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装饰公司有几家有环评公司吗

新华网_河北频道_政府网群_献县
献县吹响环境整治冲锋号
新华网河北频道 (
稿件来源:
全市环境整治集中行动动员大会后,献县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周密部署,对全县小企业群彻底排查,摸清玛钢扣件、球墨铸造、红枣加工等小企业底数,聘请专家,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未达标前,坚决不准生产。
铸造业、红枣产业作为献县的特色产业,在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经过多次探讨研究,献县县委、县政府一致认为,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他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勒令玛钢扣件、球墨铸造、红枣加工企业全部停工,对污染治理设施和厂容厂貌进行整改治理,未经验收合格不准开工生产。同时,县域内5吨以下工业炉窑、产能在每年5000吨以下的铸造企业,全部淘汰。
此外,献县还分别从建设项目环评、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流域环境治理、工业园区环境治理、环境监管能力提升、其他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等七个方面着手,积极推进环境整治攻坚行动,确保按照整改方案落实全部整改措施。
翟冠然孙健
【】 【】 【】您现在的位置:-&
作者: &&&日期:  点击:1218 
(一)建设项目名称及概要
&&& 项目名称:献县泛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
&&& 工程建设任务:一是通过分洪口门的建设、堤防复堤工程、险工治理、穿堤建筑物整治等工程措施,减小发生低标准洪水时对蓄滞洪区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灾害;二是通过加高庄基、围村埝、维修、重建撤退路及桥梁等安全建设工程,使蓄滞洪区内人民群众能实现就地避险的目标。
&&& 工程建设内容:泛区行洪道整治工程、分洪口门工程、建筑物拆除重建工程、留楚排干左堤复堤工程及安全建设工程。具体见表1。
表1&主体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泛区行洪道整治工程
本工程对河道维持现状,行洪道左埝0+000~2+500、2+950~5+000、7+500~10+200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堤防进行复堤,堤防背水坡采用草皮护坡防护,并对埝顶采取铺设泥结石路面的简易硬化措施。
另外,对行洪道左埝险工&辛立庄险工主槽及堤防进行加固处理。
为消除凹岸水流冲刷对堤防安全影响,对右埝采取边坡防护,迎水坡采用高镀锌钢丝石笼护坡。桩号为右埝11+410~11+790、17+900~18+400、29+700~30+600,共3处行洪道弯道,总长度1.78km。
分洪口门工程
本工程对左埝大齐分洪口门进行硬化固化。大齐分洪口门2+500~2+950段为混凝土梯形断面溢流堰,边坡1:10。顶部高程同堤顶高程,底部高程为地面以下1.0m,采用混凝土结构,厚为20cm,下铺10cm砂砾垫层和一层400g/m2复合土工布。溢流堰中间设挡水子埝顶高程与设计水位齐平,子埝顶宽3m,迎、背水面边坡1:3。
建筑物拆除重建工程
本工程滹沱河行洪道左右埝15座排水建筑物: 9座建筑物拆除重建、6座建筑物维修加固。对现有15座涵洞在泛区所承担的排涝面积重新分区,重新复核排涝流量,使其恢复排沥作用。
留楚排干左堤复堤工程
留楚排干是滹滏区间主要排涝干渠,为防止左堤11+000~15+000段沥水将进入南泛区,对南泛区造成威胁。对左堤缺口桩号为11+000~15+000段堤防进行复堤,堤防迎水坡、背水坡采用草皮护坡防护。
安全建设工程
本工程80个村庄361.2万m2、围村埝11个村庄1.45万m2需加高庄基,另外还有14个村庄是庄基淹没水深高于设计水位的村庄人口,不另安排永久避险措施。
本工程110.2km撤退路需新建、拆除重建,其中在原有土路上新建撤退路57.6km、拆除重建52.6km。
本工程对沙洼排干的4座撤退桥进行重建,经方案比较改为4座小型过水涵洞。对撤退路的8座撤退桥进行拆除重建;对其为方便南、北泛区人民撤退需要,在连接撤退路的行洪道主槽需新建5座桥梁。
  工程总投资万元。其中:建筑工程46044.51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471.37万元,金属结构及设备安装工程295.38万元,临时工程2424.19万元,独立费用22664.19万元,预备费7190.04万元。水保工程1100.25万元,环保工程300万元,征地补偿21757.08万元。
&&&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主要影响概述
  施工期:(1)工程施工产生的废水引起受纳水体浑浊度的增加,需对各类施工污废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工程施工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施工时会对取水口水质产生一定影响;(2)施工机械、车辆噪声对施工区附近声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但该影响具有临时性和间断性,施工结束后噪声影响消除;(3)施工产生的弃土和弃渣、施工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4)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施工机械和车辆等产生的废气、排泥场臭气将对大气环境产生不利影响;(5)工程建设对施工范围内各类水生和陆生生物产生暂时性不利影响;(6)工程施工对道路交通、人群健康可能产生暂时性不利影响。
