adobe Illustrator或Corel DRAW软件绘制,工程图和电气图要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函数图要标明曲线序号及其注释,坐标轴上要有标值,坐标轴外侧居中处应有标目,注明物理量和单位;照片图要求层次分明,图像逼真;数码照片图宜具备200万像素以上。
  (3) 图表中文字、变量、单位和数字要标注清楚。
  (4) 参考文献应尽量选用公开发表的资料,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以1、2…标识序号,且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对应。按《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 》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 B/T 1―2006修订版试行稿》的要求着录文后参考文献。中文参考文献后要并列其英文译文。
 《科学技术与工程》投稿方式:本期刊现在支持网上投稿,作者可以登录本期刊的官网,进行在线注册投稿,作者也可以直接与本网站的客服联系。
  网络投稿注意事项:
  (1)新用户注册,请在首页页面左边作者投稿/查询系统处用常用邮箱注册,请确保您的邮箱正确,该邮箱用于编辑同作者的后续联系;
  (2)注册后,用您填写的Email和密码登录本系统,进入投稿页面,按照页面提示填写全部投稿信息后提交即可,建议投稿作者就是论文的第一作者,以方便联系;
  (3)作者投稿后,可以从作者投稿/查询系统处登陆查看稿件状态,以及相关审稿、录用及出版信息等。
  注意:请使用IE浏览器上传稿件,不要用遨游腾讯等浏览器,其他浏览器会存在无法上传稿件的现象。
  《科学技术与工程》审稿周期:本期刊的审稿周期为1-3个月,如果三个月作者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作者可以另投他刊。
权威发表网(),是专门从事、职称的专业网站,为您职称评定提供一站式服务。
★★★★★★★★★★★★★★★★★★★★★★★★★★★★★★
投稿信箱:
联系电话:133-
(请勿必按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来投稿,否则不给予处理)&&&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姓名-投稿刊物名-论文名-日期。&&
如:张三===医学导刊====论我国农村卫生院的建设
★★★★★★★★★★★★★★★★★★★★★★★★★★★★★★
本站从事,,,的服务性网站,诚信经营,互助共赢,为您的职称评定,顺利毕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声明:本站代理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详细可登陆"中国期刊网"&ki.net&&&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http://www.查询&&&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合作期刊推荐
您当前的位置:>>>>
科学技术与工程入选论文范文下载
发布时间: 11:56所属分类:浏览:1次
摘要:作为一个先决条件,污泥至少应当是稳定的,在实际运行上即是要求没有臭味。当地或将来的法律可能要求会更高:污泥可能被要求消毒/巴氏除菌。消毒要求达到一个强制的目标:病原体如肠道病毒、伤寒菌、线虫、寄生虫卵等在处理后的样品中应当检测不到。
  摘要:作为一个先决条件,污泥至少应当是稳定的,在实际运行上即是要求没有臭味。当地或将来的法律可能要求会更高:污泥可能被要求消毒/巴氏除菌。消毒要求达到一个强制的目标:病原体如肠道病毒、伤寒菌、线虫、寄生虫卵等在处理后的样品中应当检测不到。
  关键词:污泥,处理,工艺,分析,科学技术与工程
  1污泥处理的思路
  由于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收集率的提高和污水处理效率的改进(如化学法除磷可使污泥量增加30%),使得在世界范围内污泥总量急剧增加。
