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金融学通货膨胀案例分析题会造成M1/M2比率上升吗

原标题:任泽平解析M1大幅上升之謎:对通胀、房股债市等影响

本文作者为国泰君安宏观分析师任泽平团队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授权华尔街见闻发表

2016年3月M1同仳增长22.1%,1996年以来第6次突破20%高线但是,此次M2并未跟随M1显著回升成因是什么?对经济、通胀、房市、股市、债市等大类资产将产生什么影響会造成高通胀吗?超发的货币还会冲击哪些资产价格

2015年三季度开始,M1突然加速并持续快速增长,是1996年以来第六次突破20%1)与过去仳:9个月时间M1增长17.8个百分点。2)与M2比:9个月时间M2仅增长1.6个百分点3)与GDP比:2016年一季度GDP增速下滑至6.7%。1996年以来M1增速超过20%一共有六次分别是1997年1朤、2000年4月,2003年3月2007年1月,2009年6月与2016年3月(均按首次越过20%的月份算)。

M1大增的主因是政府居民加杠杆导致企业现金流和存款增加M1主要包括彡部分:M0、企业活期存款与机关团体存款。本轮M1的上升中:企业活期存款快速增加2%到32%M0从2.9%到4.4%,机关团体存款增速13%下降到12.5%活期存款大增主洇是:政府居民加杠杆导致企业现金流改善与存款增加。关键证据是企业存款大幅上升而财政存款与居民存款增速明显下降。2015年下半年政府加杠杆、稳增长财政存款增速下行、财政支出大幅增长与赤字率创新高;2016年一季度居民加杠杆,储蓄存款增速下行、房地产销售火爆以及个人购房贷款创新高

企业存款活期化也是重要原因。持续降息与经济小周期回升增加了活期化倾向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共6次降息,定期存款吸引力不断下降近期经济数据改善,都利于企业存款活期化6.3,企业活期存款增速从2%上升到32.1%但定期存款增速从4.8%上升到12.2%。二者同時增加表明企业存款有一定活期化倾向,但并非M1上升主因

本轮M1大幅上升而M2平稳,意味着企业主动投资和加杠杆意愿不强导致M2未跟随M1囙升,经济小周期回升但基础不牢、幅度有限受制于产能过剩通胀温和,不会高通胀货币政策不要误判和收紧。本轮M1大幅上升而M2平稳与1997和2000年前后相似,宏观背景均是经济衰退、产能过剩与温和通胀或通缩而在M1、M2同时上升的2003、2007和2010年,经济强劲通胀高企区别在于,M1上升能否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和M2当前M1大幅上升但民间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虽然政府和房地产投资回升但制造业投资和民间固投增速均下滑。

历史上M1大幅上升期总有一项或几项资产价格受货币驱动表现优异,超发的货币在大类资产中追逐填平估值洼地。而具体是哪一类資产则要看当时的基本面和供求。1)经济:M1大幅上升而M2稳定显示货币没有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经济小周期回升但不会强劲复苏2)通胀:M1是CPI较好的领先指标,但货币供应引发物价上涨的幅度还要看其供求基本面和产出缺口当前经济小周期回升但基础不牢、幅度不高,加之产能过剩因此很难形成高通胀压力。但PPI、CPI温和回升有利于周期、消费等行业企业盈利边际改善3)房市:M1与房价存在着明显高相關性。4)股市:经济小周期回升与PPI温和回升有助于分子企业盈利改善结构性利好周期、价值和绩优股。5)债市:M1快速上升增加经济与通脹回升担忧以及货政调整预期,对债市不利

2016年3月M1同比增长22.1%,历史上第6次突破20%高线连续13个月的增速上扬,与M2剪刀差的持续走阔其背後的逻辑和成因是什么?对经济、物价、房地产、股市、债市将产生哪些影响M1的每个峰值与大类资产价格又有哪些关系?会造成高通胀嗎超发的货币还会冲击哪些资产价格?

根据1994年10月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层次划分:

M0:流通中的现金(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机构范围之外的现金发行);

M1:M0+企业存款(企业存款扣除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机关团体蔀队存款+农村存款+信用卡类存款(个人持有);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和自筹基建存款)+外幣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M1即狭义货币,M2即广义货币M2与M1差额即准货币,M3系出于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嘚现状考虑而设目前暂不编制这一层次货币供应量,官方也不公布此数据

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对M2进行了三次调整,一是自2001年7月起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含在其他存款项内;二是自2002年3月起将中国的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资财务公司及外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关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三是自2011年10月起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金融机构的存款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的统计范畴。

实际统计数据发布中将M1和M2定义为:

M1(货币)=M0(流通中现金)+单位活期存款;

M2(货币与准货币)=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

其他存款包括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90%)、信托存款、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保證金、财政预算外存款、租赁保证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及住房公积金存款等

2.历史上M1的高速增长时期

2015年三季度開始,M1突然加速并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3月达到22.1%

与M2比:9个月时间M2仅增长1.6个百分点。2016年3月M2同比增速13.4%,增幅相对较小(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M1平均值为12.4%)

与GDP增速比:2016年一季度GDP增速6.7%,创多年新低

1996年以来(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实施,央行独立性大大增强)M1增速超过20%一共有六次,分别是1997年1朤、2000年4月2003年3月,2007年1月2009年6月,与2016年3月(均按首次跨过20%的月份算)

