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谋求公路事业健康发展新突破

适应新常态 主动新作为 实现新突破--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中国长治
&|&&|&&|&&|&&|&&|&&|&
&|&&|&&|&&|&&|&
当前位置:
>>>>>>正文
适应新常态 主动新作为 实现新突破--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 点赞2014
&&&& 九个坚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增强政治定力。
&&& ●坚持围绕全省大局开展工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
&&& ●坚持践行“三严三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 ●坚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智慧力量。
&&&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着力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 ●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扎扎实实办好民生实事。
&&&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长治建设步伐。
&&&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 七大亮点彰显全市经济良好发展态势
&&& ● 产业结构持续趋好
&&& 粮、经作物种植比例由过去的8:2优化为7:3,农民增收的基础进一步打牢。
&&& 全市33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以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的超过50%,工业产业素质得到提升。
&&&& ● 民营经济不断壮大
&&& 新增小微企业2854户,培育“小升规”企业37户,发展“小巨人”企业18户,带动新增就业6900人。
&&& 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587.4亿元,同比增长9.3%,中小微企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又一生力军。 &&& ● 金融业发展有新成效
&&& 积极引进金融机构,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到464家。
&&& 推动长治银行、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机构规范改制。
&&& 建立了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签署了343.8亿元的贷款意向。
&&& 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全市各类金融产品达到100余种。
&&& 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29.9亿元,增长17.7%。
&&& 第三产业新增贷款35.9亿元,首次超过传统产业的贷款。
&&& 存贷比率达到52.3%,提高了2.6个百分点;新增量存贷比率达到98.1%,提升了35.7个百分点。&&& ● 科技创新有新进步
&&& 先后与国内外的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合办科研机构29个,自主研发的生物雪莲、脱硫脱硝脱汞等28类产品填补省内、国内空白。
&&& 在全省率先形成“政校企联合、产学研一体”创新模式,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
&&& 新增500余件注册商标、20件山西著名商标、4件地理标志商标、1件中国驰名商标。&&& ● 城乡面貌有新提升
&&& 主城区重点推进了123项城建重点工程,“三环八纵十二横”路网框架基本成型。
&&& 推进实施大县城、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工程581项,完成投资41.2亿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的年度任务圆满完成。 &&& ●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全面打响“向污染宣战、享碧水蓝天”环保攻坚战,淘汰落后产能226.6万吨、取缔黄标车及老旧车10560辆、拆除土小燃煤锅炉1332台、新增造林面积41.2万亩。
&&& 主城区全年二级以上天数增加53天,达到235天,主要污染物PM2.5浓度下降13.9%。&&& ● 安全生产不断向好
&&&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下降24.9%,死亡人数下降1.7%,保持了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双下降”的态势。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亿元GDP死亡率均低于省控目标。
&&&蓄力2015
&&& 总体要求:
&&&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学习讨论落实活动为总揽,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法治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政治定力,继续实施“五五战略”,全力推进“六大发展”,认真落实“六权治本”,推动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推动创新驱动、民营经济、金融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奋力开创我市弊革风清、富民强市新局面。
&&& 预期目标:
&&&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万元GDP综合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 工作重点:
&&& 清醒认识和把握党建工作新形势、新要求,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吏不动摇;清醒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清醒认识和把握弊革风清、富民强省的新要求,坚持全面落实“六大发展”、务实推进“五五战略”不动摇。
&&& [要义]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商关系,着力推进廉洁发展。
&&& [路径]深入推进环境创优工程,着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清正廉明的政商环境、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把廉洁政府、法治长治、诚信长治建设贯穿发展的全过程,坚决堵塞经济活动中的腐败漏洞,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中实现发展。
&&& [要义]做好煤炭和非煤产业“两篇大文章”,着力推进转型发展。
&&& [路径]坚持规划引领,进一步完善上党城镇群建设总体规划,高质量编制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园区规划。深入推进煤炭“六型转变”,努力实现全市煤炭销量的持续增长,实现煤炭企业现代化水平再提升,煤基产业新型化、循环化、高端化水平再提升,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再提升。着力现有项目投产达效和已投产项目达产达效做强存量,着力重大项目集聚落地做优增量,在壮大新兴产业上下功夫。持续实施项目攻坚,以项目扩投资、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
&&& [要义]在创新驱动、民营经济、金融振兴上求突破,着力推进创新发展。
&&& [路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构筑加快转型的新引擎。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重点培育年产值10亿元、50亿元、百亿元的重点民营企业,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金融振兴,为“六大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 [要义]打好节能减排、治理雾霾攻坚战,着力推进绿色发展。
