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轨道交通通延伸在哪里,志愿者队伍就推进到哪里的演讲稿

上海市松江四中
& 工作要点
关于宣传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
[党委办]关于宣传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党委办&& 09:26:00&&&&&&
教育系统各单位:
&&& 今年是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见附件)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近阶段重点做好“十二五”规划的宣传,经党委研究,决定从区“两会”后至五月底为重点宣传阶段,在教育系统范围内掀起“十二五”规划的宣传高潮。请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注重把握好全区“十二五”规划与本单位五年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依托校报、校刊、橱窗,开辟专栏专题,运用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营造浓郁的舆论宣传氛围。
&&& 各单位编发的校报、校刊请及时送局党委办,以备作为检查依据。
&&& 联系人:方舫&联系电话:
教育局党委办
2011年2月22日
上海市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今后五年是松江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全面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上海市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领导下,由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组织各部门、各街道、镇,根据《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关于制定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共同编制。《纲要》是“十二五”时期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地区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松江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挑战,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乃至更长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诸多外部环境不利影响,松江实施了一系列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全力保增长、调结构,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900.48亿元,年均增长13.2%(图一)。全区实现财政收入233.7亿元,年均增长1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33亿元,年均增长15.1%。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98.35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期末的1.6:71.1:27.3调整为“十一五”期末的0.9:68.1:31.0。在复杂的环境下能保持较快增长,成绩的取得十分不易。
工业不断做大做强。201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337.61亿元,年均增长15.3%,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例达到七分之一(图二)。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84.01亿元,年均增长11.1%。实现工业利润155.78亿元,年均增长20.9%。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75%,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9.3%,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导产业获得长足发展,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7%。园区内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80%,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体现。“十一五”时期累计调整劣势企业820家,腾出土地12012.5亩,工业结构逐步优化。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79.32亿元,年均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2.16亿元,年均增长17.6%,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上海欢乐谷、辰山植物园、东方佘山索菲特大酒店等一批功能性项目相继建成,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亮点。2010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达到802万人次,是“十五”期末的2.7倍,旅游总收入达到50.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4倍(图三)。一批总部经济型、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现代物流企业落户。积极推进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松江高新产业园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时期,房地产投资累计达到620.5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近2倍,房地产销售面积累计1440.79万平方米,比“十五”时期增长41.7%。
2、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各类学校26所,改建各类学校26所,通过回购和转制增加公办教育资源6所,校安工程有序推进。“十一五”期末,教育总资产达到32.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73.2%。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书本费,农民工子女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基础地位不断巩固。全力推进卫生综合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建设,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健康城区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全市率先实行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加强医疗资源整合,新建、迁建和改建区妇幼保健院、方塔中医医院、乐都医院等5所医院。积极开展“万部图书、千场电影、百场文艺下农村、进社区、到工地、入军营”活动。群众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五年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36.9万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认真组织特奥会相关赛事和服务工作,参与“汇丰银行”杯高尔夫球世界锦标赛等体育赛事举办工作。加强社区资源整合,第一批单位的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有序面向社区,实现共享开放。社会养老事业快速发展,新增养老床位1546张,共为7234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全面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深入推进科普工作。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大力推进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完成两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外事、地方史志、档案等各项事业有新进步。
表 “十一五”时期社会事业部分领域荣誉称号
连续五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行风规范达标区
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区
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区
被评为“全国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区(县)
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被评为“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和“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区”
被授予“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开展职业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落实促进非农就业各项措施。“十一五”时期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城镇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巩固。全面实施小城镇保险制度,解决了37439名离土农民的社会保障。通过衔接镇保养老金,征地养老生活费从“十五”期末的320元/月提高至“十一五”期末的680元/月(图四)。稳妥推进征地养老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抗大病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外来人口综合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3万人,是“十五”期末的2.2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分别由“十五”期末的300元/月和2340元/年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450元/月和3600元/年。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10年末,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381元和14126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1.3%和10.6%(图五)。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70.05亿元,年均增长21.3%。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4岁。城乡居民文化娱乐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十五”期末的4.2%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6.2%。
3、城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松江新城建设有序推进
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对外交通更为顺畅,轨道交通9号线开通运营,南延伸工程全面启动。沪杭高铁投入运营,金山铁路支线复线工程启动建设。G15沈海高速、S32申嘉湖高速建成通车,G60沪昆高速改建完成。高速公路里程由“十五”期末的65.3公里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122.3公里。域内道路交通条件大幅改善,松浦二桥、松浦三桥建成通车,完成辰塔路新建,龙源路、人民北路延伸,沈砖公路改建等工程。新建道路641公里,“十一五”期末道路总里程达到1586公里,路网密度为2.62公里/平方公里。供电设施不断加强,建成2座220千伏变电站和16座110(35)千伏变电站工程。供水设施加快建设,新建20万吨/日小昆山水厂,松江自来水公司二水厂水质深度处理设施在市郊率先启用。防汛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松江境内黄浦江、斜塘、园泄泾、大泖港“一江三支”防汛通道建设基本完成,区域内市级河道防汛墙全面建成。
