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站教师道德模范事迹材料料

车站道德模范事迹材料_百度知道
车站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我们可写,内有介绍头图像内留有【】号
其他类似问题
道德模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星辰党建---星辰实验学校
星辰党建---星辰实验学校学
 |  |   |   |   | 
2007年度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简介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334&&&&更新时间:&&&&
2007年度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简介
李明素,女,55岁,中共党员,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龙坝镇梁滩河洪峰汹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况万分危急。站在自家楼顶的李明素发现50米开外的一个屋顶站满了群众,正在大声呼救。由于地处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强大冲击,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而一旦坍塌,群众生还的可能十分渺茫。李明素毅然决定带领一家三口,立即展开营救。李老师用手势引导受困群众利用两楼之间的四幢房屋屋顶,逐步爬向相对安全的自家屋顶。当30多名群众爬到隔壁王孝伦家楼顶时,由于两家间隔太大,群众被困在了王家楼顶上。李明素来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绳索拼接在一起,将楼梯搭在两屋之间,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们顺着梯子一个个向李明素家转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李明素的指挥下,老人、小孩、妇女、男人,依次爬了过来。上至65岁的老人,下至2岁小孩,一共32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到李明素家屋顶。就在最后一个人离开不到10分钟,王孝伦家的房子轰然倒塌,顷刻消失在滚滚洪水之中。由于长时间受惊吓,群众情绪很不稳定。李明素又安抚大家说,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会来救我们的。不久,救援队来了,用绳索搭起一条滑道,惊慌失措的群众都想抢先通过。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妇女儿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轻小伙子。群众一个一个脱险,李明素却把自己的儿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说,“在这次洪灾中,虽然我的损失很大,但受灾的群众还很多,需要党和政府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党和政府一起共渡难关,困难只是暂时的。”朴素的话语,表达出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庆市妇联、全国妇联评为重庆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者连成,男,23岁,中共党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二中教师。  为了圆800多名小学生的“英语梦”,者连成放弃了在外地找到的工作,成为一名西部志愿者。起初,他被分配到镇北堡镇华西中学工作。当听说镇北堡镇最偏僻的两所小学由于没有英语老师,一直没有开英语课时,他就主动要求将自己调整到了那里。  为顺利开设英语课,者连成一方面帮助学生借教材,另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教学画图”,并请母校帮忙复制了400多套英语磁带。两年时间,他往返于这两所农村学校的路程加起来有4000多公里,吃掉的方便面有1000多袋。在他耐心细致的教导下,良渠小学和同庄小学的学生英语成绩提高较快。在2005年宁夏“夷恒杯”英语比赛中,1名学生荣获全区第三名,4名学生获得鼓励奖。  者连成给自己确定的工作目标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有学生缴不起学杂费,他就帮忙垫付;有学生逃学,他就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有学生学习成绩差,他就利用业余时间免费为学生做家教。同庄小学一名学生,由于家庭贫困辍学,前往银川打工。者连成寻找了4天,走遍了银川市的大街小巷,终于在一家小餐馆找到了她,并帮她缴了学杂费,帮助她重返校园。  他还多方协调,为良渠小学和同庄小学筹集了35台计算机,担当起了计算机教学任务。他的教学任务每周达到27节课,是其他老师的两到三倍。  2007年3月的一天晚上,大风卷着黄沙。者连成正在写教案,一名学生敲开他的宿舍门,哭着说,“老师,我弟弟发烧了,我父母不在。”他马上赶到学生家,用摩托车把学生的弟弟送到卫生院。医生测完体温说:“如果再来迟的话,孩子会有生命危险。”  者连成2006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宁夏第四届青年五四奖章。
