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退庵论文引用网络文章》和《读书作文谱》文章如何才能写的好

> 【答案带解析】阅读季羡林《成功》片段,完成小题。(10分) ①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
阅读季羡林《成功》片段,完成小题。(10分)①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②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③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④天资+勤奋+机遇=成功⑤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 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⑥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guǐ),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⑦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⑧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韩文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⑨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选文,有改动)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2分)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⑴如果要补写一个名人事例来论证文章的中心,下面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陈景润得到华罗庚的赏识,被从厦门大学调到中科院,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B.苏秦以锥刺股,终于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C.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革命斗争中结下深情厚谊,至今传为佳话。D.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唐●杜秋娘)⑵作者第⑻段引用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名言有什么作用?(2分)
3.文中说“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这样的说法好像有点不妥,请你举一例加以反驳。(4分)
  
1.勤奋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可
2.⑴B⑵论述了勤奋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3.有位外国人,说话结巴,但他刻苦努力,口含石子练习发音,终予成为有名的演说家。
试题分析:
1.文章在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后,得出“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可见勤奋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2.小题2】⑴苏秦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
考点分析:
考点1:议论类文本阅读
议论文复习备考应注意的是:
(1)依据作者的感情倾向、见解主张,准确找到论点;
(2)依据文章脉络,弄清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间的关系;
(3)体会品味语境语言,理解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
(4)把握开放尺度,联系实际,辩证分析。
在议论文的复习中,重要的考查点有:
一是论点。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的主张,从句子形式上看,往往是一个判断句。论点提出的位置不一。
二是论证方法。需要我们掌握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三是对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词语要结合原意理解文中的语境意;句子一般需要把抽象的、概括的语句形象化、具体化。
四是文章思路。复习重点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理清这些,也就理清了思路。
五是开放性试题。解答这类试题,紧扣文章是基础,把意思清楚、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是关键。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14分)百工治器,必几经转换①,而后器成。我辈作文,变必必同删润②,而后文成。其一理也。闻欧阳文忠③作《昼锦堂记》,原稿首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再四改订,最后乃添两“而”字。作《醉翁亭记》,原稿处有数十字。粘之卧内,到后来又只得“环滁皆山也”五字。其平生为文,都是如此,甚至有不存原稿一字者。近闻吾乡朱梅崖④先生,每一文成,必粘稿于壁,逐日熟视,辄⑤去十余字。旬日以后,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梁章钜在《退庵论文》)注释:①转换:反复。②删润:删改和润色。③欧阳文忠:欧阳修,谥文忠。④朱梅崖:字斐瞻,号梅崖,清建宁(今福建瓯县)人。乾隆进士,曾官福宁府教授,主讲鼇峰书院。工古文,醇古冲淡,自成一家。著有《梅崖居士集》。⑤辄:每每。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百工治器(
