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_百度知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文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又有什么新的内容?
提问者采纳
一、价值、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涵义 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价值可以分为物质价值、交往价值和精神价值三种基本形态,其基本特性有主体性、客观性、相对性;价值观是主体对价值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就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关于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实现手段等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价值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价值与价值观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为:价值是价值观的基础,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价值观。其区别主要表现为:价值是客观的东西,价值观是主观的、观念层面的东西,它与意识形态具有本质的一致性;价值一般用高度凝炼的词组、短语来表示,价值观一般是一个判断、一个命题、一条准则,是目标、理想、观念等;价值的作用方向是由客体到主体,价值观的作用方向是由主体到客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居统治地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代表着全人类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在价值追求内涵上超越了以往任何社会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推翻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其价值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新社会进行了描述,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恩格斯晚年,当有意大利记者让他用简短的话描述未来社会时,他再次重申了这句话,认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表达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强调,共产主义是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性,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对自己全面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彻底解放。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核心价值,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真正坚持和发扬。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包含下面四个部分,这是16届6中全会确立的哈: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矩,是社会进步的精神源泉。
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党的文件中首次使用了“和谐文化”的新概念,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文化自觉。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现代文明的呼唤
和谐作为一种文化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道、法、墨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儒家提倡“和为贵”、“和而不同”,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则倡导合乎自然,“宽容海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法家主张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定位,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墨家践行“兼爱”、“非攻”思想,墨子曾与公输班模拟对阵,“九攻九拒”皆胜,制止了楚国攻宋的战争。可以说,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传统的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传统的“和合”文化并不能为我们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成答案,当今时代的和谐文化必然是一种现代文化。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文化,不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式的纲常伦理,也不只是“和气生财”、“中庸平和”式的修身秘诀,而是建立在现代公民身份和平等人格基础上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需要以和谐理念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需要以和谐理念来舒缓;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观念不强,需要和谐理念来规范;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和谐理念来化解;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需要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等等。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曾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文化,是顺应现代文明发展趋势的主动选择,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现在进行时”,这就必然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具有紧密联系。如果没有和谐文化的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就难以确立;没有和谐文化的支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就会动摇;没有和谐文化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就会缺少精神支柱;没有和谐文化的浸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造活力就会衰竭。所以,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和谐文化理念来引导,需要和谐文化精神来熏陶,需要和谐文化氛围来营造,也需要和谐文化秩序来维系。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自觉,也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文化理想
