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耀实业有限公司请问国内那些地方代理了你们的染料颜料,还招代理商吗

你当前的位置:&>&&>&&>&&>&
浅论世界潮商经济发展清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下令“着将出海边船按次编号,船头桅杆油饰标记”,将海船纳入统一管理之中。因为广东在南,南方属火,用色为红,所以广东出海民船一律“船头油以红色”,潮州海船就被称之为红头船。潮州商人不仅将船头油饰朱砂,而且别出心裁地又在船头两侧朱砂油饰上画上黑色圆圈,如同鸡目一样,因为,在潮州人眼里,船上有眼,才不致迷航失道.潮州商人在红头船的头上画上黑眼圈,使整条大船像一只晨鸣中的大公鸡,威武雄壮,也似乎展示着潮州商人的勇敢冒险精神……潮商,是潮州商人或潮汕商人的简称。准确地说,潮商是指在海内外从事工商活动、具有潮汕籍或潮裔血统的商人群体。历史的潮汕地区是指明清时代的潮州府属地,包括海阳(潮安)、澄海、饶平、大埔、潮阳、惠来、揭阳、普宁、丰顺等县,而现在的潮汕地区是指分治后的汕头、潮州和揭阳三个地级市,广义上还包括汕尾市(汕尾市的海丰、陆丰县)讲潮州方言。潮人以海贩方式从事商贸活动,最早始于宋元时期,明中期后有了较大发展,但在朝廷严厉禁止和镇压下,并未形成独立的商帮。直至清康乾年间解除海禁,鼓励中暹大米贸易,红头船商队于是“来往东西洋,经营南北行”,终于诞生了以红头船为标志,纵横东南沿海著名的红头船商帮——潮商。出洋经商是潮州商帮的主要特点,形成了潮商遍布全球的奇特局面。据统计,潮商的故乡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现有人口约1500万,而离开故乡移居海外和大陆其他地区的潮裔人口同样约1500万,比例是1:1,民间就有“潮人一半在家乡一半在天下”的说法。潮商漂流海外的人数庞大,据有关部门估计,海外华人华侨有5000万,其中潮汕人有1000万,约占1/5。相对其他地区的商人来说,潮商有更高的世界性声誉。从富豪数量和财富拥有量两方面分析,2004年香港版世界海外华人富豪榜500强中潮汕人有60位,数量上少于66位之众的闽南商人,但是这60位潮汕商人拥有820亿美元,远多于闽南商人的财富量。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公布的“2007年全球华商富豪500强”榜单上,著名潮商李嘉诚以1794亿元资产名列榜首;而前200名富豪中,潮商就有20名,占1/10。也就是说,全球华商前200富豪中,平均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是潮商。潮商是全球华商中最有钱的族群。潮商的故乡潮汕地区面积为10346平方公里,仅为全国的约1%0,为广东省的1/18。为什么在如此狭小的区域,能够产生如此庞大的商帮呢?因此,从历史的高度,以国际的视角全面分析研究世界潮商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准确认识和评价潮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历经曲折而不衰的著名商帮潮商是继晋商、徽商之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著名商帮。潮商虽然从来没有像晋商、徽商那样“称霸”过中国商业,但在世界商业史上,潮商的光芒却要耀眼得多。潮商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中起步,早在宋元时期,就开始了艰苦的海贩事业。潮州濒临大海,潮州人航海历史悠久,唐宋时代,福建-潮州-广州航道成为潮州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潮州通往南海西部的西洋航线在唐代已经存在,通往日本的航路也至少在宋代已经开通。明王朝严厉禁止沿海商人私自进行海上贸易,并毫不留情地镇压违抗禁令者。在这种严酷的社会环境下,潮州海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艰难地与朝廷抗争,形成了实力强大的海寇武装商人集团。这段历史对潮商文化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清雍正之后,红头船商帮逐步形成,“来往东西洋,经营南北行”,培育了团结合力、眼光开阔、敢于冒险、诚信经营的商人品格,艰苦创下赖以发展的基础。清代的潮州海上交通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西南行,自南澳取西南方向,借助东北季风,经南海诸岛(长江石塘)再西南行,可抵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即马辰);一条是东北行,经福建、江浙而直达天津。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潮州各县在苏商号捐资,在苏州阊门外上塘义慈港西首重建规模宏大的潮州会馆,标志着潮州红头船商人已经开始有了完善的商帮组织。潮商在大量海外移民中崛起,足迹遍及东南亚,艰苦创业,惠泽当地,勇于竞争,依托东南亚潮人社会的经贸网络,长期掌控着“汕-香-暹-叻国际贸易圈”,形成以泰国为中心的近代潮人商帮。二次世界大战后,潮商对香港的国际贸易自由港地位情有独钟,纷至沓来,学习吸收,开办实业,积极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了家族企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造就了以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为代表的一代现代潮商,跃入国际经济主流。潮商在印支战乱期间遭受劫难,被迫流离,遍及欧、美、澳等地。在陌生的环境中再次艰苦创业,重新崛起,使潮商的足迹扩展到全球。潮商在改革开放中走出本土,抓住机遇,闯珠三角,入沪宁杭,挺进中原,涌现出黄光裕、朱孟依等一批前途无量的潮商后生。与其他著名商帮相比,惟有潮商历经曲折而不衰,也惟有潮商的影响称得上是世界性的。潮州商帮经济发展的特点潮商是一个非常优秀、也非常复杂的商帮,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几经沉浮,但其是惟一没有断代的华商商帮。时至今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海外潮商继续搏击于国际经济主流,海内潮商则在祖国南北奋起。当前活跃在商海中的海内外潮人,大多是年轻一代的潮商,他们或受到良好教育,子承父业,继续发展;或自己创业并取得可喜的业绩。他们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在继承老一辈潮商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一股蓬勃力量。纵观潮州商帮发展的历史,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对潮商生存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潮商经济发展的若干突出特点。1.海洋和海禁,造就了海贩商人冒险拼搏的本色潮州濒临大海,其地理大势为西北高而东南低,北部重峦叠嶂,东南面海,形成一个依山傍海的地理环境。潮州面对的海域,是南海和台湾海峡的交界。潮州人航海历史悠久。古代海上的交通工具是帆船。帆船航行,主要依靠风力。东亚是有名的季风区之一。每年夏季,西南季风从南海洋面吹向东亚大陆。这个时候,从南洋出发的船舶可以借助风力,驶往中国。中国东南沿海的船舶也满载着货物,趁着这“万里初来舶风”,出发前往山东、天津,再北上日本。到了晚秋,东北风从亚洲内陆吹向海洋,帆船从日本和中国北方的港口启航。闽粤的船队也在东北风的帮助下,穿越南海,到南洋各国进行贸易。面对着深邃浩瀚的海洋,潮州商人也震慑于它的变化莫测。风停风起,潮涨潮平。有时,碧波粼粼,日光闪烁,沉静驯顺;有时,风狂浪猛,抉樯覆舟,肆虐不羁。海洋总是让人看不透它的真面目。即使在久居海边之后,即使早已熟习于驾风驭浪,乘潮往复,人们依然为海洋世界的险恶心悸。明王朝的海禁政策与倭寇海盗之祸,都几乎同整个明王朝相始终。嘉靖初年以后,朝廷海禁趋于严厉,于是海商转而为寇,产生了海寇商人集团,明人唐枢说:“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海禁越严厉,寇祸就越严重,于是在嘉靖后期,兴起了庞大的潮州海寇商人集团。其中最著名的有张琏、林国显及林凤、许栋及许朝光、林道乾等潮州海寇商人集团。嘉靖末年至万历初年,潮州海寇商人集团已经拥庞大船队,他们开始向外洋发展,甚至在远洋外岛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如林道乾集团拥有航海大船百余艘,船员上千人。潮州海寇商人集团船队活跃于从日本海到南洋的广大海域,往来东西洋,称霸海上,以武装力量垄断海外贸易。潮州海寇商人集团的外洋活动,扩展了中国海商的活动空间,也巩固了中国的海疆。“海寇巢外的风气,亦使得海岛与海洋地区成为向来以大陆为主流的中央体系之一环”,而“近海一带的澎湖、南澳等海岛,亦由于久为海寇的巢穴,使官府不得不设总兵或游兵以靖之,因而提早了这些近海岛屿的内附”。林道乾、林凤在台湾的活动,比天启年间颜思齐、郑芝龙登陆台湾要早60年左右,加强了台湾岛的内附。潮州海寇商人的外洋活动,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与东南亚的商业交通,倡导了移民东南亚的风气,是潮州海寇商人集团活动的又一个重要贡献。隆庆以后,明朝政权加紧武力镇压海寇商人集团,许多海寇商人集团在沿海地区被明朝军队消灭,潮州海寇商人集团的残部纷纷被迫走向外洋,选择东南亚为最后的逃亡地。如:张琏集团被明朝官军围攻,失败后率余部突围入海远逸,抵达三佛齐,“列肆”经商。他又成为“番舶长”,执掌三佛齐的海上贸易,也吸引了沿海地区人民移民海外。梁启超的《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称其为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之一。林凤(林亚凤)集团的部分部属流落于菲律宾,其后裔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的伊格洛底斯部族。1993年4月,菲律宾总统拉莫斯访问中国前夕,接受了中国记者的采访。当他谈及自己的故乡班诗兰省林加廷镇时说:“班诗兰省是全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这恐怕得益于中国孔子的价值观念。许多年以前,从中国来的林亚凤就在林加廷定居下来。”接着他指出:“林亚凤的船队带来了中国人民的美德,这些美德包括‘勤劳、忍耐、节俭、敬老、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现在省里许多人都是林亚凤的后代,他们也是班诗兰的优秀分子。