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题:怎么看我国周边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

孟祥青:中国处于改善周边安全环境的关键期
来源:凤凰卫视日 14:06
  孟祥青:我觉得我看到安倍这个讲话以后,我有两个感觉,第一个感觉我感到惊讶,第二感觉我觉得安倍这个讲话,确实是别有用心而且目的阴险。为什么惊讶?我说作为一个政治家,作为日本的首相,能说出这么不负责任的话,而且带有攻击别国,攻击邻国的这样一种话,首先这是政治家起码的品德,起码的政治素质所不应该有的。那么另一方面呢,我确实又感觉到,这个讲话是别有用心的,或者叫目的阴险。我们都知道安倍在钓鱼岛问题上,特别是安倍作为右翼政府上台以后,不断的挑(衅),继续升温钓鱼岛的局势,继续在钓鱼岛问题上放狠话,而且采取强硬举措。一方面呢安倍又说,想通过跟中国的积极对话,来谋求这样一个改善关系的途径,而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又不断地升温钓鱼岛的局势,不断地提出新的挑衅的言论,甚至搞新的这样一个挑衅举动。  那么哪一个方面是安倍更真实的呢?所以在这个时候放出这个话,我想无非是达到三个目的,第一个在安倍即将访美之前,那么通过这样一种放言,通过攻击中国邻国呢,试图在这一次的访问当中,他获取更大的资本。就是让美国更明确地站在日本一边,把自己扮演成一个受害者的角色,好像中国需要这样的冲突,中国是冲突的根源,所以要求美国站在日本一边,来放这种言,来拉美国进一步地支持日本。而另一方面呢,通过这样一个喊话,我认为可能还有个阴险的目的,比如说他把南海这些国家,这些所谓的情绪调动起来,甚至呢通过这样一个喊话,希望跟中国有争端的这些国家,也跟日本结合在一起,向中国一块儿施压,跟中国对抗,所以我说他的目的非常阴险。  田桐:那么就今年2013年来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您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孟祥青:我认为今年以来,2013年我想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海洋这个方向,也就是说最近两年,我周边安全环境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来自海洋的安全威胁上升了。那么如果具体的分析,来自海洋的这样一个威胁的上升呢,仍然是我们今天观察周边安全环境走势的一个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比如说南海问题,虽然现在处在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在去年经历了南海局部紧张局面升温以后,特别是菲律宾挑起黄岩岛争端以后。那么现在处在一个相对平稳阶段,但是我认为这种平稳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并不意味着黄岩岛问题已经解决了,也不意味着南海问题,可以保持长期的稳定。有的国家某些国家仍然不罢休,而且还可能挑起事端,这个方向我们要保持高度警惕。那么另一个方向呢,东海这个方向,钓鱼岛,那么我们看到日本仍然在不断地挑衅。在钓鱼岛问题上,那么安倍政府今年增加了他的防务预算,是十多年来第一次增加防务开支。这种防务开支其中一个优先的方向,就是针对在这个所谓日本西南列岛,就是针对东海方向的,日本的预警系统的增强,军事部署的增强,甚至在西南岛屿部署它的军事力量,加强它的军事力量,所以我想这两个方向,仍然是影响今年这个,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背后还有美国的因素。  田桐:那么我们接下来呢,就请出孟教授为我们带来今天的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处于改善周边安全环境的关键期》,有请。  解说:周边安全环境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方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造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严峻化,复杂化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该如何面对周边安全风险的上升,《世纪大讲堂》《中国处于改善周边安全环境的关键期》正在播出。  孟祥青:我今天呢演讲的主题是,我们现在正处在改善安全环境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什么意思呢?我想主要的含义就是,我们最近两年周边安全环境,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海洋方向,应该说是严峻了,或者说这种严峻局面在持续。但是这确实是给我们周边安全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威胁,但是这种挑战如果我们把握得好,也可以把它变成改善安全环境的机遇。所以围绕这个主题,我们想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观点,第一个呢就是怎么看我们今天的周边安全环境,这样一个总体的局面。我把我们今天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简单的概括为总体稳定,局部严峻,安全问题呢更加复杂,而且安全的风险确实在加大。  