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钊唱的新年打脸歌在哪里可以下载地址

【千里共良宵】《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小钊-
&来源:原创
&播音:小钊
&作者:As执念伤痛
2005次播放
主题:《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主持:小钊
“唱歌的人,都是靠什么活着的?”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回答。当我们习惯在巨星的演唱会现场挥舞荧光棒,在选秀节目中聆听歌手的悲惨身世,还有一些歌声,也许无缘到达你的耳朵,但那个唱歌的人,他不掉眼泪。
主题:《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主持:小钊
“唱歌的人,都是靠什么活着的?”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回答。当我们习惯在巨星的演唱会现场挥舞荧光棒,在选秀节目中聆听歌手的悲惨身世,还有一些歌声,也许无缘到达你的耳朵,但那个唱歌的人,他不掉眼泪。
00:00/1:59:55
赞该声音的人(21)
唱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作者/大冰 你我都明白,这从来就不是个公平的世界。 人们起点不同,路径不同,乃至遭遇不同,命运不同。 有人认命,有人顺命,有人抗命,有人玩儿命,希望和失望交错迭生,倏尔一生。 是啊,不是所有的忍耐都会苦尽甘来,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换来成功。 他人随随便便就能获得的,于你而言或许只是个梦。 可是谁说你无权做梦。 很多年前,我有几个音乐人朋友曾背着吉他、手鼓、冬不拉,一路唱游,深入西北腹地采风,路遇一老妪,歌喉吓人的漂亮。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秒杀后来的各种中国好声音。 他们贪恋天籁,土砖房子里借宿一晚,老妪烧土豆给他们吃,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连电灯也没有,大家围着柴火一首接一首地欢歌。老妪寡言,除了烧土豆就是唱歌给他们听,间隙,抚摸着他们的乐器不语,手是抖的。 老人独居,荒野上唱了一辈子的歌,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听众,一整个晚上,激动得无所适从。 次日午后,他们辞行,没走多远,背后追来满脸通红的老妪。 她孩子一样嚅嗫半晌,一句话方问出口:你们这些唱歌的人,都是靠什么活着的? 这个一生无缘踏出茫茫荒野的老人,鼓起全部的勇气发问。 她替已然年迈的自己问,替曾经年轻的自己问。 紧张的,疑惑的,胆怯的,仿佛问了一句多么大逆不道的话。 三五个汉子立在毒辣的日头底下,沉默不语,涕泪横流。 老人慌了,摆着手说:不哭不哭,好孩子……我不问了,不问了。 走出很远,几次回头,老妪树一样立在原地,越来越小的一个黑点,倏尔不见。 …… 他们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我又把这个故事讲给了许多歌手朋友听。 我问他们同一个问题:若当时当地在场的是你,你会如何去回答老人的那个问题。 “你们这些唱歌的人,都是靠什么活着的?”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回答。 个中有些在工体开过个唱、拥有百万歌迷,有些登上过音乐节主舞台、办过全国巡演,有些驻唱在夜场酒吧,有些打拼在小乐队中,还有一些卖唱在地下通道里。 我最后一次问这个问题时,得到的回答最特殊。 (一) 临沧,滇西南的小城,位于北回归线,此地亚热带气候,盛产茶叶、橡胶、甘蔗。 最后一个回答我那个问题的兄弟出生在那里。 他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给他取名时并未引经据典,只是随口起了一个最常见的名字: 阿明。 短暂的童年里,阿明是个不怎么被父母疼爱的小孩。 没办法,世道艰辛,家境困难到对阿明无力抚养,一岁时他刚断奶,便被寄养到了外婆家。 外公外婆对阿明疼爱有加,某种意义上,几乎代替了爸爸妈妈。 阿明在外婆家长到7岁,才回到自家村寨上小学。 刚念了一个学期的书,家破了。 父亲嗜赌成性,输光了微薄的家产,母亲以死相挟,父亲死不悔改,家就这么散了。 阿明只上了半年小学便辍学了,他甚至没来得及背熟拼音字母表,便被母亲再次送回了外婆家。 外公外婆已年迈,多恙,繁重的体力活儿干不了,仰仗着两个舅舅田间地头操持,一家人勉强谋一个温饱。 屋漏偏遭连夜雨,两个无知的舅舅穷极生胆铤而走险,犯了抢劫罪,锒铛入狱。 照料外公外婆的义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阿明身上,他当时刚刚高过桌子。 家里最重要的财产是一头牛、一只猪和十来只鸡鸭。 每天早上七八点钟阿明起床,早饭后他会把牛赶到很远的山坡上去放,牛在山坡上四处觅草吃的时候,阿明钻到潮湿的山坳里寻找喂猪的野草。 家里养的鸡鸭不能吃,蛋也不能吃,要用来换油盐钱,阿明心疼外公外婆没肉吃,常常在打完猪草后跑到梯田里套水鸟。 套水鸟不麻烦,将马尾拴在木棍上制成一个小陷阱,放在水鸟经常出没的地方,待君入套即可。麻烦的是设置机关和寻找水鸟经常出没的路线,这常会耗去大半天的时间,阿明往往直到天黑后才返家,常被外婆责骂,骂完了,外婆抱着他,一动不动的。 水鸟肉少,煺毛开膛后,能吃的不过是两根翅膀两只鸟腿,筷子夹来夹去,从外公外婆的碗里夹到阿明的碗里,又被夹回去。 昏黄的灯光下,三口人推来让去,不怎么说话。 家境很多年里都没有得到改善,阿明也再没回到学校,放牛、喂猪、打水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一年一年长高,憨憨的,懵懵懂懂的。 山谷寂静,虫鸣鸟鸣,阿明没有玩伴,早早学会了自己和自己说话。 