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走亲戚的环境调查报告2000字字

您当前的位置: >
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弄村春节调查报告
.cn/ 中国景宁新闻网 
  一、概况
  景宁地处浙江省南端,东邻青田、文成县,南接泰顺县和福建省寿宁县,西连庆元县、龙泉市,北毗云和县,东北靠丽水市,全县辖5镇16乡1管理区254个行政村,总面积1950平方公里,人口17万,其中畲族人口1.8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强。
  景宁历史悠久,明景泰三年(1452),取&景泰辑宁&之义,故名景宁。后几经撤并,1984年,国务院批准以原景宁县地域设立景宁畲族自治县,成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1987年,浙江省政府授予景宁&革命老根据地县&的称号。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2008年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畲族山歌之乡);2004年水利部授予景宁&中国农村水电之乡&;多次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食用菌生产先进县;1996年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香菇之乡&;景宁出产的惠明茶早在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05年被国务院国家事务管理局确定为国务院专供茶;景宁是&生态之乡&,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调查,获得前五的殊荣;景宁还被誉为&廊桥之乡&、&移民之乡&等称号。
  畲族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畲族人民在漫长的迁徙历程中,在与他族杂居的生活环境中,养成了亲爱同族,互助合群,勤劳俭朴,刻苦忍耐,谦让和平,热情好客的风尚。亲友办事,以力相助,不待人请,不索工钱。男女上山下田,大门敞开,间门不锁或少锁。以民风古朴,注重礼仪著称,尤以敬祖敬神最具特色。其中以婚、丧、祭祀习俗最为突出。
  东弄村位于县城鹤溪镇西南部,地处敕木山东峡谷,离城约10里,因谷深如弄,故名东弄。全村共104户366人,其中44户195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搬迁二里外的下店村,除一户叶姓外,其余均为蓝姓畲族,有耕地300余亩,山林1800余亩,东连王木坑村,北与三枝树村隔河相望,西接周湖、敕木山村,南邻粗滩村,辖东弄、周坑、降头、下店4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东弄村落田园风光浓郁,古民居保存完整,同时还保存了原汁原味的畲族彩带和畲族舞蹈,成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非遗&生态传承示范村、文明村和三星级民主法制示范村。
  村中有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彩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蓝延兰和由她创办的畲族彩带编织工作室,招收学徒学习彩带编织;有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蓝余根,及由他指导的畲族舞蹈馆,多年参加镇、县、市民间舞蹈获得奖项;还有从小喜唱畲族民歌,多次参加省、市、县畲族山歌比赛,曾获省&寻找最浙江的声音&原生态歌唱擂台赛入围奖,中华畲族民歌邀请赛一等奖,丽水市乡村文化艺术节乡村歌王擂台赛歌王,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主题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馆&优秀演示奖等荣誉称号的蓝仙兰等一批畲族文化骨干和场馆。
  二、节前准备
  春节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最古老、最热烈、最隆重的共同佳节。为了过好春节,东弄村民在秋收结束到腊月二十三、四就有条不紊地开始了春节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般有备好过年柴炭、做十月酒、做年糕、做豆腐、置办果子咸菜、杀年猪、购年货、打尘换新等八项。
  (一)过年柴炭