这就是为什么班诗兰与其他许多省比较,显得比较进步的原因。”林道乾集团最初转移至柬埔寨,万历八年(1580年),林道乾集团来到北大年(大泥),聚居其地,继续从事海上商业冒险活动。林道乾率众进驻北大年是潮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体性迁泰事件。其国内旧部闻知后,纷纷航海投奔北大年,一些闽广沿海居民也前往谋生,总数达数千人。北大年于是很快形成华人华侨聚居区。由于林道乾在开发南洋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胡炳南将其收入《南洋殖民伟人传》。潮商和晋商、徽商一样,都是从商贩起步的,但晋商和徽商属陆地商贩,而潮商则是地地道道的海贩。潮商与海洋结缘,经历海洋凶险的磨练,遭受海禁政策的残酷镇压,造就了他们顽强求生、冒险搏命、艰难创业、不怕竞争的海商本色。2.海禁洞开,红头船开拓近中国海贸易,形成独立商帮清初,为了封销台湾的郑成功政权,清廷采取严厉的海禁政策,康熙元年(1662年)强迫沿海居民内迁50里,撤去澄海县,并且规定:“凡官员民兵私自出海贸易,又迁移海岛居住耕作者,但以通贼论斩”。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投降清廷,清廷在次年宣布开海,准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雍正皇帝下令“着将出海边船按次编号,船头桅杆油饰标记”,将海船纳入统一管理之中。因为广东在南,南方属火,用色为红,所以广东出海民船一律“船头油以红色”,潮州海船就被称之为红头船。潮州商人不仅将船头油饰朱砂,而且别出心裁地又在船头两侧朱砂油饰上画上黑色圆圈,如同鸡目一样,按照迷信的说法,船上有眼,才不致迷航失道,红头船的头上画上黑眼圈,使整条大船像一只晨鸣中的大公鸡,威武雄壮,也似乎展示着潮州商人的勇敢冒险精神,广州人称其为鸡目船。自清雍、乾年间起,环中国海域开始涌现出大批红头船。红头船不仅频繁出没于闽、粤各港,而且北至杭州湾、长江口和胶州湾,活跃于苏松乍浦乃至天津;又南下东南亚各地,远在安南、暹罗、爪哇、星洲等地港口,也活跃着一只只红头鸡目的红头船。雍正年间以后,红头船主要以暹罗(1939年改称泰国)为目的地,以贩运大米为名前往暹罗,但也大量夹带东南亚的香料、苏木、铅、锡等货。同时红头船商人又以中暹贸易为基础,大量贩运南洋商品往国内各港口,将南洋商品、潮州蔗糖运往北方苏杭及天津销售,又将天津的杂货、苏杭的丝绸布帛运往东南亚贩卖,再将从暹罗大米运回潮州等地销售,使红头船贸易成为既具有内贸特点、又具有外贸易特点的商业贸易,形成了潮州—台厦—苏州(天津)—海南—东南亚的红头船商业贸易圈。在红头船商人的贸易循环圈中,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居于重要的中间环节。苏州需要大量潮糖,而海外市场又需要大量苏杭丝绸布帛,潮州则需要大量东南亚大米,于是红头船商人居间贸易,以潮糖换苏杭丝绸布帛,以苏杭丝绸布帛换东南亚大米,苏杭丝绸布帛成为潮州红头船商人最重要的中介商品。同时,江南地区汇聚了长江中上游的米豆棉花等农产品,也是潮州社会所急需的商品,也成为潮州红头船商人的贸易大项。乾隆年间正值红头船贸易兴起之时,苏州的潮州商人力量已非常强大,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南巡,苏州潮商以潮州会馆为中心,“恭逢皇上南巡,翠华临莅,适经上塘,诸商跪接于门外。天颜温霁,赏赐彩缎二十匹。感浴鸿恩异数,舆情鼓舞,式廓日增”。乾隆二十二年(1756年)皇帝再次南巡,苏州潮商“恭届銮辂重临,敬设歌台灯彩,众商踊跃相将,输诚欢庆。”足见当年苏州潮商的实力和影响。红头船商人北上贸易的另一个据点是天津。天津贸易是其中国近海贸易圈中的一环。山东的烟台也是清代潮州商人云集之地。清代潮州商人的红头船循环贸易也在南方口岸地区得到发展,如广州,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广州十三行中设福潮行,确立了潮州商人在广州口岸南北行贸易中的地位。在雷州半岛,湛江赤坎为广州湾北部的重要港口,乾隆中期,潮州商人在赤坎建成潮州会馆,可见潮商人数之众。海南也是清代潮州红头船贸易的集中之地,清代潮商深入海南贸易,主要是采购米谷以及贩销北方商品。特别是因为这里距离潮州海路较近,成为潮州商人重要的采购大米之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潮州商人就在海口建立了潮州会馆。潮州红头船商人在相当程度上操控了海南的米谷贸易。在台湾,潮州商人主要在台南从事米糖业。台南的潮州会馆建于雍正七年(1729年),供奉“三山国王”和韩愈。3.移民海外,依托中暹贸易,掌控汕-香-暹-叻国际贸易圈潮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潮州移民具有强烈的商业意识,他们不甘于人后,稍有资金往往开始自己的小本生意,谋独立之发展。暹罗潮人一直在暹罗对外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围绕暹罗进出口贸易从事商业活动,特别是围绕米谷生产与贸易从事商业活动,从事大米的收购、加工、包装、运输等业务。在近代暹罗经济与进出口贸易的大发展过程中,兴起了近代强大的潮商群体。近代泰国潮商巨子,以其成长过程而言,大约可以分为3类:一种是由苦力而来的商人;一种是从小商贩、小店员而来的商人;一种是由红头船商人转化而来的商人。每一类泰国潮商巨子的兴起,都有其独特的奋斗史,但都离不开泰国的进出口贸易。由苦力而成为近代海外潮商巨子,以蚁光炎最为典型。早期从小商贩、小店员崛起的潮商巨富,有高楚香等人。在近代潮商中,又有许多人从小商贩、小店员做起,赤手空拳奋斗成为百万富翁者,如郑子彬、谢慧如、谢易初、陈弼臣等人。在近代海外潮商巨子中,也可以看到一个由红头船商人转化而来的近代潮商家族,这就是陈黉利家族。其家族发家史也体现了近代潮商不断创业、不断追求发展的奋斗精神。近代汕一香一暹一叻国际贸易以暹罗大米为大宗,暹罗米业是汕—香—暹一叻国际贸易的源头性行业,面对着西方商人的强有力竞争,近代潮商利用自己在潮汕主位市场优势,利用潮商在暹罗及东南亚殖民地的传统市场优势,利用其遍布在中国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基础性商业网络,与西方商人展开激烈竞争。竞相建立以机器为动力的新型碾米厂,巩固了潮商在暹罗米业的垄断地位。同时,为了免遭外国商人利用近代轮船操纵汕、香、暹、叻国际贸易,潮商也纷纷投资开设船务公司,参与新加坡、香港与中国的国际船运线竞争。从而也保证潮商在以大米为贸易大宗的汕一香—暹一叻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前后达40余年。随着香港转口贸易地位的确立,汕一香—暹—叻国际贸易圈在传统中暹贸易基础上有所发展,囊括了大部分中国与东南亚贸易,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国际意义的地区商业贸易圈。近代潮人商帮面对西方商人的激烈竞争,敢于以商帮的整体优势、大胆采用先进的技术、掌控国际贸易商圈,这种魄力和智慧是其他商帮所不能比拟的。4.海外潮商侨资注入汕头,催生汕头的近代化发展1861年,汕头开埠,西方商人正式进入汕头贸易。此后,汕头很快成为潮汕新的商业中心。近代汕头商业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据1928年《新汕头》记载,汕头成为华南仅次于广州的第二贸易都市。汕头不仅取代潮州城而成为潮汀赣梅经济区的商业中心,而且随着通商贸易发展,汕头也成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贸易港口,商业之盛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在全国居第七位。在西方列强借开埠通商大肆倾销商品的近代中国,徽商、晋商纷纷衰落,为什么潮汕商人能够成长壮大呢?近代潮汕商人之所以能够生长壮大,主要应归之于近代潮汕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汕头开埠通商之后,外国商品涌入潮汕,潮汕商业能够蓬勃而起,出现持续商业化浪潮,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量海外潮商资金的挹注,使潮汕地区保持旺盛的商品购买力,提供了商业发展的条件。与此同时,海外潮人对潮汕土特产的大量需求,以及海外潮商向潮汕等地输入泰米等贸易,促进了近代潮汕与东南亚商业贸易的发展,从事与东南亚贸易相关的行业成为近代潮汕商业的主要行业。海外潮商也大量投资国内工商业,或自己投资兴办工商业,或资助国内亲属从事工商业活动,使近代潮汕商人不断发展壮大。海外潮人、特别是海外潮商是推动汕头近代化发展的一股强大推动力量。饶宗颐教授总纂的《潮州志·实业志·商业》明确指出:“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夏屋更是十之八九系出侨资盖建。且潮州每年入超甚大,所以能繁荣而不衰落者无非赖批款之挹注。”5.二战后及时转型,实现贸易资本向实业资本的转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出现强劲发展势头,世界大战打破了亚洲的殖民统治格局,出现了后殖民地时代的国际政治新格局。在香港,港英当局逐渐改变专门以掠夺为目的的殖民政策,开始致力于发展本地工商经济;泰国开始走向更加独立的民族国家建设道路,致力于国家的工业化;东南亚的一些殖民地地区也争相摆脱殖民统治,成立新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经济发展蔚为壮观。二战以前的泰国潮商长期集中于中暹贸易领域,汕-香-暹-叻国际贸易是其生命线,但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的贸易封锁,汕-香-暹-叻国际贸易圈断裂。随着战后泰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泰国政府推进泰国工业化建设,泰国逐步发展有泰国特色的农业与工业经济,这给泰国潮商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于是,泰国潮商巨子纷纷由进出口贸易转向国内经济建设,投资于泰国工商业各个领域,走向多元化经营,成功地实现了由战前贸易商人到现代工商业实业家的转型,成为推动泰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工业化过程中,泰国潮商较为顺利地完成了由传统进出口贸易及其相关行业向现代工商业的转型,这是因为泰国走的并非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自我工业化道路,而是奉行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战略,依靠引进外国技术设备,首先发展轻工业以逐步实现经济现代化,泰国传统进出口业及其相关行业仍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因而泰国潮商能够在传统进出口基础上获得大发展。