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体糸建设典型竞选体育委员的发言稿稿

热门搜索:
程萍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DIV class=Custom_UnionStyle&&P align=center&&SPAN&&/SPAN&&STRONG&&SPAN&程&/SPAN&&SPAN& &/SPAN&&SPAN&萍&/SPAN&&/STRONG&&/P&&P align=center&&SPAN&2013年7月&/SPAN&&SPAN&26日&/SPAN&&/P&&P&&SPAN&同志们:&/SPAN&&/P&&P&&SPAN&  上午好!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召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总结近年来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分析当前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SPAN&&SPAN&提高认识,明确&/SPAN&&SPAN&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SPAN&&SPAN&思路&/SPAN&&SPAN&、&/SPAN&&SPAN&目标和&/SPAN&&SPAN&重点任务&/SPAN&&SPAN&,&/SPAN&&SPAN&落实各项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迎接国务院督查组到我省检查指导。同时,&/SPAN&&SPAN&坚持群众路线,听取群众意见,&/SPAN&&SPAN&研究部署今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提高农业科技为民服务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SPAN&&/P&&P&&SPAN&  一、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成效显著,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功不可没&/SPAN&&/P&&P&&SPAN&  近年来,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关心、支持下,在全省各级有关部门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有效增强了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活力,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运用,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持续有效增长。农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业各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花卉、饲料第一,水产品第二,水果和糖料第三,肉类第六,蔬菜第七。以占全国2.2%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5.6%的农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农民收入、农产品出口额在全国各省区中分别排第七位、第三位、第二位。&2012年,在宏观经济不景气、各业发展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广东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692亿元,农业增加值2873亿元,比上年(下同)分别增长3.8%和&3.9%。粮食生产实现“四连增”;重要农产品普遍增产增收,蔬菜产量增长4.3%;水果产量增长4.8%;肉类总产量增长2.0%;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10542元,增长12.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83:1;农产品出口保持增势,全省农产品进出口增长12.5%,其中农产品出口增长7.7%。&/SPAN&&/P&&P&&SPAN&  今年是我省“三农”工作极不容易的一年,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畜禽生产遭受严重冲击,面对一系列重大考验,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齐心协力,顽强拚搏,农业农村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据测算,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03.96亿元,增加值1216.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9%。主要表现在:一是春收作物增产增效。全省春收作物面积1205.56万亩,同比增长2.0%。其中,春收粮食种植面积344.94万亩,总产量107.87万吨,均同比增长0.1%;春收蔬菜面积720.13万亩,产量1104.89万吨,分别增长1.9%和4.3%。二是春耕生产保持稳定。全省春种农作物面积3145.39万亩,其中早稻种植面积1358.04万亩,基本保持稳定;蔬菜、油料作物、甘蔗种植面积为559.7万亩、357.61万亩、252.2万亩,同比分别增加2.0%、1.6%、1.7%。三是畜牧生产基本保持稳定。上半年全省肉类总产量205.82万吨,减少1.0%,其中猪肉产量132.76万吨,增长0.2%;禽肉产量67.28万吨,减少3.0%。禽蛋产量17.32万吨,增长0.6%;牛奶产量7.80万吨,增长0.4%。四是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528.17元,同比增长10.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五是农产品出口保持增长。上半年全省农产品(WTO口径农产品+水海产品,下同)进出口总额106.6亿美元,同比增长6.0%,其中,农产品进口额71.3亿元,增长7.7%;农产品出口35.3亿美元,增长3.5%。&/SPAN&&/P&&P&&SPAN&我省农业农村经济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其中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其成效&/SPAN&&SPAN&主要表现在5个建立,&/SPAN&&SPAN&5个功不可没。&/SPAN&&/P&&P&&SPAN&  (一)建立了一个以政府主导型的农技推广体系网络。