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基础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人才,要在全社会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系统工程---深圳特区报
第A23版:专题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特区报头版
第A02 : 导读·评论
第A03 : 广告
第A04 : 广告
第A05 : 要闻
第A06 : 广告
第A07 : 广告
第A08 : 要闻
第A09 : 要闻
第A10 : 要闻
第A11 : 要闻
第A12 : 要闻
第A13 : 中国新闻
第A14 : 中国新闻
第A15 : 中国新闻
第A16 : 国际新闻
第A17 : 国际新闻
第A18 : 体育新闻
第A19 : 体育新闻
第A20 : 广告
第A21 : 大都会新闻/专题
第A22 : 大都会新闻/综合
第A23 : 专题
第A24 : 城市印象
第A25 : 城市印象
第A26 : 专题
第A27 : 大都会新闻/深圳·社会·法治
第A28 : 大都会新闻/深圳·文教
第B01 : 今日财经/广告
第B02 : 今日财经/视点
第B03 : 今日财经/产经
第B04 : 今日财经/证券
第C01 : 综艺·副刊
第C02 : 副刊/诗词人间
第C03 : 综艺
第C04 : 综艺
第D01 : 阅读周刊
第D02 : 阅读周刊/书在线
第D03 : 阅读周刊/书世界
第D04 : 热读连载
第E01 : 乐活周刊
第E02 : 玩家
第E03 : 玩家
第E04 : 丽人
第E05 : 居家
第E06 : 养生
第E07 : 邻城
第E08 : 行走
第E09 : 职场
第E10 : 聆听
第E11 : 光影
第E12 : 闲情
第E13 : 宠物
第E14 : 双语
第E15 : 乐园
第E16 : 强档
第F01 : 温馨家居
第F02 : 温馨家居
第F03 : 温馨家居
第F04 : 温馨家居
第G01 : 超级楼市
第G02 : 超级楼市/地产热线
第G03 : 超级楼市/名企动向
第G04 : 超级楼市/地产智库
第G05 : 超级楼市/地产智库
第G06 : 超级楼市/地产智库
第G07 : 二手楼市
第G08 : 家电世界
哈工大副校长丁雪梅在第十三届人才高交会高峰人才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发展中的大国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系统工程
庄瑞玉 通讯员 吴续甫/文 吴铠峰/图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发表主题演讲。
  出席人才高峰论坛的嘉宾。
&&昨天上午,深圳人才大市场7楼报告厅里,400多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士济济一堂,参加第十三届人才高交会高峰人才论坛。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发表主题演讲,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中国已具备培养大量创新人才的条件、政府和社会应创造怎样的环境、大学如何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就《发展中的大国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精彩阐述。&&■
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通讯员 吴续甫/文 吴铠峰/图&&创新奇才能改变世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丁雪梅以此开篇,阐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出一大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才能取得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才能产生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文化艺术成果。&&“就像不久前逝世的乔布斯一样,杰出的创新奇才能够影响并且改变世界。”丁雪梅举例说,iPod、iTunes、iPad、iPhone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乔布斯凭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不断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是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乔布斯留给世界的,不仅是由他一手缔造、从零起步,市值近3500亿美元、富可敌国的苹果帝国,他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富在于“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创新精神。&&转型期中国急需大批创新人才&&“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急需大批创新型人才。”丁雪梅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三个转变。第一、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也就是从高投入、高耗费、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向高效益、高技术、低能耗、少污染转变;第二、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到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第三,从高等教育薄弱到高等教育大国到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大批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对中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丁雪梅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必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国家,有了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中国必将傲然于世界!&&我国具备培养大量创新人才条件&&我国已具备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条件!丁雪梅解释说,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科技的投入大幅增加,证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重视。而我国高校发展日益尖端,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10月6日公布的“2011-2012年度全球大学排行榜”中,我国大陆地区共有10所大学进入前400名。这个数据在6年前只有北大、清华两所高校,而且还是靠近400名。现在北大、清华已经挤进前100名了。此外,我国出现了一批国际高水平学科,其中“985工程”学校进入ESI数据库的学科数量,从2001年的40个增加到2008年的140个,翻了接近两番。&&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风生水起。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和地方主要采取税收减免、股权激励、科技计划、项目用地、金融保险、出口信贷等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以中国一汽集团、海尔集团公司、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联想集团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生力军。&&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系统工程&&“然而,创新型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而且现实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成功构成方面,原始性创新少,高端产品自有知识产权占比小等。”丁雪梅话锋一转,提出了弊端。她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决不是仅靠大学就能做到的事情,而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努力。&&从社会方面,丁雪梅觉得全社会都应该珍惜、保护孩子们(儿童、少年、青年)的好奇心!都应该珍惜、保护他们对学习知识、探索未知的渴望!“我国现在的应试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还可能扼杀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丁雪梅举例说,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在结束高考进入大学后反而沉溺于各种娱乐,甚至有些高考分数很高的孩子进入大学后长期罢课,导致很难毕业。“热爱是最好的导师。创新人才必须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究的兴趣。只有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才能去主动探索和创造。”丁雪梅说。&&谈及高考这个“独木桥”,丁雪梅引用了白岩松的一句话:“中国高考有万千毛病,但却是目前最公平的。如果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那么在必须通过考试选拔大学生时,我们的社会能不能有多元化的人才成长途径、多元化的成功之路,让孩子们不必千军万马去挤那条独木桥?