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人员 无法验证试验结果 会举报张尧学 学术造假假吗

请输入您的账户名和密码
复旦院士否认学术造假 举报者称还有更多牌可出字号:&摘要:日前,在微博、人人网等网络平台上,一则“上海交大两硕士申请赴美,‘小三’检举并称中国人有欺骗传统”的消息炒得沸沸扬扬。王宇澄认为,王正敏教授在其申报院士材料中所填写的博士学位,实际上是苏黎世大学授予&进修身份&的王正敏,一种博士头衔,而并非学位。
一封检举信,一对情侣痛失名校录取
  日前,在微博、人人网等网络平台上,一则“上海交大两硕士申请赴美,‘小三’检举并称中国人有欺骗传统”的消息炒得沸沸扬扬。记者在上海交大BBS上查询原帖,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上海交通大学一名男硕士携女友申请到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SU)留学,结果该院秘书接到“小三”来信。“小三”向PSU学校举报两人的申请材料涉嫌夸大作假,导致PSU取消了这两人的留学资格。这一发生在年轻人间的感情恩怨,引发诸多学子忿忿不平,觉得这一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留学生的声誉。
  在上海交大的“饮水思源”BBS上,受害人L同学公开了自己的遭遇。他的题为“【警醒】申请过程中要留意小人的使坏”的帖子,很快就收获了非常高的点击率。L说:“我昨天收到了PSU的一封邮件,是I发给该校的举报信,看了以后让我毛骨悚然。大致内容就是揭露我和我的女朋友互相抄袭,骗取PSU的录取,鉴于中国人有夸大和欺骗的传统,希望该校的招生委员会在录取时能够明察。”由于这封检举信,L同女友失去了赴美深造的机会,只能明年再申请,诸多同学对他的遭遇深感同情。不过,很快地,L同学提到的I同学就对此事做出回应,她认为,L同学为了帮助女友成功申请,不惜为其在论文上挂名,而对方毫无学术贡献,这种学术不端的行为是可以肯定的,她并没有说谎。而自己揭露此事,也是因为受害太深。
  在BBS中,几名当事人展开了多日的口水战。L同学甚至称自己做的无非“在一个单纯善良的正室和一个额度(恶毒)阴损的小三之间选择了前者”,但看看I的所作所为就能知道她“本能的恶毒”。一时间,火药味甚浓。而I同学则举证,L脚踩两只船的事情全实验室的人都知道。I同L两人承认,彼此有一段纠葛的恋情。两人不仅一起在2010年被上海交大录取,而且平时还互相帮对方改写论文以及收发邮件。双方掌握了对方的邮箱密码。I自称当时跟L闹过分手,不过因在半夜3点被其禀赋异常的“甜言蜜语”打动,故而回心转意。最后,I在帖子中爆料称,虽然自己的感情被L伤害,但保留了两件L送给她的睡衣,“上面还残存了两个人的混合味道”。由是,男硕士的小三与正室之争似乎又成了这一事件的最大亮点。
  “自己掐架爽了,以后让学弟学妹怎么申请学校?!”
  在大家热闹地观战这场高校感情“罗生门”之余,有更多的同学忧心于次年的申请,或者赴美求学路。一名同学评论道:“麻烦你们三个不要用你们狗血的感情纠葛,影响了交大学子在申请留美之路上的形象。”另一名同学则评论道:“这两个人真是用个人感情纠葛影响我校声誉,实在看不下去了。掐架就掐架,别把学术啊申请啊扯进来,真丢人啊。自己掐架爽了,以后让学弟学妹怎么申请学校?!让你们申请过的学校怎么看待我校学生?!”之后,大家呼吁删掉帖子,因为太丢人。一名化名为W的同学说:“三个人,你们谁得利了?整个交大申请者可能还要陪你们承担损失,再说远点,身处国外,这会是国人的道德问题,教育偏废。”当事人似乎也受到压力,不再谈论。
  “其实,L同学及其女友联名写作论文的举动在国外已属常见。”中山大学[微博]化学系张博士告诉记者,不过,联名一定是对这一科研项目做出学术贡献的。时下我国的学术风气不太好,论文作者挂名的事情非常常见。“这次讨论的是申请留学,为感情好的女友挂名。而更加常见的是为导师,为领导挂名,也难怪I同学说中国人有欺骗传统。”张博士说。虽然只是一封检举信,并没有言之凿凿的证据,但鉴于举报者的公开检举,以及如今中国留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国外大学都会对中国申请者存有疑虑,于是,L同学及其女友失去了留学PSU的珍贵机会。“国外对于学术道德有着很高的要求,建议留学生不要在申请和学习的过程中匿藏学术不端行为,以免影响前途。”他说。
  申请留学,学术造假零容忍
  从去年开始,不少美国高校的入学流程多了成绩单公证和面试环节
  “在国外,学术造假肯定是不能容忍的。比如在美国,造假一旦被发现,学生轻则开除,拒录取,重则通报外事部门,要求造假者再也不能进入美国国境。”启德教育广州公司美国资深顾问黄晓钧说,如果对于论文的参与度没有那么高,或者没有参与,是不可以挂名的。但如果有参与,挂第三、第四作者也是可以的。文中的L同学及其女友,如果没有学术造假,那么可以和学校去争论,谈谈试验构思、立项经过,以证明别人是在诽谤。不过,如果是真的造假,那就是不能容忍的。“这个后续影响可能会影响PSU该学院对于中国学生的招生,甚至影响L同学所在的大学。”黄晓钧说。
  诚信已经成为中国留学能否走下去一个重要的关键。据黄晓钧介绍,从去年开始,美国高校的入学流程多了几个环节:首先是成绩单一定要经由第三方公证。其次是很多学校增加了面试环节。比如,中山大学的毕业成绩单,要拿到教育部去核实,然后再寄到美国去公证,公证后才寄到美国高校。而面试,也是针对中国学生的个人简历造假。“你自己说自己有很多能力,是不是真实的?要面试判断真假。”她说。不过,多数前往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还是很诚实的,“毕竟学校会面试,很难造假。”黄晓钧补充道。当然,也存在有人捏造事实恶意检举,这种情况下,受害学生可以和对方学校认真解释,以求得到理解。
  上图为陈宙峰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下图为疑似被杨俊添加了自己名字的论文。
  已发表的论文竟然被“偷”了!近期,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麻醉系教授陈宙峰居然碰到这么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
  一开始收到匿名检举人发来的邮件,陈宙峰还觉得是天方夜谭。然而,事实却让他不得不信。
  匿名检举邮件称,河南新乡医学院药学院现任院长杨俊把陈宙峰曾经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PS”上自己的名字后,附在其简历中,牟取利益。且有确切材料为证。
  真有如此剽窃之人?震惊之余,出于好奇,陈宙峰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中,利用自己的空暇时间对杨俊的信息作了些搜集。
  在此过程中,他发现,这位“杨博士”所涉嫌的学术不端行为并非仅此一件……
  “真是想人之不敢想,
  做前人未做之大事!”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陈宙峰有个有趣的发现。”3月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发给《中国科学报》记者的一封邮件中称。
  这封邮件同时记录了此前饶毅和陈宙峰的部分通信内容。“这是杨博士在求职过程中发给应聘单位的PDF版简历。真大胆,真有想象力,真让人震惊!”记者看到陈宙峰在2月28日发给饶毅的一封信件中曾如是说。
  随后记者通过邮件联系到了美国彼岸的陈宙峰。原来,陈宙峰在今年2月26日收到一封匿名邮件。发件人称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被偷了”。
  “文章已经发表了,如何偷?”一开始接到邮件,陈宙峰并没有往心里去。他觉得何况这位检举者并非实名,举报信息难以相信。
  然而,检举者接下来的另一封邮件却让他彻底震惊了:“居然有人用如此低劣而大胆的方法剽窃了自己的论文!”
