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张文奎

2006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填 写 要 求
一、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
二、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四、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
五、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课程负责人情况
1-1基本信息
出生年月:
1963年6月&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研究所所长
所在院系: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通信地址(邮编):
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175号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530001)
研究方向:
城乡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2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学生总人数
人文地理学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
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
硕士生专业课
区位理论与方法
硕士生专业课
可持续发展理论
本科生公共课
实践性教学:
2001年以来,指导本科毕业论文19篇。担任人文地理学硕士点导师,指导研究生10人,已毕业4人。
教研课题:
(1)主持“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改革及课程体系创新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自治区教育厅,。
(2)主持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地方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改革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自治区教育厅,。
(3)作为第二负责人参加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院校资源环境类专业群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自治区教育厅,。
教改论文与教材:
(1)论文:从地理学发展趋势看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37-40,第1作者。
(2)论文:人地关系研究的新领域——人居地理学,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0-15,第1作者。
(3)教材:可持续发展导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第1著者。
(4)论文:地方院校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工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3):79-83,第3作者。
(5)论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20-25,第3作者。
(6)教材: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署名第3。
(1)从地理学发展趋势看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广西教育教学优秀论文3等奖,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2001年,署名第一。
(2)可持续发展导论(教材),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广西社科联,2004年,署名第一。
1-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与高效持续利用模式
lang=EN-US style='font-size:9.0font-family:楷体_GB.1.—
lang=EN-US style='font-size:9.0font-family:楷体_GB.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以外向型经济带动南贵昆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lang=EN-US style='font-size:9.0font-family:楷体_GB.1.—
lang=EN-US style='font-size:9.0font-family:楷体_GB.12.
广西科学与开发计划项目
广西石漠化地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9.0font-family:
楷体_GB.1.—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9.0font-family:
楷体_GB.12.
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专项基金
广西喀斯特地区土地石漠化与生态重建模式研究
lang=EN-US style='font-size:9.0font-family:楷体_GB.1.—
lang=EN-US style='font-size:9.0font-family:楷体_GB.12.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广西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9.0font-family:
楷体_GB.1.—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9.0font-family:
楷体_GB.12.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Function and the Tren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Central Cities Along the Xijiang River,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0(4), 2000,核心期刊,署名第一。
2.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 &Its Evaluation in County
Are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核心期刊,署名第一。
3. A new method for comprehensive division of mountainous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核心期刊,署名第二。
4. Ecological security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karst mountain are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04 (2),核心期刊,署名第一。
5.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 of karst l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KLRD.DMVM.IS)&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 . 核心期刊,署名第二。
6、Driving
Mechanism Diagnosis of Karst L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Du,an
Yao Autonomous County of Guangxi Based RS and GI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Science Press/Science Press USA Inc. 署名第二。
7、喀斯特土地石漠化的图谱分析与生态重建.农业工程学报, ), 核心期刊,EI收录,署名第一.
8、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县域评价.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增刊),核心期刊,署名第一。
9、基于3S技术的广西喀斯特石漠化驱动机制图谱分析.山地学报,2006,24(2):234-241,核心期刊,署名第三。
10、广西南昆铁路沿线地区反贫困战略研究.学术论坛,2002(1),核心期刊署名第二。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入选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02年。
2、河池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2等奖.广西国土资源厅.2002年,署名第一。
3、编著《可持续发展导论》,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署名第一。
4、喀斯特石漠化与经济社会背景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署名第3。
5、喀斯特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署名第3。
2. 主讲教师情况⑴
2(1)-1基本信息
出生年月:
1966年12月
最终学历:
博士研究生
所在院系: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通信地址(邮编):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530001)
研究方向:
区域分析与规划、生态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1)-2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学生总人数
人口地理学
本科生专业课
硕士生公共课
区域分析与规划
本科生专业课
现代人文地理
硕士生专业基础课
土地资源管理学
研究生专业基础课
实践性教学:
2001年以来,指导全日制本科毕业论文30篇,指导函授本科毕业论文16篇。
2002年起担任人文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和GIS专业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12人,已有1人毕业,并考上中科院地理所博士生。每年参加指导学生野外实习。
教研课题:
(1)主持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院校资源环境类专业群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自治区教育厅,。
(2)主持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教学软件项目:“地理学学科网站的开发与建设”,广西师范学院,。
(3)参与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高师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与系列教材建设的实践研究”,自治区教育厅,。
(4)参与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地方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改革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自治区教育厅,。
教改论文与教材:
(1)论文:地方院校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工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3):79-83. 署名第1。
(2)论文:On&
Mountain system science 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版)2004,21(1). 署名第1。
(3)论文:人地关系研究的新领域——人居地理学,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1):10-15. 署名第3。
(4)论文:浅论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效果的提高.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24(4). 署名第2。
(5)教材: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署名第1。
(6)教材:可持续发展导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署名第3。
教学获奖:
(1)可持续发展导论(教材),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广西社科联,2004年,署名第3。
(2)高师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与系列教材建设的实践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3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05年,署名第5.