&&丁雪梅曾在瑞士读书工作过,她举例说,瑞士整个社会对人才成长的心态非常平和。虽然只有30%左右的人能够进入大学,多数孩子进入职业学校或者专业培训机构,然后走上职业成长道路。对于他们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喜欢干什么,特长是什么,从而决定将来是上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同样能够成为很好的人才。虽然瑞士大学生比例那么低,但是瑞士一直保持着高质量的经济和科技水平。&&深圳博士后工作站很成功&&在政府层面,丁雪梅觉得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大刀阔斧地改革科研管理方式,使教授们能真正“沉”下来,专心于人才培养,提高高水平人才资源的利用。丁雪梅提到,当下相当部分知名专家忙于大量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和出席各类评选鉴定会议,这极大分散了他们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时间。“高水平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太低,国家应该改善科研管理体制。如果这种状态不改变,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肯定受到影响。”&&丁雪梅还建议,应该实行科学与开放的成果转化体制,使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和完整地向产业和社会传播。制定有利于学校与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政策。&&对于如何能够培养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型”创新人才,丁雪梅觉得深圳的博士后工作站模式就很成功。“就以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为例,通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培养博士后,为企业转型、产品升级换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博士后留深工作的比例也很高,为深圳培养和留住了不少高端人才。”&&人物:&&丁雪梅&&丁雪梅,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授。&&1991年赴瑞士学习及工作,1995年10月获瑞士洛桑联邦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接着在洛桑联邦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1996年6月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回国。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在高等教育领域,丁雪梅教授长期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她主持工作期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探索和进行了多项全国领先的改革,得到了全国研究生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丁雪梅多次参加高水平国际交流活动,并多次在欧洲举行的高层国际高等教育论坛上作主题发言。&&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丁雪梅还进行光纤传感与测量技术、光电信息检测与测量仪器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共培养博士生、硕士生40余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日正式成立。该中心设在国家图书馆内,主要负责规划工程的总体
您现在的位置:
& 第十三届高交会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全社会系统工程(组图)
深圳特区报 A23 专题
庄瑞玉 吴续甫 吴铠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发表主题演讲。    出席人才高峰论坛的嘉宾。  昨天上午,深圳人才大市场7楼报告厅里,400多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士济济一堂,参加第十三届人才高交会高峰人才论坛。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丁雪梅发表主题演讲,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中国已具备培养大量创新人才的条件、政府和社会应创造怎样的环境、大学如何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就《发展中的大国视角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精彩阐述。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通讯员 吴续甫╱文 吴铠峰╱图  创新奇才能改变世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丁雪梅以此开篇,阐述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出一大批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才能取得满足国家战略需要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才能产生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思想文化艺术成果。  "就像不久前逝世的乔布斯一样,杰出的创新奇才能够影响并且改变世界。"丁雪梅举例说,iPod、iTunes、iPad、iPhone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乔布斯凭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把电脑和电子产品不断变得简约化、平民化,让曾经是昂贵稀罕的电子产品变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乔布斯留给世界的,不仅是由他一手缔造、从零起步,市值近3500亿美元、富可敌国的苹果帝国,他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富在于"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创新精神。  转型期中国急需大批创新人才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急需大批创新型人才。"丁雪梅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三个转变。第一、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也就是从高投入、高耗费、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向高效益、高技术、低能耗、少污染转变;第二、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到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第三,从高等教育薄弱到高等教育大国到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  "大批量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对中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丁雪梅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必然是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国家,有了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中国必将傲然于世界!  我国具备培养大量创新人才条件  我国已具备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的条件!丁雪梅解释说,近年来国家对教育、科技的投入大幅增加,证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重视。而我国高校发展日益尖端,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10月6日公布的"2011-2012年度全球大学排行榜"中,我国大陆地区共有10所大学进入前400名。这个数据在6年前只有北大、清华两所高校,而且还是靠近400名。现在北大、清华已经挤进前100名了。此外,我国出现了一批国际高水平学科,其中"985工程"学校进入ESI数据库的学科数量,从2001年的40个增加到2008年的140个,翻了接近两番。  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风生水起。近年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和地方主要采取税收减免、股权激励、科技计划、项目用地、金融保险、出口信贷等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以中国一汽集团、海尔集团公司、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联想集团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础,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生力军。  创新人才培养是社会系统工程  "然而,创新型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而且现实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成功构成方面,原始性创新少,高端产品自有知识产权占比小等。"