&/SPAN&&/P&&P&&SPAN&  省、市、县、乡四级建立了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兽医、农机等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SPAN&&SPAN&4331个,其中省级7个,市级97个,县级553个,乡镇3674个。按行业分,种植业类推广站1066个、畜牧业类推广站1149个、渔业500个、农机类推广站546个、综合性推广站1070个,&/SPAN&&SPAN&形成了上下贯通、专业种类齐全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格局&/SPAN&&SPAN&。&/SPAN&&SPAN&全省有各类农技人员&/SPAN&&SPAN&30253&/SPAN&&SPAN&人。其中,省农技人员&/SPAN&&SPAN&207&/SPAN&&SPAN&人,地市农技人员&/SPAN&&SPAN&1430&/SPAN&&SPAN&人,县农技人员&/SPAN&&SPAN&6241&/SPAN&&SPAN&人,乡镇农技人员&/SPAN&&SPAN&16548&/SPAN&&SPAN&人。&/SPAN&&SPAN&区域性&/SPAN&&SPAN&农技人员&/SPAN&&SPAN&476人,综合性&/SPAN&&SPAN&农技人员&/SPAN&&SPAN&5351人。&/SPAN&&SPAN&一支“源于农民,服务农民,亦农亦技”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已基本建立,在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建起了技术传播的快速通道,解决了改革前无人站、1人站及农技人员由乡镇领导兼任,有名无实的问题。&/SPAN&&/P&&P&&SPAN&  (二)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制度。&/SPAN&&/P&&P&&SPAN&  在全省&/SPAN&&SPAN&3674个&/SPAN&&SPAN&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全面建立了人员聘用制度、责任制度、工作考评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和多元推广机构制度,&/SPAN&&SPAN&并将制度张挂上墙。通过改革,&/SPAN&&SPAN&乡镇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职能明显增强,服务经费得到保障,农技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障全面实行,以制度管人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全面建立,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效能明显提升,&/SPAN&&SPAN&农技人员为民服务的积极性明显提高。&/SPAN&&/P&&P&&SPAN&  (三)&/SPAN&&SPAN&建立了一&/SPAN&&SPAN&条加快&/SPAN&&SPAN&农业科技成果转化&/SPAN&&SPAN&的快速通道&/SPAN&&SPAN&。&/SPAN&&/P&&P&&SPAN&  一是全省普遍建立了“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和&/SPAN&&SPAN&“高等院校+企业+基地+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户”&/SPAN&&SPAN&为渠道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SPAN&&SPAN&快速转化链,&/SPAN&&SPAN&全省建立了各类农业科技专家组124个,专家785人,建立了农业科技&/SPAN&&SPAN&试验示范基地345个,&/SPAN&&SPAN&培养农业科技指导员9234人、农业科技示范户10万多户,辐射带动130多万户农户。二是初步建立了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新机制。全省已发动了各级农业龙头企业120多家,5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140多个,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带动农户近50万户。三是初步建立了&/SPAN&&SPAN&与高校、科研院校、农技推广站所等科技单位的交流合作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新机制。围绕省发布的主导产业、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校、农技推广站所合作,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快速传递、传授给农民,同时,结成科技联盟开展技术攻关,及时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SPAN&&SPAN&探索出一套农林牧副渔专业较齐、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较完善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运行新模式,建立起集专家服务、企业带动、基地展示、科技示范、科技培训和农技人员指导为一体的农技推广运行新机制,&/SPAN&&SPAN&建立了&/SPAN&&SPAN&一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SPAN&&/P&&P&&SPAN&  (四)建立了多元化服务体系的农技推广合作新机制&/SPAN&&/P&&P&&SPAN&  公益性农技服务体系、农民专业合作服务体系和经营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服务体系成为农民对农村科技服务的有效载体。&/SPAN&&SPAN&全省各地认真落实&/SPAN&&SPAN&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合作&/SPAN&&SPAN&新政策,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加快多元化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一是加快&/SPAN&&SPAN&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体系发展。从两年前的5000多个,发展到目前的16062个,带动农户100多万户;二是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全省已培育各种农业龙头企业2108家,带动农户近400多万户;三是积极鼓励兴办各种农业生产基地。