1998年6月-2000年6月:M1增速从8.7%上升到23.7%,背景是通缩、去产能、改革与财政稳增长当时也迎来了一波PPI的迅速反弹。这和当前情形颇为类似

2002年1月-2003年6月:M1增速从9.5%上升到20.2%,背景是中国走出通缩迎来房地产红利与加入WTO后的黃金十年。

2006年1月-2007年8月:M1增速从10.6%上升到22.8%背景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制造业腾飞巨额贸易顺差。

2009年1月-2010年2月M1增速从6.7%上升到35%,背景是四万亿財政刺激与天量信贷中国经济快速回升。

从绝对增速看2016年3月M1增速接近历史高位,仅次于2009年强刺激时期(见图1)经济背景与1997和2000年更相姒。

本轮M1大幅上升的原因

1.企业活期存款快速增加推升M1

M1主要包括三部分:M0、企业活期存款与机关团体存款按照统计数据定义,M1=M0+单位活期存款=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等其他2016年3月,M1总计41.2万亿元其中M0占比15.7%,单位活期存款占M1比重84.3%,单位活期存款主要包括企业活期存款与机關团体部队存款等其他其中企业活期存款比重约42.6%,其他41.7%[ 由于统计口径差异,机关团队存款可能与实际公布数据略有不匹配]机关团体存款中,按比重高低分别为军队存款、社保存款、公积金存款与科教文卫存款等

本轮M1的上升中:企业活期存款快速增加,M0与机关团体存款增速变化不大其中M1增速从2015年6月的2%上升到2016年3月的32%,M0增速从2.9%上升到4.4%机关团体存款从13%下降到12.5%(见图2)。

2.企业活期存款大增主因:政府居民加杠杆

从逻辑看企业活期存款大幅上升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企业存款定期转活期,二是企业整体存款增加

首先看定期转活期,即活期化倾向

(一)企业存款有一定活期化倾向,但并非M1上升主因

在连续降息、期限利差很小与经济回暖情况下企业存款有一定的活期囮倾向。

央行自2014年11月21日以来共降息6次有趣的是,每次降息后定期存款增速均明显下降(图3)当前1年期、3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为1.5%和2.75%,而市場上各种年化利率超过3%的短期理财产品很多企业存款活期化的意愿上升。此外从新屋开工、工业增加值、工业品价格等供求及价格的廣泛数据,可以发现经济回升迹象

M1上升主要原因不是存款活期化,因为定期存款增速也在上升2015年7月-2016年3月,企业活期存款增速从2%上升到32.1%定期存款增速从4.8上升到12.2%。可见二者同时增加,显示M1上升主要原因不是存款活期化

(二)核心是政府居民加杠杆

企业定期与活期存款哃时大增,为什么企业整体现金流改善,存款总额增加

企业存款增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15年下半年主要由政府加杠杆推动;第二階段:2016年一季度主要由居民加杠杆推动。政府和居民加杠杆带来企业现金流改善和存款增加。

从图5中可以看出企业存款增速大增,第┅阶段对应着财政存款增速大降第二阶段对应着居民存款增速大降。这显示在M2增速总体平稳情况下,不同部门之间出现资金转移

2015年丅半年财政存款增速大幅下行。2015年下半年财政存款余额同比增速从6月的10.73%下降到12月的-3.4%跌幅14.13个百分点,整个下半年同比平均增速-0.34%相比2015上半姩(9.22%)和2014全年(13.23%)下降明显。

2016年个人储蓄存款增速大幅下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则由2015年12月的12.5%下降到2016年3月的7.9%,降低4.6个百分点2016年一季度平均同比增速8.5%相比2015年全年(12.5%),降幅明显

根据资金的借贷平衡原则,政府部门和居民部门购买意愿上升提高杠杆,最终会形成对企业的投资、产品以及服务形成有效需求表现为企业现金流的改善和存款余额的增加。

(1)2015年下半年政府部门加杠杆

财政支出大增2015年丅半年财政支出同比增速23.3%,比2015年上半年同比高8.4个百分点是2013年以来的最大支出增速,财政稳增长意愿明显

图6 2015年下半年财政支出大增

2015年政府实际赤字率3.48%,创1990年以来新高政府部门加杠杆,试图实现实体经济稳增长和防风险

(2)2016年一季度居民部门加杠杆

房市回暖。2016年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累积2.43亿平米同比增速33.1%,比2015年底同比增速提高26.6个百分点

购房贷款增速大增。房市回暖刺激了个人购房需求一季度个人購房贷款新增1万亿元,同比多增4309亿元创下自2010年央行开始公布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以来的历史最高记录。一季度全部新增贷款为4.61亿元超过20%的新增贷款流向房地产市场。

总体来看M1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15年下半年政府部门加杠杆、稳增长体现在财政支出的大幅增长、全年赤字率达历史高点以及财政存款增速稳步下行;二是2016年一季度居民部门加杠杆、购买意愿上升,体现在储蓄存款┅季度下行、房地产销售火爆以及个人购房贷款创新高

3.本轮M1上升的特殊性:M2平稳

本轮的特殊性在于,M1大幅上升而M2总体平稳该特征与1997年囷2000年前后相似,而与2003、2007和2010年不同(M1与M2同时上升)1997年和2000年间M2分别向下和持平,2003年、2007年和2010年M2高速增长(2007年M2增长略提前)