丁雪梅话锋一转,提出了弊端。她认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决不是仅靠大学就能做到的事情,而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努力。  从社会方面,丁雪梅觉得全社会都应该珍惜、保护孩子们(儿童、少年、青年)的好奇心!都应该珍惜、保护他们对学习知识、探索未知的渴望!"我国现在的应试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还可能扼杀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丁雪梅举例说,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在结束高考进入大学后反而沉溺于各种娱乐,甚至有些高考分数很高的孩子进入大学后长期罢课,导致很难毕业。"热爱是最好的导师。创新人才必须对未知世界充满探究的兴趣。只有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才能去主动探索和创造。"丁雪梅说。  谈及高考这个"独木桥",丁雪梅引用了白岩松的一句话:"中国高考有万千毛病,但却是目前最公平的。如果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那么在必须通过考试选拔大学生时,我们的社会能不能有多元化的人才成长途径、多元化的成功之路,让孩子们不必千军万马去挤那条独木桥?  丁雪梅曾在瑞士读书工作过,她举例说,瑞士整个社会对人才成长的心态非常平和。虽然只有30%左右的人能够进入大学,多数孩子进入职业学校或者专业培训机构,然后走上职业成长道路。对于他们的孩子???说,最重要的是他们喜欢干什么,特长是什么,从而决定将来是上大学还是上职业学校,同样能够成为很好的人才。虽然瑞士大学生比例那么低,但是瑞士一直保持着高质量的经济和科技水平。  深圳博士后工作站很成功  在政府层面,丁雪梅觉得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大刀阔斧地改革科研管理方式,使教授们能真正"沉"下来,专心于人才培养,提高高水平人才资源的利用。丁雪梅提到,当下相当部分知名专家忙于大量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和出席各类评选鉴定会议,这极大分散了他们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时间。"高水平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太低,国家应该改善科研管理体制。如果这种状态不改变,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肯定受到影响。"  丁雪梅还建议,应该实行科学与开放的成果转化体制,使创新成果能够快速和完整地向产业和社会传播。制定有利于学校与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政策。  对于如何能够培养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用型"创新人才,丁雪梅觉得深圳的博士后工作站模式就很成功。"就以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为例,通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学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培养博士后,为企业转型、产品升级换代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博士后留深工作的比例也很高,为深圳培养和留住了不少高端人才。"  人物:  丁雪梅  丁雪梅,哈尔滨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授。  1991年赴瑞士学习及工作,1995年10月获瑞士洛桑联邦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接着在洛桑联邦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1996年6月根据学校工作的需要回国。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  在高等教育领域,丁雪梅教授长期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她主持工作期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研究生教育中探索和进行了多项全国领先的改革,得到了全国研究生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丁雪梅多次参加高水平国际交流活动,并多次在欧洲举行的高层国际高等教育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在从事管理工作的同时,丁雪梅还进行光纤传感与测量技术、光电信息检测与测量仪器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50余篇,共培养博士生、硕士生40余名。格式:pdf&&&
贡献者:Lilballa143
上传时间: 18:26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湖南人才研究报告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2.53MB
所需积分:& 90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教学科研融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doc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教学科研融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doc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7:15:0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教学科研融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doc.DOC
官方公共微信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点击数:2254&&&&更新时间:&
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2008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发言摘编
  编者按: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中国教育在线、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协办的2008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于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0多所著名大学、中学的校长,围绕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这一大会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开幕式致词】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刘仁镜
  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 史习江:
  大学和中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在我国已经各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制度,问题在于,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把这两个阶段分别加以认识和研究,而对于如何统筹衔接好这两个阶段的教育问题研究不够。
  今天,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正面临社会对其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要求,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应探讨解决大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衔接问题,让大学和中学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保持步调一致。
  为了加强大学阶段和中学阶段两个教育体系的沟通和对话,我们从2007年起,搭建了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这个平台,希望能推动大学、中学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王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显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这需要政府、教育单位、教育生产服务机构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最为关键的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
  面向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应当具有全球视野,为全球化经济培养人才,应当具有从形式到内容、从思维训练到人格培养的开创模式。
  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一个长期植根于教育、服务于教育的出版社,也应该在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杨力:
  今年是中央美术学院校庆90周年。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美术学院审时度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在已由单一的艺术院校发展为包括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和基础人文学科的综合性美术学院,先后建立了中国画、造型、设计、建筑、城市设计和人文6个专业的教学分院。在艺术创作、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始终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中央美术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艺术个性的培养,强调不拘一格、因材施教,所以,我们很高兴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以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为主题的校长峰会,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会,为大学和中学的广泛合作提供机会和平台。
  读书种下聪明果实践开出智慧花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总督学 柳斌
  当前,社会上有两种倾向,一是教育国际化,二是教育精英化。在这里,我呼吁大家对教育界目前这两种倾向多进行一些思考。我们应该慎言国际化和精英化。
  我觉得,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在这里,我提出5句话、6个字。
  第一,重视知识积累。重视知识积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要提倡读书,提倡读书的概念,不是只读一套教材。只读一套教材是不够的,整个教育界,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要养成非常浓厚的读书氛围,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最基础的东西。
  第二,要提倡理性怀疑。现在中小学的教育很缺这点,我们不是提倡怀疑,而是提倡要相信标准答案。我们的考试制度就是唯标准答案是从,这可能是一个有巨大负面作用的东西,对我们教育的影响,对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影响都不好。我们不是提倡怀疑一切,不是夜不能寐、浮想联翩、胡说八道,我们要提倡理性怀疑。因为只有富有想象力的人,才能够对现成的东西提出某些怀疑,而这些怀疑如果是理性的,就值得提倡。
  第三,强调客观依据。怀疑应当是有依据的,要强调有客观依据。没有客观依据的乱怀疑、瞎怀疑,那就不值得提倡了。
  第四,鼓励多元思考。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鼓励思考比较少,鼓励多元思考就更不够了,这是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我一直认为,考试制度必须改革,不是取消,而是改革。考试的目的不是作为一把筛子,通过它筛出可教育的人才,而把那些不可教育的学生筛下去。考试不应当是一把筛子,而应当是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的一种手段,应当是我们教师检查我们教育效果、教育得失的一种手段。
  第五,重视实践。我们的教育,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当加强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尤其是我们要鼓励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还是大学后走向社会,都要有一种置身于实践,尤其是群众性的实践洪流的心理准备。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想要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是很难的,因为人才归根结蒂是在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
  我把以上的5句话归纳为6个字,就是“读书、思考、实践”。我们抓住了读书、抓住了思考、抓住了实践,创新人才就会脱颖而出,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
  为了强调读书、思考、实践,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一篇《读书与思考》的文章,我昨天想了一下,把读书、实践与一个人的聪明、智慧联系起来,写了一幅对联,这副对联是:读书种下聪【主旨演讲】
  优秀的创新人才有哪些特征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王广谦
  关于创新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题目,近几年讨论得比较多,大家都在关心这个问题,观点上的争议并不大。难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做,以及能不能做得到、能不能做得好。
  诺贝尔奖获得者,每年媒体都会报道。我们分析过,获奖者通常有几个共同点:都对所从事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并且都固守在这个领域,没有多少跳槽的;都有很好的科学素养,受教育的大学结构和工作的大学结构,以及周围的老师和同事都是一流的;都具有献身科学的精神;都有创新性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先进的研究方法;都有平静的生活,都有宽松的环境和闲适的心态;都充满了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爱心和责任感。
  我们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哪年才能获奖呢?分析一下我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分析一下我们现在的人才状况,大家都会得出各自的结论,例如,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太浮躁了,我们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等等。
  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与这个社会、民族的科学素养有关,与这个社会、民族的价值取向有关,与这个社会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有关。除此之外,还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有爱心才能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有责任心才能造福于人类。
  今天夏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作《比上哈佛更荣耀》,收录的是2006年美国高中毕业生中获得美国总统奖的部分获奖人,从获奖者的感言中,我可以总结出几点:首先,他们从小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家庭条件都并不怎么优越,但都是在快乐和鼓励中成长起来的。其次,他们中学时代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并从中获得乐趣和社会知识,他们一上中学的时候就知道,大学喜欢那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心他人、心怀社会、全面发展的学生,所以在中学的时候都在努力。最后,他们进入大学后刚刚半年时间,就能够进行独立性思考,并且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在我看来,小学生主要是快乐成长,中学的时候应加强社会活动,到大学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好好读书和担起社会责任。
  形成“一条龙”培养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常务副校长 翟小宁
  一般都认为,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似乎与培养创新人才无关,大学才是人才的产地。但我们认为,如果把人才成长的过程比作一个人的机体,那么中学阶段就是这个人的腰,腰部无力的人是站立不起来的。
  要造就一代杰出的科学人才,必须要把发现和着手培养这种人才的任务放到基础教育里面。基础教育要为具有发展潜能的优秀学生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大学阶段和未来的发展中真正成为创新人才。人大附中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主要有3个方面。
  首先,课程改革是中学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传统课程是以教材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载体、以传承知识为动力的,这样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利的。而这种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恰恰是创新人才最基本的素质。人大附中的课程改革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他们认识自己、设计自己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其次,创造发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