郑琦,男,67岁,中共党员,湖北省当阳市退休教师。  郑琦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他49年来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为了孩子,他退休后放弃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守在乡下,倾心关爱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000年秋天,退休后的郑琦,看到节假日无所事事的孩子们漫山遍野地疯跑,感到自己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事。他毅然卖掉老家的房子,说服老伴和三个儿女,在桐树垭村的水牛山下买了一栋“连三间”的农舍,为附近的孩子们建起了一个校外活动中心——“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里搭建了花园、果园,铺设了石子路,垒起了乒乓球台、花坛,设置了石桌、石凳,种植了草坪和树木,还建起了藏书3000多册的图书室。  从此,每逢双休日、节假日,村里的孩子们都来到活动中心过假期。为了丰富辅导站活动内容和形式,郑琦还利用假日组织孩子们开展爬山、参观、访问等室外活动。7年多来,到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未成年人达2万多人次,最多时一天达到300人。  在郑琦心中,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幼苗,作为老师,就要像园丁那样,用爱心滋润每一片绿叶。凭着这样的信念,郑琦把教育从校园延伸到社会,把关爱从学生延伸到广大青年,把文化教育延伸到文明创建,把青少年活动中心延伸到普法教育、科技普及、扶贫帮困等各个方面。  在他的履历里,找不到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接送学生过河,走村串户家访,为贫苦孩子垫付学费。他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残疾少年、弱智儿童、“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的孩子。湖北当阳市是全国接收三峡移民最多的县级市,庙前镇又是当阳市安置三峡移民最多的乡镇。郑琦说:“移民为支援三峡工程建设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特别关注他们的子女成长。”近年来,郑琦走访和帮扶的移民子女就有30多人。  2005年,郑琦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黄月芬,女,36岁,壮族,广西钦州市钦南区沙埠镇中心学校教师。  11年来,黄月芬用艰辛和汗水收养了三个年幼的孤儿,用浓浓的爱心为孤儿撑起一片天。1996年9月,她通过家访得知年仅8岁的学生李冰带着6岁的大弟和4岁的小弟,与年近八旬的爷爷和奶奶一起生活,以两位年迈老人的经济收入,艰难地维持着一家老小5口人的生计,更谈不上供孙子孙女读书。出于人民教师的强烈责任心,也为了3个孤儿能够健康成长,25岁的未婚姑娘黄月芬毅然挑起三姐弟的衣食住行和上学读书的重担,成为三个孩子的“老师妈妈”。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既当教师,又当“妈妈”,以月工资180元的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抚养孤儿。为了解决生活困难,她在每天教学之余,到学校后山上开荒种植蔬菜,在狭小的宿舍门口自己做鸡笼养鸡鸭,一些给孩子们补充营养,一些换取现钱。农村的父母、兄嫂也隔三差五地帮助和支持她。  自从收养3个孩子后,黄月芬就没有买过像样的衣服,即使是最好的“礼服”也没有超过50元,一双皮鞋补了近10次,共穿了6年时间。而对李冰姐弟3人,她每年都要给他们买一两套新衣服。因为收养孤儿,黄月芬自己的终身大事多次受挫,因为遇到的追求者都有一个先决条件:让她放弃抚养3个姐弟。为了这几个毫无血缘、亲缘关系的孩子,黄月芬顶住了压力,选择了牺牲自我。现在3位孤儿健康成长,初中、高中学习成绩都十分优秀。与此同时,黄月芬以真挚的情感做好教学工作。她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师表;她注意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所教学科成绩名列全镇前列,多次荣获教学成绩优秀奖;她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本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德育工作者和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黄月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广西日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宣传报道黄月芬的先进事迹。2004年,黄月芬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5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
韦正雄,男,47岁,布依族,贵州省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教育辅导站教师。  韦正雄的家在平卜河边,附近的平卜小学宿舍较少,他主动把自家一楼腾出来让32名学生寄宿。2006年6月12日深夜,天降大雨,平卜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很快淹没了房屋。从睡梦中惊醒的韦正雄一家,赶紧抢救困在一楼的学生。女儿海丰突然想起,隔壁二叔、三叔家都是平房,两个婶子和弟妹们肯定也在水里,“他们也很危险呀!”听到此话韦正雄顿时泪如泉涌。但情势已十分危急!他吩咐女儿:“快!快到后墙处喊叔娘和弟妹们,我去救学生!”说完就冲到楼梯口处下了水,摸黑向楼下几个房间游去。两个女生最先摸到门口出来了,有5个学生在水中挣扎着,由于太黑暗,找不到出口,韦正雄急忙用嘴含着手电筒,往水里趟去,把这5个学生一个一个拉到楼梯口。接着他又撬开一间被泥沙堵住门的房间,把6个男生拉出来。  洪水还在暴涨,上气不接下气的韦老师不顾一切,马上游到另一间快被洪水淹没的女生寝室里,两次拉出来4个学生并把她们送上楼。还有15个学生被围在洪水里。幸好韦正雄家楼房墙缝都用水泥和石灰糊过,大水来势太猛,里面的空气被挤压在天花板下形成了约20公分的空间,学生们站在床架上可以勉强呼吸。此时进去救人,会卷走空气,学生反而会被憋死,韦正雄只得俯下身鼓励孩子们坚持住。到13日凌晨1时许,洪水从二楼屋面消退,一楼大半截还浸在水中。韦正雄再也等不及了,找了一根长竹竿游下楼去,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只有一名学生不幸遇难。  