2(1)-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广西喀斯特石漠化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6.12,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主持人)
2、广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及应用示范.7.12, 广西科技开发项目(桂科能B) (主持人)
3、广西石漠化发生与发展的景观空间动力学模型与图谱分析.8.12, 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项目
(桂教人[2005]64号8)(主持人)
4、广西喀斯特石漠化的预警系统研究.6.8 广西科技开发项目(桂科自),(主持人)
5、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5.12,广西教育厅科学基金项目(桂教科研字 2003-22)(主持人)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喀斯特石漠化预警和风险评估模型的系统设计.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第一作者)
2、基于RS和GIS的喀斯特石漠化驱动机制分析.山地学报,2004,22(5)(第一作者)
3、基于3S技术的广西喀斯特石漠化驱动机制图谱分析.山地学报 2006,24(2)(第一作者)
and application of dynamic monitoring and visualiz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karst land rocky desertification (KLRD.DMVM.IS)&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 (第一作者)
5、基于GIS技术的广西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水土保持学报,2004,(1)& (第一作者)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入选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广西教育厅,2005年。
2、可持续发展导论(教材).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著作类),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2004年,署名第3。
3、喀斯特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 获2004年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署名第1。
4、县域农业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系统构建及应用—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署名第1。
5、区域喀斯特LUCC综合研究.获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署名第1。
2. 主讲教师情况⑵
2(2)-1基本信息
出生年月:
最终学历:
所在院系: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通信地址(邮编):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530001)
研究方向:
城乡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与规划
2(2)-2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学生总人数
人文地理学
本科专业基础课
可持续发展理论
硕士专业基础课
可持续发展导论
本科公共课
城市地理学
本科专业课
土地可持续利用
& 硕士专业基础课
实践性教学:
2001年以来,指导全日制本科毕业论文20篇,指导函授本科毕业论文22篇。2004年起担任人文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导师,指导研究生5人。每年参加本科生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指导工作。
教研课题:
(1)主持广西师范学院“十一五”教学改革工作立项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广西师范学院,。&&&&&&
(2)参与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高师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与系列教材建设的实践研究”,自治区教育厅,。
(3)参与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 “地方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改革建设与课程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自治区教育厅,。
(4)参与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院校资源环境类专业群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广西教育厅,。
教改论文与教材:
(1)论文:从地理学发展趋势看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4期,第37-40页,署名第2。
(2)论文:人文地理知识在中学地理中的权重及教学.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署名第2。
(3)论文:新技术手段与人文地理学的创新.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增刊),署名第3。
(4)论文:人地关系研究的新领域——人居地理学,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10-15页,署名第4。
(5)教材:可持续发展导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署名第2。
(6)论文:地方院校资源与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工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3):79-83. 署名第2。
(7)论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1):20-25.署名第3。
(8)论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1),&&& 署名第2。
(9)教材: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署名第2。
(1)从地理学发展趋势看地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素质,广西教育教学优秀论文3等奖,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2001年, 署名第2。
(2)可持续发展导论(教材),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广西社科联,2004年,署名第2。
(3)高师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与系列教材建设的实践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3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05年,署名第2。
(4)高师院校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3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01年,署名第5。
(5)广西师范学院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
2(2)-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与高效持续利用模式(批准号)
第二负责人
2002.1.--2004.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第二负责人
2004.1.—2006.12.
广西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广西乡村-城镇转型与生态城镇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桂科青0447020)
2004.7.—2007.7.
区哲社科学项目
广西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研究.03CJL002.
2004.1.—2004.12.