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战后的潮商也得到复兴与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力量。战后香港的进出口贸易日见衰落,香港潮商被迫进行结构性调整,香港潮商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由贸易转入工业领域时期,二是由工业走向多元化、国际化时期。由贸易转入工业领域,香港潮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转型。自50年代开始,香港潮商就在工业化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爬坡。至60年代,在塑料、纺织制衣、钟表眼镜等香港主要轻工业领域里,新一代潮商工业家的兴起就呈现风起云涌之势,开始在香港商界重新崭露头角。在香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现代金融业扮演了龙头作用。现代香港潮商金融业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贡献不小,对于香港金融业发展贡献巨大。二战后,尤其是50年代之后,海外潮商之所以能够及时转型,赢得巨大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海外潮商长期在海外经营,所积累的大量资本大多存蓄在海外,资本的运作较少受到内地政治的影响,这与其他商帮有很大的差别。6.依托香港优势,实现家族企业的多元化、国际化二战以后,香港的国际自由贸易港地位日益突出,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香港现代潮商在此大展鸿图。特别是60年代香港经济初步复兴之后,世界各地潮商看好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纷纷向香港转移,香港成为现代潮商活动中心。由于香港工业化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潮商擅长于商业贸易,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能够紧紧抓住市场需要扩展行业领域,于是香港潮商经济早在50~60年代就开始出现多元化、国际化趋势。70年代以后,随着香港经济已经奠定初步的工业化基础,香港潮商经济全面进入了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时期。此时香港一跃而成为亚洲金融、贸易、工业、航运、旅游、购物、信息中心,经济全面发展。香港潮商凭借雄厚实力,如龙腾虎跃,涌现出一大批现代超级巨贾,其力量深入到香港经济的方方面面。在70年代香港经济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潮流中,香港地产业与股票证券业应运勃然而兴,成为70年代后香港经济起飞的巨翅。香港潮商经济之所以能够获得超常发展,形成国际化、多元化大集团,正是凭借着地产与股市两个巨翅实现了腾身飞跃。在现代香港经济中,香港潮商贡献巨大,他们是东方之珠发展奇迹的主要创造者,他们在发展现代香港经济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他们不仅人数众多,在香港的各行各业中占有明显的优势,而且他们更是居于香港经济的龙头老大地位,在1990年的香港20大富豪中,潮商就占了5人。正如原汇丰银行主席桑打土所说:“如果要细致分析哪一些人在香港整体经济建设中,占了较为重要的地位,或在人口比率中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么据我个人的意见,应首推我们的潮州朋友了……潮州人在香港几乎深入到每个角落和每个基层单位,到处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踪迹,这是其他地方的人不能比拟的。这正说明了潮州人在香港潜在的力量,也说明他们对香港经济建设能起的作用。他们淳朴克俭的风尚和坚忍不懈的毅力,是被大众所称道的。”7.本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年轻潮商走出本土寻求更大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汕头成立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虽然比深圳、珠海特区起步较晚,但潮汕地区是著名侨乡,从历史上看,汕头的近代化发展就是依靠海外大量侨资的投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因此,汕头特区吸引侨资具有独特的优势。日,国务院批准汕头特区范围从52.6平方公里扩大到234平方公里。年这10年间,汕头特区得到迅速发展。1990年,汕头市工业产值19.25亿元,比1982年的40万元增长了4812倍。在潮汕经济篷勃发展的同时,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潮汕经济一度出现严重的危机:法制不健全,造假、走私、骗税等不法行为泛滥,造成严重的信用危机;追求急功近利,偏重贸易,不注重实业投资,不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缺乏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风气欠佳,投资环境不理想,造成投资萎缩,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本土经济的发展。潮汕地区一度出现总产值大幅下降的局面,陷进了20多年来未有过的经济低迷困境中。近期虽有较大改变,但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与潮汕本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所不同的是,新一代潮商纷纷走出本土寻求发展,而且取得不凡的成绩。涌现出黄光裕、朱孟依、周泽荣、马化腾等一批前途无量的潮商后生。这个新潮商群体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很广,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等地及长江三角洲,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北京、海南、广西、云南、河南等省(市、区)也有一批实力很强的潮商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潮商成立的潮汕(人)商会已有近50个,离开本土散居各地的潮籍人士约有500万人之多。8.特殊的商帮文化,引领潮商不断开拓,创造辉煌一个商帮的产生、兴起、挫折和发展的历程,不可能不受地域历史和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潮商在潮人中间占有很大的比例,作为潮人中的一个职业群体,潮商的观念、心态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稳定的文化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商帮文化。海洋对潮汕历史的发展和潮商群体性格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海洋环境的磨练,造就了他们以变求生、冒险搏命、艰难创业、不怕竞争的文化性格。潮商文化造就潮商的观念形态、行为方式的特点,使潮州商帮得以成为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有特色的商人群体。潮商文化是潮州商帮的灵魂。在向外拓殖、艰苦创业过程中,面对重大社会历史事件造成的变故、严酷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经营条件的发展变化,潮商总是不断以变求生:或激烈抗争、避其锋芒、漂泊他乡,再图发展;或抓住解除海禁的机会,营造大船出海,开展近中国海贸易;或弃旧图新,采用火砻和轮船技术,与西方商人激烈竞争,牢牢掌控汕-香-暹-叻国际贸易圈;或审时度势,改变投资重点,实现由贸易资本向实业资本的转移;或适应民族国家意识不断高涨的形势,在保持中华优秀传统的同时,主动融入侨居国社会,实现本土化,争取和谐发展的有利条件;或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及时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并促使家族文化的嬗变,逐步实现传统的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正是这种不断以变求生、冒险拼搏、善于吸收、敢于创新的潮商文化,引领潮商渡过一个个艰难困苦,与时俱进,继续创造辉煌。世界各地潮商经济的发展1.东南亚潮商经济的发展近代东南亚各地散布着大量潮汕移民。在泰国,1983年泰国政府公布泰国华侨华人有630万人,占泰国总人口的13%。目前,一般估计泰国华侨华人有70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而泰国的华侨华人中以潮人最多,约占70%,应该有490万人。在马亚西亚,据1947年《马来西亚人口统计报告》,潮州人有364232人,占总人口13.92%。在新加坡,根据2003年的相关资料,潮人在新加坡的人数,已发展至50万人,约占新加坡总人口的14.8%,成为华族中第二大方言群体。在印度尼西亚,据1934年国民政府侨委会材料,1930年印度尼西亚潮人123265人,占当时该国总人口10%。在柬埔寨,据1962年中央侨委《侨情简报》32期数字,柬埔寨潮汕籍华人华侨有21万人。在越南,据1962年中央侨委《侨情简报》32期数字,南越潮州人有36.8万人(包括部分海南人)。东南亚庞大的潮汕移民构成了近代潮商兴起的强大母体。泰国自清廷开放中暹米谷贸易,潮州商人陆续乘船来暹罗经商,为了生活的方便,特别是商业贸易的方便,他们往往在暹罗娶土著女子为妻,其所生子女即形成暹罗社会独特的土生华人群体,他们实现了与暹罗社会的融合。在拉玛三世时代,潮州移民与暹罗社会的融合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潮州人已经深入到暹罗社会的方方面面,潮州华工成为暹罗的新生产者,在暹罗社会生产发展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曼谷城建设方面,早期潮州移民贡献尤巨,曼谷今日之成为大城市,不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房屋和建筑物、马路、河渠以及码头,绝大部份是靠熟炼和半熟炼的潮人技工的劳动建成的。