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榕江县山歌对唱滂河村七组居民有没有一个叫秦仁贵的人,十二年前一起共同打工,现在还想他

辞赋网◆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中国辞皇◆赋帝司马呈祥◆中赋6号台
◇欢迎您访问中赋传媒网!我们的宗旨是――科学管理,稳健运营,优质服务,创新发展。我们的理念是――把握时代脉搏,共享互赢先机。
 当前位置:&&&&&&&&
按文章标题
按文章内容
按文章作者
查询最新上传文章视窗
中国新赋运动第一发起人
赋帝?中赋主席?赋坛领袖
《赋苑琼葩》第二部上下卷
&&&○- 今日文章:0
&&&○- 文章总数:4071
&&&○- 今日访问:333
&&&○- 本周访问:16059
&&&○- 本月访问:26492
&&&○- 访问总数:1002059
双击自动滚屏
◆关于“雷池”研究相关论文(6) / 雷池龙 整理 (29篇)
发表日期:日&&出处:中国雷池研究院 院长 雷池龙 审辑&&本页面已被访问 270 次
中国雷池研究院 院长 雷池龙 整理审辑
共搜索到 13 条相关资料,当前第 1/1页,每页 20 条
◆青林寺 / 任春松 吴小平& &&& 青林寺坐落在望江县老城东北隅莲花池傍,今雷池市场西。
&&& 宋嘉定三年(1210)【一说元泰定三年(1326)】由僧了智创建,后遭火焚毁;明洪武二年(1369)僧性空重建佛殿;宣德二年(1427)僧会行容建钟楼、山门等。至此庙宇初具规模。万历二十二年(1594)僧会心炼修葺佛殿。清康熙七年(1668)佛殿、山门坍塌,戒僧如意募资重建。僧海潜重建大士阁。乾隆年间曾将佛殿前重改为庆贺万寿之所。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进城,建公署于寺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说光绪十八年】僧本融重建禅堂。曾任袁州知府(一说南康知府)的本邑举人檀球为青林寺作有一副对联挂于大殿,云:
&&& 与老僧结三世因缘,护法忆前人,至今题赠诗篇,犹对闾邱思祖德;
&&& 笑贱子为一官束缚,归田期异日,到此解留玉带,好从佛印证禅机。
&&& 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寇纵火烧毁佛殿。民国三十四年僧学颠主持佛事,建地藏殿。民国三十六年僧道参重建三圣殿。县参议会在寺内设署办公。1949年,县城解放,僧道参不遗余力,种植果树药材,勤俭积资,重修山门、佛殿及佛像7尊。1958年,县创办机械厂,占用古寺大部分地基。“文革”中佛殿被占用,佛像被毁。
&&& 1969年道参圆寂,尼演明住持。1982年释妙华应演明之邀,助建青林寺。1984年在县政府的协调下,住持释妙华收回大殿、寮房及部分庙基。1985年重修三圣殿,同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青林古寺”牌匾。日安徽省副省长杜宜瑾前来视察。1995年又建地藏殿。2000年建天王殿、观音殿、药师殿等。2006年由住持释演铠修建斋堂、寮房。2007年修建十殿阎罗圣像、大钟。
&&& 青林古寺一直是望江佛教活动中心,现为望江县佛教协会所在地,多次被评为省“和谐寺院”和市“五好宗教场所”称号。(任春松、吴小平)&◆望江人的"四礼八节" / 雷池赋姑 &   望江境内,没有不讲四礼八节的地方。说起四礼八节,人人皆知,那是礼仪,是要遵循的习俗。但望江人中,似乎并没有什么人能说得清楚,什么是四礼八节。既没人知道四礼,也没人说得清楚哪些节属八节。有的人以为,讲四礼八节,不过就是一种象征符号,并无实际上的内涵。
  但实际上,在先民中,四礼八节是存在的。而且是具体的。只是后人,将四礼八节的理解产生了错误,有的将“礼”看成了“节”,有的将“时节”当成了“礼节”。因此,在邑人中问及这一众所周知的礼仪内涵时,得到的是各说各的理的回答。
  比如,有人称八节,是二十四节中的八个节令。也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也有的称八节乃:大年(春节)、端午、中秋、重阳,原来还有哪些也搞不清楚了。而四礼,则是生伢礼(生日礼、寿礼)、婚嫁礼、丧葬礼、年节礼等。
  事实上,与四礼八节并提的还有另一个概念:四时八节。这也就是:春夏秋冬四时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节。古人们应时、应节,开展着诸多庆祝、庆典活动,都是遵此而行。四时八节,纯属四时时令气节的事,与我们所称的四礼八节,是关乎礼仪的事,没有一点关联。
  关乎礼仪的四礼八节,是先祖先民们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定下的标准,以及按此标准对待一年中八个重要的时节,原本是需要严格执行的。
  首先是“四礼”,这个“礼”不是节,而是“品”,是要遵循的礼节中必要达到的四种“礼品”。这四样礼品,包括“肉、鱼、面、蛋”,主要取其象征性的意义,而不是价值。
  首先是肉,代表的是富有贵重,不是稀少之物,人人可以办得到,但相对又是比较贵重的食物。鱼,取其谐音馀,寓意为年年有馀或有吃有馀。面,代表着长寿,至今仍有是说,称长寿面。蛋,寓为完美、团圆。
  四礼品,是送亲友的最基本的四宗并不难办到的礼物。通常,只要备得有此四宗便够了,无论是谁,能在八节中收到这样的礼物,都是值得高兴的事。在并不富有的先民时代,小民百姓,亲友往来,要按八节办齐,也不是一件易与之事。故而,四礼八节被视为居家生活中一件很大的事。往往在谈婚论嫁、拜师就学等大事件中都会明确提出来。
  至于八节,乃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立夏、中元(月半)、中秋、重阳等八个节日。望江民间,直至上个世纪中叶,大多地区都还实际上遵守着。
  只不过,作为礼尚往来,需要送礼的,八节则早己减化成为三大节。即春节、端午、中秋等三个大节。其余,元宵变成了各自家中的自庆,一般不送礼物给亲友。清明节演义成扫墓、祭祖,中元节成单一祭祖而不扫墓。立夏节,渐渐被淡化,不再隆重,但在城关地区,建国前后一直都有立夏吃夏醅的习惯。一般不送礼,只送些“夏醅”给就近居住的亲友分享。重阳节,O高之习被逐渐地文人化,是此较早地退出八节的大节之一。
  是以望江先民们创造方言时便道出了:“过脱重阳无是节,一高(次或场)雨来一高雪”。流露的也是大节到重阳为止的意思。
  到目前为止,望江人仍旧在过的节日,实际上也还有除“立夏与重阳”之外的六个。只是无论是老亲还是新亲,送礼的节都一概只送六节中的三节。望江先民们对这三节的重视也恐怕是早就与其他节有区别的。
  是以,望江方言中有一句“端午日死外母一一漏了节”的说法,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端午节是女婿必得要给丈母娘送礼的大节。自古以来,大家都非常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在变化中沉浮,有的省了,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有的赋予了新的含义,被重新梳理后再次凸现出来。如重阳敬老节便是重光的八节之一。不过内涵已变了,庆节的方式也非原来的四礼八节的概念。
  时至今日“四礼”的礼物、礼品也早早的就变了,在婚嫁中,礼品不仅数量上远远超过一了“四礼”,质量上也有不断提升的趋势。鱼肉而外,名烟、名酒,名贵补品也不断地加入其中,远不是先祖们的宗旨。
  望江人似乎有先知先觉,对这样的改变不以为然,故而早早地放下了话:礼多人不怪。只不过,讲这话的却不止于望江人。望江人另有望江人自已的独创:
  望江人爱说:“嗯多礼,我就不作礼!”
  何谓“作礼”?是望江人,一听便知,用不着解释。&◆悄然改变的民俗风情 / 雷池赋姑 &   在邑中,每逢一个小生命降生,必然有接下来的来自女方的“做家婆”、“送粥米”与送“月子礼”(或称“生伢礼”)的一系列亲友必不可少的往来程序。
  最大、最隆重的大礼,首称“做家婆”。生儿产女,无论产下的是男是女,娘家锥蓟嵋蛏兜绷恕巴馄拧(望红人习惯称“家婆”),而必得要准备一份“做家婆”的大礼。这份礼很重,包托:一床“伢罗窝被”、双份的小儿四季洗换衣,鸡、蛋、面、肉等吃食与一定的补品。很多时候,都是沉沉一大担。亲友们,女方的称“送祝米”,男方的称“送生伢礼”,最早的规矩,通常是二斤面、十只或二十只鸡旦、一只鸡(或两斤肉)、外加四尺或六尺布。
  送礼人至,除了要吃糖面、喜蛋外,收礼者还要准备一份“回箩”礼。包括红鸡蛋、糖糕类点心若干,给送礼人带回去以示庆贺。这种庆生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本世纪初,所有生子之庆都无一例处地遵循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种传承便被“钱”折合着悄然改变了。“做家婆”的望江人,无论怎么困难,童被(俗称“伢罗窝被”)、小儿衣物、女儿吃食、补品,依旧不曾改变,但亲友们的祝福礼尚,却悄悄用“红包”所取代。回礼的糖糕依旧未曾变化,但进门一碗红糖水、一碗红糖面、两个糖芯蛋的习惯却早巳被省略废除。
  在吴下,母家及其亲友,送实物的习惯也已不存,一律改为“红包”。只有回礼的“四十一个鸡蛋、十粒糖果”的新规矩依旧盛行着。
  望江无此习俗,但“回箩”是必需的礼尚往来,因而依然在遵循,内容亦未曾因居家水平的提高,变换太多花样。只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送祝米”的质量在不断跟进,“回箩”的份量也随之有水涨船高的理所当然罢了。
  说到底,一成不变的只有人们对弄璋之喜降临时的心情,从未有改变,也许永远也不会改变。
  同精心挑选鸡、蛋、面、布等寓有团圆、长寿、福诸多深意,却也不是难得、也不珍贵的事物相比,红包,非但简单了很多,价值无庸置疑地重了很多。只是,亲友们在将那一张张红色大钞票装进红包里的时候,是否有将他们的爱心与祝福也一齐装进红包里去了呢?
