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祖师爷照片文件恢复大师 摄影大师的

您好!欢迎来到中国制造网
您还可以搜索:
百销通会员
合并相同供应商
所有经营模式
共找到40条女装拍摄产品
业务范围:服装摄影&&&|&&&场景:室内
描述:玛致广告摄影设计(Magic-Studio),专业从事商业产品摄影、服装拍摄、摄影培训、电商视觉营销、网店装修设计、微信营销及广...
[广东省 广州市]
业务范围:服装摄影&&&|&&&场景:室内
描述:玛致广告摄影设计(Magic-Studio),专业从事商业产品摄影、服装拍摄、摄影培训、电商视觉营销、网店装修设计、微信营销及广...
[广东省 广州市]
最小起订量:1件&&&|&&&供货总量:999件
描述:图片数量:模特整体图6张(全身2张、半身正面、正侧面、侧面、背面各1张;模特穿着衣服拍摄细节图3-5张) 包含服务:衣服熨...
供货总量:100000件&&&|&&&业务范围:产品摄影
描述:模特拍摄全包服务
[广东省 广州市]
供货总量:1000件
描述:广州无界摄影淘宝拍摄网站:.淘宝摄影属于写实摄影的基本操作,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非艺术的拍摄,广州无界摄影工作室都是直接面对活生...
[广东省 广州市]
供货总量:1000000件&&&|&&&业务范围:服装摄影
描述:深圳服装拍摄,服装画册拍摄,淘宝服装拍摄。深圳淘宝摄影公司 男装拍摄 女装拍摄 童装拍摄 内衣拍摄 淘宝内衣拍摄 内衣画册拍摄...
[广东省 深圳市]
最小起订量:1分钟
描述:蘑菇影视专注于淘宝产品的视频拍摄。凭借着许多老客户的支持与介绍,多年以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产品摄影经验。我们只专注于淘宝视觉展...
[浙江省 杭州市]
描述:广州拍摄公司,专业女装拍摄,男装拍摄,内衣拍摄 欢迎来电咨询。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类型:时尚女装拍摄-服装拍摄 理念:黑色为主色调,白色叶片纹理装饰,即简洁,又优雅。即适合年轻的mm们,同样年长一些的...
描述:广州拍摄公司,专业摄影公司,广州摄影,男装摄影,画册摄影,产品画册拍摄 欢迎来电咨询。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类型:大码女装拍摄-服装拍摄 原理:不要再沉迷在一味的黑色中啦。选择一些颜色亮丽的着装,出门时的心情也会格外的好呢。深...
业务范围:服装摄影&&&|&&&场景:室内
描述:玛致广告摄影设计(Magic-Studio),专业从事商业产品摄影、服装拍摄、摄影培训、电商视觉营销、网店装修设计、微信营销及广...
[广东省 广州市]
供货总量:100件&&&|&&&业务范围:内衣摄影
描述:斯亚传媒拥有20多年的内衣摄影经验,尤其擅长爆款内衣拍摄、时尚内衣拍摄、内衣平铺静物拍摄、内衣模特拍摄、内衣实景拍摄。斯亚传媒专...
[广东省 广州市]
供货总量:111111件&&&|&&&业务范围:商业摄影
描述:七彩舟摄影广告设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秉承诚信理念,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客户产品的附加值,成为时尚前沿的先锋宗旨,与中国国内多...
[广东省 深圳市]
描述:类型:时尚女装拍摄-服装拍摄 理念:今季很多大牌都以黄色为主打,姜黄色,芥末青,又卷土重来了。黄配黑,黄配灰,配藏蓝色...
供货总量:100件&&&|&&&业务范围:商业摄影
描述:广州斯亚传媒女装摄影,专业从事高端女装摄影服务,由在业内被誉为摄影祖师爷的、摄影大师谭亚房老师领衔拍摄!斯亚传媒具有十多年的女装...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专业网店产品摄影、淘宝产品拍摄、网店包包、外景摄影、皮包摄影、化妆品摄影、服装摄影、网店产品拍摄、专业拍摄内衣、项链、首饰、...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图片是网店的灵魂,产品图片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分析网店中产品图片质量的重要性: 1、从网店推广角度分析...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类型:淘宝女装拍摄-服装拍摄 理念:红色针织衫,既活泼又可爱,加上波点领结,你一定觉得我们是要走日系少女风吧,那就错了...
描述:对于服装卖家来讲,产品图片对于网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好的图片,哪怕衣服款式再好看,质量再好,用再好的推广手段,效果还...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朔摄影是一家专业从事淘宝拍摄的摄影公司。公司拥有专业的摄影师、化妆师等优秀人才和摄影棚、高端全画幅单反相机等专业设备;提供摄...
[浙江省 杭州市]
描述:广州智程网络拍摄是一家为淘宝商家专业拍摄产品和设计的一家网络服务商,公司有专业的两个摄影棚,专业的摄影器材,专业的摄影师,专...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产品摄影: 不同于实体店,淘宝买家们更主要的依赖于照片来选购商品,因此商品照片美观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照片拍摄的好,商...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集映视觉淘宝摄影是以淘宝摄影为主的服务机构,专业从事鞋子摄影、服装摄影、化妆品摄影、形象模特摄影、工艺品摄影、珠宝首饰摄影、...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类型:专业女装拍摄-服装拍摄 理念:黑白灰是永不落时的三种色彩,无论是上班,还是去逛街吃饭,这身短夹克,搭配黑白色打底...
描述:图片是网店的灵魂,产品图片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分析网店中产品图片质量的重要性: 1、从网店推广角度分析...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广州智程网络拍摄是一家为淘宝商家专业拍摄产品和设计的一家网络服务商,公司有专业的两个摄影棚,专业的摄影器材,专业的摄影师,专...
[广东省 广州市]
供货总量:86985双&&&|&&&网拍摄影:5M
描述:主要服务有产品摄影、模特服装内衣摄影、锁具、五金、卫浴、烟具、眼镜、开关、衣服内衣鞋帽、食品、化妆品、首饰、机械、企业形象摄影、...
[浙江省 温州市]
描述:我们的专业:服装摄影,广州淘宝摄影,淘宝裙子拍摄,淘宝女装摄影,淘宝童装摄影,淘宝服装摄影,淘宝包包摄影,淘宝裙子摄影,淘宝...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专业服装拍摄摄影,淘宝女装拍摄摄影,淘宝男装拍摄摄影,服装模特内外景拍摄摄影,服装(T恤衬衫羽绒服毛衣夹克西装连衣裙吊带衫打...
[广东省 广州市]
供货总量:20件
描述:需要服装拍摄、淘宝摄影、模特拍摄、商品拍摄,欢迎来集映视觉网拍基地。我们是国内最大的网络图片供应商,拥有一流的摄影器材、专业...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北京合伙人淘宝摄影工作室是一家专注于电子商务产品摄影机构,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商圈木樨园天雅服装商贸城附近,地理位置优越,...
供货总量:99999件
描述:产品摄影,不仅仅是手提个单反就能做好的事。商品摄影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够拍摄出质量好,和谐,饱和,自然的照片。拍摄的时候不仅...
[云南省 昆明市]
描述:理念:黑色本是百搭的颜色,经典永恒不变。如此美丽的黑色全蕾丝裙,我想每个女生都会想要入手一件吧。因为本身黑色蕾丝就十分复杂了...
最小起订量:10
描述:理念:黑色简洁的长袖上衣,搭配卡其色休闲长裤,原本看似很普通的穿着,就因为添加了一顶贝雷帽与与其颜色呼应的多层项链,立马变得...
描述:对于服装卖家来讲,产品图片对于网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好的图片,哪怕衣服款式再好看,质量再好,用再好的推广手段,效果还...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图片是网店的灵魂,产品图片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分析网店中产品图片质量的重要性: 1、从网店推广角度分析...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对于服装卖家来讲,产品图片对于网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好的图片,哪怕衣服款式再好看,质量再好,用再好的推广手段,效果还...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对于服装卖家来讲,产品图片对于网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好的图片,哪怕衣服款式再好看,质量再好,用再好的推广手段,效果还...
[广东省 广州市]
描述:对于服装卖家来讲,产品图片对于网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好的图片,哪怕衣服款式再好看,质量再好,用再好的推广手段,效果还...