  营运期:(1)本工程实施后,清淤使排水顺畅、过水能力增加,一方面多年沉淀的底泥得到清除,可减少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量,可使河道的水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过水流量的增加提高了对污染物的混合稀释能力,增强了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有利于水环境质量的提高。(2)由于河道疏浚大大提高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泛区行洪道的行洪标准大大提高,由原来的5年一遇洪水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相应标准700m/s,使区内陆生生态系统免遭行洪带来的严重破坏,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3)本工程通过行洪道整治,使献县泛区的行洪标准得到大大提高,涵闸重建运行效率大大提高,使得行洪区内涝大大降低,对保障人民生活财产有重要意义。
&&& (三)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要点
  施工期:(1)采用环保型的疏浚设备,对各类施工废水及排泥场尾水进行收集,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在饮用水源保护区施工时必须设置防污屏,以减少对取水口水质影响。(2)选择低噪声施工作业机械,加强施工设备的维护和养护;合理布置高噪声设备位置,尽量远离居民区;设置隔声屏障,加强施工管理,减少施工期不必要的人为噪声。(3)在施工工区周围设立简易隔离围屏,工区内定期撒水、简易覆盖;采用密闭式车辆运输砂土、垃圾;弃渣场内合理布置排泥场和弃土场。(4)产生的施工弃渣堆放在指定弃渣场,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复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委托清运。(5)采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规范施工活动等措施,尽量减少对工程区域内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干扰,防止对工程范围外生态的人为破坏。
&&& 运行期:施工结束后,对混凝土拌和系统、施工机械停放场、综合仓库等施工用地及时进行场地清理,清理建筑垃圾及各种杂物,对其周围的生活垃圾、厕所、污水坑进行场地清理,并用生石灰、石炭酸进行消毒,做好施工迹地恢复工作。
&&& (四)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价结论要点
  献县泛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是一项水利防灾和减灾工程,也是维护该地区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一项环境工程。
  本项目的实施可提高项目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有利于改善行洪区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正效益十分显著。本工程负效益主要为占压土地资源、工程施工、生态环境和移民安置对环境产生的短期不利影响,在各项补偿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基础上,不利影响可得到有效缓解。从环境角度分析,工程的正效益大于负效益,工程建设可行。
&&& (五)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征求意见的范围主要是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代表。相关公众可发表对献县泛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程在环保方面的意见和看法。
&&& (六)公众提出意见的具体形式和起止时间
  公众可在本项目公示之日起10日内,以电话或书面的形式向建设单位或环评机构提出宝贵意见。
&&& (七)联系方式
&&& ①建设单位: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
&&& 联系人:李洪晶
&&& 电话:2
&&& 传真:2
&&&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平安南大街107号
&&& ②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名称:河海大学
&&& 联系人:王万杰
&&& 电话:025-
&&& 传真:025-
&&& E-mail:
&&&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号