  土地应用仍是污泥处置中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出路,主要取决于如下因素:
  碳和营养物的回用;
  周围有无农业用地及其距离;
  低投入和运行花费;
  严格的法律规定和控制程序以保证污泥安全和有肥效。
  然而,根据实际情况或当地规定,污泥生产者在土地应用前不得不进行高级,更昂贵的处理以满足进一步的要求,如堆肥、高温消化处理或高温消毒。
  但是,很大一部分污泥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不能用于农业,如微污染物、病菌超标或缺乏肥效、距离太远等等。有时也可能由于公众的不信任而不被接受。这样,污泥或被填埋或通过高温氧化硝毁。
  2污泥处理的可持续性战略
  在进行任何技术研究之前,应先对公众是否接受进行评估。即使是从技术、成本和环境影响方面来讲都是最好的处理方法,也可能由于没有很好的向公众进行解释而遭到否定。不管最终处理方法是什么,能确定的是将来的处理应是安全、环保(保护人和动植物)并且应当增值(物质和/或能源的回收)。为了这些目的,污泥处理应减小污泥体积,改进污泥质量,减少有害物的排放。
  本文将简介一些重要工艺,以满足运营者的需要,并且其中涉及到其他技术或法规约束问题。
  2.1土地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为一个先决条件,污泥至少应当是稳定的,在实际运行上即是要求没有臭味。当地或将来的法律可能要求会更高:污泥可能被要求消毒/巴氏除菌。消毒要求达到一个强制的目标:病原体如肠道病毒、伤寒菌、线虫、寄生虫卵等在处理后的样品中应当检测不到。
  生物处理。利用生物工艺处理挥发性污泥。如厌氧消化(AD)、自养好氧消化(ATAD)工艺。
  化学处理。抑制腐败挥发性有机物的降解。如酸性亚硝酸盐SAPHYRTM工艺。
  物理处理。抑制腐败挥发性有机物的降解。如污泥焚烧。
  这些工艺大部分都有稳定和消毒,但是消毒的程度取决于一些参数如HRT(水力停留时间)或化学投加量。
  显然热氧化工艺远远超出了污泥稳定、消毒和巴氏消毒的要求。因为有机物被完全或几乎完全消解。
  污泥的生物稳定
  液态(浓缩后):消化
  我们最熟悉的是传统的污泥处理方法&&消化,它可以减少产泥量。无论好氧或厌氧,它都涉及到很多的能量。目前多数较大的处理厂或地区污泥中心都是采用该种方法,此种工艺在数量上还是领先的。同时,其他一些操作或在消化前或在消化后,也提供了强化的处理能力。
  附着态污泥(脱水后):堆肥
  堆肥是现有的唯一可以把污泥从废物变成产品的工艺,并被很多严格规定或标准认可。因为污泥变成一种新产品,容易操作(可堆积)而无味,消毒良好并且较干燥。这种工艺越来越流行。另一方面,由于它不减少最终的体积,需要很大的占地面积和较多人员。而且,为了满足新规定中(临时EU标准或EPAA级)关于消毒和气味的要求,与传统的&粗糙&工艺如曝气静态堆相比,需要更先进的工艺如&搅拌式反应廊道&,它影响最终的运行费用。
  这个工艺主要是通过一个移动的轮子搅拌并推动混合物,同时鼓风机在曝气,加速的生物降解产生一个均匀的泥堆。总的停留时间可以减小到2周,消毒效果非常好。污泥的化学稳定。污泥的化学稳定主要是通过一个投加装置对待稳定污泥投加化学药剂,以防止发酵和气味。大计量投加可使病原体衰减。这种工艺一般投资便宜并且容易操作。但是,泥量不会减少,并且运行费用较高。
  这两种工艺不相互排斥,填埋土地的性质决定着工艺的选用:如果土壤是酸性的,则可以选择加石灰,但如果土壤是碱性的,则SAPHYRTM工艺可能更适合,因为它操作简单,运行费用省。
  污泥的物理稳定&&加热干燥。加热干燥主要是通过热驱动力除去剩余的自由水和键连接水。根据加热的媒介的不同,加热干燥可分为两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气态在高温和湍流状态下流过干燥器(直接加热),一种是用加热液体(通常是蒸汽或加压的水)传递热量给污泥,通过干燥器的加热壁(间接干燥)。加热干燥的目的是使到达下游的污泥具有焚烧的热持续性(一般30~35%)或者是容易处理和储存的干燥污泥(60%)。如果要达到长时间的稳定(几个月),干固体含量应达到90%或更多(最终干燥),而且颗粒的状态也是容易操作使用的(包括农田应用)。另一个最终干燥的优点是它可以方便的面对各种最终的处理方法,如农田应用、焚烧后用于水泥生产、或城市垃圾焚烧。它的缺点:第一是运行费用高,尤其是能源消耗,一般在热干燥中,每蒸发一吨水需要3400MJ的热量。但在脱水步骤中,除去一吨水只要6MJ(电能);第二需要较多工作人员来清除死角中的粉末以防止火灾。