人们由衷地赞美潮州移民“这些人到哪里创业,哪里便肯定会繁荣起来。”正因为潮州商人及早期移民对暹罗政治经济有巨大贡献,后续的潮州移民在暹罗才有了良好的社会地位与较多的经商发展机会。进出口贸易是近代泰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近代泰国潮商的兴起都离不开进出口贸易,他们以自己的吃苦耐劳、节俭与坚忍不拔精神艰苦奋斗,赤手空拳创下巨大财富,发展起庞大的近代事业,并通过与西方商人的激烈竞争,长期掌控汕-香-暹-叻国际贸易圈,成为称雄东南亚商界的商人群体。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潮商巨子。如高楚香、陈慈黉、蚁光炎、郑子彬、谢慧如、谢易初、陈弼臣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泰国潮商经济发展壮大,并走向集团化、国际化阶段。随着50年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大陆的贸易封锁,汕-香-暹-叻国际贸易圈断裂。而随着战后泰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60年代泰国政府推进泰国工业化建设,泰国逐步发展有泰国特色的农业与工业经济,这又给泰国潮商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于是,泰国潮商巨子纷纷由进出口贸易转向国内经济建设,投资于泰国工商业各个领域,走向多元化经营,成功地实现了由战前贸易商人到现代工商业实业家的转型,从单一商贸转向金融、工业制造、房地产、电信、交通运输业等,成为推动泰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间涌现出一大批事业有成的潮商。泰国《星暹日报》日刊登的文章称,当时世界上376位华人大富豪中,泰国约有30人名列前100名内,其中大部分是潮州人。如正大集团的谢国民(澄海),拥有资产80亿美元;盘谷银行常务董事会主席陈有汉(潮阳),拥有资产60亿美元;大城银行的李智正(澄海),拥有资产30亿美元;伟成发集团的吴玉音、吴光伟(饶平)34亿美元;京华银行的郑午楼(潮阳)25亿美元;泰兴钢管集团的李石成(潮阳)家族25亿美元;电脑通讯巨子读信·泰那越(潮安)22亿美元;协成昌集团的李文祥(普宁)家族23亿美元;协联集团的陈如竹(潮阳)20亿美元;酿酒巨子苏旭明(澄海)20亿美元;黉利集团陈天听(澄海)家族20亿美元;顺和成集团的张锦程(普宁)15亿美元。80年代以来,在泰国的经贸活动中,泰国潮商继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在泰国的16家商业银行中,有8家是由华人家族集团经营,而潮商就占了6家。潮商的经济已由多元化进一步向集团化和国际化发展。新加坡潮人在新马、印尼、吕宋等地从事商业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1819年新加坡开埠以后,掀起了大规模开发的浪潮,潮州移民大量涌入。如新加坡的潮侨先贤佘有进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从汕头到新加坡,他在《新加坡的中国人》中写道:在19世纪40年代,新加坡绝大部分的普通农民和种植槟榔及胡椒的农民都是潮人。二战前后,潮人在新加坡从事商业经济活动,经营的货品主要集中在土产、大米、布匹、药材、杂货、瓷器、首饰等方面。新加坡潮商最早创办的银行是四海通银行。该行于1907年正式挂牌营业,虽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磨难,但由于经营有方,安然渡过难关,使业务更加活跃。至20世纪60年代,该行发展成为一家资本雄厚的大金融企业。1971年,四海通银行又创立独资附属机构——四海通金融有限公司,使业务逐步迈向多元化。新加坡潮商创办的另一家大型银行是华联银行,1947年正式开业。该行由连瀛洲发起,注册资本1000万叻币。至20世纪50年代,该行业务蓬勃发展。进入80年代,又通过收购新加坡国际银行、亚洲商业银行,进一步壮大实力,使总资产超过200亿新加坡币,成为新加坡四大银行之一,同时跨进世界500家大银行的行列。1988年,该银行在莱佛士坊金融、商业中心建起一座高280米,与美国华尔街一号大厦并列为世界上最高建筑物的华联银行总部。当时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为这座独特、宏伟的大厦主持开幕典礼,夸奖它是“新加坡城市面貌改观的典型”。潮商在新加坡参与投资的金融机构还有新加坡银行、亚洲商业银行、华侨银行、崇侨银行、利华银行等,也都各有建树和业绩。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随着绝大多数潮人先后加入当地国籍,由华侨变成华人,潮商经济也成为新加坡民族经济的组成部分。同时,政府又采取一系列有利华人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潮商经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从而步向逐步实现多元化、集团化的崭新历史进程。马来西亚和印尼马来半岛的柔佛早期开发也是由潮州移民完成的,在19世纪上半叶,柔佛还是一块森林处女地。潮人富有冒险精神,而且新加坡控制甘蜜生产经营与贸易的人也大多是潮州人,柔佛与新加坡相邻,柔佛生产的甘蜜必须运到新加坡的潮人甘蜜店销售,潮人开发柔佛甘蜜种植有其独特的营销渠道支持。于是,潮州移民纷纷申领柔佛荒地开发,蔚成风气,当年柔佛的港主大多是潮州移民,如陈旭年、陈开顺、林亚相、佘任贵等人都是有名的潮人大港主。印尼的廖内群岛与新加坡隔海相望。在18世纪,潮州移民开始有规模地来到廖内群岛,他们在这里经商和从事甘蜜与胡椒的种植业。张弼士是近代印尼潮商的风云人物,张弼士为潮州府大埔县人,18岁时便独自赴荷属东印度(印尼)巴达维亚谋生。张弼士具有非凡的商业眼光与商业魄力,他首先看好印尼荒地开发的商业价值,于是决定利用殖民当局鼓励经济开发的政策,采用兼收并蓄、全面开发的经营发展方针,大规模利用银行贷款从事实业开发。1877年,张弼士在苏门答腊日里创立笠旺公司,专门从事荒地开发,拥有树胶、椰子、咖啡、茶等各类种植园,仅胶园就有七八所之多,又购置新式机器,进行咖啡与茶叶加工,投资达数百万元之巨,在日里形成自己的工商王国,招募大量华人移民从事经济开发。利用东南亚地区廉价华人移民与土著劳动力以及丰富的农业、矿产资源,以垦殖、开矿起家,业务遍及商业、金融、航运、房地产等行业,诸利并兴,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致富千万”,成为近代第一位东南亚华人首富。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潮商在二战后,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马来西亚,有方木山、刘玉波、张泗清、钟廷森、郑鸿标等著名潮商。他们资本雄厚,公司集团规模宏大。马来西亚潮商刘玉波开始经营木材业,1963年申请土地种植树胶,1966年收购可可园,事业迅速扩展,他的业务遍及制造业、车辆销售、建筑业、商业及旅游业。有“大马钢王”之称的钟廷森19岁时加入父亲钟水发的大马公司,1978年开始接管大马业务,他以五金制造业起家,其金狮集团业务覆盖钢铁、食品、地产、金融、旅游、种植业等领域,旗下公司广布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香港、中国大陆、澳大利亚等地。到90年代初,钟廷森已经在大马控制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4.29亿美元。郑鸿标于1966年设立大众银行,已成为大马第三大银行,拥有135家分行,资本广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大陆、香港、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还控制了“大众金融”等上市公司。印度尼西亚的彭云鹏于1977年创立马里多太平洋木材有限公司,起初只是一个资本不大、单纯经营木材的小公司,进入80年代中期,彭云鹏已经成为印度尼西亚的“林业大王”,他所建立的马里多太平洋集团已成为印度尼西亚30家最大的华人企业集团之一,业务遍及伐木、胶合板、造林等森林工业及金融业、旅游业、酒店业、石油化学工业等行业。越南早在18世纪,也就是红头船贸易盛极一时的乾隆年间(年),潮州人也开始有规模地移民越南,他们在越南北部的东京地区开办矿场,采掘铜、银、铁矿,有的矿场有上万华人,其中大部分是潮州人,据说这种上万人规模的大型矿场当时有14个。19世纪9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是越南潮商的发展壮大期。在越南,潮人主要集中在南部西贡、堤岸,中部的顺化、岘港也有部分潮州人。越南潮商的工商活动主要以中越米谷贸易为基础。越南潮汕移民的谷米业实力雄厚,经营历史悠久,有些米谷商还拥有稻田、碾米厂和货船,从谷米的生产、加工运输直到销售实行生产经营贸易一体。19世纪70年代旅居南越的潮安人郭琰开创了潮商在越南米谷业的霸主地位,他所经营的碾米厂产量占当时越南每年大米出口贸易额的半数。自郭琰时代开始,潮人经营的碾米业规模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越南潮商的成功,推动了越南米谷业的发展,甚至柬埔寨的米谷也都集中在堤岸加工,并经西贡出口,西贡成为世界三大米市之一。二战后至1975年越南统一,这期间战争不断,越南潮商经济并未取得突出发展。1975年后,由于当时越南的社会背景,先后逃离越南的潮人有十多万人,潮商经济活动遭受严重打击,数以万计的潮人逃难移居至欧洲、北美、澳洲、日本、台湾和香港。目前居住在越南的潮人仍有40万人左右。2.欧、美、澳地区潮商经济的发展近代潮州海外移民主要集中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及香港地区,现代潮商也主要集中于香港、泰国及东南亚其他国家。但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随着香港及东南亚潮商国际化发展,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潮商前往欧美发展的趋向。如李嘉诚的长实集团,1988年开始进军加拿大,以2.75亿美元收购温哥华1985年世博会所在地82.6公顷黄金地皮,投资22亿美元建造“温哥华万博家园”豪华精致住宅区。同时,购入赫斯基石油公司,投资发电厂,开设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及酒店,刺激和带动其他有实力的潮商向房地产进军。