  他看到,自己和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衍刚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文章“A 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 receptor mediates the itch sensation in the spinal cord”(以下简称“A文”)居然被一位叫做杨俊的人堂而皇之地将作者改为“杨俊、孙衍刚和陈宙峰”,附在其求职资料中行骗获利。
  《中国科学报》记者对《自然》杂志相关文章检索后发现,A文署名仅有孙衍刚与陈宙峰两位作者。文章刊号为2007年8月第448期,编号为06029。
  然而,检举者提供的PDF资料却存在明显不同之处。A文原来的两位作者竟然变成了三位,两位原作者的姓名之前凭空出现了一个叫做“杨俊”的人,此人还在作者介绍处添加进去自己所在单位“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最终把自己炮制成该文的“第一作者”。
  随后根据陈宙峰提供的线索,记者从长沙市技术升级公共服务平台上找到一份“杨俊”的简历。简历中,杨时任湖南康普医药研究院院长、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在简历中所涉及的25篇英文文章中,该篇同名文章赫然在列。并且杨在“作者排序”一栏中将自己写为“第一”作者。
  尽管这位“杨俊”在简历中并没有提到A文中的“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但其简历中其他14篇文章的通讯地址均指明A文剽窃者就是此人。
  “有创意!真是想人之不敢想,做前人未做之大事!”陈宙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感叹说。
  对此旁若无人式的“拿来”行径震惊之余,陈宙峰开始利用空余时间搜集关于这位“杨博士”的相关资料。
  牵涉出“案中案”
  随着信息搜集的推进,陈宙峰发现,杨俊所涉嫌的学术不端似乎不仅限于剽窃A文……
  继续调查发现,2006年到2010年是杨俊的一个“高产期”,他先后在各类英文期刊上发表了24篇文章。
  除了2007年的A文以外,陈宙峰发现杨俊以第一作者身份于同年发表在《神经科学研究》(Neuroscience Research)期刊上的另一篇文章曾因涉嫌造假而被该刊公开撤稿。
  该文题目是“Periaqueductal gray knockdown of V2, not V1a and V1b receptor influences nociception in the rat”(以下简称“B文”)。文章刊登在2007年《神经科学研究》第57册第104-111页;撤销公告刊登在2009年10月第65册第二期第214页。
  记者看到《神经科学研究》给出的撤稿原因是:“已发现本文含有对小干扰RNAs序列的不正确描述,相关实验不可能被重复,上述实验不可能得出本文给出的序列描述。本文严重地侵犯了科学出版系统,科学界对此持强烈批评态度。”
  与此同时,记者通过Science Direct检索后发现,B文原在的页面已经被打上鲜红的“RETRACTED”(撤销)标记。
  然而,在长沙市技术升级公共服务平台上杨俊的简历中,B文却同样赫然在列。这份简历也列举了发表在2010年的一篇论文,还有杨俊于2010年获得的奖项。
  “太雷人了!杨俊居然还在他的简历里把这篇文章列出来。这种搞法,我在学术界里还是第一次看到!”陈宙峰惊叹地对本报记者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神经科学研究》杂志所公布的通讯作者地址中,杨俊的通信地址之一便是A文中的“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而另一通信地址则是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菲尔丁大街,作者中还有该省圣-吕克学校的一位学生志愿者。
  同时,陈宙峰还发现杨俊发表的一些文章还存在“自我抄袭”的现象。“他很有可能同时炮制出两篇内容相似的文章,然后投往不同的刊物。”陈宙峰在分析了十来篇杨发表的文章后说。
  “他惯用的伎俩就是用一种物质去替代另一种物质,或者就是对文章中的数据稍作修改,使两篇文章看起来不同。”陈宙峰说。对杨所发表的文章进行分析后发现,确实存在结果雷同、内容相仿、数据接近的现象。仅以以下三组文章为例:
  今年1月份杨在《神经肽》在线上的文章“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xytocin and pain modulation in headache patients”与其2012年9月发表在《多肽》在线上的文章“Effect of intranasal arginine vasopressin on human headache”均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杨俊现在所在单位河南新乡医学院抗神经病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团队的资助项目。其中,前者的研究对象为“催生素和疼痛机制对头疼患者的相互作用”,后者研究对象为“鼻内精氨酸加压素对人类头痛的影响”。“尽管是两个不同的实验,所用的实验数据有很多相似之处,文章的很多语句都完全一样。”陈宙峰说。
  如2006年1月杨发表在《神经科学研究》上的文章“Through central arginine vasopressin, not oxytocin and endogenous opiate peptides, glutamate sodium induces 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enhancing acupuncture analgesia in the rat”(以下简称“C1文”)与其同年2月发表在《脑科学通报》上的文章“Only arginine vasopressin, not oxytocin and endogenous opiate peptides, in 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play a role in acupuncture analgesia in the rat”(以下简称“C2文”)进行对比发现,文章内容非常相似。主要内容均为“通过精氨酸加压素,而非催产素和内源性阿片肽,可以调节大鼠丘脑核团镇痛感”。
  再对其2006年1月发表在《脑科学》上的文章“Through the central V2, not V1 receptors influencing the endogenous opiate peptide system, arginine vasopressin, not oxytocin in the 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 involves in the antinociception in the rat”(以下简称“D1文”)与其发表在《调节肽》2006年12月的文章“Through V2, not V1 receptor relating to endogenous opiate peptides, arginine vasopressin in periaqueductal gray regulates antinociception in the rat”(以下简称“D2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稿内容均为“让精氨酸加压素在大鼠脑中起镇痛作用的是V2,而不是与内源性阿片肽有关联的V1受体”。
  此外,通过把近年来杨俊在英文刊物上所发表文章和他本人在早期第二军医大读研究生阶段所发表的中文文章进行对比,陈宙峰还发现,杨英文中的很多研究内容如C1、C2、D1、D2中关于精氨酸、镇痛等内容与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存在相似关系。“从科学角度看,这些文章毫无新意,都像是重复发表十几甚至二十年前的知识。”陈宙峰这样评论。
  “如果说要见报,
  我们在法庭上见就可以了”
  杨俊今年刚入知命之年。长沙市外国专家局网站和长沙市技术升级公共服务平台上杨俊的两份简历显示,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C)的一年博士后经历对于杨俊的命运转型极为关键。
  正是从2006年做完博士后开始,围绕杨的各种荣誉迅速暴涨。从这一年起到2009年,杨在辗转中国内地省市的同时,还“纵横”于中、美、加三国之间,同时肩挑各国科研项目要职。