  望江乡间的“做家婆”或“准家婆”们似乎还没有轻松愉快地接受这悄然而变的崭新风尚。对于寻常、一般不算太亲密的老亲,依照红包的简约,似乎也可以不置可否,但对自家的闺女,那可就不成。用伊们的话来讲:红包归红包,做家婆归做家婆。因此无论家人准备有多大的红包,家婆们还是要不嫌麻烦,进城去将外孙们的单的、夹的、棉的衣裤、抱被成双、成套的置办齐全,大大地慷慨一番。
  在一个个家婆、准家婆的眼里,红包,似乎显得有些苍白,那份量,永远也不会比她要给予女儿的那份情重。
  亲情这个天平上,老百姓的这块法码,似乎较之时尚中的都市人,要沉重很多。这当然也不奇怪,树,长在乡野泥土地上,根自然要比青砖、石缝中的札得更长、更深远,这个道理不说,谁都明白。&◆麴信陵和九龙潭 / 雷池赋姑
&&& 唐代麴信陵任望江知县时,一连十几天发现衙门口有九个小男孩,穿一色青衣坐在地上玩耍,朝来晚去,天天如此。麴公很奇怪,一日,便跟踪这九个小孩离开县衙,走出南门,上了南头山。忽见这九个小孩跳入一小潭中,麴公即吩咐衙役备了绳索和小铜铃,自己身佩宝剑,将绳索系于腰间,对衙役们说:“我下去看看,听到铃声你们就把我拉上来。’说完跳下潭底,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潭底睡了九条青龙。这九个孩子怎么会变成九条青龙呢?相传有一个妇女一胎生下九条蛇样怪物,家人看了非常惊骇,就叫人把它丢到南头山去,几天之后,这妇女就死了,葬在香茗山上。这九条怪物在南头山下一个潭子里慢慢长大,变成了九条青龙,日里又变作九个男孩出来玩耍。一天,九个男孩在回潭的路上发生争论,八个男孩说:“要把县城变成大海,把长岭变成码头。”有一个小孩不同意,回到潭里,八条龙就睡在一头,另一条龙单独睡一头……
  麴公惊定之后,拔出宝剑,奋力一斩,一下子斩下八条龙头和一条龙尾,顿时潭里轰隆一声巨响,断尾龙把麴公的头绞下,带出了潭口,沿着地面游动一阵,便乘风腾空而去。后来,这个小潭便称为九龙潭,在地上游动的一道痕迹变成一条河,人们称为化龙河。皇上为表彰麴公为民除害的壮举,给他配制一个金头安葬。还传说断尾龙每年清明节前后要去香茗山扫墓,经过的地方,都会卷起一阵狂风,下一阵暴雨,有时还下冰雹。
◆泊湖、驮婆咀、望妹咀 / 雷池赋姑&   县境西南部有一个村庄,住着一户乐于行善的人家。一天,这家男主人忽得一梦,梦见有人对他说:“村前的石狮一旦眼睛流血,大地就要洼陷”。他将这梦告诉所有的村民,村民们不但不信,反而讥笑他,而他却深信不疑,每天叫儿子去看石狮的眼睛。一个屠夫得知这一底细后便故意把猪血涂在石狮眼睛上,小孩看见石狮眼睛有血,急忙回家告诉父亲,一家人便迅速登上小船。夜幕降临,果然风雨大作,方圆数十里地方陆续洼陷,洼陷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泊湖。
  地陷时,许多村民遇难,有一个孝顺的媳妇置家财于不顾,驮着婆婆奔跑,她歇脚的地方未陷,这就是今天的驮婆咀;还有一位好心的哥哥,在大水冲来时不顾自己安危,翘首张望自己的妹妹,他立足的地方也未陷,这就是今天的望妹咀。
◆回天龙 / 雷池赋姑
&&& 明代,县令唐守礼擅长看风水。他上任后即出城看地势,见城东诸山如龙盘虎踞,其中有一支山脉头朝东,势欲过江,他认为这对望江不利,即大声喝道:“十咀围望江,一咀护东流(县名,与望江对江相望),打你三百板,回头不回头。”
&&& 说完命差役将这支山脉狠打三百大板,山咀果然流血。随后便在这山脉上建一庙宇,名回龙宫,以镇住这山龙脉,称这条山脉为回头龙,称山咀为赤咀。
◆陶寓滩 / 雷池赋姑
&&& 华阳镇附近的陶寓滩,原名桃花滩。很久以前,从外地来了一户人家,在此开荒垦殖,屋前屋后,栽满桃树。每到桃花盛开的季节,一片火红。因地处江滩,人称桃花滩。
&&& 晋代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曾乘舟至桃花滩观赏桃花,并借宿一宵。陶公弃官退隐后,人们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感动,便将桃花滩改为陶寓滩。
◆剪纸、刊板 / 雷池赋姑&   剪纸旧时多用作枕头、鞋面绣花的花样,亦有作为窗花的,简单的剪纸图案有寿、e、和字,精细的图案有双凤朝阳、蝙蝠盘寿、万事如意、年年有余、福禄鸳鸯、白头富贵、喜鹊啄梅等。解放后,剪纸图案有所创新。1983年,剪纸“水上运动会”发表在《安徽体育报》上。1986年,剪纸组画“森林法”发表在《宁夏法制报》。
  刊板是在剪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工艺,用刻刀一次刻出数十张同样图案的作品,常见于春节时门签纸和灯会装饰。图案有福、禄、寿、喜、财等字置于中央,四周连缀各种花纹,有的中间刊上莲花、龙凤、人物,表示连生贵子、龙凤呈样、天宫赐富。这种刊刻,图案精巧,线条细腻,一般由半专业性的扎匠制作。&◆音乐 / 雷池赋姑&   1979年,文化馆组织人员收集民间歌曲、器乐曲等150首。1981年,辑成《望江民间音乐》,其中96首选登在安庆地区编的《民间音乐汇编》1、2集里,17首选登在《中国民间歌曲》(安徽卷)。1982年3月,灌制的《安徽民歌一百首》盒式磁带里也选录1首。1986年、1987年,文化馆组织黄梅戏老艺人,举行两次传统剧目唱腔座唱会,灌制了3盒民间戏曲音乐磁带。
  一、歌曲
  民间歌曲有山歌、小调两种。山歌,音域不宽,大跳较少,它的曲调有高亢、嘹亮、悠扬、拖腔长的五声羽调式和紧凑、婉转、节奏较规整的五声微调式。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和三种。
  二、器乐曲
  民间流行的主要器乐曲是《十番锣鼓》,以大鼓、大锣、小锣、小钹、大钹等5种打击乐器为主,另配唢呐、竹笛,演奏10种不同的旋律,节奏明快,声响热烈。多在清明祭祖、新春、灯会等喜庆场合演奏。京胡、二胡、洞箫等管弦乐,多配合演奏地方小调、徽调和黄梅戏调。
◆舞蹈 / 雷池赋姑&   民间传统舞蹈有挑花篮、划彩船、推车灯、走马灯等,多配有道具,载歌载舞。走马灯以篾扎灯具系腰间(前马首后马尾),5人一组。推车灯、划彩船,一生、一旦、一丑3人表演,有说有唱。挑花篮,一般由4~8。人表演,以唱为主,伴有舞蹈。扭秧歌、打腰鼓系解放后外地传入。打连厢是介乎歌舞与曲艺之间的单独表演形式,节奏快慢视曲调而定。解放前,每遇荒年,新坝一带人常以此艺外出谋生。解放后,打连厢作为民间艺术得到发展,1973年,参加安庆地区业余文艺会演,获二等奖,并参加省调演。&◆曲艺 / 雷池赋姑 &   一、鼓书
  民间流行较广。表演者右手击鼓,左手用牙板打板伴奏,多无固定的书场,由说书人身背大鼓走村串户演唱。解放后,农村办丧事多请民间艺人通宵说鼓书。常说的曲目有《杨家将》、《说岳全传》、《粉妆楼》、《薛仁贵征东》、《三侠五义》、《包公案》等,以后增加《敌后武工队》、《智取威虎山}等革命故事。多数鼓书艺人是自己看书行艺,也有少数不识字的艺人通过师傅口传和自己耳听学会后行艺。
  二、道情
  或称唱道情,也叫“渔鼓”。所击乐器为一端蒙以猪羊护心皮的竹筒,另配以简板。表演者左臂斜抱竹筒,右手击筒底,常以简板合用,有说有唱。演唱内容以言情戏文为主,有较多的劝世行善、因果报应的主题。常演的有《湘子化斋》、《方卿借银》、《目莲救母》等曲目。鸦滩、赛口一带民间流行较广。解放后渐少,相声、数来宝等曲艺开始传入。
  三、旱船
  名“旱龙船”,因船首雕有龙头,船尾插着雉鸡毛,又名“龙凤舟”。表演者驮着旱船沿门串户,边敲锣鼓边说唱。解放前新坝乡一带流行较广,解放后渐少。
◆歌谣 / 雷池赋姑&   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1957年县文化馆组织馆、站干部及中、小学教师搜集民间歌谣。1986年,县文化局组织人员搜集整理300多首,编成《民间歌谣集成》。
  ▲湖泊谣
  漳湖府,泊湖县,
  武昌湖里都督院。
  ▲月亮巴巴
  月亮巴巴,照在地下。
  富东家,穷我家。
  东家吃的鱼和肉,
  我家吃的菜糠粑;
  东家穿的绫罗缎,
  我家穿的破棉花。
  月亮巴巴,
  照在他家,
  也照在我家。
  ▲赶走日本狗强盗
  叫一声我母亲,
  儿要去当兵,
  我们要把国来保,
  赶走日本狗强盗。
  叫一声我的妹,
  抬头擦干泪,
  听我把话说明白,
  赶走鬼子就回来。
  ▲做军鞋
  月亮渐渐高,
  村里静悄悄,
  乡亲们做军鞋,
  比学赶、帮、超。
  村长你请来,
  看谁手儿巧,
  针儿密、底儿厚,
  要数王大嫂。
  ▲支援国家卖余粮
  南风吹来稻花香,
  男女老少丰收忙,
  翻身不忘共产党,
  支援国家卖余粮。
  二、劳动歌
  ▲哪有金钩挂日头
  (山歌)
  日头下山往下游,
  打把金钩挂日头。
  只有金钩挂帐子,
  哪有金钩挂日头。
  ▲打硪歌
  领:一把拉起来呀哈!