  畲乡景宁,不论畲汉,每逢秋天农事收成结束,即收好稻谷、黄豆、蕃薯等农作物后,除冬种一些蔬菜、草子(作来年饲料绿肥)外,就忙于置备春节期间、甚至来年春耕播种期间的柴火、木炭,俗称&过年柴炭&,东弄村男女畲民更是把备好过年柴炭当作一件大事来做。
  今年58岁的蓝木昌说,每天一早,男女畲民就腰系刀鞘柴刀,手握两头尖的圆担上山砍柴,有的还凑伴结队上山,这时出现满山畲歌对唱的场面,中午时分砍好柴,串好担的畲民还会帮助那些动作较慢的伙伴,或在路边等待,一起担着回家,一路上又是一番即唱即停的场面。
  备过年柴时,畲民还会特别留意挑选春节做年糕用的灰碱柴,年三十煨年猪用的柴根树脑,泡豆腐松用的松木柴和春节期间烤火的用炭等。如发现这些所用的木材,宁愿暂时不砍过年柴,也要先备好这些所用的木材,砍好担回备用。
  蓝木昌还说,除备足过年柴,还要备足过年炭。畲民大多住在较寒冷的山区,冬天穿衣单薄,烧柴条件较好,故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有烤火习惯,俗称&灼火&。烤火地点是在锅灶门的外口火炉塘烧柴烤,建灶时就要计划火炉塘烤火位置。天气稍冷,清早起来就坐火炉塘,夜晚也坐火炉塘,老人则从早到晚坐火炉塘,来客也坐火炉塘。大冷天,三餐吃饭、对歌、议事也坐火炉塘,冬天的雨雪天,终日不离火炉塘。畲民住房在堂前专设暖间,内置火炉塘,上摆方桌,塘内燃炭火,家人围桌而坐,冷天炭火不媳。[3](图9)
  在今年73岁的蓝余根家,可以见到堂前暖间方桌下有一个正方形的木框,框内四周及底部用黄泥做成圆碗形的炉塘,炉塘内的炭火在冬天日夜不熄。
  烧炭时,为防止山林火灾,畲民一般不单独上山,都要结伴,或邻居,或父子,或兄弟同行。
  烧炭时除带柴刀外,还要带锄头、水桶瓢勺、畚箕、炭篓或布袋等,先选好稍为平坦且有水源的炭基,用锄头挖出一个较大炭坑,在炭坑周围铲出防火路,再在炭坑上方或左右两边砍伐灌木,找些引火物,然后叠上灌木,点上火,待烧了一批再添一批灌木,烧完所砍灌木后,一人用瓢勺浇水,一人用锄头反复搅拌,直至火灭,最后用畚箕将烧好的木炭(畲民称炭煤)装入炭篓或布袋担回,路上还应防备死灰复燃,烧坏炭篓布袋,有险情马上得继续浇水,灭火。
  (二)做十月酒
  春节里,畲民喜欢喝自家酿制的十月酒,酿酒要酒,东弄村不少畲民能自己发酵绿色的酒,即绿。在东弄新村的66岁的退休干部蓝仁灵老人说:制绿一般在秋收前期,秋收前,畲民都要先收割部分稻谷,将稻田作安放稻桶或打稻机场地,俗称&桶坛&。有的还先收割部分,将稻田作播种萝卜、蔬菜所用。这时收割的稻草还呈绿色,收割的稻谷碾米后,一般就作为制作绿的原料。
  通常,村民先将割好晒干的早谷碾米,将米稍浸后,放饭甑炊熟,把炊熟的米饭稍凉后,倒在房内角落的水泥地或地板上铺平,上盖还是绿色未干的稻草,压上少许木条,让其发酵,发酵时间根据气温、饭温的高低不同而不同,经发酵后,原来的饭粒长出绿色的丛毛,拌匀晒干后即成绿。
  村中的道士先生蓝余根说,做十月酒要选取黄道吉日,一般要回避&三八潮&,即农历初三、十三、廿三、初八、十八、廿八等日。俗信以为逢三逢八酿酒,正遇潮水涨落,为预防酒缸内的酒会像潮水涨出缸外,都安排在下午、傍晚酿酒,这时潮水已退,要择取庚辛、甲乙日,酒清酒好;避开会酸酒的丙丁日;酒难清的戊已日等日子。
  畲民酿酒,善于掌握米、、水的比例,有的一斗,二斗半米,十壶水(每壶1斤半计算),这样的酒较醇,口感好;有的是一斗,三斗米,每斗米三壶水,这样的酒较浓、较烈,还有的一斤米、一斤水,这样的酒十分浓烈,只有少数人这样酿酒。
  酿酒时,酒缸内先放水,再放,后放炊熟的酒饭,放好后还要开头(即用酒木柄将酒饭上方挖成碗状形),过后每隔几天搅动酒饭,大约半月左右,酒缸上面漂浮着淡绿的米,用手指蘸着尝试,略有甜味,畲民称之缸面清,滤去米,即可饮用。
  待缸内米沉淀完毕,即可入坛封装。2011年正月初三,调查组再度进入蓝木昌家,就尝到了这种呈红中带绿的家酒,味醇可口,香气扑鼻,色香味俱佳,看到了二坛封装的红酒和留在缸底的酒糟。
  蓝木昌说,缸底的酒糟,拌上米糠可蒸白酒。用铁锅盛冷水放在甑上当盖,酒糟经蒸馏,白酒从锅底冷却凝集,用小管接到甑外的叫&明烧&,不接出的叫&暗烧&。&明烧&的分一二三锅,头锅浓,三锅淡,三锅混合才好喝,炊完烧酒的酒糟还可晒干喂猪喂鸡鸭。
  酿酒数量视家人的酒量及过年来客的多少而定,真正不够也可在农历12月初再酿酒,不过这时如遇冰雪天气,就会影响酒的发酵,要在酒间内生火升温才可。
  (三)做年糕
  对畲民而言,年糕是春节的重要物品,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是东弄村民做年糕的最盛时段。腊月十六上午,接到蓝延兰电话,村中今天做年糕,调查组立即驱车东弄,看到在蓝洪宝家门口的空地上摆放着靠柴油机带动的年糕机,家家户户有序地将炊好的米饭,或抬或扛送到场,由年糕机两次辗轧,一条条黄黄的年糕出来摆放在竹簟上冷却,摘一块尝尝,味道不错。