[广东省 广州市]
产品索引:
找不到合适的供应商?去百卓采购网
中国制造网帮您找到如上优质的女装拍摄供应商和生产厂家,以及女装拍摄产品参数、型号、图片、价格等详细信息。
请选择至少2家公司进行对比。
请选择至少2家公司进行对比。Sina Visitor System您(@)目前可用积分:1264970跟帖回复
共获得打赏:
凯迪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发现信息价值
[转贴]摄影语言体系的基本构成(ZT)
80424 次点击
631 个回复
1:37:26 发布在
摄影语言体系的基本构成撰文/刘树勇一、摄影词汇的创立自1826年法国人尼尔普斯发明照相术以降,直到1900年前后,半个多世纪了,各种影像材料、技术以及风格样式的实验就从没有间断过。但摄影的地位却一直不怎么高尚。除了看着那套操作复杂的机器和在那里使劲儿鼓捣的摄影师样子有点儿奇怪,或者偶尔到个照相馆里去为自己拍张有点儿纪念意思的肖像照片之外,大多数人并没有将摄影当回子事儿,特别是没有将它看成是像绘画那样的一个艺术门类。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摄影没有建立和完善起自己的一整套独立的语言系统和完整的视觉美学,而是拿捏着绘画的架式一个劲儿地瞎跑。画意摄影在这个时期挺流行,无论从视觉样式上看,还是从摄影表现工业革命之后新兴中产阶级的复古情调与优雅趣味儿上看,摄影都有股子绘画的味道儿:人物表现就不用说了,连静物照片都搞得跟静物油画似的,还不时地涂上颜色,焦点也故意弄得虚乎乎的,挺浪漫。这样的照片一百多年之后忽然成了好东西,为当前许多新的摄影实验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可在当时,从摄影人的角度来看,你就发现,摄影跑着跑着,人家就有点儿瞧你不起了。于是,摄影家就有点儿着急,就琢磨着如何自立门户,显得与绘画不同。在这方面作出重要努力和贡献的是一个了不起的美国人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兹(Alfred Stieglitz )他早年在德国留学学机械工程时喜欢上了摄影,在欧洲游历期间还成了一个画意派摄影团体的成员,得了不少大奖。1889年他回到美国,于1902年开了一家叫作291的画廊,并捎带着发起成立了一个"摄影分离"小组,意思就是要抵制混淆绘画与摄影差异性的画意摄影那种唯美主义乃至象征主义的观念和技术手法,强调对现实之物真实的图像表达,企图将摄影从绘画的阴影和附属地位当中分离出来。从1921年起,他开始极力倡导排除主观中介物(诸如评价、记忆、想象、后期制作等因素)的"直接"摄影,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倡导,达成现实之物的客观直接的表达。他在1922年的一篇文章中说:"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我的照片看上去确实像一张照片,而不再像一幅油画或者蚀刻版画。我要让人一看到这张照片之后便永远难忘。"这话说得有点儿狂,但他的工作的确对摄影寻求独立的自在性和和自为地位产生了重大推动作用和广泛的影响。其中受他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 ))年这段时间里,两人过从甚密。他也对以前的那些柔焦画意摄影表现出强烈的厌恶和抵制,并极力推崇斯蒂格里兹的"直接"摄影理念。他评价施蒂格里兹"对眼前的事物总是完全接受,客观性是摄影家必须控制而又不能回避的"话,同样成为他自己秉持的摄影宗旨和价值取向,并在自己具体的影像实践当中予以精确再现。两人惺惺相惜,甚至都有点儿相互吹捧了。1915年,施蒂格利兹在他的291画廊中为斯特兰德举办了一个摄影展览。老施对他拍的那些焦点清晰的有关厨房静物、花木蘑菇和城市摩天大楼的照片非常欣赏,说他"无疑是自阿尔文?兰登?科伯恩以来美国唯一的重要摄影家,他真正找到了摄影的本质"。听上去说得有点儿邪乎,但从他的话里你可以明白,强调摄影机械复制的那种客观甚至冷漠的特性,强调影像与对象的直接对应性和逼真再现,逼真到你画家打死了也不可能达到的那种效果,就成为当时摄影家将摄影从绘画的附属地位中脱离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努力和策略。当然,忙活这事儿的不止他们两位。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摄影家爱德华•威斯顿(Edward Weston )也在琢磨这事儿。1911年,他就在加里福尼亚开设了自己的照相馆,跟我们现在的婚纱影楼一样,天天拍摄那种柔焦唯美的画意人像照片,挣了不少钱,还得了不少沙龙大奖。1922年,他在纽约见到了已是名声显赫的施蒂格利兹和斯特兰德,受他们的关于摄影本质的理解与实验的影响,才开始明白摄影应该彻底放弃画意摄影那一套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玩艺儿,回到直接、逼真地显现现实物象表面状态的位置上来。1923年,他索性关掉了自己的照相馆,跟情人蒂纳?莫多蒂一起跑到墨西哥城去开了一家新的照相馆,并认识了一帮子包括韦拉、奥罗齐科在内的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他在那里以情人莫多蒂为模特儿,拍摄了一大批研究物体的表面状态与自然构成关系的重要作品(这些照片被我们当成了早期的人体摄影作品,并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大量收入那些带有明显色情意味儿的画册当中),直到1926年重新返回到加利福尼亚。这一时期,他对摄影本质的理解已经变得非常清晰了,比施蒂格利兹和斯特兰德走得更远。他已经完全放弃了软焦点技术的应用,开始试验如何通过影像技术的控制高度逼真地来呈现事物的表面状态,以在视觉上达成绘画无法达到的表现效果。1928年,他与儿子在旧金山又开设了一家照相馆,第二年又搬到了卡尔梅尔,并在洛博斯角地区定居下来,开始拍摄那些令后人惊叹不已的重要作品。当时在加州已经有一批摄影家在不同的地方工作,包括威拉德•范•戴克(Willard Van Dyke 1906-)、伊莫金?坎宁安、桑亚?诺斯科威亚克,以及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1902-)等等。1932年,威斯顿与上述几位摄影家磋商后,发起组成了一个以"F64"命名的纯粹派摄影小组。"F64"原意是指他们当时普遍使用的那种大相机的最小一级光圈。以此命名,意味着这个小组的摄影理念在于通过控制使用相机镜头的最小一级光圈以获得最大的景深,在影像中完美逼真地呈现事物的表面真实。威斯顿借助于那些腐朽的树根、死去的鹈鹕、残旧的大门、一只青椒、水流冲刷的石头等等物体,通过精细考究的影像控制,通过以相机最小光圈获得最大景深的技术手段,直接而逼真地再现了事物的表面肌理和光影关系,从而将摄影这一尴尬的由机械器具获得的影像的现实真实性,提高到为绘画所遥不可及的地步,从而将摄影的独特优势凸显出来,也将摄影从对绘画的依附关系当中解脱出来。几乎是同一时段,亚当斯也在做着同样的工作。1916年,他进入约塞米特山谷(Yoseemite Valley)拍摄完成了第一批风光照片,并开始向一位商人学习照片的后期制作技术。1930年,他认识了斯特兰德,并通过他了解和开始认同施蒂格利兹的旨在真实显现现实物象本身的"直接摄影"理念。这种认识导致了他与威斯顿的相识并且成为"F64"纯粹摄影小组的一员。在这个小组成立的初期,他的实验与威斯顿无异,都是在试验如何完美地获得物象表达状态的逼真影像。唯一不同的,只是他拍摄的题材对象以约塞米蒂山谷的风景为主,而威斯顿此时重点以一些具体的物体作为自己影像实验的载体。亚当斯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在自己的实验过程当中发现了摄影技术和材料属性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相机的镜头无法达到像人的眼睛那样可以应对不同光照度并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个弱点的结果会造成不同光照条件下物体表面在感光材料上曝光过度或者不足。对于企图将物体的表面状态完美呈现出来的这一诉求来说,这个结果将导致摄影的独特性不能得以完美的展现。威斯顿和"F64"解决的只是影像拍摄过程中物体的大景深控制和高清晰的感光,但却无法保障在最终的影像阶段完美地实现这一事物表面状态的视觉表达。亚当斯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暗房制作技术,以补偿摄影过程中这种无法由器材一次完成的不足和缺陷。他将此技术称作"区域曝光法":根据不同光照条件的事物在感光材料上的不同呈现,采用分区域多次增加或者减少后期曝光量的方法,将现实事物的真实状态完美的在相纸上显现出来。真是简单的一点儿招数!放在今天,这算什么?可是,他是第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说,威斯顿或者亚当斯不是什么静物或者山水风光拍摄的大师,而是发现和完善起整个摄影语言体系中的词汇系统的无可争议的大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一伙人从理念到实践(尤其是影像的实践)两个方面确立了摄影与绘画的差异性,使摄影摆脱了绘画的阴影,变成一种自在自为的独立的语言。