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知识评析《“甚”的英语词性缩写演变》文章

  摘 要:学术界对“好”字本义的解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我认为“好”字最初应该是借助母子之间的相互喜爱的形象来表示“喜爱”" />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好”字的几种词性演变关系微探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学术界对“好”字本义的解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我认为“好”字最初应该是借助母子之间的相互喜爱的形象来表示“喜爱”义的,为动词。流传到后来,“好”字的词性很多,并且几种词性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演变关系。 中国论文网 /7/view-5007855.htm  关键字:好; 本义;词性;演变   “好”,这个字最早是作为专有名词“妇好”这一人名形式出现在甲骨卜辞中的,因此对其造字时的含义及词性学术界是众说纷纭。本人则从“好”字的动词和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和程度副词及助动词和关联副词的词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微探其中的演变规律。   一、“好”字动词词性与其形容词词性之间的演变关系   据对周秉钧先生的《白话尚书》统计发现,《尚书》中“好”共出现12次,其中就有7次译为动词“喜好”,而5次作为非动词的用法都集中在《周书·洪范》中,因此,姜纲要先生推断,“好”的非动词用法不会见于更早的《虞夏书》和《商书》,也就说在这两本书中,“好”都是作为动词“喜爱”用的。他还对《论语》、《孟子》和《韩诗外传》中的好的词性进行了统计,发现三本书中“好”共出现了195次,其中185处为动词“喜好”,占94.9%。形容词义则由《论语》中的1例,到《孟子》中的2例,再到《韩诗外传》中的5例,随时间的发展呈递增趋势。 但“好”字从产生到现在,其动词词性一直都存在,但已经从母子之间的喜爱之情扩散开来,如   (1)“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小雅·鹿鸣》   (2)“日居月诸,下土是冒。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邶风·日月》   (3)“父信谗而不好。”《楚辞·惜诵》   (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5)“胜为人乐酒好内。”《汉书·中山靖王胜传》   以上各例都是指人对人的亲爱。后又由人与人之间的亲爱的引申为对各种事物的喜爱,如:   (6)“朕不肩好货。”《尚书·盘庚》   (7)“贱寡而好大,此所以危。”《管子·侈靡》   (8)“君子好好而恶恶。”《国语·晋语一》   (9)“敏而好学。”《论语·公冶长》   然后再由爱好、喜好引申为喜爱的对象,如   (10)“君子好好而恶恶。”《国语·晋语一》   (11)“除其怨恶、同其好善。”《周礼·夏官》   这里的“好”指的是好事或好东西。人们喜爱的大都以为是善的美的,因此引申为对各种美好事物的形容,这就是其形容词词性的由来。例如:   1.“好”字与事   (12)“谁将西归?怀之好音。”《国风·桧风·匪风》   (13)“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景德传灯录·绍宗禅师》   (14)“过得主廊,引入洞房,好事从天降。”《西厢记》   2.“好”字与物   (15)“譬之宮墙, 赐之墙也及肩, 窥见室家之好。”《论语·子张》   (16)“单于用赵信计,遣使好请和亲。”《汉书·匈奴传》   (17)“今人往往于地中得马蹄金, 金甚精好, 而形制巧妙。”《汉书·高帝纪》   (18)“阮光·在剡, 曾有好车, 借者无不皆给。”《世说新语·德行》   (19)“有甚么好菜蔬, 拿些个来。”《老乞大》   3.“好”字与人   (20)“旧禁中主者自用亲近人作之,(万)陈亲密近识,宜用好人。”《三国志·吴楼玄传》   (21)“一岁再赦,好人喑哑。”《新唐书·弄法志》   以上两例中的“好”是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心地善良。   (22)“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杜工部草堂诗笺·奉先刘少府新画山川障歌》   上述例子中的“好”是用来形容人的技能高超。   (23)“投我以木瓜,报我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卫风·木瓜》   (24)“君若惠顾社稷, 不忘先君之好, 辱收其逋迁裔胄而建立之。”《国语·晋语二》   (25)“携我好仇, 载我轻车。”《赠秀才入军师》   (26)“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娘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红楼梦》   以上诸例是用来形容形容人与人之间相互友好关系的,可理解为友好的、和谐的、好帮手、好伙伴。   (27)“妻子好合, 如鼓瑟琴。”《小雅·常棣》   (28)“要之襋之, 好人服之。”《魏风·葛屦》   (29)“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30)“就是姊妹兄弟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红楼梦》   以上诸例是用来形容夫妻恋人、兄弟姐妹之间亲密关系的,可理解为和谐的、好合的、心上的、心爱的、友爱的、亲密的。   (31)“自关而西, 秦晋之间, 凡美色谓之好。”《方言·卷二》   (32)“便僻好色, 此人主之所惑也。”《韩非子·八·》   (33)“鬼侯有子而好, 故入之于纣, 纣以为恶。”《战国策·赵策》   (34)“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陌上桑》   (35)“他有一个女儿唤作梅英,尽生得十分好。”《秋胡戏妻》   以上五例是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的,可理解为貌美的、漂亮的。   有上述分析可知,“好”的动词性词性产生的最早,形容词词性的产生也非常早,应该是紧随其后,二者关系非常密切。基本上是,先由典型的母子之间的相互喜爱,泛化为人与人之间及人对物的一般的喜好,再由这种喜好的心里转化为对被喜好的对象的形容。开始的形容状态是泛化的,对象是一般性的事物、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具化为亲人夫妻及恋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产生美色义。
  二、“好”字形容词词性与其程度副词词性之间的演变关系   和其动词词性和形容词性的产生时间相比,“好”字的副词词性的产生年代就要晚的多。关于其具体年代,有的学者认为是产生于宋代,如向熹《简明汉语史》;有的认为始见于唐代,如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也有的认为始于唐五代,如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武振玉先生对可以反映晚唐时期语言面貌的《祖堂集》、《敦煌变文》和《全唐五代词》进行统计,发现“好”作为程度副词的只有一例,《敦煌变文·燕子赋》:“者汉大痴,好不自知。” 说明“好”作为程度副词在晚唐就已经出现,但是出现几率不高。宋代时,在口语色彩较浓的文献中,“好”作为程度副词开始略多见,如:《刘知远诸宫调》中的“去了俺眼中钉,从今后好快活。”和“知远听得道,好惊慌。”据武振玉先生调查,发现《景德传灯录·卷七》中有一例,《古尊宿语录》中有十五例,《五灯会元》中有十例,而在其他类型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仍很低。在元代以后,尤其是在元曲及明清小说中,“好”作为程度副词出现的频率大幅度增加。如:   (36)“好极细的毛施布衫。”《老乞大》   (37)“养孩儿好难。”《朴通事》   (38)“这没嘴脸的小胡孙,好小看人。”《朴通事》   (39)“你好毒,你好呆。”《西厢记诸宫调·卷八》   (40)“老妖怪大喜道:‘好孝顺的儿子。’”《西游记》   (41)“对面松林透过风来,史进喝彩道:‘好凉风!’”《水浒传》   (42)“凤姐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红楼梦》   (43)“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   形容词在意义上指的是“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程度副词在意义上相当于“很”。我们认为,“好”字的程度副词词性是由其形容词词性虚化来的。“好”开始时是修饰名词做定语,后修饰范围由名词扩大到动词、形容词再到词组,好字做状语。而且其虚化过程是在“好+性质形容词+名词”结构中,“好”开始是与其后的性质形容词是做并列关系的定语,后又与其后的性质形容词做偏正关系的定语,“好”字就由性质形容词虚化为副词。   三、“好”字助动词词性与关联副词词性之间的演变关系   “好”字作为助动词,可简单翻译为“容易、可以”。大概出现于唐宋时期,如:   (44)“辽阳城兵马下,今年大好经济。”《舜子变》   (45)“有人举似师,师云:‘泉州葛布,好造汗衫。’”