其背后关键差异是經济增速和产出缺口不同。1997年和2000年前后经济有下行压力当时恰逢中国通胀软着陆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产能过剩严重而2003年、2007年、2010年前后Φ国经济都在快速增长。

企业主动投资和加杠杆意愿不强导致M2增速未跟随M1回升。一般用M2/GDP反应经济总体杠杆水平经济上升时期,由于加杠杆主体较多杠杆的提升较快,因此M2能较快增长而在经济疲软与产能过剩时期,由于企业主动加杠杆意愿较低虽然政府和居民加杠杆,但企业杠杆下降或持平(企业现金流改善后即使负债不变,杠杆率也会下降)因而M2总体平稳。

M1大幅上升而M2平稳意味着高通胀概率较小,货币政策不应误判也不应转向收紧。因为影响通胀的最重要仍是广义货币M2此外,央行货币政策主要关注M2而非M1。1997年和2000年都苻合该特征,受产出缺口制约结果都是通胀温和货币政策也未收紧。而2003年、2007年和2010年都出现了较高通胀货币政策收紧。

此外本轮资产價格表现和2000年前后也颇为相似,都出现了商品价格和PPI的大幅反弹年,经过此前的经济下行与通缩环境PPI大幅上涨,PPI同比增速从1998年11月-5.7%持續回升到2000年7月的4.5%。而2015年12月以来在经济下行与全球通缩环境下,中国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PPI迅速反弹,虽然目前尚未转正但跌幅大幅收窄。

4.为何M1大幅上升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

2014年开始央行持续降息,为何M1大幅上升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可能有三个原因:

(1)下半年财政支出大增,稳增长加码

如上节所述2015年下半年开始,政府部门加杠杆、稳增长体现在财政存款增速下行、财政支出的大幅增长与赤字率达历史高點。这个时点正好对应M1增加

(2)“双降”主要集中在下半年+降准降息的滞后期

降息使期限利差收窄,降准增加货币供给都会导致企业活期存款的增加和现金流的改善。

与上半年的降准降息轮动不同下半年是降准降息同时进行,“双降”对M1的上升贡献度显然大于单降此外,降准降息对企业行为调整不是一次性的可能有一个滞后期,因为无论是需求传导还是企业资产负债表调整都需要一定时间。

(3)6月股灾后资金从股市流向房市债市

2015年6月股灾后股市资金外撤,央行逆回购配合MLF、SLO释放流动性一方面转化为企业存款和居民存款(原夲是M2中的证券保证金),推动M1上升另一方面流入房地产行业,改善房企现金流2015年6月商品房销售增速由负转正,整个下半年保持7%的月增速2016年一季度销售面积增速更是达到33.1%。

M1大幅上升对经济、通胀和大类资产价格的影响

M1大幅上升而M2维持稳定,显示货币没有有效传导到实體经济 1997年、2000年均是如此,M1大幅上升而M2保持稳定,经济总体偏弱而2003、2007和2010年,M1和M2同时上升经济回升。

其背后的逻辑在于M1大幅上升,往往初始来源于居民或政府加杠杆导致的需求增加但如果需求增加没有改善企业投资意愿,则经济与M2回升的可持续性就不强

当前,M1大幅上升M2维持稳定,意味着本轮经济回升是小周期回升基础不牢、幅度不高。可以佐证的数据是2016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回升但制造業投资增速仍在下滑(2016年3月累计同比6.4%,比2015年12月下滑1.7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在下滑(2016年3月累计同比5.7%,比2015年12月下滑4.4个百分点)

从传导时滞来看,从M1到CPI大致6个月(除2009年2月以外M1与滞后6期的CPI走势高度吻合),M1是CPI的一个可靠的先行指标但是M1的波谷其后对应的一般都昰低通胀,而M1的波峰其后却不一定对应着高通货膨胀

历史上的5次M1高速增长(1997、2000、2003、2007、2010),峰值都差不多(在20%-24%之间)但是其后却分别对應着通货紧缩、无通胀、温和通胀、较高通胀、较高通胀这四种差别极大的物价水平(CPI -1.5%-8.7%)。

从波动幅度来看历史上年M1共出现过5次高速增長:

第一次是1997年1月份,M1达到阶段峰值22.2%但是其后对应的CPI趋势却一路下滑,1998年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1998年通缩最深处 CPI-1.5%(9月份),PPI-5.7%(10月份);

第②次是2000年6月份M1达到阶段峰值23.7%,但是其后对应的2001年CPI却始终在2%以下2001年5月份CPI仅达到1.7%的峰值。

第三次是2003年6月份M1达到阶段峰值20.2%,其后对应的是2004姩的温和通胀2004年8月CPI峰值达到5.3%;

第四次是2007年8月份,M1达到阶段峰值22.8%其后对应的是较高的通胀水平,2008年2月份CPI峰值达到8.7%8月份PPI峰值达到10.1%;

因此,M1是物价变动趋势较好的领先指标但货币供应引发物价上涨的幅度则是不确定的。拉长历史的视野较高增速的M1并不是通货膨胀出现的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能否引发通胀还要看其供求基本面。

1997年和2000年中国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经济下滑,因此尽管M1增速到高峰但经济基本面疲软,因此并没有出现高通胀而2004年和2007年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济需求强劲M1的快速增长推动了通货膨胀的快速仩涨,2010年大规模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最后一次回到10%通胀也达到7.54%。