但是,它们的发现主要还是在于物体表面状态的逼真呈现这一端,问题在于,任何物体在现实空间当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任何照片的画幅当中由何种物体构成整个画面的元素,这些视觉元素之间构成何种关系,这些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也就是说,有关摄影语言系统当中表述其关系的语法系统尚没有解决,摄影的整个语言系统就还不算是完善。这个工作,自然有另一拨儿人在做着同样重要的实验。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按下不表。毫无疑问,正是威斯顿和亚当斯最终完成了施蒂格利兹、斯特兰德等人倡导的那种寻找并表现摄影独有的特性,以使摄影从对绘画的依附关系中分离出来的重要使命。尽管这点儿事情在今天的摄影人看来真是不值一提,但在一个世纪之前,这件事情关乎到摄影本身的生死存亡。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摄影家和爱好者们总是喜欢将威斯顿或者亚当斯他们看成是拍摄风光照片的祖师爷级的人物,以为他们跟自己一样满怀豪情,无限热爱大好河山和风花雪月,岂不知,他们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换句话来说,拍摄什么题材,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他们关注的是怎样拍和最终拍出什么。他们探究的其实是客观物象与影像之间构成何种必然的关系,以及摄影本身如何能够完美地呈现这种关系。这种意义上的探究在欧美一直有一个传承,比如,我们在德国摄影家彼特?柯特曼(Peter Keetman)等人的摄影实践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语言实验的精美表现与延续。但中国的摄影家却很少了解这样一个传承,相关的试验也较为稀有。从我们习惯的角度上说,他们的模样儿更像是一些科学家,而距离我们认为摄影艺术家的想象甚远。对他们的这种误解好象有好多年了,很多人总觉得自己一直在拍那种唯美式的风光照片事出有因渊源深远,总觉得亚当斯就是自家大爷,站在摄影发展历史的远处给自己撑着腰呢!其实弄清楚了,你就知道,你家根本就没有这么个大爷。
用手机看帖文,请扫一扫。用微信/易信等扫描还可以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已获打赏(0)
还没有人打赏此帖,觉得帖文写的好,点击右边的按钮打赏。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39:34 &&
二、摄影语法的确立与传承当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兹(Alfred Stieglitz )跟保罗•斯特兰德(Paul Strand )他们积极倡导和实验摄影的直接性与客观性,以企图实现摄影与绘画的分离时,当F64小组及其成员爱德华•威斯顿(Edward Weston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 )他们从摄影的材料属性与技术语言入手,实现了摄影对现实之物表面状态的完美呈现之时,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的基本词汇,也就是说照片在视觉平面上能够达到表现客观现实的超越绘画的可能性就具备了。但事儿还没有完呢,还有几个更要紧的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现实事物无不存在于运动和时间流程之中,而一幅照片只是事物运动过程的一个截面,那么被我们称作为摄影作品的这张照片截取的是这个运动过程中的哪个点?另一个是,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终处于一种空间关系当中,而这种关系是没有边界和形状的。摄影不是。摄影的世界是经由人的眼睛观看、选择和重构的世界,它有一个形状明确的方形视框,它将客观事物及其无边的复杂关系最终转换成了一个崭新的方形的视觉现实。那么,这个由四条边线的方形视框构成的照片如何有效地呈现现实事物处于时间流程中的空间关系?最后一个问题是,尽管摄影已经在视觉可能性上摆脱了绘画附庸的尴尬地位,但是,如果照片仅仅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呈现,那么它仍然没有摆脱这项技术发明的早期被看作是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的轻蔑和指责。那么,摄影中的现实与我们经验着的现实世界最终必须构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它才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独立于现实之外的艺术形式?这些问题,今天看上去好象是一些非常学术化的问题,其实是摄影产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摄影师们共同的现实焦虑,因为这些问题不解决,摄影就不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摄影的独立品质和自在性就会受到持续的质疑,摄影从业者的身分及社会地位就非常可疑和尴尬。因此,在二十世纪初期,有不少摄影家就开始关注这些问题,只不过他们不是通过理论,而是从直觉经验的角度入手开始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试验。其中,同样出生于匈牙利的摄影家安德烈?柯蒂兹(Andre Kertesz)和马丁?慕卡西(Martin Munkacsi)的影像实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早期非常重要的答案。安德烈?柯蒂兹(Andre Kertesz)日生于布达佩斯,1912年商学院毕业后进了一所股票交易所工作。此时他已经是一位业余摄影发烧友。1914年他参军服役一年,战斗间隙,他拍了大量战友生活的照片。尽管这批图片在1918年匈牙利革命期间遗失大半,但从留存下来的部分照片可以看出,柯蒂兹这一时期的摄影,已经显露出他对动态事物如何转换成为二维平面的图像,并在这一方形的平面上获得秩序感有着强烈的敏感与高超的天赋。1925年,柯蒂兹移居巴黎,并以新闻摄影记者的身份,为《观察》、《泰晤士报》、《柏林画报》等媒体提供图片。由此工作,他与当时在巴黎工作的摄影师包括罗伯特?卡帕、布列松、布拉塞等人过从甚密。同时,也结交了包括画家夏加尔、莱热、蒙德里安,雕刻家布朗库西等一大批现代主义艺术家,并拍摄了大量有关他们生活与工作的图片。其中与构成主义和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的交往对他影响颇深。从他1925年为蒙德里安工作室拍摄的那幅照片中,不难看出这是一幅用照片重现蒙德里安艺术理念的作品。这幅照片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这位与自己的艺术理念深相契合的冷抽象艺术家表达由衷的敬意。蒙德里安认为,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种无限多样而又具体特殊的存在。单纯的通过绘画复制这一现实之物只能让绘画成为现实的奴隶,因为人们通过绘画看到的只是它所描绘的现实事物本身而看不到绘画本身的存在,这样绘画就不能成为一种独立自在之物,绘画的尊严与高贵也就丧失了。绘画要想获得这种尊严,就必须超越事物的特殊性,最终通过一个二维的绘画平面显现出现实事物之间那种均衡的、一般性的构成关系,这种关系不再是一具体的物,物已经不再重要了。这样,绘画便不再与具体的现实事物构成一种必然的关联,它不依赖现实事物而存在,它成了一个崭新的与现实世界平行存在的"视觉现实"--他将绘画的这种崭新的存在称作是一种"纯粹的实在"。这样,绘画就会真正获得它独立自在的本体和自为的延宕发展逻辑。蒙德里安这一艺术理念是从19世纪末的印象派绘画,特别是从塞尚跟后来的立体主义实验一路发展下来的,但到蒙德里安的艺术实验,在探讨绘画与现实的关系这一点上已经臻于成熟和完善。他的冷抽象画风,特别是他有关客观事物必须在绘画当中最终实现为一个充满了均衡构成关系的二维平面的艺术理念,对柯蒂兹的摄影实践带来了很大启发。从1925年到达巴黎,一直到1936年受邀赴美国为吉斯通图片社工作,居留巴黎的这十年里,是柯蒂兹摄影创作最为丰富和成熟的时期。流动的现实事物在他眼中不再是一种真实的现实--他对表现现实事物本身没有兴趣。经由他那种"摄影的观看",他在现实的日常生活当中寻求发现的是那些可以构成某种意涵的关系。通过相机的视框,他选择性地截取了这些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事物,并在自己的影像当中将其转化为一组视觉符号,最终结构成为一种完美的以方形画幅为界面的均衡视觉关系。他也不企图在一张照片中表现自己内心当中的某种特殊的情绪,就像蒙德里安所说的那样"纯粹实在只能通过纯粹造型来达到,而这纯粹造型在本质上不应受到主观感情和事物表象的制约......抒情的(描绘的或者歌颂的)美是一种游戏,这种艺术只是一种逃避"。他认为过度的个人抒情和表达同样落入了对于现实特殊事物的迷恋和表达,从而有害于通过影像呈现那种一般而绝对的关系。摄影必须越过现实和自己,由实入虚,致力于发现深藏于事物之间的那种奇妙的空间关联,并将这种关系当作摄影的绝对真理一样结构并实现在自己的影像当中。这样的摄影作品,就是一个被塞尚、立体派画家和蒙德里安称作是"与可见世界事物没有关联的绝对实体",一个平行于现实而存在着的新的视觉现实。