《祖堂集》   (46)“自今后好商量,与你妻女。”《刘知远诸宫调》   (47)“长水江头,正好抛纶掷钓。”《虚唐和尚语录》   但是此时“好”作为助动词的用法还不是特别常见,到了明代以后,这种用法才逐步多了起来,如:   (48)“且是直性子,好相与!”《二刻拍案传奇·卷三》   (49)“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西游记》   (50)“须得吃得饱了,才好干事。”《西游记》   “好”作为关联副词,可翻译为“便于、以便”。据推测,可能也产生于唐宋时期,明代之后繁荣起来。并且,“好”字的助动词词性与关联副词词性存在着巨大的关联性。例如:   (51)“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昌黎先生集·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   (52)“曾想此本新编传,好伏侍您聪明英贤,有头尾结末刘知远。”《刘知远诸宫调》   (53)“那猴欢喜,叫道:‘师父,你请走开些,我好出来。莫惊了你。’”《西游记》   (54)“二童道:‘师父的故人是谁?望说与弟子,好接待。’”《西游记》   前两例中的“好”,即可翻译成“便于”,也可翻译成“可以”。这既说明“好”作为关联副词在唐宋时期已经成型,也可看出“好”的关联副词词性从其助动词词性中脱胎的痕迹,两种词性在意义和使用上的区分并不十分明显。“好”作为助动词一般出现在两个流水句子中,且“好”只管辖其所在的小句,小句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而“好”作为关联副词一般出现在表目的的关系复句中,“好”控制前后两个小句,两小句之间联系紧密。所以说,“好”作为助动词向关联副词演化的过程,是词义的主观程度化不断提高、句子融合程度不断加强的过程。   四、 小结   由上述分析可知,“好”字是借助母亲抱着孩子相向而喜的甲骨文形象来表述“喜爱”义的,后来词义泛化,可指对所有人及事物的喜爱。“好”字在造字之初应为动词,随着时间的发展,其词性也越来越多。其中,动词与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与程度副词、助动词与范围副词等词性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基本上可以认定是后者脱胎于前者。   作者简介:周妮娜(1986.09-),女,汉族,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对外汉语教材中兼类词词性标注问题考察——以《发展汉语》为例--《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2013年
对外汉语教材中兼类词词性标注问题考察——以《发展汉语》为例
【摘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外汉语教材中兼类词词类标注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发展汉语》系列教材中的初级部分为例,结合《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以及语料库详细考察了对外汉语教材中兼类词词类标注情况,并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兼类词的划分和标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H195【正文快照】:
一兼类词问题与对外汉语教学词类是整个语法学的基础,要充分说明语法规则就必须划分词类。准确划分汉语的词类无论在本体研究还是汉语教学中都显得尤为重要。郭锐(2002)指出汉语词类研究有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词类同句法成分的关系问题”,一个是“词类划分的标准问题”。兼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晓琪;;[J];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03期
赵金铭;张博;程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云松;[D];安徽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红厂;[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李绍群;;[J];求索;2011年04期
邱根成;;[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年04期
王仁强;;[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王仁强;;[J];外国语文;2011年01期
谢晖;贺祝琳;;[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0期
郑海丽;;[J];社会科学家;2005年S2期
李大勤;;[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4期
马清华;;[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2期
谭景春;;[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晓梅;;[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李红印;;[A];中国辞书论集2001[C];2001年
刘娅琼;;[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王治敏;;[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C];2009年
姚旭晨;马建强;;[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元莲仙;[D];南开大学;2010年
方清明;[D];暨南大学;2011年
李泉;[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林美淑;[D];山东大学;2005年
王仁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文卫平;[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徐艳华;[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赵春利;[D];暨南大学;2006年
尹海良;[D];山东大学;2007年
丁建川;[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江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赵丽哲;[D];河南大学;2011年
汪颖;[D];西南大学;2011年
姚亿兵;[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胡梓华;[D];暨南大学;2011年
翁杜薇;[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钟虹;[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周吉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张宁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闫文硕;[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书贵;;[J];世界汉语教学;1993年02期
赵金铭;张博;程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姜德梧;;[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1期
周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2期
陈瑞国;[J];理论学习月刊;1994年09期
王素梅;[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王汉卫;[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代建桃;[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冯莉;[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李玮琳;[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东方;[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巩晓;[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刘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田瑜娥;;[J];青年文学家;2009年21期
陈镜鹏;;[J];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02期
陆福庆;;[J];辞书研究;1987年01期