首先我们说总体稳定没有改变,这个我就不再讲了,那么局部严峻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哪里?刚才我在跟我们的主持人交流的时候,我特别讲,谈到来自于海洋的安全威胁明显上升了,也就我们看到的去年以来,菲律宾在南海挑起黄岩岛争端,日本去年9月10号,采取所谓钓鱼到的“国有化”,“购岛”行动,使得这两个方向的局势都同时升温,而且争端都同时加剧,这在九十年代以来都是非常少有的。所以我们说来自于海洋的威胁,成为我们的主要威胁,这个方向的威胁明显的上升了,这是局部严峻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说今天的安全问题,比九十年代还要复杂,而且我们来自于海洋,这个方向的安全风险确实在上升。比如说日本政府不断地挑起钓鱼岛争端,那么在钓鱼岛这个方向,发生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就始终存在,如果有的国家仍然背弃,我们曾经达成的搁置争议这样一个原则,在南海挑起争端,那么在这个向,发生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也可能上升。所以我们说我们今天,确实面临着安全风险上升了,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大问题,第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今天的总体安全环境,怎么样来看待。  第二个呢我想谈谈,虽然我们最近两年,周边安全环境的复杂性进一步上升,甚至面临着周边安全的风险也在上升,面临的挑也在增加。我们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最近两年发生这些变化,对我们来讲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改善,我们周边安全环境的一次机遇。为什么这么讲?首先我想谈几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我们要看到今天呢,周边安全环境发生这个变化,它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我认为不是某一两个原因,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原因叠加,过去我们讲合力造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结果。比如说这里面有几个原因值得我们关注,第一个就是我刚才讲到的,美国提出重返亚太,亚太战略再平衡,可以说这是导致,我们周边局部紧张局面,升温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美国重返亚太,如果除了政治、经济、外交领域以外,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强在亚太的军事部署,尤其加强在我们周边,东亚地区的军事部署。比如说按照美国的计划,2020年之前还要把60%的军舰,六艘航空母舰而且60%的核潜艇,都要转移到亚太地区。如果我们看一看去年,1月5号美国新出台的国防军事战略报告,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这个国防军事战略报告,是在美国遭遇严重金融危机,处在这个振兴经济的关键点上,美国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对美国的全球的军事战略一个重大的调整。  这个调整我们概括为几句话了,第一句话全球收缩,地区进取,全球的范围,美国是一个收缩的态势,但是在某些地区它是进取。欧洲缩减,亚太增加,那么在哪里缩减,欧洲继续缩减,无论是它的军队员额、武器装备,都是一个缩减的趋势。在哪里增加,亚太增加,就是我刚才讲的,要把主要的先进的装备,部署在这个地区。第三句话,战略前置,兵力后撤,就是美国整个的它的军事战略、安全战略,整个的战略越来越关注亚太,而亚太的关注点核心又东亚,东亚的核心点又是东北亚和东南亚,就是它的整个战略关注点,越来越放在这个地区。但是在军事部署上,它把兵力向后撤,比如说在日本的冲绳基地的兵力,它下一步要海军陆战队要减少,减少部署在哪里,由第一岛链转到美国的第二岛链的核心,关岛,就是美国的属地关岛,转到甚至澳大利亚基地,转到甚至它的第三岛链夏威夷基地,就是它的兵力后撤。  之所以后撤它有几个主要原因,比如说美国判断说中国的中短程导弹,这个技术发展越来越先进,而且越来越精确,那么都是能覆盖日本基地,所以在这里过于集中的兵力部署,很可能它未来一旦发生冲突战争,美国就要遭受严重损失,它要把兵力更加分散化。当然它还有其他的更大的考虑,就是下一步要通过让,加强和日本的同盟关系,部分的从日本撤兵,也可以减少日本民众,对美国驻军的这种反感,都是多重考虑了。那么第三个呢,就是它的亚太的这样增加,这样一个加强军事部署,跟过去也不一样了。你看我们过去讲,只要美军在哪个地区加强军事部署,一个是增兵力,一个是扩大基地,一个是把所有的装备,包括它的保障基地、后勤补养基地都移到这里面来,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美国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以后,可以说捉襟见肘,未来十年美国要减少军费开支,总共要减少4800亿。  它怎么拿这么多的钱来这个地区扩大基地、增加员额,不可能,所以美国采取了新的一种部署方式,什么部署方式?比如说基地的分散化,基地的小型化,而且基地的移动化,就是多建移动式的平台。