&/SPAN&&SPAN&引导企事业单位、科研教学单位到基层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民培训、加强技术咨询服务,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先进农业技术&/SPAN&&SPAN&。通过&/SPAN&&SPAN&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合作,各司其职,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公益&/SPAN&&SPAN&性农技服务体系解决了农民干不了、企业不愿干的事情;农机作业与维修、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订单生产等经营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专业服务。多元化服务体系建立,有效地增强了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明显提高,&/SPAN&&SPAN&使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得以实现,有效的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SPAN&&/P&&P&&SPAN&  (五)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网络&/SPAN&&/P&&P&&SPAN&  全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以现代农业信息化为平台,开通绿盾、农博士移动信息平台;开通农技服务热线和“农信通”业务,全省“农信通”业务定制用户达到240多万户,服务覆盖人数超过700万人。同时,借助“金农工程”、“三电合一”等项目建设,开展“12316三农热线”、农业信息网站、农信通、菜篮子快讯、广播电视节目、手机短信彩信等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扩大农业农村科技服务领域,改变过去仅服务于产中,发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一体化服务,也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技术指导转向政策宣传、生活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指导、市场营销和质量安全监管“五位一体”发展,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发展。&/SPAN&&/P&&P&&SPAN&  通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我省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已成为我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要支撑,成为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对促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SPAN&做出了贡献。具体体现在“五个功不可没”上:&/SPAN&&/P&&P&&SPAN&  ——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上功不可没。&/SPAN&&SPAN&近年来,我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SPAN&&SPAN&农业科技&/SPAN&&SPAN&不断发展,使&/SPAN&&SPAN&稻菜轮作、稻薯轮作等水旱轮作&/SPAN&&SPAN&、&/SPAN&&SPAN&“三控”施肥&/SPAN&&SPAN&、因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新品种、新机具&/SPAN&&SPAN&得到&/SPAN&&SPAN&广泛&/SPAN&&SPAN&推广&/SPAN&&SPAN&和应用,如&/SPAN&&SPAN&高要市与省农科院合作开展稻菜轮作技术示范推广,&/SPAN&&SPAN&3&/SPAN&&SPAN&年来,项目区水稻和蔬菜分别平均增产110公斤和200公斤以上,累计新增生产水稻62.15万公斤、蔬菜51万公斤,累计节本增效150多万元,辐射带动项目区新增种植业总产值4054.9万元&/SPAN&&SPAN&。&/SPAN&&SPAN&农业科技&/SPAN&&SPAN&不断发展,也使&/SPAN&&SPAN&“冬闲田”&/SPAN&&SPAN&得到有效地利用,&/SPAN&&SPAN&大力发展冬种蔬菜、甘薯、马铃薯等经济效益明显的优势产业,成为我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SPAN&&SPAN&如&/SPAN&&SPAN&恩平市与省农科院合作,共同开展冬种马铃薯示范推广,2011年恩平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万多亩&/SPAN&&SPAN&、&/SPAN&&SPAN&产量近10万吨&/SPAN&&SPAN&、&/SPAN&&SPAN&产值超过1亿元,成为我省仅次于惠东的第二大马铃薯生产县。农业科技&/SPAN&&SPAN&不断发展,使&/SPAN&&SPAN&农业各种资源&/SPAN&&SPAN&得到&/SPAN&&SPAN&利用和优化配置,&/SPAN&&SPAN&对&/SPAN&&SPAN&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率,满足人们对食物需求,提高农产品竞争力&/SPAN&&SPAN&发挥了巨大的作用&/SPAN&&SPAN&,&/SPAN&&SPAN&如&/SPAN&&SPAN&珠海市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按照农业产业&/SPAN&&SPAN&结构&/SPAN&&SPAN&调整的需求,大力推广特色花卉苗木、超甜玉米、西芹等优良品种,发展效益农业,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蔬菜、果树、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得到迅速提升&/SPAN&&SPAN&,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又提高了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保障水平,基层农技推广是关键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SPAN&&/P&&P&&SPAN&  ——在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功不可没。