  简历显示,此期间,他的职务涉及加拿大国家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兼),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教授,扬子江药业集团院长、研究员以及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和研发总监;所承担的国家或省级科研职务及项目包括:中国湖南省经济委员会盐酸托烷司琼原料及制剂开发项目负责人(年)、国家“973”课题“生物可降解纳米载药缓释血管支架的基础研究”总设计(2007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课题“调节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天然药物分子机制研究”子项目负责人(年)、加拿大健康研究院(CIHR)课题“垂体后叶素调节疼痛的分子机制”课题负责人(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省省长研究基金“天然药物对神经免疫调节的影响”课题负责人(年)等。
  2009年,他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恩德思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湘潭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他还曾入选湖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
  2010年,他被河南新乡医学院评聘为药学院院长暨特聘教授。
  2012年10月,他以加籍华人身份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黄河友谊奖”。
  至今为止,杨俊五十年的生涯可谓荣誉满贯。如果没有遇到一个多月前的那封举报信的话。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新乡医学院新闻在线日发布的一篇题为《加籍华人杨俊博士受聘我校药学院院长暨特聘教授》的消息稿中,新乡医学院院长邢莹曾如是评价:“相信杨俊博士的到来,一定会为我校药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壮大提供较强的引擎动力和助推作用。”
  而新乡医学院院网上题为《杨俊博士应邀来我校讲学并聘为兼职教授》的消息稿显示:杨在“《自然》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但除A文之外,记者并没有搜索到杨俊其他任何《自然》署名文章。
  4月17日上午8时许,记者拨通了杨所在的新乡医学院办公室的电话。对于涉嫌剽窃陈宙峰文章以及简历造假之事,杨俊均拒不承认。
  “抄袭他?不可能!冤死了。”他表示,自己最近一直在作新药研究,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我2007年都不在国内怎么抄?那个时候我还在工厂磨刀呢!”
  记者欲继续追问,杨俊回称:不要在这里瞎折腾。“如果说要见报,我们在法庭上见就可以了。”随之挂断了电话。
  随后记者给新乡医学院校办公室打电话征询校方对此事的态度,校办告诉记者去找院纪委。记者把杨俊剽窃A文的相关资料发给该院纪委一位王姓工作人员后,他表示,校方将对此事展开调查,但是例行程序还要花费一些时间。
  4月18日,截至发稿前,记者多次给新乡医学院院纪委打电话,均未有人接听。记者打电话到该院院办后,相关人员再次让记者联系院纪委。
  此外,在杨俊2011年之前所发表的很多论文中,山东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刘文彦、第二军医大学教授林葆诚、宋朝佑均以合作者身份高频次出现。
  4月17日,刘文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自己是1989年去第二军医大学习的时候结识的杨俊。杨在长沙市外国专家局网站的简历显示的信息是,他“94.8 第二军医大学 临川医学学士学位”(原文如此,编者注);1987年9月~1991年7月在第二军医大学读生理学博士学位。在刘文彦的印象中,杨俊是一个工作积极努力,不怕吃苦的“干将”。
  关于对杨俊涉嫌剽窃A文一事的看法,刘表示自己与杨俊私交很好,希望此次采访不要见报。然而,在问到与杨俊合作撰写论文时,刘表示自己一开始也不知道,是文章发表后才知道的。
  “或许是因为对《自然》文章过于重视?或许是二、三线城市某些学校公司求贤若渴、饥不择食?也或许是‘高端’海外人才引进也成了地方领导政绩的一部分,所以明知是骗子,也对骗子装聋作哑、顺水推舟,只要能互相利用,向国家骗钱得利,何乐而不为?”陈宙峰疑问说。
  而杨俊涉嫌剽窃一案校方最终会如何反应?国家相关部门会如何处理?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的进展。(本报实习生姜天海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科学报》 ( 第1版 要闻)
  成都商报讯(记者 祝楚华)昨日,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在蓉召开。省科协主席、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在大会作报告时透露,2012年川大拟录取的几名高水平运动员被发现其一级运动员证书是假的,是“找人办的”,学校马上取消其录取资格。他以此告诫博士生们遵守学术道德。
  据谢和平介绍,川大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2006年成立以来,对收到的学术道德方面的18件投诉,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对11件投诉形成了明确结论、提出了处理意见。其中,因学术抄袭、学历造假行为给予解聘、开除处分的有2人,因学术剽窃给予降职处分的有1人人。
  [导读]昨天,2013年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南京大学教授王牧发声明申请退出院士增选,称退选旨在引发科学道德重视。王牧表示尚未收到举报相关人员的调查结果。
  京华时报讯(记者刘晓旭 商西)昨天,2013年中科院院士候选人、南京大学教授王牧在个人博客上发表博文,正式声明自己申请退出院士增选,并详细解释原因。博文中同时发布王牧此前给中科院数理学部的实名举报信,称其课题组发现以闻海虎教授为通讯作者的一篇论文涉嫌造假。
  称退选旨在引发科学道德重视
  昨天中午11点37分,王牧在科学网的个人博客上发表博文称,今年夏天他的课题组发现以闻海虎教授为通讯作者、发表于NatureCommun.刊物上的一篇论文涉嫌造假,并于9月15日向中科院数理学部实名举报,“10月13号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进行调查;10月14日科学院进行了独立调查。至此该事件调查程序正式启动。10月16日我向几位推荐人发了关于退出院士增选的信件”。
  “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现象屡屡发生的今天,我觉得有必要重温一个警示:科学道德的底线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触碰。”王牧在博文中叙述,他申请退出2013年院士增选,是希望引起大家对科学道德的重视,并对这起造假事件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说法。
  昨天,王牧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证实,博文确实为其所写,并表示因其与闻海虎同为今年的院士候选人,出于避嫌的考虑,在实名举报后提出申请退出院士增选。
  举报对方实验数据涉嫌造假
  王牧在博文中附上了此前写给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常委会的实名举报信,信中记述称:闻海虎在2012年8月底至王办公室商谈,要求与之合作,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钾铁硒材料中两相的化学成分。王随之让课题组负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高级工程师M老师安排实验。此后半年中,M进行了数次电镜形貌测量;他的研究生C和H进行了样品的能谱(微区化学成分)测量。三人在分别测量后,随即将原始实验数据拷贝给了闻海虎的学生。