摄影只有到了这一步,才能获得一个独立自在的位置。尽管与蒙德里安的绘画和后来的布列松的照片相比,柯蒂兹的摄影还没有达到对这种空间关系的纯粹表达--比如他的照片还显露出个人对外在事物的好奇,缺乏一种冷峻的理性与对外在世界各类事物的疏离感,这让他的照片看上去比后来的布列松的照片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儿。但他对于现实事物之间存在的那种必然关联的发现与敏感,他在影像平面之上对于这种视觉构成关系的实验与表达,已经先于他人深入涉及并大部分解决了摄影语言系统中的语法问题,用布列松的话说就是:"无论我们干什么,柯蒂兹总是先行一步。"剩下来的,就只是将这一语法系统更加完善的问题了。马丁?慕卡西(Martin Munkacsi)1896年生于匈牙利。1912年,他跑到首都布达佩斯,为《阿兹埃斯》和《Az Est》杂志搞体育文字的报道,1921年改行做了体育摄影记者,经常出入各种赛事和体育俱乐部。1927年他到了德国柏林,受雇于厄尔斯坦通讯社,主要也是拍摄体育类的照片。这一时期的工作,让他对于现实事物在运动时间流程当中的表现状态与摄影的切入点有了深切的体验和理解。这就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一幅照片只是现实事物运动过程的一个截面,那么被我们称作摄影作品的这张照片截取的是这个运动过程中的哪个点呢?或者反过来说,运动中的哪个瞬间才能最为有效地显现事物存在的状态?慕卡西认为只有一个瞬间是属于摄影的:他认为,在事物运动变化的流程当中,会有一个p峰时刻,在这个时刻,事物会以一种最为刺激我们视觉神经的状态存在着。一个真正的摄影师必须捕捉住事物的这个瞬间状态,通过有效的影像控制,将它凝结成一幅影像。这样的一幅影像与真实的运动现实已经没有关系,也与处于运动过程中的物体本身没有关系--只有电影才有可能将运动时间纳入自己的语言体系当中并真实地显现事物处于运动流程当中的形态。因此,一幅抓取了事物运动巅峰状态的静照就成了一种事物存在的象征,而不再是事物存在的现实。只有这样的影像,才能被看作是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摄影作品。1934年,慕卡西到了美国,为当时极为有名的时尚类杂志《哈泼市场》工作,开始拍摄大量时装及其它时尚产品的图片,每年挣到十几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有趣的是,他将自己当初拍摄体育图片的经验和对有效性动态瞬间的理解与控制带入了时尚摄影,拍摄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图片,直到1963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为止。我们看到,柯蒂兹的影像实验当然也关注到事物的运动存在属性与静照之间的关系,但他更为关注现实事物在一幅图片当中构成的视觉关系,也就是说,他迷恋的是这个二维平面是由何种视觉元素构成的和如何达成了这一完美的构成--他更关注影像本身的结构样式,而对事物存在于运动时间当中的状态不大关心。为了这种关系的呈现,他拍了大量相对静止的物体和场景。这种状态跟一个画家面对一堆静物或者一片相对静止不动的风景写生时精心结构画面更为相似。慕卡西尽管也特别强调画面各视觉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但他的侧重点则在于如何确定事物运动过程中的高峰状态,并将这一状态凝结在画面之上。我们看到,除了像1931年拍摄的《奔向大海的孩子》这样在运动瞬间的捕捉和画面构成上都非常完美的照片之外,慕卡西的大量照片构成元素都比较单一,并没有像柯蒂兹和布列松那样通过画面的复杂构成,来完美地表达事物存在的那种必然的关系。无论是安德烈?柯蒂兹关于发现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将其有效地转换为二维影像中的视觉构成关系的实验,还是马丁?慕卡西侧重于确定事物运动过程中的高峰状态,并将这一状态凝结成为最具视觉张力的影像实验,都已经从影像实践的角度解决了摄影语言系统中的语法问题。但在我们惯常的理解和许多摄影爱好者的视野当中,法国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对于摄影语法的贡献和建树,似乎要比柯蒂兹和慕卡西大得多。那么布列松都做了些什么呢?他就做了两件事儿:一件是,他在自己的影像实践过程当中,服膺于慕卡西和柯蒂兹的摄影理念及观看方法,并处处追随他们。布列松的许多谈话中都一再提到柯蒂兹之于他的启示作用,他早期的许多照片简直就是柯蒂兹一些作品的摹仿之作。1977年11月,他在一次谈话中也特别谈到了慕卡西对他的重要影响: "我至今仍然着迷的,是慕卡西所拍的三个黑人小孩奔向海浪那一幅照片当中所呈现出来的悸动的生命与严谨的构图。"与他们略有不同的是,布列松已经非常自觉地在影像实践当中集合了他们两位的发现和优势,即攫取事物运动过程中的p峰状态,发现事物现实存在中的有机关系,并最终将这种关系实现为一幅充满内在秩序感的平面影像。他的这种自觉,使他的影像变得比柯蒂兹和慕卡西更为严谨、纯粹和冷静:经由布列松的独特视角、观看、发现与影像控制,那些随机处于现实空间中毫不相关的动态事物获得了某种必然的关联。它们在一幅照片的界面上忽然相遇,骤然凝固,相互吸引而又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种梦境般的超现实的奇异景观。许多研究者认为这跟布列松曾经参与过超现实主义艺术活动并受到心理医生和诗人安德烈?布勒东(Andre Breton )等人有关超现实主义阐释的影响有关。超现实主义以达达艺术实验为出发点,融合了象征派艺术强调想象与梦幻表达的特征,以及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和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无意识的或者说潜意识的世界,那是一个形而上的更为真实的存在。从世俗现实的视角看过去,它不合乎我们习惯的一切逻辑,有时简直是匪夷所思,更像是一个梦境中的所在。从视觉形态上看,布列松的许多作品都具有这种特征。但在我看来,这种解释比较勉强,因为布列松的摄影实践显然不是单纯直觉的经验过程,而是在现实观察与影像控制各个方面都赋予了充分的理性考量的结果。1952年,布列松出版了他的一本摄影集,在自撰的前言中,他以"决定性的瞬间"为标题,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摄影各个方面的理解,显示出他是一个高度冷静且充满了理性精神的摄影师。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谈到影像构成的一段文字。他认为,"现实生活当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时刻。当这个时刻来临时,现实环境中的元素会构成最具意义的几何形态,而这个形态也最能显示事物的完整面貌。有时候,这种形态瞬间即逝,因此,当运动中的所有元素处于平衡状态时,摄影家必须抓住这一时刻。"这是布列松最为人所熟知的一段话。在此之前,柯蒂兹和慕卡西只是从自己的摄影经验角度表达了他们对摄影本质的一种直觉认识,布列松则将摄影从一种直觉操作的经验形态提升为可以通过理性把握的层面,从而使摄影成为人们可以用语言去言说的东西。这个序言中有关影像二维平面构成的重要论述,包含了对摄影本体的诸多规定性:其一,摄影作为"静照",只是时间流程中的一个断面,布列松称其为"瞬间"即指此意。早期长时间曝光的摄影术只不过是由于胶片感光度低,镜头光圈太小,人为地延长了一个瞬间而已。这个瞬间从拍摄对象的角度而言,它显示了物象处于某种特定的状态。而从摄影者拍摄的角度言,必须在瞬间捕捉到这个状态,他的心理准备、预测能力、反应速度以及对器械的快速操作,都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他必须明白和掌握如何将物象的最佳瞬间状态完美地记录在胶片上的技术:镜头的光圈、胶片的感光度、快门的速度和焦点必须达到最合理的一致状态。当光照度过低时,又必须考虑其它辅助方式(比如闪光灯)来缩短快门速度。否则,无论多么有价值的瞬间都不会存留在胶片上,所谓"摄影"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这是每个摄影者关心的基本点。所以,"瞬间"这一概念包含了摄影最基本的规定性,超越了这一点,就会对"摄影是什么"产生怀疑,就会把那些通过延伸或重现时间过程建立自己的本体形象的艺术--特别是电影--和这里谈到的"摄影"混同起来。从对时间流程的占有角度言,摄影只是一个"点",以时间断面为自己的本体形象;而电影则是以"线"性时间为本体的--事件本身发展过程的时间绵延,和电影摄影机通常情况下每秒24幅画面的影像叙事过程的时间绵延。这种差别对一个观众可能是无意义的,但对一个摄影者来说,却是他关切的必要问题。其二,并不是事物每一个"瞬间"的存在都属于摄影。布列松为这个瞬间界定出一个范畴,那就是从他的视角看过去,在相机的视框里,现实世界当中运动的诸般物象构成一种特定的关系,并达成视觉的均衡状态的这个瞬间画面才属于摄影(静像)本身。他称这个为摄影所占有的瞬间为"决定性瞬间"。其三,如果说运动过程是一切现实事物存在的本质,那么任何事物的瞬间存在状态就已经与它的本质失去了联系。也就是说,一幅静态的照片与它表面显现出来的现实事物已经没有必然的关联。它不再是现实事物本身,它只是现实事物的一个视觉化的象征。