随后,筋疲力尽的韦正雄迫不及待地直奔一墙之隔的弟弟家。然而,两个弟弟的家已经被洪水冲毁,两家7口人全部遇难。如果韦正雄先去救自家人,也许能救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但是身边学生的急切呼救声容不得韦正雄有过多思考和犹豫,在痛苦的抉择中,他舍弃了亲人选择了学生。  2006年,韦正雄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强,男,45岁,甘肃省静宁县曹务乡页湾村下页湾社社民,页湾小学代课教师。  2004年3月18日下午,李强跟往常一样在自习课上给学生布置作业。谁也不会想到,就在这时一双罪恶的黑手正在向天真无邪的孩子们逼近……  曹务乡页湾村青年张军军因虐妻导致妻子离家出走。在被妻弟训斥了一顿后,他把报复的目光投向了读小学的孩子。这天下午4点多,张军军提着藏有一柄利斧的手提包,以自家孩子偷走自己10元钱为由进入校园。他先来到一年级教室门口,任课教师因取作业本不在,张军军掏出斧头闯了进去,朝一名6岁孩子头部猛砍几斧……在一片惊叫声和哭声中,张军军又窜入三年级教室,挥舞着血淋淋的斧头向一名孩子头部一顿猛砍,邻桌女生冲出教室大声呼叫。  正在给五年级上课的李强听到喊声后跑了出来,看到张军军手持血淋淋的斧头直奔二年级教室,立刻向张军军追去。二年级数学老师正埋头给一名孩子批作业,张军军举起斧头就朝这名孩子头上砍去……  生死攸关之际,飞奔而至的李强一个箭步冲上去,抱住张军军往后拖,斧头从孩子头上划了下去,鲜血从孩子头上流了出来。李强使出浑身力气将张军军向侧面摔去,五大三粗的张军军打了一个趔趄后,举起斧子又劈向孩子,由于李强在身后竭力摔抱,斧头再次落空。丧心病狂的张军军恼羞成怒,用斧背朝身后的李强狠狠地砸去……  这时,数学老师也扑了过来,奋力夺下斧头。李强高声呼喊:“孩子们快跑!往教室外面跑!”另一位老师急忙掩护学生迅速撤离教室。搏斗中,李强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再让一个孩子受到伤害,也决不能让这家伙逃掉!最终,他在同事的协助下将企图逃走的凶手关进了自己的宿舍。惊魂未定的老师们这才松了口气。  李强叮嘱一位老师在门外把守,又让另一名教师去派出所报警。然后找车将受伤的3名学生快速送往县人民医院。正是由于李强和老师们的英勇搏斗和机智周旋,歹徒没能对更多毫无抵抗能力的孩子继续下手。  李强,一个普通的代课教师在学生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畏强暴,舍生忘死,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正气之歌。2005年,李强被中宣部、中央综治委、公安部和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杨明辉,女,28岁,上海市江宁学校教师。  2005年2月24日上午10时许,她正在一(4)班上课。突然,教室门被重重地撞开了,一个衣衫不整、神色仓惶的青年男子闯了进来——他是个小偷,在学校附近的住宅区行窃未遂,被小区保安追赶,情急之下窜入江宁学校。歹徒冲进教室后,一把抓住离他最近的一个小男孩,对杨老师喊道:“你给我出去,把门锁上。”杨老师和孩子们都惊呆了,只见这男子用胳膊紧紧地勒住男孩的脖子,手握一把锋利的泥工刀对准了孩子的胸口。这时,教室里有几个孩子被吓哭了,有的孩子还哭喊着离开了座位,被歹徒劫持的孩子也在不断挣扎,歹徒的情绪更加烦躁。杨老师意识到一旦歹徒的情绪失控,不仅被劫持的孩子,全班38名学生都可能有生命危险。一定要稳住歹徒的情绪,一定要想办法让所有的孩子都脱离险境。想到这里,她平静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对歹徒说:“你不要伤害孩子,他太小,会吓坏的,让我和他换。”同时用眼神暗示被劫持的孩子不要挣扎,又冷静地对其他孩子说:“不要害怕,不要哭,有老师在!”老师的镇定自若也让孩子们变得勇敢了,几个哭闹的孩子渐渐止住了哭声,教室里静了下来。歹徒听了杨老师的话,也愣了一下,但情绪立刻又变得激动起来,大声地喊叫:“快给我出去,你再不出去,我就杀了他!”说着,把锋利的刀刃移向了孩子的喉咙,孩子的生死悬于一线之间。杨老师提醒自己一定要克制住紧张与愤怒,尽量用平和的心态继续与歹徒周旋,并再次提出要用自己交换人质。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杨老师意识到继续势单力孤地与歹徒周旋不是办法,必须及时将情况通知学校。于是,她故意高声与歹徒对话,放开嗓门安抚学生,希望能引起邻班教师的注意。终于,有老师发现了一(4)班的异常情况,通知了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大家立即报警,并赶到现场,想方设法疏散了班里的其他学生。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惊吓,老师们默契地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这是电视台在拍摄《小鬼当家》呢。不久,警方赶到,迅速控制了局面,这时,杨明辉才按照警方的部署撤离了教室。中午12时40分左右,警方果断采取行动制服歹徒,平安解救了被劫持的学生。  杨明辉先后获得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上海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金奖、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五一巾帼奖、上海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并入围央视感动中国·2005年年度人物评选,还应邀参加了中宣部等七部委组织的全国见义勇为英雄事迹报告团赴各地巡讲。