从香港移民加拿大的林思齐,经营房地产致富后,倾心社会慈善事业,被任命为卑诗省省督,成为华人担任英女皇代表的第一人。目前在加拿大的潮人大约有20万人,其中90%以上是二战以后平等移民时期的新移民,主要集中在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渥太华等大城市。不仅有潮商巨子在欧美设立分公司、分行发展,而且一些有欧美及澳洲教育背景的潮商子女,也选择在欧美发展,如潮商卢楚高在泰国经营钟表珠宝行,其子女在“美国纽约、洛杉机、德州三地创珠宝行,信誉卓著,营业鼎盛”。而美、澳等国逐渐放宽工商移民的规定,在香港及东南亚华人中出现了商业移民与技术移民的热潮,其中也不乏潮商向北美、西欧、澳洲进行投资与经商,这些地区的潮人逐渐增多。60年代印度支那战争爆发以后,大批侨居印支三国的潮人辗转移民欧洲等地,在欧洲、澳州以及北美等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潮商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也取得令欧洲商界瞩目的成绩。如法国潮商潘洪江出生于柬埔寨的一个潮州华侨家庭,他在金边创立友如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又与法国商人合资创办“拿破仑酒王”,被誉为“金边酒王”。印支战乱期间,他被迫放弃在金边的产业,移居法国巴黎。他首先涉足于巴黎食品行业,创办一家销售中国食品为主的杂货店。1975年,他在巴黎五区开设友和有限公司,将业务扩大为经销中国食品、土特产及工艺品。1976年,潘洪江参加广交会,成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在法国的总代理,向法国社会推介中国食品。法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饮食文化十分发达,但长期缺乏中国食品,潘洪江的中国食品经营获得极大成功。潘洪江迅速拓展业务,1986年,他在巴黎华人集中居住的十三区创办华丰国货公司,经营中国食品达800余种;1987年,他创办规模宏大的中国商业大楼,经营中国食品、中国服装、家庭日用品、电器及中国餐馆。他又投资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友和服装厂与巴黎兰西化妆品公司,生产与推销法国新式时装及著名化妆品。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印支三国出现排华恶浪。潮人是印支三国最大的华人方言群体之一,1975年柬埔寨、老挝、越南三国华侨华人分别为43万、6万、150万,其中潮人分别占华侨华人的77%、60%、37%,大约分别有33万、3.6万、50万,共约86万。数十万印支潮人难民逃离印支三国,其中大多数分布于北美、西欧、澳洲。年,美国共收容印支难民95.7万人,其中华人占三四成,人数约30万~40万,而华裔难民中又有四成是潮人。以此推算,则美国在这十多年中新增潮人12万~16万人。加拿大收容印支难民逾10万人,其中印支华裔有7万人,估计潮人有2万~3万人。法国与印支三国传统渊源甚深,柬埔寨、老挝的难民多涌向法国,法国收容难民较多。据《1990年法国统计》,到1990年,法国共有柬、老、越籍移民18.8万人,其中柬埔寨难民为6.66万、老挝难民4.95万、越南难民7.22万,而其中的70%~80%以上为华侨华人。估计其中的潮人难民大约有8.6万人。法国潮人通常也称有8万同乡。比利时的华人从60年代的数百人骤增至1988年的万余人,也应该是印支三国难民的涌入,其中有许多当为潮州人,当地的潮州话与广州话一样,几乎成为华人社会通用的方言。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也收容了数万印支难民,亦有不少为潮人。至此,由于印支难民的涌入,在80年代以后,欧美等地已经形成了潮人群体,他们在欧美也逐渐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出现了一些成功的商人。如原老挝潮商陈克威兄弟于1975年逃难来到法国谋求发展,他们从十余万人的亚洲移民消费市场人手,创立“陈氏兄弟公司”,专营亚洲货进口业务。陈克威兄弟努力开拓亚洲移民消费市场,香米头就是其杰作。大米是大多数亚裔移民的主食,但从泰国等地进口的圆粒和长粒大米关税重、价格高,超过一般亚洲移民的承受能力,于是陈克威从泰国进口一种颗粒破碎的大米,称之为香米头,虽然这种大米颗粒不完整,但米质并不差,而且关税低,价格便宜,深受亚洲移民欢迎。陈克威兄弟向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亚洲移民市场推销香米头,取得巨大成功。陈克威兄弟公司又由亚洲货批发业扩展到零售业。1985年,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陈氏兄弟公司百货商场正式开张营业,这是巴黎第一家专营亚洲产品的超级市场。陈克威兄弟公司营业额以近30%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1991年公司营业额超过7亿法郎,在法国进口及批发业中排名第112位,被公认为法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华人企业,陈克威本人也成为高规格的法中委员会会员。陈克威兄弟的家族企业也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除了巴黎陈氏百货商场,在泰国有陈克齐的“世界出入口有限公司”,在香港有陈克群的“昆仲和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悉尼有“陈氏兄弟贸易公司”,在美国洛杉矶有“联亚食品有限公司”,分别经营欧洲、东南亚、中国大陆和港台、澳洲、美国的食品及生活用品,形成了国际化商业网。日,法国陈氏兄弟公司的总部及营运中心(位得利)商场开张。这座耗资2亿法郎,占地3万平方米,融行政、批发、仓储、门市、餐厅和宿舍区为一体的宏伟壮丽,美仑美奂的综合型大厦,屹立在巴黎第十三区近郊斯大林格勒大道旁,向人们展示其骄人的业绩。80年代以后,印支潮人在西欧、北美、澳洲等地白手起家,他们充分利用与东南亚、中国的深厚渊源关系的优势,在其所居国与东南亚国家、中国之间穿梭贸易,获利甚丰。又以所居国和东南亚国家、中国贸易为基础,扩张至商业、食品工业、制衣业、餐馆业等领域,从中迅速崛起一批潮商。在美国南加洲,有3万潮人,他们的经营领域遍及小商业、进出口贸易行、食品公司、房地产等;在纽约,潮人有万余人,其经济以餐馆业、制衣业最著,也有经营银行、地产、商业等的潮商。美国潮人还组织“潮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集中投资经营,进一步增强了美国潮商的实力。法国的潮商经济成就尤其令人振奋,不仅有像陈克威兄弟那样的成功潮商,而且兴起了一批潮人中小商人,从事的行业包括餐馆、理发、珠宝、出版印刷、医药、计算机等行业。在短短十余年内,以潮人为主的印支华人将原来处于偏僻郊野的巴黎十三区建成繁华社区,巴黎十三区区长说,由于中国城的出现,巴黎已成为欧洲的亚洲商业第一金镇,成为法国与中国、东南亚国家间进行文化与经济交流的纽带。1993年,法国华裔互助会还联手组成投资集团,在汕头投资建厂。在澳洲,潮商经济也出现蓬勃发展之势,如澳洲潮商陈锡恩已经连续多年荣登澳大利亚200富豪榜,其家族公司多达20多个,涉及到成衣业、纺织品业、超级市场、进出出口业务及房地产业,年营业额超过2亿澳元。1977年,周光明移居澳大利亚。两年后,他创办了永光进出口行,经营亚洲食品批发,后来又陆续开办了华澳食品供应公司和金城百货商场、昌发贸易商行等超级市场,兼营批发零售。经过多年精心运作,永光进出口行已发展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亚洲食品进出口公司之一,周光明也因此被称为悉尼的“亚洲食品大王”。1988年,周光明发起创办了澳洲潮州同乡会,连任了多届会长。在移居澳洲整整30年后的2007年,周光明更做了一件让澳洲潮人扬眉吐气的事——带领澳洲潮州同乡会主办第十四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年会会歌响彻悉尼国际会议中心上空。作为澳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华人盛会,本次大会同时也是国际潮团联谊年会首度跨越赤道,进军南半球的标志。3.香港地区潮商经济的发展香港与潮汕仅一海之隔,轮船朝发夕至。自香港开埠以来,一批批潮人移居香港,到1987年底,旅居香港的潮人已达130万人,约占香港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在古代,潮商的“中国-东南亚”贸易并没有香港中转站的存在,大多是与东南亚的直接物资交流。19世纪50年代,香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自由港的条件,确立了其在中国与东南亚贸易中的中转站地位,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地货物集散总汇之地,中国输往东南亚的物资集中于香港,由汕—香—暹一叻国际贸易线输往东南亚各地;东南亚输往中国的物资也由汕一香—暹—叻国际贸易线集中于香港,再分运国内各地。自香港开埠后,香港与中国大陆的贸易不断增长,二战前香港与中国贸易总额就已等于中国全部贸易2/3以上。开埠后的100年中,香港经济主要就是转口贸易,而经营中国与东南亚转口贸易的主要就是潮州商人的南北行。南北行转口贸易“早期占了香港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成为本港华商经营的主要项目”。香港南北行转口贸易的兴旺,得力于近代潮州商人、特别是暹罗潮商的开发。暹罗潮商为了巩固其在中暹贸易地位以及扩展汕-香-暹-叻贸易国际圈,十分重视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很早就纷纷涌入香港从事南北行转口贸易,形成了在香港南北行转口贸易的主导地位。创办香港第一家南北行的元发行就是暹罗潮商高元盛。香港第二家南北行——乾泰隆行的创建者,是饶平县隆都区前美乡(1949年以后隆都区改隶澄海)的红头船主陈焕荣(又名宣衣)。在香港南北行历史中,甚至在香港经济发展史中,元发行和乾泰隆行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元发行和乾泰隆可说开创了香港华人最早的贸易-南北行业的先河,为香港之成为贸易转口港奠下初期的一块基石”。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香港潮人的南北行已渐成气候,南北行贸易规模巨大,经营香港南北行贸易的潮州商人也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崛起于香港乃至华南地区。