他自己给自己唱歌听。瞎哼哼,很多民间小调无师自通,越唱越大声。 野地无人,牛静静地吃草,是唯一的听众,阿明七唱八唱,唱出了一副好嗓子。 15岁时,阿明基本有了一米七的身高,他和外公外婆去帮寨子里一户农家插秧。傍晚收工时,第一次拿到了五元的工钱,旁人发给他的是成年人的工钱,不再把他当个孩子了。 他高兴之余,猛然意识到:终于长大了。 意识到这一点的还有赌鬼父亲,他来探望阿明,嘴里喊“儿子”,眼里看的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劳动力。一番软磨硬泡后,阿明从外公外婆家被拽回了父亲的家。 他身量虽高,心智却小,进门后看着凋敝的四壁,破旧不堪的家具,心中一片迷茫,不知是该悲还是该喜。趴在地上写作业的弟弟抬起头来,陌生的兄弟俩盯着对方,沉默无语。 弟弟走过来,手伸进他衣服口袋里掏吃的东西,阿明傻站着,任凭他掏 傍晚,一个灰头土脸的青年走进家里,是刚刚从工地下班回来的哥哥。 哥哥不用正眼看他,喊了一声他的名字,就再没什么话了,阿明使劲儿回忆,他吓了一跳,哥哥的名字为何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和外公外婆家不同,没人往他碗里夹菜,筷子伸得稍慢一点儿,菜盘子就见了底。阿明想到自己离开后外公外婆再没水鸟肉吃,心里狠狠被揉搓了一下。 席间,父亲一直和哥哥探讨着阿明工作的问题,他们不避讳,也不在乎阿明是否有选择的权利,理念朴素得很:你是这家的人,你既已长大,挣钱养家就是天经地义。 几天后,父亲和哥哥开始带着阿明到建筑工地干零活儿,搬砖筛沙不需要什么技术,只需要体力,阿明小,还没学会如何偷工省力,他肯下力气,工资从一天5元涨到了15元,一干就是半年,手上一层茧。 2000年元旦的夜里,建筑工地赶工,加班加点,阿明站在脚手架间迎来了新千年。 哥哥和一群工友走过来,把嘴上叼着的烟摘下来递给他,说:过节了,新世纪了呢…… 阿明只上过半年小学,并不明白什么叫作新世纪。 远处有礼花,有炸开的鞭炮在一明一暗,建筑工地上噪音大,远处的声音听不见。阿明忽然兴奋了起来,他说:……过节了,我给你们唱个歌吧。 工友们奇怪地看着他,没人搭腔,哥哥哂笑了一下,越过他,走开了。 阿明看着他们的背影,张嘴唱了一句,水泥车轰隆隆地响,迅速把他的声音吞没了。 他抬手,吞下一口烟,然后呛得扶不住手推车。 阿明15岁,第一次抽烟。 (二) 15岁到17岁,阿明在建筑工地里从零工干到泥水匠。 一天,父亲说远处有一个工程给的工价很高,每天可以拿25~30元的工钱。父亲说阿明你去吧,好好干。他帮阿明打包了行李,把他托付给工友,送他坐上汽车。 车开了整整两天后,停在了一个酷热无比的地方。 缅甸。 阿明他们所在的工地位于缅甸东北部的一个地区,此地闻名于世 人们叫它“金三角”。 这片地区被缅甸最大的反政府武装佤邦所控制,毗邻的还有掸邦和果敢。 阿明第一次出远门,去的不是繁华的都市,而是比家乡还要贫穷落后的地方。 佤邦的城镇不大,每过几个路口就会有一家小赌场,不管白天黑夜,赌场周围都会有一些站街的缅甸妇女,吆喝着过往的男人,她们喊:10元一次。 其中有人拽住阿明的胳膊喊:……5元也行。 刚到缅甸的时候,工头便告诫:佤邦的法律和中国的不一样,千万不能偷盗,此地约定俗成的规矩是小偷要么被囚禁一辈子,要么被就地击毙! 阿明一直以为这是危言耸听,直到后来,一个工友因为欠了小卖部两条烟钱没能偿还,被当地武装分子荷枪实弹地抓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工头说,这次的工程是给佤邦政府修建一座军校,配套建筑包括宿舍、球场、食堂、教室、浴室、枪械库以及地牢。 军校的修建地址远在离小镇十多公里的深山,在小镇里停留了三天后,阿明挤在拖拉机上去往那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时逢春季,路途中不时会看到一些莫名鲜艳的花朵,红色、紫色、白色的花朵成群成片地镶嵌在深山之中,阿明忍不住伸手去摸,同车的人说,漂亮吧……罂粟花。 一阵风吹过,花香瞬间弥漫了整个山谷,阿明缩回手,屏着呼吸,心里打鼓一样地怦怦跳,他在家乡见过很多吸食毒品的人,没一个人有好下场。 同车的人都笑他,他们都以为这个年轻人已经二十多岁了,没人知道他还未满18岁。 搭完简易工棚后,紧锣密鼓的工程开始了。 缅甸酷热,下同样的力,比在国内时出的汗要多得多,人容易口渴,也容易饿,每天收工前的一两个小时是最难熬的,胃空的时候会自己消化自己,抽搐着痛。 一天收工吃晚饭时,阿明发现桌子上多了一道野菜,好多工友都没见过这道野菜,不愿意下筷子。其中一个年长的工友带头夹了一筷子放到嘴里说:这不就是罂粟苗嘛! 看他吃得满不在乎,阿明也试探性地夹了一点儿放到嘴里轻轻咀嚼,发现味道还不错。 年长的工友说:吃吧没事。他比画着说:等长到这么高的时候,就不能吃了,有毒性了,会上瘾的。 阿明嚼着罂粟苗,心里不解,明明幼苗时是没毒的,为什么长大后却会那么害人呢? 佤邦的夏天是最难熬的,强烈的紫外线夹杂着原始森林的水蒸气笼罩着谷地,闷热得想让人撕下一层皮。 汗水浸透的衣服磨得身上煞痛,众人都脱光了衣服干活儿,到晚上冲凉时,个个后背刺痛难耐,这才发现背上的皮肤已被大块晒伤,这真是件怪事,阳光明明是从树叶间隙投射下来的,居然还这么毒辣。 睡觉前,大家互相咒骂着帮对方撕去烧伤的皮肤,接下来的好多个晚上,每个人都只能趴着或侧着睡觉,半夜忽然听到一声怪叫,指定是某人睡梦中翻身,碰着背部了。 刚修建完军校的地基,著名的缅甸雨季便像个喷嚏一样不期而至。 这里的雨风格诡异,一会儿一场暴雨,一会儿又艳阳高照,颠三倒四,变脸一样。 在阿明的记忆里,雨季无比的漫长,因为没有事情做。 下雨时无法施工,工友们都聚在工棚里喝酒打扑克或赌博,阿明没钱赌博,更不喜欢在汗臭味里听
Ta的其它声音
听上瘾,听过瘾
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听培训,想听啥都有!@小钊&《新年》&@中国之声&千里共良宵日节目部分文字整理
#千里共良宵#今晚的话题是《新年》,在新的一年当中,你又有着怎样的愿望呢?…
【节目歌单及文章】
背景音乐:《彩云之南》林海
背景音乐:《True
Love》(Instrumental)
(日剧《爱情白皮书》配乐)