新城建设有序推进。引进优质卫生资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启用。满足社会教育需求,一批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设施投入使用。大学城体育中心、方松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开放。广富林文化展示馆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开元地中海商业广场等一批商业设施相继建成。泰晤士小镇特色风貌区落成,三湘四季、文翔名苑等一批中高档住宅建成。加强规划引导和控制,松江新城南部区域和国际生态商务区启动规划和建设。配合沪杭高铁松江南站启用,推进一批路桥基础设施建设。
老城改造稳妥实施。推进交通排堵保畅工程,完成中山中路、荣乐路、谷阳路等道路改造工程。乐都路等道路架空线入地工程竣工。基本完成城区供水旧管网改造。完成27000多户老城区天然气管网接装改造工程,松江城乡家庭用气普及率达97%以上。松江科技馆改造、平高世贸地块综合改造、原民防地块改造等项目基本竣工,红宾院危旧房屋综合改造完成。中山中路休闲绿地项目有序推进。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一河一路一示范点”改造启动。辟建停车专用车位,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问题。加快推进旧房综合整治,“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旧房综合整治144.5万平方米。
集镇建设稳步推进。规范调整集镇建设规划,完成一批镇级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不断推动集镇的建设发展。推动九亭等镇规划调整,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启动小昆山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
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达到82.1%。完成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两规合一”工作。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公交出行成本进一步降低(图六)。加强社区“三中心”建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区全覆盖。加快城市绿化建设,五年新增绿地278公顷,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力推进拆违工作,五年拆违累计超过305万平方米,市容环境明显改善。区域食品药品安全有序可控,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强化。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城市防空防灾能力。以《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圆满完成了奥运会、世博会期间的安保和服务任务。社会平安建设取得新成效,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4、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现代农业积极发展。“十一五”时期,累计建成设施粮田4.54万亩,设施菜地1.5万亩,形成了以浦南为重点的主要农产品集中生产区域。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家庭农场发展至960户,经营面积11.89万亩,占全区16.29万亩粮田的73%。通过发展家庭农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大幅提高。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区粮食储备基地,完成一批粮食烘干设施建设。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实现较快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积极实施整洁村创建,完成11624户村庄改造和116个村的环卫设施改造,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完成48个经济薄弱村道路改造765公里,危桥改造613座。加快供水管网改造,浦南地区供水管网改造完成,浦北地区供水管网改造积极推进。实施农村水环境治理工作,整治黑臭河道152条(段)226公里。建成117个村级社区事务代理室,实现村级卫生室、综合文体活动室、小超市全覆盖。农村地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8个。
农民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农保养老金逐年递增,从“十五”期末人均每月69.3元提高至“十一五”期末的359元(图七)。2010年,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投保率达到100%,农村养老保险投保率实现全覆盖。建立了由区级医院、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组成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区级统筹和村卫生室就诊“三费”减免政策。提高各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保障农村居民有序就医。
&5、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十一五”期末,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较“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率达到36%。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较“十五”期末削减了30%,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加强源头污染控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地、节水、节电、节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力度,五年累计淘汰落后产能项目703个,节约标煤29.64万吨。一批建设早、产出低、污染重的印染、毛纺、小化工、小钢铁、小冶炼、小铸造行业基本退出,上海沪江铁合金厂、“三金”(金宝山、金泉山、金腾山)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相继关停,区域整体改造不断推进。
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面完成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2010年,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04%,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率达到99%以上。叶榭、泖港、新浜三座污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松江污水厂和东部污水厂扩建全面完成,建成污水收集管网433公里,新增污水纳管单位4142家,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1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积极推进垃圾初级分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3%。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6、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保持稳定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区级、镇级机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区与街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招投标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顺利完成。国资国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新松江置业(集团)公司重组和区国资经营公司、城投公司组建工作,不断完善国有(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新桥、中山先后成立农民集体经济联合社。社会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实施城乡教育、社区卫生经费、农保资金区级统筹。建立完善土地储备机制,成立区土地储备中心。
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2010年,出口产品总额达到400.74亿美元,年均增长20.5%,占全市出口产品总额的比例达到五分之一。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五年累计引进合同外资38.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48亿美元。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区新增民营企业3.5万户,民营经济累计实现税收363.68亿元,占全区税收的比重达到42%。加强与长三角及国内其它地区的交流合作,顺利完成对汶川地震灾区及其它受灾地区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加强对西藏、新疆、云南等地区的帮扶与协作。
7、政府服务不断改善,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不断改善政府服务。建成区企业服务中心“一站式”网上申报系统,完善“115市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实行并联审批,实施行政审批岗位AB角工作制,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应用。取消和停止征收5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深入推进政府标准化管理,全区42个政府部门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审核认证。国家电子政务综合试点工作深入推进。
坚持依法行政。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公开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和执法事项,严格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推进政府合同法律审核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和行政监察、审计,全力推进“三个更加注重”试点。加强教育、医疗、物业管理等专项治理,规范窗口服务,促进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逐步探索审计结果公开,不断加强审计监督。全面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公务员法》,严格执行公务员录用制度,建立公务员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培训力度,举办政府系统处级干部行政实务知识培训,完善科级干部的考核及选拔、任用、交流等机制,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稳步提升。进一步推进新录用国家公务员勤政廉政宣誓和处级干部任前廉政法规知识考试制度。
主动接受各界监督。强化政务公开工作,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的舆论监督,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松江区政府门户网站获得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政协提案,实施区政府领导领衔办理重点意见和提案制度。
过去的五年,是松江经济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五年,是城市在快速发展中逐步提升功能的五年,是社会在转型中成就最为突出的五年,是人民生活在不断提高中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的五年。