  蓝延兰说,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年糕是在村中水碓或踏碓中做的,前夜需将米浸在豆腐桶或其他器皿中,再将以前砍回的灰碱柴烧灰后,将烧好的灰碱用开水泡浸,经过滤成灰碱水备用,次日一早就将米放在较大饭甑中炊蒸,待米半熟后将米倒出,拌上准备好的灰碱水,再放锅上炊蒸,也有的将灰碱水直接均匀地洒在半熟米的饭甑内炊蒸,待饭熟透后,将熟饭或扛或抬送至水碓或踏坑。如果是水碓,熟饭倒入石臼中,先开小量水碓,待成馍后再开大量水碓,最后又是小量水碓,其中一人需或蹲或跪在石臼旁不断翻转米馍,并不断加入凉开水;如是踏碓,还需多人用脚配合上下踩踏,同样需一人在石臼旁不断翻转米馍,不断加入凉开水,以免米馍粘在石臼边和石臼头上。
  碓好后,将年糕扛回,即开始做年糕。凡家有婚嫁喜事者,要将年糕做成圆条后放在刻有花鸟虫鱼的木模上按捺后,取出一条条长约20余厘米、宽8厘米左右的花纹馍条,待大年初二走亲戚作礼品所用,其他的也需做成圆条后按扁存放即可。进入九十年代,年糕机面世后,各村做年糕就方便多了,省去了水碓、踏碓的麻烦,从此水碓、踏碓退出历史舞台,或烂或塌,至今已难寻踪迹。
  这样的年糕呈黄色,畲民称黄,韧性强,且能长时间浸水几月,勤换水,久存年糕不腐不烂如新。
  蓝延兰还告诉我,去年景宁电视台在东弄专门制作了踏碓做年糕的专题片,回来后,我特地到电视台拷来了光盘作为调查录像。
  (四)做豆腐
  豆腐是畲民婚丧嫁娶酒筵上的主食,也是东弄村畲民过春节的主要食品年货,每年农历十二月上中旬,畲民就家家忙着做豆腐,泡豆腐松。
  豆腐的主要原料是黄豆,黄豆是农家除稻谷、蕃薯外的主要农产品,畲民每年收获的黄豆多则上千斤,少则几百斤,春节做豆腐自然成为家家户户的重要年事。
  以前农家做豆腐靠的是手工磨豆,前天夜里浸好黄豆,次日早即在装有豆腐袋的桶上放上豆腐架,安上磨手扶着磨柄转动,一手往磨孔里添豆,一板豆腐要转二三个小时,再将烧好的开水倒在豆腐桶里,通过袋子去渣,然后把过滤的豆浆放在锅里煮沸,盛在桶里,加上适量的盐卤,看豆浆凝成乳块状后,将豆腐乳盛到铺有纱巾和带孔的箱里,压上少许石头或盛水的脸盆,排除多余的水份,然后把箱子倒装,取出纱巾,就成了豆腐。每板豆腐从开始至结束至少需要四五个小时,一天最多也只能做三板豆腐。
  近年来,靠机械磨豆腐,省时省力多了。
  豆腐的吃法很多,有水豆腐、烙豆腐、豆腐干、泡豆腐,而数泡豆腐最花工夫,最好吃,保质期最长。
  畲民每年过春节都要泡豆腐(俗称豆腐松),主妇把准备的茶油、菜油或猪油放进锅里煮沸,把做好的豆腐切成小正方形,然后把小块豆腐放进煮沸的油锅里泡,这时锅下的火势不宜过猛,用年前准备好的火势不强的松木条为好,有经验的主妇还会掌握火候适时加点浓茶水,经水冷油热反差,使豆腐松又圆又大,像个小灯笼。畲民们都把豆腐松又圆又大视为过年运气好的象征。(图16)
  泡好豆腐,还要在干锅里撒盐炒豆腐松,让盐份均匀吸在豆腐松上,畲民称&回锅&,然后取出带盐份的豆腐松经日晒后,可存放几个月或半年时间不霉,色泽不变。
  (五)置办果子咸菜
  畲族妇女有休闲聚会吃果子咸菜的习俗,春节期间,妇女走亲访友,都会得到果子咸菜招待的惠顾,村中一旦来了女宾客,由主家邀请,左邻右舍的妇女就会端来亲手置办的果子咸菜到主家,团团入座,泡上清茶,众妇女天南地北,村头巷尾谈论起来,甚至身上衣裤服饰、头发式样长短及果子咸菜的手艺等等,可谓议题多多,笑声多多。善歌的妇女还会即兴编唱畲歌,上午不到午时,下午不到太阳下山决不会散场。所以置办果子咸菜是畲族农家妇女展示手艺的最佳平台。春节期间更是畲族妇女走亲访友的大好时机,吃果子咸菜成为东弄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起下村调查的女同志几乎都受到畲族妇女果子咸菜的盛情招待。
  东弄村妇女置备果子、咸菜,很少花钱买,大都利用自家种的,山上采的土货加工而成。
  就拿果子来说,畲族妇女在清明前后栽下的南瓜,为了取南瓜子,宁愿将南瓜黄老熟透喂猪,将南瓜籽洗净晒干待客;立夏前后种花生、向日葵,收后备用;还有一种&玉米崽&,棒小粒小,可在锅里炒爆,一小碗&玉米崽&可爆出一大盘玉米花。畲族一般居住半山腰,田少地多,大部分园地种植蕃薯,秋收时,把蕃薯刨皮后,切成片状或条状,在锅里煮沸捞上凉干,一部分可重新蒸炊、凉晒但不宜太干,成红黑状,就成了甜味可口的&蕃薯干&。一部份晒干后,春节前用沙或土把蕃薯片、条炒熟炒松,就成了蕃薯片、蕃薯条的果子;还可以将晒干的蕃薯片条,在泡完豆腐后,在油锅里炸,又成为油炸蕃薯片、蕃薯条。有的还炒上一盘黄豆,也算为一种果子。
  至于咸菜,更是五花八门。春天满山的野笋,山蕨,秋天采回的野蘑菇,菜园里的黄豆、茄子、辣椒、萝卜、白菜都是制作咸菜的好原料,连被当作饲料的蕃薯叶也成为桌上的好咸菜。单是萝卜,畲族妇女就可制作成萝卜丝、萝卜饯、萝卜咯、萝卜霉、盐萝卜、糖醋萝卜等十余种。
  最好吃的当数俗称的&苦株干&,每逢秋天,高大的苦株树上结的像小板栗一样的果实,经霜风吹裂,落下一颗颗栗红色的苦珠,畲家妇女和小孩,一早在树下一颗颗捡回,经笼、浸、磨、煮、切、晒等工艺后,成为栗红色的&苦株干&,其味带涩,香甜可口,且有药效功能。
  畲乡乡镇村寨还曾多次举办美食节、美食一条街或咸菜制作比赛,吸引众多游客参观品尝。
  (六)杀年猪