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广西小城镇空间扩展与土地持续高效利用研究(05FJY002)
2005.12.--2006.12.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广西南昆铁路沿线地区反贫困战略研究.学术论坛,2002(1),第1作者。
(2)广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热带地理,2002(2),独著。
(3)桂西北喀斯特斜坡带生态安全评价及反贫困对策.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6):27-30,第1作者。
(4)飞地型城市化过程中住宅用地的调控对策研究.学术论坛,2006(3):79-83. 第1作者。
(5)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Fragile Karst Eco-environment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ased on GIS.&&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5,vol(3):3-10. 第1作者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喀斯特石漠化与经济社会背景的空间相关性分析.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青年优秀论文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署名第1。
2、可持续发展导论(教材),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2004年, 署名第2。
3、喀斯特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2004年全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04年,署名第2。
4、区域喀斯特LUCC的综合研究.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广西科协、广西社科联、广西团区委,2004年署名第3
5、河池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广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2等奖,广西国土资源厅,2002,署名第2。
2. 主讲教师情况⑶
2(3)-1基本信息
出生年月:
1951年10月
最终学历:
广西地理学会秘书长
所在院系: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通信地址(邮编):
南宁市明秀东路175号广西师范学院(530001)
研究方向:
城市地理学、课程与教学论
2(3)-2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学生总人数
城市地理学
本科必修课
城市地理学
本科选修课
地理科学导论
本科必修课
本科必修课
地理教学论
本科必修课
实践性教学:
2000年以来,指导全日制本科毕业论文22篇,指导函授本科毕业论文30篇。
2000年以来,指导本科生地籍管理实习2届共64人,指导本科生人文地理实习1届38人,指导本科生教育实习3届107人,指导本科生考研2届学生,3人考取资环学院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
教研课题:
(1)主持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高师地学与环境科学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主持新世纪广西高教教育改革工程项目 “高师地方课程开发理论与系列教材建设的研究”,自治区教育厅,。
(3)主持中小学网络课程《初中地理教学》(B1014)子课题: 基础文献库“教学辞典库”建设,教育部师范司课题& 2001~2003.12
(4)主持面向21世纪中学地理教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JS199B)子课题“地理学科核心课程地理教育学课程群建设研究”教育部师范司
(5)主持广西高等学校精品教材、重点教材项目“新编广西地理”,广西教育厅
2003.10~2005.12
教学论文:
(1)构建面向21世纪地理教学论的思考.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3).独著
(2)“3S”技术与构建高师地学课程新体系的思考.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独著
(3)地方课程开发及其高师作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4).
(1)高师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与系列教材建设的实践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3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2005年,署名第1。
(2)地方院校地理学科教育学核心课程地理教育学及课程群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广西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10 ,署名第1。
(3)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建设研究.广西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10,署名第4。
(4)广西师范学院优质课评比优等奖&& 2000年
2(3)-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哲社科学“十五”规划
广西岩溶反贫困系统工程(03CJL007)
广西国土厅
左江壮文化保护区土地利用规划
第二负责人
广西国土厅
发表的学术论文
&&& (1)南昆线(广西段)沿线旅游资源急待开发. 《广西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及环境保护》.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署名第2
&&& (2)左江流域生态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环境保护,1998(4).独著
(3)合著.地理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4)合著.地理教学论.中国文化科学出版社,2003.7
(5)环境教育读本(高中二年级).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第2著者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资源部二等奖,2001.6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 主讲教师情况⑷
2(4)-1基本信息
出生年月:
最终学历:
所在院系:
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
通信地址(邮编):
南宁市明秀东路175号广西师范学院(530001)
研究方向:
区域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4)-2教学情况
主讲课程:
学生总人数
本科专业基础课
旅游地理学
本科专业课
旅游经济学
本科专业课
旅游心理学
本科专业课
旅游市场营销学
本科专业课
实践性教学:
2001年以来,指导全日制本科毕业论文25篇,指导函授本科毕业论文17篇。
2001年以来指导地理科学本科教育实习、经济地理综合实习、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高职的基础专业课程实习。
教研课题:
(1)主持广西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改革重点项目: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与对策
(2)参与广西师范学院“十一五”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地方性师范院校管理类非师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3)参与广西师范学院“十一五”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适应广西旅游经济发展的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4)参与广西师范学院第二批基础教育改革实验重点项目(经费立项):高校与中学联手共建地理研究性学习基地的实验研究.。
教改论文:
(1)论文:《开发非智力因素& 培养中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第一作者,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第3期:17-20.
(2)论文:《关注“3+综合”
促进中学地理教学》第一作者,广西教育 2004,第4期:22-23.
教学获奖:
(1) 2001年被评为广西师范学院“优秀班主任”
(2) 获2002—2004学年度广西师范学院“三育人”先进个人
(3) 获2004年广西师范学院第一届师德标兵
(4) 获2004年广西师范学院第七届优质课评比三等奖
(5)《关注“3+综合” 促进中学地理教学》获2003年广西地理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6)《广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课件获2005年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课件大赛一等奖
2(4)-3学术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区哲社科学项目
广西工业旅游开发研究(批准号03DJY003)
广西师范学院基础研究基金项目
基于GIS技术的广西温泉旅游开发利用类型研究 (桂师院[2004]4号)
广西教育厅项目
桂西北旅游扶贫现状、潜力及对策研究
2006.1.—2007.12.