  上世纪90年代初,人大附中就把创造发明教育引入学生必修课的课堂,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创新,课程已日益完善并形成体系,形成了以创造发明课、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少年科学院为载体的多层次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人大附中先后有上千名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青少年发明科技竞赛中获奖。
  最后,延伸的课程开辟了培养创新人才成长的新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把课堂向外延伸,延伸到大学,延伸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延伸到科学研究的前沿,让学生与科学家亲密接触,知道科学研究是怎么回事,了解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就中学与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如何衔接的问题,我认为,要形成创新人才培养“一条龙”机制,要打通小学、中学、大学的培养路径,使小学、中学和大学携手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更加便捷的条件。因为,虽然大学是人才的终端产地,但中外高端人才在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上的差距,从教育的起点就开始拉开,在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而逐渐加大。
  基础教育同样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小学、中学、大学应该建立经常的联系和合作,共同设立课题进行专门研究,要充分发挥大学的教育科研优势,让更多的中学生到大学和科研机构去进行科学实践,让更多的中学生提前选修大学的课程,让更多的大学教授与中学生建立联系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
  研究型大学如何推动精英教育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进萍
  现代精英教育是国家培养英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是一种优质教育过程,是通过整合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管理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高水平的教育与教学。
  研究型大学如何推动精英教育,应该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宏观层面,首先,我们应坚持精英教育理念,明确精英教育的地位。我们应站在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实施精英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是并行发展的两种高等教育形式,一个突出的是质的概念,一个突出的是量的概念,两者并不矛盾。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是我国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其次,我们应区分高等教育层次,明确高校职能定位。学校类型不同、职能定位不同,培养模式和发展方向也会不同。各种类型大学各安其位,分层发展,从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上来说都是合理的。
  研究型大学应该明晰职责,摆正位置,集中精力推动精英教育。
  最后,我们应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大精英教育资金投入。
  推动精英教育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物质保障。为保证精英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国家和社会应增加对研究型大学的投入。这样,使研究型大学有一定的自主支配运行经费的空间和权力,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条件,确立适当的、有特色的精英教育模式。
  在微观方面,研究型大学应加大自身改革力度。要树立精英教育的理念,按照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和实施精英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转变招生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构建符合精英教育特点、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新体系。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建国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界定,理论界说法可谓五花八门。我们综合研究认为,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界定,是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进行。内在可以认为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统一,外在可以看成是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的统一。内在和外在协调统一,才可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我们归纳为“6个有”:有可贵的科学精神,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有坚韧的意志品质,有超前的创新思维,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有超常的创新成果。这6个方面作为评价创新型人才的标准,是相容和相互支持的,只有从这6个方面全面评价,才能得到相对科学、合理的结论。
  伴随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大潮,我国国民教育的各个层次,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但要彻底改变培养体制、培养模式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我们的措施和力度与一些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中追求稳定、听从长辈、不能说出自己见解等倾向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改变,仍存在不重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问题;学生评价体系和社会用人制度不尽科学和完善。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应特别注重3个方面。
  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文化氛围。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特别要倡导尊重个性,鼓励冒尖,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文化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宽松环境,允许学生犯错误,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敢闯、敢试、敢冒尖,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保护他们对科学研究领域的好奇心。
  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明确规定并创造条件,真正改变“填鸭式灌输”的教学模式。积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行研究性教学,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参与科学研究。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同时,还要通过实验和各种各样的实践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大力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用人制度。要坚持把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加快考试制度改革步伐,要完善高中学生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为高校选拔学生提供依据,加快统考科目、内容的改革,调整高校录取程序和办法。要构建各类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加快建立有利于人才多样化发展的劳动人事制度。
  一方面,要健全制度,在基础教育体系内部搭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立交桥,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搭建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为不同起点的求学者搭建畅通的成才渠道。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事业单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
  把右脑模式加入到教育过程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潘公凯
  我想就不同的思维模式与创意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谈一点体会。