殷雪梅,女,中共党员,生前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城南小学二(1)班班主任。  面对飞驰而来的汽车,她奋不顾身,将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撼人心魄、感天动地的一瞬间,用生命铸就了崇高的师魂。  2005年3月31日中午,城南小学组织一、二年级数百名学生从影剧院返校。途中,一辆轿车突然飞驰而来,万分危急中,殷雪梅挺身而出,张开双臂,奋力将6个学生从马路中央推到路旁,自己却被撞出20多米。殷雪梅去世的消息传开后,自发到灵堂吊唁的各界人士达5万之多。4月7日,金坛全市举行追悼大会,灵车所到之处,沿途10万多名群众含泪相送。  殷雪梅常说,“对学生没有真诚的爱,就不是好老师。”她在教师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0年,不仅将教师当作职业,更当作崇高的事业。与她共事多年的老师说:“殷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1999年秋开学第一天,一名智障学生看到殷雪梅走来,捡起砖头就朝她砸去。就是对这样的孩子,殷雪梅也没有放弃。学习跟不上,帮他补课;家境贫寒,就把为儿子买的新衣服送给他,还常带他回家,一住就是几个月。   对同事,殷雪梅也满腔热忱,毫不保留地向年轻教师传授备课、上课、批作业以及班级管理等经验。新课改开始,大家感到有些不适应,殷雪梅自费订阅多种杂志,将好文章一一摘录下来和大家交流分享。  殷雪梅在教书育人中取得的成绩是全校公认的,每次民意测评,她的得票都很高,学校多次想把她推荐为市里的优秀教师,可她总是一再谦让。2001年6月,校长根据大家的意见,把申报市先进工作者的表格发给了殷雪梅。三天后,她却把一字未填的表格悄悄退还给了校长,希望学校把这一荣誉给那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老师。殷雪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满腔心血和无私的爱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殷雪梅的英雄壮举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她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她为革命烈士,并授予见义勇为英雄称号,省教育厅表彰她为英雄教师。人事部、教育部、江苏省委号召向殷雪梅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人时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法国欧洲时报等4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设立“殷雪梅事迹专题”,100多万网民发帖悼念。
彭涛,女,35岁,共青团员,四川省古蔺县古蔺镇中学教师。  2006年12月6日下午,彭涛与另外两名女教师发现一校外男青年正强行拉着一名女生,欲将其带出校外,立即阻止。这个男子蛮横地打了她一记耳光,并威胁她不要管他的事,否则就用刀子捅她,气焰十分嚣张。她面对身强力壮、穷凶极恶的歹徒毫无惧色,断然表示“杀死我也不许伤害学生”,并一把将女学生拉到身后保护起来,迅速拉住男青年的衣服,将其推向校外。恼羞成怒的男青年一边口吐秽言,一边突然从身上拿出一把水果刀,向她身上刺去。彭涛胸部、腰部连中3刀,鲜血浸湿了衣衫,她不顾伤情大声呼叫“抓住歹徒”,随后坚持让学生先回到教室,直至昏倒在地。歹徒仓皇潜逃。彭涛被送到医院后,经抢救才脱离危险。  彭涛在平时工作中长期关爱学生,为学生垫付医药费、资助生活费、解决生活困难。一名学生离家出走到了泸州,正在泸州函授学习的彭涛,听说后马上到车站附近的旅社一家家寻找,直到找到该生做通思想工作后,自己掏钱买车票送学生回家。她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班妈妈”。  彭涛作为古蔺镇人大代表,荣获四川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称号。她的先进事迹,先后被新华社和四川省主要媒体宣传报道。
何金娣, 女,52岁,中共党员,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校长。  “我无法把握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与深度。为了不放弃任何一个智障孩子,我愿意献出生命的全部。” 这就是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校长何金娣为在全市第一个实现教育“零拒绝”行动作出的庄严承诺,她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承诺。  何金娣为实现诺言,自1976年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后,一直在教育园地里默默奉献着青春。1995年的夏天,何金娣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选择——离开熟悉已久的普通小学,带着区教育局领导的信任走上了特殊教育的道路。  为了实现承诺,为了让每一个智障儿童都能有尊严、健康和快乐地生活,何金娣发出了“一个都不放弃”的誓言。她带病深入教学第一线,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只用了半个学期,她便找出了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弱智孩子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因此对他们要通过差异鉴别,进行个别施教。  何金娣带领教师们开展了《中度弱智儿童生存教育课程与教学》市级课题的研究,开展了弱智教育教材的编写,共编写了一至九年级中度弱智学生教材72册,其中36册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发行,被全国250多所弱智教育学校使用。由她主持的上海市教育科研市级课题《中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的研究》荣获上海市第七届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多年来,卢湾区辅读学校的轻度弱智学生越来越多地回归社会,中重度患儿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何金娣在欣喜之余,又开始为孩子们毕业后的生存之路奔走。在她的多方努力下,这些孩子有的进了高一级的初级职业学校就读,有的拿到了市劳动局颁发的四级、三级和二级“厨工”、“中式面点”上岗证书,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何金娣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目前她还是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上海市有关部门共同主办献演了以何金娣校长为原型的音乐诗剧《走进艳阳天》。