  春节前的杀年猪,是东弄村民准备过年的一件大事。腊月廿三,居住在东弄老村的蓝余根说,他下面房子的蓝雪梅明天一早杀年猪。调查组于次日吃罢早饭乘上公交车,到达三支树后,又步行20多分钟到达蓝雪梅家。此时,杀猪师傅已将猪毛退净,砍肉过称。蓝雪梅说,杀猪前,首先要选好黄道吉日,落实好买肉对象,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吃菜干肉。由于好日子相同,杀猪人家较多,还要约好杀猪师傅的时间,置办好盛猪血的盂头、退毛用的猪桶等,浸泡好烧猪肉的菜干,及早上天未亮时点的松明和放置烧松明的火篮。
  畲族乡村都有&过年肉,插田工,不可动&的说法。意思是预定购买的过年肉和答应帮人家插秧的日子是不能随便改动的,否则有失诚信。而且说清预订的是前腿,后腿还是条肉,并定好斤数。一些过年没杀猪或无钱买肉的乡邻也可向主家借肉过年,待来年杀猪后还肉,而且借猪身的哪部分肉,还时也要还同样的肉。
  蓝雪梅说,今年全村有猪杀的人家不多,按照与师傅约好的杀猪时间,所以我早早起来烧开水,等待杀猪师傅的到来,落实好端盂头、抓猪尾巴的人选。师傅一到,即从猪栏内赶出要杀的猪,由抓猪尾巴的人先靠近猪,趁其不备,眼快手快,迅速提起猪尾巴,使猪后腿离地(据说后腿离地的猪就失去反抗的能力),紧接着由杀猪师傅抓住两只猪耳朵,其他帮忙的人迅速上前,抓住前后腿,抬到猪凳上,由杀猪师傅白刀进,红刀出,端孟头的迅速接住流出的血,这时,我拿出一叠烧纸,边烧边叫平时喂猪的声音,大约十分钟左右,猪死后,我又拿几张烧纸擦拭猪下巴的刀疤血迹,还把带血迹的烧纸分别供奉在猪栏门和灶神旁。她还指着贴在灶神旁的血纸说,大家都说贴上血纸,灶神会保佑,明年养猪大得快。
  师傅把猪退了毛,剖了肚,割下头(猪头一般主家过年自用),再割下二头(即猪颈)送进灶间,这是早餐的主菜。这时原来预定猪肉的村人陆续到来,杀猪师傅根据主家的交待,一一将预定的猪肉称好,放在一边,请买肉的吃了早餐再走。
  同时由于主家忙于烧菜烧饭,交待师傅称肉,叫客吃肉的事就只得交待给小孩,村头的雷大爷、村尾的蓝大妈、村东的大婶、村西的大伯,总之要把全村每家人请来吃一餐,俗称散猪福,或吃猪丧,许多孩子不断跑前跑后,最怕的是叫客吃肉。
  客人陆续到来,上桌吃饭。饭桌上中间一个生火的泥风炉,上放带耳的铁锅,铁锅里是大片的肉和菜干,桌上还有两小碟炒小肠、两碗煮熟的猪血。春节杀猪的猪血好坏,不但意味着杀猪师傅的手艺高低,还意味着主家来年运气的好坏,所以杀猪师傅春节杀猪也特别留神,以免带来主家的不高兴。
  早餐来的客人先到先吃,后到后吃,主家不断叫客人多吃,还不断加肉加菜干,不吃肥肉的客人还可到灶间的大锅里自选瘦肉。大锅里烧着少则十几斤,多则几十斤的肉和菜干。这些肉菜干十分好吃,许多客人不是冲着肉而是冲着肉菜干而来的,有的吃了还要带碗回来。
  吃了一桌又一桌,还没叫到的待中餐或晚餐再请。我和蓝余根就是中餐的客人,杀猪师傅也在场,房内摆了3桌,每桌还有红酒和白酒,估计早中晚要请5&8桌客人。杀猪师傅的工钱也是2&3斤肉当作工钱。上世纪农村猪肉紧张时,杀猪师傅还可多吃颈上刀疤的几片肉作为赏劳。
  由于养的猪不十分大,又卖又借又吃,剩余的过年肉还不如买肉的多,畲村又有&杀猪穷买肉富&的说法。
  (七)购年货
  过春节,畲民除了自产的稻谷、黄豆、蕃薯等农产品外,还需购买部分年货,所以购年货也成为畲民春节前准备的重要活动。
  购年货范围很广,有全家的新年服装,有正月走亲访友的礼品,有春节所需的果子、香烛、鞭炮、对联、大红灯笼,甚至分发压岁钱的小红包袋。畲民进城往往要开好一张购货单,根据货单买一件划去一件。就是这样,也还要跑上几次县城,才能购好所有年货。
  就以畲民正月走亲访友的礼品来讲,先要统计好亲友的份数,一般人家都有40&50份,每份一包糖,一包面是少不了的。糖表示甜甜蜜蜜,面表示长长久久,其他的还视辈份大小,加送鱼鲞或对酒、糕点之类,对刚满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岁的寿星(畲民称&送十&)还得购买寿联、寿桃及寿礼。新婚夫妇回娘家的礼品则更多更全。
  再如置办的果品,除自家已备的果品外,还得购买枣、糖、糕及苹果、香梨、柑桔之类水果等招待客人用的年货。
  县城周边的东弄村畲民往往在大年廿九、三十日都还要再进城一趟,看看还有哪些新鲜货物,还缺少哪些物资,看看春节前市场还有哪些新鲜物资,力求在节前置备妥当。知道有节前价格高涨,节后有价格回落的趋势,也情愿节前购年货。因为畲民还有正月十五前不化钱购物的习俗。
  由于多次到东弄村,接触过许多村民,在县城多次碰到过购置年货的东弄村民,所以节前坐公交车的人也特别多,加上购置的年货,车内特别拥挤,到达三支树下车后,我还帮助蓝仙兰提过她购置的年货呢。
  (八)打尘换新
  春节前的打尘换新是东弄村畲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东弄村与景宁畲族一样,都是以腊月二十四为打尘换新日。
  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从上到下彻底的卫生大扫除。