②最后乃添两“而”字。
)③原稿处有数十字(
④逐日熟视(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粘之卧内A.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怅恨久之(《陈涉世家》)C.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D.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此 皆 后 学 所 当 取 法 也3.翻译下列句子。(4分)(1)至万无可去,而后脱稿示人。(2分)译文: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2分)译文:
4.本文的观点:文章必须“几经删润”,才能精益求精。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2分) 
阅读苏轼的《定风波》一诗,完成第7题。(6分)定风波·三月七日①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②芒鞋:草鞋。1.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写出了词人什么样的心情?(2分)
2.“也无风雨也无晴”“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诗句),两句诗中的“风雨”既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背景分别指出“风雨”的喻意。(2分)
3.下列哪一项表达的情感态度与苏轼相似。(2分)A.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唐 白居易《醉歌》)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 晏殊《浣溪沙》)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名著阅读。(6分)1.下列有关名著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水浒》中绰号是人物性格或特征最为简明的符号,如不守清规戒律却疾恶如仇的鲁智深叫“花和尚”,景阳冈打死凶猛的老虎而名震天下的武松叫“打虎将”,敢于反抗却脾气火爆的李逵叫“黑旋风”。B.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讽刺小说之一,小说抨击了当时议会、司法等方面的黑暗,揭露了法国统治者的殖民政策,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特色。C.《西游记》中铁扇公主之所以不借芭蕉扇给孙悟空,是因为孙悟空收服了红孩儿,她怀恨在心。D.汤姆o索亚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开始不敢出来指证杀人犯印第安人哈克,但后来终于挺身而出,勇敢指证杀人犯。(2)阅读右侧电影《格列佛游记》截图,回忆原著回答问题:2.简要说说画面所展示的情节。(2分)3.主人公除了遇到右图中反映的事情外,在这个国家还遇到了哪些事,请再列举两例。(2分)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①________________,为民者宣之使言。
②操千曲而知音,___________________。③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④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⑤古代诗词中,很多诗人在遭遇挫折或不幸时都没有放弃对理想抱负的追求。《行路难》中的“
”,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
”, 反映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时间,满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信。B.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宛若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C.他考试没及格,他父亲打得他鞭辟入里。D.“古诗词诵读大赛”近日圆满结束,该校诵读经典古诗词的良好风尚已经蔚然成风。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读书作文谱》卷五 清唐彪 翻译清唐彪1.武叔卿曰.终为美玉之玷矣2.古人虽云文章多.之使耳1.百工治器。。。。。。。当取法也。2.文字有难。。。。。。。深长思乎?梁章锯《退庵论文》_百度作业帮
《读书作文谱》卷五 清唐彪 翻译清唐彪1.武叔卿曰.终为美玉之玷矣2.古人虽云文章多.之使耳1.百工治器。。。。。。。当取法也。2.文字有难。。。。。。。深长思乎?梁章锯《退庵论文》
《读书作文谱》卷五 清唐彪 翻译清唐彪1.武叔卿曰.终为美玉之玷矣2.古人虽云文章多.之使耳1.百工治器。。。。。。。当取法也。2.文字有难。。。。。。。深长思乎?梁章锯《退庵论文》翻译快!!!!!!!!!!!急!!!!!!!