更准确地说,它是以现实事物的存在状态为契机和基本材料,以摄影为媒介,经由摄影师之手创造出来的一个崭新的现实之物。因此,一张照片的本质,就在于它自成一物,成为一个新的与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平行存在的视觉现实。这个视觉现实的内容,即在显现一种均衡的视觉构成关系。这种关系隐含于现实之中,稍纵即逝,经由摄影师的发现与捕捉,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在一个二维平面的影像之上,成为可以被我们看到和言说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布勒松关心的只是发现现实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某种关系,并如何在视框当中完美地实现这个关系,而不是为了呈现对象世界本身。他对摄影记录现实世界的功能没有兴趣,他已经没有了柯蒂兹及慕卡西那样的好奇心和表达现实的热情。现实事物会吸引他驻足观察,但他的视线最终却穿过了事物本身,进入到对一种形而上的存在的关注与呈现当中。他清楚地知道这种隐藏于变动不居且没有边界的现实中的关系才是事物存在的本质,但这种关系需要摄影师的高度敏感和冷静准确的把握,才有可能通过照片显现在我们的面前。布列松做到了这一点。从他数量极大的完美影像当中,你处处可以看到他对这种关系的清晰表达。这些照片仿佛只是为了呈现和证明摄影本身应当是一种什么样子而存在的,它们与我们习惯谈到的所谓"现实内容"无关。长期以来,布列松被很多摄影者当作一位报道摄影的大师来尊崇,以致于他对摄影真正的贡献被遮蔽和误解了。这可能与他1947年和罗伯特?卡帕、大卫?西摩等几位朋友一起发起成立玛格南图片社,并拍摄了大量报道性的图片有关。我们还经常地将布列松拍照时从不干预对象的现实状态这一点看成是尊重现实的真实状态。其实他不是尊重现实事物本身如何通过照片到达我们面前,而是尊重那种深藏于现实之中的秩序感,并企图在静照当中将这种秩序感显现出来。布列松在1977年11月接受的那次采访当中明确地谈到,"我对摄影的纪实层面从来就不感兴趣。"甚至当人问到超现实主义对他的影响时,他也认为,超现实主义艺术有太多的文学性和叙事性,而他对于在摄影中陈述某种事实和个人情绪毫无兴趣。在他看来,摄影的功能止于对现实事物的影像再现,止于对现实事件的视觉描述,那么摄影就还停留在被现实所奴役的位置之上,摄影就还没有获得独立自在的地位。摄影只有超越现实的表达而成为一种新的现实之物时,摄影才真正成为一种自在自为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布列松对摄影的真正贡献角度来说,他从来就不是一位纪实摄影家,而是一位关于摄影的哲学家。在威斯顿、亚当斯他们致力于摄影语言的词汇建构--对物体的表面状态进行完美的视觉再现的同时,柯蒂兹、慕卡西他们在致力于摄影语言的语法建构--将现实事物的运动关系实现为影像界面当中完美的视觉构成秩序。而到了布列松,尽管他不是一位理论家,但他将照片作为一个二维视觉实体的本质的确立,从直觉经验与理性阐释两个层面臻于集大成的境界。至此,摄影的语言系统便完整的建构起来了,"摄影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算是有了一个基本的答案。此后无数摄影师的努力,都不过是在使用他们建立的这套基本语言系统来进行言说。也就是说,是在"用摄影来干些什么"。很少有人能够完全置这套语言系统于不顾。包括像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 1928-)、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 1924-)这样以反布列松的观看方式和语言逻辑而卓然成名的摄影大家,他们的反逆,本身恰恰证实了这套语言系统的存在和重要。当然,也有许多摄影师,秉承了自柯蒂兹、慕卡西和布列松这一路下来的将现实事物的运动关系实现为影像界面完美构成秩序的传统,并通过自己的影像实践,丰富了摄影语言的语法系统。布列松的媳妇儿马汀?弗兰克( Martine Franck )、曾经是他的助手,后来成为玛格南图片社成员和作家亨利?米勒太太的女摄影家英格尔?莫拉丝(Inge Morath),她们的摄影作品简直就是布列松作品的翻版。为中国摄影师所熟悉的捷克流亡摄影家约瑟夫?库德卡(Josef Koudelka 1938-)和经常跑到中国来遛Q一圈儿的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Marc Riboud 1923-)都得到过布列松的大力提携,其摄影理念也深受布列松的影响。从他们的很多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对将现实事物的运动关系实现为一个具有完美构成秩序的影像平面的迷恋。这样的摄影师名单还可以开出一长串去。这种具有共性的努力,可以看作是对摄影的语法系统不断进行丰富修正的一脉传承。你当然可以不认同这个传承,也可以不去做他们早已经做完了的事情,但至少应该明白,经由他们的努力,这个旷野一般的现实当中才有了一把结实稳妥的椅子。我们只不过是坐在这样一把别人摆好的椅子上,四处打量着这一世界乱七八糟的风景。(完)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46:09 &&
大师布道:卡蒂埃―布勒松论摄影构图&&来源:PChome 作者: 发布时间:&&
“构图”一词源于拉丁语,其本来意思为结构、组成或联结,而在摄影中则是指画面的安排,确定画面内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便最终构成一个统一的画面整体。这也就是摄影者为了表达思想内容而创造的整个造型结构,其中包括光与影,线条与色调等造型要素的组合。    迄今最负盛名的摄影构图大师,也许是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他锻炼出了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以至于他拍出的照片常常带有信手拈来的风格,但却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构协调的作品。有趣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50nlm的标准镜头拍摄的,而极少用351nm或99mm等镜头拍摄。在摄影构图方面,布勒松有许多精辟的见解。l952年,他在《决定性的瞬间》―文中指出:   “一幅照片,要把题材尽量强烈地表达出来的话,必须严格地建立起形式之问的联系。摄影隐含有辨识功能,就是把真实事物世界的节奏辨识出来。眼晴的工作,就是在大堆现实事物中,找出特定的主体,聚焦其上。照相机的任务,只不过是把眼睛所作的决定记录在胶卷上而己。正如对绘画作品一样,对待摄影作品,我们也是将它当作整体来观看和感受的,而这个整体,我们只须一瞥便可把握。在摄影 作品中,构图实际上就是眼睛所见到的不同元素的同时组合和有机组织的结果。由于内容和形式是不可能分割的,因此,构图是不可能事后补上的,不可能作为一种补贴在基本素材之上的事后设想。换句话说,构图必须具有必然性。   “摄影具有新的可塑性,就是主体运动时瞬间出现的线条所形成的。我们配合着运动而进行拍摄,仿佛运动本身就是按照着自己的预定方式展露着的生命似的。但是,在运动的过程中,会有特别的时刻,当这一瞬间出现时,动态进行中的各项因素都处于平衡状态。摄影的任务,就是要抓住这一瞬间,将其中的平衡状态把稳,并凝结动态的进行。”   布勒松认为:“摄影家的眼睛,永远都在评估出现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须移动1毫米的几分之一,便可以把线条吻合起来。他只须稍微屈膝,便可以将透视改变。把照相机放置在离主体近一些或远一些,他便可以刻画出某一细节――这细节,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宾夺主。然而,对照片进行构图所需的时间,几乎是跟按动快门的时间一样的短,因为两者同是条件反射而已。   “有时,你得拖延一会儿,以等待适当的时机出现。有时,你会感到眼前的景物万事俱备,几乎可以拍成好照片了,只是还缺一点什么。缺的究竟是什么呢?也许,有人突然走进你的视线范围。你透过取景器,追踪他的行动。你耐心等待着,最后终于按下了快门。你抱着大功告成的感觉(虽然你不知道为什么),满意地离去了。以后,为了落实这种感觉,你可以把影像印成照片,细心分析照片中的几何图形。如果快门是在决定性的瞬间按下的话,你会观察到,原来你已本能地将某一几何模式捕捉下来了。要是没有了这几何模式,照片就会令人感到乏味,缺乏生气。”   布勒松指出:“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它却只能从直觉中产生,因为我们当时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时刻,而且,它所牵涉到的种种相互关系,都处在运动之中。应用黄金分割时,摄影者除了自己的眼睛之外,便没有什么规矩准绳可以遵循。任何几何分析,任何将照片之繁化为线条形式之简的工作,都只能在照片拍摄冲印之后进行。但是此时所能做的只是于事 无补的事后检查而已。我希望永远都见不到摄影机的取景器装上构图格出售,磨砂玻璃上也不会画上黄金分割的线条。” 布勒松是十分反对对拍摄好的照片进行任何剪裁的。   他认为:“对一幅好照片进行剪裁,那就无疑等于将正确的比例关系抹杀掉。况且,构图差的照片,能够通过暗室放大机将其剪裁而改为成功的例子,是绝无仅有的。因为,这样一来,当时视觉上的完整结合已不复存在了。关于照相机的角度,已有很多人讨论过了,然而,唯一有效的角度,只是几何构图上的角度,而不是由摄影师为了取得什么效果而俯伏在地上,或做些滑稽可笑的动作所得到的无中生有的角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48:23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56:13 &&