  打尘换新前,要把准备好带叶的竹枝、柳杉枝,扎在2米多长的竹杆上,便于扫刷天花板上的灰尘蛛网,还要准备抹布、旧报纸。抹布擦洗窗台、家俱,旧报纸擦拭玻璃内外。蓝余根的媳妇蓝菊梅就叫我带几张报纸给她擦玻璃用,一般农家上午是擦、刷为主,下午则是把家中的所有餐具、茶具、家俱、日常生活用品彻底擦洗,不少畲民还用草木灰作清洁剂,擦拭碗、盘、酒壶、茶叶罐等,擦后水洗,效果很好,最后是洒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这一天全村上下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的气氛。
  退休干部蓝仁灵说:打尘,还有驱除疫鬼,祈求安康的含义。景宁方言&尘&与&陈&同音,故打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打扫干净,这里既指打扫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有扫除旧岁中遇到的所有不快,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和睦幸福的意思。
  三、春节民俗实录
  我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春节期间,人们喜气洋洋、欢歌笑语、张灯结彩,以多种形式、多种活动来进行庆祝。从腊月二十三的送灶神,到正月十五,东弄村主要的春节活动有送灶神、年三十、开门红、做福、照岁、走亲戚、文化生活、过年崽等八项活动。
  (一)送灶神
  送灶神是一项在我国民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习俗。东弄村家家灶间仍设有灶神位,神位设在灶房锅灶的靠墙上,有的在砌墙时就留有高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深十厘米左右的呈&&&状的灶神位,畲民称灶神殿。里面安放香炉,有的则在灶墙边安放一个木制的方框,称神龛,左右贴着&东府司命主&、&人间监察神&的对联,横额是&一家之言&。说明灶神在家庭的地位,还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普及省柴灶后,灶神的位置被删除,有的干脆在墙上贴一张灶神像,也有的许多畲民在灶边贴联摆香炉替代灶神。
&  腊月二十三下午,调查组在蓝余根家调查&送灶神&,他告诉我灶神是上年的除夕以来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监察一家的神主,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神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的善恶情况,玉皇大帝根据灶神的汇报,再将新一年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给灶神之手,因而对我家来说灶神的汇报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
  傍晚送灶神时,他在灶上供上馍、酒、糖、水果等供品,敬上香,点上烛,斟上酒,燃放烟花,他说糖果是给灶神甜甜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美言,送罢灶神,他将糖果端进暖间,泡上茶,大家边吃边聊,还说待大年三十,再按送灶神的礼仪将灶神接回神位,开始新的一年。
  (二)年三十
  大年三十这一天,是一年最后的一天,东弄村家家户户都要杀鸡杀鸭,备办猪头、肉块,置办荤素八菜、香烛烧纸、鞭炮焰火等到村中地头宫祭拜诸神,全村一百多户人家,前前后后,挤得地头宫水泄不通,致使村中轮值做晚年福的提前一天到地头宫做福。这一天,东弄村畲民家家户户贴春联,挂正颜,厨房、谷仓、猪栏、牛栏、鸡舍等分别贴上&人寿年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等红贴,家中大门、小门、猪栏门、仓门、水缸、米缸等都贴上红纸条等,以示欢庆。而秤头、磨柄则围上红纸,表示封秤封磨(即正月初五前不秤不磨),晚饭前要接回灶神回宫司事。有的家庭还挂上祖传的上辈几代的画像,村民称&正颜&,初一至初五早晚点香灯敬拜。晚饭十分丰盛,主妇要烧好隔年饭,留待初一至初五食用,表示年年有余粮。吃罢晚饭,灶塘要煨备好的柴根树脑(俗称煨年猪),让柴头不燃烧,蕴火种,象征烟火不断,人丁兴旺。天黑前点上香,点亮灶房、厅堂、卧室所有灯,称作点岁灯,大人孩子开始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畲民一家有的围在炉火间,或围在灶塘边,听大人讲故事,唱畲族民歌,边吃果子,边喝茶,一家人团团圆圆,为了一家人的团圆,无论在天涯海角的家人,不畏天寒地冻,不畏路途辛苦,不畏路费上百上千,哪怕大年三十下午或晚上到家,新年初二又要出门也在所不惜。