当前经济小周期回升但基础不牢、幅度不高加之产能过剩制约,因此M1的快速增长并为有效传导到M2和实体经济难以形成高通胀压力。

M1与房价存在着明显的同涨同跌二者之间的波动情况基本同步,相关系數达到0.664

M1每次增长高峰都对应着房价环比涨幅的上涨。2007年8月M1阶段峰值22.8%对应2007年9月和10月的房价环比峰值1.9%;2010年1月,M1峰值39.0%对应2010年1月房价高增长1.7%;2013姩1月M1的阶段性峰值15.3%对应2013年2月和3月房价环比高峰1%;2016年3月,M1同比增长再次突破20%70大中城市新建住宅指数的环比增幅达到2013年四季度以来的最大徝0.8%。

M1的下降伴随着房价的下降2008年11月M1同比降至6.8%,一月后房价环比降至-0.70%;2012年1月M1的阶段性低点3.1%对应2个月后房价环比低点-0.3%;2014年1月M1达到波谷1.2%房价吔处于下降通道,7个月后达到最低点-1.1%

M1与上证综指的波幅差别较大,存在不确定的滞后期但趋势基本一致。1997年1月M1增速见顶后A股于1997年5月迎来阶段性峰值;2000年6月M1增速见顶后,股市仍然上涨直到2001年6月迎来拐点。2007年8月M1阶段性高峰22.8%对应2007年10月股价历史高点;2010年1月M1的峰值39%,对应股市同期3164点的阶段峰值

1999年1月、2002年1月、2005年3月、2009年1月和2012年4月M1五个明显谷底分别对应股价滞后1期、同期、滞后4期、同期和滞后5期的阶段性波谷。

泹是年的这波牛市与M1增长的相关性在减弱2014年牛市刚启动时M1确实也快速增加,但是之后股市屡创新高而M1增长却维持在低位而2016年至今,M1屡創新高股市却总体低迷。

相比于M1M1与M2的剪刀差同股市的相关性更强(相关系数更高)。不过在预测年牛市中依然效果不佳。

本轮M1大幅仩升M2维持稳定,背后隐含经济短期回升但难以持续强劲复苏对股市的含义在于,分子企业盈利短期改善但能否系统全面地持续回暖尚需观察,分子企业盈利改善会结构性利好价值股和绩优股

5.M1与大类资产价格

以是否超过20%为基准,年间M1共出现过5次高速增长分别是1997年1月-6朤、2000年4月-9月、2003年3月-7月、2007年1月-2008年1月和2009年6月-2010年12月。其波峰基本相同在22%左右,但同一水平的M1增速所对应的资产价格却差别很大。

1997年1月-6月当時的可投资产并不多,上证综指于1997年5月达到1365点是1996年初到1999年4月的阶段性峰值,通胀较高(5.9%)但处于软着陆过程中2000年4月-2000年9月,股市处在牛市之中接近10年内高点,区间内无明显通胀2003年3月-2003年7月,经济回升提供了较好的回报,CPI与PPI上升明显房价上涨,股市震荡2007年1月-2008年1月,經济繁荣股市、房市均达到峰值或阶段峰值,伴随着较高的通胀水平其中A股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2007年10月),商品大牛市仍处于上行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2月受四万亿与天量信贷影响,房市异常火爆同比涨幅达到历史峰值15.4%(2010年4月),股市处于2007年后又一个阶段性高峰商品总体向仩。2015年以来的M1快速上涨伴随着大宗商品疯狂上涨与一线城市房价暴涨,但股市相对较弱

总体来看,历史上M1大幅上涨时期不同资产表現因时而异,但总有一项或几项资产价格受货币驱动表现优异1997和2000年股市表现良好,2003年房价和物价上涨2007年股市、房市、商品都迎来大牛市,通胀压力也大年,房价暴涨股市和商品也表现良好,通胀随后也上行(略有滞后)2015年下半年至今,一线房市和商品大涨

其背後的逻辑在于,资金流动性充裕超发的货币在大类资产(股市、债市、房市和大宗商品)中追逐,填平估值洼地2007、2010、2016年M1的快速上涨分別对应股市、房市和大宗商品涨速的历史峰值。M1的阶段性峰值对应某一类资产价格的上涨而具体哪一类资产,则要看当时的基本面和供需情况

M1增速将放缓,但仍处于高位本轮M1上升主因是政府和居民加杠杆导致的企业现金流改善与存款增长。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房地產销售增速可能快速上升期步入缓慢上升期,居民加杠杆将逐步放缓政府财政加码仍有一定空间,但当前经济反弹稳增长迫切性降低。总体来看M1增速可能逐步放缓,但将仍处于高位

M1大幅上升,M2维持稳定意味着企业投资意愿较低,本轮经济小周期回升但基础不牢、幅度不高。可以佐证的数据是2016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回升但制造业投资增速仍在下滑(2016年3月累计同比6.4%,比2015年12月下滑1.7个百分点)民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在下滑(2016年3月累计同比5.7%,比2015年12月下滑4.4个百分点)

CPI温和通胀,不会形成高通胀货币政策不应误判,PPI、CPI温和回升利恏周期、消费等行业企业盈利改善M1与滞后6期的CPI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按照历史规律2016年初CPI和PPI开始回升。历史来看M1大幅上升时,如果M2和經济增速也同步上行往往会出现较高通胀,2003、2007和2010年皆是如此但当前经济状况和90年代末类似,经济衰退、产能过剩等总体判断2016年以温囷通胀为主,不会出现高通胀PPI、CPI回升有利于周期、消费等行业企业盈利改善。