  2.2可持续性热氧化战略
  焚烧。流化床焚烧炉(FBF)就工艺性能来讲,被证明是焚烧污泥最好的方法(湍流方式,燃烧后高达850度的温度)。而且它运行可靠(在炉内没有转动部分)。在40年的时间里,威望迪公司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建造了几十座流化床焚烧炉(如欧盟、俄罗斯、土耳其)。
  通常,在稳定状态不需要添加额外的燃料,热平衡的持续性是可以达到的。如果污泥的热值LCV太低(如低挥发性固体和/或固体含量),尾气/气热交换器应该足够大以增加风室的温度。如果达不到(如延时曝气的污泥含20%DS),则需要在前面加热干燥。
  关于干灰的处置,对于没有工业污染的纯市政污泥,重金属不是问题。因为灰是以氧化物形式存在,他们渗透性不强,所以可以回用作水泥,用于工业和道路建设。
  最后的副产物是酸步骤的清除。由于重金属的污染,他们只能填埋在特殊的地方,但数量很小。
  与城市固体废物共同焚烧。为了减少投资,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通常用一个焚烧炉。通常,一个人口当量每天产生150~250克的脱水后粘性污泥和1~3公斤的垃圾。根据焚烧炉的设计,可以通过10~25%(泥/垃圾)的粘性污泥来控制炉子的温度。为了达到最优化的燃烧,并且不会由于未燃烧的有机污泥污染熟料,可以用处理能力为1m3/h的PyromixTM设备,通过压缩空气把污泥转成滴状污泥。实际上,这种运行方式只有在污水厂离城市垃圾焚烧炉较近时有利,否则处理运输的费用将很高。此时污泥只在系统需要时作为控制流使用。
  湿式空气氧化法。威望迪水务系统研发的ATHOSTM设备在&中性&温度(240度)和压力(45巴)条件下被证明是高效的。80%的总COD被氧化,剩下20%是可溶的和高度可生物降解的。不需要后续脱水步骤,废气没有毒性,固体矿物副产品包含重金属是以一种不可渗透形式存在的。它们可以用于道路建设。而且液态部分,含有可生物降解的COD,可以很方便的用作污水厂的反硝化的碳源。
  污泥中的有机氮先降解成可溶性的氨。这些氨,部分被吹脱后通过催化反应转换成氮气进入大气。
  激烈的竞争、严格的规范和环境保护的需要要求不断开发新的工艺或用更为有效的工艺。对一个具体的项目,通过对工艺的合理选用可以满足用户的要求,需要考虑的是该工艺要能保护环境,造福于人,要能优化物质和能源的回收利用,以达到可持续性的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玉祥.污泥处理工艺技术分析《城市供排水》,2005.08.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论文推荐
客服电话:010 - 010 - 010 -
传真:010 -
联系邮箱:
最新期刊征稿信息
最新论文发表范文
Copyright©2013 备案:京ICP备号
服务热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98号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508室您身边的论文发表专家
全国服务电话:(免长途)400-611-2413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 &
* 表示必填咨询:科学技术与工程
* 联系人:
请填写您的真实姓名
公司名称:
请填写您的公司名称
联系电话:
* 手机号码:
请填写您的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联系地址:
* 咨询描述:
请填写所要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或刊物名称、要求发表的时间,以及论文方向等信息,以方便我们提供更好的论文发表服务
||诚聘英才||网站地图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安澜营31号天平商务楼4层409-410室
邮编:100050
论文发表咨询电话:400 611 24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