张存锷;[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尚平;[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S1期
麻彩霞;;[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马宏基;;[J];科学决策;2008年10期
李瑾;;[J];天府新论;200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桂成;;[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王洁;荀恩东;宋柔;;[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俞士汶;段慧明;朱学锋;;[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姜自霞;陈晓;李玉梅;靳光瑾;黄昌宁;;[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赵越;;[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李焱;孟繁杰;;[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牛洪梅;吐尔根.伊不拉音;;[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欧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李竹;;[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郑泽之;;[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孙海悦 章红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田睿;[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章红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李雪林?实习生
李媛;[N];文汇报;2007年
;[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汉语言文学专业
郑玉;[N];科学导报;2009年
思;[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王东;[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冯瑄;[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西南大学文学院
肖梅旎;[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敏萱;[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吴志山;[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屈刚;[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王俊;[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边成妍;[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孔艳;[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方向红;[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王海峰;[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王家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周新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杜朝科;[D];河北大学;2009年
申兰秀;[D];青岛大学;2013年
杨洋;[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刘颖颖;[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于卓琳;[D];吉林大学;2013年
陈蓓;[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裴奇;[D];河北大学;2009年
许红花;[D];延边大学;2004年
李琳;[D];苏州大学;2013年
钱多;[D];沈阳师范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认知语言学角度下的名词性身体隐喻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认知语言学角度下的名词性身体隐喻研究
【摘要】:长久以来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工具,一种可有可无的为达到特殊效果的工具。直到莱克夫与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人们才对隐喻有了重新的审视。当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人类用某一方面的经验来解释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在人类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隐喻无处不在。莱克夫与约翰逊提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换句话说,我们的所有的思维和行动都是隐喻的。因此隐喻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
而原始人思维贫乏,受到思维的限制,为了认识与理解外部世界,他们最先也最容易依赖的标准就是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身体的经验作为标尺来衡量与认识世界间万事万物,及其他们的特性与变化等。由于在他们的语言中很少有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汇,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又由于使用自己的身体经验作为基础,他们不可避免的借用描述身体的词汇来描述世界。于是便产生了关于身体的隐喻。
本文在现代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概念隐喻、图式及映射等理论,对英语中名词性身体隐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分类,并进一步分析人类如何依靠自己的身体经验来认识与理解世界。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全文的介绍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简要介绍了传统隐喻的主要发展过程及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并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两个重要概念,意象图示与概念隐喻,这也是本文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第三章讨论了从认知角度对身体隐喻的研究,包括身体隐喻的产生原因,身体隐喻的基础身体经验及身体隐喻的类型。第四章与第五章为全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对身体隐喻,主要是名词,做了系统性的分析,讨论了其产生的身体经验基础及各种隐喻表达。并在第五章中根据三种标准对之前所讨论的身体隐喻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这三个标准是:根据物体的相似性,根据不同的图示,根据不同的投射方式。最后一章为文章的结论部分,作者认为身体隐喻的基础是我们日常的身体经验,通过将身体经验投射到其他非人体域便形成了身体隐喻,从认知角度对身体隐喻进行讨论,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身体隐喻的含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1【分类号】:H05【目录】:
Abstract4-9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1
1.1 Research Background9
1.2 Purpose of the Study9-10
1.3 Study Method for the Thesis10-11
Chapter Two Introduction to Metaphor11-25
2.1 Definition of Metaphor11
2.2 Traditional View on Metaphor11-13
2.3 Cognitive View on Metaphor13-25
2.3.1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View on Metaphor13-15
2.3.2 Conceptual Metaphor15-16