区哲社科学项目
广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桂西为例
参与(第二)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区级重点学科研究项目
GIS技术在南宁市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参与(第二)
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独著,学术论坛 2005,第6期:75-77
(2)《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第一作者,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第3期:46-52.
(3)《梧州市骑楼开发与旅游发展》独著, 热带地理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第3期:284-288.
(4)《广西温泉旅游资源现状分析及开发利用对策》独著,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第1期:16-21.
(5)《城市旅游中步行街的地位和作用》独著,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增刊:76-79.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 教学队伍情况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line-height:200%;font-family:仿宋_GB
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
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
本课程组共有8位任课教师,其中6人来自外校,主要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的重点大学,而且他们有的在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都分别在不同的学校学习,具有较好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从年龄结构看,30-40岁4人,41-45岁3人,45岁以上1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从学历结构看,博士3人(含在读1人),硕士2人(其中留学归国硕士1人),学士3人(均进修过主要硕士课程),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本课程组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6人。同时师资队伍中有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人,广西高校百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广西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2人,重点骨干教师2人,曾到美国、日本等国访问学习的教师有2人。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一些国外大学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些国内高校有密切的交流。师生比为1:30。
经过多年合作,教师团队有良好的协作精神,责任心强,能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line-height:200%;font-family:仿宋_GB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
1、地理学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教学大纲修订
将人文地理学置身于地理学学科课程体系中开展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提出并获得立项的项目主要有:
(1)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高师地学与环境科学集群式模块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余承惠主持、严志强参与。
(2)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院校资源环境类专业群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胡宝清主持,廖赤眉、严志强、李忠标、毕燕参与。
(3)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师范院校精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周兴主持、甘永萍参与。
(4)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高师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与系列教材建设的实践研究”(),余承惠主持,廖赤眉、严志强、胡宝清参与。
(5)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基于就业教育理念下地方院校高等地理教育分层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唐伟光主持,严志强参与。
通过研究,发表了教改教研论文10多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励4项;确立了以国家有关本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精神为基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适合于地方普通师范院校、富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地理学课程体系,据此进行了包括人文地理学在内的多次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大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修改,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教学要求,教学目的明确,课程设置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在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的衔接和分工中,明确和突出授课的内容、重点、难点,详略得当,减少了与其他课程不必要的重复;注意反映现代科技成果,教改成果有所体现,教学环节安排得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相应有些减少,因此课程改革要根据计划时数和不同专业的需要适当调整,重点强调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突出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中心,文化地理为其重要基础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注意处理好更新后的内容和基础内容的关系,优化整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注意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注重引进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反映学科最新知识和发展动向。
2、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方法研究
包括教育实习、野外实习和室内实训等在内的实习环节在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我们十分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方法、实习组织、实习内容等研究,在多年积累的基地建设和相关实习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提出并获得立项的项目主要有:
(1)广西师范学院第二批基础教育改革实验重点项目:“高校与中学联手共建地理研究性学习基地的实验研究”(),毕燕主持,余承惠参与。
(2)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李忠标主持,廖赤眉参与。
目前,已经在南宁市和桂平、平南、合山等县市的5所中学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在南宁市、柳州市和融水县、大化县等地建立了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建设能很好的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我们针对实习基地情况编写了实习指导书,明确了实习内容;针对学分制改革和不同专业(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调整了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组织方式。
3、课程教案分析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研讨
人文地理学教师队伍良好的学缘、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为我们互相交流和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课程组制定了每学期讨论课程教学内容1次、每月集体备课1次、每人每学期相互听课6-10节、每学期开展公开课活动(包括集体听课和评议)3-5次等制度。通过这些活动,进行教案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交流,达到了各自讲授的重点和课程内容体系的衔接,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式和范例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院的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
在这方面新获得立项的项目有余承惠主持、李忠标参与的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地学创设精品教学案例群的理论及实践研究”()。
4、地理学学科网站和人文地理学课程网页建设
在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教学软件项目“地理学学科网站的开发与建设”(胡宝清主持,)的支持下,初步建成一个地理学学科网站()。在广西“人文地理学精品课程”项目(廖赤眉主持)的支持下,已经建成人文地理学精品课程网页(http://www./jpkc/rwdl/),人文地理学教学档案上网工作已经成为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
5、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研制