  合:嗨呀嗬嗨哈!
  领:我这八个人哪,
  合:嗨呀嗬嗨哈!
  领:一起来出力哟,
  合:嗨呀嗒嗨哈!
  领:兴修水利嗬,
  合:嗨呀嗒嗨哈!
  领:一劳又永逸啊,
  合:嗨呀嗒嗨哈!
  领:硪套硪啊,
  合:嗨呀嗒嗨哈!
  领:不能打漏掉哎,
  合:嗨呀嗒嗨哈!
&&& ▲时政歌谣
  我家有个吵夜郎
  天皇皇,地皇皇,
  我家有个吵夜郎,
  过路君子念一念,
  一夜困到大天光。
  ▲送洞房
  鞭炮响,喜洋洋,
  新郎新娘入洞房。
  红蜡烛,亮堂堂,
  照见洞房好嫁妆。
  高的橱柜矮的箱,
  不高不矮是牙床;
  鸳鸯枕,摆两厢,
  红绸被褥摆中央;
  红罗帐子金钩挂,
  鸳鸯戏水恩爱长。
&&& ▲礼俗歌
  我爱哥哥好青年
  女:风吹荷叶折半边,
  荷叶爱藕藕爱莲,
  荷叶爱藕丝不断,
  藕爱莲花出水鲜。
  小女今年十八岁,
  可怜夜夜独自眠。
  男:梧桐树上挂丝线,
  穷人儿子好可怜,
  租种地主二亩地,
  面朝黄土背朝天,
  有钱儿子好娶媳,
  无钱儿子断香烟。
  女:风吹荷叶折半边,
  情郎哥哥听妹言,
  家穷只要人发狠,
  将来有吃又有穿,
  别人不爱我心爱,
  我爱哥哥好青年。
  只要二人心相连
  插田要插一垄田,
  撩姐要撩真同年。
  一垄田里不要粪,
  同年姐姐不要钱,
  不要钱,
  只要二人心相连。
  下下拍的空枷
  郎在田里拔黄秧,
  姐在稻场拍枷。
  郎拔三下看着姐,
  姐拍三下望着郎。
  望着郎,
  下下拍的空枷。
  ▲生活歌
  倒了一盆又一盆
  风吹荷叶折半边,
  姐大郎小不团圆,
  双手抱郎怀中睡,
  姐把横身对里边,
  活象抱着木人眠。
  婆骂媳妇小姣莲,
  等我儿大两三年,
  我儿好比初三月,
  月到十五就团圆。
  媳妇骂婆老不死,
  等你儿大到何时,
  你儿好比初三月,
  月到十五就偏西,
  我的光阴在哪里?
  婆骂媳妇小贱人,
  悬梁只要一根绳,
  投河只要三尺水,
  媳妇好比洗脚水,
  倒了一盆又一盆。
  ▲劝五更
  一更子鼓儿里相劝奴冤家,
  劝哥出门莫贪花,
  贪花把人骂。
  我爱你情深是结发,
  你爱我同是一藤瓜。
  二更子鼓儿里相劝奴的哥,
  劝哥出门莫赌博,
  赌博坏处多,
  赢了钱朋友来吃喝,
  输了钱无人把一个。
  三更于鼓儿里相劝奴心肝,
  劝心肝出外莫抽烟,
  抽烟讨人厌,
  年青人吃烟上了瘾,
  长年里哪来许多钱。
  四更于鼓儿里相劝奴心上人,
  劝心上人酒馆莫登门,
  留钱过光阴,
  吃一餐管一顿,
  无钱花到处都难行。
  五更子鼓儿里相劝奴的郎,
  劝奴的郎一夜到天光,
  好言记心上,
  天已明送郎大路边,
  望我的郎早早回家转。
  养女莫把西湾家
  棠梨树,开白花,
  养女莫把西湾家。
  日的撑船打大网,
  夜的点火织网纱。
  ▲儿歌
  月亮家婆跟我走
  月亮家婆跟我走,
  我到南山去打酒。
  你一盅,我一盅,
  喝得脸上红彤彤。
  松毛朵,朵朵青
  松毛朵,朵朵青,
  姐作鞋,妹穿针,
  做一双花鞋送娘亲。
  娘胎带我十个月,
  月月都担心。
  ▲雷公专打不孝人
  九月菊花朵朵黄,
  我在娘家过不长。
  青砖瓦屋哥嫂住,
  我向哥哥讨嫁妆。
  大哥许我缎子袄,
  二哥许我大红箱,
  三哥许我盆和桶,
  四哥许我夏布帐。
  大嫂教我学烧锅,
  二嫂教我织绫罗,
  三嫂教我绣花鞋,
  四嫂教我骂公婆。
  四嫂四嫂不是人,
  不孝公婆孝何人,
  难道不怕天雷打,
  雷公专打不孝人。
  ▲打掌掌
  打掌掌,
  菊花开,
  风吹杨柳过江来。
  酒在缸里做,
  花在叶里开。
  人人莫笑我,
  我是九江来。
  你在九江干什么?
  我在九江搭花台。
  ▲牵磨歌
  牵磨,犁磨,
  做粑,伢吃。
  伢吃几个?
  三个搭半边,
  吃脱又来牵。
  牵磨,犁磨,
  做粑,伢吃。
  伢吃几个?
  伢吃三个。
  小猫衔上屋,
  老鸹衔上天。
  ▲黄鸡毛
  黄鸡毛,尾巴拖,
  三岁的伢,会唱歌,
  不是奶奶教我的,
  是我自己会唱歌。
  ▲放牛对歌
  什么弯弯有时圆(罗呵)?
  什么弯弯分两边(哪)?
  什么弯弯好割稻(哦呵)?
  什么弯弯能犁(也)田(哪)?
  月亮弯弯有时圆(罗呵),
  牛角弯弯分两边(哪),
  镰刀弯弯好割稻(哦呵),
  木犁弯弯能犁(也)田(哪)。
  三岁伢,走天边
  三岁伢,走天边
  走到胡子白纤纤,
  问你奶奶还有多少路,
  还有三万搭八千。
◆雕刻 / 雷池赋姑 &   常见的雕刻为浮雕,有石雕和木雕两种。祠堂、庙宇、桥梁、墓葬多为石雕,大户人家的房楹、廊柱、窗门多为木雕,图案有人物、狮子、龙、凤等。群像木石雕常寓人物故事于其中。民国时期麦园乡的胡翠庭、胡亮庭皆为木雕好手,代表作品有“九狮拉带”、“八仙村”、“二龙盘柱”等,他们制作的生、旦、净、丑等木偶戏头象,惟妙惟肖。解放后,石雕渐少,木雕在农家花床上尚可见。
◆印染 / 雷池赋姑&   用牛皮纸浸桐油后刻模,以蚕豆粉、石灰粉和成涂料,经过酸处理再染色,染制蚊帐、床单、被面等物品,花纹朴质、色调清淡。随着印染业的发展,50年代初,这种工艺不复存在。
◆大美望江 / 雷池某公&   望江民风之纯朴,原生态保护之好,自然资源之丰富特别是渔业水产资源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安庆、安徽乃至全国都不多见。武昌湖之螃蟹、泊湖的银鱼、细工慢活的“绿豆丝”;极为少见的“土虾子”,堪与冬虫夏草媲美.就是内湖之红烧野藕,那也是格外的甜脆,食之满口甜香,格外之清脆;若是藕炖排骨,那又是一番风味。老曲小麦发粑,老曲洁白如雪有弹性的米粑。那真是能吃出地道的麦香和米香!只是地理位置相对封闭,交通瓶颈没有打破。这些接地气的好东西没有大范围传扬出去。
  望江深受孝文化的影响,“父母在不远游、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些孝亲思想在望江老百姓心中扎根极深,作为孝亲文化的延伸与普及就表现在清明祭祖之隆盛,中央台焦点访谈都两次报道了望江的清明祭祖活动,一定是有影响,出了名才报道。这才是当今社会,要是过去,清明祭祖的隆盛与重视那还了得。就是现在,清明节祭祖当大官的、大老板的,出门工作、打工的都要回来参加活动。尤其是做“清明头”(做东)的,更是要回家操办,“比鼻子”(要面子,攀比)。
  还有各姓修谱及各屋场(自然村)玩龙灯之普及,也是孝亲文化、祈福文化的具体体现。“三孝路”、“卧冰池”“孝感乡”“牌坊楼”等更是这些文化的具体客观物证。
  无怪乎上古“舜帝”也要舍东流而越长江到“雷泽(池)捕鱼;陶渊明五柳先生,陶宰,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县令也日思梦想“桃花滩”(今望江陶寓滩,原彭泽县治所)。
  孝亲文化延伸就产生慢文化,享乐文化,望江生活节奏慢,消费高,自己较节约待客,送礼却极不含糊,正所谓“省己待客”就是面子文化的具体表现。就是精明的江、浙、沪商人也对望江的吃喝送礼的消费观也极为不理解,折服之。而那些外省女婿,外地新娘,也异口同声地说出“望江消费高”,望江人喜欢攀比。望江人“忠厚老实、孝顺,重感情”,“好女要嫁望江郎”。
  孝文化的普及及延续在望江从来没有中断过,几乎每届县太爷及地方长老、族长都很重视。孝风之盛曾经震动朝廷。前后“三大孝子”就是这股风潮中的顶尖级人物。追根溯源,水有源、树有根,与“首孝舜虞”的余荫有一定的关系。大爱至孝的“舜帝”对望江的谦让、尊老之风的普及与发扬也居功至伟。望江有必要建一个“舜让台”、“舜渔亭”,凭吊古人,展望未来!