&&& [路径]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严格环境保护执法,坚决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GDP。加强生态建设,确保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 [要义]切实增强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着力推进安全发展。
&&& [路径]深化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持续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深入实施“六六”创安工程,继续引深打黑除恶、打击毒品犯罪、打击两抢一盗、整治治安乱点“四大战役”,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
&&& [要义]以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扶贫开发和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统筹发展。
&&& [路径]继续打好城镇化建设攻坚战,继续抓好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集聚区建设,继续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深入实施民生改善工程。
&&& 具体措施:
&&&& 全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 稳定煤炭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积极推动煤炭审批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做好煤炭外销;延伸拓宽煤焦化、煤电化、煤气化等8大产业链条;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
&&& 谋划一批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推进十大领域的项目投资建设。
&&& 狠抓企业投产达效对经济增长的主体作用,切实帮助113户停产半停产企业解决问题;对去年应竣工而未竣工的112个生产性项目,分门别类解决问题,确保80%以上的项目在年内竣工投产;对今年应竣工的318个项目,确保尽早完成实物量。
&&& 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
&&& 加快综改区建设步伐,今年重点做好创新土地管理机制、大力推进金融业发展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机制、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五件事情。
&&&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加快长治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联盟,新创建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4个省级技术中心、10个市级技术中心,新培育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发展10家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试点企业。
&&& 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引进一批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与我市产业发展相关联的转型、高科技、有前景的项目;拓市场,使长治更多的农产品、工业品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打开市场;强基础,加快推进长治海关建设,做大做强更多出口企业。
&&&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发展设施蔬菜10万亩,重点建设30个高标准设施蔬菜高产示范园区,完成20万亩干果经济林建设。新建、改扩建1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培育壮大列入全市百强企业的27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各类惠农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位。继续培育1万名新型职业农民。新发展30家省级示范社、50家市级示范社、80家县级示范社。
&&& 坚持精准扶贫,落实好干部驻村帮扶政策,实现定点帮扶全覆盖。确保完成6119名农村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再实现4.6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 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以实施 “四大工程”为重点,加快编制2015年行动计划,完成农村道路提质升级等工作,创建15个省级、20个市级、15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 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 统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商业综合体和特色商贸街区建设,提高城市服务水平。
&&&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
&&& 积极推动智慧长治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旅游综合体,推动文化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
&&& 继续推进主城区市政基础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城中村、棚户区和老旧居民区改造。
&&&&以产城融合为重点,加大上党城镇群推进力度,统筹推进大县城、重点镇和中心村一体化发展。
&&& 切实抓好安全生产
&&& 进一步加大政府监管责任的落实,确保安全生产全行业覆盖、全领域覆盖、全方位覆盖。
&&& 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引深安全标准化建设,实施安全管理规范化工程,开展企业全员安全培训。
&&& 进一步严格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责任追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一般性事故。
&&&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 继续实施环保攻坚行动,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加快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强交通污染治理和扬尘污染控制。
&&& 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浊漳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和重点建制镇的污水处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国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确保饮用水源地100%达标。
&&& 突出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完成营造林40万亩。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配套跟进市政道路、单位、小区的整体绿化。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推进采空区、沉陷区、水土流失区、煤矸石山的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促进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 强力推进“六权治本”
&&& 公布“权力清单”,明确职权名称、类别、内容、行使主体和法律法规依据,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 公布“责任清单”,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真正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