人文地理学课程组教师提出的“《人文地理学》课件研究”获广西师范学院2002年第一批CAI课件立项;“广西中学乡土地理辅助教学系统”获广西师范学院2003年第二批CAI课件立项。目前,本课程组承担的人文地理学、可持续发展导论、旅游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城市地理学等课程均完成了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研制工作,并在教学运用中不断完善。
6、教考分离与试题库、习题库建设
人文地理学课程的试题库、习题库基本建成,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初步实现了教考分离。
7、中学地理教学研究
作为广西唯一的中学地理师资培养基地,我们十分重视中学地理教学研究,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师范司课题“中小学网络课程《初中地理教学》(B1014)子课题:基础文献库-教学辞典库建设”(2001~2003)和“面向21世纪中学地理教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JS199B)子课题:地理学科核心课程地理教育学课程群建设研究”()。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利用广西地理学会挂靠本院、余承惠老师任职秘书长的便利条件,每年召集各地市地理教研员到我院开展相关研讨活动1次;利用广西地理学会每年的年会机会,与中学地理教师进行广泛研讨相关问题;利用每年的教育实习机会,充分听取实习学校对我们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意见。
通过项目研究、研讨活动和意见反馈等途径,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学地理教学对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并做出响应。
8、教材开发
我们主持和承担了广西高等学校精品教材、重点教材项目:“新编广西地理”()、新世纪广西高教教育改革工程项目:“高师地方课程开发理论与系列教材建设的研究”()。完成了《可持续发展导论》(廖赤眉、严志强、胡宝清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地理教育学》(余承惠参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地理教学论》(余承惠参著.中国文化科学出版社,2003)、《环境教育读本(高中二年级)》(余承惠参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等教材的编、著工作,另有《新编广西地理》等教材正在编写中。
9、实验室和图书资料建设
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图书资料的购置,已经建成人文地理学实验室1个,投入80万多元购置了工作站、计算机、大型扫描仪、绘图仪等设备,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纲了良好的条件。每年都安排经费购买相关的图书资料,师生教学和科研的图书资料需求能较好满足。
10、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严格作业、实习实验报告、小论文撰写,鼓励学生发表论文,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line-height:200%;font-family:仿宋_GB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来抓,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学院制定了明确的师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同时还十分重视教师风范建设,先后出台《广西师范学院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暂行办法》、《广西师范学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文件,加大政策导向力度。为配合人文地理课程建设,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也作了相应的教师培养计划,分期分批对从事人文地理学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的学历结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近五年来有2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另外还有1名在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后2名。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实行“三定”,即定导师、定课程、定研究方向。定导师就是实行以老带新“导师制”,每名年轻教师都有一名高级职称的教师负责对其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定课程就是给每位青年教师指定所教的课程,要求每位青年教师能够上好两门以上的课程;定研究方向就是给青年教师定好各个研究方向,一般与导师结合一起共同研究。经过采用这样的培养措施,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课程组中1人成为广西百名学科带头人,2人成为广西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2人先后成为广西师范学院重点骨干教师。
近年教师进修情况:
廖赤眉:教& 授,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
胡宝清:教& 授,2001年在中国科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博士后;
毛蒋兴:讲& 师,中山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在读博士(2003年—);
严志强:副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生课程进修结业(2003年)。
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
4.课程描述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
仿宋_GB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1980年初期,人文地理学课程是作为选修课程在本科学生中开设,总学时30—40学时,1990年以来,随着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全面复兴,人文地理学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为地理科学专业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并成为土地资源管理和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的主干课程,历来受到广西师范学院和广西教育厅的极大重视和支持:
1998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广西师范学院重点课程;
1999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广西第二批自治区级重点课程;
2000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广西师范学院优秀课程,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于2001年开始招生;
2001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广西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
2003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广西师范学院第一批院级精品课程;
2003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2005年人文地理学专业被列为广西博士点建设“十一五”规划。
随着以上荣誉、资格的获得,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有了坚实的后盾和强大的活力,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定位: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使人文地理学成为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密切关联的学科。课程定位为地理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以及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动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特点和当前人地关系协调方面的重大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本学科知识参与区域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培养区域中等学校合格地理教师和相关专业工作者服务。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本课程是体系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结合我国、广西相关情况,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主要知识模块包括: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补充:人文地理学发展新动态& 6学时
2.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补充: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 6学时
3.文化地理学/补充:广西民族文化特色及其保护、开发& 4学时
4.人口地理学/补充:我国、广西人口问题与发展对策& 4学时
5.农业、工业的起源与发展& 2学时
6、种族、民族、民俗地理学/补充:广西民族文化的保护& 4学时
7、语言地理学/补充: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分布与传承& 2学时
8、宗教地理学/补充:我国的宗教& 2学时
9.聚落地理学/补充: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人居地理学、广西民居& 6学时
10.旅游地理学/补充:广西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现状、前景、对策& 4学时
11.行为地理学& 2学时
12.政治地理学/补充:中国、广西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 4学时
