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常态下农村依法治国新常态宣传工作

美丽肇庆,幸福家园。
德庆:深化农村改革适应经济新常态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9:11:49&
  核心提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更为迫切。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德庆县作为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通过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进一步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为全国农村改革摸索了经验。数据显示:2014年,德庆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5757元,同比增长10%,农民收入继续领跑非珠三角山区县,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
  近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二次聚焦“三农”,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的新发展,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在德庆县的“三农”工作中已有显现。近年来,德庆县大胆先行先试,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特色主导,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发展迸发新活力;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破解“法不下乡”困局,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根据德庆建设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的主题,根据德庆实施中央农办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创新助农增收多元化服务体系项目的安排,该县将以产权化改革、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精准化扶贫、常态化维稳为突破口,形成助农增收长效体制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进农村民生福祉。力争到2016年底,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5:1。
  在农村综合改革上探索新路子
  德庆是丘陵山区农业县,全县农田有三分之一易旱、三分之一易涝,只有三分之一农田能够旱涝保收。近年来,德庆县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田排灌渠、河道防洪堤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有力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2011年,德庆县经过多轮角逐,成功入选首批省级水利建设示范县名单,并竞得省级水利专项资金4亿元,有力推进了县级水利建设体系建设,提升了农田灌溉和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同时,德庆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为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截至去年底,德庆完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6.31万亩。此外,德庆还大力推进机械化耕种,全县水稻机械化水平超过60%。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作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德庆以市场为导向,念好“山地经”,把山地资源转化为农业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形成了35万亩粮食作物、25万亩柑桔、70多万亩南药颇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农产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积极走农业节本增效的路子。充分利用土壤普查成果开展水稻因土配方施肥、优化配方施肥等一系列的施肥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并将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重心由项目实施转向生产指导推进。据县农业局土壤肥料站林培华站长介绍,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5万亩,其中水稻30万亩,柑桔12万亩,蔬菜3万亩。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全县每年农业生产共节省5460万元。
  近年来,面对柑桔黄龙病蔓延的趋势,德庆县一方面做好黄龙病的防控,培育无毒的树苗,发动农户砍掉染病的果树;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户改种其他经济作物,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更好地抵御市场和灾害风险。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不少农民改种了优质蔬菜、红桃、甜脆梨、西蕃莲、南药等经济作物。全县建立了3万亩香蕉、1万亩甘蔗、2千亩茶叶等农业基地,新推广了四季蜜龙眼、西蕃莲、番石榴等农业品种。农业招商共引进总投资达1.33亿元的肇庆戴高公司、德庆芭茜公司、广州曙光公司、德庆利德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4家农业企业,为德庆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德庆已形成柑桔特色产业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农业发展格局。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德庆加大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改革力度,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生产从粗放经营转到集约发展上来,有效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截至去年底,德庆县有农村能人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村(组)带动型等“三大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13家,带动农户3.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2%。合作社将农户联合起来抱团发展,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提供技术培训、统一销售,提高了农户的市场议价能力,节约了生产成本。
  借助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德庆推动土地通过租赁、转包、互换、转让入股等流转方式向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集聚,促进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截至2014年12月,全县共流转耕地9.6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46%。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柑桔、南药、优质蔬菜等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了“一业主导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8.4亿元,增长4.5%。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是对“三农”工作的重大考验,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德庆县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培育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下,一大批农民通过种植柑桔、南药、蔬菜等农作物发家致富,盖起了楼房,开上了汽车,生活越过越滋润。
  同时,作为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试点,德庆以“试点村先行村全县铺开”的三步走模式,基本完成土地确权工作。通过土地确权,农民的土地可以进入市场,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截至去年底,该县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面积24.02万亩。依托土地确权,德庆还创新以“一证两中心+市场化运作”为特点的抵押贷款试点业务新模式,以县征信中心和各镇农村产权管理与交易中心作支撑,实行借贷市场化运作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农户可以通过抵押贷款获取经营资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收入。
  2014年,德庆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5757元,同比增长10%,农民收入继续领跑非珠三角山区县,高于全国、全省和全市平均水平。力争到2016年底,全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5:1。