经过五年的发展,松江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建设有序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松江新城在上海、在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站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松江的关键时期,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都将有新的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布局深刻调整,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为松江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将持续,外需不振和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增加,则对松江外向型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向好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尤其是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松江未来发展转型带来契机。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也会对松江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发展重心向郊区转移以及虹桥商务区的建设,都为松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松江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升级重要时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发展环境和庞大的企业集群,积累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土地资源,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加快发展转型尚有较大发展空间。松江正处于城市功能提升关键时期,松江新城初步形成,人气日益集聚,功能不断完善,为城市发展和品质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松江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业面向国际生产占比较大,早期进入松江的企业较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加工贸易型企业增加值率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有待加强,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商务成本攀升,人口老龄化加快,人口激增导致社会管理成本持续上升;城市功能有待完善,城市经济有待发展,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社会诉求日益多元化,两个“二元结构”矛盾交织,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所有这些,需要我们必须以更加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以更加求实稳健、奋发有为的姿态,着力突破发展中的重点难点,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色、松江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总体要求,紧紧把握虹桥商务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松江新城功能完善为核心,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以民生保障为根本,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初步建成工业经济发达、服务经济繁荣、新城功能完备、环境生态友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的现代化新松江。基本要求是:
必须切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二产、三产并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拓展和完善松江新城和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功能,稳步推进新城南部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推进老城改造。扎实推进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发展城市经济,促进产城融合,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必须深入推进城乡统筹。注重浦南、浦北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探索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推进农村小集镇建设,引导离土农民居住向城镇转移。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和管理。
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体系。注重把世博理念和世博经验转化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加强人口调控,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解决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切实承担对口支援的责任,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动力和活力。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松江。“十二五”的目标是:深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全面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经济结构和效益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乡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具体为:
1、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投资达到适度规模,消费实现较快增长。到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7%。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区生产总值增幅,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旅游业加快发展,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科技投入不断加大,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2.5%。
3、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质全面提升
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更加便捷,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90%,区域路网密度达到2.98公里/平方公里,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到5辆,建成一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
4、民生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到2015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数达到15000人。残疾人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来松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全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5、生态条件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
积极推行低碳发展模式,持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3%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
三、空间布局
结合各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区位特征,按照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要素集聚、开发有序的要求,着力形成“一城一带两翼三片”的区域发展格局。
一城两翼——松江新城,包括两翼产业区。以松江新城为核心,依托东西两翼产业基地,推动城市与产业园区的良性互动,实现产城融合。
东北片——以沪松公路沿线的整治和开发为引领,主动对接虹桥商务区,加快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将沪松公路沿线打造成引领松江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发展带和虹桥商务区功能的重要拓展区。
西北片——依托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功能性项目和周边山水人文资源,努力建设成为上海、长三角区域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浦南片——是上海市水资源保护区和松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空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建现代农业生态区。
第三章 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建设现代农业,推动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二三产业共同驱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坚持把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作为“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首要任务。对已有一定优势的电子信息、现代装备、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鼓励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升产业能级。对食品、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以突出品牌、效益、就业和市场需求为重点,着力打造新型都市产业。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质量攻关,推进品牌建设,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产业梯度转移发展趋势,引导行业和企业调整。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为依托,突破技术瓶颈,扩大产业规模,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加快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智能电网、电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先进重大装备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布局和建设。
提升产业园区发展水平。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原则,依托企业集群发展,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和结构。着力提升松江工业园区服务功能,推动向综合型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积极推进出口加工区的转型升级。适度加快松江西部工业园区开发。基本建成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松江高新产业园。实施莘莘学子创业园改扩建工程,充分发挥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继续加强对传统产业园区的改造。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积极发展具有产城融合性质的各类城市综合体。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延伸工业产业链,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打造上海西南综合物流园区。大力发展法律、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培育和壮大教育培训产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
