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一些关于中国农副产品方面的国际贸易英文参考文献献,最好是关于贸易量的~非常感谢

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对该表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A.①②B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对该表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对该表的理解正确的是①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②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③近代民族工业兴起④对外贸易出现顺差
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当前位置:
>>>2010年以来,我国大蒜、绿豆、生姜、小麦、食糖、蔬菜等一些农副..
2010年以来,我国大蒜、绿豆、生姜、小麦、食糖、蔬菜等一些农副产品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回答1~4题。1、许多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将产生的影响是
①消费者对这些商品的需求量急剧减少②居民消费支出增加,低收入者的负担加重③容易引起其他商品价格的连锁反应,增加通胀压力④生产者可能会扩大其生产规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面对近期市场上农副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状况,甲说:“农副产品影响到许多老百姓的生活,国家该管管了,我建议这些商品实行政府定价。”甲的观点
A、看到了政府干预经济有利于百姓的利益,是完全正确的B、看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有合理的一面C、没有看到市场经济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完全错误的D、主张把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是正确的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提出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16个方面措施。这些措施的经济学依据包括准确且全面的一项是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③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④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A、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近日,温家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政府要把握好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要不失时机,促成事物质的飞跃和发展④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天津期末题
1、B&&&& 2、B&&&& 3、C&&&& 4、D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010年以来,我国大蒜、绿豆、生姜、小麦、食糖、蔬菜等一些农副..”主要考查你对&&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供求影响价格(卖方市场、买方市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宏观调控&&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供求影响价格(卖方市场、买方市场)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宏观调控
价格变动影响人们生活:(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3)互补商品和替代商品 ①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互为替代品。如:火车——飞机;空调—风扇。 ②如果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如:乒乓球拍—乒乓球;汽车—汽油。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对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影响可归纳为:升减替代升,升减互补减。互补商品和互为替代品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相同吗?
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互为替代品与互补商品:
(1)含义不同。如果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为替代品。如两种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这两种商品就是互补商品。 (2)关系不同。在互为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导致对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同时也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值是价格的决定因素,供求关系和其他因素是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不能相互决定。(2)对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影响可归纳为:升减替代升,升减互补减。(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三条内容实际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调节生产规模是从“增加或减少产量”上来说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从“降低成本”上来说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则是从“提高质量”上讲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需求一般法则)&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需求价格弹性)(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需求交叉弹性)
注意商品需求的弹性:
“需求有弹性”,弹性有大小,需求量对不同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同的 弹性小的商品(比如生活必需品),受价格变动的影响很小;反之,所受影响相对较大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消费选择:
互为替代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是反方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而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是正方向的。注意:商品“需求定理”和“供给定理”●“需求定理”:价格高,需求则少;反之,则高 ●“供给定理”: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反之,则下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
影响商品需求量的因素:
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价格与供求的函数关系:
即使供过于求,空调的价格也不会比普通电扇便宜。为什么?
虽然价格的变动受供求关系影响,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空调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比普通电扇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商品价值量要大,价格当然也就不会比普通电扇便宜。 买方市场含义: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
卖方市场含义: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不能认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
在商品的使用高峰期过后再去购买,消费者往往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为什么?