  新年钟声一响,家家燃放鞭炮焰火,喜迎新年,全家人团团围坐,长辈上座,儿孙左右相陪,大人给小孩分压岁钱红包,全家人开始吃年夜饭(畲民称隔岁饭),外出未归的人也留给空席分给碗筷,表示团圆,年夜饭上必须要有鱼,而且不能吃完,表示年年有余。
  蓝木昌说:&现在,守岁时全家大都围着电视机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视节目,一些小孩打瞌睡,大人都鼓励小孩守岁,有的干脆大年三十下午哄小孩睡觉,便于晚上守岁。有的哄孩子守不到新年钟声响,就长不大一岁,有的用压岁钱多少鼓励小孩守岁,家长力求年夜饭全家人都在场,吃场团圆饭,图个团圆梦。&
  他还说:&大年三十这一天是上界神仙鬼怪下凡之日,人们忌说&鬼&、&死&、&杀&等不吉利字眼&,忌打碎碗碟、恶声骂人、随地大小便、泼污水。&
  (三)&开门红&
  农历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畲族传统新年。东弄村畲民们非常重视这一天。凌晨,家家户户都要择取大吉时辰开门放鞭炮接年,也称开门红、开门炮,图个开门大吉。放罢鞭炮,家主净身点香后分别插在大门左右门楣、左右神堂、灶神上,要对门神、地方神、祖公神、灶神顿首叩拜。挂有&正颜&的家庭要在画像前点上红烛或油灯,俗称点香灯,以示虔诚。到了傍晚,也像早上一样顺序烧香点烛。这种仪式从年三十要持续到正月初四,到了初五早晨要送年,亦称扫年。
  正月初一起床后,全家人穿戴一新,见着亲人要作揖喊新年好,初一有许多禁忌,如初一不串门,初一不喝汤(喝汤者一年出门会下雨)。白天不眠床(眠床者的田堪会倒塌)。初一不借火,正月初一还很忌讳动刀杀生,不能用剪刀等利器,一些家妇大年三十就把初一要切的菜、馍、肉等切好备用。初一至初五不扫地(认为会扫掉财气,即使扫地也要将垃圾从外向内扫),过年要讲好话。避免说&破、坏、死、烂、鬼、输、湿、穷、完、病&等不吉利的话。
  为了避免小孩说错话,避免得罪人,东弄村部分老人至今保留大年三十年夜饭后用纸或篾片给孩子擦或刮嘴的习惯,称之&揩屁股&,意为孩子说坏话是放屁,请求神灵或亲邻不要为之过意不去。
  现在初一这天,大家吃罢早饭,走出家门或晒太阳,或登山,或沿马路散步,但很少串门。
  初一晚上要早早上床睡觉,据传这天晚上是老鼠嫁女,人们不要吵扰老鼠一夜,不然老鼠也会吵人们一年。
  畲乡还有&三日端午五日年,一日清明便下田&的谚语。正月初五算过年结束,这天傍晚要将初一以来的垃圾送出远门,表示将一年的伤风感冒等垃圾事远远送出,好让全家一年平安。
  (四)做福
  东弄村有村民自愿组合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寨平安而做福的习俗。东弄村每年做五个福,即晚年福、新年福、春福、端午福、秋福,其中晚年福、新年福、春福都与春节关系密切。晚年福、新年福在其他畲族村落大都淡出,东弄村却一直盛行。
  晚年福,顾名思义是在每年农历最后一天举行(即大年三十)。东弄村因为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或提或端着祭品到地头宫拜祭,去年的晚年福会成员嫌人多拥挤,决定提前一天举行,并通知调查组去参加。为了获取录像,我及时通知当地电视台、《畲乡报》社成员前来采访。
  大年二十九,我起早乘车前往东弄,天公作美,下起了鹅毛大雪,到达福会庄家蓝振平家,他们已杀好鸡和准备好其他祭品,这时,电视台、《畲乡报》记者分别到达,一起来到地头宫举行祈福活动,只见当地1939年5月出生的道士先生,身穿法衣,头戴道士帽,手提铰杯,口中用畲语念念有词。过后,他告诉我畲民一年到头农事完毕,为感谢神灵庇佑,大自然赐予风调雨顺,取得丰收,村民自愿组合做福班子,在地头宫由法师敬请汤三相公、仙姐、仙妹、土地公、金童玉女、开山地主等神灵。杀鸡、摆酒、点香烛、鸣鞭炮。仪式中,法师口中念着:&合村人丁俱兴旺,养德万民保安康,合村六畜大兴隆,合宅男女皆清吉,一境老幼得平安,饥有仙人送茶饭,渴有玉女赐茶汤&&。&谢神后,将供品集中一起聚餐娱乐,所有开支由组合成员平均负担。这种活动年复一年,岁接一岁,从没间断。在蓝振平家,今年的晚年福会成员有蓝振平、蓝建平、蓝正深、蓝李高、蓝正元、蓝青元、蓝金定等7户。前一天到县城购买了鸡、肉、馍、豆腐,及香、烛、纸、鞭炮等,共化去384.50元,每户分摊55元,当天晚上景宁电视台播放了东弄村做晚年福的新闻,我也将当天的雪景村貌作为《调查报告》的封面。
  今年的新年福正月初一上午举行,主要内容是祈求神灵保佑合村合户男女老少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出门平安、迎禧接福、除旧布新,隔除火灾病痛等主要内容,并在村中形成节日喜庆的氛围。我因故没有到场,蓝余根在电话中告诉我,新年福由蓝洪宝、蓝余庆、蓝有明、蓝可兴等4户合伙做,庄家是蓝余庆,每人分摊80元(不包括青菜、柴火等)。