&/SPAN&&SPAN&一是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科技附加值,推动农业向效益型和质量型发展。&/SPAN&&SPAN&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由“九五”期间的18%跃升至目前的45%,农产品加工率从30%左右提高到近40%。二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全省水稻机械化水平由2010年的53.7%提高到2012年的61.1%&/SPAN&&SPAN&,有效地推动了农业集约化经营。如汕头市朝阳区农民马镇顺依靠农机,年种植水稻9400亩,年产稻谷9400吨,成为全国闻名的种粮大户。积极推广机械化养殖技术,畜禽养殖规模显著提高,全省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猪场达385家,年出栏10万只以上肉鸡的养殖场达434家,畜禽规模养殖比例居全国前列。三是提高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向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发展。我省大力推广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农村新能源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生猪生态与健康养殖技术、高毒农药替代技术&/SPAN&&SPAN&等,&/SPAN&&SPAN&全省发展绿色食品企业284家、产品607个,有机食品企业49家、产品261个,企业和产品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全省累计沼气池用户43.6万户,沼气发电装机容量8600多千瓦;&/SPAN&&SPAN&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SPAN&&SPAN&15395.5万亩次,&/SPAN&&SPAN&减少不合理化肥施用和排放51万吨。&/SPAN&&/P&&P&&SPAN&  ——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上功不可没。&/SPAN&&SPAN&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技术部门在“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和SARS、H1N1、H1N7高致病性禽流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农技推广部门&/SPAN&&SPAN&积极&/SPAN&&SPAN&开展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生产&/SPAN&&SPAN&的技术指导&/SPAN&&SPAN&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确保了我省农产品安全供给,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巨大作用。我省动物防疫部门定期向政府汇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1N1、H1N7高致病性禽流感、猪口蹄疫等重大人畜共患病动态,为全省重大疫病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SPAN&&/P&&P&&SPAN&  ——在保持农民持续增收,建设幸福农村上功不可没。&/SPAN&&SPAN&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科技防灾、科技抗灾和金融、保险、市场信息等服务,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业机械和轻简生产技术(如抛秧)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减少了农民的用工数,推动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非农收入。据统计,仅推广水稻机插和机收技术一项,全省每年就节约50万个人工以上。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600元,比上年增长14%。&/SPAN&&/P&&P&&SPAN&  ——&/SPAN&&SPAN&在不断提升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社会持续繁荣稳定发展上功不可没。&/SPAN&&SPAN&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长期扎根农村、心系农村、服务农业,对“三农”联系最紧密、了解最深刻,感情最深厚,已成为各级政府“三农”决策中不可缺少的智囊团。如我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员,长年累月走村串户,风吹雨打,不辞劳苦,为农民提供贴心到位的农业生产及农技指导服务,开展救灾复产;深入开展动物病害、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监测及防控工作;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与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助政府开展土地纠纷调解,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等等,成为广大群众最贴心、最受欢迎的人。&/SPAN&&/P&&P&&SPAN&  这些成效的取得来之不易。它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国家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密切配合,得益于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此,我谨代表省农业厅为努力推进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SPAN&&/P&&P&&SPAN&  二、&/SPAN&&SPAN&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搞好建设任重道远&/SPAN&&&/P&&P&&SPAN&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省&/SPAN&&SPAN&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SPAN&&SPAN&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从&/SPAN&&SPAN&今年四月份的抽查看,暴露出的问题不少,&/SPAN&&SPAN&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建设。