打造旅游休闲产业。充分挖掘利用松江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城市风貌等特色旅游资源,促进商业、旅游、文化联动。加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建设,促进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新城北部区域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度假休闲、会议会务、运动娱乐、康体疗养等功能,配套一批商务餐饮、购物体验等休闲服务设施,不断丰富旅游休闲产品内容。积极推进天马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上海欢乐谷二期项目建设。积极开发和推进水上、古镇和乡村旅游。努力开发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快旅游产业人才培养与集聚。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积极盘活和利用存量资源,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城市商业业态,满足各类人群不同的消费需求。完善商业布局,加强新城商业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具有较高品质的综合性商业。鼓励发展社区商业与新市镇商业,培育特色商业街区。在充分节约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发展现有各类专业市场。继续推动时尚娱乐、体育健身、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丰富人民生活。
三、建设现代化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完善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浦南农业区的形态布局。进一步稳定和规范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扩大农业规模化经营。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创建各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禽、水产、瓜果、花卉等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加强耕地保护,保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
健全农业发展服务体系。健全农资、农机、农技等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产品物流销售体系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提高农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农业科技生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专业化农民。
拓展农业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服务,积极开展农产品推介活动,打造农产品品牌。在浦南地区规划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区域。鼓励绿肥种植,实施粮田轮作,提高“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比重,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种源农业,构建现代种业体系。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浦南地区都市农业休闲产业,凸现农业生态和服务功能。
四、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
推动科技创新。继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聚焦国家级科技园区和重点产业功能区,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提升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水平,努力引进重大科技成果并在松江实现转化。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探索科技与金融结合,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发展。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积极推动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
加强人才引进和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以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应用人才,重点引进、集聚一批面向市场、瞄准产业前沿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大学城优势,加强继续教育,推进地校合作、校企合作。全面落实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相关政策,探索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选拔培养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集聚松江创新、创业。实施各类人才培训工程,打造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城乡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严格执行土地法规,优先保障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合理用地需求。加强分类指导,通过市场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资源产出最大化。以多种方式推进土地资源回购再利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整体用地绩效。
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深化细化国家、市和区促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稳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规范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设立和运用各专项发展支持资金,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开展节能减排,有效促进各产业发展。
第四章 城市建设与管理
以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服务与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打造上海第一个功能完善的郊区新城,成为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
一、聚焦松江新城建设
推进新城南部区域建设。以“生态、宜居、活力、创新”为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功能和承接市区人口转移功能,加强规划修编与引导,重视环境建设和集约用地,不断优化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完成上海西南次级交通枢纽站等工程建设。加快区域道路网格建设,优化公共交通系统,保证交通便捷畅通。加强水务、供电、供气、电信、环卫等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和生态景观工程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推进一批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高等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进一步集聚符合新城产业定位的产业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打造影视文化创意基地,着力发展中高端商务商贸中心。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成新城南部区域核心区。
完善新城综合服务功能。着力完善新城北部区域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增强集聚和辐射作用。依托区位交通、产业基础、消费支撑、生态环境等综合优势,扎实推进松江新城国际生态商务区建设并形成建设框架,打造成为松江新城的核心商务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新城示范性居住区,充分体现松江城市发展新高度。
加快老城改造步伐。强化规划引导,加快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以轨道交通9号线南延伸为契机,加强重点区域和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中山西路老城改造,推动危旧房屋改造,增加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绿化面积和商业商务设施。辟建停车位,缓解居民停车难问题。着力解决老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现象。积极推进仓城、府城和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与建设,传承历史文脉。继续加大老城改造财政支持力度。不断优化老城区居住环境,进一步凸显老城的繁荣繁华。
推动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加强规划控制和引导,大力推动新城南部区域、泗泾、洞泾、佘山、叶榭等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夯实各类服务管理配套设施。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公交配套设施。积极争取和承接中心城区优质资源的输出转移。着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打造适宜的居住空间和多元的居住模式。探索建立大型居住社区管理模式。
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优化区域路网系统。进一步完善对外交通体系,推动国省干线公路及高速公路匝道的建设,加强区域干道对外衔接,推进与周边地区连接道路建设。优化区域路网系统,加快跨高速公路、黄浦江、铁路、区界的通道建设。完善城区道路网络,推进连接新老城区、组团城镇、产业园区、大型居住社区之间路网系统的建设,建成松江新城南部区域局部路网骨架。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松江新城为轴心、4环4联12射的总体路网结构和规模,实现区内交通连环成网,对外交通顺畅通达,综合交通高效便捷。
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全区综合交通规划的实施,完成轨道交通9号线南延伸工程,加强轨道交通9号线、金山支线沿线站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公交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区域内公交枢纽站、候车站、公共停车场等设施的布局建设,完成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实现公交枢纽站点全覆盖。探索发展城市有轨电车。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公交网络,着力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加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并以出租汽车等其它交通方式为补充,努力建成内外衔接、布局合理、城乡一体、运行有序的公共交通体系。
加强能源建设和保障。积极推进城市输电通道和电网建设,规划建设4座220kV变电站和32座110(35)kV变电站,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完善天然气管网输配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浦南地区天然气主干管网开通,具备接装条件的老城居民区实现天然气全覆盖。
加快水务设施建设。关闭14座街镇水厂,全面完成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实现供水集约化,城市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新标准。加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工业区、房产区、集镇区雨污水分流、污水纳管,不断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推进老城区、新城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水上游览水系配套建设,加强浦南西片外河防汛墙建设,完成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防洪除涝工程,完善松江东部工业区排水系统,加强城区积水点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防洪、排水、除涝能力。