供求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在商品的使用高峰期过后,商品往往供过于求。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这时价格较低。因此,消费者往往能在价格上获得实惠。 &案例分析: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 (1)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出现“货多不值钱”。反思升华:供求影响价格,价格的变动反过来亦影响供求,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决定“货”的价格的因素:决定因素:价值。同样大。反思升华:供求和价值都对价格产生影响,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价值对价格是决定作用,是基础性的影响。供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是常见的、多变的,不是基础性的影响。供求虽然不能决定价格但能决定价格涨跌幅度的大小。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价格与哪些因素有关系:(1)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成正比。(2)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价格上涨,反之则反。(3)价格受纸币发行量的制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反之则反。(4)国家的宏观调控、消费者的购买力、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等因素也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①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①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②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价值决定价格: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与价值量成正比。(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1)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2)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价格上涨,反之则反。 (3)价格受纸币发行量的制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反之则反。 (4)国家的宏观调控、消费者的购买力、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等因素也会引起价格的变化。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面对商品价格变动,生产者一般会: 1、调节生产规模(扩大或缩小规模) 2、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个别劳动时间) 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三条内容实际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调节生产规模是从“增加或减少产量”上来说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从“降低成本”上来说的;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则是从“提高质量”上讲的。价格变动影响生产经营:
宏观调控含义: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财政政策的含义: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的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货币政策的含义: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宏观调控的特性:1、地位: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7、主要内容: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区分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1、区别:(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2、联系:(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深入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必要性: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重要意义:宏观调控是为着经济市场稳定正常运行而制定,是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为了避免对国家经济受损,而不是针对政府,但是制约不利的市场规律因素,同样就是保持稳定,不产生混乱,这样来想到可以说是政府用政治手段来制约一些对国家不利的投资。同时这是普遍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适用的。多去了解些资本国家曾因发展自由经济,凭着市场规律而自我调节,而不强调国家干预所导致的数次经济危机,你就会有深刻体会,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我国的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②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③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④ 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调控手段: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②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财政政策分类: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就是十六个字: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1、分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2、宏调原则:“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着力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宏观调控的创立: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发现相似题
与“2010年以来,我国大蒜、绿豆、生姜、小麦、食糖、蔬菜等一些农副..”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5119119096130407128736130705164388当前位置:
>>>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产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0107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主要考查你对&&从粮票到其他票证&&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从粮票到其他票证
我国实行粮票等票证供应:1、主要原因:建国初期,我国由于生产力低下,百废待兴,粮食生产和供应矛盾十分突出,吃饭成了我国人民的第一件大事。为了平抑市场价格,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党和国家对粮食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了计划经营。2、目的:稳定市场和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粮票:为1955年~1993年间中国大陆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伴随粮食定量供应在流通领域粮食及粮食制品买卖的票证。粮票为供给制制下的主要票证之一,分为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拨粮票四种。最初的粮票采用16两制计量,1959年改为10两制计量,从1985年起改为公斤制(公斤和市斤并存、混用)。面额有半两(很少)、壹两、贰两、伍两、壹斤、贰斤、拾斤,甚至百斤、千斤(很少)的.1953年中央政府颁布《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从此粮票完全进入流通领域。
发现相似题
与“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581313140414455694746133572258522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府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 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用问题
D.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五口通商之后”可以判断时间是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逐渐被打开,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完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答案选B。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朱子语类》中有这样一段话:“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下列对文中朱熹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吃饭应该追求食不厌精B.正当的需求是符合“天理”的C.人应该无私无欲D.天理与人欲是统一的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哈佛商学院教授卡特原本两袖清风,后来成为西部最大的零售公司总经理,持有该公司100万美元的股票,成为最大的股东之一。这一现象在二战后的美国日益普遍,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促成专业经理人的出现,有利于中产阶级壮大B.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了生产无政府状态C.股权分散使资本家丧失企业决定权D.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越来越高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A.“正获身,非失身”B.“逾墙淫奔,无耻之尤”C.“四目相视,具各有情”D.“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后的某部法律文件指出“我国人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该法律文件是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兴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加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 1949 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史学家”、“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用现代史学观去研究历史B.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可以不凭借史料而加以说明、解释C.史学家因其个人立场、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历史的解释会不同D.就是我们用那个时期的历史观去认识那个时期的历史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综合题
(29分)历法与节日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臣(指汤若望)自大西洋八万里航行东来,阐扬天主圣教为本,前朝(明朝)故帝,令修历法。修历所用书籍,测量天象仪器,由西洋来者甚多。——(1644年)摘编自天主教来华传教士汤若望上清廷奏疏宁可使中夏(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1664年)反对西学的顽固派杨光先弹劾汤若望之言论材料二:辛亥鼎革后,民国纪元,改用泰西历法(阳历),一以趋世界之大同,一以新国人之耳目,意至善也。——陈振先《送旧历文》(日《大公报》)材料三 :而民间于祖宗忌辰、自己生日,均必不肯改易,且亦与政体无关。况蜒人于潮水,农夫之于根植,尤有绝大关系,必不敢忘也。——日《盛京时报》材料四:2005年,美国纽约州开始将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与此同时,“中国式”圣诞节也在中国悄然兴起,与之相关的生意非常红火,但中国并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中国的圣诞节也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摘编自《华盛顿邮报》等(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你从中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6分)(2)辛亥革命后,阳历成为法定历法。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6分)(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概述)(3)材料三对改行阳历持何态度?(1分)请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民间仍然使用旧历(农历)的合理性。(6分)(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国际两方面简要分析近年来“美式春节”和“中式圣诞”现象出现的原因。(10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际贸易英文参考文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