方永刚,男,44岁,中共党员,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人,专业技术7级,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  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经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备课、撰写著作和文章。他读过的《邓小平文选》等书籍,书的四周全被磨破了,厚厚的封面也由于反复翻阅快被磨穿了,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所思所悟。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方永刚就像时刻保持冲锋姿态的战士,哪怕十几分钟的课都充满激情,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多次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员、青年教员成才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2007年6月20日,中央军委授予方永刚同志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
石元英,女,51岁,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教委派驻湖南省保靖县小学教师。  重庆秀山县保安乡龙家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离他们村最近的学校,就是隔河相望的湖南省保靖县坝木小学。为了解决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秀山县教委派出当时的民办教师石元英到坝木小学上班,工资由秀山发放。  由于河上没有桥,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石元英每天清晨带着孩子们来到河边,脱掉鞋袜,卷起裤脚,背起年幼的孩子,拖着大一点的学生到湖南去上学,下午又带着40多名学生涉水回家。从1987年去坝木小学上班的那天起,石元英背着村子里的孩子们踏上求学之路,一背背了18年。  1989年一个上午,下了四个多小时的倾盆大雨。石老师背着一名学生走到河中间时,上游洪水汹涌而来,一根两米多长的木头顺水横冲直撞,情急之中,她将身子稍稍一侧,木头顶了一下右小腿后呼啸而过,右小腿顿时一阵钻心地疼,但她不敢松手,将最后一名学生背上岸后,才发现右小腿大块皮肉已搭拉在一边。至今,石元英右小腿还有块鸡蛋大的疤痕。   18年来,上万次往返这条河,石元英不知在河里多少次摔倒受伤,但令她欣慰的是,没有一个学生受伤。在石元英的努力工作下,龙家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在校学生没有一个中途辍学。而她自己,却因为长年涉水,患上了风湿病。  1989年8月,一场大雨导致这条河暴涨,无法通过。放学后,石元英只能带着孩子们,从下游5公里远的桥上渡河。途中山路滑坡,石元英背着学生踩着松软的泥路艰难前行,自己10岁的儿子紧跟在身后。就在此时,儿子脚下一滑,差点掉进奔流的河水中。听到儿子叫声的石元英,惊出一身冷汗,幸亏一位与儿子走在一起的六年级学生,一把拉住了下滑的儿子。  2006年,石元英曾经教过的一个湖南籍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湖南省保靖县政府奖励坝木小学5万元,并奖励石元英5000元,那一天是她多年来最高兴的一天。如今她的学生中,28人考上大学,其中5人考上研究生。  如今,秀山县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桥,然而石元英依旧背着一名先天残疾、行动不便的13岁学生,不分春夏秋冬,穿梭在学校与村子之间。   石元英20多次被秀山、保靖两县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2004年9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教师。
冯志远,男,77岁,宁夏中宁县鸣沙中学退休教师。  冯志远194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53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任教。1958年响应国家支援边疆教育事业的号召到宁夏,先后在中宁县鸣沙、关帝中学任教。  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校要开英语课,他主动请缨担任英语老师。他边学边教,学生很快接受了这位“半路出家”的外语老师。他培养了许多文艺人才。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他的教导下先后步入了大学的校门。1984年,由于眼疾发作,加上起早贪黑地备课、批改作业,没时间治病,他的双眼视力急剧下降,在一天的语文课上双目失明。但是他毅然决然地出现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不离开学校,不离开孩子们”。失明后的他,没办法备课,就提前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读给他听,凭着记忆给孩子们上历史课。退休后,虽离开了课堂,他仍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  在家庭、爱情和事业、学生中间,他选择了事业和学生。冯志远和妻子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宁夏,两人只能在暑假时团聚。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11年。他40岁的时候,才有了一个男孩。一次儿子生病,妻子发来加急电报让他回去,当时正好赶上冯志远班里的学生中考,直到中考结束他才赶回上海。  冯志远被评为2005第二届中国十大老年新闻人物、2005第三届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05年度感动宁夏十大人物。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区人民向冯志远学习。中央和宁夏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