13.综合野外实习& 1周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首先要较系统学习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发展动态、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分支学科的发展状况,掌握较完整的人文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其次课程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在广西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能力,建立具有广西特色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
课程难点: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知识在广西社会、经济建设中应用方面需把握好切入点,突出对重大人地关系失调问题的产生机制与对策分析。
解决办法:有针对性的结合广西的城市的发展问题、旅游业发展问题、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喀斯特地区人地关系协调问题等,进行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教学。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一、设计思想
1.区域性原则:以学生的居住地为主要研究区域,展开对广西各地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2.长期性原则:长期的坚持暑假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3.个性原则: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4.实践课教学与学生自主性调查研究相结合原则:以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为示范带动学生自主性参与人文地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野外实习点及其内容
1.柳州市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5天。高新技术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柳州市工业布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与解决方案、柳州市地域文化特色的调查与历史名城的建设。
2.融水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民族地理学、旅游地理学,1天。民族文化保护、开发与旅游业发展问题调查、分析。
3.大化人文地理野外实习:人地关系问题调查,1天。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实践性教学特色
1.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对学科知识的应用
2.充分体现课程教学的区域特色:人文地理学与广西区情紧密结合,人文地理学学科知识的应用与学生的居住地的地理环境相结合
3.课程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强调学生兴趣发展。
全面提高了学生对人文地理学在社会实践领域的应用价值的认识,加强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利用本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使用与建设
近年来,本课程主要选用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目前教材选用的是由王恩涌、赵荣、张小林等编著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文地理学》。该教材符合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内容丰富,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注意借鉴了大多数教材的优点,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学院图书馆、系资料室每年购进了40多种中、外文期刊作为《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参考书,还有大量参考图书。教师自编的教材有《可持续发展导论》(廖赤眉、严志强、胡宝清等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教学参考书有《土地利用与农村发展》(廖赤眉、周 兴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区域开发与城乡规划》(廖赤眉、郝革宗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国农村经济区划》(廖赤眉等编著,科学出版社,1999),正在编著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新编广西地理》、《广西旅游地理》等。
人文地理学被确立为自治区级重点课程和重点学科以来,在主讲教师的带领和地理科学专业教师的积极配合下,编制了长远的教材建设规划与教材改革方案,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教材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组织专业教师编写系列的既能体现人文地理学科发展动态、又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如《可持续发展导论》、《新编广西地理》、《广西旅游地理》等。
二是增购一批供教师及学生自学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开发网上教学资源。
三是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根据本院的特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并有计划安排上网,方便学生使用,同时补充国内外优秀的教学软件。
(2)促进学生互动学习的扩充材料使用情况
在人文地理学确立为院级重点课程、院级精品课程、自治区级重点课程以来,购置了与本学科联系密切的教学参考资料1000多册,中外文期刊杂志30多种以及教学用音像资料50多种,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选用了涉及范围较宽、水平较高的与本学科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2000年以来自行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并且获得了初步的成果。自行设计的多个CAI课件已在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时数达总教学时数的90%以上,其余部分相关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也形成了一定的框架,并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信息,正在进行设计修改调整,争取尽快完善。
(3)配套教学参考资料
1、《人文地理学导论》,张小林等编著,测绘出版社。
2、《人文地理学概论》(第三版),张文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3、《人文地理学》,陈慧琳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4、《人文地理研究》,吴传钧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5、有关中文杂志:《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等。
6、有关外文杂志: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人文地理学进展);
TOURISM MANAGEMENT (旅游管理)。
(4)实践性教学环境
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学院逐步形成了符合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重技能、讲实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制订了《实验室管理文件汇编》、《广西师范学院开放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从管理制度上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为配合人文地理课程建设,广西师范学院建立了一间可供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的人文地理重点实验室,投入经费80多万元,购置了电脑、绘图仪、扫描仪和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软件,及多媒体教学设备。设备先进,对师生开放,使用率较高,大大改善了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工作环境与条件。
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结合广西的情况安排实习,主讲教师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并与柳州市、南宁市城市规划部门、重点工业部门、柳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部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人文地理实习一周。主讲教师还组织学生广泛地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多个县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广西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战略研究、南昆铁路沿线地区贫困与反贫困战略问题研究、多个县(市)旅游规划课题研究等,并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学院的科研项目,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与主讲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结合紧密。
(5)网络教学环境