主要&/SPAN&&SPAN&体现在&/SPAN&&SPAN&“&/SPAN&&SPAN&六个&/SPAN&&SPAN&方面&/SPAN&&SPAN&”&/SPAN&&SPAN&的深层次问题上。&/SPAN&&/P&&P&&SPAN&  一是认识不足。&/SPAN&&SPAN&在认识上,有些地方领导认为,发展农业一没税收,二要花钱,而且还要承担风险,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件“花钱赚吆喝的买卖”,划不来;有的认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改来改去还是回到原点,是“瞎折腾”;有的认为,农业对GDP贡献小,与其花力气建设农技推广体系不如搞招商引资。由于&/SPAN&&SPAN&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县(市区)把中央配套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当做一般项目运作,没有把重点和落脚点放在推进改革与完善上,惰性思想严重,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如2011年和2012年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和省级配套资金已经下发好几个月了,仍有不少县市区的地方配套未予落实,工作还没有启动;还有一些县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国家资金至今仍未落实到位,&/SPAN&&SPAN&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认识尚未提升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在工作安排上基本停留在按部就班,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工作力度有限。&/SPAN&&/P&&P&&SPAN&  二是体制机制不顺。&/SPAN&&SPAN&一是&/SPAN&&SPAN&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缺乏统一。&/SPAN&&SPAN&据统计,2010年,我省3674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不含林业)中,县管为主的占45.87%、乡镇管理的占32.74%、县乡共管的占21.39%。&/SPAN&&SPAN&近年我省实施了强镇简政农村综合改革,推行了农技推广“三权”归乡镇的管理制度,许多原来由&/SPAN&&SPAN&县主管转为&/SPAN&&SPAN&乡镇管理为主,&/SPAN&&SPAN&弱化了农业主管部门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管理职能,形成了以块为主的推广体系。由于乡镇侧重于行政管理,业务部门多以技术指导为主,农技推广工作不同程度的存在“乡镇想管管不好,业务部门想管管不了”的局面,影响了农技推广效果。&/SPAN&&SPAN&二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虚位、缺位、错位现象严重。从调研情况来看,乡镇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情况非常严重,很多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被乡(镇)政府抽调从事计划生育和维稳等中心工作,多数县每个乡镇站都有5-8位农技人员,只有2-3人从事农技推广,其他人员均被安排从事镇政府的工作;采取县管为主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因缺少基层政府的支持,发动群众困难,技术推广工作无法开展,农技人员“英雄无用武之地”。三是&/SPAN&&SPAN&合作组织力量薄弱&/SPAN&&SPAN&。我省&/SPAN&&SPAN&虽建立起了许多镇、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由于合作组织和农业协会与农民的经济利益结合不太紧密,吸引力不强&/SPAN&&SPAN&,&/SPAN&&SPAN&农业社会化服务基本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等层面上,只经营一些产前、产中服务的配套原料和物资供应,不能有效解决销&/SPAN&&SPAN&售问题。四是推广队伍人心不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经济、政治地位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调研情况来看,推广人员收入普遍比同级公务员低20%左右,推广人员向政府领导岗位提拔的通道被阻隔,晋升空间变小,工作积极性受挫;推广人员学习、&/SPAN&&SPAN&培训机会少,业务能力难提高,工作信心不足等。&/SPAN&&/P&&P&&SPAN&  三是服务能力不强。&/SPAN&&SPAN&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的农业,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与发展现代农业仍有较大的差距。一是&/SPAN&&SPAN&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青黄不接”现象。受地方编制、职数的限制,农技人员“只出不进”或“老人出不去,新人进不来”,出现农技推广人员不足和身兼数职的现象。&/SPAN&&SPAN&二是农技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我省县、乡(镇)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仅占9.48%,大专学历的27.75%,中专学历的29.9%,中专以下学历的32.87%。三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差,服务质量低。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县、乡(镇)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中拥有所有权办公用房的占44.2%,借用政府办公用房的占48.2%,仍有6.6%租用办公房;拥有所有权试验示范基地的仅占3.4%,租用试验示范基地的占13.7%,没有试验示范基地占82.9%。四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配备的仪器设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利用效率低。