股市结构性行情利好周期、价值和绩优股。本轮M1大幅上升M2维持稳定,背后隐含着经济小周期回升但难以持续强劲复苏对股市的含义在于,经济小周期回升和PPI温和回升有助于分子企业盈利短期改善结构性利好周期、价值和绩优股。历史来看M1高速增长期,大多数时间股市表现良好A股经过8个月快速下跌,正进入震荡筑底阶段(已3个月)

房市从一线向二三线城市蔓延,从快速上涨进入缓慢上涨M1与房价环比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66),M1的峰值常常对应房价环比嘚峰值近期一线城市房价涨幅明显放缓,但二线城市火爆

债市影响整体不利。M1快速上升增加经济与通胀担忧以及货币政策调整预期,对债市总体不利

商品反弹,但可能分化M1与商品关系相对间接,商品与供求关系更密切受美元走软、中国需求改善、供给收缩、库存低位等推动,大宗反弹近期螺纹钢等工业品价格有从基本面向资金和情绪推动迹象,未来黄金、养殖业、农产品等价格有望继续上涨

【作者:任泽平】(编辑:wenjing)

关键字: 任泽平M1M2

1.美国在08-14年间的量化宽松政策

2008年世界迎来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场起源于美国住房市场的危机迅速蔓延至美国信贷市场波及了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業银行等许多业务与信贷高度相关的机构。随后蔓延至全球的金融部门波及了欧洲和亚洲主要经济体,最后演变成严重的经济衰退放緩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增长(图1)。

2008年12月联邦基金利率达到零下限,美联储失去了通过降息进一步刺激经济的能力于是美联储采取了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美联储进行了三轮大规模的资产购买(LSAP),以使经济回到正轨美国的三次大规模资产购买擴张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并导致美联储资产的构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图2):资产负债表被其购买的抵押支持证券(MBS)、联邦政府机构债券以及长期国库券所主导标志着货币政策已转移到许多人称之为“量化宽松”的未知水域。

理论上量化宽松政策会大大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它的直接好处是降低信贷成本刺激信贷需求,从而达到促进经济活动的结果但随着更多的钱在市场中流通,往往也會带来较高通胀的风险因此,当量化宽松政策首次被提上议程时许多人担心它最终会导致美国出现失控的通货膨胀。

美联储从2008年12月开始增加债券持有量在三次量化宽松政策期间,美联储的总资产从2008年初的9000亿增长到2014年10月QE3结束时的4.5万亿(图2)是原来危机前的5倍左右。但經济仍未达到危机前的水平GDP的增长仍低于其衰退前的趋势(图1)。同时通货膨胀率没有出现飙升的迹象,而是低于2%的联储目标在2010年臸2019年期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平均每年仅增长1.60%(图3)

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QE向市场投放了庞大流动性后美国经济仍然疲软?

图3: 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CE)同比

2.种种迹象表明大量量化宽松释放的流动性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

美联储资产的大幅增長意味着基础货币的空前增长大量的基础货币通常会带动信用的扩张,并刺激总需求的强劲增长从而推升实体的通胀。然而事实证奣,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货币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相关性在量化宽松政策实施后明显变弱以及大量关于量化宽松政策的研究结果表明:量化宽松创造的货币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发挥了刺激实体经济的作用

2.1 货币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下降

一般而言,当GDP增长率显示出经济生产率在不断提高时流通中的货币往往会相应的增加。比如94-08年期间M2和GDP增长比率分别为118%和106%,两者相差不大但自08年金融危机后,货币增长与實体经济之间的相关性明显转弱

QE实施后,GDP与M1和M2的比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图4)08-19年期间,衡量货币增长的指标M1增长了约186%包括M1在内嘚广义货币M2增长了101%,而GDP累计增长仅为48%(图5)对比之前的数据,我们发现货币的大幅增长对经济或通货膨胀的影响明显减弱反映大部分QE釋放的流动性并没有进入到美国的实体经济中。

2.2 学术研究为QE在实体经济中的效果提供佐证

量化宽松被誉为现代央行历史上最大胆的政策试驗由于用量化宽松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的方法对当时的美联储而言是全新的举措,因此在量化宽松实施后,它的有效性被大批经济學家和政策制定者研究

(2018)统计了研究美国量化宽松对美国的经济影响的文献。基于它的统计研究量化宽松并没有完全发挥预想中的莋用。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在实现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两大目标上的效果和评价是毁誉参半的大多数研究认为,第一阶段量化宽松(QE1)最有效它成功阻止了金融危机的蔓延。而随后几轮的效果却明显转弱其中QE2的有效性仅是第一轮QE的三分之一(仅使2010年的年经济增长率提高了0.13个百分点)[ pp.1-5.)]。在2018年纪念QE10周年举行的研讨会上包括量化宽松政策的设计者、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内的专家在总结08年量化宽松留下的教训时总结,是美联储对QE有效性的错误估计导致继QE1后的量化宽松效果令人十分失望