加快环卫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环卫设施配置和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处置设施和大型中转站建设,完善生活垃圾集装化转运系统,规划建筑垃圾中转场和电子垃圾转运场,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垃圾处置系统,提高城市的自我消化能力。
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探索开展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运作机制,整合行政执法和社会协管力量,加强跨部门协调衔接,推进城管执法与专业执法有机结合。强化网格化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实现全区管理信息的互通共享。延伸网格化管理区域,建立全时段监控、全区域覆盖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强技防能力建设,基本完成技防设施全覆盖,建立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管理,推进管线综合规划。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养护,扩大作业服务市场开放度,强化政府财政保障。加强区域和道路两侧空间形态、景观的规划,实施新城灯光工程。加强违法建筑整治和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扎实推进砖桥贸易城改造。切实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和市容环境整治,有效防治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和群租、黑车等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建立健全市民参与机制。探索乡镇城市化地区综合管理模式。
完善城市综合应急体系。完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有效抗击各种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完成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加强卫生防疫机构软硬件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覆盖面。开展城市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基本建成城市室外应急避难场所。
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序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城市光网”,推动“无线城市”建设,提升城市信息服务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以“感知、高速互联、智能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城市。强化政务信息共享和电子档案管理,提升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推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营造可信可靠的信息网络环境。
第五章 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
坚持聚焦重点、强化功能、分类指导,合理规划布局,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引导浦南和浦北、城市和农村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努力成为上海城乡统筹的先行区。
一、聚焦城镇建设
加强城乡规划。按照“两规合一”的要求,综合考虑地区功能定位、居住人口、产业支撑等多种要素,明确城镇发展定位和规模,强化规划严肃性。加强集镇街区和特色风貌区规划,编制城市化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实际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浦南地区要建设规模合理、功能齐全的特色小集镇;浦北地区要培育城市经济,加强城市管理和社区管理。加强规划引导,基本完成城市化发达地区农民分散居住向城镇集中;积极推动其他地区自然村落归并,有效引导离土农民进入城镇居住。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地区行政区划。
加快东北片地区城镇发展。全面推进沪松公路沿线整治和开发,优化产业布局,完善设施配套,改善整体面貌,提升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带。充分发挥东北片各镇区位和交通优势,主动对接虹桥商务区,加快产业转型,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成为虹桥商务功能拓展区。初步建成九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强与中心城区的对接,以轨道交通九号线各站点为中心,发展站点经济,推动形成区域性集镇,努力将轨道交通九号线打造成为一条新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带。支持车墩镇老上海特色风貌街区建设,规划改造北松公路。
推动浦南地区集镇建设。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推动特色产业、居住人口、公共服务资源、基础设施合理布局,重点发展“紧凑型”小集镇。加快老镇改造步伐,制定配套措施,统筹资源配置,完善功能配套。依据各镇不同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镇域经济。优化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合理配置集镇建设用地指标。
基本完成小昆山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在市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围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按照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要求,积极推进并基本完成小昆山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制定适合松江实际的政策意见,加快建新区项目规划建设,加强拆旧区整理,妥善处理项目区农民搬迁安置等各项事务,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水平,打造新型集镇建设示范区,切实保证农民利益。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实施区级河道农村危桥改造,强化城区与镇村交通联系。完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田灌溉泵站改造,加强农村圩区除涝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万户。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结合人口分布,整合中小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完成镇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地区信息网络、医疗救助等功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建立农保水平稳定增长机制。实施新农保制度,加强全区统筹,完善农保标准稳定增长的办法。采取措施缩小城乡低保差距。按照国家推进“新农合”政策的要求,加大农村医疗保险的保障力度,逐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筹集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大病报销比例。
探索解决农民镇保。通过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结合集镇建设和粮食家庭农场发展,落实进入集镇居住农民的镇保,切实解决离土农民后顾之忧。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解决失地农民镇保。加强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为非农就业农民解决“镇保”。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直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和企业年金制度。
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和途径,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发展经营性不动产等方式,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农村养老、医疗等保障,逐步提高农民保障性收入。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家庭农场,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鼓励和推进非农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四、稳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与管理。总结推广集体经济联合社试点经验,稳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机制体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经营与管理,提高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完善集体资产收益分配制度,规范资产收益分配。加强对集体资产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
支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序开发。稳步推进自然村归并、农民宅基地置换等工作,将盘出的农村集体土地纳入集体资产范围。制定集体土地经营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和流转,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保障农民利益。适度安排一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促进农村地区闲置土地开发。推动农村零星废弃用地置换平移,积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资源。
加强政策扶持。建立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区域统筹专项资金,支持农民社会保障及生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提高土地复垦费和耕地占补平衡标准,实施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流转补偿。建立生态建设和环保建设的补偿机制。加快推动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向一般转移支付调整,有效整合市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提高资金效益。