比如说它重返菲律宾的苏比克湾,苏比克过去是美国的传统的军事基地,但是它这一次的重返跟过去不一样,它把一些先进的装备放在这里。它的重返不是把所有的人员,包括家属,包括所有的维修基地都搬到这里,而是通过加强和菲律宾的联合军演,通过它的防卫部队的那样一个协定的所规定的,美国的军舰、军机不断地访问菲律宾,建立这样一种流动频繁的军事交往,来表明它的重返。再一个就是通过加强和日本、韩国的军事同盟,让这些盟国给它多分担一些责任。比如说让他们多出点钱呀,搞联合军演,越来越频繁,不都是美国人拿钱,谁跟他搞联合军演谁就要多拿钱,而且通过这种联合军演,还可以达到一个目的,我的装备在这里展示了一番,做了一个活广告,下一步你不得买我的装备吗?你不得买我的先进武器吗?美国又赚一笔钱,所以美国这样一个重返,跟过去已经不一样了,所以美国的这样一个举措,确实给周边带来了复杂因素,那么这是第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我们要看到造成我们周边安全环境复杂化、严峻化,特别是海洋方向的严峻化,就是周边这些小国。那么在南海,在东海挑起的这些事端,直接原因菲律宾去年4月10号,挑起黄岩岛争端,这是导致南海局部紧张局面的直接原因。日本在去年9月10号采取“购买岛”行动,那么可以说这是打破了过去中日两国曾经达成的,在钓鱼到争端上搁置争议的这样的一个默契,首先挑起事端,所以它们是挑起海洋争端的直接原因,直接背景。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应该说呢,冷战结束以后,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那么中国面临的威胁也越来越多元化,而且国家利益也客观上,向外拓展。那么国家利益的需求,应该说也进一步的上升了,特别是在面临着这些现实的威胁上升的情况下,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的责任更加重大了,应该说这个任务更加艰巨了,所以我们也不得不采取后发制人,一系列反制举措。所以我想这些背景,都是造成我们今天周边安全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呢,就是怎么看我们周边安全环境威胁挑战的增加,我想这里面一方面,我们要看到,造成这些复杂的原因当中呢,有客观的,但是更有像大国深度介入的这样一个结果,也有周边国家挑起事端的这样一个后果。但是同时一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保持高度警惕,就是我们讲,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我们绝不妥协让步,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问题上,我们绝不妥协让步,而且要加大维权的这样一个力度,我们要高度重视。  而另一方面我认为也不能过于紧张,也不能反应过度,比如说美国重返亚太,它是有多种原因促成的。那么它想达到的目的也是一剪多雕,想达到多重目的,比如说既想拉住盟国,又想让新的伙伴关系更加依靠于美国,在这里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它还想达到吓住中国,打乱中国的这样一个部署,甚至破坏中国战略机遇期这样一个目的。如果我们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这个方向,如果把全部的精力来进行跟美国的博弈。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我们就上当了,我们就可能中了美国的这个圈套,中了一些人的圈套,那么就可能破坏我们战略机遇期,就可能破坏我们这样一个,总体稳定的和平局面,我们就难以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难以实现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所以我们既要高度重视,要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的安全,但同时又不能反应过度。那么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保持一个大国的心态,要保持我们战略定力。也就是说今天呢,中国是一个大国,作为一个大国我们不仅要承担起,我们应该承担的一些大国责任,同时呢我们还要保持一个战略定力,就是要紧紧扭住我们的发展中心不动摇,要紧紧抓住我们的中心任务不动摇,不受外界干扰,而且不受外界任何的行动所迷惑,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观点。  解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当今世界关于中国的议论也越来越多,主权安全与和平发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中国正处在改善周边安全环境的关键期?如何能将周边安全的风险挑战转变为机遇?《世纪大讲堂》《中国处于改善周边安全环境的关键期》正在播出。  孟祥青:那么第三个观点呢,我想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改善安全环境的一个关键期,但是今天的中国呢,又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国。我们为什么讲独一无二,也就是说独一无二表现在,没有第二个大国像中国这样,我认为是五大特点集于一身。第一个特点,中国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瓶颈、矛盾问题,我们都遇到过,这个压力很大。