  水乡泽国的望江啊,你曾经吸引了智慧而至孝的“舜”来此捕鱼,曾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县令魂牵梦萦!你一定能让世界各地的才子佳人、文朋诗友、商贾要人来此观光旅游,吃喝玩乐!沐浴孝亲文化的光泽,享受上帝都偏爱的大自然美食!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越雷池而望江”,必需的!&◆清雅香茗山 / 雷池一客& &   “山崖殷窦簇朱砂,香茗丛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这就是你,我故乡香茗山的剪影。梅福丹炉里升起的袅袅青烟,李白醉眼中摇荡的仙风阵阵,解缙笔墨下挥洒的点点丹青……朱元璋金戈铁马卷起的烽火烟尘,刘伯温运筹帷幄旋起的羽扇纶巾,史可法钢筋铁骨书写的威风凛凛,石达开破釜沉舟激发的万丈豪情……静静栖息在你摇曳的松枝竹影间,漫过山顶的白雪,那一阵温暖的春风,送来无边柳绿桃红。
  九华山的香火感觉丰盈而臃肿;天柱的峰峦峻拔而少许起起伏伏路转峰回的自然与天真;花亭湖的水多情有余,风骨不足……在我的心中,九华山是红尘之外的飘渺;天柱山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有刀的侠骨而缺乏剑的柔情;花亭湖的水太软,桨声灯影里沉醉找不到漫漫路。
  香茗山,你清雅的身躯,站在不左不右。你有仙风鹤骨,你有金戈铁马,你有云遮雾绕,你有百折不饶。把莲的心迹高高举起,让狮的雄风扬起理想的旗,倾斜的古塔倒映湖中的孤影,淡淡的茶香萦绕在恭谦博厚的气息,洞云深锁不惊不喜不怨不弃的情愫,用最烂漫的桃花微笑着恭迎故友新朋。
  你不是高不可攀,不令人望而止步。用400米的肩膀驮着光顾的后生极目远望,前面有沟壑纵横,有稻花飘香,有风帆点点,有奔腾不息的长江;你不是悬崖处处,峭壁列列,让人望而生畏。你是谦厚的长者,是仁爱的老师。你牵引着前来的叩访者,沿着弯曲而略有些崎岖的山路跋涉,你用缤纷的野花,青青的野草,斑驳而挺拔的松,c长而虚心的竹,还有隐隐约约的泉影,雄鸡的啼唱,百鸟的和鸣结伴一路攀登的朋友,给他们惊喜,愉悦与感悟。若谷雨前后造访,那扑面而来的悠悠质朴淡雅而清远的茶香,一定让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向上的山路越来越窄,也不失崎岖与陡峭,树梢上腾腾飞起鸟儿,石壁间匆匆流泻的瀑挂,猝然挺立的一块刻满千年风霜的削石……平添你攀登的意志与情趣。
  那一处幽深的石洞,你可以领略它的神奇,抚摸他的沧桑,感悟他的深奥,却不能探寻他的归宿。那就让这份神奇留给过往,留给遐想的远方。登上山顶,欣赏山河起伏的曲线,置身在狮子吐出的祥瑞的青烟中,行走在并蒂的莲花瓣,听一听如战鼓洪敲的雷鸣,看一看如天马行空的风起……脚下是万顷河山,前方是万古江流,四湖烟水点染村落良田,金黄遍处油菜花生机勃勃,红芳隐现是桃花含羞掩面……有画意诗情的闲适,也有古道长风的责任。与山相比,恍惚间小小的自己是山巅却不能饱尝高处的寒冷,呼啸的山风,澎湃的山雨,真正属于那些挺立的石,那些刻满疤痕的石!拜访者的惊呼是短暂的,就像掠过山顶的一阵轻轻的风,真正的登山者站在山顶是沉吟是咏叹,是领悟厚重与轻薄的分量! 在我的前面,是我遥望的香茗山;我的身后,是我倚靠的香茗山;在我的心中,是我熟悉而陌生的香茗山。他是一位阅历沧桑的长者,他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者。他把文学哲学美学浸润在清雅的茶香中,他把香茗与山融合在清泉石上流中。&◆银杏村落访古树 / 任春松&
  日,下午二、三时的阳光照在广袤的田野上有些迷人、有些暖和。无醉很娴熟地驾驶着小车载着我们在宽阔的柏油路上奔驰。我因中午偶然收徒而多喝了几杯徒弟所敬的拜师酒开始发作,加之虚荣心作怪,飘飘然的心境也随着飞奔的车轮在舒展、延伸。
  小车从县城出发,不到二十分钟就驶入长岭镇新桥小集镇,向右拐驶上新桥中心学校门前的一条村村通的水泥路,几分钟就进入了银杏村的地界。
  海蓝屋的古银杏树
  银杏村因有古银杏树而得名。银杏古树坐落在海蓝屋自然村。海蓝屋也叫海老屋,它与一个人有关,一个古人有关。海蓝屋,古雷池大地上一个极普通屋场的名字,一个极普通自然村的名字。它记载着一个古老的故事,一段古老的历史。
  我在看新编《望江县志》(征求意见稿)时,银杏树和海蓝屋引起了我的注意。海蓝屋,我在不到一个月里两次拜访。
  民国二十七年(1938)出生的虞乐华先生接受了我的采访。海蓝屋,五十多户,二百来人。一世祖虞海蓝在明朝初年从虞家寨(今太慈镇虞家寨)迁至海蓝屋,自然村以一世祖的名字命名。从虞海蓝至今已有二十四代。古银杏树由虞海蓝所栽,原有4棵,1958年被砍伐2棵用于长岭碾米厂做桌椅板凳、笆斗、门窗。另一说被砍伐的2棵古银杏用于大炼钢铁。由于当时的几个老人誓死保护,另外2棵才得以幸免于难。
  初冬的古银杏,树叶金黄,叶叶金黄,落叶铺满一地。两棵古银杏紧靠在一起,树高达30米左右,树冠100余平方米。无醉是个摄影迷,一到古银杏下就被树上、地上的金黄色树叶所陶醉,顾不得身上穿的名贵风衣,一会儿和衣仰卧地面,一会儿登上四周的楼顶,把照相机镜头对准古银杏从不同角度专心致志地拍摄起来。
  古银杏树前有一口七、八亩大小水面的塘,是海蓝屋的当家塘,四周树木环抱。西斜的阳光照在海蓝屋,照在古银杏树,照在当家塘,照在塘边农家院落;一群鹅鸭在水中游荡,碧波向四周荡漾,消失在水岸;一群群鸡在岸边觅食,悠闲自得;三五个老人在水边洗山芋、萝卜、白菜;院落内橙子、橘子、柚子挂满枝头。小山村显得格外宁静与安详!自然村的人都长寿,很多人活到八、九十岁,原因是得到了古银杏树的庇护,地方好,风水好。虞乐华老人如是说。
  周家前屋的古枫树、小叶栎树
  下午四时许,我们驱车回到周家前屋。
  这是一个不太大的自然村,也是长岭镇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只见一排排二层小洋楼拔地而起,家家户户都有当门独院,像是城里的别墅群。
  古树群环绕自然村西边的小塘。两棵古枫树在冬阳里叶红似火。一棵树干粗壮、树冠庞大,一棵树干细长、树冠稍小;粗壮者叶呈暗红,细长者叶呈淡红。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也许两者不是同一个枫树品种;也许两者树龄不同。但他们都有数百年的树龄,而粗壮的枫树显然是长者。立杰和我联手才勉强合抱粗壮枫树的树干,两人一瘦一胖,很有喜剧效果。无醉迅速按下了快门,摄下了珍贵的历史瞬间。立杰对我说:“老任,我俩又做了一回无醉的道具。”无醉将这张照片放到了他自己的博客里,并在照片下面写了一行字:“县两任文联主席情不自禁合抱起大枫树。”不少网民加以转载,也让我们出了一回名。
  小叶栎像古银杏、古枫树一样,由望江县绿化委员会挂了保护标牌,树龄总在一、二百年间。它在古枫树傍边显得矮小和丑陋,但作为一棵古树,这丝毫不影响它的珍奇与高贵。
  小塘的北面、西面还有数十棵百年以上的叫不出名的几个树种,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古树群。北面树下是墓地,可能是周氏家族的祖坟山。
  明清时代的阳光曾照耀过的古树群向今天的人们诉说着周家前屋的悠久历史、前朝往事。
  鲍屋的古枫树
  夕阳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鲍弟对我们说,他的出生地――鲍屋的古枫树比周家前屋的枫树更多、更高,值得一看、值得拜访。尽管无醉将小车开得飞快,但我们赶到鲍屋时,太阳已收起它最后的一缕余辉。
  8棵古枫树高大挺拔,高度与树龄不在周家前屋的枫树之下。落叶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鲍母正在枫树下将落叶装进编织袋,一袋已经装满,另一袋装了一半。鲍母留我们在家吃夜饭,我们说,村部已有安排。
  冬日的枫叶是村民拓豆丝(亦作豆司)所烧的好柴火,火力温文,不易烧焦豆丝,以保豆丝的鲜美。无醉来不及与鲍母寒暄,赶忙摁下快门拍摄即将被暮色笼罩的古树风采。
  古枫树原来远不止8棵,大部分在大炼钢铁时代被砍去炼钢铁。8棵古枫能留下来,因与8位老人舍命抱树不让砍伐有关。护树的无名英雄早已遁入历史的深处。如果没有老人们的舍命抱树保护,这些数百岁的枫树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消失了。
  银杏村的古树群是种树人和护树人的纪念碑群;一棵古树就是一座纪念碑。让我们低下皓首或青春的头颅,向种树和曾保护过古树的一切古人和今人们致敬!让我们低下皓首或青春的头颅,向将来保护古树的后人们致敬!让我们低下皓首或青春的头颅,向无名英雄们致敬!