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向……近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从网上征集的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以上行为全部榜上有名。一些中国公民在国外的旅游陋习,也引起社会公众尤其是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猛烈批评。为何以前这些见怪不怪的陋习引起大家如此强烈的反应?是因为这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行为违背了中国“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还是因为“家丑外扬”出了“洋相”,国人“爱面子”心理的反映?从文化心理的原因上来看,这是刚富起来的中国人对珍爱自身荣誉和尊严的自然追求,也是对这种破坏“和谐”的行为的本能反对,是一种对和谐理念的文化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文化转型、素质提高、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变的“人自身的现代化”与物质文化的发展相比还存在“文化滞差”。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消除这种“滞差”的最佳途径就是建设和谐文化。
文化具有穿越时空、穿越社会形态的永恒魅力。和谐文化始于初级阶段,又不止于初级阶段。在未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和谐文化也是社会形态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这是因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直接提到“社会和谐”的概念,并阐述了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建设和谐文化,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课题,也是达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重要任务。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广泛性要求,也是先进性要求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人的行为背后有文化,社会现象的背后也有文化,和谐文化的广泛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红绿灯前,所有的车都停下来,等待放学的小朋友排队走过;在欣赏音乐会过程中,观众们不交头接耳,不乱鼓掌,等演员谢幕后再退场。这一幅幅和谐的动人画面,包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在价值观念中,人们自觉按照社会规则行事;从对社会的总体认识上,人们确信,遵守规则可以使社会对自己回馈以友善、诚信、便利和快捷;如此充满温情与信任的做法,行而久之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进而成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现象。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曾将文化定义为“人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社会和谐的广泛性,具体地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在社会生活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面貌。和谐文化也具有先进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由失衡、混乱与和谐、有序这两种状态交替出现、过渡和存在的。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了建设一个民主、自由、公正的社会。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和谐文化,其中包含着对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关注,对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对自由、平等、正义以及幸福的追求,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文化。
和谐文化既具有民族性的个性特征,也具有世界性的共性特征
故宫的核心建筑三大殿的名称,集中反映了“和谐”这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太和殿:天地祥瑞,喻人与自然和谐;中和殿:中庸平和,喻人世和谐;保和殿:心态和顺,身体安适,喻人的身心和谐。太极图也画出了中国古人对立中求和谐、差别中求统一、矛盾中求协调的思维模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样一个文明古国的发展节律,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文化风范和精神韵味。
文化是跨国界的。和谐思想在西方国家思想发展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整个天是一个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的“全世界和谐”、欧文的“新和谐公社”,都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社会的憧憬和探索。
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和借鉴。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融合的现实,我们的态度无疑应当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广阔的视野,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使和谐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从而具有更加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建设和谐文化既需要构建社会道德体系,也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专家华益慰视患者为自己的亲人,患者也把华益慰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这种和谐的医患关系来自于“医生的良知”。一个民族的道德高峰,是由千千万万普通公民的良知堆积而成的;一个社会的和谐氛围,也是由千千万万普通公民的良知营造出来的。道德规范可以使人们在一时一事上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维系一个民族长期发展和存在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积淀,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文化不仅需要构建健康的社会道德体系,也需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要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没有全社会都认同的文化价值,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比较和冲突,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明显。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念,但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是共同和一元的。这是一个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协调、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构成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没有这一体系的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些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使之真正成为引领全民族奋发向上、开拓前进的旗帜。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部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二炮工程技术总队,书架上摆着全体官兵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51本《征战风采录》,网络上点击率最高的是战士们自拍自导自演的DV短剧,广播里播放着战士们创作演唱的歌曲,漫步在这个全军一流的绿色营区中,就会使人深深感受到一个现代文明军营的和谐之美。