第二,中国是当今世界,重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自于西方的意识形态的压力,我们的压力显然是最大的。第三,中国是当今世界尚未完全统一的大国,我们的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那么这个这个压力很大。第四,中国是地缘环境最复杂的大国之一,我们是陆海兼备的国家,既是一个陆上国家,同时又面临着海洋,我们来自于陆海两个方向的威胁,都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长期化的趋势,海岸线长,陆地边界线也很长,而且我们还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情况。在我们的周边邻国当中,既有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也有当今世界最贫困的国家。那么各个情况非常复杂,所以面临着这样一个复杂的地缘环境,要改善我们的地缘环境困难也很大。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背景,中国是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正在崛起,什么意涵呢?我想至少有两个大意涵,第一个意涵,说明我们的实力,在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地上升,可以说这是我们中国人,多少年以来长期的梦想。而且二十一世纪,我们不是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得,眼看我们就要实现这个目标了,所以这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一个方面。但是另一个方面,也正是由于我们的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影响力不断地扩大,所以才引起了世界的广泛的关注,世界关注你,也在议论你。所以当今世界大家看到,有关中国的议论是越来越多了,有正面的议论,把中国的发展当成一种机遇,把中国,要搭中国发展这样的快车,这是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如说,中国强硬论,中国威胁论。还有第三是两面的,中国责任论,为什么说中国责任是两面呢?一方面呢,我们确实要负作为大国的责任,我们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时呢我们又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所以我们要承担起我们应尽的责任。但是在中国责任论当中,也有一种声音就是希望中国承担,本来不应该由我们承担,或者我们现在能力和实力,还承担不了的责任,这是我们所不能做到的,所以中国责任论是两个方面,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  那么在这种舆论的压力下,特别是中国威胁论这个舆论的压力下,我们面临着整个的这样一个舆论环境,由此舆论环境带来的压力也在增加。如果我们看一看,历史上崛起中的大国,我认为都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叫做大国崛起的准备期,可以说我们前二十年改革开放,顺利度过了这个阶段。第二个时期大国崛起的摩擦期,也就是说到了第二个阶段,一些我们叫守成大国,守成国,或者叫一些对你抱有疑虑、戒心,比较重的国家可能会打压你,可能对你的发展表示极大的疑虑。所以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守成国和崛起的大国之间的这样一个摩擦,或者说这样一个摩擦期。  那么摩擦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也是一个国家在崛起当中的关键期,一个国家在崛起当中的转型期,高危期、矛盾凸显期,甚至也可以说是危机频频爆发的时期。比如说当年美国就经历过这个时期,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都经历过这个时期,我想我们中国也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时期。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年中国和国际社会,特别是周边一些国家,那么正处在一个战略摩擦的高发期,不管是在经济贸易上,还是在海洋领土争端上。所以对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我们要用正常的心态来看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往往在一个国家处在挑战增多的时候,如果你利用得好,也可能变成一个你的机遇。  如果我们回忆一下,比如说去年黄岩岛争端,不是我们挑起来的,是菲律宾挑起来的。那么这是一场危机事件,什么叫危机?危险之转机,也就是说你利用的好,就会化危为机,化险为夷,化危为安,反过来讲如果你利用不好,你的安全风险,就可能进一步的陡然上升。那我们看到在处理黄岩岛危机问题上,我们一方面坚持我们的原则立场,另一方面采取后发制人,采取了一系列反制举措。所以黄岩岛危机,基本上处在一个可控的局面,我们今天在黄岩岛危机当中,处理的比较稳妥。所以我们今天我们看到,我们已经宣布农业部,我们渔政部门,在2013年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要看好黄岩岛,就是要在这个地区,继续坚定的维护我们的主权和海洋权益。