上百度百科看看没准有《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之四: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四、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 (-)、阅读训练1.阅读训练的范围  经过启蒙阶段和基础训练阶段的教育,学生已经认识了相当多的字,并且比较牢固地掌握了其中的一部分,记住了一些名物、掌故,大体熟习了文言文用词、造句的特点,也多少知道一点怎样欣赏作品了,有了这样的基础,进到第三个阶段的时候,阅读训练的范围显著地扩大。大致说来,包括下迹四个方面。(1)经书和古文。在这个阶段读经书,学生已经逐渐能够理解它的内容,教学中也更多地注意讲解,不单是要求记诵了。古文,主要是从几种重要史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选出的若干篇章和历代名作家(如唐宋八大家等)的一些散文。这是主要方面。(2)诗赋。这是次要方面。&(3)&时文&。是为了应考,但是,历代学者多半不赞成这样作。实际上,很多的蒙馆都不教&时文&;即使教一点,也是在这个阶段的后期作为一种补充,或者作为临阵磨枪的办法,不是阅读训练的主要内容。&(4)涉猎。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并且也有一些具体的作法。2.阅读训练的原则&&&文&&道&不可偏废  &道&是根本的,然而正确的&道&必须有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人们也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因此,二者是不可分的,不可偏废的。  朱熹非常重&道&,但是当他谈到读书、治学的时候,谈到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对于名物、训诂则十分重祝。  汉魏诸儒,正音续,通训诂,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学者 苟不先涉其流,则亦何以用力于世。(朱熹:《语孟集义序》)  有人读书或讲书不注意名物、训诂,只笼笼统统地得其大意,对于这种情形,朱熹提出实践的批评。他说:  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作出来底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若不如此,只是虚设议论,如举业一般,非为己之学也。曾见有人歌《诗》,问他《关睢》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某因说与他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共成一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朱子语类辑略》卷二)  程颐也说:  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近思录》)  张伯行说:  论道而专求诸语言文字间,则道晦矣;抑论学而不求语言文字之间,则道亦泯矣。(《朱子语类辑略》序)   &文&&道&不可偏废,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他们就主张仔细讲解文章的名物、训诂、句读、篇章,使学生充分地理解其&文&,同时领会其&道&。3.阅读训练的方法&&要求熟读,精思,博览  书不能单用眼睛看,必须读,并且认真地读。  毋增,毋减,毋复,毋高,毋低,毋疾,毋迟。(崔学古《幼训》)  朱熹不仅强调读得准,并且强调读的遍数多。他说: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朱于童蒙须知》)  读的要求是:第一,大声诵读;第二,读得准确,一字不差;第三,多读遍数,达到纯熟,以至能够背诵。目的是:第一,能够上口;第二,能够记住;第三,通过熟读达到更好地理解。  从书的内容说,要博;从文章的风格体裁说,也要博:  强调朗读、熟读、精读、多读,这是传统语文教育中阅读训练的要点。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历来流传着许多有关博学强记、苦思精研的故事,那些故事正好反映了当时所倡导的风习。4.阅读教材  (1)主要教材&&古文选注评点本。朱熹《论语集注》序言:  余既序次论语精义以备观览,暇日又为儿辈论之。大抵诸老先生之为说,非本为童子设也,故其训诂略而义理详。初学者读之,经之文句未能自通,又当遍通求诵说,问其指意,茫然迷眩,殆非启蒙之要。因为删录,以成此书。本之注疏以通其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一句之义,系之本句之下;一章之旨,列之本章之左;以平生所闻于师友而得于心思者,间附一二条焉。本末精粗,大小详略,无敢偏废也。然本其所以作,取便于童子之习而已。(《读书分年日程》《纲领》引)  他评注《论语》的三条原则:第一,&本末&不要偏废,这就是&文&&道&不可偏废的具体化;第二,注释要详,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至于&义理&,也就是文章的思想内容,则只要指点一下&精微&之处,必要的时候加一点阐发,帮助学生自己去&精思&;第三,要&便于童子之习&。朱熹的这套作法,可以说是后来文章选注评点的基础。  文章选本,比较出名的是真德秀的《文章正宗》,谢枋得的《文章轨范》,吕祖谦的《古文关键》,楼昉的《古文标注》。选本之外,宋人还有自著的这种教材,那就是一直广泛流行的、吕祖谦的《东莱博议》。清代中叶以来,特别流行的是《古文观止》,《古文释义》和《古文笔法百篇》。   所有这些选本,大都有注、评(或批)和圈点。注,是解释字义、名物、典故等等;评(或批),是指点文章思想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的要点;圈点,是用符号标示重要的词句或段落的划分。这些,一般总称为评点。  从文章的选法、编法和注释评点的体例来看,大致有下述的一些情形。  就选文的数量说,可得三类。一类选得很多,在三百篇以上,以至上千篇,如《文章正宗》《古文渊鉴》《唐宋文醇》《古文眉诠》《唐宋八大家文钞》《古文分编集评》等。这类选本,一般由塾师从中挑选若干篇教给学生。一类选得很少,在百篇以下,如《文章轨范》《古文关键》,再由塾师用别本补充。再一类选文在一百篇以上,三百篇以下,如《古文析义》,《古文观止》(二百二十二篇),《古文喈凤》,《古文释义》等等,在学塾中流行最广、直接用作教本的,这一类居多。前人似乎有这样的经验: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至少要教他们读熟二百来篇古文,再少不够,过多也不必,因为只要具备了基本的能力,学生就可以自己去广泛涉猎,不需要由老师一句一篇地来讲了。  就选文的标准和范围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重视选用历来有定评的、脍炙人口的名文,就文章体裁说,多数的以散文为主。  