  春福是过罢新年,立春日后拣取黄道吉日举行,也要请道士,备祭品,以春耕播种,祈求神灵驱除暴风骤雨等自然灾害,驱除瘟疫,保佑村民身体康健,参加春耕生产等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活动。今年的春福择取正月十五下午未时举行,成员有蓝木昌、蓝兴和、蓝发欣、蓝岳方四户,庄家是蓝岳方。同样进城购买了鸡、肉、馍、豆腐、香烛纸烧等祭品,我由于误了车时,赶到地头宫,福会成员已经收了祭品,让他们重新摆好供品,拍下几张相品后,一起回到蓝岳方家。春福共化去费用336元,人均摊派84元,他们盛情邀请,我也入席与他们一同分享福会成员的快乐。
  席间,蓝余根说,1949年以前,村中专门有福会班子,1949年以后一年五福由六个生产队(现在改为村民小组)轮值。一年五福村民都请我主持,因为是同村人,很少有花红包,但每次一个鸡腿作为酬劳是少不了的。近年来由于年事已高,村中也有年轻人学会主持,许多次他都推给年轻人主持了。
  (五)照岁
  畲民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十都有照岁的习俗,所谓照岁,即将正月初一至初十分别定为鸡、犬、猪、羊、牛、马、人、谷、豆、麦的生日。每当一样家禽家畜或主要农作物及人生日之日,主家要以好食喂养禽畜,每晚要点灯笼或回灯(玻璃作罩避风的灯)照亮其舍,年前要贴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或红纸条表示贺岁。主要农作物谷、豆、麦生日当天,要避忌,不以其为主食。比如正月初八谷生日为例,这一天,农家一般不烧饭,有的以其他粗粮代替,有的前一天烧好饭,初八这天只能吃前天的现成饭。初八这天傍晚,要开仓门、备香案,摆上水果、糕点等供品谢谷神,在谷仓点岁灯到天亮;又如初五&牛岁&,这是牛生日,这天要让牛吃好食,如米饭或薯丝,有的还喂牛酒,晚上还在牛栏门上点岁灯到天亮。当问及这个习俗从何而来时,一些七八十岁的老畲民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只说是都是这样代代相传。(图37)
  网上有一种说法:传说女娲创世时,第一件造出了鸡,第二件造出了狗,第三件造出了猪,以此类推,为羊、牛、马、人、谷、豆、麦,故而把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作为鸡、犬、猪、羊&&等的生日,并予以照岁。(图38)
  至于为何把鸡定为首日,有一种说法: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下有趾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拚,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把新年首日定为鸡,古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六)走亲戚
  东弄村畲民每年正月初二即开始互相拜年,俗称&走亲戚&。村民根据年前统计的名单,按照先近(近亲)后远(远亲),先上(上辈)后下(下辈)的原则,挑上礼品,一家一家送去。每到一村,先到近亲,了解要送礼的对象是否在家,在家即送,不在家则通过近亲给予捎带,收礼者在客人落座沏茶后,以每人二、三个荷包蛋,配一杯酒作为点心。一般在第一家吃中餐,收到礼品的人家要回礼,礼品是两条年糕,若带有小孩的客人,收礼者要给小孩压岁钱红包回礼。
  由于畲民亲爱同族,谦让和平,热情好客,往往近亲的亲属也属送礼的范围,所以每年正月送礼的对象少则一二十家,多则三四十家,畲民还以送礼对象之多为荣。
  今年东弄村蓝延兰新婚的儿子和媳妇去东坑镇大张坑村走亲戚时,就准备了9份糖、面、酒等礼物,好在现在有康庄公路,可以骑摩托,或坐汽车,要是过去从东弄村到大张坑村有40多里路,真要辛苦多了。
  一般家庭初二至初五走亲戚活动告一段落,对象多的远的可延迟,不过有初七不出门,初八不回家的禁忌,最迟走亲戚可到元宵节结束。在畲民中有&亲不亲就在正月一趟走&的亲戚理念。
  (七)文化生活
  春节是畲民文化生活最丰富多彩的期间,东弄村畲民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有唱山歌、织彩带看电视、讲故事、舞狮、花鼓等。
  唱山歌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婚嫁喜庆、逢年过节、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生产劳动,甚至丧葬也以歌代哭。畲族山歌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情歌、时令歌、小说歌、儿歌、杂歌、丧歌等。春节期间,畲民翻开山歌手抄本,喜唱本土史实编成的《景宁山哈打酒局》、《打盐霸》、《汤夫人歌》、《古老歌》等,东弄村就有畲族歌手蓝余根、蓝延兰、蓝仙兰等。