萨柯达瓦转经节作者:葛加林这是我迄今为止在猫影见到的语言最为丰富的一幅原创作品,我认为,这是一幅足以载入摄影史册的作品。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6:54:06 &&
楼主好眼力!辛苦!(以上是原先写出的跟贴。)&有网友将这个贴翻了出来,回头看了看,没看完。觉得自己的观点虽不算错,却每每有所偏激,很愤,口气又大。应当对被过激指责的网友说声:惭愧。&多样与包容,灰不溜秋与唯美,重大事件与芸芸众生,高画质与糊片,都有生存的理由。各取所需吧。自己玩自己的,能交流更好。不能交流,就继续自己玩自己的。&正如生活中,有人烧高香,有人进教堂,有人只想买彩票逛商场,更有人连逛街都成了奢侈,只想每日不要那么多加班,能天天吃点顺口的,没人追着要房租......只要不妨碍他人,怎么生活都是他自己的选择。&生存尚且如此多样,何况非圈内人玩玩摄影呢?&国内的摄影评论家,主旋律不算,其实多半也很愤。想引导什么,却常常无话语权。&很奇怪当时会有那么充沛的精力吵架,而不是懒散的背着相机四处转转?&照相或者摄影,早已经成为大众娱乐或民众日常生活一部分了。认真想照出点什么作品的,在中国恐怕也有几百万几千万了。这里只这么几个人,生活中多半毫无交集素不相识,为中国摄影现状或理论或者评论,在这里吵来吵去,真值得费这精力吗?别人怎么玩摄影,真值得我这么关心吗?在一个非专业小坛子里面红耳赤吵翻天,真的有意思吗?&包括对那些“著名大师”,仍然是这样:喜欢的就多看看。不喜欢的就算动辄几百万几千万的卖上高价,也不关注。与我何干?&那两年,东北的冬天,夜太长,又一直在外地郊区现场走不开,晚上没事回住处上网,便零零碎碎写了很多。&去年没去外地调试,端了几次相机,挺开心的。<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Small//95919.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1301.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img SRC="http://imgcdn.kdnet.net/Upload//62597.jpg" alt="" border="0" / onclick="javascript:if((!(this.width<600))||(!(this.width<100)&&!(this.height=600 || (this.width>=100 && this.height>=100)){this.style.cursor='pointer';}if(this.width>=600){this.height=parseInt(this.height*600/this.width);this.width=600;}">再有空来这里,就只是看看照片,遇到喜欢的就集中起来,给自己,也给朋友看看。&还是回归玩的本意吧,对吵架早失去了兴趣。有空,有感觉了,就端起相机来。可是,照什么呢?&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没有白雪,没有雾凇,却常有灰色的天空,PM2.5。& 补记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20:44:57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6:59:17 &&
实际上,主贴强调摄影与油画的不同,并不错。但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起初,摄影是跟着美术走的,"画意摄影"就出现在这个时期。然后,摄影家发现可以比油画更灵活,更现实,就自立门户了。再后来,人们发现,传统美术中有很多好东西。于是又开始回归古典,却是高层次的螺旋上升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7:01:51 &&
  布勒松指出:“构图是我们永远必须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拍摄的那一瞬间,它却只能从直觉中产生,因为我们当时是在捕捉稍纵即逝的时刻,而且,它所牵涉到的种种相互关系,都处在运动之中。应用黄金分割时,摄影者除了自己的眼睛之外,便没有什么规矩准绳可以遵循。任何几何分析,任何将照片之繁化为线条形式之简的工作,都只能在照片拍摄冲印之后进行。但是此时所能做的只是于事无补的事后检查而已。我希望永远都见不到摄影机的取景器装上构图格出售,磨砂玻璃上也不会画上黄金分割的线条。” 布勒松是十分反对对拍摄好的照片进行任何剪裁的。===========================================很经典。但只有最后一句有问题。在数码时代,扩大取景范围后期适度剪裁,常见,而且可取。
此贴已经被作者于
8:52:03 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0:17:29 &&
照相机的出现对传统绘画造成很大的冲击,于是产生了印象画派之类的流派,18、19世纪绘画艺术百花齐放的局面我觉得就是照相机的出现促成的。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10:17 &&
“站”位听课。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25:46 &&
鲍昆: 从“美”的误区里走出来―――答影友七问编者按:今年5月,江苏省常州市的几位摄影师联手举办《生活的颗粒》黑白影展,并邀请国内诸多学术型的摄影人进行了专题研讨。摄影评论家鲍昆在常州市金陵明都大饭店举办了一场专题讲座,对众多摄影师和摄影发烧友提出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虽是只言片语,却赢得阵阵掌声。鲍昆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从世界摄影发展的大趋势谈到中国摄影的定位与出路,从“世界摄影的主流是纪实摄影”谈到新兴的艺术摄影发展,尤其是对沙龙摄影的一些认识误区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乏见地,也有可供探讨商榷之处。鲍昆把当时谈话的内容整理成七个问题,并希望通过本报的刊发,引起摄影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更欢迎大家对他的观点进行讨论,从而最终引发对中国摄影发展方向的思考。本报今天刊出鲍昆编辑整理的七个问题的全部内容,并为每个问题加了小标题,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撰文对鲍昆文中提及的问题进行探讨。“视觉冲击力”是废话问:您认为在注重画面表达内容的同时,是否需要尽最大努力营造画面的结构美感?答:关于“美感”这一词汇,我建议大家最好慎用,即使使用,也是在相应的范畴内使用。因为,“美”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没有一个永恒的“美”和普遍适用的“美”。过去谈“美”,认为世界上有一个客观存在的“美”,“美是一个特质,只要任何事物具备了美的特质”,这个事物就具备了美的性质。这种说法在古希腊就有了,柏拉图就有这样的看法。后来人们发现这种说法靠不住,发现人们对美的认识非常主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美的认识标准。可能大家共同认为美的事物和现象,基本是一些赏心悦目的蓝天、白云和女性身体曲线一类的美好现象,在古典美学里这种现象被归在“优美”一类里,如果把这一现象当做标准就无法解释很多艺术现象。比如,某位艺术家明明做了或画了一个很丑的作品,却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和兴趣,怎么解释呢?于是又有人说这叫“丑美”。这种解释牵强附会,而且越解释越混乱,因为它和人们原来对美的理解根本对不上号。其实这种现象的关键是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感悟。也就是说,作品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你。如果你只用“美”字来规定你的理解,那肯定会经常一头雾水。其实你把“美”字抛开,别让它干扰你,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纪实摄影,它的魅力在于影像中凝聚着大量人类学和社会学、政治学的内容,是那些东西触动了你。某张照片中强烈的正义感震撼了你,你还非得东拉西扯地用什么美来找注脚,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吗?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伪问题。为什么?因为没有说明是对哪一类摄影来说。谈沙龙风光摄影还可以,如果是谈纪实摄影,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重要。因为纪实摄影不太关心所谓“结构美感”,它主要考虑怎么表达情感、思想、态度、立场等问题。如果摄影师在没拍照之前,总是在考虑美感,那他肯定拍不好。在他处心积虑地构图、找影调时,眼前发生的事件就完结了。但我们不能否认影像在平面呈现时的效果问题,即使这样,我也不同意用什么“美感”之类的似是而非的话语概念。我想,用“影像效果的经营”可能还算准确些。因为,各种焦距的镜头,拍摄时站位的距离角度,选择的光圈速度(尤其对幻灯片)等都会影响最后照片的效果,不同的效果会给看照片的人以不同的感受。能够熟练地用这些技巧来强化自己要在照片中表达的思想还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反对现在一些时尚的、似是而非的说法,像“照片的视觉冲击力”。我认为“视觉冲击力”一说等于什么也没说。它太笼统,而且遮蔽了人们探究影像为什么打动人的真实和深层的原因。所以我认为它是一种懒汉的说法和不懂装懂的卖弄,因为他说不出什么,就用这么一句废话把什么都遮掩过去了。[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1:32:25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25:58 &&