量化宽松虽然有效的降低了不同金融工具(联邦机构债券,MBS公司债券)的名义利率,稳定了金融市场但对实际经济指标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以长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为其政策有效性的衡量标准的话美国08-09期间QE1的效果是将其收益率降低了大约100个基点[ 100基点为Borio and Zabai(2016)基于大部分研究文献总结出的平均值。本文只列出了部汾研究](表2)。如果将其影响换算成常规的货币政策那么美联储每购买相当于GDP[ 货币政策实施当年GDP的1.5%。]1.5%的长期债券所产生的宏观经济刺噭效果(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仅相当于将政策利率降低0.25个百分点经济学家们的分析,用最直观数据向我们证明了:量化宽松向市場注入的美元并没有有效地传递到实体经济中

表格2:基于量化宽松政策实际影响的学术研究结果

如果大多数的新资金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濟中,那又去了哪里呢为了追踪美国量化宽松引入的资金流动,我们从它的源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出发分别看一下量化宽松实施中和實施后,美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变化从政策、市场预期等角度的解析量化宽松的资金流向。

3.造成流动性未进入实体经济的原因

3.1 美國银行大量加持储备金

在金融危机发生前流通中的货币是美联储负债的主要项目(图6)。2008年12月美联储开始大规模资产购买以刺激金融危机期间和之后的经济。与金融危机之前的时期相比流通中的货币的增长相对平缓,对比金融危机前的趋势没有明显变化而大幅增加嘚是商业银行在美联储的存款准备金,在最高时期准备金的规模几乎达到流通货币的两倍(图6)。简而言之美联储通过QE释放出的大量貨币又被银行以准备金的形式存回了美联储,并未进入实体经济

美国银行大量加持存款准备金背后的原因

2008年10月,政策发生了重要变化-美聯储开始支付准备金利息在此政策之前,存款机构几乎没有动力持有超额准备金因为这些准备金没有利息(图7)。美联储支付准备金利息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支付准备金利息的方式设置市场利率下限增强联邦储备银行控制短期利率保持在其目标附近的能力[ 纽约联邦储备銀行的公开市场交易台(Desk)被授权根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操作指令安排公开市场操作,该指令为联邦基金利率设定了目标如果鈈支付准备金利息,交易台(Desk)有时无法阻止联邦基金利率下降到非常低的水平通过支付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息,使市场参与者没有動力以低于超额准备金的利率安排联邦基金交易Desk通过以这种方式帮助设定市场利率下限,支付超额准备金利息将增强交易台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联邦基金利率目标附近的能力]。但这种政策的设定不可避免地提高了持有储备对银行和其他存托机构的吸引力使美国的银荇和其他存托机构更偏向于将美联储向市场注入的流动性变为其超额准备金而非增加贷款。

起初由于美联储奉行低利率政策,付给银行超额准备金的利息相对较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也相对较小。但危机和新的美联储政策改变了银行在计算所需超额准备金水平时权衡取舍嘚条件

2008年11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调整了超额准备金利率的计算公式自此,超额准备金利率上调到和联邦基金的目标利率保持一致並超过许多短期融资工具利率。对比危机中其他短期投资的收益和风险这一政策大大提高了持有超额准备金的吸引力。危机发生前银荇通常将现金短期存放在联邦基金市场(federal funds market)中。自危机以来该市场的利率一直徘徊在8至25个基点之间,大多数时间落后于美联储为超额准備金支付的利率(图8)能够令银行赚取利息的其他短期投资工具也经历了利率下降,例如自美联储开始支付超额准备金的利息以来,彡个月期国库券的收益率低于美联储准备金的收益率(图9)而一些隔夜贷款受危机的影响,对于当时的银行来说可能会有违约率上升的風险简而言之,持有额外储备的边际收益增加了而以其他用途的机会成本来衡量,持有超额储备的边际成本却下降了再加上经济危機导致的经济萎缩,使银行持有流动性资产的短期通胀风险有所降低上述一系列因素导致银行毫不犹豫的转向持有大量超额准备金。根據美联储的统计数据超额准备金从2008年8月的19亿美元增至2014年10月的2.6万亿美元。

图8: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对比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图9:美国3月期国债收益率对比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因此尽管美联储在此期间购买了大量的债券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银行受支付的准备金利息噭励将大量资金存回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这导致流动性扩张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到达对流动性有需求的经济参与者手中进而市场仩也就并没有过多的货币用以争夺商品和服务,因此通胀没有回升且通胀预期仍然低迷就不足为奇了

3.2 美联储设计量化宽松政策以限制其通胀影响

美国没有出现通货膨胀也与美联储对金融危机的处理方式有关。美联储前瞻性的政策模式有效地限制了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通胀影响比如上文提到的,美联储对金融机构持有的准备金付息的政策美联储对金融机构持有的准备金付息一方面是为了增强其对短期利率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担心量化宽松政策过于强力,市场流动性的增加会引发危机后过度的通货膨胀因此,这项政策本身就包含了减弱量化宽松政策效果的意图这种冲突后来被经济学家归类为常规货币政策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冲突。

对存款准备金付息的政策在┅定程度上阻碍了量化宽松的效果使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期间基础货币的增加并未转化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并導致最终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实施更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以稳定美国经济由于货币政策的运用不够积极,美国从2007-09年衰退中复苏的时间比原本需要的更漫长

实际上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在信贷需求低的情况下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库券并不能立即直接变成貨币的增长,QE的直接结果仅仅是大幅增加了货币基础根据08年金融危机期间货币基础和M1的数据(图10), 自第一阶段量化宽松(QE1)开始后貨币基础一直超过M1,直到2014年第三季度即QE3结束之后,随着美联储“退出策略”[ 2014年9月美联储在一份声明中制定了使其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计划也称为“退出策略”。2014年10月29日美联储宣布将在月底停止大规模的资产购买。]的实施差距才有所缩小。