1868年,高楚香、陈焕荣、陈殿臣、胡鼎三等潮商发起组织南北行公所,这是香港华商最早的同业组织,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同业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南北行贸易更加活跃,每年从华北输入转销的豆类就达8000万元。大量潮商也在这一时期涌入香港从事南北行生意。二战以后,由于国际自由贸易港地位日益突出,香港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世界各地潮商看好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纷纷向香港转移,香港成为现代潮商活动中心。自50年代开始,香港潮商就在工业化道路上开始了艰难的爬坡。至60年代,新一代潮商工业家的兴起就呈现风起云涌之势,开始在香港商界重新崭露头角。到70年代,潮商在许多领域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塑料制造业:1969年香港塑料产品出口额为14.4257亿元,其中潮商塑料产品出口占55%,潮商已经开始执香港塑料制造业之牛耳。纺织业:香港大部分牛仔布染织厂为潮商所有,潮商在香港纺织业中开始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潮商牛仔布织造厂还率先引进先进的空气纺纱机,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不少潮商厂家一跃而成为香港纺织业的骨干企业。制衣业:香港制衣业潮商有较大的发展优势,起步较快。1969年香港成衣出口额为30余亿港元,其中潮商厂家产品约占20%。在制衣业中,发展最为成功的潮商是林百欣。1969年丽新公司营业额高达8000万港元。钟表眼镜业:钟表业原属潮商的传统行业。二次大战以后,外埠潮商的加入,有力推动了香港潮商钟表眼镜业的发展。金属工业:在香港工业化时期,最有声色的是郑翼之兄弟的捷和制造厂。当时捷和厂的钢筋产量占香港总产量的2/3,部分满足了香港战后恢复重建的需要,其钢铁产品甚至远销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以捷和公司为主导的香港拆船业在50年代末达到最高峰,每年拆船50万吨,占全球拆船总吨数的1/6,香港成为世界最大的拆船中心。至50年代末,郑翼之兄弟已经稳坐香港工业界头把交椅。电器业:战后潮商在香港电器业中亦颇有地位,有多家潮商企业生产电池、电筒、电扇、变压器等。抽纱业:二战以后,潮商抽纱业在香港逐渐兴起,香港抽纱厂增至百余家,其中潮商厂家占70%。饲料业:60年代初期,港英政府对禽畜饲养甚为重视,鼓励发展饲养业,陈伟南抓住机会,开办饲料加工厂,工贸并举。他的饲料公司发展很快,1981年在新界建立屏山饲料厂,成为亚洲最大的饲料加工厂。金融业:在香港工业化发展过程,现代金融业扮演了龙头作用。香港战前的潮商银行有“四海通银行”“嘉华银行”和“香港汕头商业银行”。廖宝珊于1948年在其廖创兴银庄基础上创办廖创兴储蓄银行,1955年改称廖创兴银行,廖宝珊一改过去的银行经营方式,以中小客户为储户对象,大量吸纳存款。廖创兴银行开创了香港现代银行业的经营模式。鉴于香港的远东经济中心与金融中心以及亚洲贸易中心的地位,东南亚的潮商银行家也纷纷挺进香港银行业,其中最突出的当属泰国潮商陈弼臣家族。陈弼臣于1954年在香港设立盘谷银行分行,成为香港最有实力的商业银行之一。新加坡潮商银行家连瀛洲也来香港设立“华联银行”,泰国潮商的京华银行也与香港潮商合作开设“香港京华银行”。一时间,香港潮商银行纷立,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动力。战后潮商在银行业发展的同时,他们的保险业也应运而生。战后香港潮商刘振杰首先创立了“中华保险公司”,泰国潮商巨子陈弼臣来港开设“亚洲保险有限公司”,廖宝珊于1960年设立“廖创兴保险公司”,新马潮商巨子林连登也来港创办“南洋保险有限公司”。这些潮商保险公司多以银行业为依托,拥有强大资本实力,从而在香港华商保险业中居于领导地位。由于香港工业化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同时潮商擅长于商业贸易,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能够紧紧抓住市场需要扩展行业领域,于是香港潮商经济早在50~60年代就开始出现多元化、国际化趋势。在香港经济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潮流中,香港地产业与股票证券业成为70年代后香港经济起飞的翅膀。香港潮商经济之所以能够获得超常发展,形成国际化、多元化大集团,正是凭借着地产与股市两个翅膀实现了腾身飞跃。地产业是香港最大的行业,潮商的长江实业、鹰君、廖创兴企业、大生地产、丽新发展、华人置业、中华娱乐、世纪城市、百利保国际、正大国际、英皇地产等均为香港地产巨子,其中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早已于1979年就拥有楼宇面积1500万平方英尺,超过拥有1300万平方英尺的英资怡和系置地公司而成为香港最大的私人地产商。“香港经营地产,对地方最有贡献者,应推李嘉诚先生”。1958年,李嘉诚就在北角兴建工厂大厦;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拟作出租用的工厂楼,涉足地产业。1971年,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开始集中力量经营地产业。日,李嘉诚即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挂牌上市。时值香港经济正刚刚启步向资本证券化发展,香港社会出现“要股票、不要钞票”的投资股市热潮,大量闲散资金涌入股市,香港股市处于牛市颠峰状态。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行股票4200万股,实收资本8400万港元,其中25%股票公开发售,集积资金3150万港元。1973年初,李嘉诚集团股票在伦敦挂牌上市,引起伦敦股市的热烈反应;1974年6月,李嘉诚集团股票又在加拿大温哥华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李嘉诚集团的长江实业股票不断进入国际证券交易市场,积敛了大量国际资金。1975年,长江实业集团再次发行新股,集资6800万港元,大大扩充李嘉诚集团的实力。李嘉诚集团以股票吸纳资金,又用现金收购那些低价抛售的房产物业。凭借新股集资又购入地产、楼宇达十几处之多,奠定了李嘉诚集团大发展的基础。李嘉诚集团将购入的房产或加以改造,或在地皮上新建高级大厦,再推向市场,赢利甚丰。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集团迅速成为香港地产业的巨头大户,长江实业也成为香港股市中的龙头大股。随着股市与地产业的成功,李嘉诚集团的资本空前膨胀,不断将其业务推向多元化、国际化。1977年,李嘉诚集团收购著名的希尔顿酒店。1979年,李嘉诚集团以7.1亿港元巨资收购英资企业和记黄埔22.4%股份,1980年增至40%股份,入主和记黄埔,将和记黄埔发展为经营地产、电讯、货柜码头、能源、零售五大核心业务的综合性企业公司,为香港最大的跨国公司,1989年盈利达60.8亿港元。1984年,李嘉诚与中资侨光公司、美国加州凯沙水泥公司合作成立中国水泥(香港)有限公司,年产水泥140多万吨。1985年1月,李嘉诚集团又以29亿港元收购英资香港电灯公司。1986年,李嘉诚集团进军海外石油业及电讯业,以27亿港元购买加拿大第12大石油公司——赫斯基石油公司43%股权,接着购入英国大东电报局24.5%股份和克拉夫石油公司21%股权,作广泛的多元化、国际化投资。1986年,长实集团就名列香港十大财团的首富,成为香港商界的超级巨头。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李嘉诚集团的长实全系拥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嘉宏国际四大公司,除庞大的房地产外,其旗下的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公司拥有香港葵涌码头多个码头,所处理的货柜量占这个世界最大货柜码头货柜量的48%;其旗下的和记通讯有限公司流动无线电话通讯业务客户占香港市场55%,传呼通讯业务客户占香港市场50%左右,又与中信公司及大东公司合作发展卫星通讯,发射亚洲卫星一号通讯卫星,卫星覆盖整个亚洲及欧洲、非洲部分地区,1988年又以3.6亿港元收购迪斯无线电话公司,进一步扩展业务;其旗下的屈臣氏集团拥有庞大的百佳超级市场与屈臣氏连锁店商业零售网络,到1990年为止,香港百佳超级市场达135间,并在台湾、泰国、深圳开有百佳超级商场,还在香港拥有220多间零售店,营业额达50亿港元,该公司的员工自豪地说:“香港居民不论自觉与否,每天至少使用本公司一件商品”。从90年代开始,李嘉诚集团又积极向大陆内地投资,与中、美合资建立中国南方飞机工程公司,该公司将成为中国最大、最先进的波音飞机维修基地。李嘉诚集团已经成为一个以香港为中心、业务遍及全球的多元化国际商业集团。自1986年起,李嘉诚一直在香港上市公司十大财阀金榜中遥遥领先。1990年李嘉诚领导的四大公司市值922.13亿港元,占香港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2.56%,比第二位的英资怡和系凯塞克家族多出22.6%,比第三位的英资太古系史怀德家族多出49.1%,比第四位的包玉刚家族多出1.8倍,稳居香港第一财阀的宝座。在美国著名《财富》杂志1991年世界富豪排名榜中,李嘉诚以财富净值26亿美元排名第53位。林百欣成为多元化的国际商业集团,也是依靠地产业发展的推动。林百欣家族进入地产业较晚,直到80年代初期,香港地产业再度处于低潮,林百欣的丽新集团才姗姗进人地产业,凭借其在制衣业积累的大量资金,趁房地产价格低迷之机大量吸购物业地盘,从事房地产开发。特别是1983年收购香港半山坚尼地道御花园。1987年香港地产转旺时,丽新集团已拥有30余个地盘,楼面逾400万平方英尺。1988年初,丽新集团将地产业务分拆为丽新发展有限公司,挂牌上市,通过股市集资5.7亿港元,拥有的物业估值27.6亿港元,楼面达500万平方英尺,其中220万平方英尺为收租的投资物业,260余万平方英尺为出售的发展物业。短短的几年时间,林百欣集团的地产业利润开始超过制衣业,至1991年7月止的年度内,丽新发展盈利3.4亿港元,而丽新制衣盈利为3.01亿港元。地产业的成功为林百欣集团带来丰厚的利润,林百欣集团资本迅速膨胀,其业务更加广泛地走向多元化与国际化。1987年丽新集团购入亚洲电视10%股权,丽新集团与新世纪集团连手入主亚洲电视;1988年又收购景耀国际上市公司,将其改造为专营酒店业务的附属公司,拥有加拿大两家酒店及香港一家联营酒店。林百欣亦是股市豪杰,他充分利用股市积聚资金,并通过股市收购进行扩张。他曾经通过收购嘉道理大酒店的股市行为,获利达5700万元。