  在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上再上新台阶
  依法治农是依法治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治建设的相对较薄弱的领域。德庆以“法律六进”为抓手,结合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活动,紧紧围绕“平安德庆、法治德庆”建设,积极探索法律进基层渠道,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增强基层群众法律意识,切实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扎实开展法律进基层活动,助推农村法治建设稳步向前。组织开展年度无纸化学法用法考试。以村(社区)“两委”干部为重点,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律素质。从2014年1月起,德庆结合“三官一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进基层、市法律宣讲团进村(居)开展法律宣讲以及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广泛深入开展村(居)普法工作,增强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去年,德庆县共举行了100多场次的法律宣讲,发放《广东省信访条例》村(居)法制宣传手册1万多本,发放宣传单张近5万份。同时,德庆县积极探索建立“法律诊所”中心。在试点镇(街道)各村委会(社区)内设立了“法律诊所”,由县直普法成员单位及相关行政执法职能部门的法律专家按月轮值“坐诊”,免费为基层村(居)民的涉法涉诉问题进行专业的解疑答惑,有效提升了群众对法律的了解和掌握,有效促进了农村法治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目前,德庆县已创建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7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
  德庆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村容村貌发生可喜变化。共投入2.2亿元,将全县八成以上(1206条)自然村创建成生态文明村,近三成(395条)自然村创建成省卫生村,受益人口达26万人,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山区县前列。继续深入开展“大清洁、乡村美”活动,创建垃圾收运管理先进村855条,60%自然村建立长效机制,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95%以上,经验做法得到省、市充分肯定。在全省率先建成了“一县一场”和“一镇一站”,所有自然村建成生活垃圾收集点,各镇(街道)配备压缩式垃圾清运车,初步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机制。创建了回龙、官圩、武垄和悦城等4个省卫生镇,马圩镇、播植镇的创卫工作即将验收。积极推进名村示范村建设。制定《德庆县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2011年-2015)》,以整治村容村貌为重点,建成了永丰镇古蓬村、武垄镇武垄村等7条名村,今年新建九市镇辣头村等10条名村。大力推进农村安居工程。2011年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1340户贫困户危房改造,提前4年完成省计划任务。2013年完成10个“两不具备”村庄搬迁工作,共239户迁入新居。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宗、取水点146个,解决10.6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提前3年完成省农村改水任务。
  日前,德庆县成功入选2014年第一批14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将获得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补助资金1亿元,对官圩、马圩镇,9个行政村、1个农场,56个自然村进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西江日报 记者 刘小洪 通讯员 岑瑞清 江舟飞 张婷娃)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做好新常态下发展改革工作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改革创新 奋力开拓
努力做好新常态下发展改革工作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2月12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2015年发展改革工作。国家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徐绍史在会上作了题为“改革创新 奋力开拓 努力做好新常态下发展改革工作”的报告。国家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之鑫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保持总体平稳。发展改革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探索创新,着力深化改革,上下联动,统筹融合业务党务队伍建设,当好参谋、抓好落实,作出了新的贡献。一是备好用好政策工具箱,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部署。创新经济形势分析机制,强化经济运行预测监测和政策预研储备,积极提出政策建议,加强政策综合协调和分工落实。二是突出重点加强协调,狠抓改革任务落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年度重点改革任务,行政审批、项目核准、投融资、价格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投资走出去的带动效应明显增强。三是全力打好投资组合拳,有效发挥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围绕“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3个重大问题,启动实施了7大类重大投资工程包,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做了大量创新性工作,调动了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四是着眼区域发展新布局,扎实推进三大战略。认真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制定了一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促进各地区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开发开放,推动形成国内外联动、东中西统筹、南北方协调的发展新格局。五是有扶有控促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六是政策累积效应进一步显现,节能减排取得“十二五”以来最大进展。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力度加大,污染治理全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深入开展。七是着眼补短板兜底线,大力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健全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力做好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
    会议认为,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发展改革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也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一是必须改革创新,自觉破除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坚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以敢闯的锐气和会闯的睿智,加快思维创新、路径探索和制度供给。二是必须善于谋划,抓住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强化经济运行预测监测和政策预研储备,备好用好政策工具箱。三是必须狠抓落实,搞好工作布局,设计好平台、路径、抓手,确保战略、规划、政策落实到位。四是必须虚事实做,以问题为导向,以转化为目标,加强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强化议题的谋划塑造设置,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五是必须实事做好,围绕补短板、调结构、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抓好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实施。六是必须上下联动,增强系统认同,打造良性互动的合作平台,凝心聚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会议强调,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全面总结发展经验,准确研判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充分展示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发展改革系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化理解,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全面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既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抓住用好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又要高度重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趋利避害、顺势而为,促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要做到“三个调适”,一是调适理念,要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处理好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既抓住时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又防止经济增速惯性下滑,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调适政策,适应速度变化,促进结构优化,利于动力转换,加强政策创新,使多重目标、多项改革和各类政策之间联动协调平衡。三是调适方法,探索创新分析评价方法,探寻经济变量间的新规律。