  愿银杏村古树常青!愿银杏村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美乡村!(任春松)
◆望江挑花发展历史及传承 / 雷池人 &   望江挑花,扎根于民间,土生土长,世代相传。据考证,这一艺术最早始于唐代,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据说,在唐代兴盛时期生活于雷池大地香茗山麓的一方百姓,一直守着地少人稀的峰、峦、岭、岗,过着“日里撑船撒大网、夜里点火织网纱”的日子,虽不太富裕,但还算安逸。或许是出于一种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在日复一日的“男耕女织”之余,天生爱美的村姑们便常常一起琢磨着怎样把自己亲手织就的纱巾、头布添些花纹来,就这样,最初的望江民间挑花便在村姑们的揣摩中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在唐朝晚时期,著名的文学家罗隐为避兵火战乱,几经跋涉,寻寻觅觅,来到地处皖西南边陲,位于太(湖)、怀(宁)、望(江)三县交界处的香茗山中蛰居栖身,并过着一瓢一钵、石头支灶、拾柴为炊、卖文兑米、渴饮山泉、饥食野果、茅棚作屋、山石为床的贫寒生活。一年秋天,罗隐在山中采撷贮备过冬的野果时,正巧遇上几位头系布巾的村姑,也在山上采果打秋,于是,儒雅斯文的罗隐很有礼貌地迎上前去施礼问候,并与她们边采果边攀谈起来。从村姑们忙碌的身影中,罗隐发现村姑们头上那飘忽不定的白底蓝花头巾,虽然美观、大方、耐用,但由于其花卉图案是飞针走线刺绣的,其正面虽然好看,但反面的针脚线较乱,很不雅观,于是灵机一动,建议村姑们今后刺绣不妨用针在白底布上的两面进行挑绣,并随手从身旁的柞树上折下一根针样的长刺,对着村姑们取下的头巾做演示,村姑们把罗隐的指点默记在心,回去后便拿出针线和白布按照罗隐的指点挑绣起来,果然,挑绣出来的图案正反成趣,如同一辙,令人耳目一新。尔后,这一独特技法一传十、十传百,慢慢便成了望江挑花之特艺。望江挑花以其构图精美、正反成趣、内涵丰富、美观实用而为望江人民所喜爱世代相传,保留至今。
  望江挑花之所以能传承千年,并备受人们珍爱,除了它与生俱来的“土、特、奇、古”四大特点外,还在于它具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构图及挑、钻技巧。大到一个地域、一个村庄,小到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构图各有各的心智,挑、钻各有各的技巧,但终究他们又都是仅凭一根针、一绺线在青与白、蓝与白的搭配中“游刃”。也正是这门看似简单,又颇具奥妙的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们一次次找到了美的感觉和享受,人们才得以代代相“惜”,承传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
  1979年,在安徽省群艺馆、博物馆及有关专家、艺术家的关爱和推介下,深处乡野、鲜为人知的望江挑花第一次入选首都人民大会堂。一只孵于香茗山麓,在古雷水中扑腾了千余年的“丑小鸭”,一夜之间变成了“白天鹅”,直扑青云。&◆台湾中视公司来我县拍摄"望江挑花" / 雷池人 &   5月8日,台湾中国电视公司《大陆寻奇》栏目摄制组来到我县,在县政府办公室、县台办、县文广新局等单位负责人陪同下,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望江挑花”进行实地采访拍摄。
  我县民间挑花艺术“望江挑花”相传始于唐代,是以人物、花卉、风景和当地的民风民俗为题材而组成的图案,溶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图案多以吉祥如意、福乐喜庆为内容,其针法多变,造型生动,构图饱满匀称,呈现出清爽明快、古朴典雅的风韵,是典型的徽文化艺术。实地采访中,台湾媒体记者用镜头对一幅幅精美作品进行了认真拍摄,全程记录了“望江挑花”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并与“望江挑花”传承人帅根元进行了现场交流和采访,了解了“望江挑花”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大陆寻奇》栏目制作人刘家庸对“望江挑花”在操作技法、色彩运用和图象设置上给予高度评价,能够在我县看到完全不同的民间艺术,看到这么多的优秀作品良感到很开心。随后摄制组一行还到县文化馆非遗展览厅进行了拍摄。
  《大陆寻奇》是台湾一档以祖国大陆各地有特色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电视专题纪录片。此次来我县拍摄“望江挑花”这一民间特色工艺艺术,能让更多的台湾同胞了解我县
  民间挑花艺术,对“望江挑花“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望江县入选"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雷池人 &   近日,文化部公布了年度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我省共有15个县区以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进入名单,分别为萧县书画、砀山县唢呐、蚌埠市禹会区秦集镇花鼓灯、临泉县杂技马戏、界首市彩陶、太和县书画、凤台县花鼓灯、凤阳县凤阳花鼓、当涂县民歌、巢湖市居巢区民歌、芜湖市镜湖区铁画、宿松县文南词、怀宁县黄梅戏、歙县三阳乡叠罗汉、望江县挑花。
  望江挑花艺术最早始于唐代,至今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传承发展中逐步形成挑、钻、游、织等四种针法技艺。望江挑花以其构图精美、正反成趣、内涵丰富、美观实用而为望江人民所喜爱,世代相传,保留至今。近两年来望江挑花先后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艺术从山间到国家非遗名录 / 雷池子&
  望江挑花艺术从深藏在山间到进入国家非遗名录,这其中有历代艺人传承的贡献,也有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怀。今天,望江挑花这一民间瑰宝该怎样去发展?记者为此专访了省文化厅副厅长唐跃。
  记者:望江挑花是有千年历史的民间瑰宝,请您谈谈对它的看法。
  唐跃:安徽是文化资源大省,历代人民创造了许多艺术瑰宝,比如文房四宝,比如芜湖铁画等等。望江挑花也是安徽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它是流传在望江境内的一种家庭手工技艺。源于唐代,用麻与发为材料,制作祭祀供品。至晚唐时用本地棉花为原料制作,用于生产衣饰及家庭器用装饰制品。并逐渐形成每家每户女性必须精通的手工技艺。以其构图精美、正反成趣、内涵丰富、美观实用而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望江挑花在传承发展中,构图元素取材于生活,除各类几何图形变化外,常见的有植物藤蔓、花果、茎叶;如梅花、竹叶、十二生肖等等,创意独特、寓意深沉,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发展到今天,望江挑花制品细腻精湛、色泽淡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次被选入北京,成为人民大会堂的艺术饰品。又多次在各种交易会、博览会上获奖,声名远播。
  记者:与徽州文房四宝、芜湖铁画所不同的是,望江挑花虽然有千年历史,但似乎还藏在深闺人不识。您认为要怎样进一步去发扬它?
  唐跃:省文化厅高度重视望江挑花保护工作,积极推荐望江挑花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在多个国际级、国家级、省级文化展演展示活动中,宣传推介望江挑花,争取保护经费用于望江挑花艺术保护。
  下一步将组织对望江挑花深入调查,进一步完善相关资料,建设望江挑花数据库;举办培训班,培养建设望江挑花传承人队伍;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传承人展演,参加省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扶持望江挑花企业开展生产性保护,建设传习基地;继续争取国家、省财政对望江挑花项目及传承人保护进行资金扶持,将望江挑花这一民间瑰宝持续发扬光大。&◆望江挑花:传承创新并重 发展潜力大 / 雷池子&   近年来,望江县连续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推广列入了县内重点工程之一,望江挑花这一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民间手工技艺,正阔步从家庭走向市场。
  “望江挑花”距今约有1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传统挑花多以土布为底,现多以平布或绸布为底,用绣花线在布眼上使用挑、钻、游、织等四种针法绣制而成,构图精美、正反成趣,深受人们喜爱。
  望江挑花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正反成趣,前面是十字针,背后是一字线,这个是藏针与漏针,这个是正反完全一样,这个是手工编织的,也是正反完全一样,这就是有别于其他挑花的根本。
  “望江挑花”曾三度作为装饰品进入人民大会堂安徽厅; 2008年,正式被列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望江县组织文化工作者对挑花工艺进行加工整理,在保持它工艺原生态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的手法、现代的审美观念赋予它新的生命,开发出了壁挂、抱枕、屏风、服饰四大系列130余种精美工艺品。并多次赴北京、澳门等地参加交流和展出,屡屡获奖,深受广大客商和游客的亲睐。
  如今,望江已成立了望江挑花传习所和四家挑花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培训了近千名挑花手工艺者,这些挑花女们忙时务工,闲时挑花,在为自己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为望江挑花的传承与发展创造着更为广阔的空间。
◆望江挑花获省文化产业十大影响力品牌 / 雷池子&   在首届安徽品牌文化节上,望江挑花喜获安徽省文化产业“十大影响力品牌”称号。
  “望江挑花”是我县特有的民间美术、手工技艺,为典型的徽文化艺术。它的工艺分:挑、钻、游、织、滚、敲、贴、绣,其针法各具特色,数纱制作,构图于经纬之中,巧妙现出正反成形,要求严谨规格,制作者妙中有趣,观赏者回味无穷。其图案设置以象形、会意、寓意和花中套花组成,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多以寓意的手法、简易的图案反映心声,令人回味无穷。
◆从历史演进中展望黄梅戏发展新路 / 桂治华 &&&& 日05:14 稿源:安徽日报&& 中安在线
  前不久,在安庆市“十一”黄金周黄梅戏展演周上,望江县黄梅戏艺术传播公司演出的《相知吟》获得了综合演出二等奖,这是安庆市县级演艺团体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望江县继安庆市第五、六届黄梅戏艺术节以来又一次获得殊荣。作为展演周分会场,望江县5家民营黄梅戏剧团连续5天在县城推出5场正本大戏,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吸引观众超万人次。戏迷们为何如此青睐望江黄梅戏?是什么使望江黄梅戏独秀一方?