&&& 邮编:210098献县种植业
索 引 号:12-01750
名 称:献县种植业
献县种植业
&&一、农机
1、发展和推广
改革开放初期,献县农用拖拉机一般是承接或承包的原生产队集体时的车辆,且大、中型偏多。据1981年统计全县共有大、中型拖拉机511台,小型拖拉机814台。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为提高生产效率,对农机具的购买投入加大,特别是小型拖拉机因价格低,能耗少,作业灵活,便于家庭使用而迅猛发展,品牌也逐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农户购置小型拖拉机已成风气。后,随着人们的逐渐富裕,购机势头不减且马力逐渐加大,配套机械日趋齐全。至2003年,全县有大中型拖拉机105台,种类有东方红65、75,泰山30,上海50,铁中55,65。配套机具有:秸杆还田机、旋耕机、收割机、五铧犁、圆盘耙等。小型拖拉机8929台,其中包括12马力、18马力、20马力,配套机具有:三铧犁、播种机、割晒机、脱粒机、覆膜机、旋耕机、拖斗等。
机播小麦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80年代后,9行播种机成为主流,小麦精播半精播机从1986年开始推广,每亩可节种5公斤左右。1998年随着小麦覆膜穴播和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的出现。2000年又推行小麦免耕覆盖播种机,使农机性能和农艺技术实现了更好的结合。同期棉花地膜覆盖技术推广,但因人工铺膜费工费力,质量又差,农研所经过多次试验后,于1997年研制成功覆膜机,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上,1999年又研制、开发和推广了棉花覆膜穴播机和花生覆膜播种机,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小麦收割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到2003年发展到3074台,是第一批替代手工割麦的机械。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1996年献县有了由农户购买的第一台自动式联合收割机。到2004年发展到69台,型号有新疆-2,新疆-A2、福田谷神、北京-3、宇康4LD-A、常柴-2等,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也发展较快,2005年全县共有51台,型号有:上海50配向明收割机、泰山30配向明收割机。
玉米秸杆还田技术自1989年在全县推广,时有此机械3台。因秸杆还田具有改良土壤等优点,深得广大农民青睐,至2003年,全县有秸杆还田机699台,实行面积达12.5万亩。2001年县农技推广站研制开发了拔棉柴机和多功能中耕机。2002年又研制开发了机动喷药器和机动埋膜器,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2、管理和监理
献县1983年开始对拖拉机实施牌证管理,当时核发03沧地&&&&&牌照,行驶证及驾驶证。1990年统计,全县在册拖拉机3200台,拖拉机驾驶员3080人,为农机监理工作史的第一个高峰。
1991年后农机牌照由03沧地&&&&&换发为河北44&&&&&。
1994年12月22日献县遵照执行省人大发布施行的《河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农用运输车由农机部门管理。从此,农机管理和监理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农机执法队伍进一步加强,使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市场得到全面规范。
1997年3月,农机监理站增加对农业机械、操作人员培训的职能,负责全县农机成人教育,同时换发九二式牌证,由河北44&&&&&换为河北J&&&&&。
1998年9月29日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发布冀人大常办(1998)44号通知,此后,献县的农用三轮、四轮运输车由农机监理部门管理。截止2005年,全县在册农业机械5300多台,驾驶员4800多人。
1、引进和推广
献县历史上传统当家品种。1985年以后,引进推广的小麦优良品种逐渐增多,最早引进的是津丰1、丰抗6、丰抗8等中水肥品种,一般亩产300公斤。接着,陆续推广的有:科遗麦、冀麦29、30、31、32,原冬3号,冀麦36、37、38,京冬8号、石4185,河农326,河农972,71-3,中麦9号,京411,邯4564,沧6001、6002,中优9507,花521,石家庄8号,白硬冬2号,济麦20等品种,且种植面积不断增长,最高时达到55万亩。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献县提出了以优质小麦为突破口,带动全县小麦生产和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1998年引进种植了优质小麦8901-11,并从最初的几千亩发展到几万亩,2001年又推广了白硬冬2号,济麦20,中优9507等优质麦品种,到2003年全县优质麦面积达到20万亩,占全部小麦面积的近二分之一。