就编排的方式说,大致有三类。一类是按时代先后由古至今编排,同一时期又按作家排列。大部分选本都是这样的。一类是按时代由近及古分段逆溯,每段之中再接由古及近编排,并且兼顾体裁的分别,如《古文分编集评》。再一类是先按体裁分作几部分,每部分之内再按时代和作家的次序排列,如《文章正宗》。就注释评点的体例说,有的非常详细,有些则评点较略,只在关键之处指点一下,不多说。至于评点的着眼点,有的偏重文章的&义理&,有的偏重文章的写法,有的二者并重。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评点较略,一般只用旁批,在关键性的词旬旁边加上极简单的评语,偶尔夹注一二条,介绍点有关的材料或指出掌故的出处等。浦起龙编的《古文眉诠》,是另一种评点简略的本子,一般只用简单的眉批和总评,偶尔有点夹注。  《古文关键》旁批的办法和《古文眉诠》眉批的办法,对之后的各种选本,影响很大,有的就直接引用它们的批语。  流行最广的几种选本,注释评点都比上述两种详细。介乎这繁简二者之间的,也有几种,如林云铭编的《古文析义》和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这两种历来都比较受到重视。《古文观止》要言不繁,选文数量适中,标准、范围无所偏蔽,注释评点比较得体。(2)辅助教材&&诗赋选本和涉猎用书,如《唐诗三百首》和《古唐诗合解》。再早些的有《玉台新咏》等。赋体文章的选本则有《骈体文钞》《六朝文契》等。词的选集有《花间集》和《绝妙好词笺》《宋词三百首》。  涉猎书,或课外阅读书。清代中叶有《经余必读》。供自学,选材面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二)作文训练 l.&词&&意&并重&&作文训练的原则  或者说&辞章&&义理&并重,作文应该以&意&为主,以&义理&为根本,但是好的&意&,正确的&义理&,必须用恰当的&词&,好的&辞章&表达出来。  义理不可空言也,博学以实之,文章以达之。(章学诚:《原道(下)》,《文史通义》)  唐彪引顾泾阳的话说:  意与词相为联属者也。意铸矣而词不琢,将并其意而失之。&&是作文不可有意无词也。然琢词不可无法。短则欲该,如欧阳公&环滁皆山也&一句,省却许多字而意未尝不尽也。长则欲逸,如昌黎公&若驷焉驾轻熟路而玉良造父为之后也&,字虽多而逸致动人。(《读书作文谱》,卷六)  造意要超卓,立格要正大,题旨要明透,笔气要清顺。此为行文要务。(崔学古《少学》)2.先&放&后&收&&&作文训练的步骤  古代学者一向主张训练学生作文要经过&先放后收&的过程&&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要求精炼严谨。苏轼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苏轼:《与侄简书》,梁章钜《退庵论文》)连最主张庄严典重的欧阳修也貌:&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宋人谢枋得根据&先放后收&的原则编了一部阅读课本《文章轨范》。前半叫作&放胆文&,后半叫作&小心文&。在&放胆文&的前边,编者写了这样几句引言:  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心小&&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此集皆粗枝大叶之文,&&初学熟之,开广其 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突。&宋以下,元程端札,清梁章钜、王筠等好些人都曾提出同样的主张。初学阶段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所以他们主张批改作文的时候,不要改得太利害,以免挫伤学生的信心和兴趣。这种主张有广泛的影响。若改小儿文字,纵作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作得十八分是了,方可尽改作十分。若只随他立意而改,亦是一法。  唐彪说:  先生于弟子之文,改亦不佳者,宁置之。&&盖不可改而强改,徒费精神,终不能亲切条畅,学生阅之,反增隔膜之见。惟可改之处,宜细心笔削,令有点铁化金之妙,斯善矣。善学者于改就之文细心推究,我之非处何在,先生之妙处何在。逾数月,又玩索之。玩索再四,则通塞是非之故明,而学识进矣。(《父师善诱法》)前人在作文训练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在鼓励学生大胆地写的同时,在用词、造句方面,尤其是在写字方面,要求还是十分严格。3.多作多改&&作文训练的方法  韩愈、柳宗元主张文以载道,作文要慎重将事,不能&掉以轻心&,但也主张学文要能推陈出新,放胆多作。韩愈说:  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韩愈:《答刘正大书》)  柳宗元说:  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亦何所师法。(柳宗元:《复杜温夫书》)欧阳修说学文有三个要点,一是多读,一是多作,一是多商量。苏辙也说,学作文章一定要多看多作。  大抵文字须熟乃妙,熟则利病自明。(姚鼐:《与陈硕土书》)  &利病自明&正是熟练的表现。要达到这种境地,唯一的办法就是多作。所谓多作,当然主要是指写成篇的文章。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也需要从更基本的工夫练起。&属对&就是初步的作文练习。多改,目的在于深入揣摩,一方面可以达到更牢固地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同时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习惯。唐彪《读书作文谱》引武叔卿的话说:  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一检点。气有不顺处,须疏之使顺;机有不圆处,须炼之使圆;血脉有不贯处,须融之使贯;音节有不叶处,须调之使叶。如此仔细推敲,自然疵病稀少。  多改,还指反复地改。唐彪说:  文章初脱稿时,弊病多不自觉,过数月后,始能改窜。其故何也?凡人作文,心思一时多不能遍到,过数月后,遗漏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又当其时执着此意,即不能转改他意,异时心意虚平,无所执着,前日所作有未是处,俱能辨之,所以易改。