  据介绍,日,王牧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工作简报上看到了报道闻海虎论文发表的消息,M、C和H分别被列为第7、8、9作者。王牧称,他随即询问了三人,三人均告知从未参加过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和图片制作,甚至在投稿NatureCommun.之前,没有看过该投稿稿件。“鉴此,三人以该文违反Nature系列刊物的投稿规则要求撤销署名。NatureCommun.编辑部随后来信询问投稿细节,此时三人又从编辑来信中得知该文在投稿时留给编辑部的C和H两人的邮箱地
  址是伪造的。编辑同时询问是否对文章数据的真实性有疑问,M、C和H三人对比检查原始数据和已发表文章后,发现该文涉嫌造假。”
  王牧称,自己并不是论文作者之一,但自己的2名学生和1个实验员是“被作者”了。同时,王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列举了4项闻论文涉嫌造假的主要事实,并表示自己有大量原始数据和证据备查。
  王牧表示尚未收到调查结果
  王牧在博文最后附上《关于退出院士增选的信》,信中称:“选择实名举报,我清楚地知道这也将终止了我本人的院士增选进程,但仔细研究增选细则感觉在目前机制里没有明确的自我终止程序。”同时,王牧在信中表达了退出院士增选的遗憾,但强调自己坚信科学道德的底线是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触碰的,并表示与弄虚作假的学术不端行为作坚决斗争无怨无悔。
  昨晚,王牧受访时表示,此前自己和闻海虎及参与实验的若干人员,已经接受了教育部与中科院的相关调查,但目前自己尚未得到调查结果,“这个事情现在比较复杂,最合适的办法就是让科学界去处理。”
  中科院称调查情况不对外公布
  昨天,南京大学和闻海虎方面均未对王牧的举报进行回应。
  昨天记者就此询问中科院院士工作局,工作人员表示,根据院士增选工作相关保密性的规定,是否已接收举报材料以及相关调查情况等均不予对外公布,且在没有核实之前,不建议过多关注。工作人员强调,增选工作的具体规定在学部网站上都能查到,每一步都按规定严格处理,按程序在走。
  人物简介:
  王牧,1962年12月生,1991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年间在荷兰奈梅亨大学固体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结晶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晶体生长组织(IOCG)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凝聚态结构与动力学委员会(C5)委员等。
  “人傻,钱多,速来”,对学术骗子频频来国内学术界“淘金”的现象,有人这样反讽道。
  十天之内,从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到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连续被曝光的两起海外高端引进人才造假事件,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对国内学术欺诈行为的高度关注。
  对于最新进展,学术打假人方舟子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傅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导师丹尼尔·皮欧梅利教授说,该校早就注意到傅瑾伪造学历和职称并同时在厦大任全职教授一事,在几个月前就对傅瑾进行了调查。
  方舟子从皮欧梅利教授那儿获得的消息是,目前傅瑾已离开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皮欧梅利实验室怀疑其论文数据有问题,正在验证其结果是否能被重复,现在还未查实有问题。
  如果说傅瑾的博士学位造假还算是“常规造假”的话,陆骏的“移花接木”冒用数人履历和论文的行为,就被很多声音认为“闻所未闻、匪夷所思”。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对此玩笑似地在博客中感叹:“谁说中国人缺乏创造性?”
  相继曝光的造假事件,暴露出国内在人才引进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三人经历凑成一人,大胆造假“羞煞了中国人”
  7月20日,方舟子在微博上对傅瑾履历中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这一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说:“我未能找到傅瑾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找不到她在哥大期间发过第一作者论文,仅此基本可判定她没有博士学位。”
  傅瑾2004年被引进厦大,担任讲座教授。从2009年9月起,被聘全职教授,同时成为福建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该计划全省每年仅几十人入选。
  方舟子断定,傅瑾是利用中美学位制度上的差异造的假:“美国医学院毕业生都是医学博士,可以去做博士后。所以中国医学院毕业生即使是学士也在美国自称医学博士去做博士后。据同期在哥大医学院留学的人说,傅瑾就属于这种中国‘医学博士’后。”
  随后,方舟子辗转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学位查询机构的信息,该机构称找不到傅瑾获得过哥大学位或曾经在该校入学的记录。
  《厦门日报》7月26日报道称,25日,厦大经调查确认,傅瑾应聘时提供的博士文凭“完全是假的”。这份伪造的“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上显示,傅瑾在199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学位”,上面甚至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导师和系主任的签名。
  厦大同时表示,将解除和傅瑾的工作合同,做辞退处理。
  7月27日,方舟子又在微博上称,有网友发现陆骏列的7篇高档次论文,全部是冒用耶鲁大学助理教授卢俊的成果。
  资料显示,陆骏2011年11月被引进北京化工大学,并很快成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
  方舟子将两人的资料检索出来比对后认为,两个人的学历、工作经历、长相都不一样,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在调查中,方舟子还有许多“有趣”的发现:陆骏不仅论文冒用别人的,博士学位也是冒用同名同姓者的。因为陆骏自称是1999年北京工业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应用科学学士,2004年在多伦多大学获得生物工程博士学位。
  多伦多大学2004年的确有一个叫“Jun Lu”的人获得博士学位,但他是1999年在该校获得的硕士学位,与陆骏所说的不符。而且,多伦大学的“Jun Lu”父母是台湾人。
  同时,陆骏在简历中称自己在2008年6月至2011年7月间在美国默克公司担任研发科学家,方舟子调查后发现,默克公司确有一个“Jun Lu”,但是另外一个人。他断言,陆骏应是把三个不同“Jun Lu”的博士、工作经历和论文凑成自己的,“太有创意了”。
  7月27日下午3点多,方舟子发完微博后,又给负责“千人计划”的中央组织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打电话通报情况,当天下午5点22分,“千人计划”官方网站上贴出了取消陆骏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资格的告示。
  7月28日下午,北京化工大学也在学校网站上发出《北京化工大学关于给予陆骏行政纪律处分的决定》的公告,称:“经调查核实,陆骏在求职应聘及申请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人选的过程中,盗用他人(姓名拼音字母相同)学术文章,伪造经历,属于严重学术不端行为。陆骏本人已承认上述造假事实。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决定给予陆骏开除处分,解除聘用合同”。
  在两起造假事件中,还有一些内情被披露出来。饶毅就在博客中称,有国外来信说,陆骏还曾通过用英文名字的电子邮件向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要过推荐信,这位得主并非其导师、也不是卢俊的导师,而是卢俊导师的同事。陆骏假扮卢俊要诺贝尔奖得主给推荐信。“这种做法羞煞了中国人”。
  暴露引进人才的审核漏洞
  这两起学术造假事件被曝光后,也引发了众多的质疑声,其中最大的质疑是,造假为何能大行其道?“这么多造假者,当初审批的那一关是怎么通过的?”