  织彩带 畲族妇女织彩带的时间大多为春节期间、农闲季节和雨雪天。学织彩带以家庭传带为主,也有邻亲帮教。过去一些家庭五六岁的小姑娘就开始跟妈妈学织彩带。(图40,蓝延兰织彩带)
  东弄村彩带传人蓝延兰告诉笔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彩带因其靠传统手工操作,化工多,收入少,许多年轻姑娘已不学织彩带,流传千百年的畲族彩带已不再&风光&。[15]为传承畲族彩带,她办起工作室,招徒学艺,如今新一代彩带传人已学会出师独立操作。
  看电视 春节期间的春节晚会是畲民最喜爱的节目,家家户户守岁时,围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一些畲民订来《电视报》,对着春晚节目单逐个观看,也有的选择那些笑星演唱的相声、小品等节目,笑个前翻后仰。过了春晚后,还继续看喜爱的选播节目。
  讲故事 畲族民间故事题材广泛,虚实兼有,褒贬分明,寓意深刻,形象鲜明。春节期间东弄村民围着火炉,边喝茶,吃果子,边听老人们讲神话、传说,如《造天造地》、《畲家猎神》及本土史实等。有畲族题材,也有汉族生活趣闻,内容多为弘扬正直善良,勇敢无私,具有反抗精神,少有庸俗之弊,往往半天时间过去,忘记了饥饿,家人来叫吃饭方停。
  舞狮 景宁舞狮的狮头用木制框架,头宽60厘米,分上下颌,额上长着多个球瘤,外表用棉纸层层糊叠,再描以红、绿油漆,狮身长2米许,内为衬布,外披染成红绿的麻束为毛。
  舞狮以正月初二开始到十五结束,先写或印狮帖,上写恭贺新禧,注明&&村吉星狮子,由放帖人挨家挨户发帖,遇有当年结婚、庆寿、乔迁等喜事,狮帖外加红纸套,俗称&全筒&。而上年有丧事、火灾等的农家则婉言谢绝,并给发贴人小红包,以示歉意。
  主家接到狮帖,就打扫中堂,上头桌摆果子,泡热茶,在门口迎候,狮班进入主家先向中堂四角作抢球势,再表演打滚、耍乐等。狮子可向主家或观众摇头摆尾求赏,主家或观众则向狮子发赏钱,狮子接钱后要叩首点头,打滚表示道谢。主家还会端酒、拿柚戏乐狮子,舞狮人则在狮衣下喝酒、掰柚后再讨赏,最后狮子走圆场道谢出门到下家,主家则放鞭炮欢送。
  花鼓 畲民称&花鼓戏班&,先有花鼓班挨家挨户发帖,一到傍晚,听到锣鼓,花鼓戏班必须先到村头地庙点烛燃香,畲民称&报地头&。主家即忙着打扫卫生,中堂上头桌点上红烛,摆上糖果,泡上热茶。花鼓到门口,燃放爆竹相迎。
  花鼓进门第一节目都是&报符&,演员手捧彩灯,乐队伴奏,按东南西北中五方且唱且舞,内容随机应变,见是新婚夫妇则唱:&祝您嫂嫂生贵子,早生贵子早登科&;见是老人则唱&寿比南山不老松,福如东海&&&总之全挑吉祥祝福话多说多唱,皆大欢喜。报符后选用越剧中的片断演出,结束前又唱报符歌:
  &锣鼓打响闹清清,花鼓来到送凶星。凶星远送千里外,吉星会来保太平。&
  (八)过年崽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东弄村民称为&过年崽&。现年65岁的退休老人蓝仁灵说:&过年崽&就是过小年的意思。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春节的延续。东弄村民没有吃汤圆(元宵)、猜灯谜的习俗,而是像过春节一样,有重新做豆腐、杀鸡鸭,重新团聚的习俗。
  蓝老还说过年崽备办完毕,晚餐烧好菜后,户主要先扎好戴上帽子、穿上衣裤的稻草人,点上香蚀后,即成为灶神化身。而蓝木昌却说,稻草人是灶神婆的化身,稻草人要穿花衣裤、花帽子,户主手握双脚,边舞边唱,从灶间到饭桌旁,由稻草人选食,如稻草人先选肉,则这一年养猪大得快;如选馍,则这一年稻谷丰收。不过这种习俗解放初就没有人做了。
  蓝仁灵说,过去生活困难,春节前买的肉到正月十五基本吃完,豆腐也因时间较长不宜存放,鸡鸭等数量少,更不能存放到十五,除了年糕以外,已无其他年货,所以到了十五,要重新买肉、买鸡鸭、做豆腐,就近的亲人也像过春节一样回家团聚。
  过去,畲民经济生活条件差,食物来源困难,畲民普遍保留着&有食大家尝&的平均分配食物的习俗。家中买肉、杀鸡鸭改善生活或招待客人,家中成员和客人不论大小均同分一份,人口多的家庭,日常蔬菜亦采用分食制。例如:杀鸡鸭,退毛剖肚后,将鸡鸭放锅中白水煮熟捞上后,为分配均匀,一手拿菜刀,一手拿木锤或铁锤,刀口对着鸡鸭肉比划,每锤敲下时按人数分配到碗,不论平时还是春节,过年崽也一样采取这种分食制。
  过罢&过年崽&,所有春节活动宣告结束,畲族村落又进入春耕备耕活动,一些常年外出经商打工而回乡过春节的年轻男女,先先后后已离乡外出,最迟的也过罢正月十五而外出。在家的也忙于管理茶叶、种植马铃薯,作好春耕生产准备工作。
中国景宁新闻网
王振生 季彤曦
畲乡报社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批准文号:浙新办[2010]23号 浙ICP备号
地址:人民中路98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调查报告范文20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