第六章 民生与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就业稳定。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健全城乡统一、开放、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进一步完善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保障机制。加强就业培训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强就业服务,引导新成长劳动力充分就业。建立和完善就业失业监控体系,加强失业调控能力建设。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规范用工秩序,推进集体协商,保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一个城乡统筹的基本制度平台。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使城保、镇保、综保不断覆盖应保对象。不断,逐步将来松务工人员、职工子女及其他未参保人群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积极落实各项针对特殊人群的社会救助制度以及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加大地方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建设的投入比例。整合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管理能力。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快推进红十字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适时调整保障性住房准入标准,加大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源的筹措力度,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工作,逐步形成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到2015年,实现符合条件的廉租住房申请家庭“应保尽保”,公共租赁住房新增面积320万平方米以上。合理组织动迁安置房源,健全拆迁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阳光动迁、“两次征询”等政策和推进机制。加快推进城镇危旧房改造和房屋综合整累计达到60万平方米。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积极发展存量住房市场,强化交易市场监管,保持房地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深化物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住房租赁管理制度,提高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水平。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促进各行业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合理调整,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依法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推进企业和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落实各项收入分配调节政策。
二、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教育均衡化建设,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新建和改建一批中小学校、幼儿园,完成校安工程。深入推进“强师兴教”行动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着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积极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鼓励和引导非政府的各种社会力量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推进教育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松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到2015年,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5%,新增各类学校60所,构建形成与松江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施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推进健康城区建设,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全力推进区中心医院上等达标建设。启动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三期建设,完成泗泾医院迁建,实施老年护理医院新建和九亭医院改扩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服务站建设,提升社区卫生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卫生信息共享系统建设,提高医疗机构资源使用效率。“十二五”时期,新增医院床位数1200张。
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体育设施布局,启动松江新城南部区域体育中心建设,完成松江体育中心三期改造,继续实施“百姓健身设施工程”。“十二五”时期,公共体育场所新增面积累计20万平方米。积极举办和承接国内外各项体育赛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打造松江特色品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深化体教结合,提升业余训练水平和竞技体育实力。坚持建管并重,合理开发开放体育场馆,提高体育场馆运营效率和社会效益。
推进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发展。优化妇女参与决策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环境,提升妇女教育文化素养,切实维护妇女各项合法权益,推动松江妇女与松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不断优化儿童成长环境,保护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关注青少年发展,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努力创建全国残疾人“阳光家园”示范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切实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环境。
积极应对老龄化。继续完善“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逐步形成具有松江特色的现代养老服务模式。稳步推进老年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松江第二社会福利院。配合做好大型居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领域。不断完善为老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老年生活品质。努力发展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侨务、外事等各项事业。
三、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完善社会服务与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新格局。进一步理顺条块关系,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切实加强基层社区管理和基层民主建设,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深化村(居)务公开工作,畅通民意表达、监督渠道。完善社区服务,加强社区事务、卫生、文化和生活服务“四个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公共绿地、公共菜场、公共厕所等民生设施,提升城市便民水平。继续推进体育、教育、文化设施资源面向社区共享开放。加强社区综合保险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健全企业服务中心和市民服务中心,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档案事业发展,建立开放、便捷的民生档案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社会工作者队伍,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落实社区注册志愿者制度,推进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松江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深化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和依法治区工作。注重信访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相衔接配合的大调解体系,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发挥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工作在构建法治社会、促进和谐稳定中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强化学校安全保障,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建立完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应急和专项处置工作机制。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加强对安全生产、产品质量、食品药品、消防安全的检测和监管。
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加强人口问题研究,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强化来松务工人员现居住地的服务和管理,健全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服务机制。完善来松务工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维护其正当权益。积极保障符合条件的来松务工人员同住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鼓励来松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松江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深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互动、有序管理工作新机制,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七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功能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倡导绿色低碳理念,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推行低碳发展模式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继续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提高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对天然气等能源的合理利用,实质性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大力推广节能技术,积极开发和应用节能新技术和产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共同推动节能发展。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案,调整一批不符合产业发展导向、投入产出效能低的项目和企业。深入推进污染物减排,进一步削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努力推行低碳发展模式。率先开展低碳发展试点,在新一轮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从功能定位、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材料应用等各个环节,全面注入低碳理念,把碳减排控制在城市建设的源头上。积极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探索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双赢的低碳发展道路。