  在近几年新浪网和《财经》杂志开展的中国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匿名测评中,中央美术学院一直排在前面。去年中央美院是学生满意度的全国第一名,当然这个不能作为官方评论,这是网上匿名的调查。
  为什么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对于学校这么满意呢?新浪网上也有一个调查和说法,主要的一条就是中央美术学院给了学生一个最好的创意平台。为什么在美术学院里面学生们感到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创意平台呢?我想这个东西可能跟中央美术学院作为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有关。我想诸位都是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大家都知道,在现代的大脑研究当中有一个成果,就是对左右脑功能的一种研究。左脑功能模式主要是用于逻辑思维,用于推理,用于时间性前后的顺序性的感受;而右脑主要是形象性的整体的一种把握,它的主要功能不是推理运作。这个研究成果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关联的。
  我们的右脑模式对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尤其是感悟和体验这个世界非常有用。所谓创意这个东西,在我们美术学院的人看来,往往是那些推理推不出来的东西才叫创意,完全根据公式能推出来的,恐怕只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我们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如何开发右脑模式这样一个问题。正是在这个方面,我觉得美术学院,包括音乐学院、戏剧学院,尤其是美术学院,在这方面是特别能够做点事、特别能够发挥点作用的。
  中央美术学院有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国的传统当中叫作感悟,有感觉然后悟了,这种教学模式是美术学院特有的。它是启发学生创意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在这个方面,中央美术学院对于整个教育的教育链恐怕能起到一种方向上的互动作用。我们在整个普及教育当中,也应当更多地把右脑模式加入到我们教育过程当中去。
  培养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现代人
 广西柳州高中校长 李昌林
  培养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现代人是我校在新世纪之初,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学生的历史机遇,提出来的办学理念。这个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健康心理和现代意识的构建,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描绘的教育蓝图。
  人格是左右一个人行动的外显和内隐因素,决定着一个人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学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必须承担起塑造健全人格的重任。自主发展决定着人们对生存方式的主动选择或构建,是一个人远离平庸、走向卓越的内在因素。优秀的学校,应当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精神,让自主发展成为学生立身处世的行为习惯。
  那么,什么是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现代人?我们认为,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把自已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人类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肩负传承文化传统,又能担当催生和浇灌新文化枝芽重任的人,还应当是既具有高尚情操和高远的理想要求,又有创设和谐环境能力的现代新型人才。
  培养人格健全、自主发展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提出后,我们通过以德治校工程、课程改革工程、现代教师培养工程、科研兴校工程、组织管理革新工程、特色建设工程、安康环保工程、校园更新美化工程8大工程为支柱,全力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学发展立足为大学输送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因此,有必要在中学教育教学与大学教育教学之间架设桥梁:其一,中学与大学结成教育联姻关系,积极开展大学教授到中学指导和上课、中学教师赴大学进修学习、大学组织毕业生到中学实习等合作活动。其二,中学邀请大学教授举办讲座,为学生组织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方面的报告会。其三,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共同研发或完善拓展型课程,形成合作建设拓展性课程的工作机制。其四,发挥大学教师在理论与政策研究方面的优势,组建促进中学管理、教育教学、评价改革方面的专家顾问团。
  为学生发展提供四大空间
 杭州文澜中学校长 任继长
  创新人才怎么培养?作为我们中学校长,应该有一种观念,有一种信念,就是要自己做出点事情来。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千方百计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我提出了4个空间的问题:自主学习的空间、积极思维的空间、开展活动的空间和充分表现的空间。
  应该让学生改变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把着眼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比如,自学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自己支配学习时间的能力,以及充分发表学术观点的能力,对于高中学生都格外重要。
  现在实行的是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价的制度,但我们不能让老师独霸课堂,要提倡多维互动,即老师、家长、学生、社会,甚至大学跟中学之间都要互动,建立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学生解放出来。
  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能够让学生坚持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他会想到自己的事情,我们应该让学生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课本拓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他所感兴趣的东西。
  在开展活动的空间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口、动脑、动手,不要把老师当作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应该让学生自行组织学生社团,自行克服学习中的矛盾和困难,自行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活动、参与青年志愿者服务,等等。
  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表现的空间,就应该鼓励学生出人头地,应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绝活、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要支持学生的小发明、创作、专利、发明、发表自己的作品,同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的才能发挥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和好奇心,让他们自己既动手又用脑,积极参与,积极合作,挖掘他们自身存在的潜能,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对此,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支持保障制度,让校长有所选择,让学校根据具体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造环境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 王殿军
  培养创新人才,应该在所有学生当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让创新人才自然涌现出来,然后我们加以引导,提供空间时间,让他们发展。
  每个学生都需要培养创新的素质,而不是一部分即将让我们瞄准、成为创新人才的学生需要素质的培养。简单来讲,创新素质应该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等。只要能够提供这样的平台,营造这样的氛围,倡导这样的风气,正确指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自然会被培养出来。
  对于创新素质,我很清楚,从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一直到学习方式,包括宽松的环境、时间、空间我们都欠缺。现在我们说,学生要花很多时间进行课外探究,可是他们的课一直从早排到晚,全部的时间都用在课堂上,回家赶快做作业,做到晚上12点才能完成,你能怪他们不花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不花更多的时间追求有兴趣的东西吗?他们没有这个时间。