和谐文化,重在建设,人人有责。人民军队同样应当走在建设和谐文化的前列。
文化体现着军队的生存智慧,文化是军人奋进的号角。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文化对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就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谐文化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军营文化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官兵,努力创作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军旅特色的文化精品,为部队提供更多健康向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食粮,才能创造促进和谐、凝聚军心、鼓舞士气的文化环境,巩固和发展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军队内部关系,让广大官兵在工作生活中“各得其所”,在本职岗位上“各尽其能”,形成一个风正气顺、稳定有序、活而不乱的和谐局面。有了身心和谐的官兵,有了官兵之间团结和谐的连队,有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万众一心的凝聚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不就自然而生了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庆祝七一建党93周年,弘扬江都水利枢纽水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全处精神文明建设。7月1日,省江都管理处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东线源头特色水文化”知识竞答活动的挑战赛。本次竞答活动分选拔赛、晋级赛、挑战赛三场。6月27日,举行选拔赛,通过笔试,选取总分最高队直接晋级,成为挑战赛擂主。6月30日,举行了晋级赛,采用两两比拼的淘汰赛制,一半队伍进入最终的挑战赛,向擂主发起挑战。7月1日下午,紧张的挑战赛在处迎宾馆举行,机关第四党支部代表队成功4次守擂后,惜败邵仙闸党支部代表队。邵仙闸党代支部代表队虽经受住了3次挑战,但不敌机关第二党支部代表队攻擂,最终机关第二党支部代表队胜出。此次活动借鉴了“一站到底”的节目形式,进一步提高了活动的新颖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同时,竞答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建、精神文明、十八大、水文化等方面,多角度综合考验选手知识面,是一场实力的较量。活动展示了我处职工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掀起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潮,广大职工在活动参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全处进一步营造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供稿:江都管理处& 颜蔚)&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4-07-04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4-07-03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4-07-03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4-07-02
<td width="80" align="right" style="color:#14-07-02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关于加强水文化传播的思考与建议
&&&&&&本期共收录文章16篇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左右人们的行动、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决定国家前途命运。中国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深根植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文化产生于人与水的关系,又影响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感受。对水的管理方式,对待水的社会行为,是推动和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的软实力。中国论文网 /7/view-3766991.htm  要使文化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传播是关键。文化的形成和积淀、传承与绵延、创新与发展、作用与价值,始终受制于传播的影响。再好的文化,如果没有传播,长期“养在深闺无人识”,就不可能产生影响、发挥作用、成就价值。然而,文化的影响、作用和价值,不仅取决于其内容和形式的魅力,也取决于传播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水文化要实现内铸魂、外树形的功效,重在建设、成在传播。水文化只有传播才能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才能潜移默化、聚气凝神,才能去伪存真、固本强基。因此,加强水文化传播是水利宣传不可或缺的题中之意,是水利宣传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  加强水文化传播,必须繁荣水利文化,丰富传播内容。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要想使人们耳之濡、目之染、口之诵、神之思、心之动的作品达到化愚昧为智慧、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高贵、化干戈为玉帛的境界,需要借助文学艺术的力量。而要使水利文学艺术创作充满生机、水利职工精神园地满园春色、水文化传播内容百花齐放,就必须始终坚持在围绕水利中心、把握时代脉搏的前提下,拓宽思路、改进方法,辩证处理以下关系。  一是不忘本来,既说今也道古。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无古不成今,观今宜鉴古。如果丢掉历史文化的传统,就无异于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当今的治水实践波澜壮阔、治水伟业成就辉煌,是水利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富矿”。我国是一个治水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祖先的智慧创造泽被后世、惠及当今的治水成果,也是水利文学艺术创作的“宝藏”。我们一方面要激励和引导广大水利文学爱好者积极投身如火如荼的水利事业中,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要进行历史认祖、文化归宗,感受水文化的博大精深,追忆水文化的悠远意韵,并从中汲取营养、传承精华。我们可以精选名冠千古的治水人物、遐迩闻名的经典工程、罕世绝伦的文化珍品,分类编纂成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的《治水履迹观古鉴今》系列故事丛书。如编纂《中国水利史典》,将浩如烟海、异彩纷呈的水利历史文化予以采撷、梳理、整编后呈现给世人,既是对历史的礼敬和铭记,也是对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更是对事业的前瞻和前行。