&&& 探索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为企业发展营造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
&&& 建好综合性政务服务平台,真正实现“一厅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
&&& 将工程招标、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等事项全部纳入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过程公开,真正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组织保障:&&& 从严治党,从严治吏,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严格思想政治教育,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政治环境。
&&& ■牢牢把握目标任务,扎实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持续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深刻反思剖析;坚持把握重点,抓好整改落实,确保真正取得实效。
&&&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落实好“两个责任”,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办力度,认真落实“六权治本”要求,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权力在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下运行。
&&&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下大力气刷新吏治。从严把握好干部标准,从严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切实形成坚持原则、公道公正、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主题,全面抓好农村党组织、社区党组织、机关党组织、国有企业党组织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等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
&&& ■持续改进干部作风,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对照整改清单一抓到底,做到整改一个、销号一个;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融入全市人民的血脉,在上党大地代代相传;始终保持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坚持警钟长鸣,紧盯重要节点,铲除不良作风滋生蔓延的土壤。按照 “三责四定”要求,加大抓落实工作力度。
&&&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长治市人民政府主办&&长治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协办&&长治市人民政府信息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河南交通:以9个转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10:18:30 & &来源: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 &
  新年伊始,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前谋划,提出以9个转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我省交通运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转变。规模大、里程长,但大而不强、长而不优是我省公路建设的特征。因此,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将成为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主攻方向。
  交通投资主体向多元化转变。目前,我省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仍很旺盛,仅靠一方出资的投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形成多元化投资模式,成为新常态下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命门”。
  客运服务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转变。仅满足于“走得了、单一的、低端的”服务,已不适应人民群众出行的需求,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将是今后客运发展的主要特点。
  货运市场发展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随着大型国企改革持续释放活力,多式联运、物流电商等新兴业态的不断出现,营改增后市场集中度明显提升,货运市场转型趋势加快,货运的轻质化、高附加值需求明显,规模化、集约化将是今后货运市场发展的方向。
  行业管理向精细化转变。当前,我省交通运输工程规划设计管理、概预算管理、招投标管理、标准化施工管理等存在问题,道路水路运输安全责任落实、制度执行还不够到位,防范金融风险压力增大,这些都要求改变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交通服务方式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目前,我省的科技创新水平与交通运输发展需求还很不适应,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是新常态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交通运输发展向综合交通大格局转变。综合交通运输是交通运输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加强与铁路、民航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形成大交通格局,将是我省交通运输发展亟待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才需求向专业化、技术化转变。目前,我省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和施工领域的高层次、高技能科技领军人才相对短缺,人才专业结构不够合理,能否具有满足发展需求的专业化、技术化人才作保障,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交通行政方式向依法行政转变。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不断增强运用法律管理交通运输事务的本领,规范决策、管理和服务行为,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是如今不可回避的新选择。(记者&王&静)
[责任编辑:孙艺芳]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
——请将留言字数限制在500字以内——
中工网 版权所有(C)[曲靖]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 珠江源头活力涌动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曲靖]&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珠江源头活力涌动
&&&&&&&&&&★★★
[曲靖] 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 珠江源头活力涌动
作者: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5:46:08
&&& 从靖宁宝塔俯瞰大地,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曲靖新城尽收眼底,2000多年前,唐代在这珠江源头设曲州和靖州,因地域相连,合称“曲?靖州”,曲靖由此而得名,而如今,当新一轮改革袭来之时,曲靖市以开展“深化改革年、产业提升年、作风改进年”活动为载体,从经济结构转型到发展方式转变,从基层治理再到社会发展的深化创新,曲靖正积极谋求新发展。