这就是我们利用危机的一个很成功的一个范例,有人把它叫做黄岩岛的一种模式,至于说是不是模式,我觉得可以探讨,因为它不一定适合于我们解决其他海洋争端的,这样一个普遍的做法,但是至少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所以我历来认为,对一个国家的机遇和挑战,它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历来反对把这两个问题截然分开。比如说这个就是我们的机遇,那个就是我们的挑战,往往是一个一个硬币的两面,就是说对一个问题,你关键是怎么看,关键是怎么利用,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战略,采取什么样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政策的问题。也就是说你利用得好,它就是一次机会,你利用不好它就是挑战,就是危机,所以关键是我们怎么做。  那么最后一个观点,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学界,在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中国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国家大战略,是坚走和平发展这样一个道路,就是我们的大战略是和平发展战略。而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定的维护国家主权,包括领土、海洋权益,那么这两个方面是不是有矛盾呢?我想二十一世纪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包括我们实行这样一个和平发展战略。2011年9月在我们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和平发展》,这个白皮书当中已经阐述的非常清楚了,也就是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基于五千多年以来,那么中国的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就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的核心,我们把它概括和合文化,这是我们的文化精髓,同时也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贯实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基于我们在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当中,一些成功的经验的一个总结,当然更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的成功经验,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得益于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基于对五百年以来,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得出的一个结论,也就是说在历史上大国崛起,都走了一个战争的道路。因此一些大国在战争中不是失败了,就是给人类带来了灾难,而且我们今天要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就是和平发展道路。这个道路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于周边国家,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所以这是我们的一个根本战略选择,不是一个权宜之计。所以在任何时候,我认为我们都不能动摇,都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但是今天我们确实看到,我们周边安全环境在某些方面趋于紧张,我们面临的威胁挑战在增多,尤其是在海洋方向的威胁,成为我们今天的主要威胁。那么我们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和使命,去年以来,为了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我们也看到我们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制举措。  那么主权安全和平发展战略,是一个什么关系呢?我认为这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以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为代价,绝不以牺牲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代价,而且要在坚定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问题上,也要坚定不移,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问题上,来推进和平发展事业。  