献县汉代始有的泊来品种。从80年代初开始,杂交玉米种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灯笼红、白马牙等传统品种,全县玉米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81年献县首次引进鲁原单四、京早七、沧三一等 ,以后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又陆续引进烟单14、唐抗1号、聊玉5号、丹玉13、掖单4号,冀单26、掖单12、掖单19、鲁原单14、西玉3号、掖单20、承玉五、鲁单981等品种。全县农业生产上的当家品种是郑单958、农大108、登海号、沈单号等。玉米良种的覆盖率达到100%,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
棉花,明代始从印度引进。1985年前后,除种植春播棉花外,还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种植夏播棉,春播棉品种以鲁棉1号为主,夏播棉以辽棉9号、辽棉10号为主,以后陆续引进推广了中棉所10号(夏播),中棉所12号,冀棉19、20,中棉所20号,冀棉24号等。时至90年代初,受虫害影响,尤其是棉铃虫危害严重,棉农种棉效益不断下降,积极性受挫,夏播棉面积也大幅度减少。1997年转基因抗虫棉33B的引进和推广,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虫害问题,使全县种棉面积有了较快的增长。后来又陆续引进推广了冀棉25、冀668、SGK321、中棉3、41、45,保188,邯284等抗虫棉品种。1999年后又引进推广了99B、杂66F、杂交抗虫棉、石标杂棉1号抗虫棉,使棉花单产和种棉效益有了很大提高。
谷子,即五谷之粟,为传统品种。1985年前后,献县种植的谷子品种有&柳条青&、&青到老&等,亩产可达200公斤以上,种植面积有16万亩,平均亩产150公斤。1990年以后引进了豫谷2号、6号,冀谷12号(青丰谷),冀谷17号、谷丰1号、小香米等优质谷子品种。种植面积在4万亩左右,当家品种为谷丰2号、金谷1号、吨谷1号等,亩产平均350公斤以上。
2、监督和管理
献县农业局为加强种子管理,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种子,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农民利益,1986年建立种子监督管理站,当时与种子站为一个单位,两个牌子,1999年剥离成为独立单位,使监督管理与经营分离,创造了良好的执法环境。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重新颁布后,种子监督检验站的职能加强。种子生产经营单位须经种子管理部门批准,重新办理经营许可证后,方可经营、生产。种子管理站严格把关,仔细审核,共审核报批注册资金100万元的种子服务公司5个,500万元的公司一个,使种子的生产经营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
在执法过程中,种子管理站明确责任、严格执法,有力地打击了假冒伪劣,凡给农民造成损失的,督促经营者依法赔偿。2001年到2003年,立案查处伪劣棉种案6起,没收劣质棉种400公斤,查封不合格棉种5.5万公斤,协调种子质量纠纷投诉案件8起,为农民弥补损失3.6万元。
1、粮食作物
献县农作物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谷子、高梁等,种植面积80余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
小麦& 早在西汉时期就有种植。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品质和产量不断提高。1979年单产115公斤,1988年单产150公斤,1999年提高到295公斤。2001年随着优质麦的推广,小麦的品质得到也大幅度的提高,出现了面包麦、面条麦等专用小麦。2003年献县作为全国优质小麦示范基地县,共种植小麦44.1万亩,其中优质麦20万亩。
玉米& 玉米在献县的种植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种植形式分为春播和夏播,现主要为夏播,多为麦垅套种或麦收后播种。1979年种植面积30万亩,亩产140公斤左右,1992年播种面积降到21万亩,但单产增加到460公斤。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国家鼓励粮食生产政策的出台,全县玉米播种面积又逐渐回升,1999年播种面积达到46.5万亩,平均亩产近450公斤。2000年以后播种面积均在40万亩以上。
谷子& 战国时期境内就有种植。因其产量高,营养丰富,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种植面积一直较大。1979年全县种植8万亩,1985年达到顶峰,种植16万亩,平均亩产近150公斤。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谷子的播种面积有所下降。年,一般种植4万亩左右,亩产350公斤上下。
高梁& 适应性强、耐涝、耐盐碱,适于低洼地种植。高梁用途广泛,主要用于酿酒、制醋等,同时又是优良的饲料。由于产量较低,种植面积大幅下降。80年代初全县种植5万亩以上,进入21世纪后,全县已不足5千亩。
豆类& 包括黄豆、黑豆、绿豆、红小豆等,献县以种植黄豆为主,因其食用价值高,经济效益好,近几年播种面积逐渐扩大。绿豆,红小豆因其具有食疗价值,而且出口。种植面积近年也有所增加。
2、经济作物