&&& 积极应对保投资
&&& 2014年,曲靖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开展“深化改革年、产业提升年、作风改进年”活动为载体,狠抓中央和省关于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落实。
&&& 在工业上,出台21条措施和重点工业产品促销奖励办法、工业企业“一包五帮”、转贷应急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兑现电价补贴奖励资金3.2亿元,运用转贷应急资金争取银行贷款12亿元,最大限度发挥了政策稳增长、促发展的激励效应。2014年,发行企业债券32亿元,其中10亿元用于园区建设,运用政企合建模式(PPP)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 在农业上,围绕争当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排头兵目标,坚持“特色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现代化”理念,着力打造滇东粮仓、高效经作、山地牧业、高效渔业、高效林业、创汇农业“六大产业板块”,粮食产量实现“12年连增”,引进联想控股佳沃集团蓝莓全产业链项目、“褚橙”创始人褚时健建设马龙万亩优质苹果项目。
&&& 在三产上,实施服务业发展5年行动计划,抓住被列为全国42个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之一的机遇,依托市第一人民医院,规划建设集医疗、老龄、健康服务、居家养老为一体的健康城。
&&& 2014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64.5亿元,同比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7亿元,同比增长13%;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5023元、8514元,同比分别增长9.1%、13.1%。
&&& 深化改革稳增长
&&& 2014年,曲靖市采取151条改革举措,在14个重点领域推进63项重大改革,启动国有企业试点、工商登记制度等改革,促进工商注册便利化,私募基金、“新三板”挂牌融资实现零突破。对48个市直部门的311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集中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29项。
&&& 出台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和方案,煤矿从现有的466井(坑)关闭矿井132对,占全省已关闭矿井的46.3%。
&&& 配套编制以珠江源大城市为龙头、县城为中心、小城镇为支点,按照2020年中心城市130万人、135平方公里的大城市规模规划。推进国家级卫生城、园林城、平安城、文明城“四城联创”,实施“五纵五横”城市道路改造、拆临拆违、绿化美化亮化工程。
&&& 2.47万套保障房及城市棚户区全部开工建设,基本建成9338套,全市城镇化率达42.6%。
&&& 实施“三年攻坚、五年行动”计划,启动“822”(8条高速公路、2条铁路和2个机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建设。目前,8条高速公路在建5条,高速公路投资82亿元,在建里程达402.1公里。
&&& 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对县城每新建一所中、小学由市级财政分别补助1500万元和1000万元;大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成功举办省运会、省残运会。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整村推进、整乡推进、整县推进和山区连片综合扶贫开发。会泽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进展顺利,目前,完成民房恢复重建681户,正在建设7633户;完成民房修复加固2053户,正在建设16021户。
&&& 新常态新发展
&&& 2015年,曲靖市将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围绕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抓好滇中产业新区马龙现代产业示范、昆曲绿色经济带,麒沾马同城化、滇东次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
&&& 抓项目增投资。把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围绕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网建设”投资重点,加大交通、航空、水利、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加快在建的5条高速公路建设,确保南北大通道会泽段、普宣、西石高速公路2015年建成通车,沾会、曲靖三宝至昆明杨林高速公路2015年开工建设。加快213国道会泽江底至钢厂段建设,抓好320、326国道改造提升前期工作,确保326国道杉木箐至宣威段开工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00公里以上。
&&& 加快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及曲靖北站建设,启动高铁经济区建设。启动阿岗水库、车马碧水库建设,加快在建的骨干水源工程,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 抓转型调结构。坚持优化存量与做大增量并重,对煤、电、化、冶、建等传统产业,加大帮扶力度,大力扶持生物资源、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发展壮大园区经济。
&&& 充分发挥东恒、双友牧业、联想佳沃、万兴隆、康恩贝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全力推动产业集群扩张,延长产业链,培育形成较高集聚水平的产业集群。
&&& 抓改革促开放。抓住简政放权这个关键,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统筹推进国资国企、农村土地、生态文明、医药卫生、公务用车等各领域改革,不断把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和民生新福祉。
&&& 抓住曲靖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的机遇,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建设高海拔地区可复制的示范城市。
&&& 抓民生增福祉。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推进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扎实推进会泽灾区恢复重建,以规划为引领,抓好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灾害防治、特色产业发展6项重点工作,完成好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 抓法治保稳定。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曲靖”“平安曲靖”建设,以法治化的方式和手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 抓安全促发展。树牢安全生产“红线意识”,按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三个责任”,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方式,以“零容忍”的态度,狠抓安全生产重点整治,认真做好煤矿、非煤矿山、易燃易爆、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等工作,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 抓党建强保障。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全面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案必查,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以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州市录入:马超&&&&责任编辑:马超&
上一篇州市: 下一篇州市: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最新更新
??????????