所以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来管控危机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这些危机事件,怎么样让这些危机事件,保持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让这些危机事件既坚定地维护我们的国家主权安全,同时又不让这些危机事件失控,同时又让它限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我想这样一个底线呢,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国家主权安全的底线不能突破,也就是说不能以牺牲国家的主权安全为代价,来乞求所谓的和平;第二个和平发展的这个局面不能被破坏;第三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和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这样一个目标不能被中断。我想我们坚守着这三条底线,就能把这两者的关系处理好,这是我们今天演讲的主要话题,也我的主要观点,谢谢大家。  解说:历史上的大国崛起,多采用搭便车与挑战守成大国的方式,中国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该如何取得突破。奥巴马第二任期,新政府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持何种态度,朝鲜危机升级,如何看待东北亚局势走向,《世纪大讲堂》《中国处于改善周边安全环境的关键期》正在播出。  田桐:感谢孟教授,刚才给我们带来的精采演讲,那么现场的观众朋友也有自己的问题,想跟孟教授来请教,您好。  现场观众:我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就是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他有一个观点就是说一个地区的,如果出现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那么它的周边的国家会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搭车,还有一个就是选择制衡。  孟祥青:对。  现场观众:那么我们发现,其实无论是菲律宾还是越南,就是这些中国的有一部分邻国吧,还是选择了就是制衡的这道路,然后借助美国来制衡中国的崛起。那么请问就是说中国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如果恩威并举的,既不让这些国家侵犯中国的利益,同时又不让中国的崛起吓到这些国家,使他们来尽量的选择搭车这条道路,然后来与中国共同发展?  孟祥青:你谈到摩索的现实主义理论,其实上个世纪七十年来,美国有位学者叫莫德尔斯基,他提出了一个世界政治长周期理论,如果我们学习国际关系的同学,应该比较清楚这个理论。那么他讲就是在历史上,那么大国在崛起中,那么有几种状态,一个是搭便车,是吧,一个是搭便车。那么历史上的大国,那么搭便车的国家都成功了,比如说历史上那么英国、包括美国,后来的日本都搭便车,那么都成功了。那么第二个结论是什么呢?就是历史上挑战守成大国,就是挑战霸权国家的这些国家,在崛起中都失败了,他也举了例子,比如说远的例子,不用讲了,你像德国了、日本了。后来我们说,有的学者在拓展莫德尔斯基长周期理论,又举了冷战时期的例子,比如说苏联在冷战时期,虽然没有热战,那么冷战挑战美国的地位也失败了。  所以我记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国内这些学者也曾经提出过,比如说我们能不能借用这样一个理论,来思考我们今天的战略定位,比如说明确提出搭便车。但是我想这个理论,我们先抛开理论不谈,我们首先谈一个现实问题,就是中国搭便车,你说搭谁的便车,能搭美国的便车,美国不可能,我们客观上,我们就没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条件。第二,我们要看到历史上搭霸权国,或者叫搭守成国的,这些便车的这些国家,它在国家主权安全上,也曾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且有些代价,现在还在付出。你比如说在美国的这些盟国当中,你去看看历史上的今天,这些盟国都是小伙伴,欧洲当年跟美国争的是什么?从冷战时期欧洲搞一体化,就是要搞独立自主的防务政策,要搞独立自主的这样一个欧洲共同体,摆脱美国对它的控制,就是要摆脱美国的控制。日本这么多年以来在跟美国争什么?首先争的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平等的同盟关系,当年的菅直人政府,要改变美国在普天间机场的驻军,按照冲绳地方当局的意见,至少美军的基地要搬出冲绳县,或者搬出这个地区,那么菅直人所要争取的就是跟美国建立一个平等的同盟关系。但是最后平等关系没有建立起来,菅直人把他自己都搞掉了,至少菅直人政府下台的原之一,就是有关美日普天间机场的搬迁问题。所以这个都是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情,所以说历史上那么这些国家,所谓搭便车的国家,它是要付出代价的。那么显然今天无论从客观从主观,我想我们都不具备搭便车,这样一个历史条件,所以我们要走一个新的道路。我就提出一个在几种模式当中,中国应该走度独立自主的合作发展的这样一个模式,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坚持我们的独立自主,我们不能搭任何国家的便车。