第一首:《夜的第七章》周杰伦
第二首:《明天,你好》牛奶咖啡
第三首:《许愿》古巨基&梁咏琪
第四首:《一千零一个愿望》
第五首:《时光》许巍
第六首:《我要的世界+恋爱疯》萧亚轩
第七首:《许个愿吧》川子
第八首:《Happy New
Year》与非门
第九首:《美丽》柯以敏
文章一:《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文章二:《新年快乐!维也纳》文/月羊春晓
【开场白】
午夜时分,欢迎共赴我们的心灵之约,在2014的元旦节刚刚过去的此刻,向所有电波另一头的听众道一声:新年好!此时正是2014年1月2号的凌晨,元旦节刚刚过去,今天也是小钊在中国之声的电波当中,向你发出2014年的第一声问候,不知道刚刚过去的元旦,你的心情如何?和什么人在一起,过得又怎么样呢?
今晚,千里共良宵的话题非常的简单,两个字:新年。每到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总忍不住展望未来,或者像今天中国之声所有的同事们一样,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新一年的工作做好铺排,进行着每天如一的忙碌,即便是在这样的一个节假日。
而当新年的时候,你的心中会被什么样的情绪填满?我相信,有一种希望是会随着这样的时间而到来的,就像我们在年末的时候喜欢总结,在新年来临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展望,今天的话题是:新年,如果在2014,你有什么想要实现的愿望的话,不妨参与今晚的直播互动,把你的愿望写下来,通过微信,或者是微博,发送到我们的节目互动平台,和全国的听友一道分享。欢迎大家留言到小钊的个人新浪微博,或者是我的腾讯微信公众账号,这两个账号都是——小钊,大小的小,李大钊的钊。
今晚的话题是《新年》,在新的一年当中,你又有着怎样的愿望呢?
文章一《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1999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
今天的节目话题是——新年,不知道在新的一年当中,你有怎样的愿望?其实回想起来,很多时候在一年伊始,总是有一些文字有一些情绪有一些人有一些事会非常容易打动我。于是在今晚的千里当中,我和大家分享一篇有一点历史的新年贺词,这是刊载在1999年的《南方周末》新年第一天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多年之后,看到这个文字,依然会让我心中升起温暖。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By 小钊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这是我们与你见面的第777次,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这是冬天里平常的一天,北方的树叶已经落尽,南方的树叶还留在枝上,人们在大街上懒洋洋地走着,或者急匆匆地跑着,每个都握紧自己的心事。
本世纪最后的日历正在一页页撕去,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象,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离开凌虚空蹈的乌托邦的险境,认清了虚伪和欺骗。尽管,“真实”有时让人难堪,但直面真实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实的人群是坚强的人群。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是新年的第一天,就像平常一样,我们与你再次见面,为逝去的一年而感怀,为新来的一年而准备,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有一种力量,正在你的指尖悄悄流动;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里轻轻放出。在这个时刻,我们无言以对,惟有祝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让往前走的继续走,让幸福的人儿更幸福。而我们,在不停为你加油。
我们不停为你加,因为你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因为你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看着你举起锄头,我们看着你舞动镰刀,我们看着你挥汗如雨,我们看着你谷满粮仓吗,我们看着你流离失所,我们看着你痛哭流涕,我们看着你中流击水,我们看着你重建家园,我们看着你无奈下岗,我们看着你咬紧牙关,我们看着你风雨度过,我们看着你笑逐开…我们看着你,我们不停为你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所以,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新年的第一天,我们要向你、向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声,“新年好”!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
因为有你,才有我们。
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是精神抖擞,因为我们爱得深沉;为什么我们总在不断寻求,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爱这个国家,还有她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正直,他们懂得互相关怀。
祝愿阳光,打在所有人的脸上!