棉花& 自明代开始种植,新中国成立初期,年种植面积在5万亩左右。1980年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棉花品种的改良和种植技术的进步,1984年播种面积达14.2万亩,总产量391.3万公斤。1988年播种面积增加到18.7万亩,总产量达527.8万公斤,1997年随着转基因抗虫棉新棉33B等的引进,棉花的品质、产量都有大幅提高。2003年,全县棉花种植17万亩,总产量达8343吨,因其价格一路飙升,又进一步拉动了种植面积的增长。2005年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主要品种有:新棉33B、99B、冀审668、双抗321等。
花生& 花生是献县的主要油料作物,新中国成立前,种植面积在2-4万亩左右,建国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扩大,种植面积逐渐增加。1980年献县被 确定为河北省花生生产重点县之一,1982年达到9.54万亩,单产91.5公斤左右。此后,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面积有所下降。2001年种植8万亩,单产200公斤左右,集中分布在西城、商林、陌南、段村等乡镇,主要品种有冀优4、鲁花11、冀花2等。
天鹰椒& 是辣椒的一种,因其能提取化工原料,而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作物。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时,县内只是零星种植,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加,价格上涨,种植面积也增长较快。2003年种植2.35万亩,产量6192吨,产值4334万元。2004年种植面积5万亩,成为全县又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作物。
3、蔬菜(含瓜类)
献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南河头、陌南历来是大白菜的集中产地,西城、商林一带则是西瓜的重点产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蔬菜需求的增加,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1980年,全县种植面积约1万亩左右,1990年增至7.5万亩,2001年已达10万亩,主要种类有大白菜、萝卜、茄子、豆角、小葱、韭菜、茴香、芹菜、西红柿、黄瓜、甜瓜等。上世纪80年代,又从外地引进了甘蓝、菜花、洋葱等。种植方式也由原来的露地栽培,发展到地膜覆盖、小拱棚、大棚、日光温室栽培,实现了冬春淡季照样种植生产。1988年全县大棚已发展到3000多个,面积580多亩,收到一年四季鲜菜供应。到2003年,全县瓜菜面积已达11.1万亩,(其中棚室17000余个,面积1.9万亩,)全年生产瓜菜26万吨。2005年继续稳步发展。
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无公害蔬菜已成为献县蔬菜生产的主要方向。2001年全县已有沙洼、彭村、李谢、蔡西4个村取得了&无公害生产基地资格证书&。到2005年,献县7万亩菜地通过了无公害环评认证,达到了无公害生产标准。
1、种植结构
1980年前,种植方式多为粮豆间作或混作,以一年两熟为主,小麦-玉米-小麦。80年代初,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种植结构不断改变,复种指数由70年代的170%下降到80年代的150%左右,至90年代降为130%左右。90年代后,粮食面积不断减少,而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如小麦面积由80年代的60-70万亩,2003年下降到44.1万亩,减少了20-30万亩,而棉花面积由80年代的4-5万亩增加到2004年的20万亩,花生等油料面积也增加了5-6万亩,天鹰椒由80年代的几千亩增加到2004年的5万亩,瓜菜面积由80年代的1万亩左右增加到2000年以后的每年10万亩左右,2004年无公害蔬菜达到了6.6万亩。
境内种植结构和方式大体分为:
间作套种:小麦与中、晚熟玉米套种,枣粮间作,玉米与豆类间作,棉蒜间作套种。
复种:小麦腾茬后种早熟玉米,收玉米小麦。一年两熟。
单作:春种秋收,一年一季。
农民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性的提高,使水利条件不断改善,全县水浇地面积由90年代中期的45万亩,发展到2003年的75万亩,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加强。
2、植物保护
1980年以前,献县农药品种单一。杀虫剂主要有六六六、DDT、1605等少数几种高毒、高残留农药,杀菌剂品种很少。80年代初期,甲胺磷、久效磷、乐果等有机磷农药的出现逐步取代了六六六、DDT等高残留农药,粉锈宁,多菌灵等杀菌剂也开始得到应用。80年代中期,敌杀死、灭扫利、来福灵等菊脂类农药开始出现,并以其高效低毒迅速普及。进入90年代,农药新品种迅速增加,农田除草剂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90年代中期以后,相继出现了阿维菌素、吡虫啉、啶虫咪等一大批高效低毒农药及生物农药,逐步取代了甲胺磷、氧化乐果等高毒农药,农药生产和施用正在向绿色、低毒、无公害发展。