我们仍然要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也不针对第三国,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大国关系,独立自主要坚持,同时要建立各种不同模式的合作伙伴,这个合作伙伴的归属,就是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当然我认为这个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短期内恐怕也难以实现,但是我们要做出努力,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实现和平发展,才有利于实现我们的这样一个最终的发展目标。  田桐:还有朋友有自己的问题。  现场观众:孟教授你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日那个钓鱼岛争端,我们刚好有一个对比的一个对象。比如说韩国和日本的这个独岛、竹岛争端,俄罗斯和日本的这个北方四钓(南千岛群岛)的这个争端。那我们从这个三方面的,这个争端上可以看出来,我们明显的可以感觉到,中日这个钓鱼岛争端上面的主动权,好像始终掌握这个日本人的手里面。然后在今年美国立法,国会立法通过了这个,法法律上面承认这个,正式承认行政权,钓鱼岛的行政权是掌握在日本人的手里,涉及到别的国家领土争端,这样一部国内法通过了,就这个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孟祥青:我纠正你一下,你讲的那个所谓授权法,那是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是去年年底美国国会通过的。这个授权法呢,它不具有法律地位,它只是个意向,当然它也是个严重事件。就是美国过去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它的公开政策有两个,第一个政策主权问题上不持立场,第二个政策钓鱼岛问题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规定,就是说日本所控制的领土,一旦遭受所谓侵略,美国有协防日本的义务。那么去年年底的美国新的国防授权法呢,把钓鱼岛问题第一次写进了,这样一个国防授权法,虽然它不具有法律地位,法律约束,但是它也是一种意向,表明了美国国会的这样一种意向,实际上是美国国会,写入国防授权法的方式,美国总统签字的方式向中国施压。那么我认为最严重的事态还不是这个,而希拉里·克林顿在下台之前,在钓鱼岛表态问题上加了第三句话。希拉里又加了一句什么,美国反对任何第三方改变日本对钓鱼岛实际控制权的现状,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大概意思是这样一句话。那么这被解读为,就是美国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已经开始公开地站在日本一边。但是克里当了国务卿以后,我记得在2月4日, 克里国务卿和日本的外相通电话的时候,那么克里仍然强调了前二条,而没有强调第三句话,所以这也是导致日本安倍政府,不太满意的一个方面。你看2月4日这个通话刚刚结束的第二天,2月5号的晚上7点半,日本防务部门就召开记者招待会,杜撰造出了一个所谓中国的火控雷达,照射日本的舰机的这样一个事件。这都不是偶然的巧合,我认为这都是有预谋有计划,要达到它险恶用心的一个举措。然后紧接着安倍政府就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大段讲话,都是为安倍访问美国来作为铺垫,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受害者,而让美国明确地站在日本一边,但是事与愿违。  我们看看安倍这次访问,虽然在美日加强同盟关系上,再一次的进行了强调,在朝核问题上,两国也达成了很大的一致,要进一步加强制裁,包括在TPP问题上就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个问题上也进一步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是并没有达到安倍最初的设想。最初的设想是什么?就是在钓鱼岛问题上,奥巴马并没有公开的提及,甚至在小型记者招待会上,也比原来大大的压缩,行程也压缩,内容也压缩,在这个记者招待会上,基本上没有提及这些问题,也让安倍感觉到有所失落,但是至于是不是遭受冷遇,我们另当别论,就是安倍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目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想强调一点钓鱼岛问题,跟俄罗斯和日本的北方四岛,俄罗斯叫南千岛群岛,以及日本和韩国的独岛、竹岛之争这个性质完全不一样。首先我不主张简单的类比,因为我们知道南千岛群岛问题,是二战作为苏联,前苏联的胜利战果,那是国际法所确定的,而被苏联完全控制,现在被俄罗斯完全控制,日本的独岛、竹岛也是被韩国所谓实际完全控制。我们说钓鱼岛,之所以过去没有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日本当年窃取的结果,日本当年之所以能够窃取,那是多年大清王朝腐败无能。在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结果这本身就是违反了正常的逻辑的,所以这种窃取本身就是不合法的。那么第二个就是美国难脱干系,美国是钓鱼岛问题的,背后的始作俑者之一。日本对钓鱼岛的所谓的实际控制,单方面的管控,我们从来不承认,也坚决反对,我们过去基于各方面的原因的考虑,也基于我们的大局,维护中日友好关系,维护地区稳定大局考虑,我们并没有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事端,但是日本不断地挑起事端。