文章二《新年快乐!维也纳》
文/月羊春晓
我们决定,要在除夕夜之前,到达维也纳,享受一下在维也纳过新年的快乐。
首先是订机票。我们下决心成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欧洲掀起了一阵廉价机票风暴。以德国之翼航空公司为首的一批航空公司,定期推出起价仅有19欧元的廉价机票,从科隆起飞,目的地涵盖了几乎整个欧洲,近到慕尼黑,远到希腊、土耳其。
要知道,由我的住所到科隆火车站的出租车费是10欧元,行程只有5公里。所以,此类航空公司的广告用语是:“您飞往罗马的出租车只要19欧元。”
当然,这只是商业上的炒作行为。事实上,各航空公司虽然提供此类廉价机票,但是数量有限,而且需要提前很长时间(一般是一两个月)预订。由于供小于求,实际上很多人根本订不到如此便宜的机票,可还是有人愿意到此类航空公司订票碰碰运气,而我就是属于这一类人。
自从决定飞往维也纳,我们就每天盯着网上的消息,看看哪天会有廉价机票。终于有一天,我们订到了由科隆飞往维也纳的廉价机票,每人29欧元。可是,我们没能订到同一家公司的返程廉价机票,最后只好选择了柏林航空公司的回程票,每人79欧元。
欧洲的航空票价在我看来应该是市场状况的真实反映,此段航线的正常票价根据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航空公司大约需要200—600欧元,如此比较起来,我们的往返机票加在一起的花费还不足普通机票的单程票价,还是可以“没事儿偷着乐”的。&
接下来考虑的就是我们在维也纳的住宿了,虽然我们已经预计到元旦前后由于有闻名遐迩的新年音乐会,应该是维也纳的旅游旺季,但没有想到的是,维也纳的新年竟会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尽管我们从10月中旬,就开始预订酒店,但新年这两天的房间已经很难订到了,尤其是物美价廉的,这使我们备受打击。
我们在网上搜寻了两天,才咬紧牙关在一个三星级酒店预定了一个房间,12月31号到1月3号这3天的费用是386欧元,这绝对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底线了。这个数字不能被3整除的原因是:酒店在除夕夜,为入住酒店的客人准备了一个小型的欢迎新年聚会,人均13欧元,相当于一份酒店自助早餐的费用,非常的合理,不是吗?所以,我们新年夜的住宿费用为 146欧元,高于后两天的每天120欧元。&
在热盼启程的日子里,我们研究了需要与维也纳亲密接触的景点还有具体的行程。
2003年12月31日凌晨,可能连老天都害怕我们睡过头耽误行程,特意安排了一个在国内的老友在德国时间早上4点就给我们打电话。这位老兄已经很久没和我们联系了,本来他想在 2003年的最后一天问候我们一下,可是时差没有算对,于是阴差阳错地给我们叫了早。
可惜,时间太紧,不能多聊,否则6点30起飞的飞机就要延误了。匆忙收拾一下,我们就赶往科隆一波恩机场了。此类廉价航班,如果因为天气或其他原因取消,乘客是不会得到任何补偿的,而且连已经支付的机票钱也很有可能无法收回,这深刻体现了市场经济要效益就得承担风险的真理。所以,直到飞机准时起飞,入了云端,我们两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刚想补充一下睡眠,空中小姐开始提供早餐了。虽然很早起床,此刻并不很饿,但还是每人要了一杯咖啡和一小块蛋糕。空中小姐十分友好地跟我们说了一句德语,由于没有听清,她就再重复了一遍。她以为我们不懂德语,就用标准的英语跟我们又说了一遍:“Youhavetopay(你们得付钱)。”
原来,这廉价航班上的饮食是要另行收费的,这还真算是件新鲜事。这顿早餐的费用是6欧元。后来,看到杂志上有一幅漫画:空中小姐拿着氧气罩友好地问一位乘客:“现在飞机遇到危险,您需要氧气罩吗?费用是…”而漫画的题目是——《廉价航班有感》。&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在维也纳机场降落。也许,是天上下着绵绵细雨的缘故,气温并不想我们想像的那样寒冷。因为德国科隆的冬天也经常下雨,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冬天太阳高照,气温反而会更低,还不如下点儿雨来得舒服。&
从机场到维也纳市内,大约20公里。这可难不住我们,因为我们早已了解到,维也纳有专供旅游人士使用的“维也纳卡”,实际上就是一种公交车票,72小时内有效,每张16.9欧元,可以乘坐所有的维也纳市区公交车,包括由机场到市区的大巴士,既经济又环保。&
我们入住的酒店名字,有点像意大利语。虽说是三星级酒店,但是就其设施而言,远没有我们国内的三星级酒店豪华气派。好在它其所处的位置很不错,就在市中心,交通方便,这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酒店总合只有一位服务小姐,非常能干,至少可以讲英、法、德、意4种语言。而奥地利作为东欧、西欧和南欧的重要交通枢纽,非常需要这种拥有多种语言才能的人。
办理好入住手续之后,她先提醒我们别忘了酒店举行的新年小聚会,另外还热情地向我们推荐了当天晚上将在维也纳举行的几场新年音乐会,并将相应的宣传资料分发给我们。如果我们愿意去欣赏,可以在酒店直接订票。真不愧是“音乐之都”,从你入住酒店开始就让你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们来维也纳,主要目的就是来品味当地的音乐,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几经衡量,我们选择了在库尔沙龙举行的新年音乐会。晚上19点30分开始,票价为每人55欧元。