2002年为广西师范学院的“现代教育技术年”,从而掀起了新一轮的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潮,进一步加快了学院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程。目前学院已建成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室达23间,设备先进,能使用多功能、多媒体等教育技术的教学资料,网上资源有课件库、图片库、音效库、软件库等,初步建立了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为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网络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计划、习题及分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目录已上网,并免费对学生进行开放、及时更新。同时,学院电教中心有50多部相关知识的音像资料可供学生观看。近年来,教师积极参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改革,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教学课件,并在课程教学中广泛地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老师授课信息量大,吸收了现代科技发展新成果,介绍学科发展新动向,从中可以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仿宋_GB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在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主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范例教学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院的音像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强调以人地关系理论为贯穿课程理论的主线,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线是人地关系,正确的人地关系理论是协调论,要达到人地之间的协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们以人地关系理论统领人文地理学的教学,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分析、研究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关注时事、乡情,引导学生探究相关人文地理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探讨和研究国内外时事和自己家乡的与人文地理学相关的问题,如朝核六方会谈、伊拉克问题、巴以问题、能源问题和广西的民族、文化、民居、旅游等,甚至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如液化气提价、一次性筷子使用等),无不与人文地理学研究内容有关,都可以通过作业、辩论、讨论等形式,组织学生探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也特别感兴趣。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加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和灵活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多样性,讲课、讨论、实习相结合,变单向式教学为双向式教学,实现互动式教学。基本实现了电化教学,大部分课时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放映教学光盘,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二是科学性,抓好备课环节,强调讲授的条理、重点、难点,对选定的章节进行备课和讲授方法分析并在教学中实践;三是灵活性,运用启发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活跃;拟定案例以进行课堂讨论并鼓励创新意识;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拟定学生科研题目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主题讨论,布置作业,提倡撰写小论文等。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了思维和综合全面地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除了组织实施好课程必要的为期1周的野外实习外,我们重视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指导学生带着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每人都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利用人文地理知识为社会服务,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与称誉。其中《广西巴马县“三村”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途径调查与实践》和《广西百色革命老区芒果基地产业化途径研讨》分别获得第八、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5、改革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和探究性学习。
变期末整体性考试为分解式和整体式并举的考试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和阶段性学习内容的考核,平时的作业均记分,成绩考核办法是平时作业成绩、课程论文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野外实习成绩的综合。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充分利用网络、电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国内相关的网站资源(如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网站、中国学术期刊网等)和学校的网络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课后查看资料;利用人文地理学精品网站平台进行学习交流,问题解疑;利用电化教学资料、开发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进行教学。学生获取学习资源途径多而便利,学习兴趣高。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color:#、合理控制上课学生规模,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满足提高协作性学习、课堂讨论或辩论、野外实习等教学环节的效果,人文地理学课程均为分小班上课,一般每班不超过50人。其后续课程(如可持续发展导论、旅游地理学等)因选修人数多(如在全校公选课开设中,每门次都有二、三百人),一般每班不超100人。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要点)
(1)校内同事举证评价:
根据近三年每学期教学督导员听课、教师间互相听课和学生座谈会的意见汇总,有关教师上课情况如下:
廖赤眉教授
教学态度认真,基本概念、原理讲解清楚,举例结合实际,教学中能用案例进行教学。授课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指导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设计能力。讲课内容精炼,注意改进、优化教学内容,吸收现代科技发展新成果,介绍学科发展新动向,能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活跃,效果不错。
胡宝清教授
教学态度认真,严格按照教学有关规定开展教学活动,认真细致地完成各个教学环节。注意学习吸收新科学、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现状及发展动态。教学中能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较佳,反映良好。
严志强副教授
备课充分,内容熟识,严格要求,讲课内容能吸收现代科技发展新成果,注意介绍学科发展新动向,理论联系实际,将本学科的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相结合。讲课重难点突出,注意改进教学方法,能使用有效的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板书条理层次分明,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李忠标讲师
教学态度认真,认真地抓好各个教学环节,教学中能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不断探索讲授和指导实践活动的先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除启发式讲授外,还充分运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授课方式,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动手能力。教学效果较佳,反映良好。
(2)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广西师范学院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郭焕成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郭振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环学院赵济教授为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传均先生、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袁树人教授、北京大学地理系董黎明教授等都曾到我院指导工作,他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全面复兴,围绕着广西跨世纪发展的时代主题,广西师范学院资环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在区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资源开发、旅游开发、城乡建设规划与产业开发、土地开发、土地利用等研究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还就地理科学、土地学科建设和教学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涌现了一大批人文地理学优秀成果,对加快广西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学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为了更好地掌握教师教学状态,促进教学规范化,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的意见》(桂教[2000]09号),开展学生评教活动。近三年来学生对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评分成绩具体见下表:
学年度第1学期
学年度第2学期
学年度第1学期
学年度第2学期
学年度第1学期
学年度第2学期
人文地理学
可持续发展导论95.6
城市地理学93.2
人文地理学83.7
人文地理学93.1
人口地理学
区域分析与规划92.1
土地资源学93.7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90.2
