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编入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教材了吗

袁崇焕的后代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汉族。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一说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明朝大将,驻守辽东,因清军来犯,向皇帝上书加强边防,未引起重视,后清军犯边,率师回援,被皇帝处以凌迟。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罪名处以凌迟。
袁崇焕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好与人谈论军事。遇到退伍士卒,每每请教边疆军事情况,并有志于边疆事务。他还喜欢远游,上京应试时,常顺便游历,足迹几遍天下。途中,他常与友人彻夜长谈,内容亦多涉及军事。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中式三甲第四十名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到京述职时,因御史侯恂举荐其有军事才能,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当时,后金兵势正盛,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朝廷惊惶失措;对于是否能够镇守住山海关,朝臣议论纷纷。袁崇焕却在在此时单骑出关考察局势,兵部、家人都不知其踪影。不久,他返回北京,上书报告关上局势,并称:“只要给我兵马粮草,我一人足以守住山海关。”其胆识得到朝臣交口称赞,他也因此升任兵备佥事,负责助守山海关,且获朝廷批准,招募兵卒。
袁崇焕到达山海关后,成为辽东经略王在晋下属。当时,关外已被哈剌慎诸部控制,袁崇焕最初仅在关内驻守,很快即因任事干练得到王在晋倚重,奉其命移驻中前所,随即又得令前往前屯卫,安置辽东难民。袁崇焕连夜出发,四更时分即进入前屯城内,将士无不佩服。事成后,王在晋上奏题名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负责宁远、前屯卫二城防卫,形成保护山海关外围工事。宁远在最前线,前屯卫稍后。然而在防事安排中,两人产生分歧。王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处的八里铺筑城守御,袁则认为该外围阵地太窄,并非良策,在争辩无果之后,袁越级奏请首辅叶向高。经左光斗提议,大学士孙承宗以阁臣掌兵部事,巡视辽东。
当时后金攻破广宁后,又强令锦州、义州等处民众东迁。其中义州一部占领十三山,并多次击败后金部队进攻。后金久攻不下,筑长围困。十三山领袖杨三、毕麻子派人突围并向明军求援。袁崇焕请命:“派五千人镇守宁远,以壮十三山气势,并派遣其他部队参与营救。宁远距离十三山有二百里,进可占领锦州,退可坚守宁远,何必对十万人置之度外呢?”孙承宗向总督王象乾请教,王象乾认为关上军方无士气,请派遣关内三千人前往,孙承宗认为可行,于是告诉王在晋。王在晋则不同意营救,致使十三山民兵只有六千人脱逃。
孙承宗经过考察,认为王在晋在八里铺建重城的意见不可取,于是召集将吏商议。阎鸣泰主张在觉华岛,袁崇焕主张在宁远,王在晋和张应吾、邢慎言则坚持己见;最后,孙承宗采用了袁崇焕的意见。不久,孙承宗回京后上书明熹宗,请免王在晋的辽东经略职位,自任督师,镇守山海关,且更加倚重袁崇焕。袁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饬边防战备,成绩显著;且严厉执法,军纪大有改观。
战守逶迤不自由,偏因胜地重深愁。
荣华我已知庄梦,忠愤人将谓杞忧。
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
片云孤月应肠断,桩树凋零又一秋。
——袁崇焕《偕诸将游海岛》,写于1624年
天启三年九月,孙承宗决意坚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当时佥事万有孚、刘诏虽力劝而不听,并命令袁崇焕与满桂镇守宁远,袁崇焕开始领兵辽东。在宁远时,袁崇焕率领祖大寿、高见、贺谦等进行城墙修筑工程,次年工程结束,宁远城遂成山海关外重镇。当时城内士兵士气高昂,商旅昌盛。此时,袁崇焕父丧,其守丧的请求却被朝廷拒绝,而命其在职守制。