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最大限度地挖掘全社会节约资源的潜力,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断推进节水和节材,开展重点企业节水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加强中水回用和雨水收集利用,强化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大力推广清洁生产。以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为重点内容,推广循环经济试点,着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激励机制。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强化环保能力建设。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注重污染源头控制,切实保障环境安全。继续完善环境监测监控信息系统,不断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强化环保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环境绩效综合评估考核机制,逐步提升绿色考评在区考核体系中的占比。
推进水、大气等环境治理与保护。加强水环境保护,配合地区截污治污和黄浦江沿岸涵养林建设,强化水源地保护。继续加强水资源调度,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改善区域河道水质和生态,河道水面率保持一定比例。加强大气环境治理,有效控制废气、扬尘等传统污染,加大酸雨等复合型污染控制,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建立和完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置体系。大力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减量化、可循环处置方式。进一步健全危险废弃物监督管理网络。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化肥、农药施用减量试点示范工程。
三、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加快生态功能建设。加强生态涵养林的建设与管理,合理开发林地、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益,规划建设黄浦江上游郊野公园,促进黄浦江两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扩大市民游览休闲的生态空间。加强林地养护,实施佘山地区林相改造和保护,继续扩大经济林、防护林的种植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1.5%。
加快城乡绿化建设。采用多种方式,运用各种科技手段,有效利用城市空间,不断提高城镇绿化面积。稳妥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立体绿化、屋顶绿化。开展城区道路绿化建设和改造,实施嘉松公路两侧、花辰公路北侧高压走廊等项目,广泛开展精品示范道路创建,全面提高绿化管养水平。完善城镇公园体系,加大老公园改造和街心公园的建设力度,营创良好的市民健身和休闲空间。积极开展农村绿化建设,
第八章 文化发展与城市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运用服务世博宝贵经验,努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城市吸引力。
一、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
加强群众性科普工作。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加大科普投入,加强科普场馆的管理与服务,建设一批与科普、教育、文化、体育相结合的科普健身点、图书资料室。开展有特色的大型科普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强化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大力普及安全防护技能。倡导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活模式。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松江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丰富城市精神内涵。借鉴世博文明创建活动经验,深入推进系列文明创建活动,营造整体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环境。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和城市形象。积极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成果。
塑造城市品牌。努力发挥松江新城建设的先发优势,加强城市形象的对外宣传,积极营造现代化的城市氛围。组织和承办各类国内外会展和文化体育活动,打造具有松江特色的知名品牌。吸引各类跨地区、跨国组织机构、行业协会在松江落户,推动形成各类组织和机构的重要集聚区。优化城市商务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松江宜业宜居优势,打造更多具有国际水准的办公场所和国际社区。
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弘扬历史文化,全面建成广富林古文化遗址保护与综合开发项目,传承上海历史文脉,打造“上海之根”文化展示区。规划建设松江大剧院、区文化馆等一批区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拓展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积极发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点,建设社区文化小广场、图书室和职工书屋。“十二五”时期,新增公共文化设施面积8万平方米。
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化“万千百”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资源配送供给系统。加快实施全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积极促进区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不断丰富档案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内容。注重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重大文化遗产和档案文献遗产等保护工程。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模转数”改造,推进新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建设。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铸造文化精品。完成明清《松江府志》等地方志书出版和编纂工作。
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培育和扶持群众文化团队,繁荣群众文化创作,丰富本土文化生态。加强文化交流,引进和举办全国性的文化赛事。筹划组织各种主题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节庆文化氛围。弘扬松江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各类体现松江文化特色的展览展示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赛事,鼓励和倡导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进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实施一批重大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以上海影视基地、仓城胜强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佘山文化影视产业基地三个影视基地为核心,整合各类外围景观资源,打造松江影视文化产业园区。筹建以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为核心区域的文博产业园区。依托大学城教育文化资源,发展工艺美术创意园区。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影视文化基地,利用区域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培育影视文化产业。整合松江大学城各种创意资源,扶持和引导雕塑、服装设计、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集聚。积极发展文博会展、文博设计出版等文博产业。加快发展有线电视网络产业。进一步加强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努力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内部管理运行制度。创新文化管理方式和手段,提高文化行政管理效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制度、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招投标采购制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促进文化市场发展。活跃文化市场,不断拓展民间资本投资社会事业途径,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促进和扩大文化消费,培育和引导大众文化消费意识,丰富和发展惠及大众的文化消费市场。探索建立文化产品交易市场,活跃文化产品交易和消费。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完善法制环境,创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社会氛围。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有效整合和利用全区文化资源,努力提升松江文化影响力。
第九章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解决转型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继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交流,在更高层次参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活力。
一、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政府分类管理体制。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区、镇(街道)管理权限,明确职责范围。依据功能定位和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地推进街镇机构改革,根据相同行政单位不同公共服务需求量,合理配置管理资源,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探索镇管社区的管理模式,适当加大镇级政府执法力度。创新人口密集区域的行政管理模式。研究区域联动发展机制,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促进区域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
实施公共财政改革。全面实施“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区镇财政收支,进一步提升镇、街道财政建设和管理水平。深化绩效监督改革试点,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财政信息公开,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努力提高财政透明度。进一步深化投融资管理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
推进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土地出让收入分配管理机制,制定出台统一的松江土地出让金收支管理办法,明确区镇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办法,加强全区土地出让金收支统筹管理,确保土地出让收支安全规范运行。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政策支持,调整和完善本区融资、担保、改制上市等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稳定发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重点项目联系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发展多种形式技术中介服务模式,形成社会化中介服务网络。强化政府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加强价格监管,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区域国资资源配置,推进国资国企改革重组和合理布局,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集团。完成各委、办、局所办企业与职能部门的脱钩。有效利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源,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不断增强国有资本的流动性、开放性和盈利性。建立健全出资人制度,分类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优化管控模式,提高国资监管水平和效率。探索国企多元化发展的路径和方式,实现国资国企跨越式发展。继续深化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