放下行李,我们就迫不可待地奔出了酒店的大门,多么希望早一点走上维也纳的街道,闻一闻多瑙河的气息。在维也纳的时间有限,我们的匆匆脚步,只能带我们浮光掠影地拜访一下维也纳的经典景色。
虽然酒店地处并不偏僻,可能是因为下着小雨的缘故,街上的行人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多。乘上地铁,我们直奔市中心的斯特凡教堂。要不是因为这座教堂地处市中心,而且距离我们要去的霍夫堡皇宫很近,我们肯定不会去光顾这个景点。
要知道我们可是从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哥特式教堂的科隆市来到维也纳的,对科隆大教堂从心驰神往到现在的熟视无睹,已使此类教堂对我们丧失了吸引力。
出了地铁站,就看到了维也纳的这座哥特式大教堂,这点倒是和科隆大教堂非常的相像,都地处交通便利的商业街。它也有两座高高的尖塔,简直就像是科隆大教堂的双胞胎兄弟。正是因为有了科隆大教堂,这座教堂虽然如此的宏伟壮观,但是也只能排在第一之后了。&
由大教堂到霍夫堡皇宫的路是一段没多远的步行商业街,我们一边浏览着橱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一边观赏着经过装饰的洋溢着新年气氛的街景。不得不承认,维也纳的商业街两旁的建筑非常美,不愧为当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居住过的地方,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讲法,这里也是“皇城根儿”。&
由于我们只是信步朝着霍夫堡皇宫的方向前进,结果我们最先到达的并不是皇宫的正门,而是东南面的围墙。在这里我突然闻到了马厩——不,严格地说应该是马粪的味道,这令我们想到了皇宫附近的举世闻名的西班牙宫廷骑术学校。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经常都会有以他们表演的马术作为乐曲的背景画面,十分优雅。既然有此偶遇,我们就非常想亲眼看看那些具有灵气的利皮昌内尔骏马以及它们的表演。
可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在售票处的广告上看到表演只在每年的2—6月以及8—10月举行,新年期间一概不开放。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想啊,非常的想看,哪怕能看一眼马厩里的骏马也好。于是,围着马术学校转了半天,结果连马的影子也没见着,实在是可惜了。只好暗自下决心:如果有机会再来维也纳,一定要选对季节看看马术表演。在骑术学校门前的约瑟夫广场上,伫立着1806年建造的骑着高头大马的约瑟夫二世皇帝的铜像。我开玩笑地告诉妻子,这位像是骑术学校的校长。&
在骑术学校的正对面,是古老的奥古斯丁教堂,既不宏伟高大,从外表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特别,但它自18世纪以来一直是奥地利的宫廷教堂,皇家的婚丧嫁娶各类大事都在这里举行。这里举办的最令人瞩目的婚礼是拿破仑和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丝的婚礼,尽管这位皇帝由于公务没能出席自己的婚礼。另外,我们所熟知的茜茜公主的婚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教堂内部由柱子分为三个廊,呈明显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顶部悬挂着华丽的吊灯,虽然没有点燃,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其照亮教堂内部时的耀眼光辉。只有少数几位游客参观的奥古斯丁教堂与其他旅游景点的教堂,相比之后觉得,这里显得更加的庄严更加的幽静。
在教堂入口右侧有一座汉白玉雕刻的墓穴,里面珍藏着54个小罐子,罐子里珍藏的竟然是哈布斯堡皇亲们的心脏!哈布斯堡王朝的葬礼非常的奇特,一具尸体要分三处埋葬,而心脏存放在奥古斯丁教堂,其他内脏放在斯特凡教堂,尸骨则埋葬于皇家墓穴。这对我们中国人来讲,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
走出奥古斯丁教堂,J顷皇宫城墙向北几十步就是霍夫堡皇宫的正门。这座富丽堂皇的大门据说是弗兰茨一世皇帝下令、彼得·诺比勒设计、由奥地利士兵们动手建造的,纵深很长,大约有20米,和我们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有异曲同工之妙。涉足气派非凡的英雄广场,顿感豁然开朗。
这个广场有两三个足球场大小,是一个大草坪。广场的一端是雄伟气派的弧形新霍夫堡,另一端是供市民和游客漫步的人民公园。广场中央有两座气字轩昂的铜像,让我们这些远来的客人也结识了在奥地利历史上战功显赫的欧根亲王和卡尔大公爵。路边停着一些观光马车,装饰得非常的豪华漂亮。可惜,这个时候雨越下越大,气温也越来越低,多多少少打击了我们在此地逗留的兴致。于是,“饥寒交迫”的我们,决定尽快找一家餐馆进餐,填饱肚子。&
走出霍夫堡皇宫正门,左侧就有一家咖啡馆,已经有人在排队等座位了,看来生意很好,于是我们也急速加入了这支队伍。好在队伍不长,几分钟后我们便如愿坐到了餐桌旁。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此时此刻,填饱肚皮已经变得非常的浅薄了,享受一杯香浓美味的咖啡,似乎更合我们这些急切体验维也纳新年生活的游客的胃口。