  据《厦门日报》报道,厦门大学的解释是,傅瑾在2004年应聘厦大讲座教授时,提供了假的博士文凭,但是没有被鉴别出来。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海外应聘者的文凭都必须经过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公证。但是,厦大医学院当时认为,这只是每年一个月的讲座教授,并不是全职教授,因此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来审核。2008年,傅瑾应聘厦大全职教授,因傅瑾已经和厦大合作了4年,学校没有对她提供的证书等再做进一步的严格审核。校方承认在审核工作中存在失误。
  北京化工大学则未公布问题原因。7月29日,记者多次拨打该校宣传部的办公电话,无人接听。
  对于两人的造假,方舟子认为,这暴露了国内在聘用海外人才上存在着把关不严的漏洞,“低级的骗术都可以糊弄过去,其实这些事件有些学术界常识就应该起疑才对”。
  他以陆骏为例,陆骏凭出示的论文发表记录,可以去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当教授,即使回国也可以在国内生物研究最强的大学当教授,“怎么可能去北京化工大学,不管北京化工大学在其他领域的声望如何,它毕竟不是国内生物研究的重镇,为什么决定聘用陆骏的专家、评委不觉得蹊跷?”
  学术界对此也议论纷纷。厦门大学中文系教师杨玲有在国外求学的经历,她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国外博士求职时,都会在个人简历上,写下自己的导师和认识的几位知名教授作为推荐人,并提供他们的详细联络方式。只要雇主和这些人联系一下,基本情况就一清二楚。现在国内和海外联络非常方便,各高校人事处只要准备一个通用的表格,发给推荐人,让他们填好返还就可以了。这种例行公事,国外学者都不会拒绝的。而且他们是学界有头有脸的人物,不可能与求职者合伙作假”。
  杨玲写道,这种验证方法,远比让“海龟”博士交个上千元,让教育部学位认证中心认证学历更经济、更保险。“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着障碍,那就是人事处不具备核查推荐人资格的能力。所以,还是得让各个院系的聘委会切实负起责任。”
  饶毅教授则表示,一般招聘要求应聘者给学术报告介绍其研究工作,招聘单位如果自己有多个懂行教授、或请外单位懂行教授提问、一对一交流讨论,“李鬼”不太容易能过关。
  饶毅说,陆俊出事的学校化工方向强,生命科学非其强项。引进陆骏的学院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副院长非长于生命科学,而是偏技术。“‘李鬼’如果有特长,我猜想是技术,但他偷‘李逵’的生命科学方面的文章,正好这一部分可能受害学院判断力不很强,就可能给蒙了,碰到‘好看’的履历,可能饥不择食,没有请专家发表意见”。
  “这个骗子被开了,下个骗子还会来,因为啥惩罚也没有”
  两起造假事件被曝光后,两校目前所作出的处理,都是予以开除。很多声音认为,这些学术欺诈行为,出了问题就辞退了事,造假成本太低。
  在国内科研学者聚集的“科学网”上就有很多相关评论。有人表示:“这个骗子被开了,下个骗子还会来,因为啥惩罚也没有。” 还有人说:“造假成本低是此类事件不断涌现的根源。对于造假者要追究刑事责任,对于纵容、隐瞒事实者一律加大打击力度。杜绝此类事件,必须让造假者及有关人员付出代价。”另有人认为:造假者“在职期间骗到的学术经费和个人收入这部分要没收和追回”。
  记者发现,傅瑾作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聘期为三年,每年奖金为人民币10万元。“闽江学者计划”同时规定,“有关高校必须为聘任的特聘教授提供配套的科研经费,自然科学特聘教授科研配套经费不低于200万元,并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记者了解到,傅瑾在厦大就有分配的住房。
  记者发现,“青年千人计划”奖励方式是:“中央财政给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每人50万元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3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
  目前,厦大和北京化工大学都未公布对两人获得的上述奖励作出何种处置。
  记者注意,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闫希军曾建议加强学术诚信的法制化管理,他认为,应当尽快把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纳入立法体系。通过立法,明确学术行为人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使学术诚信的要求能够标准化和可操作。通过立法,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举报机制,形成完善的外部监督。与此同时,加强执法监督,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特别是对以虚假课题或项目等形式骗取扶持资金,甚至以虚假成果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建议设立独立的‘学术欺诈罪’,予以严厉处罚。”
  方舟子说,对于骗取学术经费,在法律上作出处理的早有案例。2005年,一个名叫刘志刚的自考生冒充北大博士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当成高级人才引进,获得4万元安家费、一套住房,事发后被以诈骗罪判刑3年零6个月。
  方舟子因此质疑这两起事件的处理结果:“对获益这么小的底层人才处罚这么严厉,为何对靠诈骗获益大得多的海外人才反而不追求其刑事责任?”