三、推动各项社会事业改革
推进医疗卫生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管理、运行、补偿、监管等体制机制,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推进教育事业改革。按照基础基本、均衡优质、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强教育城乡统筹。推进教育多元化建设,完善教育格局。建立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完善非户籍常住人口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深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实施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健全教育服务保障机制。
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招商引资。制定科学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健全招商引资评估体系,建立有效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有效整合全区招商资源,引导各区域合理招商、有序竞争,形成“资源共享”、“统一口径”、“项目落地统筹”的招商格局。加强专业化招商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园区招商、品牌招商,提高招商服务效率。积极开展项目后评估,确保项目质量。加快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市场准入,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切实改进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服务,主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鼓励和帮助成熟民营企业上市,支持和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优化外资外贸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鼓励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出口,大力支持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加工贸易由代加工逐步向设计、自主品牌转变。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积极拓展利用外资方式,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质量、安全、环保、技术、劳工等标准,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以扩大内需为重点,把服务全国和扩大内需有机结合,开拓国内市场,为经济发展和转型提供广阔空间。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松江区位、产业和宜居优势,集聚优质产业资源,推动与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在旅游、文化、信息、社会服务、市场体系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强化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努力成为上海面向长三角的重要门户。积极对接虹桥商务区的开发建设,努力提升松江在上海总体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注重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努力与相邻各区形成交通同网、环境同治、设施同建、利益同享的良好局面。
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按照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支撑原则,继续做好援疆和援滇、援藏等对口支援工作,巩固对口支援成果,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合作和交往,促进互利共赢。
第十章 转变政府职能与依法行政
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透明政府的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服务改善,为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和管理保障。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加大政企、事企分开力度,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促进社会组织自主管理运行和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中间组织和经济中介组织,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社会化水平。
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加快建设以服务市民需求为导向的电子政务体系,全面实施政府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规范依申请公开行为,推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务信息向社会有序公开。进一步健全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网络等新兴媒体管理运用能力。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应对和舆论引导。
二、推进依法行政
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提高公共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和协调的要求,健全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建立健全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和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制度,完善依法行政考核评估体系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强化依法行政理念,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和行政收费行为。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研究建立与成本补偿原则相适应的收费标准形成机制。探索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加强行政应诉工作。加强政府内部监察和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完善人大、政协、司法、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机制。
三、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注重实践培养,实施科级干部跨部门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各类培训,不断提高公务员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的公务员队伍。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和机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防治腐败工作力度。强化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加强公务员年度绩效考核。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
健全规划编制机制,加快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达到规划全覆盖,不断提高规划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完善规划落实机制,建立科学的规划指标体系和实施评估制度,有序推进规划的实施。
一、全面完善规划体系
完善规划体系。突出总体规划对其他各类规划编制的指导和统领作用,不断完善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重点区域规划、重点项目规划构成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加强规划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与总体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健全规划编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编制组织机制和信息交流机制,明确规划编制中不同部门或组织的职能,加强规划编制相关部门的协调。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机制,认真听取本级人大、政协的意见,充分反映民意。积极组织各领域专家、社会知名人士、人民群众代表参与规划方案论证,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二、建立规划落实机制
强化规划落实。落实政府各部门责任,加快各部门实际工作职能与各类规划中任务的衔接。强化规划与相关建设计划、各类行动计划以及年度计划的协调、互补,注重远近结合,形成合力,有序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建立和完善评估机制,定期组织对规划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修订规划。建立多种渠道,加强规划方案的宣传和信息的公开,推动社会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与监督。
推进项目规划建设。根据各类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梳理 “十二五”时期全区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类建设项目,并作为重点工程项目优先考虑、加快推动建设,确保规划能够通过项目实施得到有效落实。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加强配合和协调,切实推动重大项目的组织实施。&
三、健全规划指标体系实施和评价制度
根据国家与上海市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要求,围绕我区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松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体系,推动规划的实施与评价,强化对各领域发展的引导、控制和约束。
文章作者:
文章出处:
文章浏览次数:
网站访问次数:
---国内教育网站---
中国基础教育网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信息网
上海教师教育网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学前教育网
上海市语言文字网
上海市职成教育在线
上海教育资源库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网
上海基础教育网
---区县教育网站---
徐汇教育信息网
黄浦教育信息网
卢湾教育信息网
静安教育信息网
长宁教育信息网
虹口教育信息网
闸北教育信息网
闵行教育信息网
杨浦教育信息网
青浦教育信息网
奉贤教育信息网
普陀教育信息网
宝山教育信息网
嘉定教育信息网
金山教育信息网
浦东教育信息网
崇明教育信息网
南汇教育信息网
松江教育信息网
---政府及主要媒体网站---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上海市松江四中&2008 版权所有 电话:021- Email:
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泗泾镇开江东路192弄11号
邮政编码:20160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轨道交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