阮文发,男, 54岁,中共党员,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翁建中心小学高级教师。  1969年,石洲村要成立小学教学点。初中毕业的阮文发是村里惟一的“文化人”,村党支部书记让他选择当村会计或小学教师。阮文发自小残疾,右腿弯曲不能着地,当会计坐着办公再适合不过,但他还是选择了当小学教师。村党支部书记犹豫了:“学校在山上,100多个台阶,每天往往返返,凭你那单腿,撑得住?”“我是残疾人,我了解读书的不容易。”阮文发从此迈上长长的跳跃教学路。直到1996年政府兴建渔民新村,当地渔民迁至河对岸,石洲小学搬下了山,他才告别了跳台阶进课堂。有人算过,从1969年到1996年,阮文发至少跳了390万级台阶,相当于从漳州到北京的距离。  阮文发上课从不用拐杖。前几年,漳州市残联送他一副拐杖,一直被他“冷藏”。即便是外出开会,参加表彰,他一样跳着走。阮文发说:“在课堂上,拐杖敲来敲去,会影响学生。”  考虑到阮文发行走不便,学区几次想将他调走,都没有成功。上世纪80年代,学区曾将他调离,但仅过了一个学期,他又回来了。“调其他老师到石洲,都忍受不了艰苦的环境,呆不住。阮文发说他舍不得渔村的孩子,最终还是回去了。”学区校长陈水庆说。  阮文发一坚守就是37年,其中甘苦,妻子蔡秀碧体会得最深。一次,晚上10点了,阮文发辅导完学生从学校出来,不慎摔倒。蔡秀碧左等右等,不见他回来,拿着手电筒顺路寻找,发现丈夫晕倒在台阶上。还有一次,阮文发到漳州参加函授学习,那天课程紧,晚上7点才往家里赶,下车时,天下起了暴雨,到石洲2公里的田间小路被淹没了,正常人行走都很艰难。阮文发凭感觉往家里跳,摔倒了,爬起来再跳,又摔了,再爬起来。到半路,左脚皮全磨破了,就爬。回家时,已是深夜。妻子看到泥人似的丈夫,眼泪直流。这样的事,在他身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  一个人的坚守改变了一个渔村。在阮文发的努力下,石洲村往昔“一穷二白”的教育窘况渐渐改观,不仅有了初中生,还走出了高中生、大学生。村民有了文化,懂得了用先进的设备捕鱼,收入大幅提高。村委会主任说,村民人均6000多元收入里,有阮老师的功劳。  阮文发先后获得福建省自强模范、福建省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五一奖章等荣誉。
汪来九,男,57岁,安徽省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教师。  汪来九从安徽徽州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黟县宏潭乡毛田小学任教。从那时起,他就孤身一人担负起毛田小学的教学工作,同时给六个年级和学前班的孩子教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等所有课程。36年来,汪来九克服孤独,一心投入教育,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由于他经验丰富,教学质量高,乡里两次准备调他到条件好的中心小学任教,他都婉言谢绝。  在毛田小学,汪来九既是老师又是“保姆”。学生带到学校的午饭,他亲手帮助加热;学前班里年仅三四岁的幼儿,在学校洗脸、揩鼻涕、上厕所,样样都得他帮。每逢雨雪天气,他总是护送孩子到家。36年来,毛田小学从未发生过一次安全事故。  36年来,毛田小学考上大中专的学生达70多人,是全乡考出去学生最多的小学。毛田小学搬迁了6次,从土墙危房搬到村里的仓库,最后搬到自己建的校舍,汪来九都是自己动手,没有向上级伸手要一分钱。  为了山村孩子的未来,汪来九自己的家庭牺牲了很多。2002年,汪来九年迈的父亲患直肠癌病重,可是他却因为忙于带学生复习迎考,一直抽不出时间回家探望。当得知父亲生命垂危,他趁着夜色赶到家时,父亲已离开了人世。  汪来九先后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教师、省先进工作者,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第五届精神文明十佳人物和全国模范教师,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集中报道了他的事迹。
陆永康,男,59岁,中共党员,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民族学校教师。  有人这样评价:“这是一个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一个让我们站立者叹服的人!”陆永康出生9个月时,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别人学走,他学跪。20岁那年,他成为一名小学民办教师,从此开始漫长的跪着教书的生涯。  陆永康刚拿起教鞭的时候,他所在的孔荣小学没有老师,学生也流失得差不多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辍学的孩子劝回来。他用木板、旧篮球、废旧轮胎、铁丝自制了一双重达两公斤的“船鞋”,缚住双膝,再拄上木棍,开始了艰难的劝学过程。“跪行”感动了村民,第二个学期,他的学生增加到50名。3年后,这所小学破天荒有了150名学生。36年里,陆永康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匍匐前行在山间道上,走村串寨做家访。他也创造了水族乡贫困山区儿童入学率100%的奇迹。  坚持家访,对陆永康来说异常艰难。别人走一个小时的路,他得跪着走上3个小时。跪行在崎岖的山道上,手脚并用,稍不小心便摔跟斗,没人搀扶,他“蹭”起再继续往前“走”。