  图 片 新 闻
 最 新 专 题当前位置: >>>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审视并加快推进气象改革发展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日07:48分享到: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了系统阐述。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深刻理解,提高认识,坚持发展,主动作为,积极主动创造性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思考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气象事业发展战略问题,与时俱进抓好各项气象工作。
  一、认真领会贯彻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凝聚新常态下气象事业发展新动力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会议提出,2015年经济工作要坚持好三个方向:第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握好“三稳三进”,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驱动。第二,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第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了深刻阐述,核心突出了一个“变”字。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经济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各个行业在这个新的阶段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气象事业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其带来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如何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新战略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什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讲了创新问题。他指出,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驱动,新常态下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面临转型优化升级的压力和内在要求,经济发展的动力也要从过去以投资驱动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创新不仅仅是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更需要转化为更好、更持续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创新必须与市场结合,企业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关键在于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更要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新的增长点,把创新变为实在的产业活动,创造有利于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总书记谈到,当今世界的特点之一就是创新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以后,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加大了创新的投资力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等的兴起;人口老龄化带来了生物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了机器人技术和3D打印技术等的发展,这些都是靠创新实现的。归根结底,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驱动力。
  具体到气象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的重要论断,认真思考新时期新形势下气象发展的新动力、着力点等战略问题。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认真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及气象事业发展全局,与时俱进谋划和推动气象事业发展,形成了关于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坚持服务引领气象事业发展、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深化气象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几年来全国气象部门的努力奋斗,气象事业发展势头强劲,气象服务效益彰显,气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职能、作用和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中国气象局党组的重大决策已经日趋成熟和定型,气象事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常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狠抓党组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狠抓气象现代化的质量和效益,狠抓气象改革攻坚,狠抓创新驱动。中国气象局2014年干部职工思想动态调研报告显示,74.8%的被调查人员认为当前改革大政方针好,下一步需要解决执行力的问题,这恰好说明了问题。
  二、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特征,坚定不移推进气象现代化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新的规律特征,再走过去重投资驱动、轻内涵发展的老路肯定行不通。推进气象现代化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这种发展方式上的根本变化,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气象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从全局高度统筹考虑和推进气象现代化。江苏省委副书记曾对气象现代化归纳了四点:一是牢牢把握气象是公益性事业的方向,要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二是牢牢把握气象是基础性事业的定位,要不断提升气象基础业务和基础设施水平;三是牢牢把握气象是先导性事业的要求,要扎实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四是牢牢把握气象是科技型事业的性质,要不断创新气象科技开放合作机制。作为一个地方领导,这样的认识和总结归纳比较到位,也能够代表各级党委政府对气象现代化的普遍看法,对我们认识新常态下气象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也有很好的启示。
  第一,新常态下推进气象现代化,要把气象业务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创新驱动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注重提升气象业务的集约化水平和科技内涵。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科学管理。依靠科技提升业务内涵,是更深层次的要求。传统的气象业务系统分为观测、预报、服务三个部分,彼此相对独立,观测就是观测,预报就是预报,观测和预报是脱节的。而现代的气象业务系统则覆盖了观测、资料、预报和服务的全过程,彼此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观测数据需要加工,资料需要更好地同化到模式中去,预报员也不再是仅仅进行预报,还需要了解满足用户的需求。过去的服务就是预报发布,不管什么人,得到的预报服务都是一个样,现在则更强调服务的多样化、精细化。过去,推进气象现代化主要是买设备、建系统,导致目前我们的业务系统存在严重的碎片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比如一个省局有135套业务系统,包括国家局布点的48套系统、省局自己研发的47套系统和外面研发的系统,还有一个地市气象台有25个系统。前几年我们要求省级气象部门建立气象信息中心,其目的是促进业务的统一,但现在来看只是建起了机构和业务平台,并没有把省级业务系统的整合和整个气象系统的信息化搞好。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推动省级气象部门气象探测中心和气象信息中心合并,目的就是推动资源集约,实现气象业务系统升级。另外,在业务系统里面单提观测现代化是不科学的,因为观测、预报、服务是互动的,是一个整体。因此,要注重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我们前期重视标准的制定,忽视标准的执行,目前89%的标准是推荐性标准,没有约束性,导致规范不统一、标准不一致、设备型号多、数据出口多,这样的气象信息数据质量不高、可用性不强,这些问题将会成为气象信息化的最大障碍。