  对造假者是否应更重视其学术水平
  傅瑾博士学位造假事件被认定后,还有一种声音认为,看人才,应更重视其能力而非学位和学历。
  据报道,厦门大学在公开回应中表示,傅瑾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在厦大共指导了十位研究生;以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影响因子最高是4.337;以她为主持人,获得了6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一项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前期项目;她还获得了四项国家专利,其中三项是第一申请人,一项是第二申请人。傅瑾由此获得了不少“同情分”,有人甚至认为对她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
  沈阳大学教授喻海良在傅瑾事件发生后了解了下她的履历,结果发现,“她在Nature, Nature Medicine 及Nature系列子刊物上发表7篇,以第1作者在Nature发表1篇,以第2作者在Nature系列刊物上发表为4篇。个人感觉,就这个记录的话,即使是现在的研究热点领域,生命科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也因此,个人感觉,她的水平应该还是可以获得一个博士学位的。就这样一个情况,我就又想一个老问题,到底是能力重要还是文凭重要?”
  他撰文质疑:“能够在Nature及其子刊发表7篇,难道真的不如一个博士学位?”
  他的这种看法也遇到了反驳的声音,有人表示,“做假是诚信问题,这是不能容忍的,是一票否决的问题”。还有声音认为:“就事论事,我们承认她的能力配得上一个教授的职称;但是,学历造假是诚信问题,关乎职业道德。我想一个教授不光要有合格的科研能力,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即使学校不辞退她,她自己也应该辞职。”
  方舟子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傅瑾那些所谓Nature论文有的是发在Nature子刊上的,和Nature不是一回事,而且这是她在美国的工作,是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的,并没有独立做研究的能力,发表的论文不管质量如何,都应首先算是其导师的功劳。“既然连学位都敢造假,说明这个人的学术诚信存在严重问题,其论文的真实性也要打个问号。每次出现这种伪造文凭的事件,总有人说能力比文凭重要,其实这里涉及的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诚信的问题。对不诚信行为如此宽容,也是导致造假泛滥的原因”。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嵇少丞曾深度关注蒙特利尔大学医学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王志国论文被撤事件,他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匈牙利总统因论文抄袭被取消博士头衔,同时丢掉总统宝座,与之相比,国内对待学术欺诈的容忍度太高了,处理方式令人寒心。
  喻海良随后也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因为他发现,傅瑾不仅学位造假,而且根本就没有全职在国内工作,其在后面申请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是一种赤裸裸的欺骗行为。喻海良因此转而呼吁,“这件事不应该就这么结束了”。
  他表示:“不只是厦门大学辞退傅瑾而已,厦门大学应该自己承担闽江学者特聘教授这几年的待遇”。
  (中国青年报)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被举报了,举报者是他的学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递交了举报材料,内容涉及论文数目造假、专著抄袭以及临床试验造假等多个方面,并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规范的专著、论文获得了院士头衔。
  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宇澄曾兼任王正敏的秘书。2005年,王正敏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家的身份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
  抄袭与注水
  王宇澄提供给中科院指控王正敏依靠违规学术成果当选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最主要的指控,是关于著作抄袭。被抄袭者是王正敏的导师,也即王宇澄的“师爷”UgoFisch教授。
  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出版于1989年。这本专著中,有一百多幅关于如何实施耳部手术的手绘图,和UgoFisch教授的两本专著《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A Manual of Technology(鼓室成形术和镫管切除术:技术手册)》和《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 Base(颅底显微手术)》中的图片相同。但《耳显微外科》一书中,并未注明图片来源,书中参考文献里,也未提及这两本书。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办,自创刊起王正敏一直担任该刊主编。记者发现,截至日,王正敏申报院士前,共发表论文271篇。但其中有88篇在《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发表。这88篇“论文”中,除了14篇是从《耳显微外科》一书摘取之外,还有40余篇文章是作为非研究性文章发表在“发刊词”、“专家笔谈”“我如何做”等栏目的小品文。
  在王正敏当选院士时提供的271篇论文中,记者发现,其中还有6篇文章属于“一稿多投”。
  “师生情”
  1999年,为了深造医术,当时31岁的王宇澄离开了南京鼓楼医院耳科大夫的职位,考取了王正敏的研究生。2003年,王宇澄被聘为王正敏的秘书,负责协助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在有王宇澄辅助工作后,王正敏开始写作他的第三本专著《王正敏耳显微外科学》,这本书出版于2005年院士增选之前。王宇澄负责校对书中一些知识错误,并负责图片编辑。
  除了帮导师出版专著,王宇澄当时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帮助导师王正敏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宇澄说,推荐王正敏的院士有7位,5位医学学部院士,还有2位其他学部的院士。原本,推荐王正敏的院士中有人过世了,推荐人不足,王宇澄有亲属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就帮助联系了两名院士推荐人。
  “我帮他申请上了院士,他却抛弃了我。”王宇澄称,王正敏在当选院士后对自己多方为难,导致他在医院难以立足,这是他愤而举报的原因。2006年春节过后,“他主动找到我谈话,说外面有人说我们搞小集团,以后我不要到他这里来了。”王宇澄回忆。
  “我2006年本就应该提副教授,当时三个人参评,我的条件最好。”王宇澄说,等到第二年他才评上。之后有人提醒他,他之所以没有第一年评上,就是因为他的导师王正敏不支持。
  之后,王宇澄接连遭遇挫折。他未能进入科室的耳科组,提职称也总被要求“礼让”,他感到自己工作全无希望了。
  日,王宇澄带着他搜集的“证据”去见导师,希望王正敏不再为难他。“谈完之后,我就被赶去门诊了。”王宇澄说。
  一对师徒由此彻底反目。王宇澄开始更大规模地在网络上披露自己导师、院士王正敏学术造假的信息。据《南方周末》
  央广网上海1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去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被自己的学生王宇澄举报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王正敏当时通过媒体有过回应。不过前几天,有媒体再度报道了这起事件,并指王正敏涉嫌造假。昨天(3日)下午,王正敏院士在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召开了一个媒体通报会,再度进行了回应,复旦大学校方有关人员也出席了通报会。
  通报会最初定在下午1点半举行。几十家媒体的记者早早就把会场前几排的座位占满了。但是现场很快有人发现,一个身穿深色夹克、戴着口罩的男子坐在了倒数第三排左侧的角落里。这个人正是举报人王宇澄。
  尽管已经足够低调,王宇澄的出现还是引起了通报会组织者的警惕,他们临时决定把场地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楼六楼会议室更换到隔壁宾馆。复旦大学新闻发言人方明解释,这并不是怕王宇澄说出什么,而是因为这两年,只要有学术场合,王宇澄都会去“散布不实之词”,导致王正敏和王宇澄之间已经没有对话的基础。
  方明: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要创造一个让王教授、让医院说话的机会,好吗?
