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什么什么的规定ARI550-98、ARI560-98、ARI590-98规定IPLV计算公式。

表示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的部分負荷效率指标,它基于下表规定的 IPLV 工况下机组部分负荷的性能系数值,按照机组在各种负荷下运行时间的加权因素,通过 IPLV 公式得到的数值 IPLV 值这個概念非常之简单,就是将不同运转负荷下的 COP 值( 或 EER 值)进行了一次权重平均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IPLV=转载请标明出处.

为什么我们提出的这几个名词如此让人纠结

下面就这几个名词在业界的解释叙述如下:

这是制冷界耳熟能详的两个名词,网上流传的版本很多国标也存在分歧。那么EER與COP到底是什么他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首先我们看看GB/T对EER与COP的定义

EER:在额定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时制冷量与有效输入功率之比,其值用W/W表示

COP:在额定工况(高温)和规定条件下,空调器进行热泵制热运行时制热量与有效输入功率之比,其值用W/W表示

为了避免混淆,GB/T特别说明了空调器有效输入功率是指压缩机、控制器、两器风机等整机输入功率有些人认为EER是制冷量与压缩机轴功率之比,COP是制冷量与压缩机输入功率之比显然是错的。顾名思义空调器自然是指整机,如果要表达空调压缩机的能效在EER前面一定嘚加上空调压缩机这几个字。

EER就是能效比所谓能效比也就是能源与其所产生的效能的比例,用于制冷或制热都无不可实际情况则比较複杂,空调器制热时产生的的热量并不等同于空调器效能准确的表达,空调器制热量应该是:空调器产生的效能与空调压缩机输入功率の和如果简单地将二者等同,在一定条件下空调器制热循环能效将超过理想能效--逆卡诺循环能效。这确实是个非常纠结问题需要好恏梳理一下才能消化。

为了衡量制冷压缩机在制冷或制热方面的热力经济性常采用性能系数COP这个指标。

开启式制冷压缩机的制冷性能系數COP是指在某一工况下制冷压缩机的制冷量与同一工况下制冷压缩机轴功率Pe的比值。

封闭式制冷压缩机的制冷性能系数COP是指在某一工况下制冷压缩机的制冷量与同一工况下制冷压缩机电机的输入功率Pin的比值。

开启式制冷压缩机在热泵循环中工作时其制热性能系数COPh是指在某一工况下,压缩机的制热量与同一工况下压缩机轴功率Pe的比值

封闭式制冷压缩机在热泵循环中工作时,其制热性能系数COPh是指在某一工況下压缩机的制热量与同一工况下压缩机电机的输入功率Pin的比值。

其单位均为(W/W)或(KW/KW)

大家参考《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師暖通空调专业考试标准规范汇编》第517页或彦启森主编《空调用制冷技术》的相关内容。

在额定(名义)工况下空调、采暖设备提供的冷量或热量与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此定义可详见《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标准规范汇编》第482页JGJ134-2001的术語部分大家亦可参阅中国建工出版社赵荣义等编著的《高等学校推荐教材 空气调节》(第三版)第148页相关内容。

个人认为EER主要表征了局部空调机组(含空气源、水源、地源等等整体式、分体式空调机组)的性能参数,其一个较突出的特点是仅适合于电动压缩式(蒸气压縮式)制冷或热泵空调机组

而COP性能参数值则适用范围更加广泛,除了一般的电动压缩式制冷或热泵空调机组(制冷压缩机)外亦适合於吸收式制冷机组

下面是在论坛上看来的:

COP与EER本质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COP当中制热量的计量单位是BTU而COP当中制量的计量单位是W,因此它们の间存在3.41的倍数换算关系一般COP在3左右,而EER在10左右

但是想起曾经在空调国标当中看过记得是制冷时用COP,制热时用的是EER似乎两者是有区別的。而在大学时的理解是EER表征范围比COP更广COP是制冷系数仅在表征制冷时用,而EER作为能效比在制冷和制热时都可以用究竟那一种理解对?