天启四年(1624年),袁崇焕与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一万二千名部队东巡广宁(今北镇市),其位于锦州以北,相距后金重镇沈阳不远。其大军经大凌河的出口十三山,从海道还宁远。其胆识得到孙承宗赞赏,袁崇焕亦因功升为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次年夏,孙承宗根据袁崇焕的策划,派遣诸将分屯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各要塞,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几乎完全收复了辽河以西的旧地。而此时后金政权努尔哈赤亦将京城南移至辽宁沈阳,双方摆出进攻姿态,剑拔弩张,局势一触即发。
当时明朝朝廷内部魏忠贤等阉党大肆屠杀东林党人,其中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等大臣被诛杀,而在辽东边防立功的熊廷弼亦被诛杀。孙承宗亦被阉党人高第取代辽东经略职位。高第继任后,立即要求袁崇焕将辽东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袁崇焕与督屯通判金启倧认为城池已收复,无理放弃撤退。于是极力反对,并抗命拒绝在宁远、前屯卫的部队撤退。而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部队却被撤去,放弃了粮食十余万石,撤退途中死伤甚多,军民纷纷气愤难当。袁崇焕请求回家守父丧,未被批准。同年十二月晋升按察使,依然守卫辽东。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后金部队渡过辽河,二十三日抵达宁远城下(一说正月初十抵达宁远,未予马上攻城)。后金军有十三万人,而宁远守兵只有一万。当时,明朝朝廷得到急报,兵部尚书王永光等廷臣讨论战时,各个束手无策。辽宁经略高第、山海关总兵杨麒则拥兵山海关,不去援救。当时朝廷内外都认为宁远肯定守不住。而宁远城中,袁崇焕则与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纲等将士誓死守卫城池。他甚至写血书告示传阅,并向士卒下拜,全军上下士气高昂,决意死战。袁崇焕还下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凡有宁远城的逃兵回去,一概斩杀。二十四日,后金部队开始进攻宁远城,其先锋围城部队为两万铁甲骑军,其用铁裹车撞击城墙,并用铁锹挖掘墙脚,城墙被挖成凹龛;明军则采用阶石碾压城外后金部队。袁崇焕还使用红衣大炮,重创城外后金兵。次日,后金军再攻未能攻下城池,努尔哈赤重伤,后金军于是撤退到离城五里的龙宫寺扎营,改为攻击觉华岛。宁远之战为后金军的首败,努尔哈赤亦因此耿耿于怀。宁远解围后,朝廷中纷纷大喜,明熹宗亦嘉奖广宁军功劳。袁崇焕随即升任右佥都御史,而满桂等大将也纷纷升职。而高第、杨麒因不援宁远和觉华岛而免职,以王之臣、赵率教取代。
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袁崇焕因功升至辽东巡抚,负责辽东及山海关等地,并开始经营关宁锦防线。袁起初辞赏,后明熹宗坚持原意。然而,魏忠贤见其地位上升,于是增加提防,并派遣其亲信太监刘应坤、纪用到宁远监军。袁崇焕上疏反对,但不被采纳。后朝廷为安抚袁崇焕,提升其为兵部右侍郎,并赏银币,子孙世袭锦衣千户。在此时,满桂因为宁远之战中赵率教未能亲自援救而互相指责,袁崇焕与满桂之间产生激烈冲突,袁上奏请求遣其镇守其他城镇,于是满桂被召还北京。而当时经略王之臣极力反对,并请求朝廷命其镇守山海关。朝廷为了缓和各方矛盾,命令王之臣专守关内,而关外士兵将领皆由袁崇焕派遣。之后袁崇焕自悔,请求朝廷依照王之臣建言。满桂遂被调遣镇守山海关,并持尚方宝剑、统领关内外部分军队。
基于对廷臣诽谤的担心,袁崇焕上了一道奏章,提出守辽的基本战略。其主张:一、用辽人守辽土;二、屯田,以辽土给养军队,可以减少海运;三、以守为主,等待机会再出击。他担心立功之后,清兵必定会使反间计,散播谣言,而本国必定有人妒忌毁谤。此奏折得到明熹宗的嘉许。同年冬天,袁崇焕率领赵率教以及两名特务太监刘应坤、纪用,兴办防御工事及屯田,逐渐收复高第此前放弃的土地。事后,袁崇焕上奏赞许这两名太监的功劳,魏忠贤、刘应坤、纪用三人都得到了封赏。袁崇焕还上奏进言:明朝部队不善于野战,只能凭借固守和大炮防御的策略。并要求增加四万部队去修筑松山城等防御设施。后都得到明熹宗的批准。