沙龙摄影非主流问:西方摄影的审美和日本摄影的审美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在国际摄影界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中国摄影的审美是什么?我们是否占据一席之地呢?答:由于“美”字歧义太多,所以“审美”一词也就有含混的嫌疑了。上个世纪中叶以后,美学这门学科逐渐走向没落,现在世界上很少用纯美学的方法来解释和评论艺术现象了。即使美学这门学科现在在一些学校还在讲,但内容实际上已发生根本变化。作为一门学问,讲的更多的是它自己的发展史,即人类在感觉上的发展史。它的后半部分基本已被文化批评所替代。也就是说,现代人们对各种艺术现象的研究解释更多是从社会、历史、文化等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用单一的美来套裁解剖各种复杂的现象。虽然“审美”一词比一个“美”字要能动和宽广得多,但“美”字还是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误读和误用,尤其是不分对象地胡乱使用。所以还是建议大家不要用这种模糊的概念来分析复杂的影像现象。因此,以上问题应改为“西方摄影和日本摄影,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在国际摄影界占据了一席之地,那么中国摄影的特点是什么?我们是否占据一席之地呢?”对这个具体问题,我想反问,摄影存在不同的类别,所以这种比较是在哪个层面类别上比较呢?我们知道,摄影有传媒色彩极强的纪实摄影,有完全业余色彩的沙龙摄影,有实验性的艺术摄影等,所谓一席之地指的是哪一块呢?如果是沙龙摄影,日本不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问题,而是曾经几乎占统治地位的问题;如果是纪实摄影,日本和欧美还多少有些距离,因为日本的摄影师没有欧美摄影师的“侵略性”,说好听点是没有人家的国际化视野。他们多是关注本乡本土的事情。但日本的纪实摄影一直不错,只是世界的话语权在西不在东而已。至于观念型的新艺术摄影,日本现在很棒,像荒木经惟等。如果我们从文化角度上来看欧美和日本摄影笼统的区别,我想他们之间最大的不同还是文化精神上的不同。比如欧美的摄影比较阳刚大气,视野开阔,但有极强的霸权感,尤其在纪实摄影上,居高临下,自命不凡。日本摄影显得阴鸷,怪异,注重心理的表达,这和他们的海岛文化有极深的渊源。当任何文化艺术表现出极强的精神性时,那它就一定会获得重视。因为它区别他人,是一个独特的样本,起码有认识价值。你想,当所有人都阳光灿烂时,中间一个人满脸阴云,那周围人就得琢磨他了,他这个人也就显现了出来,成为一个事件和一个人物。至于中国摄影的特点,目前还不明显,这里主要指的是现在。现代中国的摄影从世界摄影的格局来考察,还没有脱离模仿的阶段,也就是还在学习。因为迄今,中国摄影还没有在世界范围的摄影意识形态中产生什么自己的精神特点,尤其是在主流的纪实摄影方面。但中国的沙龙摄影,绝对表现出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特征,所以在一个角度上有占一席之地之说。但沙龙摄影早就不是世界摄影的主流,所以不在主流话语之内,你占多大地盘主流都会视而不见,也就是说没啥意义。如果它能引起西方学者注意的话,那他们肯定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拍风景照,而不太关注人本身?”“这么多的风景照片是他们的文化还是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造成的?”等等。作为学者,看照片绝不会是看你的构图影调,他一定要深究这个现象背后的形成原因。即,“他为什么这样看这件事?”“他为什么把照片颜色弄得这么艳丽?”“他为什么不关心他们国家的现实生活,而只拍夕阳下的山峰?”[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11:27:04编辑过]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28:10 &&
好照片会“刺痛了我”问:我们意识到摄影是主观行为,照片反映的是摄影师的观点。那么衡量一张照片价值的标准在哪里?是照片本身的美还是摄影师个人观点呢?答:美,咱们就不提了。照片的衡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我们的老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说这种现象的。刚才提到学者批评家,他们肯定比一般大众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分析方法,所以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公众承担对艺术文本进行解读阐释的任务。但我们这里不提他们,因为会使这个问题复杂化。我们还是尽量从大众的层面谈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照片为什么能打动人。那些漂亮的风景照片肯定能够引起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和赞美。但大家注意一个现象,20年前,某人拿一批西藏的照片,所有人都会觉得了不得,认为拍得好。但现在,恐怕你拿出来,别人一看就会嘀咕,这有什么,我这儿也一堆呢!西藏的天就是那么蓝,谁拍都一样。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因为不稀奇了。原来早先他们感动的不是你的摄影能力,而是那些原来不容易看到的风景。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摄影还是一件奢侈的事,绝大多数的人们不具备这种条件,于是摄影师成了一个地位的象征,摄影师的照片天然就具有一种吸引眼球的优势,人们的赞叹中,有势利的因素。现在摄影已成了一般大众的普通消费行为,你再拿一张颜色真实、成像质量上乘的风景照片已经不具备任何优势了。反过来,在纪实摄影上,你拿出一张在你家门口拍的,邻居们在一起温馨地聊天的镜头,人们可能会说,哎,我怎么就没想起这儿也能出片子呀?我怎么就没注意到邻居们有这种表情呀?这张照片就显示了你独特的观察能力。你的照片就有了独特的价值,如果你刚拍完,照片中的某人再去世,那你的照片还会因此获得历史感。说这些,主要是说,好的照片一定会在某处触动观看者内心的某种情感、某种发现、某种期待。起码,让人觉得你做了一件他所不能做的事,他所没有看到的景象,他所没注意的一段情感。罗兰?巴特在分析照片时最精彩的一句话就是,“它的某处击中了我,刺痛了我。”这种刺痛和触动表面上是从照片上来,实际上是照片中所传达出的、复杂的对象信息和拍照者个性化的观看态度造成的。如果摄影师没有这种发现和截取的能力就不会有这样的照片,所以摄影师的观点才是照片成功的保证。另外,一些实验型艺术照片显示了照片制作者(不是拍摄)对材料和工艺的处理控制能力,做出了一般人干不出来的效果,那当然显示了价值。理论家要“拨乱反正”问:理论界对一张或者一组照片的评判,是依据权威个人的好恶?还是考虑到广大受众的喜好?理论界是如何把握广大受众的喜好的呢?答:分怎么说。如果批评家没有任何现实功利的约束,那肯定就是他建立在知识水平和文化立场上的个人好恶了。如果他拿了钱应邀出任什么大赛评委,那就要考虑受众的喜好和雇佣方的初始目的。但即使这样,还是无法排除他个人的好恶,只是相对有所约束和违心屈服罢了。理论家首先不能迎合大众的喜好,因为大众的喜好形成原因非常复杂。比如大众喜好中就有相当多的商业市场因素,尤其在当今社会,各种资本心怀叵测的商业造势,为刺激消费而杜撰出来的各种神话,都是大众喜好的背后原因。理论批评者的立场恰恰是应该站在这种大众喜好的对面,拨开大众喜好的表象,冷静告诉公众什么才是更有趣和值得追求的喜好,指出喜好的价值和快乐在于多样性和独创性。所以,理论界担当的是“拨乱反正”的社会角色,否则它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28:46 &&