我刚到德国学习时就了解到,自19世纪开始,在维也纳生活的艺术家、思想家、音乐家便都喜欢到咖啡馆小坐。一方面可以在这里找到谈话的对象,“谈笑有鸿儒”,另一方面可以享受这里温暖舒适的氛围。正是在这些人的引领下,才使得喝咖啡在维也纳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与艺术的象征,所以在维也纳咖啡馆里有这样一句名言: “咖啡馆里,不只是一杯咖啡。”
享受完午餐,侍者为我们端上咖啡。一个银色的盘子,盘子中有两杯咖啡,杯上各横着一只小茶匙,另外还有两杯清水和两块小饼干,看上去十分的精致。我们一边愉快地品尝着维也纳咖啡,一边商量着下午的行程——最主要的目的地是维也纳中央陵园。
可能有人要奇怪了:“我们为什么要专程跑到陵园去参观呢?”也有人说:“阴森森的墓地,有什么可看的?”而这样的问题,其实只有我们东方人才会有,我想,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我们中国人认为墓地是偏僻的所在,“敬鬼神而远之”,而西方国家的人们将墓地作为其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把墓地修得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好像人间天堂一样,并并美其名曰:“墓地文化”。既然中央陵园也是维也纳的重要景点之一,我们自然要入乡随俗前去拜谒了。&
虽然名为中央,但实际上却没有处于市中心,而在维也纳东南方向十几公里以外,由霍夫堡皇宫乘地铁要转两次车才到。在第二次转车时,因为搞不清应该朝哪个方向乘车,便向身旁的一对老夫妻打听,两位老人非常和蔼地告诉我们,眼看就要进站的那辆车就是去中央陵园的,他们和我们同路,到时会告诉我们在哪里下车。
上车之后,他们就坐在我们前面的座椅上,过了10分钟左右,他们告诉我们,下站就到中央陵园的正门了,可以准备下车了。接着,老人拿出两块卡通造型的巧克力送给我们作为礼物,祝我们新年快乐。惊喜之余,我们真诚地向他们表达了我们的谢意,并回祝他们新年快乐。在我们的眼里,在我们的心里,这对老夫妻就像维也纳的臂膀,把我们拥进了她热情、友好、真诚又喜悦的怀抱。这一幕,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迎着霏霏细雨走进中央陵园的大门,柏油路面被小雨冲刷得十分洁净,道路两旁是如茵的草坪和成行的树木,远远望见道路的尽头是一个有穹顶的白色建筑,那是用来祭奠死者的教堂。这样的环境,让我觉得将此地的名称译为“中央陵园”应该比译为中央墓地更恰当。&
中央陵园始建于1874年,当时并不为维也纳市民所欢迎,很少有人愿意死后埋葬在这里。为了改善这一状况,设计者提出“使其成为名人陵园才能吸引民众使用这块墓地”。而这个方案,收效并不显著, 因为根本就没有名人愿意在这里下葬。直到1881年,政府规定“著名人士必须将自己的墓‘贡献’给中央陵园”,才使得这里逐渐成为了维也纳人首选的墓地。
目前在中央陵园下葬的人数已超过200万,比维也纳市区现有人口还要多一倍。除了普通百姓的墓地外,已经有大约五百多位名人在这里的名人墓地32A下葬,其中有政治家、音乐家、作家、演员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毫不夸张地说,阅读这里的“墓志铭”就基本上可以了解到百多年来维也纳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以及变迁。
我们对于维也纳的历史并不十分了解,但是对于维也纳音乐的无比喜爱使我们爱屋及乌地热爱着维也纳,热爱着那些创作了诸多美妙旋律的大师们。听说他们中的许多人就埋葬在这中央陵园,想到我们马上就能站在这些伟大的音乐家的面前,哪怕只是在墓前拜祭,也足以令我们心潮澎湃了。&
最先跃入眼帘的是贝多芬的墓。令我们惊诧的是,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墓碑竟然如此的朴素。墓碑高3米多,占地不过4平方米,白色为主基调,碑上雕刻着金色的蝴蝶和竖琴,基座上写着贝多芬的大名,环绕墓碑的围栏四周是一束束鲜花。我们身后又走来两位亚裔面孔的游客,手捧鲜花,在贝多芬墓碑前注目良久,然后虔诚地向大师献上鲜花。相形之下,我们似乎缺少了一些拜谒先贤的诚意。&
转过身来才发现,贝多芬墓碑前是一个面积不大的三角形小广场,贝多芬墓只占据了其中的一角。广场上另外还有两座墓碑,中央伫立着的是莫扎特的墓碑,另外一个角落里是舒伯特的墓碑,他们的墓碑前也摆满了鲜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四位杰出代表竟然有三位巨匠都葬在了这里,怎么不令人艳羡维也纳人的幸运呢?&
提到维也纳的音乐就不能不提到约翰·施特劳斯父子,他们用那美妙的“3/4拍”在维也纳音乐史上写下了最动人的一笔。他们创作的乐曲一直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主要的演出曲目,尤其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不仅在维也纳家喻户晓,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甚至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既然他们为维也纳音乐做出了如此杰出的贡献,在中央陵园名人墓地中理所当然地要为他们留下一个应有的位置。
其实舒伯特墓碑的旁边就是小约翰·施特劳斯和其生前好友、另外一位著名音乐家勃拉姆斯的墓碑。据说勃拉姆斯生前听了《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后曾经叹息道:“多么美妙的旋律啊,可惜不是由我写成的!”