我认为日本在钓鱼到争端问题上,迈了两大步,第一步,就是不断的挑起钓鱼到争端,采取一系列的动作,比如说日本海上保安厅,在画了一个所谓三层的密切防务圈。第一层十二海里,十二海里它的绝对禁止区,绝对禁止任何中国人,中国船只靠近,第二层二十四海里叫严格监控区,第三层二百海里叫警戒监视区。你进入二百海里它的飞机、舰船,对你警戒、监视、跟踪、拍照,这都是违法的,这都是违反中日两国达成的这样一个搁置争议。搁置争议我想至少有三条底线,第一不登岛,第二不在岛上建设施,第三两国政府不去主动挑起钓鱼岛争端。日本在此之前“购岛”之前,还不断的一会儿改名,一会儿在钓鱼岛右翼势力登岛,一会儿在钓鱼岛搞一个所谓的钓鱼活动,这些都是小动作,都是宣誓主权的动作。而第二步是什么,就是号“购岛”,实现“国有化”,就是日本在宣誓钓鱼岛,所谓主权问题上迈出的一大步。如果不加以遏制,日本第三步就是实现有人化,有设施化,安倍上来以后曾经讲,那么下一步日本要在钓鱼岛要驻公务员,日本讲的公务员是什么,就是日本自卫队,就是军事力量。如果下一步在岛上,在海域,它要建大型的雷达,要建大型的军事设施,那么这个问题的性质就彻底地变了,所以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不得不作出一系列的反制举措。  我们认为去年9月10号以后,我们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反制举措,是有重大成效的。而且这种成效简单的说呢,可以说我们由过去,相对被动那样的局面开始转入了主动。而且我们通过采取一系列宣示主权的行动,我们今天已经实现了,在钓鱼岛的十二海里领海区,二十四海里的毗连区,钓鱼岛附近的海域,实现了常态化的巡航和巡逻,这在过去都是非常少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同时我们采取了措施,包括宣布钓鱼岛及其附近,附近岛屿的十二海里的领海基线,包括我们常态化的巡逻巡航,包括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这些举措,我想这些举措,今天都是一个重大进展。所以我们今天呢,可以说在钓鱼岛一争端问题上,已经实现了这一系列的突破,我们由被动开始进入到主动时期。  现场观众: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知道刚刚不久前呢,朝鲜进行了这种核试验,应该说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这种强烈的反应,那么包括我们中国它的表态,也是非常的与以前不太一样。那么抛开一些,我们臆测的一些东西,就是说就您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您认为将来这个东北亚的局势走向,究竟是比较乐观呢,还是比较悲观一些?  孟祥青:其实朝核问题是影响东北亚局势的一个焦点问题,那么朝核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我认为东北亚未来的局势呢,就是半岛问题,而半岛问题的核心是朝核问题,所以东北亚局势未来,在朝鲜半岛这个局势走势方面,我想仍然会呈现出跟过去这些年一样,就是时紧时缓。但是这种时紧时缓,我们不能排除可能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说像当年朝鲜,炮击韩国的延平岛事件,那么这个事件都属于战争边缘的一种政策,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导致战争,这样一个结局。所以我们不能排除未来,可能会发生类似的,这样一些擦枪走火。  但是对朝核问题我认为呢,我应该有这么几个视角,第一个朝核问题的实质,是朝美关系问题。那么朝鲜,我们说冷战结束以后,全球的冷战结束了,但朝鲜半岛的冷战没有结束,不仅表现在朝韩双方严重对抗,而且表现在美朝之间完全对峙。也就是说美国在冷战结束以后,不断加大对朝鲜的制裁力度,特别是军事上跟韩国频繁的联合军演,让朝鲜感觉到越来越不安全,经济上全面制裁,政治外交上孤立朝鲜,所以拥核自重,拥核自保,就成了朝鲜的这样一种选择。  而另一方面朝鲜利用打核这张牌,我认为主要还是,想通过打核这张牌,来改善跟美国的关系,所以朝鲜提出一个条件嘛,放弃核计划可以,先跟我签订和平条约。先签订条约,我放弃核计划,美国提出不行,你得先放弃,而且要彻底的可核查的,不可逆转的放弃,然后我再跟你恢复关系,再签订条约,这就是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朝美关系的对抗,朝美关系这样一个局面,根本的原因是不信任,所以如果建立一个信任机制,我认为六方会谈,仍然是一个可以借助的平台。有关各方呢,应该借用这个平台,积极地向和平的方向去推动,去努力,谈判仍然是解决朝核问题的唯一途径。  田桐:感谢孟教授的精彩解答,那么随着中国实力的崛起,谋求中国和平发展,所需要的地缘空间,也日益成为中国战略的首要课题。与此同时呢,中国崛起正在国际社会当中,引起一种群体性的焦虑,似乎大国崛起必然受到外国制约,这样一种规律正在中国上演。那么就这样的非常复杂的国际棋局,孟教授给我们指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崛起当中的大国,这是机遇也是挑战的,那么我们必须主动出击,用和平发展的方式,让国与国之间加强良好的互动,以及一系列的机制,来营造中国安全的周边环境。我们再次感谢孟教授的演讲,以及在座的观众朋友们,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来到这次的《世纪大讲堂》,我们下一次再见。
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