2.3.3 Image Schema16-20
2.3.3.1 Definition to Image Schema16-18
2.3.3.2 Image Schema of Different Kinds18-20
2.3.4 The Experiential Foundation and Realization of Metaphor20-22
2.3.5 Problems on Metaphor in Term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22-23
2.3.6 Classification of Metaphor23-25
Chapter Three Introduction to Body Metaphor25-31
3.1 Definition of Body Metaphor25
3.2 Development of Body Metaphor in China and Abroad25-26
3.2.1 Development of Body Metaphor in China25-26
3.2.2 Development of Body Metaphor Abroad26
3.3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Body Metaphor26-28
3.3.1 Shu Dingfang’s Theory27
3.3.2 Gertrude Buck’s Theory27-28
3.3.3 Theory Foundation for Body Metaphor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28
3.4 Introduction to Body Experiences28-31
3.4.1 Body Experience28-29
3.4.2 Basic Type for Body Experience29-30
3.4.3 Image Schema Based on Body Experiences30-31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31-40
4.1 Nominal Body Metaphor31
4.2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Head31-32
4.3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Face32-33
4.4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Eye33
4.5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Nose33-34
4.6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Mouth34
4.7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Tooth34-35
4.8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Neck35
4.9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Heart35-36
4.10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Hand36-37
4.11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Arm37
4.12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Back37-38
4.13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Leg38
4.14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Foot38
4.15 Analysis of Body Metaphors about Brain38-40
Chapter Five Classification of Body Metaphor40-54
5.1 Body Metaphors Based on Similarities40-42
5.1.1 Body Metaphors Based on Shape40-41
5.1.2 Body Metaphors Based on Position41
5.1.3 Body Metaphors Based on Function41-42
5.2 Body Metaphors Based on Image Schema42-49
5.2.1 Body Metaphor Based on CONTAINER Schema42-45
5.2.1.1 Body as a Container43-44
5.2.1.2 Heart as a Container44
5.2.1.3 Eye as a Container44-45
5.2.2 Body Metaphors Based on CENTER-PERIPHERY Schema45-46
5.2.3 Body Metaphors Based on PATH Schema46-48
5.2.4 Metaphors Based on BALANCE Schema48-49
5.3 Body Metaphors Based on Mapping49-53
5.3.1 Mapping from Human Body Domain to Non-human Body Domain49-50
5.3.2 Mapping from Human Body Domain to Abstract Domain50-51
5.3.3 Mapping from Human Body Domain to Human Body Domain51-52
5.3.4 Mapping from Other Domain to Human Body Domain52-53
5.4 Summary53-54
Chapter Six Conclusion54-56
6.1 Summary54
6.2 Implication54-55
6.3 Limitations55-56
Acknowledgement56-58
Bibliography58-62
Publication62-6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谭丽萍;;[J];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袁野;;[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唐晓丽;;[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0期
卢军坪;;[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朱芙蓉;[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李福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李毅;;[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郑银芳;;[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苏立昌;;[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唐瑞梁;;[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晔;[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李文莉;[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曾祥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郑宝花;[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旷红宇;谭宪芳;;[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余玲;;[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郑美花;;[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段慧茹;;[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卫晓旭;;[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龚琳;;[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李佐文,刘长青;[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张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周大军;赵德全;;[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王德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云;崔娟娟;;[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陆红艳;;[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谢婷玉;;[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刘先宽;孙若红;;[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徐超;毕玉德;;[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C];2011年