进入80年代后,献县对病虫草鼠害的防治技术得到了较快提高。防治手段不断改进,由过去人工手动背负式喷雾器治虫,转由各种机动喷雾器防治,防治策略由过去单一的化学防治转为综合防治,注重环保无公害。通过多措并举,一些危害比较严重的害虫、杂草、病菌、病毒得到了有效控制。年献县实施生态灭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5年利用瓢虫成功控制了麦蚜危害。年献县组织蝗区勘查,制定了蝗区综合防治方案。1988年夏蝗大发生,县政府组织防治并出资收购蝗虫,控制了蝗虫危害,1995年献县夏蝗大发生,采取地面机械化与人工扑杀相结合的防治措施,秋蝗还实行了飞机防治,及时予以扑灭。1997年开始推广抗虫棉,控制了棉铃虫的危害。进入2000年以后,对农业有害生物的控制、由单一虫害向病虫草鼠多方位发展,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及治控措施逐渐规模化、系统化。
国务院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1985年开始在全县全面实施,植保部门对植物进行调运检疫,产地检疫,使植物病虫害的传播蔓延得到了有效控制。
3、土壤肥料
献县的土壤保护工作主要是治理盐碱、培肥地力、减少土壤污染。
土壤普查& 1979年到1982年,全县进行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调查了土壤的形成、类型、分布、面积、物理、化学、生物性质、肥力特征以及利用改良的情况。为搞好献县农业区划,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次土壤普查的成果汇编成《献县土壤》一书。
土壤改良& 1962年,全县盐碱地面积58.2万亩,其中耕地35万亩,亩产粮食仅40-50公斤,农民改良土壤的方式是以增施有机肥为主,另外还有开沟排水,平整土地、深耕松土、秸杆还田等措施。到2003年全县增施有机肥面积达到31.5万亩。从1985年开始推广麦秸覆盖玉米技术,2000年玉米秸杆还田深耕松土技术普及,2003年秸杆还田面积达24万亩。通过这些改良措施后,至2005年,全县尚有盐碱地还有23万亩。
合理施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1985年全县化肥施用量达1万余吨,到2003年已达到4.75万吨。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土壤出现严重板结,保墒蓄水能力降低,同时增加了土壤中硝态氮和游离酸的含量,污染了土壤环境,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从20世纪末以后,献县开始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主要是根据全县土壤肥力状况,提出了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稳氮、固磷、增钾、配微的科学方针。到2005年平衡施肥面积发展到30余万亩。
培肥地力&& 轮作倒茬可以使土壤中的不同营养成份让植物充分吸收利用,同时增加土壤所需的不同养分,改善土壤环境;粮豆间作套作,能起到用养结合的作用;种植绿肥作物和豆类、苜蓿可以培肥土壤。县农业主管部门,对此因势利导。2003年全县种植苜蓿72570亩,同时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高级农艺师姜海营,(曾任献县农业局副局长)在主持全县第二次土壤普查中,为获取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历时三年,几乎跑遍全县所有地块,首次查清了全县的土壤资源底数,找到了障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为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科学依据。普查成果获国家农业部优秀三等奖,省农业厅一等奖。他推广的三肥底施和配方施肥获省政府三等奖,省农业厅一等奖;推广的绿肥和生物改碱增施有机肥获农业部荣誉奖;其主持建立的全区土壤、肥力、盐化、碱化监测网已由农业部向全国推广。
1985年以来,姜海营先后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32项,其中二项填补我国北方空白,有30多篇论文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被誉为县科技拔尖人才,荣获省科技十大杰出青年和献县十大新闻人物称号,2003年荣获县长特别奖。
4、新型能源推广利用
献县在70年代即已开始对沼气的开发利用,但当时设备技术落后,利用效果差,农民发展沼气的积极性不高。
1984年,为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更好的开发利用新能源,献县成立了新能源办公室,大力加强新型能源的开发和推广,当年即取得了成效,被农牧渔业部授予&节柴灶示范县&荣誉称号。
2001年后,全县加大沼气池的建设力度,按国家政策对每个建池户实行一定的补贴,农民建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2003年底,全县沼气池数达到6538个,并全部通过了国家验收。
在推广沼气取暖做饭的同时,科技部门也积极探索沼气的其他利用途径,如沼气的猪舍消毒技术,沼液喷施棉花、枣树等,都收到可喜成效。对棉花、枣树可起到增产、优质的效果,产量增幅达20-30%。
到2004年,通过沼气的开发、利用,全县每年可处理秸杆、粪便4.5万方,明显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卫生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禽畜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播,同时可节约燃煤4500余吨,创效益达900万元。