因为特别喜爱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所以我们特意在他的墓前留影以为纪念。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墓地就在他儿子的墓地旁,墓碑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制成。遥想当年,如此多的音乐家齐聚维也纳,写下了一篇篇华美的乐章,人们享受的该是怎样的一场奢华的音乐盛宴啊!如今他们又彼此为邻,共眠于此,他们的灵魂想必在天国仍在继续他们关于音乐的切磋与争论 DE?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我们由衷地感喟:“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呀!”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实在是名副其实。&
仅仅凭吊了几处音乐家的陵墓,天色就已经不早,
因为惦念着晚上的新年聚会和音乐会,我们便折回身向陵园的大门走去。这时我们忽然发现,陵园门口有一辆大公共汽车,一打听才知道,这是陵园内的公交车,车费0.5欧元,可以带游客绕园一周,时间大概要20分钟。
算了一下时间,我们便付费上车,车子就带着我们两位乘客在墓地内按照既定路线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遍中央陵园。我们看到了“二战”时期苏军阵亡将士墓地、惨遭法西斯主义者戕害的犹太人墓地等,还看到有的墓碑上写着中文,估计是移居奥地利的华侨墓地。当车子驶回陵园正门的时候,我们向司机道谢下车,向中央陵园轻轻地道了一声:珍重!
酒店的新年欢聚会,18点30分开始。我们下楼时,酒店经理和两位服务小姐已在聚会厅盛装迎接宾客了。聚会厅内灯光柔和,温馨浪漫。酒店准备了以西式小吃为主的自助餐,虽然不如我们的中华小吃可口,但就这些小吃的品种和质量来看,亦可见酒店的良苦用心了。酒店还提供香槟、红酒、啤酒、果汁、咖啡、茶等各种饮料,安排得十分周到,确实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可能因为是除夕夜,客人各自的安排比较多,虽然酒店提供了如此优越的聚会条件,可来的客人并不是很多,算上我们大约有个几个人吧。大家一见面就互致新年问候。一聊天才知道,这个几个人里有英国来的,有澳大利亚来的,有从德国来的,还有我们这两个中国来的。其中一对来自澳大利亚的老夫妇是赶在新年之际来欧洲“祭祖寻根”的。真是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在欧洲,德语国家的人们基本能讲一些英语,而拉丁语国家的人们基本不讲英语,但是能够粗通法语,所以,在欧洲旅行只会说英语,是远远不够的。&
在聚会上我们了解到,晚上在维也纳的街头会有直至午夜的街头音乐会,市民与世界各地来的游客则会彻夜狂欢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这些人也是各有去处,都说要好好庆祝一番。由于我们预定的19点30分的音乐会需要到现场才能取票,为了能争取到位置好些的座位,我们向各位刚结识的朋友们道声珍重后便匆匆告别了这个小型的新年聚会。&
具有意大利建筑风格的库尔沙龙与小约翰·施特劳斯的金色塑像同在维也纳城市公园里。库尔沙龙始建于1867年,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生前十分喜爱的演出场所。&
我们到达库尔沙龙时,演出大厅里已经人满为患。大厅不如想像的大,却被屋顶的吊灯和舞台灯光照耀得金璧辉煌。大概是新年夜的缘故吧,来的观众出奇地多,让组织者有点儿措手不及,会场显得有些忙乱。观众肤色不同,语言各异。从我们能听懂一些的语言看,在我们周围落座的观众可能来自南美、意大利、法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令我们领略了音乐真是国际通用的语言。&
演出厅的座椅不像礼堂里的那样一排排地布局,而是呈凹形围在舞台前方。舞台也不如想像的大,大约只能容下十来个演员。看来这个“新年音乐会”比我们每年都要在电视里收看的、在金色大厅举办的那一个无论是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要逊色不少,但是用55欧元的票价来看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也确实是有点儿异想天开了。虽然天气很冷,但是观众的热情却使我们感到演出现场有点儿燥热,尤其是在音乐会没有准时开始的情况下。&
正不耐烦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由10位演奏员组成的迷你交响乐队登场了。说来也怪,他们一登场,大家就很自觉地沉寂了下来,安静地等待演出开始,欧洲人听音乐会的习惯真好!待演奏者们就座之后,灯光渐暗,没有任何人报幕,就用一段欢快的乐曲揭开了演出的序幕。
我虽然很喜爱维也纳的音乐,但是具体曲目却还不能够如数家珍,就一般常识而言,我知道这支乐曲一定是有迎宾意义的。一曲奏罢,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会场的气氛顿时比刚才好了很多,我想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吧!