  这言下之意就是,现如今王正敏要想说话,就不能让这师徒二人出现在同一个场合里。这对曾经的师徒今天的关系也可见一斑。在经过了这个插曲之后,下午2点45分,通报会才正式开始。
  复旦大学发言人:王宇澄因过分要求被拒绝而报复
  复旦大学新闻发言人方明首先向媒体展示了两页A4纸,上面的内容是《我的爱徒王宇澄培养计划》。这份计划据称是王宇澄以王正敏的口吻写成,并要求王正敏在后面摁手印确认。
  方明:从现在起,我向他(王宇澄)作出如下保证……这是王宇澄写的,希望能够让王正敏院士在这个材料上按手印,以后所有机会首先考虑给王宇澄,亲贤臣、远小人,充分听于王宇澄的意见。四,经过2-3年将王宇澄培养为学科带头人。八,参照院士终身制为王宇澄设立秘书终身制,领特别秘书津贴。
  方明表示,在这个《培养计划》里提出的让王宇澄担任王正敏特别助理、学科带头人、享受特别津贴、参与人工耳蜗研究等十项要求被拒绝后,王宇澄才开始了举报行动。
  方明:学生这样要求他的恩师,这是正当的吗?也许这个事实本身,你们就可以知道这个事情最基本的性质,不是学术违规,不是学术造假,是师道沦丧的问题。堂堂的一位老教授怎么能够忍受学生这样的侮辱?
  复旦院士否认学术造假:专利并非“克隆” 作品亦非抄袭
  不过到这为止,说的都是王宇澄为什么会举报王正敏。那么,具体到王宇澄和部分媒体提出的那些质疑,王正敏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此前,有媒体称,王正敏团队研发的中国人工耳蜗是购买了澳大利亚的样品之后,仿制出来的。对此,王正敏表示,确实对国外的研究有过借鉴,但是不涉及“克隆”的问题。
  王正敏:打开(教学用人工耳蜗)以后,这里面所有的数据全部消失了,所谓的装置也只有一个几何图形,也不是一个明确的可以看到线路图怎么样的,所以当时用途不是很大。就像看到一辆汽车,它的外形是什么样子,但是里面的机器怎么样基本上是不知道。所以不存在打开它的人工耳蜗把它克隆它,如果是那么容易的话,那也不必说我们搞那么多年了。
  1997年,王正敏团队研发的“多道程控人工耳蜗”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又跟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有媒体报道,此后王正敏队和力声特公司以各种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项目。仅在2012 年,王正敏研发团队就获得国家级项目两个,获得专项经费4000多万,其中团队和企业各两千多万。
  对此,王正敏回应说,他在人工耳蜗研究和产业化方面除了医院正常的奖励外,没有股份、兼职费用等额外收益。
  王正敏:知识产权是医院的,不是我的。是由医院把这个知识产权转让给力声特公司的。我从来没有拿到力声特公司的股份、股权,我一个股权都没有。
  另外,关于学术抄袭的问题,王宇澄举报说,王正敏的第一本专著《耳显微外科》里有100多幅耳部手术的手绘图,都是从王正敏的导师、被誉为“耳神经科学之父”的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乌果·费绪的专著里抄袭的,而且没在图片旁边进行说明。王正敏解释说,他确实引用了乌果·费绪的图片,但是他认为自己已经在文字里提到了图片来源,就没必要在图片旁边单独进行注解。
  王正敏:这两书里面有13处地方都注明了。他看到我书里面有他的名字,所以他很愿意做一个序,这个序里面就讲我引用他的图是非常小心,非常谨慎,而且这个图能够使得读者理解对手术有很好的理解。文字里面凡是谈到乌果·费绪手术的时候,也都写了费绪的名字,当然这个费绪名字写的时候是包括文字介绍和它的图解在内的。在2004年以前的出版的很多医学书,旁注都没有注。这是个普遍的情况。
  复旦大学报告:著作插图未注明出处 不符合规范
  其实这个问题,举报人和被举报人说了都不算,还有待中科院等等有关方面进行解释。不过在那之前,早在去年9月,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已经为这个事件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
  复旦大学的报告认定,王正敏学历造假问题不存在;有些论文内容高度重复,尽管王正敏毫不知情,但此做法在学术态度上是不实事求是的;王正敏编著或主编的《耳显微外科》等三本书中,对原著图片重新描画,使用大量插图且未注明出处,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目前,复旦学术委员会正在复查,很快会有结论。
  举报者:还有更多牌可以出 证据都在手上
  出于种种考虑,在昨天下午的通报会上,王宇澄和王正敏并没有当面对质。不过中央台记者吴善阳在会后采访到了举报人王宇澄,他说他对王正敏的回应并不意外,并且强调自己还有更多的牌可以出。
  王正敏:不仅是我说的,院士都写联名信给出中科院,就是认定这个事实。为什么现在,因为利益集团,所以他们要拚命保,我打的就是这个堡垒。后面的事,证据都在我手上,我胸有成竹得很,我笃定得很,为什么?正义在我这。
  学术上的不同意见,逐渐演变成了师生的反目,从这个角度看,其实王宇澄刚才这番话里有个词点到了,就是“利益堡垒”。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这也许可以成为我国院士遴选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契机。
  熊丙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中已经提到了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我觉的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的是院士的利益的退出,让院士回归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不再有相关的利益。院士的遴选变成了单位的荣誉、地方的荣誉,使得院士本来很纯洁的学术头衔异化为利益的争夺。
  新华网上海11月16日电(记者吴振东、俞菀)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其导师、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教授涉嫌学历造假、学术抄袭、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复旦大学回应称,经查未发现王正敏存在学术不端,但确有学术不规范之处,校方还将继续关注并作出及时回应。
  据了解,举报者王宇澄是王正敏的学生兼前任助手。早在2012年初,王宇澄已向校方提交过举报材料,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随即启动调查工作,并于今年8月形成调查报告,同时上报中科院。
  记者看到,这份对外公开的调查报告涉及三方面问题。其一,认定王正敏提供的医学博士学位证书已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定,学历造假问题不存在;其二,王正敏作为合作者之一发表的几篇中文论文中,有些论文内容高度重复,属重复发表,尽管王正敏均称其“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列为论文的合作者”,但此做法在学术态度上是不实事求是的;其三,在王正敏编著或主编的《耳显微外科》等三本书中,在未取得国外著作版权的同意下,对原著图片重新描画,使用大量插图且未注明出处,“此做法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在处理意见中认为,王正敏必须就编写专著中存在的学术不规范行为向原作者作出书面道歉,以及就院士申报论文材料中的不实事求是做法向中国科学院作出说明。