  第二,新常态下推进气象现代化,要把深化气象改革融入到气象现代化建设之中。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来寻找解决路径,以改革促发展,通过改革推进气象现代化。比如,前面所说的现有气象业务机构和布局碎片化问题,这和现代气象业务的交互式发展、融入式发展趋势是不相适应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深化气象改革,把各个单位的气象现代化放在气象现代化的全局中去思考,任何一个单位的现代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各个相关单位、相关要素(如科研、人才等)、相关领域(包括观测、预报、服务)、相关环节(决策、管理、执行)的互动,只有把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才能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气象现代化。总体来讲,近年来,气象事业发展势头强劲,气象服务效益彰显,气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职能、作用和地位都有了显著提高。但有些地方也出现了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过去我们说不进则退,现在可以说是慢进则退。过去我们说小富即安,现在可以说不富已骄。当前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气象领域各项改革和继续推进“科技兴气象”战略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
  第三,新常态下推进气象现代化,要合理衡量各级气象部门现代化的进展问题。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涉及两个层面――中国气象局层面和省级气象部门层面。各省的气象现代化考核和目标指标体系应该是有差别的,因为对全国来说,没有差别的现代化是不存在的,也是不科学的。由此,评价一个地方的气象现代化成效的关键,不在于和其他地方的对比,而在于和该地区过去相比是否有进步。
  三、充分认识信息化的深刻影响,着力推进气象信息化
  要深刻理解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内涵和对气象工作的重大影响,从战略高度和宏观层面认识气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气象信息化不是简单的“计算机化”,而是涉及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2014年6月份我到德国气象局访问,与预报员讨论未来天气预报的发展趋势问题。德国的预报平台目前已经高度数值化和信息化了,他们的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实况数据每5分钟更新1次,并全部同化到平台里面去,任何一个点上的未来7天预报可以在2秒钟内通过文字和图像形式预报出来。他们的预报员也必须有丰富的IT处理能力和经验。大家认为,除了航空气象的突发事件、重大灾害的判断预警、气候预测的完善等需要预报员之外,常规预报在未来完全可以由高度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替代完成。这对传统预报员以及传统预报模式都是一个重大挑战,也充分说明信息化给气象业务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
  第二,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现代气象业务水平和气象服务能力的关键。一方面,在现代气象业务中资料问题越来越重要,现代气象业务本身就是将大量的观测资料经过加工、质量控制同化到模式中去,最终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加多样化、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对气象预报、气象观测和数据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现阶段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都有了长足发展,信息化催生了“大数据”时代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商业巨头,创造了巨大的产业价值。信息化使我们的观念、生产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我们通过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来提升气象业务水平,进而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
  第三,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是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气象信息化水平是气象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标志,要高度重视气象信息化建设,加强对新常态下气象信息化内涵和规律的认识,将信息化作为气象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深入推进。气象信息化不是哪一个职能司、哪一个业务单位的问题,需要通盘考虑。为了更好地推进气象信息化,中国气象局党组将成立气象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考虑加强气象信息化战略的顶层设计问题。
  四、正确把握深化气象改革总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第六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这与党和国家对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深化气象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就是要着力推进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多元化、管理法治化,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气象服务发展道路,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要将公共气象服务作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核心,坚持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要坚持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体作用,推动气象服务业务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建立有利于气象服务发展的制度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关键是发展现代气象服务业务,核心是依靠科技创新。现代气象服务业务是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的基础。《气象服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20年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目标要求,我们要以之为目标去谋划、推动现代气象服务业务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先进的气象服务技术、发展专业的气象服务队伍,来解决气象服务尤其是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内涵不高、难以满足服务需求等问题。
  第三,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气象服务体系,要求循序渐进、依法有序地培育气象服务市场。气象服务市场的开放是发展方向,但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有序推进。要考虑我国气象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考虑气象服务所处的发展阶段。虽然我们从1985年就开展了气象有偿服务,但现阶段的气象服务基本上还是由气象部门作为单一主体来提供的,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少之又少,气象服务市场尚待培育,而要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目前,我们要继续强化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只要市场不能提供的,气象部门就不能缺位,就必须提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育气象服务市场,稳妥、有序地推进气象服务市场开放,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确保气象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本文系作者于日在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时讲话整理)
  (责任编辑:张林)  
气象服务热线:400- 中国气象局总机:
网站值班电话:010-:00-17:00)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应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