因为宁远之战后,明朝急于修建防御工事;而后金则急需军需补给,巩固统治。天启六年八月,后金首领努尔哈赤病逝,袁崇焕派遣使者去悼念,以窥视其虚实。后金政权的继任者皇太极派遣使者到袁崇焕处,双方欲议和,皇太极甚至自降身份称臣。议和同时,后金部队趁机进攻朝鲜。天启七年一月,皇太极在遣使答复的同时,渡过鸭绿江。当时明朝朝廷议论议和之事,王之臣以宋朝与金朝的议和历史附议而弹劾袁崇焕。朝廷召还王之臣回京,并取消辽东经略职位不再设,而山海关内外部队皆由袁崇焕调遣。之后袁崇焕趁后金部队主攻朝鲜时,派兵修建锦州、中左、大凌的防御工事。皇太极因此抗议其缺乏和平诚意,并提议划定疆界。当时朝鲜受困、驻守朝鲜的毛文龙告急,于是明朝朝廷命令袁崇焕发兵救援,其用海军援助毛文龙,又派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名将领率领精兵九千进攻三岔河,形成牵制局势。不过当时朝鲜已经被后金部队占领,于是诸将返回辽东。
袁崇焕议和之初,明朝朝廷并不所知。当时奏报时,明熹宗起初赞许其方,后改变看法认为并非良策,于是频繁下旨禁止。袁崇焕则因为要修筑防御工事而坚持己见。当时朝鲜与毛文龙部队被后金进攻,朝廷中言官认为是因议和所招致的。同年四月,袁崇焕上书道:“关外四城有四十里地,有屯兵六万,商民数十万,现在地少人多。必须修筑锦州、中左、大凌三城,才能转移商民、大量屯田。如果城墙在修筑前敌兵入侵,届时势必撤退,那么此前的努力都失败了。现在趁后金进攻朝鲜,于是用缓兵计为上。当敌方得知消息后,城防已成,于是关外四百里地则可固若金汤了。”之后明熹宗得报后嘉奖。虽然朝廷议论纷纷,不过袁崇焕的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基本构建完成。
天启七年五月,朝廷命令尤世禄代替赵率教守卫锦州,尤世禄尚未抵达时,皇太极亲率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精兵,进攻辽西,攻陷明朝大凌河、小凌河两个要塞,随即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五月十一日,后金部队抵达锦州,并四面围城。赵率教帅部环城而守,并以缓兵计派遣使者求和,使者三次返回并未成功,而皇太极攻城愈急。袁崇焕于是派遣祖大寿和尤世禄带了四千精兵,绕到清军后路去包抄,又派水师去攻东路作为牵制,并请求关内部队救援。当时明朝朝廷命山海关的满桂移师前屯,而驻守三屯的孙祖寿移师山海关,宣府的黑云龙移师一片石,蓟辽总督阎鸣泰移师山海关;又派遣昌平、天津、保定兵驰援上关;并命山西、河南、山东的部队进行备战。
锦州城内,赵率教与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兵奋勇死战,和后金部队从五月十一打到二十八日,之后皇太极久攻不下,转而去分兵攻宁远。当时袁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军并在城上进行炮击;而驰援的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在城外大战,后双方死伤惨重,满桂身负数箭。后金部队见无法攻下宁远,于是改为进攻锦州。六月初四,皇太极增兵猛攻锦州,锦州城中使用大炮、火炮、火弹和矢石等武器,清兵受创极重。于是次日皇太极退兵,并拆毁大凌河、小凌河两个要塞。该战役史称“宁锦之战”,为明朝与后金交战的第二次大胜,而满桂、赵率教功劳最大。
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
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
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
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袁崇焕《南还别陈翼所总戎》
虽然袁崇焕带兵辽东大战后金,明朝内部阉党魏忠贤则控制朝廷,朝廷内部阿谀奉承,当时各地巡抚官员纷纷为其修建生祠。天启七年四月,袁崇焕上奏折,称颂魏忠贤的功德,并要求在宁远、前屯两地为魏忠贤修建生祠。尽管如此,宁锦之战后,当时朝廷论功行赏,受赏者数百人,廷臣纷纷赞许此战功劳为魏忠贤调度有方,其中魏忠贤的义子亦因此封侯,然而袁崇焕只升一级。当时兵部尚书霍维华认为不公,上疏请求让荫,魏忠贤亦拒绝其请求。相反,魏忠贤派使其党羽以袁不救锦州为由,弹劾袁崇焕。袁崇焕不得已请求辞职告老还乡,同年七月获准,而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满桂镇守宁远。