我们可从发掘古代“身执耒臼,以民为先,抑洪水30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精神到探寻当代的红旗渠精神、“98”抗洪精神,感悟古今治水人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从展示古代都江堰、郑国渠、大运河等经久不衰、膏润千里的神奇魅力到呈现当今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巨大功效,领略古今治水业遥相呼应的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科学理念和文化动因。我们还可将古今一切与水有关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诗词歌赋、散文杂谈进行收集,编辑成系列丛书。还可广泛征集人们的水之情、之思、之悟、之叹、之赞等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以丰富传播内容。  二是吸收外来,既扬长也补短。一个富有旺盛且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体必定是开放的,水文化亦如此。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行业圈内,单纯就水文化进行水文化建设,开展水利文学艺术作品创作,那水文化的发展将停滞不前,水文化园地将暗淡凋零。因此,水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制作,应在立足水利实际、充分张扬个性、彰显优长的同时,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般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和外部环境中的丰富营养,以使水文化成果在各种先进文化浸润滋养中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水利联系自然与社会的纽带。  三是阐释由来,既塑形也传神。水文化有形层面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座瑰宝,有滋养万物、维系生命的江河湖泊,有繁荣经济、造福苍生的水利工程,有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的水利风景区,有治水、管水、节水、护水的水利工具。每一条江河都蕴含独特的个性和神奇的魅力,每一处工程、每一个风景区、每一件工具都发挥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创造着无可估量的价值,是人们触发灵感、抒发情怀、创作佳品的不竭源泉。而这些有形物体,又凝聚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知识、技术及智慧,烙印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理想信仰和思想情感。我们在赞美这些有形体的同时,又要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厚重的文化、深邃的思想,揭示隐藏其中鲜为人知却感天动地的故事。将水利人科学的治水理念、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无私的奉献精神呈现给社会、传递给人民,以增进全社会对水利多层面、全方位和立体的了解,进而获取更多更好更大的支持。  四是着眼未来,既报喜也言忧。总结成功经验,展示辉煌成就,唱响时代主旋律,能够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催生力量。但如果看不见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缺乏忧患意识是最大的忧患。实事求是揭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警醒社会,唤起大众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这也是文学艺术作品促使人类痛定思痛后理性回归的应有选择。如水资源短缺问题,就给现代水文化建设与传播提出了新的价值拷问。水资源短缺,表面在水,根子则在人。采取各种技术手段去解决水问题固然重要,但终是治标。只有从人的思维活动中调整人与水的关系,约束人的行为,建立和谐的文明的人水关系,才是治本之策。因此,我们在唱响时代主旋律的同时,也要以严谨的科学的态度创作出多种形式、发人深省的“忧思录”、“警示篇”,以唤起全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这也是历史的重托。  加强水文化传播,还必须打造文化品牌、创新传播载体。文化品牌,是具有独特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并具有独特标记的产品。文化品牌的打造,是对文化资源的整合、提炼与利用,是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行业精神和文化价值的有形载体,是一个行业面向社会、得到大众广泛认同的特殊文化标志,是展示和见证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具有战略性、独特性、稀缺性,能给受众带来独特的文化感受。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打造水文化品牌,既是现实所需,也是水利所能。   一是打造工程品牌,使水利的每一处经典工程成为一张文化名片。如荣获新中国经典工程的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密云水库、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和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无不凝聚着广大水利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体现着水利人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和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对促进本地区、本行业乃至全国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和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和推进作用,是具有历史意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标志性工程。如果很好地将这些工程编辑出版文化专辑,或摄制专题宣传片,或争取编入教科书,大张旗鼓地予以推介宣传,这些工程就会成为广大受众了解水利、水利人的文化名片。  二是打造人物品牌,让先进典型成为水利人的形象代言人。波澜壮阔的水利事业,激励广大水利干部职工去建功立业,催生着先进典型层出不穷。我们身边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典型,都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人格魅力。他们是引领水利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杆,也是水利人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代言人。我们要像塑造和宣传王进喜、雷锋、焦裕禄、袁隆平等先进人物一样,树立、宣传水利战线的先进典型,让水利人的光辉形象熔铸在全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中。  三是打造文学艺术品牌,让精品力作成为水利走入社会的桥梁。文学艺术品牌,是通过赋予文学艺术精品力作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烙刻鲜明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文化产品。通过传播,直接触及人们的心扉,拷问人们的灵魂。有时,一支歌的力量抵过千军万马。如诞生于抗战烽火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当年抗击日寇,如今应对挑战、提振信心、腾升士气的精神武器。从某种意义上说,唱响国歌就是唱响凝聚力。有时,一本书能穿越时空,浸润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如《雷锋日记》,塑造了多少人的灵魂。像郭明义、杨善洲、余文丽等,都是读着《雷锋日记》、践行着雷锋精神而成为当今时代的活雷锋。我们要下气力创作出反映水利人思想风貌、诠释水利行业精神、展现治水伟业的好歌曲、好影视剧、好文学作品,使水利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对内铸造灵魂、对外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四是打造活动品牌,让品牌活动成为水利深入人心的纽带。