在大力发展沼气的同时,全县还加大对以地热为主的其它能源的开发力度。地热开发,从开始单一的洗浴发展到住宅、办公取暖,使地热这一新能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5、技术和信息
技术培训& 为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献县农业局对农民技术培训常抓不懈,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生产技术骨干。
1982年河北省农广校献县分校成立,是建国以来献县第一所面向农村的农民成人教育学校。其教学方式是通过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及面授辅导,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为适应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年农广校又与河北农大、河北技术师范学院联合开设了大专学历教育。此学历教育1997年经省教委批准成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助学单位,共承担专科2个专业,本科6个专业的教学辅导和组织管理。农广校从初期的单一中专教育发展到中专、大专、大学、绿证教育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五个教育层次。建校20多年,共招收中专学历生930人,毕业912人,绿色证书教育结业2000人,招收大专学历生120人,本科学历生78人。
同时,农业局经常抽调大批技术人员下乡、进村、入户开展科技培训。如在乡村办班,以会代培和田间地头现场培训等。培训内容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栽培、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施肥配方、病虫害综合防治、节水农业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等。每年培训办班在50场次左右,培训干部群众近1万人次。
信息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县、乡、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农业局各业务股、站把从上级农业部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渠道获得政策、法规、新产品、新技术、市场供求、商品价格等信息,利用发文件、开会、电话等形式,传达到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然后再经村委会和科技示范户加以推广这种信息服务方式既不能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又可能造成各类信息的失真。进入90年代后,广播、电视已全面普及,农业信息服务除继续沿用原来途径和手段外,各类信息更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等途径传播,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可靠可信,为农民闯市场及时提供帮助。
进入本世纪以来,电脑逐渐普及.为加快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农业局于2003年12月成立了信息网络中心。其职能是负责全县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收集、预测、发布各种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其内容包括农业概况、实用技术、农业组织、农业产业化、政策法规、供求信息、经营管理等20个栏目,)到2005年共发布各类信息1000余条。
6、抗灾减害
1979年以来,献县曾发生多起自然灾害,主要为旱灾、水灾、虫灾,尤以1996年洪水灾害最为严重,损失最大。
献县十年九旱,进入九十年代后更为严重,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灾情。1993年全县旱灾达46.6万亩,雹灾2.2万亩;年连续发生旱灾,每年受灾面积均在40万亩以上;1997年,旱灾面积达到70万亩。为此,农业部门在全县积极推广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技术,使农民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1998年、1999年、2001年三年被河北省确定为旱作农业示范县。
1996年8月,献县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张村、临河、小平王三乡被洪水淹没,粮食绝收。其它部分乡镇也不同程度减产,全县粮食共减产54803吨,棉花减产5641吨,油料减产2853吨。
虫灾是另一大灾害。全县平均每年虫灾面积在10万亩以上,严重地块造成绝产,主要虫害是粘虫、蝗虫、棉铃虫等。农业植保部门在各类虫害的发生期都进行预测、预报,及时准确提供病虫情报,指导农民进行有效防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献县金昊管业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