  对这一结果,王宇澄表示将继续收集王正敏在临床实验数据、论文数目、著作抄袭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反击”。王正敏对此则不愿多谈。
  此事因涉及院士评选、学术造假、师生矛盾等问题,引起社会关注。有网民表示:“院士评选容不得半点瑕疵,每位院士申请人都必须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周鲁卫坦言,当前学术界的很多问题确实是“历史遗留”问题,如何面对和处理,需要学术界充分重视、认真探讨并形成广泛共识,才能正本清源、行之有度。
  周鲁卫表示,无论事情发生距今多久,只要举报者拿出确凿的证据,学校方面就一定会追查到底。“院士评选中的个别不规范行为确实有当时社会风气和法制建设等因素影响,拿今天的规则审视过去的行为,稍显苛刻。但每个年代都不缺非常严谨的学者,对待学术必须始终坚持最高标准。”
  央广网上海11月15日消息(记者肖源 实习记者任玉茜)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来关注的新闻人有两位,一位叫做王正敏,一位叫做王宇澄。王正敏是中科院院士,同时身份也是一位教授,而王宇澄是王正敏教授的学生兼前任的助手,两个人的关系在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王正敏教授被王宇澄举报了,而举报的理由是其申报院士的材料当中,多处涉嫌作假。王宇澄在"科学网"博客中的四十多篇博文,只有一个主题,王正敏教授申报院士材料中,以普通论文冒充学术论文、三本个人专著涉嫌抄袭、临床疗效数据造假、博士学位造假。
  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在科技研究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这个仅有700人左右的团队,是我国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那么王宇澄的这些举报是否属实?
  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第二届国际听觉、视觉生物物理大会主席、上海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名誉主委、国际颅底学会创始委员、世界聋联听觉医学委员会委员、当今耳鼻喉学界唯一的一名中科院院士……这只是现年78岁王正敏的一小部分头衔。而这些荣誉,或许是许多科学家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但是,王正敏被举报了。举报他的人,是其学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
  王宇澄:因为他有271篇论文申报院士,其中现在发现有57篇都不是正式研究论文。
  王宇澄说,这57篇文章中,有43篇属于类似随笔的一般性文章,至少有6篇还存在一稿多投、篡改实验数据等问题。此外,还有14篇是从其本人的专著中拆解出来的。
  王宇澄:原来他把他自己编的有一本书,叫《耳显微外科》,他把这本书里面的大部分内容,拆解为十四个部分,又放到他自己担任主编的,叫《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发表,然后05年,又把这14篇冒充成正式论文,放到他的院士申报材料论文当中。
  而正是这本书,又扯出了王宇澄"证据材料"的第二部分--涉嫌抄袭。
  王宇澄:这本专著,主要是抄袭了他国外的导师,是个瑞士人,现在还是经典专著的一本书,他把它拿过来,换成了他王正敏的名字,他老师里面的大部分学术思想,他老师或者团队亲自手绘的,具有他们自己知识产权的,手术连续性的一个示意图,他把它搬过来,没有经过原作者的同意,也没有经过原著出版社的书面同意,又不注明它的出处,是违反国际上通行的学术规范标准的。
  王宇澄认为,论文充数、涉嫌抄袭,仅这两项,就是对代表着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称号--院士的一种亵渎。更何况,王正敏院士还存在另外两项问题--临床疗效"造假"、博士学位"造假"。
  王宇澄:王正敏教授使用他当年从其老师Ugo Fisch教授那儿学来的旧技术、旧材料,却取得了Ugo Fisch教授在08年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也才取得的、也是现今世界公认最好的疗效,还要高3到6倍的好成绩?!这个数据是不可能的,是个明显的造假,理论基础都是错的。还有一个就是说他的博士学位,王正敏教授,没有获得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有充分根据的。
  王宇澄认为,王正敏教授在其申报院士材料中所填写的博士学位,实际上是苏黎世大学授予"进修身份"的王正敏,一种博士头衔,而并非学位。
  院士是一种终身荣誉,在增选院士的过程中,推荐单位和被推荐人必须对自己提供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对待学术造假是零容忍的。一旦发现任何形式的造假都会被警告,严重的话会取消推荐单位的下一次推荐资格。王正敏教授被自己的学生举报,当事人如何回应?
  对于自己学生的这种实名举报,王正敏教授的回答是,纯属诬陷。
  王正敏:学校跟医院各方面,以及中国科学院,都有了很明确的一个结论了,这个学生对我基本上就是一个诬陷、诬告了。
  王正敏说,所谓的"抄袭"一事,根本不存在。
  王正敏:讲我引用我自己老师的图,没有注明出处,这是不对的。我的书里边,就在本章里边都注明了这个出处,我不会说是连这点常识也不懂,不会的!我老师对我这个书的评价也很高,我大概跟你说这些。
  至于王宇澄所反映的其他问题,王正敏表示,只能回答这么多,更具体的情况,要咨询复旦大学,或者他本人所供职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不过,就此事,这两个单位的明确答复。老师的申报材料有没有问题?学生的举报是否属实?难道,这又是一起各说各话的罗生门?事件的相关进展,中国之声将持续关注。编辑:.0相关文章高清图集&&|&&头条推荐今天上午,中央纪委副书记陈文清在中央纪委监察部官网访谈中透露:中央纪委派驻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杨栋梁今天上午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日本共同社今日报道称,中国军方正着手在钓鱼岛附近的浙江省南麂列岛建设军事基地...今天上午,立法法修正草案再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拟对地方政府规章权限作出...要讨好TA,真需要勒紧裤腰带弄出高大上的感觉才行吗?你们看看这几年国家领导人...2013年1月,撞在八项规定风口浪尖的珠海“学酒哥”周少强,昨天在央视播出的...南都网时局频道编辑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南都网官方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南都网官方微信用QQ浏览器扫一扫浏览+收藏 一步到位南方都市报官方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霍献育学术造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