  传承与创新:魅力“龙腔”传四方
  黄梅戏发展至今有一百多年历史,望江作为发祥地之一,始终走在传承与创新的前列。堪称黄梅戏鼻祖的蔡仲贤在望江组建了黄梅戏最早的班社“长春班”;最早被搬上银幕的黄梅戏《天仙配》最初就是从望江素有“戏篓子”之称的艺人胡玉庭口中传出,后由望江籍戏剧作家陆洪非改编而成;最早入“长春班”演出的女艺人胡昔伢,是黄梅戏演艺史上职业女演员第一人。
  民国年间,望江黄梅戏十分活跃,逐步形成了曲调活泼、表演规范的河北路子和“龙腔”(即河南路子)两大流派。后来,随着民间流动班社的兴起和电影《天仙配》问世,南北两路在声腔曲谱化的进程中逐步统一起来,并形成了望江黄梅戏的独特唱腔“龙腔”,其道白、腔调用的是本地方言和声韵,唱腔节奏散漫、调子委婉,融唱、说、数为一体,表演朴实而真挚,讲究以情动人,善于表现人物的坎坷命运和不幸遭遇,开创了黄梅戏艺术长河中独具一格的望江路子。这一艺术风格,由蔡仲贤一代奠基后,艺人徐汉卿、杨润保、龙昆玉等予以了继承和发展。尤其是老艺人龙昆玉创办了“昆玉佬戏班”后,“龙腔”更是一路走红,被圈内所认同并传承至今。无论是专业院团的正式演出,还是民营剧团的乡村舞台,都能听到“龙腔”。 “龙腔”吸取了民众智慧,融合了当地风情,老百姓听得懂、学得会。黄梅戏能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龙腔”的传唱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发展的独特资源,“龙腔”被列入安庆市非遗保护名录。
  只有根植群众,民间艺术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传承创新、生生不息。
  专业与民社:千帆竞发闯市场
  像众多剧种一样,社团的诞生和发展一直引领着望江黄梅戏的发展。据史料记载,望江县从光绪年间蔡仲贤的“长春班”开始,到建国前夕的“昆玉佬戏班”,黄梅戏班遍及望江民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全县农村业余剧团达300多个,其中常年演出的有120多个。
  1952年,在望江县文教科、文化馆的发起下,龙甲丙、陈学良等20多名民间老艺人成立了望江第一家由政府主导的县级黄梅戏流动班社;1955年班社命名为望江县曙光黄梅戏剧团,1957年更名为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演员也由当初的20多名增至38名,从此成为公办专业演出团体。 1993年,为适应新形势发展,剧团打起行囊开始了“提琴挟鼓闯市场”的求生存之旅。 2010年,剧团打破“铁饭碗”,成立“望江县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并开始每年在浙江台州、温州、金华等地进行半年以上的巡演征程。
  有付出才有回报。进入浙江市场演出以来,公司年演出量达400多场(次),每场演出费也由最初的1000元左右逐渐提高到元,年演出总收入达100多万元。公司针对当地风土人情恢复、整理、移植了近20台大戏和10余本折子小戏,为当地农村红白喜事添彩,深受群众欢迎。
  一花引来百花香,望江县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外出巡演的成功,让望江县12家正式登记的民间院团和众多的草台班社也看到希望,形成了千帆竞发之势。与此同时,一些以演唱黄梅戏为支撑的民间文化大院悄然兴起。
  只有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才能找到生存之道、艺术之源、创新之力,才能使黄梅之韵发扬光大、经久不衰。
  挑战与机遇:傲雪寒梅分外香
  纵观望江县黄梅戏的发展,有欢乐,也有困顿。―方面,随着中外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便捷,要应对外来文化样式抢占我们文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其他院团先声夺人的压力。再从自身发展的现状看,还面临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设备比较落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文化产业发展不快、新剧目创作乏力等方面的制约。
  在感受挑战的同时,经历过市场摔打磨砺的望江黄梅人也从中洞察到了发展的机遇,找到了发展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把“发展黄梅戏艺术”列入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安庆市和望江县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繁荣黄梅戏艺术的办法措施。尤其是前不久,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安庆调研时,明确提出要从坚守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战略高度认识和看待黄梅戏艺术,让黄梅戏“唱起来、沉下去、走出去”。并要求政府部门要通过实施文化人才建设工程、加强和规范购买服务、实施精品战略、发挥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作用、加大对黄梅戏艺术活动及精品剧目和优秀人才宣传力度等,为黄梅戏的发展繁荣创造条件。
  我们深信,望江黄梅戏必将在黄梅戏繁荣发展的大花园中成为一朵光彩耀人的奇葩。(桂治华)&◆黄梅声声好戏连台 / 雷池子&   连日来,县城小北门步行街广场黄梅声声好戏连台,望江人民和八方宾客一起品黄梅声韵,享艺术大餐。
  《珍珠塔》由县云江黄梅戏剧团演员表演,该剧讲述主人公方卿与姑母家女儿翠娥自幼订婚,后来方父被奸臣所害。姑母见方家败落便要方卿退婚并百般耻笑;翠娥闻讯后坚守婚约并私下帮助方卿进京赶考。方卿高中,衣锦还乡迎娶翠娥,一段曲折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县振兴黄梅戏剧团带来的《梁赵姻缘》讲述了主人公赵玉林,不惧贫穷所逼,富贵所弃,奋发向上,最终求得了头名状元。女主人公梁四珍对爱情坚贞不渝,不离不弃,获得了真爱。该剧情景幽默有趣,具有较深的教育意义。
  本次演出活动组织得力,取得了圆满成功,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和一致好评。&◆黄梅戏巡演走进乡村 / 雷池子&   日前,由县文广新局组织的文化民生工程农村黄梅戏巡演活动走进长岭,开展得有声有色。
  黄梅戏巡演首场演出在黄家堰村金星屋与土永村林后屋拉开帷幕。演唱的首场剧目分别为《金莲送茶》与《父子状元》,演员们的表演质朴细致、真实活拔,唱腔淳朴流畅、优美动听。悠扬的黄梅戏曲,伴随着欢快的笑声与掌声,吸引了众多村民们前来观看,演出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此次黄梅戏巡演不仅宣传了民生工程和美好乡村建设,同时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使村民们不用出村就能看到传统大戏。演员们演的用心,观众们看得开心,演出活动深受村民欢迎。
◆望江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 / 雷池子&   黄梅戏又称黄梅腔、黄梅调,起源于民间山歌、小调。清乾、嘉年间,弹腔艺人开始吸收民间广为流传的悼亡、祈神、庙会中的道腔、仙腔,以后逐渐增加了山歌、俚曲,最后扩大到采茶调、花鼓调,并有选择地将这些曲调在弹腔中演唱,常常是同一出戏,一部分角色(多为须生)唱弹腔,另一部分角色(多为花旦、丑角)唱小调;或者在公堂戏中唱弹腔,其他场次中唱小调;也有在连台本戏中,上本唱弹腔,下本唱小调。直到同治年间,安徽黄梅戏老艺人蔡仲贤等从艺后,才基本完成黄梅戏的形成历史。蔡仲贤和徐汉卿、董焕之、徐雨文、朱赞明以及太湖的韦春台等为早期黄梅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董焕之以唱传情风格,在望江的旦行中形成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又由金火福、金文芳、杨润保、胡玉庭、龙昆玉等一脉相传。
  民国年间,黄梅戏班社群起,活跃于望江民间及四境邻县,一批优秀黄梅戏艺人应运而生。胡玉庭熔徽调、黄梅调于一炉,形成了净唱平词的霸腔。他家住赛口,接近怀宁,受怀腔影响,逐步形成曲调活泼、表演规范的河北路子。龙昆玉经常与采茶戏、花鼓戏、托戏及花腔艺人合班演出,并广泛吸取民间山歌小调,逐步形成与众不同的龙腔。他的同班艺人又都是长岭、凉泉、太慈等一带人,道白声腔统一和谐,所以又称河南路子。两大流派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至黄梅戏流动班社建立和电影《天仙配》问世,南北两路才在声腔曲谱化的进程中逐步统一起来。
  解放后,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剧团遍及城乡,专业剧团也随之组建。1957年,举办黄梅戏传统剧目上演周活动,上演了《张三请菩萨》、《荞麦记》、《乌金记》等14个黄梅戏传统剧目,胡玉庭应邀回县与龙昆玉登台献艺。许多老艺人由政府委派(或个人自找)到外县协助建团或担任艺术骨干,宿松、太湖、岳西、湖口、都昌、瑞昌、东至等县剧团多以望江艺人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同时,还向省、地专业剧团输送一批人才。80年代以后,湖北,江西等省每年有专业剧团或戏剧专业学校来望江招收演员、学员。
◆一路高歌唱黄梅 / 虞哲华&&&& ――记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发展历程&
  1964年4月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来望江宝塔村体验生活,与县黄梅戏剧团联合演出时留影
  那是一块肥沃的土地,那是一片神奇的苑圃。站在望江黄梅戏剧团历史发展的分界点回眸与前瞻,不难看出是一段段不寻常的历程,六十余年的风雨,六十余载的征程,无论翻开任何一页都是灿烂的篇章,无不倾注着几代人的心血,包含着多少无私奉献的前辈艺人们含辛茹苦的默默耕耘,包含着多少立志成才的艺徒们刻苦顽强的奋力拼搏,他们坚守清贫,甘于淡泊,为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发展,立下了丰碑,将载入史册。
  历史回眸