    会议要求,明年的发展改革工作,要按照中央确定的大政方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创新宏观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通过创新驱动加快转换发展动力,通过转方式调结构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主动作为,坚持识大局、谋长远、抓大事,坚持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高度关注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紧紧扭住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在工作安排上,围绕经济平稳增长,深入发掘需求潜力并重点抓落实和完善重大投资工程包,发挥好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认真完成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年度改革任务,重点抓好审批制度、项目核准、投融资、价格等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升的改革;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把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抓好化解过剩产能、传统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点抓好四大板块、三大战略,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加注重发挥投资走出去的带动作用,重点是产业和装备走出去。
    会议提出了明年发展改革重点工作,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是多管齐下拓展有效需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改革新红利更多转化为发展新动力。三是加快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努力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四是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五是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新思维,打造发展空间新格局。六是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七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八是加强规划编制,共绘“十三五”发展蓝图。
    会议强调,发展改革系统要加快转型,这既有外在的要求,也有内在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安排,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总体部署。这些目标和任务都与发展改革系统履职密切相关。当前发展改革系统特别是国家发改委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头,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大、改革开放任务很重、转变职能还不到位、干部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系列腐败案件冲击等严峻挑战。
    会议要求,发展改革系统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勇于自我革命,更加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新本领,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开辟新职能新领域,更加自觉地转变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方式、管理作风,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加快转型。一要加快转变职能,强化创新型机关建设。坚持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真正实现从微观向宏观、从审批向监管、从项目安排向制度设计、从单打独斗向纵横协管的转变。二要改进党风政风作风,强化机关党的建设。坚持业务党务队伍统筹融合,着力抓好党建,落实好“两个”责任,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加快简政放权,推进审批公开,完善资金分配管理办法,加强干部轮岗交流,强化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输不起的斗争。三要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机关建设。以法治机关建设统领各项制度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职权法定进程。四要狠抓工作落实,强化执行力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在状态、有激情,创新狠抓工作落实的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强化督查督办和考核问责,做到重要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五要加强上下联动,强化系统合力建设。国家发改委要强化对地方发改部门的指导、协调和培训。地方发改部门要支持配合国家发改委工作,及时总结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多提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副主任、党组成员,副部级以上老同志,秘书长、副秘书长,各司(厅、局、室),各直属、联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国家粮食局、国家能源局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主任、物价局局长,政府负责经济运行调节、节能工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责任编辑: 穆淼
国务院部门网站 外交部 国防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监察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商务部 文化部 卫生计生委 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家语委 航天局 原子能机构 核安全局 国资委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 工商总局 质检总局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体育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统计局 林业局 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 宗教局 参事室 国管局 预防腐败局 版权局 侨办 港澳办 法制办 国研室
台办 新闻办 防范办 新华社 中科院 社科院 工程院 发展研究中心 行政学院 地震局 气象局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社保基金会 自然科学基金会 信访局 粮食局 能源局 国防科工局 烟草局 外专局 公务员局 海洋局 测绘地信局 铁路局 民航局 邮政局 文物局 中医药局 外汇局 煤矿安监局 档案局 保密局 密码局
地方政府网站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驻港澳机构网站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驻外使领馆网站 驻外机构
新闻媒体网站 人民日报 新华社 中国网 中央电视台 求是 中国日报
中国广播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青报 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
中央企业网站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中国铝业公司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公司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 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 中国盐业总公司