乐曲结束之后,这支乐队的“头儿”——第一小提琴手兼指挥站起来用多种语言向大家祝福新年,感谢大家的光临并且简单介绍了一下即将演奏的曲目,无一例外全部是施特劳斯家族的作品。他讲完话以后,音乐会正式开始。轻松的“波尔卡”、优美的“圆舞曲”、华丽的“歌剧选段”,可以说每一首都是经典,每一曲都动人心魄。在每两段乐曲之间,第一小提琴手都会给大家简单简介下一首曲目。演奏圆舞曲时,还有两位舞蹈演员伴着音乐起舞,给人以曼妙的享受。有如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新年音乐会一样,高潮总是出现在结尾部分。
当《拉特茨基进行曲》和《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奏响的时候,被音乐陶醉了的观众已经不能满足于“听”和“看”,纷纷随着音乐和舞蹈演员一起翩翩起舞,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深深地沉醉于音乐之中。&
美好的时光总是转瞬即逝,在观众的掌声呼吁下,乐队又加演了3支乐曲,将近3个小时的音乐会还是落下了帷幕。&
十点半,已经是平日入睡的时候了,但我们仍然十分兴奋,没有一点儿倦意。想起人们说起的街头音乐会,觉得那里一定会有很多特别的东西,便决定继续追寻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虽然时间很晚了,但是公交车仍然非常的方便,只用了十几分钟就把我们送到了街头音乐会的起点——维也纳市政厅。&
出了地铁站,发现天上下起了小雪,给即将到来的新年又增加了新的色彩。顺着大街追随着音乐声一路走去,街上的灯光越来越亮,庆祝新年的人群也越来越多,隆冬的寒冷完全被人们迎接新年的快乐;中散了。维也纳市政厅前的广场上,简直“挤”不动——街头音乐会已经开始了。大约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人们在演奏各种风格的音乐——摇滚、古典、蓝调、流行应有尽有。舞台之间的街道上是卖纪念品和西式小吃的摊点儿,那样的情形跟我小时候逛庙会似乎没有什么两样,就当我们在逛“洋”庙会吧!
要说我们在德国已经生活了两年多,对欧洲的小吃(主要是德国的)其实并不陌生,印象中他们的小吃除了烤香肠、炸土豆条儿、爆米花以外也就没什么花样儿了,可不像我们庙会上的小吃品种繁多,味道鲜美。但是,我们在维也纳市政厅广场前的一个小摊儿上竟然有了惊人的发现——奥地利人也吃“炸油饼儿”!
于是,我们赶快上前买两个,每个2.5欧元。这一定也是维也纳人的名小吃,因为很多人在排队。拿到奥地利“炸油饼儿”一尝,味道还真不错,除了里面有一小块儿熏肉馅儿之外,并没有西方传统饮食中的黄油、奶酪之类的味道,面点味道很纯正。我们三下五除二地就把它干掉了。&
离街头音乐会起点稍远一点的地方,人少了一些,才得机会回头看一眼维也纳市政厅。这是一座很气派的建筑,高高的几座尖塔直冲云霄。透过彩窗可以看到市政厅内部和外部一样灯火辉煌,透着喜气。于是,我赶快拿出新买的数码相机,“咔嚓”一声留了个影。&
沿着大街继续前行,进入了维也纳的老市区。欧洲城市和我国的城市一样,过去没有这么多人口,城市规模也就没有现在大,人们大多住在城里,就像北京的皇城根一样,天津的老城也是这样。现在欧洲的这些老城虽然还保留着其过去的风格,但基本上已经变成了城市的商业中心,再没有那么多居民愿意住在里面了。当然,除夕夜情况特殊,此时仍人声鼎沸。一个舞台上,歌手卖力地歌唱着,台下的观众随着节奏也一起律动,当然这种摇滚音乐的拥趸主要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另一个舞台上,一曲奏罢,主持人领出一个卡通人物,听了主持人的介绍,才搞清他是新年夜的抽奖嘉宾,将把幸运降临到某一位幸运的观众头上。&
时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指向了12点,而街头音乐会才刚刚接近高潮,人群开始骚动起来。我们正置身在一个小广场上,广场前方是一个有大屏幕的舞台。歌手唱罢,主持人出来讲话,他指着广场中央的一个时钟说:“现在还有半分钟就要到12点啦,让我们大家一起倒计时:10、9、8、7…加入倒数的人声越来越大,直到“ 3、2、1——新年到了!”
而就在此刻,维也纳新年最震撼我们的事情发生了:整个维也纳上空突然响起了那不朽的乐章一一《蓝色多瑙河》,所有的街头像是整齐划一的舞台,全都在演奏、播放这支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这动人的旋律取代了新年到来的钟声,向人们通报一一新的一年开始了!人群沸腾了,欢呼的、跳跃的、和着优美的旋律翩翩起舞的…事先准备好的香槟酒一瓶瓶喷出了泡沫,相识的、不相识的朋友激动地碰杯、拥抱,互祝新年快乐,青年的情侣们在长街上热烈地拥吻…
而我们两个真的被震住了,好久都回不过神来。10秒钟过后,我们终于醒过味儿来,原来如此一一音乐之都用音乐来迎接新年,而音乐之都的人们则用“圆舞”来欢庆新年的到来!我们赶快随着人群投入“圆舞”的节奏,尽情欢庆新年的到来。当然了,我和妻子也不能放弃这一生中最浪漫的时刻一一像其他的青年情侣们一样相拥热吻起来!&
不记得《蓝色多瑙河》奏响了多少遍了,不记得究竟与多少维也纳的新朋友开心地道一声“新年快乐”,只记得当维也纳的新年狂欢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一直不愿意街头上的人群散去。心中的喜悦与留恋无法用语言形容,这一天的经历,可以说终生难忘。&
【注】以上文字均来自节目中出现的部分文字的整理,​可能有些作者或朋友的名字以及文字与原文不符,欢迎朋友们指出,如有分享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名字,谢谢合作!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苹果新年打脸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