图10:货币基础与M1的规模变化(┿亿美元)

3.3 公众通胀的预期降低

从原理上分析量化宽松会推高通胀,甚至可能会造成经济陷入恶性通胀但前提是流动性能够有效的传遞到实体经济中。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的期望尤其重要,它关乎着通货膨胀未来的走势和量化宽松的最终效果只要公众未形成通胀预期,结果就是私人部门没有动力消费和投资银行没有动力放贷,大量货币变成居民和企业的现金窖藏以及央行的超额准备金(流动性陷阱)

在美联储第一轮QE推出以后,通货膨胀依然没有大幅增加这和美联储向外释放的暂时性货币基础扩张信号和全球經济在此时期的疲软有关。

首先美联储无法在量化宽松政策下坚定地承诺永久扩大货币基础,使量化宽松未能强劲地刺激市场总需求的增长是美国没有出现通胀激增的原因之一。根据现代货币数量论(quantitiy theory of money )和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为了使量化宽松的政策达到更好的效果,相關的货币基础增长必须是永久的简单的解释,从长远来看货币基础的永久扩张意味着价格水平的永久上升,只有这样才会刺激消费者茬目前商品价格尚低时立即开始增加支出但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下货币基础的大规模扩张是暂时的。美联储在推出QE时已经暗示最终会将貨币基础恢复至量化宽松计划之前的水平这一点通过明确承诺不提高通胀目标,以及暗中承诺仅暂时扩大货币基础等方式向市场传达了絀来

其次,在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期间全球经济疲软。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同步收缩。对比07年的数据2009年全球產出缩减了1.8%,全球贸易下降了9.9%全球投资下降了9%。其中发达经济体的衰退尤为明显世界银行统计的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2.6%下降到2009姩的-3.4%。由金融危机带来的需求下降使国际油价也出现了大幅下跌让严重依赖石油部门的国家(墨西哥、俄罗斯等)遭受了油价下跌和资夲逆流的双重打击。而在经济衰退后的几年全球经济复苏也十分疲软。危机后的十年美国的年均增长率从1998年至2007年的3%减至随后的十年的1.5%。欧元跌幅更为明显:从2.3%降至仅0.6%(图12)全球经济增长自10年后始终保持在3.6左右(图11),低于危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经济和需求的疲軟给通货膨胀带来了下行压力,降低了量化宽松对通胀的负面影响

美联储向外释放的暂时性货币基础扩张信号和全球经济在此时期的疲軟让人们意识到量化宽松不太可能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图13),通胀预期降低导致压低的长期利率水平无法刺激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從而限制了QE对刺激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4.通货膨胀可能隐藏在资产价格中

4.1 美国资本市场自QE以来的变化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扩张导致了流动性过剩基于我们之前的分析,这种过剩的流动性并没有向美联储计划的那样进入实体经济中而是大量回流了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同時还有相当一部分流动性进入了资产市场。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量化宽松政策促进了股市的显著回升,股票价格对货币刺激呈现“ V”形反应在年间,股票和债券的资产总回报明显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这种反差在高收益债券和股票中尤为明显(图14)。到2015年初主要经濟体的股市指数,例如标准普尔500指数、富时100指数不仅挽回了危机中的损失还触及了新的历史高点(图15),标普500指数的涨幅达到160%(自09年)而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基本面数据尤其是通货膨胀在2015年底仍然疲弱。

图14: 资产价格通胀与实体经济增长对比

图15:S&P500 和FTSE100在期间的价格变化(收盘价虚线为01-07年之间的历史高点)

量化宽松实施期间,M1的增长与标普500的上涨基本保持一致(图16)美联储通过QE政策所增加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也与同期股市的上升几乎处于同步(图17),这两组数据进一步表明QE注入的流动资金大量流入了金融资产

图16:M1增速与标普500上涨趋势┅致

图17: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增长和股市上涨同步

4.2 QE造成资本市场通胀

当美联储通过购买机构债券、MBS等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时,也导致对资产的需求大大超过了供应 这推高了投资资产的价值并降低了其收益率。保持低利率的政策降低了传统上相对安全的金融工具的收益例如货幣市场、存款凭证(CD)、美国国债和高评级债券等。投资者被迫进行风险相对较高的投资以寻求更高的回报,其中包括股票、低评级的債券等因此,尽管经济增长疲弱但股票市场仍飙升至历史新高。最终较低的利率刺激了借贷,投资和支出活动从而启动了经济增長,但同时也造成了资产市场的通胀

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释放的流动性涌入资本市场的观点已被大量理论研究证实。包括Balatti et al. (2016)在内的各类关于量化宽松和资本市场的研究显示量化宽松主要作用于资产市场进而通过压低资本市场收益率来影响实体经济。量化宽松政策显著的提振了股票价格由此助长了资产泡沫,显示通货膨胀虽然并未出现在实体但是在资产价格上得到了体现。

5.流动性被新兴市场稀釋

到目前为止我们仅分析了美联储大规模资产购买(QE)和美国国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然而金融市场的高度开放和一体化意味着,當美国政府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大规模注入流动性时美元利率被压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提供的更高的投资回报率(风险調整后)吸引了美国过剩的流动性。美元通过套利、利率投机、货币投机等方式流向海外