城市地理学90.4
城市地理学87.2
城市地理学86.7
城市地理学88.2
旅游经济学
旅游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91.7
旅游地理学97.4
旅游地理学90.8
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84.8
人文地理学91.7
中国旅游地理87.9
从学生的评分结果看,每位主讲教师近三年来教学质量总平均分都在85分以上,对《人文地理学》等课程的评价的总平均分80分以上。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较高,教学质量有保证。
(4)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廖赤眉老师所讲内容为“可持续发展问题”、毕燕老师所讲内容为“旅游地理”、李忠标老师所讲内容为“广西独特的旅游资源”。从课堂教学录像资料看,授课教师穿着整齐,仪表端庄,讲课声音清晰,条理清楚,上课富有激情,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课堂上,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效果比较好。
(5)其它关于本课程声誉的说明
2001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广西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
2003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广西师范学院第一批院级精品课程;
2003年人文地理学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2005年人文地理学专业被列入广西博士点建设“十一五”规划;
2004年、2005年学生社会实践作品《广西巴马县“三村”喀斯特山区可持续发展途径调查与实践》和《广西百色革命老区芒果基地产业化途径研讨》分别获得第八、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5.自我评价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限200字以内,不超过三项)
1.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广西区情。重点结合广西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和喀斯特环境等特色以及广西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作用开展教学。
2.重视实践性教学。重点对广西工业发展、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广西对东盟贸易口岸建设、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考察与调查。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程组成员在广西喀斯特地区人地关系演变、城镇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体现了人文地理学在建设和谐广西、生态广西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反哺教学。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
人文地理学课程开设以来,一直强调课程教学和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土地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城市与城镇发展规划、减灾防灾、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广西区情。在广西民族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经济地理、城市地理等领域的教学居于广西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
1、由于课堂授课学时有限,一些内容无法详细介绍,部分改由老师介绍主要内容,学生自学。课程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是否独立开设课程,开设哪些课程等问题有待一步讨论。
2、与国外同行的交流比较少。
3、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立知识产权的课件有待进一步完善。
4、野外实习实训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6.课程建设规划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且预测其发展变化的趋向。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文环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日益深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为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人文地理学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理论与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将人文地理学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前地理学研究国家经济建设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深入,人文地理学日益成为地理学的发展重点,它是从地域的观点来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人类政治、经济、旅游、宗教、文化等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具有较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精品课程,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了加快该门课程的建设步伐,按照《广西师范学院课程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并根据该课程的地位、作用和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进行了总体规划,明确课程建设的思路,并制订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计划。
1、广西师范学院是广西唯一一所拥有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院校,而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的发展重点,要贯彻学院“攀亲接轨,紧跟一流,锐意改革,创我特色”的办学理念,坚持“建一流学科,创知名专业”的方针,力争把《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成为广西区内一流的、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
2、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改革,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更新知识内容,将学科的新技术、新理论和实践进展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中,将理论与方法教学作为重点,重点突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内容,体现出学科的前沿和国际化趋势。通过制定科研奖励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科研和教改项目,并自觉地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提倡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共同提高,创造条件开展双语教学。
3、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以课题立项为基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开发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教学和学习的多媒体课件,注重强化课堂讨论、程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为基础,结合教学、科研和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选用普遍公认的优秀教材和核心期刊、优秀期刊作为主要的教学参考文献资料,使用自编的授课讲义,拟编写结合广西实际的人文地理学系列教学参考书或教材,如广西地理、广西旅游地理等。
5、不断完善教学文件、教学档案的管理,建立教学资料库。
6、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环节,注重社会实践,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根据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规划的需要,制定师资建设规划、培养计划及具体的实施措施,持续加大师资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提高师资的整体实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从严执教,教学质量高的师资队伍。
8、逐步把专业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参考文献目录、课件等课程教学资料上网。为师生教学与科研创造丰富、开放和便捷的资源库,建设高水平的网络课程。
年: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人文地理学》的体系为框架,进一步整合已有的人文地理学课程,完成电子教案、试题库、参考文献库、并且全部上网。
&&& 年:出版《人文地理实习教程》,建立典型实习地点和路线音像资料库。更新电子教案(中文)、试题库、参考文献库、完善充实人文地理学音像资料库。
&&& 年:完成所有电子教案建设,将课程教学资源全面整合,建立专门的课程网站,将相关课件、相关参考资料连接,案例库、实习音像库上网,并用于远程教学。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lang=EN-US style='font-size:12.0font-family:仿宋_GB年: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发展与研究方法
2.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3.文化地理学
4.人口地理学
5.农业、工业的起源与发展
6、种族、民族、民俗地理学
7、语言地理学
8、宗教地理学
9.聚落地理学
10.旅游地理学
11.行为地理学
12.政治地理学
7. 学校的政策措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