熹宗去世,思宗即位,建立东林党内阁,魏忠贤被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崇祯元年(1628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思宗召见袁崇焕。期间,袁崇焕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复辽,并疏陈方略。袁崇焕表示其在边关立功,唯恐朝廷人士妒功中伤。思宗请袁无须疑虑,其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上书请思宗收回王之臣、满桂的尚方宝剑。崇祯皇帝即赐崇焕尚方宝剑,在复辽前提下,可以方便行事。此外,崇祯再加奖勉,赐他蟒袍、玉带与银币。袁崇焕领了银币,但以未立功勋,不敢受蟒袍玉带之赐,上疏辞谢了。
袁崇焕还未到任,宁远已发生兵变。起因是政府欠饷四月,四川兵与湖广兵于是先行哗变。士兵把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等缚在谯楼上。兵备副使郭广于是把官衙库房中所有的二万两银子拿出发饷,并向宁远商民借五万两,哗变始解。毕自肃引罪自杀。同年八月,袁崇焕到达辽东,逮捕张正朝、张思顺等十五人并斩首于集市,此外,斩杀中军吴国琦、惩罚参将彭簪古,并罢免都司左良玉等四人,兵变始定。
哗变改变辽东部队的驻守布局:祖大寿仍镇守锦州;何可刚升任都督佥事,代替解任后的朱梅,宁远、锦州合镇;赵率教则转移至山海关;而袁崇焕亲自镇守宁远。因为毕自肃已死,袁崇焕上奏请撤消辽东巡抚职位,并罢免登莱巡抚孙国桢、取消该巡抚职位,崇祯皇帝均批准。此外,袁崇焕又抚慰哈剌慎三十六家,稳定边疆安定。崇祯二年,明思宗加封其为太子太保,并赏赐蟒衣、银币。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焕与内阁辅臣钱龙锡谈到平辽事宜时,提及其欲诛杀毛文龙。毛文龙为明末大将,通过海道与明政府联络,经常偷袭后金后方。但是天启四年至七年中,毛文龙多次袭击清军,都遭失败,此后在皮岛驻扎。由于毛文龙部占用明朝大量兵饷,工科给事中潘士闻、尚宝卿董茂忠上书弹劾请撤毛文龙。兵部商议时,袁崇焕提议派遣官员至皮岛管理兵饷核查帐用,而遭到毛文龙抵制,因此招致袁崇焕不悦。
同年六月初一,袁崇焕与毛文龙在旅顺附近的岛山会见,并商议军事。经过连续三日的谈判,毛文龙始终不接受袁崇焕主张的“皮岛设文官监军;粮饷由宁远转发;改编部队”等建议,谈判失败。之后袁崇焕劝其归乡,而毛文龙则称自己了解辽东局势,并能解决满洲、顺势攻占朝鲜。此后,袁传副将汪翥上船密议,通宵部署诛杀毛文龙。初五,袁崇焕邀毛文龙一起检阅将士比赛射箭,但袁提出几件事来责问毛文龙,毛文龙抗辩。袁崇焕命人除下其衣冠并捆绑,毛文龙仍称自己无罪有功。袁于是宣布毛的“十二大罪状”,祭出尚方宝剑、斩杀同样有尚方宝剑的毛文龙。
袁虽然诛杀了毛文龙,但虑其部署有变,于是谕示只诛杀毛文龙一人,其余免罪,并命原皮岛副总兵陈继盛继任。此外,并增加兵饷至十八万两白银。此后的奏折中,袁崇焕上疏陈述毛文龙因拒绝设文官监军、粮饷由宁远转发、瞒报兵力,而决议诛杀毛。明思宗以兵减饷增而升疑,不过仍然接受袁崇焕的提议。此后,袁崇焕整顿全部辽东及登莱、天津部队,共有士兵十五万三千余人、马匹八万一千余人等。
崇祯二年(1629年),蒙古与女真发生严重饥荒,蒙古诸部请求袁崇焕开粜互市,后崇祯严令只准按口换粮。同年六月,翰林院编修陈仁锡出使辽东,认为这是偷袭女真的最佳时机,同时,王怀达、陈国威二人又预料到了指出了皇太极的军事行动,但袁崇焕当时没能采取行动。
同年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联合哈剌沁,绕境蒙古朵颜部地盘破长城喜峰口而入。次日,袁崇焕在宁远得警,马上令山海关总兵入援遵化,锦州总兵祖大寿入关后继。十一月初四,赵率教战死于三屯营,袁崇焕率兵至山海关。十一月初五,袁崇焕率军进入蓟镇。十一月初六,袁崇焕到达永平,得报遵化已于十一月初三被攻陷,巡抚王元雅被杀。袁崇焕在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获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