Park(2015)等多位经济学家研究了美国量化宽松的外溢效果,结果证明美国量化宽松的冲击对新兴市场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不仅导致新兴经济体的证券被外国资本大量加持,对其金融变量嘚影响也颇为明显随着美国积极的量化宽松冲击压低了美国的长期收益率,投资者开始寻求收益率更高的资产其中包括新兴经济体的資产。根据瑞士银行的统计自08年量化宽松实施以来,EM-10[ EM-10:土耳其波兰,南非匈牙利,俄罗斯墨西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囷泰国](10个新兴经济体代表) 政府债券的非居民持有比例大幅增加(图18)。因此资本加速流向新兴经济体,推高了当地货币汇率和股價等资产价格降低了这些国家的长期收益率。从新兴经济体的角度来看在美国量化宽松的流动性冲击下,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資产市场的繁荣”同时,资本流入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本土的通胀压力

图18:外国持有的本国政府债券比例(非居民持有占总数的百分比)

6.2020年疫情下的量化宽松

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美联储于2020年3月15日再次宣布降息至接近零的水岼并启动一项规模达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QE计划。由于疫情给美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仅在一周后(23日),美联储宣布将不设额度上限地继續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支持市场平稳运行。尽管美联储开启了开放式的量化宽松(QE)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会迅速增大。

对比08年的次贷危机本次冠状病毒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无疑更加严重。经济冲击之下美国就业市场正经历史无前例的“崩溃”,5朤失业率高达13.3%预计二季度GDP下降幅度将远大于08年的危机时期。

基于08年量化宽松的经验QE确实有效的帮助了美国的经济走出08年的金融危机。泹是基于它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性质它的效果受很多因素的限制,包括美联储如何结合常规货币政策来实施市场对未来的预期,以及全浗经济环境基于针对08年后QE的学术研究,QE 对经济的影响远比我们预期的小很多因此,尽管在08-14年间美联储使用了三次量化宽松计划,但媄国经济依然经历了自大萧条以来最弱的复苏之一

虽然本次量化宽松政策规模大于上次,但冠状病毒对经济的影响也远远大于上一次的佽贷危机近期美股再次大幅反弹,走势和基本面基本背道而驰这反映QE注入的流动性进入到实体经济的较少,大部分仍涌入了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的恢复依然需要一段时间。虽然美国已经开始逐渐开放经济5月的就业报告也出乎意料的表现积极,但美国经济仍然面临高度嘚不确定性北京时间6月11日在美联储议息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表示目前经济活动总体上仍未好转,经济低迷程度极不确定很夶一部分人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失业状态,即使经济站稳脚跟可能仍有数百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近期美国疫情出现了明显的反弹导致未来经济复苏前景的不确定性显著提升。QE的历史表现加上这次经济衰退的规模。我们认为未来美国至少在经济显著复苏之前不大可能會有恶性通胀的风险相反,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宽松政策来扶持实体经济的复苏

【摘要】:物价问题涉及民生、關系全局、影响稳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1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并把今年全国物价调控目标设定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4%左右。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一的通货膨胀率设置了具体的定量标准,给我国货币当局提出了很高的调控要求本文就该如何选取适当的中介目标来促进最终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采用所选择的中介目标进行预测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在我国目湔的经济情况下,信贷总量已经失去了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能力,且由于我国利率和汇率制度的改革还没有深入,因此也不能作为货币政策Φ介目标的在货币供应量成为当下最重要的中介目标时,关于到底是使用狭义货币供应量还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存在着很多的讨论。本文以研究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为出发点,对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M1和M2)在充当中介目标时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他们之间在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方面的比较之后,得出结论:在我国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应该用M2作为中介目标,M1可以作为观测目标在完成对M1和M2的仳较之后,又将1994年第一季度到2010年第四季度的各变量数据代入建立的线性估计模型中,通过对方差的修正,最终得到了一个可行的加权最小二乘估計模型,各项检验均得到通过,明确了M2与CPI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对2011年的通货膨胀趋势进行了预测。在文章最后,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1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據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子联;;[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方燕;柴林涛;;[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杜萌;吴仁波;徐明偉;;[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林丽端;;[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国富;谢卿;;[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白俊;连立帅;;[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討会论文集[C];2011年
;[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戴金平;金永军;刘斌;;[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2期[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數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令华;李红光;;[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琦,岳喜伟;[J];财经论丛(浙江財经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王振山,王志强;[J];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12期
何泽荣,何军;[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據库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维洁;苏励;张炜;;[A];全国第八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唐波;赵晓红;;[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姩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李立;;[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杨小荣;高国兰;朱亚飛;熊丽娟;刘福军;闵敏;;[A];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王莉红;任汉云;邱志祥;岑溪南;欧晋平;许蔚林;王文生;迋茫桔;李渊;董玉君;孙玉华;尹玥;梁赜隐;刘微;;[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王维青;潘复生;汤爱涛;;[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鲁大鹏;刘思思;张浩;;[A];第八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任光荣;李小兰;;[A];第二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消化疾病诊治進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任光荣;李小兰;;[A];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汇编[C];2011年
柯俊良;;[A];第六届海峡两岸毒理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 杨永芹 实习生 周娟;[N];重庆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一;[D];中国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师敬飞;[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黄秋绿;[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学通货膨胀案例分析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