接着他又发起“鳄鱼恤”的股票收购战,“鳄鱼恤”为香港制衣业的一大品牌,“既有出口”,又是“街知巷闻”,几经斡旋,林百欣终于在1987年获得了对“鳄鱼恤”的控制权。林百欣集团已成为以地产业、制衣业为龙头的国际商业集团,拥有4家上市公司:丽新发展,市值25.77亿港元;丽新制衣国际,市值20.99亿港元;鳄鱼恤,市值4.68亿港元;景耀国际,市值3.14亿港元。整个集团市值54.58亿港元,这其中还不包括其在亚洲电视的资产,林百欣也在香港财阀榜上排名第十七位。罗鹰石原在泰国经营土产、洋杂、布匹,1956年,罗鹰石见香港居民日增,住房日益紧张,而此时的暹庄贸易也日渐衰落,于是转营房地产,于1963年创办鹰君置地有限公司,这应该是香港最早的房地产公司之一。1972年,罗鹰石也以股市为借力,将鹰君地产上市,大大增加了公司的实力,年趁工业复苏之际,鹰君地产大量购入工业用地,发展中小型厂房,其建设的工业厂房大受市场欢迎。1978年又转向商业楼宇发展,赢得盆满钵满,从1976年获利不足千万到1980年赢利逾亿。罗鹰石又将富豪酒店及百利保公司等分拆上市,1991年鹰君集团市值达到35亿元,成为香港20大财团之一。80年代以后,香港潮商迅速发展,以1980年李嘉诚成功控制老牌英资企业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为起点,潮商开始超越英美商人,成为香港最强大的商人群体。在当今的香港商界,潮商已成为香港各行各业的风云人物。活跃于当代香港商界的潮商,可谓繁若辰星。4.大陆地区潮商经济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大陆地区潮商经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极好机遇,海外潮商积极投资大陆,汕头建立经济特区,年轻一代潮商走出本土寻求发展,使大陆地区的潮商经济得到高速发速,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海外潮商对大陆的投资首先集中在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向其他地区发展,一些实力雄厚的著名潮商企业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泰国潮商谢国民的正大集团,就是典型的例证。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刚刚拉开,深受父亲教诲的谢国民兄弟便作出了在中国投资这一令世界经济人士震动的举措。第一次重返故土,谢国民正好40岁。正大集团选择了当时仅有1.2万人口的南方边陲小镇——深圳,那时刚辟为经济特区的深圳还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谢国民取得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还拉来了世界著名的农牧企业——美国大陆谷物公司合资建立了正大康地有限公司,成为深圳特区最早、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1982年,正大集团又相继在珠海、汕头领取了“001号”外商营业执照,正大集团也因此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在华投资的外商企业集团。当时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给了先行者丰厚的利润回报。随后,正大继续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先后在除青海外的省、市、自治区建立了自己的公司。自此,正大在中国蓬勃发展,先后建成100多家饲料厂、50多家家禽养殖场和6家一条龙工厂,推动了中国饲料产业工业化和养殖产业现代化的进程。谢国民是一个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的企业家,他往往能从对政治大势的准确判断中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发展空间。1989年,不少外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局势持保留态度,不敢加大甚至维持对华的投资。谢国民敏锐地判断出中国下一步必将迎来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于是在香港等地公开表示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会进行下去,并宣布正大将继续加大在华的投资。此时,正大进入中国刚刚10个年头。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知名度,也为下一步扩张打好基础,谢国民策划了一次正大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公关活动。正大出资与上海电视台成立正大综艺公司,制作出由大众参与的娱乐节目《正大综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当时国内大众娱乐节目还不多见的情况下,《正大综艺》一经推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正大也在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谢国民的这种积极姿态,赢得了中国政府的赞扬,同时也为正大的进一步扩张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此后的一段时间,正大集团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猛,在短短几年内,正大的产业群扩展到农牧、水产、石化、房地产、医药、零售、摩托车、电信等9个领域,仅农牧集团旗下就有上百家企业。甚至在一些当时尚未对外开放的领域,比如零售、金融等,正大也得到政府的特许而率先进入。李嘉诚对内地的投资,可以说遍布了东西南北各行各业。北京是李嘉诚的重点投资地区,主要由“长实”系财团和有关财团联组的香港汇贤投资公司斥资20亿美元兴建举世瞩目的“东方广场”,并投资32亿元人民币,用以作为北京市民建设住房和配套服务设施。在上海、福建、海南、广西、重庆、深圳、珠海、广州、东莞、台山、南海、顺德、江门、汕头、潮州等地也均有巨额投资。李嘉诚在内地的投资涉及从码头到写字楼、酒店业,从超市到互联网,从石油到电讯,从洗发水到保健品,一个大陆的李氏商业帝国正在形成。在香港做牛仔裤起家以后,马介璋大部分投资集中在深圳,从潮州菜馆,到佳宁娜广场,再到华南工业原料城,他说,“深圳是我投资内地的大本营”。马介璋是第一批投资深圳的香港潮商。从1985年开始,马介璋在深圳投资500万元设服装厂,第二年就增资到3000万元,继而他又参与了制鞋、旅馆、娱乐业等投资,在宝安县发展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工业村等。在他的带动下,大批港商跨过罗湖桥来到深圳“掘金”。1991年,马介璋投资10亿多元建造佳宁娜友谊广场,位置靠近深圳火车站。项目总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整个大厦由4座塔楼组成,集商业、办公、住宅、休闲、娱乐于一身,在当时的罗湖建筑群中鹤立鸡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一带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狭窄的范围内聚集了十多万家制造企业,制造业的各种原料都奇货可居,需求量巨大。但这些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交易市场却分散在国内各个城市,企业采购成本居高不下。一个综合各门类的超大型工业原料市场、一个现代化的物流平台,已经成为珠三角发展的必需要件。在港深两地发展多年的马介璋看到了这一商机,经过成熟思考后,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好友、也是在国内投资的香港企业巨头郑松兴、孙启烈、马伟武和梁满林,5位企业家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投资26亿元在深圳打造一个最先进、最专业的国际化工业原料交易基地,整合珠三角制造业的产业链。如今的华南城,已经真正成为深圳乃至全国第一个将纺织服装、皮革皮具、电子、印刷纸品包装、五金化工塑料五大制造业原料整合在一起交易、展示基地,其专业性和先进的服务已经为世界所瞩目。由马介璋的达成集团投资的湖南益阳梓山湖整体开发经营项目,是港深企业当时在广东之外的泛珠三角地区最大的投资项目,该项目投资总额达28亿元。海外一些中、小潮商企业也都积极在内地寻找商机,并得到可喜的发展。目前,海外潮商,尤其是香港潮商对大陆的投资,无论是投资领域,投资地域,还是投资方式,都出现多元化的趋势。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CEP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英文简称)的演进,海外潮商对大陆的投资仍将继续活跃,并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潮汕地区的经济,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在陶瓷、日化、化工、食品、文具、服装、医药、玩具、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和化工原料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产业链,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民营经济也有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民营企业,也有一些企业成为上市公司(见表)。宜华集团2007年的资本运行动作连连,不仅将S*ST光电改造成为自己的第二个上市公司,还积极谋求第三甚至第四个公司上市。此前即将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争取上市的广东骅威玩具工艺(集团)有限公司与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开展战略合作。日,宜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皮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联手,签约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意欲在资本市场再有所作为。