1985年,陆永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在他破烂寒酸的木板房里,贴满了儿子获得三好学生和各种比赛优胜的奖状,甚至还有妻子在学校参加跑步比赛的奖状,属于他自己的只有孤零零的一张,那就是1998年县政府颁发给他的“光荣任教三十周年纪念”奖状,小小的奖状见证了陆永康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跪着将全部心血奉献教育事业30多年的岁月。  2007年1月21日,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6年度三农人物颁奖典礼上,当开奖嘉宾侯耀华宣布陆永康获得2006年度奉献奖,陆永康拄着双拐上台领奖时,侯耀华迎了上去。“谢谢您,在孩子心目当中,对老师的尊敬可能比对父母的还要重。说心里话,我知道要给您颁奖的时候,我只想着一件事,您跪了36年了,今天我应该给您(跪)。”侯耀华说着,“咚”的一声单膝着地跪了下来,“我代表所有的孩子们,说一声谢谢您陆老师!”颁奖结束时,陆永康动情地表示:“我要告诉大家,从事乡村教育大有作为。”  一茬一茬的学生走了出去,陆永康却一直留在大山深处,他曾说,“即便是跪着上课,只要自己的学生能考上学校,有出息,这比什么都让我有成就感。”  近年来陆永康先后荣获贵州省优秀教师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桂希恩,男,70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艾滋病专家组成员。  湖北省是血吸虫重疫区,为了防止血吸虫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桂希恩将该病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的足迹遍及湖北各地农村,呕心沥血,不懈努力,为降低湖北省血吸虫病感染率做出重要贡献。  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桂希恩与艾滋病的防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凭着医生的良知和信念,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掌握了中原地区艾滋病流行实情第一手资料。5年多时间里,他数十次到艾滋病流行区做调查,救治那些孤立无助的艾滋病人,为他们送医送药,接济他们的生活。他还亲自动手为上千名艾滋病人抽血。2001年,他在众人怀疑和恐惧的目光中,将5位艾滋病人接到自己家中,与他们共同生活了5天。他的奔走呼吁,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艾滋病的高度重视,国际社会也对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伸出了援助之手,为艾滋病人捐药,为艾滋病孤儿捐款,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防治艾滋病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从2004年开始,桂希恩就将较多精力投入到预防艾滋病的培训工作中,他先后开设了湖北省基层骨干医务人员培训班、卫生部艾滋病临床医生进修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2004年8月,全省艾滋病防治骨干培训班开学,桂希恩给来自全省的学员以及到场的领导和记者上了生动的第一课:请大家吃艾滋病人种的大西瓜。在培训课上,他诚恳地对大家说:“这西瓜很甜,我带头吃,请你们也尝一尝。”他的身体力行消除了学员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到目前为止,桂希恩已举办各类艾滋病防治培训班37期,1131名来自各地医院的医生接受了培训,成为当地防治艾滋病的骨干力量。属牛的桂希恩常笑言自己是头老黄牛,要将有限的时间为人类的抗艾事业多做一点贡献。  2004年2月,桂希恩荣获艾滋病预防的国际最高奖“贝利·马丁”奖,2004年当选为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郭力华,女,生前为海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海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07年8月因病逝世,享年44岁。  郭力华从1984年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直至去世的23年间,一直战斗在高等师范教育的战线上,信念始终不改,三尺讲台就成了她展示才华的绚丽舞台。  1984年,21岁的郭力华当上了青海师大生物系的团总支书记。连续两个月的流鼻血、头痛,没有影响她在最短的时间里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青海的突出表现让她获得了青海省优秀边陲儿女的称号。1992年由于身体原因,她离开青海,调到海南师范大学任教。此后的教学生涯,她多次获得学校为人师表奖、多次被评为最受毕业生欢迎的任课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  郭力华追求卓越、积极进取。为了更利于教学、带动年轻教师尽快成长,近40岁的她还坚持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吃住在实验室,每晚坚持做实验到深夜。即使是在医院住院养病,她也不忘托师生给自己捎去有关方面的书籍。对知识的渴望是她奋斗不息的源泉,她的家也成了学生们最爱去的“图书馆”。  郭力华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关爱学生。课堂上,她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传授知识的同时,她还向学生讲述做人的道理,循循善诱,语重心长,课堂气氛活跃,被同学们誉为“魅力老师”;她默默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开学生心结;她跟踪毕业生情况,为学生就业疏通渠道;她关爱贫困生,为他们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她经常把学生带回家,亲自为他们下厨,学生们都叫她“妈妈老师”。  