节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主体性活动。古今中外均把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定为节日,以示记忆,这就成了一个活动的节点。一个节点如果打造成了品牌活动,这个活动的开展就无异于是宣传队、播种机。它所释放的传播能量和深入人心的影响力,是其他传播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水利的节点很多,而且都备受社会关注。如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汛期等。如果我们精心规划、匠心策划,每年以固定的主题、固定的名称、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标志和固定的受众范围,举办水利特色鲜明让人过目难忘、内容丰富多彩让人喜闻乐见、形式生动活泼让人耳濡目染的某个活动,坚持一两年,一个简单的活动也就可能升华为广大受众认同并喜爱的品牌。通过活动,还可衍生成系列的宣传产品,达到水利深入人心、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作家行走江河看水利、节水大使话节水、水利好新闻评比等。这些活动一旦约定俗成又持之以恒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形式,也就会成为备受大众认同并期待的品牌活动。  品牌的打造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品牌的传播更离不开媒体的支撑。我们要善于用备受社会关注的题材和深受大众喜爱的形式契合媒体的需求,充分发挥广播影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无以代替的作用。可以像《百家讲坛》一样,在媒体开设《中华水韵》专栏,以阐释水文化理论、探讨水文化实践,展示水文化成果,不断扩大水文化传播影响力。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充分运用好水利报刊网,强力张扬水利宣传与传播的主渠道、主载体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使内外传播渠道和载体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加强水文化传播,必须突破自我循环,扩大传播范围。水文化的主体是水利文化,而水利文化建设与传播的主体理所当然是水利人。立足水利行业,面向水利干部职工传播水文化建设成果,使广大干部职工既成为业务精通、技术精湛的水利人,又成为情操高尚、情感丰富的文化人;既成为水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又成为水文化传播的受益者。这既是水利事业发展之所需,也是广大水利职工之所盼。水与全人类息息相关,水利与全社会密切相连,这就决定了水文化不是仅限于水利的行业文化,而是全社会性的。正如联合国2008年水会议所提出的“水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每一个社会成员每时每刻都与水发生联系,不同的联系方式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许多浪费水、污染水的行为,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都与落后的水文化理念、愚昧的水文化意识和贫乏的水文化知识有关。因此,面向全社会对全体公民开展科学的水文化知识教育,进行先进的水文化成果传播,也是水利宣传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通过报告会、培训讲座、展览展示等活动和出版发行、演出播放文学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进工厂、进农户,让水、水利、水利人、水利事业深入千家万户,让水文化根植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  加强水文化传播,必须多措并举,完善传播机制。水文化的发展,重在建设、成在传播。我们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水文化的建设与传播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轨道。  1.要建立竞争机制。像建筑行业设置鲁班奖、政府设置茅盾文学奖一样,争取设置中国水文化优秀成果(作品)奖。奖项能惠及获奖者实在的经济、政治利益。奖项可分为水利工程文化优秀成果奖、水利文学艺术优秀作品奖等。设置国家认可的水利最高奖项,让水利工程设计者、建设者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可以激发水利创新的热情,凝聚创新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把水利先进的理念、优秀的文化、科技的手段融入工程规划与设计全过程,渗透在建设与管理的每个环节。使水利工程在服务经济、造福社会、惠及民生的同时,呈现永恒的无穷的文化魅力。设置水利最高文学艺术作品奖,既可调动水利文学艺术爱好者创作的激情,锻炼培养创作队伍,还可吸引社会各界专业人士,壮大创作力量,丰富作品形式,提升作品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  2.设置水利文化名家或文化大师称号,培养塑造水利文化特有的顶尖人物。文化大师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时代标志,代表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高度,是中华文化圈内构成的关键内核,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特殊贡献。在水利行业设置文化大师称号,是对水文化研究有突出成就、对水文化建设有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也能吸引、凝聚更多的有识之士向水利文化“大师”看齐,朝“大师”努力,以引领水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水利事业的健康前行。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高度、事业的高度,在营造让思想飞扬的人文环境、构建创新人才生长的宽阔舞台、倡导文化名人自我塑造的同时,确定和审视水利文化大师评价体系和标准,制定和实施科学评选规则。  3.建立健全文学艺术创作奖励机制。  (1)建立文学艺术创作工作日制度。我们在鼓励作者业余时间进行创作的同时,对重点创作题材,也要尊重创作规律,经组织批准并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后,为作者安排适当的创作工作日。  (2)设立切实可行的奖项。充分挖掘水利自身各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根据实际设立奖项,制定行之有效的评奖办法及实施细则,使各种奖项发挥最大的激励、导向作用。比如,可以在全行业设定某月为水利读书月,推荐一批好书好文章。重点推荐水利报、刊、网的好文,水利出版社发行的好书,在水利报、刊、网开辟“读书心得”专栏,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评出“书香干部”、“书香单位”。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营造学习氛围、创新学习方法、强化学习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促进水利报刊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宣传载体的作用。我们还可开展“身边最美水利人”、“好创意活动”等多姿多彩的评选活动,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日常中捕捉感动、从评选中弘扬崇高。  水文化是推进水利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软实力。加强水文化建设的任务重大而紧迫,创新水文化传播的使命光荣而艰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指望一劳永逸。它需要全体水利人乃至全社会不断地创造和积累,不断地承接和传播,更需要立足当前、始于足下。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文化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