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公司 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中国中纺集团公司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国旅集团公司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珠海振戎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中国印刷集团公司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彩虹集团公司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华侨城集团公司 南光(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有 关 单 位 供销总社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中央政府采购 国家域名注册管理网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版权所有: |
| 京ICP备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赞皇县地税局做好新常态下税收工作
参与互动()
&&& 赞皇县地税局结合实际,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地方税收工作新挑战,全力做好税收工作。
&&& 该局妥善应对办税高峰,及时调增窗口数量,由导税员和值班班长提供预审核服务,及时通知纳税人补充资料,保证上窗即可办理;加大发票宣传管理,利用商家节日促销宣传、督促消费者积极索要发票、举报违法使用发票现象,并简化发票领购流程,对节前发票领购时间开展短信提醒服务;强化干部廉洁自律,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给税务干部家属发送助廉短信,设立节日期间违规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加强安全值班管理,以办税厅、机房、票库、财务室为重点部位进行拉网式排查,实行领导带班、干部24小时值班。师燕飞
参与互动()
> 相关新闻:
> 国内新闻精选:
版权所有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Server Form :河北法制报社 网络信息中心冀ICP备号 冀新网备&&&&适应依法治国新常态 迈出振兴发展新步伐
 来源:赣南日报 
来源:赣南日报作者:责任编辑:yfs001
●钟元浩: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网改造升级加快推进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的解决,让老百姓得到了更多实惠。但是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很重,我们应自觉加强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李德荣:从《实施意见》中,我领会到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一要把普法工作变成常态,经常抓、常态抓、抓得细,二要让普法宣传要落到实处,做到位,使抽象的法治建设具体化,让法治建设成果惠及群众。●谢志宏: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市综合治理废弃稀土矿山46.99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444.74平方公里,关闭和搬迁企业2500多家。今后,我们要按照《实施意见》,围绕大集团重组,依法治企,依法治矿,进一步深入推进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缪华林:看过《实施意见》后,我认为我们要以“三送”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载体,开展法治政策、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下基层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谢飞龙:《实施意见》指出要健全推进机制,我认为下一步我们应建立科学规范、标准统一、便于操作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加强对法治建设的具体落实工作。●王荣:今后,我们要根据报告中所指示的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袁华英:这是一个实事求是、催人奋进的报告。回顾过去,感受到市委通过确定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这一目标凝聚巨大发展力量,一心为民谋发展的观念根深蒂固,服务式的作风抓落实非常到位,才有了今天改革振兴发展的喜人成绩。●苏青生:报告说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一针见血。盘点2014年,全市上下按照“四个理念,五个赣州”建设得有声有色,亮点频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风生水起,民生实事件件有落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创新有新举措,社会稳定工作有新作为。●谢芳桂:这是一个实事求是、催人奋进的报告。回顾2014年,我想用“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这名句来表达此时此刻对赣州发展的感受,气势恢弘的“赣州气象”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使广大干部群众为之一振,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贯彻好、落实好全会精神,探索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数字化发展及民生档案、信用档案建设管理。●谢银水:听了报告,深受启发,倍感振奋。一年来,全市上下集中精力落实《若干意见》,振兴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重大政策项目平台加速落地,发展支撑更加有力,突出民生问题加快解决,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今后,作为驻市气象部门将更好地服务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余业伟:报告有几点内容,我印象尤为深刻。一是振兴发展扎实推进,政策支持体系更加完善,政策叠加效应彰显,平台建设突破历史,为赣州下一步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为赣州进一步转型发展做好准备。三是以生态为重,坚持并实施绿色发展,为赣州下一步科学发展树立标杆。相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赣州必将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张孝忠:这一年来,市委率领全市上下所做的工作,有四个鲜明的特点,让我印象非常深。一是固政治之本。市委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党的建设等工作都抓得非常到位,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来统一全市上下的思想,坚定了全市上下跟党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信念。特别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我们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深挖细找,坚决纠正,全部落到实处,让振兴发展有了良好的政治保障。二是显民生之位。市委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牢牢抓在手中,而且切切实实、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几年我市着重再抓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三是强发展之基。主要体现在抓基础设施建设、抓重大项目上,用全力用大力。四是聚振兴之力。不但凝聚全市上下的力量来落实《若干意见》,而且特别重视利用对口支援,争取中央和国家部委的政策、资金、项目等的落地,保证了这几年振兴发展工作取得好的成绩,同时也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柯岩松:2014年,全市各级组织、各级干部齐心协力围绕振兴苏区发展目标,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呈现出恢弘的“赣州气象”,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超出平均水平,有些是在全省领先,我市的改革发展稳定和民生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非常的不平凡。取得这个成绩,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中央的关心。中央对以赣南为主体的原中央苏区十分关心,出台了《若干意见》,在《若干意见》政策效应的带动下,赣州这几年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第二是省委的正确领导。省委审时度势,提出了十六字发展方针,这对赣州的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际指导意义,赣州在实际工作中将《若干意见》和省委十六字发展方针结合起来,狠抓落实,推动了赣州的加快发展。第三是市委的坚强领导,市委善谋大事、善于落实、善抓党建,特别是在当前大环境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市委善于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干部,围绕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抓好落实,同时营造了风清气正、善谋实干的氛围。今后,还要持之以恒抓好《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推动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1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新常态 法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