十一月初九,袁崇焕到达顺天府蓟州。十一月初十,袁崇焕进入蓟州,以关宁兵布防蓟州西部各地,并令昌镇总兵尤世威回昌平、保定总督刘策回密云协防。而当时孙承宗指出应该守蓟州三河一线,否则皇太极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十一月十四,袁崇焕获报,后金军已经蓟州穿越而过,袁崇焕被动急追。十一月十六夜,袁崇焕赶在后金部队前到达北京左安门,在广渠门外驻营。明思宗迅速召见袁崇焕,并深加慰劳并谈论战事。袁以士兵疲劳为由请求入城补给,但未得到批准。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祖大寿领关宁兵及京营二万人和莽古尔泰、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带领的后金白甲护军及蒙古兵数千人大战于广渠门,双方互有死伤,后金军伤亡数百后退去。
当时后金所入隘口乃蓟州太守刘策所辖,而袁崇焕一得到消息立刻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而都人突然遭到兵灾,谣言纷起,说崇焕纵敌拥兵。而大臣也因为从前和议的事情,称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此外,清军设反间计,传闻袁崇焕与清军定有密约,并另捉获的宦官听闻后遣返回去。其宦官告诉明思宗,加重了明思宗的疑心。在各地勤王的时候,大同总部满桂率领铁骑与清兵大战,奋战不息,身中五箭,其中三支贯体,两支嵌于铠甲之上,刻有袁崇焕所部之记号;满桂因此上奏。
同年十二月,明思宗召袁崇焕、满桂、祖大寿入殿质证,崇焕不能对证,明思宗于是下诏逮捕袁崇焕入锦衣狱。在一旁的祖大寿战栗失措,出殿后即刻带兵返回山海关,直到后来接到崇祯要求袁崇焕写的信才返回。之后,满桂被拜为武经略,赐尚方剑,指挥来援各部。而当时已经退到良乡的皇太极听闻袁崇焕下狱事后,亲帅大军再次进逼京城。明思宗要求满桂出兵对敌,满桂则以“敌劲援寡,未可轻战”为由,坚持防守。然而在多次催促下,同月十五日满桂还是不得已,领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诸大将,移营永定门外二里,十六日被后金军以精骑四面包围,大败,满桂及孙祖寿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擒。这时距离袁崇焕下狱才半个月。
祖大寿被袁崇焕修书召回后,欲以战功救袁崇焕,收复了永平、遵化一带,皇太极退回辽东。然而,崇祯三年(1630年),经过半年多的审判,袁崇焕仍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被判凌迟,死于北京甘石桥,并流放其妻妾、子女及兄弟等人两千里,其余不予究问。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保辽东。——&袁崇焕刑前遗言&”
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百姓都认为袁通敌,恨之入骨,纷纷生吞其肉。崇焕死后,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乾隆四十九年(1772年)清高宗下诏为袁崇焕平反,不过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所谓的真相大白仍有商榷之处。
袁崇焕死后,其遗腹子袁文弼被编入宁古塔汉军正白旗,改姓“袁佳氏”。其后清末名将富明阿、寿山等俱是袁崇焕后裔。
袁崇焕行刑当晚,一佘姓义士冒死将袁崇焕准备“传视九边”的首级偷葬于家中,被称为“冒死葬忠魂”,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遗训:一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其守墓,二不许做官,三不许不读书。自此,佘家后人秘密守护,直到乾隆年间,守墓才转为公开。1992年,在原址重建袁崇焕墓。2002&年,开始全面整修袁祠向游人开放。从1630年至今,佘家的后代在守墓近四百年。现在袁崇焕纪念馆位于北京崇文区花市斜街广东义园旧址,包括原来的袁崇焕祠墓,袁崇焕手迹《听雨》以及康有为题写的“明袁督师庙记”手书等珍贵文物将珍藏于该纪念馆。原墓堂廊柱曾悬有康有为所书对联。
自坏长城慨今古,
永留毅魄壮山河。