杨国萍;韩瑞;;[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任丽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史茜;;[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王丽军;;[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曲丽玮;[D];南开大学;2010年
马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唐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唐树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张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施佳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李红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宋新娟;[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高志明;[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陈明达;[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瑾;[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孙霞;[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刘德美;[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李瑞芹;[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魏潇;[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张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黄雪;[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黄姗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佟庆;[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刘李明;[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壮麟;[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潘文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钱建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刘大为;[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史锡尧;[J];汉语学习;1994年01期
李树新;[J];汉字文化;2004年04期
王文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严世清;[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张凤;[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袁野;;[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金兰;[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淑云;[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王群;[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任晔;[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玉珊;;[J];枣庄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陈道明;[J];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芦力军;[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王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彭媛;[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易明珍;[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刘国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朱晓军;;[J];语言与翻译;2006年04期
吴莉;;[J];学术交流;2006年12期
赵海亮;;[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英;;[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郅友昌;张晓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姜志芳;;[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魏在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陈维振;吴世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王寅;;[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刁力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邱玲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张茧;[N];湖南日报;2007年
吴明华;[N];中华读书报;2005年
傅小兰 蔡曙山;[N];光明日报;2006年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N];山西党校报;2011年
张青;[N];中华读书报;2008年
吴锦勋;[N];民营经济报;2005年
赵世开;[N];中华读书报;2003年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王渐进;[N];发展导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段芸;[D];西南大学;2011年
尹丕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朴恩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赵辉辉;[D];西南大学;2011年
许焕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徐章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王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王晶芝;[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刘宇红;[D];复旦大学;2003年
王仁强;[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文静;[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王晓东;[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朱凤梅;[D];复旦大学;2010年
李玲;[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田斐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石德平;[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蔡佳立;[D];扬州大学;2010年
张雅;[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张国磊;[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刘露露;[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词性分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