  1952年,由前辈艺人龙甲丙、陈学良、陈飞庭、胡步桥、檀明瑞等20多名民间艺人在县文教科、文化馆领导组织下成立了县黄梅戏流动班社,班社无固定剧场,多借城内大姓祠堂演出,服装道具十分简陋。1954年,望江县遭受特大水灾,流动班社与东流县黄梅戏剧团一度合并,面对一片汪洋,借一叶小舟飘泊离乡,跋山涉水到岳西山里演出谋生。1955年,县政府在流动班社的基础上正式命名为望江县曙光黄梅戏剧团,是望江县唯一的一个事业编制的县级专业表演艺术团体,剧团设县城小北门火神庙旧址新建的小剧场为团址和演出场所。1957年“曙光”黄梅戏剧团更名为望江县黄梅戏剧团,龙甲丙、肖玉珍、史碧霞当时是本县城乡较有影响的演员。1958年迁到县城望华路新扩建的县人民剧场,实行场团一家建制。1973年,场、团分别设置,剧团在县城回龙路新建办公、宿舍平房2幢,楼房2幢,排练场一座,形成办公、宿舍、排练综合大院,总建筑面积为1936平方米。为剧团规范化管理营造了好的环境。尔后,剧团大院几经周折于1995年为服从市政规划建设全部拆迁,由开发商改建成居民商品楼,返还剧团职工2幢宿舍楼,并配有小剧场。
&&& 上世纪七十年代县黄梅戏剧团送戏下乡
  数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剧团的组织建设和业务提升,先后抽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加强党的领导,担任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根据业务生产需要,剧团内部又先后提拔了一批艺术骨干担任业务领导,其中姚国林同志担任团长长达25年,在其任职期间,力尽所能,呕心沥血,为剧团的早期建设做出了贡献。几年间,队伍逐年扩大,机构设置,艺术力量不断扩充。六十年代初,在全县城乡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筛选性招生,又首次接受了一批艺术学校的专科毕业生,使之阵容整齐,实力雄厚,排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八一风暴》《江姐》《白云之乡》《赤道战鼓》等较有影响的现代戏。其中《白云之乡》参加地区调演并被大会提名列为出席省调演剧目之一。这期间涌现出龙忠应、方正球、宣秀玲、陈彩仙等优秀中青年演员。在该团艺术建设上出现了一次飞跃,而且在以后的20余年中这批人员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中坚骨干作用,有的也相继走上领导岗位。
  “文革”期间,剧团受所谓“文艺黑线专政”的冲击,大批人员被调离。因受剧本限制,传统剧目禁演长达十余年,只能学演“样板戏”,剧团为应付形势需要,在一批下放知青中招收了20名学员,移植上演了《平原作战》《杜鹃山》。由本县李井泉创作的现代小戏《客满之后》和廖善友创作的《渔村凯歌》由市里抽调出席省调演,省电视台并录像播放。
  传统剧解禁,剧团又处于青黄不接阶段,于是在1975年又招收25名学员,选择本县香茗山麓的朝阳庵作为基地,在团内抽调专业基础扎实的老师进行了八个月的基本功培训,然后又送到安庆黄梅戏校专科培训,几年后这批学员以崭新的阵容出现在舞台上。1979年一举夺取了安庆地区青年演员基本功比赛集体一等奖,胡秀娟、何咏霞、帅来姣等分别获个人表演一、二等奖。顿时名噪“黄梅之乡”,《人民日报通讯》发表文章表彰这批黄梅新秀。八十年代初,由这批青年演员为主体赴江西、江苏、湖北、华北、东北三省等地演出,均受称赞。他们先后多次参加省、地(市)调、会演,比赛和戏剧节、艺术节都分别获创作奖、综合演出奖,表、导演奖,演员新秀奖,舞美、作曲奖等。由谢樵森(执笔)廖善友创作首演的《儿女恩仇》、由田耕勤、龙仲文创作的《御斗冤》都被省电视台录相向全国播放。《儿女恩仇》参加安徽省首届艺术节获剧本二等奖,韦敬东、姚虹、檀秋萍分别获表演二、三等奖。由该团老艺人龙甲丙口授胡秀娟演唱的望路唱腔(龙腔)《描药方》和由帅来姣、何咏霞演唱的《黛玉焚稿》均被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在此期间,剧团再度出现兴旺趋势,也是剧团鼎盛时期,一度被誉称为“黄梅之乡”富有朝气的一个表演艺术团体。
  勇立潮头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大众娱乐文化席卷文化市场,民族戏剧整体滑坡,戏剧观众锐减,城市演出一片萧条,农村演出市场尚未成熟,在这种大背景下,剧团昔日的辉煌已随风而去,时下,门庭冷落,困难重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徘徊在崩溃的边缘,几年间领导班子几易其人,也难见转机。2006年受命于危难中的陈立担任团长,他不甘于自生自灭,勇立潮头,向市场要效益,向改革要动力,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学会了在市场的风浪中搏击,开始新的征程,不遗余力地“找米下锅”,开掘生存的土壤。经过搜集捕捉信息,了解到浙江是中国越剧之乡,那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经济发达地区,那里民间文化底蕴厚重,戏剧演出市场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于是把辐射力定位在浙江温州、台州瓯江一带,通过几年摸索、闯荡,定位得当,找到支点,效益颇丰,连续几年创下了全省各级专业剧团演出场次,经济收入排名第八,县级剧团排名第一的佳绩。《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安徽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分别报道了该团在市场开拓、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题文章。《安庆日报》头版头条曾以大篇幅文章,报道该团《突出重围》走出了一条戏剧发展新路,《安庆新闻网》报道过“市辖七县一市黄梅戏剧团,只有望江剧团一枝独秀”。
  随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潮的到来,这个历经了60余年沧桑的望江县黄梅戏剧团于2010年顺应潮流进行了全面改制,成立了“望江县黄梅戏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注册为企业单位。人、财、物完全实行企业管理模式。为了稳定队伍,保留骨干,将原属事业编的在编人员成立为“望江县黄梅戏研究中心”隶属县级事业单位。,原剧团团长陈立身兼两职,出任“公司”总经理和“中心”主任。他锐意改革,回应职工们的期待,将“公司”和“中心”所属人员捆绑一块,本着面向市场求生存,唱响黄梅谋发展的宗旨,在改革的道路上又迈出新的一步。为适应市场竞争力,公司在演出装备上不断得到更新,添置了现代精良的灯光、音箱,还花大力气,不惜数十万元的投入购置了舞台天幕电子显示屏。在艺术质量上力求精品化,演员队伍保持了年轻化,近年来,造就出一批“黄梅新秀”、 “黄梅新星”、“全省十佳新人”、“全国十佳新人”、“市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县十大女杰”等优秀人才,并受到中央媒体关注,2013年8月,《人民日报》报道了望江县黄梅戏剧团优秀青年演员杨菲的成长成才故事。在中国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上,由该团方云从新编的传奇剧,聘请国家一级导演孙怀仁执导的《阿珍》获得“金黄梅奖”,央视戏曲频道多次播放在全国影响大、赞誉多。2011年又承担排练了安徽省文化厅、省黄梅戏基金会出品的黄梅戏遗产抢救工程剧目《相知吟》,达到较好的效果,省、市、县领导和一批专家亲临观看,受到好评,以资祝贺。2012年公司又推出改编剧目《鸳鸯壶》参加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获剧目奖,演员表演奖,2013年又再度打造《相知吟》在安庆黄梅戏展演周上展演获综合演出二等奖,主演童玲红、龙妮获优秀表演奖。《安庆日报》发表了剧评并对表演、音乐二度创作出的亮点给予高度赞赏。
  公司成立四年来,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增强了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0年演出360场;2011年演出418场;2012年演出378场,2013年演出457场,仍然名列全省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经济收入前茅。
  为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公司始终坚持把文化惠民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取得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成效。公司连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单位。
  “任重道远,众人划浆开大船”。是剧团?是公司?一脉相承,继往开来。他们能在绝处逢生并渐现生机,能让黄梅戏这个中华民族艺术空库中的一颗绚丽多彩的明珠越来越受人喜爱就尽到了传承者的责任,达到了民众的期待。坚信这个团体,无论再苦再累,再有磨难,也会协力同心顺应大潮创大业,勇立潮头划大船。同时企盼他们永远践行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一路高歌,再造群星,继续谱写历史新篇章。
  作者―虞哲华:系原望江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
◆周玉冰新作《严凤英一家人》首发 / 张火旺 凤遇武 吴江平&&&& 新一轮“严凤英热”已悄然兴起 & &&& 日 15:08   稿源: 中安在线& &   中安在线讯日前,投资近18个亿,开园刚好满月的太湖五千年文博园再迎盛事:由青年作家周玉冰创作的《严凤英一家人》新书,隆重举行首发式。安徽文艺界著名人士翁飞、侯露、许辉、邹子荣、张步东,以及著名黄梅戏艺术家时白林、丁俊美、张萍、王凤枝、黄新民、赵媛媛等聚集一堂,共同庆祝新书首发,共同缅怀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
  据媒体报道,上月底,吴琼黄新德携《严凤英》《女驸马》珠三角巡演的全部演出完美落幕。为了黄梅戏这一梦想追逐一生,最终以死捍卫自己追求的严凤英又一次感动着新老观众。新一轮“严凤英热”已悄然兴起。
  新书首发受戏迷追捧
  18日上午,大雨似乎不肯停歇。
  太湖县五千年文博园,《严凤英一家人》新书首发仪式10时整开始。活动在严凤英经典唱词的背景中展开,对一代黄梅戏宗师严凤英的抒情生平朗读,在淋漓尽致的雨中,把大家带进无限的缅怀。