此外,在广东东莞有袁崇焕纪念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由该镇村民与海外袁氏宗亲捐资一点二亿元人民币,在明代袁氏故居遗址兴建,占地共十一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师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庙等。2010年7月,原位于袁崇焕雕像的基座、刻有“掉哪妈!顶硬上!”的袁氏口头禅被凿去,事件引起广州市舆论和民众强烈不满,并最终导致当年广州市民组织捍卫粤语行动。
袁崇焕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关于其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时期历史记载十分混乱,即使是与其耳目相关的人,其恩怨纠葛也尤其复杂。其中,主要争议的集中点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袁崇焕在辽东时的同事王在晋在《三朝辽事实录》中表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其在宁远之战等战绩功劳不应埋没。作为敌对政权的清朝政府,也对袁崇焕赞赏有加。张廷玉等在官方史书《明史》中主张袁崇焕妄杀毛文龙,而崇祯帝误杀袁崇焕。此指使自毁长城,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而康熙皇帝亦表示,袁崇焕虽然与清朝为难,但是忠于职守,只是因为明朝皇帝昏庸,以至于被斩杀,值得怜悯。则对于明末时期大将徐石麒则认为袁崇焕表面主战而实际主和,并以杀毛文龙示信后金。
而在文人学术中,相关的争议则更为突出。明末清初文人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主张袁崇焕诛杀毛文龙,如同宋朝时期秦桧用十二道金牌矫诏杀岳飞,但是认为崇祯皇帝杀死袁崇焕为冤。中华民国时期,国学大师梁启超在《袁督师传》则赞赏袁崇焕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为“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也主张袁崇焕为“爱国领袖”,并要求北京政府保护其祠庙。
部分学者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为泄私愤。也有说有证据毛文龙当时要降女真,袁崇焕杀毛文龙的事情“一无错处”。按袁崇焕上疏,毛文龙死前六个月早已无生(除非接受袁崇焕的领导),并不是因为叛国。毛文龙被杀后有徐尔一等人上疏为其鸣冤。三个月后就发生了“己巳之变”,清军兵临北京城下,明庭大臣们多归因于毛文龙死后女真无后顾之忧所致。广东名人袁崇焕后代今天是汉八旗,真讽刺_明朝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24,214贴子:
广东名人袁崇焕后代今天是汉八旗,真讽刺
广东古代名人后代都有加入成东北人的,这支是袁崇焕家族,清朝灭亡后,袁文弼家族仍满族身份继续生活.袁督师名文弼,成年后因有军功,被编入正白旗汉军,从此成为了旗人。  《袁督师遗事汇辑》卷五《袁督师后裔考》所载,其传承顺序为:——袁尔汉——袁贵——袁常在——袁赶,袁赶有三子:袁世有、袁世宽、袁世福。  袁世福及其两个儿子在均自有传记,这位袁世福,还有他的子孙,乃是晚清大大有名之人。  九年,江北大营大战太平军,江北大营副都统袁世福,旗人名字为“”,就是袁督师六世孙,: 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崇焕裔孙,崇焕裔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汉军。五传至富明阿,以马甲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洊升参领。
赤裸裸的汉奸以及汉奸后代,真该死!
@不過袁崇煥的知名度與岳飛的知名度還是不分上下。
朱元璋的“后代”也是八旗的
历史已经过去,重要的不是纠结那些,而是反省,无论什么民族,现在都是中国人,
老袁的后人,袁世凯也最终解果了清朝....
既然如此,那就是非我族类了,管他祖宗是谁。
一点都不讽刺满族英雄袁崇焕
屁。秦桧的后代还有英雄呢。
明吧怎样这麼袁黑呢?不过其后代加入满奴必须死
大清第一巴图鲁
阎老狗说乾隆大酋长专门让当时的广东巡抚查找,回答无后。
貌似郑成功的后代也成满族了
袁崇焕不是明朝人吗?
自己祖先是华是夷都不知道。真是狗清的狗儿子啊!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