郭力华身体不好,但还是坚持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带学生到野外考察,采集标本。就在手术后住院期间,她仍用手提电脑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   2006年,郭力华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面对残酷事实,她没有退缩,手术后仍坚持上班、上课,直到倒在工作岗位上。2007年8月7日下午,郭力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海口病逝。生前她曾立下遗愿,捐献角膜,为社会作最后的贡献。  2007年4月郭力华的先进事迹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事部、教育部作出决定,授予郭力华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宋丽平,女,32岁,中共党员,首都经贸大学密云分校教师。  1995年,宋丽平与爱人相识。由于爱人的姐姐和弟弟都是弱智,还有身体不好的公婆需要照顾,他们的相爱遭到了宋丽平父母的极力反对,但是她瞒着家人毅然嫁给了心爱的人。婚后的生活与她憧憬的完全不同,他们只能和公婆、小叔及外甥一起生活。白天教课,晚上回来照顾公公婆婆,关心严重弱智的小叔子,辅导上学的外甥,一天下来腰酸腿疼。  女儿7个月大的时候,一天晚上,公公突然吐个不停,恰逢爱人出差在外,婆婆一着急犯了高血压。她毅然把女儿交给邻居照看,将公公送进医院并守护了一夜。好在第二天婆婆的高血压很快得到控制,可以到医院照顾公公。那段日子,她一下班就往医院跑,给公公端水喂药。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公公出院了,但因脑血栓后遗症,从此生活不能自理。  由于大姑姐智力有缺陷,外甥自幼与婆婆一起生活,婚后尚未做母亲的她就担当起了母亲的职责,开家长会,辅导学习,料理外甥的生活。她把外甥看成自己的孩子。在她的辅导下,外甥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如今已经读高三了。生下女儿后,宋丽平要带三个孩子:女儿、外甥、小叔子。小叔子今年36岁,可智商就像两三岁孩子,每天宋丽平都哄着他吃饭、睡觉。除了照顾他的衣食住行,还经常带他出去转,让他接触外面的世界。  2005年的一天,有些智障的大姑姐被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丈夫砍伤,生命垂危。她和爱人赶快把大姑姐送到医院,深夜丈夫在医院看护姐姐,她就奔波于家庭与医院之间,取钱、拿生活用品,安慰老人。大姑姐出院后,宋丽平毅然把姐姐接回家。公婆看着大女儿进门的那一瞬间,眼泪情不自禁流了下来,他们庆幸有一个好儿媳。  外人看来,宋丽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是不幸的,但她却觉得很幸福。丈夫疼爱、女儿依恋、公婆待她像亲闺女、大姑姐和小叔子视她为亲姐妹、外甥叫她妈妈,这么多的角色不是每个女人都能享受到的,当然,也不是每个女人都能做好的。宋丽平喜欢用这样一首歌表达心声: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必然同当,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  2006年,宋丽平被评为北京市密云县十大好媳妇。
韩瑜,女,23岁,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  韩瑜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为了挽救父亲的生命,毅然将自己的左肾捐给生命垂危的父亲韩远德,用孝心谱写了一个“古有木兰替父从军,今有孝女捐肾救父”的感人故事,被群众誉为“大孝女”。  1997年5月,在钦北区小董蚕种场当司机的韩远德因带病坚持工作,病情恶化,发展为尿毒症。一个星期两次血透治疗,每月费用高达5000元,几年下来,一家负债近10万元,陷入困境。为减轻家庭的负担,学习成绩优异的韩瑜放弃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报考了中师。她生活节俭,将每天的生活费控制在3块钱以内,不断攒钱给父亲治病。  2003年,她的两个哥哥从报纸上得知换肾可以治愈尿毒症,悄悄地去做了检查,但是都不符合捐肾要求。年仅18岁的韩瑜也悄悄到医院做了比对检查,在确定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当她向父亲提及捐肾的时候,慈祥的父亲宁可一死也不要她捐肾,说“我怎能用牺牲女儿的健康、幸福来换这一条老命呢!”家人知道韩瑜的想法后,也没有一个人同意。但瘦小的韩瑜,却有一股韧劲,坚决地说“父亲今年才46岁,他与母亲将我们三兄妹拉扯大十分不容易,至今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何况医生说了,捐一个肾,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就是有影响,为了救父亲,我也心甘情愿。”她每天跪在父亲床前苦苦哀求,7天之后,无可奈何的父亲终于被她的孝心和毅力所感动,答应了女儿的请求。  2003年1月24日,韩瑜和父亲在桂林解放军181医院成功完成了换肾手术。资深的主刀医生说:“我做过许多例肾脏移植手术,可谓轻车熟路。但面对这位18岁的美丽女孩,我却于心不忍,迟迟下不了刀啊!”韩瑜以肾救父当时在全国是首例。她的壮举感动了社会,人们称赞她是个道德高尚、勇敢孝顺的好姑娘。  2003年,韩瑜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和全国孝亲敬老之星,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中华孝亲敬老楷模。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韩瑜的孝老事迹作了报道。
文章录入:方苏楠&&&&责任编辑:方苏楠&
星辰党建:星辰实验学校党委 
电话:9 邮编:213161 技术支持:星辰信息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道德模范事迹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