  由于许多的创新探索没有显性结果,无法得到正确的评价,所以这样的做法不会得到鼓励,大多数学生最后选择放弃自己的兴趣,去一心一意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按照高考指挥棒做。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够聪明,不是他们没有天赋,而是我们没有这样的环境和条件。
  我认为,要有广泛的普及性才能有脱颖而出的天才或者是创新人才的出现。我们的培养模式一定要有一定的规模。我们乒乓球为什么好呢?是因为全国人民都喜欢打,自然会出世界冠军。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广大学生参加课外小组,而不是办特殊的班。我们希望把孩子从应试教育当中解放出来。
  我觉得创新人才很重要,但是现在不是缺少对重要性的认识,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给校长和老师们提供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如果有这样的环境,我坚信优秀的大学和中学都可以培养出令全社会满意的创新人才。明果,实践开出智慧花。
【圆桌论坛】
  主题一 创新人才有什么共同特质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高教中心主任 唐景莉
  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孙红培:
  近些年来,我们进行了很多改革,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本科招生,文化课的成绩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知道,即使是搞美术的,如果没有比较厚重的文化积淀,没有对社会发展深刻的认识,也不可能创造出能够流传历史的优秀作品。
  我个人感觉,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两个突出的主题,在整个教育界和社会得到了认可:一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保证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个就是时代意识、时代精神。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够促使社会涌现出我们民族长久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中央美院就向着这样一个方向在努力。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
  究竟有哪些人善于创新?我觉得从大的分类来说有三类人:第一类是理想家或者幻想家。他们不断去构思,通过他们的灵感、感悟可以提出来一些设想。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可以看到,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实际上都是起源于这一类人的理想和幻想,这种理想一旦被证实,可能就是比较大的创新。第二类是探索家。他们不断地揭示或发现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比如对我们有直接影响的有灯源、激光、核磁共振等物理和化学现象。第三类是执行者。他们把一些科学家的构想,把探索家所揭示的现象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我们生活中能够创造价值的东西,很多对我们目前的生活、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要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我觉得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要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培养探索精神。第二,要避免功利主义。第三,应当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尤其要启迪学生的智慧。
  东北师大附中校长李桢:
  我认为基础教育主要是培育一种创新精神,这很重要。而这种创新精神在学校的表现就是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看他们能不能提出问题,有很多观念和一些操作在中学层面做不到。要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形成一种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并成为一种文化、一种方式、一种习惯植根于他的学习生活当中,这样学生们才具有大学所需要的创新潜质。在高中阶段不能搞短期的功利性的创新平台和创新课程,要在高中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体现对创新精神的培养。
  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王东辉: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大量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我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拿服装专业来说,大家看到电视上的时装表演,感觉到很有创新、很有创意,但是真的冷静下来想想,感觉不实用,有的衣服无法穿出来。实际生活当中人们穿的衣服,需要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所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植于实践的土壤当中,不是漫无边际的突发奇想,站在实践平台上进行创新的人才,才是社会上需要的创新人才。
  主题二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
  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 王晓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陈平:
  我从培养大多数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角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第一,自主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要对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并不是放任自流。对于高等学校来讲,不能忽视检查和考核的环节,需要有效的推动才能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第三,从工科大学的角度,我觉得中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从学生来看,凡是以演绎为主的课程,学生接受起来都比较快,但有一些主要依靠归纳思维的课程,学生很难适应,感觉抓不住要点,教师讲得不系统。演绎是以知识为本位,归纳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说到底是知识、能力和精神三者有机的结合,但是培养方式的确有区别。
  我国的科学人员归纳的能力不如西方国家,也就是从琐碎的事实中发现一般规律的能力不如西方国家的科研人员,我觉得这里面的关键还是教师。实际上学校教师进行科研,不光是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果他是基于归纳的理念的话,他会把基于归纳的方法也传递给学生,否则很多课程既没有理论体系,又讲不出道理来,最后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力,这跟小学的教育没有什么区别。
  北京物资学院院长王稼琼:
  单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特别是本科这个层面的创新人才培养来看,我个人的感觉是有量变,在形式上有很多变化,但是在质的方面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国家有很多客观的因素,跟我们的传统文化都有关系。我们对大学好坏的评价,如果还是执行现在行政色彩很浓的评价体系的话,我担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能停留在形式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让老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哪怕从收入的角度来讲。因为教师要花很多的精力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究式的学习,可能要花几倍的精力,而拿的薪酬跟一般的照本宣科的老师是一样的,这就影响了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一考定终身的现象长期得不到改善,学分制没有大范围、真正地实行。学生转专业也仅限于极小范围,真正能转专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因为孩子们入学的时候可能对学校不了解,可能对自己的爱好、能力、有哪方面的特长不了解,他爱好不够,能力特长可能不在这个方面,硬逼他去创新,恐怕很难。
  山东兖州一中校长杜金山:
  关于怎么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随着思考的深入,我觉得有两个字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放手”;如果用三个字,那就是“快放手”;如果用四个字,那就是“赶快放手”。在我们学校内部,我们的做法是三个“还给”: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校园还给学生。
  学校教育有两大责任,第一大责任是满足社会,第二大责任是引领社会。我们教育一定要引领社会,在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把家长会开到了社会上,开到了广场上,把学校办到了家庭里,让家长慢慢地学会尊重孩子,慢慢地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发展。