以XR宜华木业、东方锆业为代表,潮汕民营企业正在走向借助资本市场加强管理、做大做强的新阶段。据悉,目前潮汕有上市意愿的企业已有近30家,其中近十家已着手准备改制。南洋电缆等企业已完成上市辅导并通过验收,奥迪玩具、猛狮电源、潮宏基、雅士利等几家企业已完成股份制改造。但从总体来看,潮汕本土的潮商企业,规模不大,缺少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尤其缺乏工业制造业,加之投资环境的影响,因此,潮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潮汕本土出来的潮商,基本上可以分为3类:一是已经在本土发展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资本,或取得一些经验的人。这类人创业基础比较好,若遇到合适的商机或合作伙伴,往往发展很快,企业规模也比较大;二是像许多潮商先辈一样,只带简单行李和少量费用独闯江湖,或为人打工,或做小卖买,然后逐步创业,其中的一些人也取得骄人的成绩,成为实力雄厚的企业家;三是原在国家机关、部队、国有企业或其他事业单位工作,后来下海了。这类人的文化水平一般比较高,社会资源比较丰富,往往从企业的高管做起,然后择机独立创业,创业成功机会较大。大陆潮商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如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地)和长江三角洲(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海南、广西、云南、北京等省、市的潮商人数也比较多,其他地区相对少一些。深圳是个新兴的移民城市,2002年底,深圳人口为740万,其中来自潮汕的移民就达80多万人,平均每十个深圳人中就有一个潮汕人。近30年来,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艰苦创业,先后创办了大小企业10多万家,大到国际性工程,如盐田港、金光华广场、大中华国际交易中心、国际商会大厦,小到市场上的小商小贩,卖莱卖肉,经营日杂百货等。腾讯科技的马化腾是深圳潮商的一个突出代表。马化腾打造了庞大的QQ帝国,QQ的发明改变了1/13中国人的沟通习惯。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年度“世界100名最具权威和影响力人物”,马化腾入选“创建家与巨擘”的类别。腾讯已经是中国的第四大门户网站。日,腾讯在香港交易所创造出45.00港元的历史最高股价,公司市值突破100亿美元,成为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之最。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黄世再,将旗下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定位为世界的经济贸易交易平台,从喜来登酒店的入驻,到许多国际巨头和商务机构的纷纷接洽,已经表明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将起到总部经济引擎作用的必然趋势。黄世再表示,他打算将交易广场留出一些面积,作为世界潮商的联络处,并欢迎海内外的潮人到大中华国际广场设立窗口。日,大中华国际集团与韩国政府正式签约,大中华国际集团联合韩国政府将斥资1000亿元投资韩国新经济特区,建设大中华国际潮商城。深圳市金泓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乐文,2002年开始规划金泓凯旋城,这是深圳市当时一次性开发最大的一个楼盘,由27幢26~32层的高层楼宇半合围而成,总建筑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他的目标是不仅建深圳最大的楼盘,还要建深圳最好的楼盘,能为“三代人享受的美丽家园”。在讨论规划方案时,他与深圳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专家一起研究,反复进行了7次修改,历时一年半。这个方案融进了林乐文超前的建筑设计理念,既注重了投资的科学性,又注意居住的舒适性,楼宇间距最大达到了170米,这给楼盘带来了通透的采光,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海景的完整性。值得一提的是,林乐文还开创性地把整个花园抬高5米,所有楼宇一楼全部中空,用来建设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这种设计不仅实现了地下停车场与人居的完全隔离,还造就了11万平方米的绿化园林。上海是近代大陆潮商的贸易转运中心,清末民初,上海的潮州商帮实力雄厚,对上海经济有重大影响,因此,潮人在上海的人数历来比较多。目前在上海的潮人有60多万人,工商人士近10万,拥有企业近万家。注册资金超过300亿元,运作资金近千亿元,日益成为一支投资上海、建设上海的生力军。改革开放以来,无数的潮商精英,特别是海内外工商巨子纷纷抢占上海滩,在上海投入巨资。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如李嘉诚的集装箱码头,林百欣的香港广场,罗康瑞的新天地和谢国民的正大广场以及盘谷银行上海分行。至九十年代,一批新生代又在上海各领风骚,如占据上海每个商区重要位置的国美电器;房地产业的金明大厦和金明投资集团所属房产、宏伊大厦、徐家汇国际大厦、瑞安广场、经纬绿洲、恒仁广场等。投资实业、创建基地的有上海宇琛扑克实业有限公司,上海中韩晨光制笔有限公司,上海金皮宝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源丰文教用品有限公司、东亚(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中电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创宏建筑……美食行业的潮州酒楼到处可见;文具文教用品的经营占据了上海的专业市场;水产业的贸易和陶瓷制品(陶瓷系列产品)抢占了上海同行业市场的半壁江山。曾经辉煌多年的苏州潮州会馆(上塘)创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苏州潮州会馆创建150多年后,汕头才开埠,足见潮人到江南经商之早。清初以后,潮商在苏州和南通等地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据载,清代潮州3种著名产品远销苏州一带。一是“潮白”,即蔗汁熬成的白糖;一是“潮蓝”,即扬州染房使用的蓝色染料;一是“潮黄”,是用泽兰子拌制而成、专供吸水烟用的皮丝烟。由于贸易活动频繁,潮商在当时江南重镇苏州建设了潮州会馆。乾隆皇帝巡视江南6次,潮州商人曾两次参与迎驾并记入《潮州会馆记》碑文中。由此可见,当时在苏州的潮州商人经济实力之雄厚。而清时,与苏州仅一江之隔的南通也建有潮惠会馆。改革开放以来,潮商纷纷来到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创业,并逐渐形成规模。2003年3月南京潮汕商会正式成立;2004年12月无锡潮汕商会成立;2005年12月常州潮汕商会成立;2007年元月南通潮汕商会成立;苏州潮汕商会也开始筹备。江苏省各地的潮商会相继成立,为潮商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潮商也积极投资,参与江苏的经济发展。普天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投资南京六合区于日举行奠基仪式,一期计划投资26.4亿元;著名品牌上海姚记扑克有限公司入迁南通启东,建设“姚记兴隆城”,总投资40亿元;吴江市潮商吴锡坚带领10家企业,北上新沂市,筹建“新沂市广东纺织工业园”,占地1250亩;上海潮商林旭彬的五洲药业集团投资1.5亿元,在常州建设制药基地;南京潮汕商会则在南京江宁区兴建“潮汕工业园区”。海南有潮人80万人左右,海南所有县城的集市或商业街都有不少潮人经营的铺面,而海口市最大的超市万福隆超市的老板赵志坚,规模居第二的南国超市的老板刘汉惜等都是潮商。潮商在海南诸多领域创下的知名企业或品牌很多,作为资金密集度极高的行业——商业地产领域,潮汕商人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海南商业面积规模最大的万国商城,重量级的宜欣商业广场、新友谊商业广场、潮流视窗、千家村等,其老板也都是潮商。住宅地产绿岛家园、富丽花园、昌炜玉园等多个项目的开发商也是潮商。改革开放前,北京的潮人数量不多,而且大多分布在国家机关、国营企业、军事部门、科研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几乎没有从商的潮人。改革开放以来,进京创业的潮人逐渐增加,潮商企业快速发展,估计目前在京潮人约有10万人。北京潮商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商贸、制药、珠宝、餐饮、食品、电子器件、文具等领域,永定门外的沙子口文具城潮商占有六成,而海淀中关村的中发电子城,也集中了不少潮商。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潮商数量虽不多,却拥有一批大型潮商企业,可以说群英荟萃。最著名的潮商有国美集团总裁黄光裕、合生创展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孟依和正大制药集团总裁谢炳,他们在“2007年全球华商富豪500强”都榜上有名。此外,北京国瑞兴业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章笋、北京中关村科技发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锺民、北京珠光房地产公司董事长曾加勤、联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壮强、阳柳地产集团总裁陈才雄、华旺集团总裁林辉勇、有信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子丹、德润企业集团总裁庄逸鸿、健兴利珠宝公司董事长许先坚等,都是北京潮商的代表和精英。
本文出自,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及原文链接,如对本文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
相关新闻阅读:
相关热点图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染料颜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