  活动原本安排在五千年文博园的广场举行,因大雨临时安置在室内,众多的文艺界嘉宾、黄梅戏艺术家、戏迷朋友和媒体记者聚集一堂。活动开始,青年作家周玉冰深情地介绍创作历程。他表示感谢故土安庆,涌现那么多英才,时刻激励着他去努力创作。
  据介绍,长篇文学传记《严凤英一家人》是作家周玉冰采访严凤英爱人王冠亚,及时白林、柏龙驹、林青、张萍、潘汉明及已故的陆洪非、金芝等一批老一代黄梅戏艺术家后,倾心撰写的一部人物文学传记,书中许多史料是第一次披露。
  小说从严凤英沦落南京开始,描绘她为振兴黄梅戏所付出的艰苦历程。安徽文物局局长陈建国及时白林还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宋祖英、吴琼、刘先平高度评价。宋祖英评价:流畅的语言,跌宕的情节,让我感受到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严凤英,一个灵魂伟大的严凤英
  该书着重刻画她执着的艺术追求和不屈的精神。书中也描绘了她一家人在特殊年代的遭遇,作品较为客观地描绘了她丈夫王冠亚先生对她的刻骨深情,展示了黄梅戏界的恩怨沧桑。安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评价:“史家的笔触、记者的情怀”去写作,具有黄梅戏史志价值。
  虽然18日大雨滂沱,但没有阻挡黄梅戏票友,“从小就喜欢听严凤英唱的黄梅戏,但并不知道大师的身世,我一定买回去认真阅读。”安庆戏迷汪女士说。
  老艺术家用歌声缅怀
  此次《严凤英一家人》新书首发,安徽文艺界著名人士翁飞、侯露、许辉、王家琰、何峰、何成结、黄新民、邹子荣、张步东以及著名黄梅戏艺术家时白林、丁俊美、张萍、王凤枝、赵媛媛等聚首五千年文博园,共同庆祝新书首发,共同缅怀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共同追忆严凤英大师风光荣耀和太沉的苦难。
  “听说这本书正式出版了,而且今天是首发式,作为严凤英生前的好友和战友,我是一定要来的。”年逾八旬、《女附马》、《天仙配》等经典黄梅戏的曲作家时白林老先生深情地说。
  安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侯露评价说,该书以“史家的笔触、记者的情怀”去写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也较全面刻画了严凤英为黄梅戏发展付出的努力。黄梅戏音乐泰斗时白林、安徽历史研究中心翁飞、安徽省作协常务副主席许辉、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于奎潮、市场星报总编助理沈学辉及太湖县相关领导也都分别发言,对《严凤英一家人》的出版表示祝贺。
  首发式还安排了黄梅戏表演,著名二胡演奏家张步东、著名演奏家李阳欧先生以及部分黄梅戏票友、太湖五千年文博园的青年演员做了精彩演出,《夫妻观灯》、《打猪草》等黄梅唱腔,引发了中老年观众对往昔的回忆,跟随着那些再熟悉不过的旋律一起合唱。
  让在场所有人惊喜的是,黄梅戏老艺术家、七仙女中四姐、五姐、六姐的扮演者丁俊美、张萍、王凤枝三人联袂登台,同唱严凤英留下的经典唱段,一时间掌声雷动,“再来一首,再来一首”的呼声,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位老艺术家的演唱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知肉味。”皖江文化研究学者、副教授、原安庆黄梅戏一团演员邹子荣表示。
  新一轮“严凤英热”
  谈及《严凤英一家人》新书的出版,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丁奎潮深有感想。他说,几十年前,严凤英曾经流浪南京,在南京学习了京昆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江苏推出了严凤英丈夫王冠亚先生和顾尔镡先生的电视连续剧《严凤英》,红遍了中国。严凤英大师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
  “去年,我收到了青年作家周玉冰的《严凤英一家人》的书稿,我立即感觉这是一部好题材,因为无数的人在怀念严凤英,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她,因而,我们立即决定出版,以此缅怀一代宗师严凤英!”丁奎潮说,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没有错,上月底,吴琼黄新德携《严凤英》《女驸马》珠三角巡演的全部演出完美落幕,《严凤英》更能博得年轻人的喜爱,特别是女性观众的认同,在深圳赛博数码广场的专场演出,不少年轻的女性观众看着《严凤英》,眼眶一直都是湿润的,跟随着舞台上的严凤英一起哭,一起笑。为了黄梅戏这一梦想追逐一生,最终以死捍卫自己追求的严凤英又一次感动着新老观众,新一轮“严凤英热”已悄然兴起。
  五千年文博园已经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它要打造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弘扬黄梅戏艺术也是五千年文博园的主题与使命。
  “严凤英是黄梅戏盛兴史上不能遗忘的一个女人,黄梅戏为她带来新生,她最终却因为黄梅戏在那个政治动乱的年代香消玉殒。她的艺术与她的生命,犹如《天仙配》那段温情婉约而又荡气回肠的剧情,虽然精彩纷呈却又戛然而止。然而,假设没有严凤英式的喜与悲,哪有如今《夫妻双双把家还》在中华大地的广为传唱?”五千年文博园朱林寿总经理接受采访时称,生为安庆人,他感到自豪,因为安庆曾经有过严凤英。
  对话周玉冰:写严凤英,我很敬畏
  记者:怎么想到写《严凤英一家人》的?
  周玉冰:写完严凤英,到今天正式出版,我的心还在颤抖。是敬畏,是害怕。严凤英是一个历尽苦难的艺术家,也是一个把黄梅戏艺术推向峰巅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何其伟大!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给安徽排出百名英才,严凤英赫然在列。我靠什么敢写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我觉得是一种敬佩,因为敬佩所以有创作冲动,当然,也有一份无知,因为无知,所以无畏。
  记者:这本书创作历时多久?
  周玉冰:十多年前,我就认识严凤英丈夫王冠亚,那时准备合作写剧本。冠亚老师向我介绍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严凤英》,说受左的思想影响,许多东西没法写。后来,我又接触了黄梅戏届老艺术家时白林、陆洪非、林青、金芝、张萍等人,前后采访断断续续两年多,正式写是在年,因为冠亚先生没授权,一直存在电脑里。
  记者:为什么那时没有获得王冠亚的授权?
  周玉冰:严凤英曾经流落南京,在南京甘家生活过,后来与甘律之结过婚,今天,这已不是什么秘密了。2007年下半年,有家影视公司想把严凤英的故事拍成电影,我便从书稿中拿出一部分,加重了甘家的戏,写好给冠亚老师看,大年初一我收到他的电子邮件,他很生气。我理解他,电影的事便搁浅了。
  现在怀念严凤英的人很多,但想写她的人也很多。我便对冠亚老师说,趁着老艺术家健在,把严凤英的书出出来,不回避她的情感遭遇,尽量揭露真相,因为那是时代造成的,这样不给后人留下肆意想像的空间。他同意了。
  记者:写作中的困惑是什么?
  周玉冰:写人物文学传记不像写小说。文学传记要把握一个度,要带着崇仰的心去写,要让传主家人接受,又要刻画人物的精神世界,让读者能获得人生启迪。
  我写这本书不敢按文学手法去舒展。因为我能感受到各位老艺术家对严凤英的怀念,能感受到王冠亚先生对严凤英刻骨铭心的爱,一生一辈子生活在对爱妻的思念之中,我不忍心写出的严凤英不是他心中真实的严凤英而伤害了他。一个人,静静地守着思念过一辈子,凭这一点,王冠亚先生也是伟大的。
  现场花絮:
  女记者追“星”
  活动尚未开始,几名女记者趁着采访的间隙,力邀黄梅戏老艺术家时白林、张萍、王凤枝等在台前合影留念。“从小就爱唱黄梅戏。”胡记者兴奋地说。随后,胡记者即兴唱了几句“夫妻双双把家还”,她自己也情不自禁笑了。
  一戏迷买四本书
  在作家签名售书现场,一名来自太湖徐桥镇的戏迷刘女士,一个人买了四本书。记者问其缘由时,她回答说;“严凤英演唱的《女附马》和《天仙配》非常好听,非常醉人,没有人不喜欢她,我多买几本,送给我的戏迷朋友,让他们也了解严凤英的一生。”
  江西戏迷冒雨前来
  虽然是大雨,十多位来自江西的戏迷开车来到太湖,倾听黄梅戏老艺人的故事,不少戏迷围着张萍,询问严凤英的故事。
  旅游局长与侯露对唱“海滩别”
  侯露是安徽电视台相约花戏楼的评委,许多认出她的工作人员纷纷说道“花戏楼的!”,太湖旅游局局长李泽青要求与她对唱“海滩别”,侯露随即答应声情并茂唱了起来,高兴说道:“每个旅游局局长都唱黄梅戏,黄梅戏就大有希望!”〔张火旺 凤遇武 吴江平〕
◆辑者简叙
&&& 当今“辞赋热”掀起者赋帝其人简介:(赋帝名片)
&&& ①中赋0-20号平台 赋帝骈尊古也司马呈祥潘氏 总编审
&&& ②中国兴赋第一人 赋坛领袖 弘骈先驱 元勋辞赋文化推广家
&&& ③千城赋 千校赋 千山赋 万水赋 百阁百楼赋 总设计师 兼 执行官
&&& ④中国新赋运动第一发起人 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席 兼 中华赋学院院长
&&& ⑤辞赋文化出版商 网络辞赋首席编辑师 中华辞赋(第一)网及其20网组建者
&&& ⑥《赋苑琼葩》《千城赋》《中华新辞赋选粹》《中华辞赋报》总纂官 兼 主编
&&& ⑦第一辞赋收藏家 中华辞赋最大文库集大成者 辞赋骈文资源大规模系统化整理者
&&& ⑧当今“辞赋热”掀起者 总策动师 当代中华辞赋复兴与繁荣的导启者 开拓者 建树者
&&& ⑨中国著名辞赋家创作集团 团长 兼 总指挥 当代主流辞赋家群体 精英代表卓越领导人
&&& ⑩著名辞赋家 骈文家 古文家 学者 河南理工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赋帝骈尊古也潘承祥&◆联系方式
&&& 投稿邮箱1:& 投稿邮箱2:& 短信手机:
&&& QQ1:&& QQ2:& 群QQ1:& 群QQ2:& 群QQ3: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500)
|&&|&&|&&|&&|&&|
联系地址:香港匙熊嵩道250 卓能V15B-15 恰  ×档缁埃 在线QQ:、   联系人:赋姑 投稿邮箱: 和
网站维护:中赋公司 (中华辞赋出版社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薛仁贵征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