4.八股文&&程式化的作文训练程式化的作文训练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长时间积累的、有助于培养作文能力的经验,还是可以的。  程式化的作文训练,渊源于唐代的帖经和应举诗。唐代以诗赋取土,作应举诗,有&破题&&颔比&&颈比&&腹比&&后比&&结尾&一些名目格局。到了宋代,罢诗赋,以经义策论取土,于是作文开始有了程式。把一篇文分作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总冒,概括地既说全大的主旨;第二部分说题意的本原;第三部分分是对题意的发挥;第四部分是引用古书上的话或者别的事例来论证;第五部分是结论。  到了明代,程式愈变愈严,愈变愈死,中叶以后,终于演变成为八股文,一直流行到清末。顾炎武说:  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宏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前之恭&文,起讲先提三 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 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胺者。)其两扇立格(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 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 传之格(本之唐人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日知录》卷十六)  训练学生作文,也就先学作破题,次学承题,一步步下去,最后学作全篇。到了清代,并且编出了不少八股文选,供学生阅读学习,如方苞《钦定四书文》等。本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也。从指导学生作文看来第一,死板的公式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如果理解为一般议论文的桔构特点,则基本符合事实。初学者熟悉并且掌握议论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是需要的,对于初步培养学和的思维条理也是有益的。第二,先学局部,后学整体,先学勾出轮廓,后学发挥充实,这种办法,适当地采用,对于训练基本技能有一定的作用。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的这个阶段,学生一般要学着使用《说文》《康熙字典》《切韵指掌图》《经传释词》《诗韵会璧》乃至《佩文韵府》等等那些工具书和知识书。&结语 张志公&    对于传统的经验,过去几十年没有研究过,只是全盘地加以否定。对于外国的作法,过去几十年中多数时候是生搬硬套,认真的分析研究,作得也很少。《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导言一、为什么要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和教材 语文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症结何在呢?单从学术研究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非常重要之点,即,没有足够的重视传统,正确的对待传统。一种文明或文化,生命力如此强,存在这么久,其中必然有异常优秀的、超时间局限的东西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客观冷静的,科学的,认真研究研究传统,十分必要。只有对自己的家底有了数,才谈得上参考借鉴别人的理论和实际经验,为我所用二、为什么要从研究历代的语文教材入手 研究历史上的语文教育,求之于教材往往比求之于史传记载的章程、条例更可靠可信一些。教材是实际使用的,而其余则往往是做出来的文章,说得头头是道,但与实际不见得相符。古今中外,语文教材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语文教材充分体现本国母语的特点,又受母语特点的制约。三、社会背景和语言文字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就是说语言成分由小向大组合的时候,没有繁难的形态变化的那种制约,只要意义上合得拢,符合习惯,就能组合,非常灵便自如。基本的语言成分&&词,大都是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多音节的极少。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每个字表示一个带声调的音节(不是一个音素),有一定的形体,表示一定的(一个或多个)意义。所谓&形声&字的 &形&旁,并不象形,它表示的不是这个字的确切含义,而是提示一个意念范围,引起人们联想以至想象。它已经成为一个很有用的&符号&,几乎使每个常用字都成为多义的。这三个特点合起来,产生了这样三个后果:容易造成整齐的句子,可以通篇是三字句,或四字句,或五字句;容易构成对偶;容易押韵。且不说这些后果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单就编写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材而论,是非常有利的。 本书引用的传统语文教材大都充分运用了汉语汉字的这些特点四、对传统语文教育的理解要更全面一点学蒙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谈万卷书,行万里路&。蒙学蒙书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研究很不够并且往往有所偏。五、几点说明&&本书与1962年《传统语文教育初探》的关系总的说,改动是大的,不过在许多地方也尽可能保留了1962年本的原貌以存真。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文章编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