艺术忌“东施效颦”问:您对画家运用摄影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现象是如何看待的?摄影人在这样的状况下该如何提升自己,把来自于画家们的压力转化为动力?答:你所说的画家更准确的说是艺术家,只不过他们过去的身份确实是画家而已。画家现在已经算是比较古老的职业了。你问题中指的画家,现在很少会承认自己是画家。绘画属于古典的架上艺术,发展了一千多年,现在有些走投无路的感觉,尤其在艺术创新上,这门手艺实在没有什么太多的精神活力。许多年轻的画家,应该说是艺术家,因为在市场和艺术制度的双重挤压下,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开始进行新艺术形式的探索,进行各种实验,以引起社会的注意。也就在他们的挣扎中,艺术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从人的行为学上说。更深的背景是西方先进国家从上世纪早期就完成了现代性的进程,开始进入后现代时期。形形色色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以及各种深刻的精神危机和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技术意识,都给了人们创造新艺术形式的背景条件。后来,连这些建立在材料基础上的新艺术都没什么新意的时候,人们开始重新从自身行为、形体上进行各种艺术尝试,行为艺术开始大行其道。这是说的几十年前的世界情况。中国人现在也大玩这种东西,但多数是浮躁投机的东施效颦,想一步到位。这我们不管他,是另一个问题。我们要说的是,行为艺术必须要有影像记录一关,否则在影响上就没什么效益了。所以现在许多新艺术家都拍照,为了记录传播自己的创作。但拍成了照片就有了照片的一些属性,而且这些艺术家有的还发现摄影不但能够记录,而且还能融入他整体的创作,能够制造效果,能够表达精神,所以他们的照片有些就真有了摄影的意识。但我们仍要区分哪些是和摄影有关,哪些只是纯粹的机械记录,不能混为一谈。追求摄影感觉记录的和原有的摄影界意识有关,可以将其放在摄影意识形态中来讨论。纯粹机械记录的就不要被蒙了,还是应该回到他们的原始创作初衷去解读探缘。我想,对于那些注意摄影感的艺术家,大家还是要认真看待,比如高波、亦舒等。他们的尝试应该对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师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他们所玩的实验影像,大部分的手段方式都是建立在摄影术上,应该学习。职业摄影会被边缘化问:您认为摄影的本体语言是什么?您觉得在布列松、罗伯特?弗兰克以后,哪些摄影的表达方式占据了世界摄影的主导位置?答:摄影的本体语言就是指在摄影技术基础上派生的影像特征,比如瞬间感、速度感、影调等这些基本的东西。但我特别反对构图这种说法。构图,意味着慢慢来,那是绘画。摄影必须要快,要抢、要抓。所以,构图这说法,把许多天真老实的人都推到沙龙风景上去了,害人不浅。其实摄影更本质的特征是看,是你怎么看,看什么,用什么方式看。现在有一种时髦的摄影方式称其为LOMO,就是以一种间谍偷窥似的手段和方式拍摄影人自己对世界的各种瞬间感觉,强调影像在人们生存过程中的意义。比如,用拍照随时记录自己看到感兴趣的和被刺激的生活现象,强调看的、拍的,不受各种观念习惯的干扰;强调看的、拍的,更具有内心的瞬间直觉冲动,也就是说,让影像成为你生命的过程和部分。LOMO原来是前苏联出品的一个间谍相机,人们从间谍的偷窥行为中衍生出一种新拍摄方式和新拍摄态度的灵感,直至生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数码相机的普及为这种生活态度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基础和物质保障,于是LOMO在相当多的年轻人中开始普及。我想,这种方式会成为今后摄影的主导方式。摄影会越来越大众化、生活化,职业摄影会慢慢被边缘化。其实在布列松和罗伯特?法兰克两人之间的摄影观念变化,恰好就说明了这种早就开始的进程趋势。他们两个正好是两个时代的代表者,都是这个进程的里程碑似的人物。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1:29:51 &&
摄影的本质是看问:中国摄影在除了画意/沙龙摄影方面,有可能在哪个方面建立起自己的摄影语言和摄影体系呢?答:要说中国摄影有点自己的特色,可能还真是在沙龙画意方面。只可惜它的价值只能是在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的文本分析方面了。当然还有它的娱乐价值。虽然他们在对中国现代进程和历史进步上起到的是比较负面的作用,甚至可能成为西方中心主义中的东方符号。至于建立自己的摄影语言和体系,我想这个问题似乎不太成立,概念也不清。摄影只是一个表现媒介,它本身是开放无边的,它可以承载各种各样的思想精神和视觉记忆,在现代泛滥的技术、物质消费情况下,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思想观念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性,追求体系这样的意识,显得有些太老旧和保守了。摄影语言的提出,在文革后思想解放初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那之前摄影的表现手法太单一。那时强调摄影语言是还原摄影作为表现媒介的多样性,意义重大,是一种对抗文化专制的策略。但在今天,摄影表现的多样性已呈异彩纷呈的局面,再强调什么体系,就有些不合时宜了。一切都在发展变化,感觉也越来越丰富,体系是强调理性,而理性经常是感觉的杀手,所以我们应少谈主义类的体系,多谈感觉类的问题,让我们看得更有趣,拍得更丰富。至于摄影语言,我认为现在多数情况下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词汇。现在所说的摄影语言,追根刨底讲的还是那些构图布局之类的小技巧,不过是这些老内容与时俱进的代名词而已。它和“视觉冲击力”一唱一和,把许多有鲜活感觉的摄影人最后都整到那一张纸上去谈这个东西应该在这个位置,那个线条再斜点就好了。任何表现媒介都有叙事的语言问题,但我认为摄影在这方面最好不要过多谈。摄影和电影、绘画等媒介相比其实简单很多。电影、绘画等视觉媒介,它们的叙事手法非常复杂和多样,而且创作具有很强的时间向度,可以构成语言的复杂结构。摄影的本质主要是看,技巧性并不高,而且其成像的主要效果基本由设备完成,如果再将本来比较简单的事说得神乎其神,用什么语言之类的概念进一步规定它,摄影还有什么活力?非要让所有人都说一种话,都穿一样的衣服,那这世界就只有死路一条了。对于初学者入门,可适当谈语言,但对一个非常优秀的纪实摄影师再大谈语言,我认为那是因为谈的人根本没有理解摄影的最终意义,只是真把它当成了类似麻将一类的娱乐技巧了。
| 只看此人
| 不看此人
12:02:58 &&
J大侠好久不见呐!先顶再学……
共 80424 次点击,631 个回复& 1
本版块主题总数:11819 / 帖子总数:490847
今日论坛共发帖:19038 / 昨日发帖:29324 / 最高日发帖:75754
跳转论坛至:
╋猫论天下&&├猫眼看人&&├商业创富&&├时局深度&&├经济风云&&├文化散论&&├原创评论&&├中间地带&&├律师之窗&&├股市泛舟&&├会员阅读&&├史海钩沉&&├舆情观察╋生活资讯&&├杂货讨论&&├健康社会&&├家长里短&&├旅游时尚&&├职场生涯&&├咱们女人&&├家有宝宝&&├消费观察&&├房产家居&&├车友评车&&├猫眼鉴宝╋影音娱乐&&├图画人生&&├猫影无忌&&├影视评论&&├网络剧场&&├音乐之声&&├网友风采&&├猫兄鼠妹&&├笑话人生&&├游戏天地╋文化广场&&├菁菁校园&&├甜蜜旅程&&├心灵驿站&&├原创文学&&├原创小说&&├汉诗随笔&&├闲话国粹&&├体育观察&&├开心科普&&├IT 数码╋地方频道&&├会馆工作讨论区&&├凯迪华南&&├凯迪西南&&├凯迪海南&&├凯迪广州&&├凯迪深圳&&├北京会馆&&├上海会馆&&├河南会馆&&├苏州会馆&&├贵州会馆&&├杭州会馆&&├香港会馆&&├台湾会馆&&├美洲会馆╋凯迪重庆&&├重庆会馆&&├猫眼观渝&&├山城拍客&&├重庆教育&&├巴渝情缘&&├猫人游记&&├健康养生&&├重庆车友&&├两江房产&&├渝民新婚&&├麻辣吃货&&├渝财有道&&├时尚渝女&&├公益重庆╋站务&&├站务专区&&├企业家园&&├十大美帖&&├视频创作&&├商品发布
快速回复:[转贴]摄影语言体系的基本构成(ZT)
本站声明:本站BBS互动社区的文章由网友自行帖上,文责自负,对于网友的贴文本站均未主动予以提供、组织或修改;本站对网友所发布未经确证的商业宣传信息、广告信息、要约、要约邀请、承诺以及其他文字表述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不作任何担保和确认。因此本站对于网友发布的信息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网友间的任何交易行为与本站无涉。任何网络媒体或传统媒体如需刊用转帖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及其原创作者。特此声明!
【管理员特别提醒】 发布信息时请注意首先阅读 ( 琼B2- ):
;。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码照片压缩大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