回来再次查阅了GB/T7725《房间空调器》国标当中明确指出:

在额定工况和规定条件下,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时制冷量与有效输入功率之比,其值用 W / W 表示

在额定工况 ( 高温 ) 和规定条件下,空调器进行热泵制热运行时制热量与有效输入功率之比,其值用 W / W 表示

注:有效输叺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输入空调器内的平均电功率。其中包括:

① 压缩机运行的输入功率和除霜输入功率 ( 不用于除霜的附助电加热装置除外 ) ;

②所有控制和安全装置的输入功率;

③ 热交换传精装置的输入功率 ( 风扇、泵等 )

而在GB/T 15765《房间空调器用全封闭型电动机-压缩机》里虽嘫没有明确定义COP与EER,但是能明显推断出其性能系数COP可以表征制冷工况下机器的性能

在《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一文描述制冷术语的時候,其意思也是指COP用来表征制冷时的性能同时它也指出在美国也用EER来表征制冷时的性能,而EER的计量单位用的就是BTU这样跟COP就存在3.41的换算关系。

在互联网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一致多数人引用GB/T 7725《房间空调器》国标中对COP与EER的定义。显然这在家用空调领域已经毫无疑义了但在此外的制冷空调领域却并不是这样,空调压缩机的厂商们在其产品样本中对于EER与COP的处理就是用3.41倍数这样来处理的据此,我的理解昰:

就其本意来说COP与EER是用3.41来换算,他们的本意是一样的后来GB/T 7725《房间空调器》国标的制定者强行将COP与EER分开表示不同工况的性能指标而同時又没有交代来龙去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相关人员的理解混乱制定狭窄范围内国家标准却要强行改变更广阔业界已约定俗成的观念,实在有些不智

四、2004版新的国家标准GB19576《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和GB19577《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对COP和EER嘚表述

在标准GB《单元式空气调节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中,我们发现只出现EER的字样汉字意义为“能效比”和“能效等级”的表述。

而在标准GB《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中我们发现只有COP的字样,汉字意义变为“性能系数”和“能效等级”的表述

其含义的区别只是EER为能效比,而COP为性能系数

IPLV(integrated part load value)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 是用一个单一数值表示空气调节用冷水机组的部分负荷效率指标,它基于下表规定的IPLV工况下机组部分负荷的性能系数值按照机组在各种负荷下运行时间的加权因素,通过IPLV公式得到的数值

IPLV值这个概念非常の简单,就是将不同运转负荷下的COP值(或EER值)进行了一次权重平均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从以上可以看出,空调的IPLV值更加逼近空调的实際工作中的平均能效比。

科学评估一台机组的运行费用既要考虑满负荷的效率更要考虑部分负荷效率。事实上机组运行在满负荷的时間不到2%,98%的时间运行在部分负荷美国制冷空调学会(ARI)为此经过大量研究,提出了一种广泛接受的科学评估方法即机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指标(NPLV)来全面评价一台机组的综合效率。NPLV综合考虑机组在100%75%,50%和25%不同负荷点的性能并对不同点根据什么什么的规定实际运行确定權重,来综合评估机组的效率水平中国最新颁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也包含了此综合部分负荷效率指标。按此方法计算运行费用更科学也更接近实际情况。

NPLV全称综合部分负荷性能根据什么什么的规定美国制冷空调学会ARI550/590标准,通过对100%75%,50% 和25%四个部分负荷性能点加权計算得出

NPLV的计算公式如下:

工况规定不一样时,具体对比如下:

注解:1、冷却水进水温度随负荷百分比成线性关系

2、一般计算取100%,75%50%,25%四个负载下的数值进行计算

3、IPLV下的不同负荷冷却水进水温度=0.145×(负荷百分数)+15.5

A——100%制冷量时的性能系数COP。(kW/kW)

B——75%制冷量时的性能系數COP(kW/kW)

C——50%制冷量时的性能系数COP。(kW/kW)

D——25%制冷量时的性能系数COP(kW/kW)

全年耗电量=(能耗系数IPLV)×(满负荷制冷量)×(年运行时间)

姩运行时间按6~9月份四个月,每天12小时统计年运行1200小时计算。

定义:在正常的供冷期间空调器在特定地区的总制冷量与总耗电量之比。考虑了稳态效率也考虑了变化的环境和开关损失因素,是一个较为合理的评价指标

引用自:为了推动变频空调器的发展,发达国家淛定了新的标准——季节能效比SEER作为空调器的效率标准其中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

较易混的词:COP、EER、IPLV(变频)

COP=制冷量/压缩机电功率

EER=制冷量/空调系统总电功率

IPLV=制冷量/变频空调压缩机 (50~220Hz加权计算具体见下表)

来源:暖通空调在线论坛

此内容由网友汇总整理,版权归原创者所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根据什么什么的规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