  主题三 自主招生和高考选才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招生考试就业周刊主编 姜乃强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
  考虑创新人才的发展,得考虑大学和中学的培养问题。我们很有必要从一个人不同的阶段去考虑智力和人格养成的过程。只有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真正使大学的教育和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我们主动加强不同学习阶段的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络。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大学生选拔这个问题。作为大学,在选拔优秀学生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多个方面的智力发展,或者是他的人格发展的问题。
  对于自主招生的改革,我们一定要关注:这样的自主招生原则是什么?我想第一个原则是要体现高校在选拔优秀人才过程当中的主导性。第二个原则是要体现高校对学校定位和发展理念的理解。第三个原则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很好地和中学的素质教育进行接轨。
  如果我们在自主招生的考核过程当中,又走了应试教育这条路,而不是关注人的发展另一个方面的话,就达不到自主招生原本的初衷了。自主招生的考试一定要体现这样一个导向,就是对人格发展的考核和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所不能够检验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地方进行一定的补充。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红:
  我们受教育部委托作了一个关于自主招生情况的调查分析。对于自主招生,总体来说,大学、中学的校长认为较好,家长认为一般的多一点。汇总各类受调查者的意见,认为应维持目前自主招生比例的声音最强。更有利于人才选拔的方式是什么呢?调查者多数认为还是高考好一些。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高校认为自主选拔更好,学生家长认为高考比较好一些。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校长孙伟:
  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在大学和中学都非常重要。我观察了一下,任何一种人才,其实都和艺术有关系。艺术和科学是共通的。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个人认为,在中学的阶段就非常重要,因为中学对一个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期,能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但是如果谈到选拔机制,我们觉得很为难。
  我们只能在体制或者是权利的范围内寻找各种各样的可能,但是高考确实限制了很多东西。
  主题四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人才
  主持人:中国教育报高教专刊主编 汪瑞林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爱林:
  我觉得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应该有一技之长,能够胜任某一项工作,同时要对社会和别人有责任感。社会要给学校、老师创造一个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的环境。关于通才和专才的讨论很多,我认为中学要培养通才,大学要培养专才。我们很多人认为从中学开始就要推行通才和精英教育,这个是不务实的。人才培养还要有一个顺序,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成人,在此基础上培养他成才,最后他自己慢慢在工作当中不断锻炼成长。
  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钟瑞添:
  首先,我比较反对在一个学校里面为了创新而开设创新的方法课。
  创新要不要讲究方法呢?肯定要,但是创新绝对不是靠方法和技巧能够实现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创新、基础创新方面作出成绩,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教育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其次,创新型人才一定要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考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造福。其实我们讲创新,本质上就是聪明才智的发挥,但是聪明才智不一定都可以造福人类。他可以用聪明才智投机、剽窃、造假,也可以谋取别人的财富。第三,社会创新型人才一定有很强的创新意识。
  同时,我们也需要氛围,这个氛围就是宽容,要允许失败。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
  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首先需要合格的人。如果人人都创新,天下就大乱了。什么是合格的人才呢?最低要求是做事必须用心和认真。再提高一点叫做执著,包括要有承受压力以及受委屈的能力。此外,还要有其他一些基本的能力,比如学习能力。学校不是培训机构,学校不是培养学徒工的工厂,学生可以不清楚、不了解、不懂实际的业务流程,但是他应具备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是很重要的。人生不可能在学校什么都学到,但是只要会在用心工作的过程中自己去学、去琢磨就可以了。
  我个人觉得,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和老师都很为难,他们处在夹缝中,要发挥作用很难。我觉得在培养一个人的过程当中,除了老师,家长的作用也很关键。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个教师,他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创新和素质教育这些理念。
<FONT color=#cc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
  值此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中国教育在线、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协办的“2008著名大学中学校长峰会”于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0多所著名大学、中学的校长参加了此次盛会,围绕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这一大会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大会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系统回顾与总结30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大会认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要抓住和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培养和选拔一大批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和引领世界知识创新潮流的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大会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
  大会呼吁,社会各界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当作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创新人才的成长与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教育环境。
  大会呼吁,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各个阶段的和谐发展,倡导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遵循教育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内在规律。
  大会呼吁,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选拔的标准,要通过加强幼儿园、小学、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加强各级教育机构教育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的衔接与互动,构建一个各教育阶段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体系。
  大会呼吁,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上承担更多的责任,积极探索和实践培养与选拔创新人才的新思路、新办法。
  大会呼吁,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培养与选拔创新人才的方法和途径,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国教育报》日第5、6版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_ 网站地图 _ 联系方式 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