虽然这两年来国家和省加大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条件建设,配备了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改善了乡镇推广机构的服务条件,服务&/SPAN&&SPAN&能力得到改善和提高。但由于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缺乏工作用房,导致购置的仪器设备被搁置,加上大部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缺乏工作经费,导致部分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利用效率低,&/SPAN&&SPAN&基层农技推广靠“一张嘴、两条腿”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SPAN&&/P&&P&&SPAN&  四是投入不足。&/SPAN&&SPAN&粮农组织报道,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投入&/SPAN&&SPAN&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SPAN&&SPAN&(科技投入强度)&/SPAN&&SPAN&应达1%&/SPAN&&SPAN&-&/SPAN&&SPAN&2%,&/SPAN&&SPAN&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科技的持续需求。2012年,我省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仅为0.8%,&/SPAN&&SPAN&低于1%的国际平均水平,落后于江苏、浙江和山东&/SPAN&&SPAN&等省,与广东经济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提出,“&/SPAN&&SPAN&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SPAN&&SPAN&按规定使该&/SPAN&&SPAN&资金逐年增长&/SPAN&&SPAN&”,“&/SPAN&&SPAN&各级人民政府&/SPAN&&SPAN&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而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仍保持90年代投入水平;县、乡镇两级几乎没有筹集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难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重任。&/SPAN&&/P&&P&&SPAN&  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能力不强。&/SPAN&&SPAN&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不但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政治问题。近年来,接连发生了&/SPAN&&SPAN&SARS、猪口蹄疫、猪蓝耳病、H1N1&/SPAN&&SPAN&、&/SPAN&&SPAN&H1N&/SPAN&&SPAN&7高致病性禽流感、瘦肉精、苏丹红、孔雀石绿等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防控形势十分严峻。一是网络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关键在源头,在基层。目前我省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上,乡(镇)级的农产品检测机构还不健全,多数是挂靠在乡镇农技推广站,缺乏独立的专门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二是防控能力低。我省农产品检测和动物防疫机构设备落后、技术人员缺乏、工作经费不足,仪器不会用、仪器不够用、仪器不能用、没有仪器用的现象十分普遍,发现问题、控制事态应变能力低。&/SPAN&&/P&&P&&SPAN&  六是工作不到位。&/SPAN&&SPAN&一是项目管理不到位。在实施国家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中,有些县市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没有按照农业部规定&/SPAN&&SPAN&要求&/SPAN&&SPAN&管理和建设,农业科技试验&/SPAN&&SPAN&示范基地&/SPAN&&SPAN&缺乏&/SPAN&&SPAN&长期固定,标牌不清;&/SPAN&&SPAN&农业技术指导员指导手册和农业科技&/SPAN&&SPAN&示范户手册填写不规范,&/SPAN&&SPAN&部分&/SPAN&&SPAN&技术指导员指导的示范户&/SPAN&&SPAN&和部分示范户带动的农户数也不够,资料缺乏整理归档编成册。在&/SPAN&&SPAN&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项目管理中,部分县市还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内采购仪器设备,已采购仪器设备的县市,有不少的仪器设备尚未开封投入使用,甚至有些零散堆在地上,塞在桌下,未能发挥作用&/SPAN&&SPAN&。二是部门协调不到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覆盖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机等多个行业,统筹实施有一定难度,不少县市农业部门的同志存在畏难情绪,没有发挥好牵头协调组织作用,项目实施各自为政现象明显。三是项目实施不到位。&/SPAN&&SPAN&有些县市存在“重争取,轻实施”的现象,项目实施工作落实不到位,工作不细,不扎实。截止2013年6月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信息系统报送任务还有10多个县(市、区)未完成;2013年至今,仅有17个县市区按照部里和省里文件要求向农业部全国农业推广网上报信息。&/SPAN&&SPAN&今年&/SPAN&&SPAN&10月底前要求所有乡镇的电脑要能联网,县有有推广机构体系的窗口。&/SPAN&&SPAN&在不少县市的农技推广站,五项管理制度、农技人员照片和当地主导产业分布图都未上墙,这种&/SPAN&&SPAN&现象在原有的22个示范县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这是不应该的。四是资金监管不到位。&/SPAN&&SPAN&部&/SPAN&&SPAN&分县市资金使用不够科学、不够规范合理,存在支出账目不清、比&/SPAN&&SPAN&例不符,农技人员下乡补贴发放与下乡时间、服务效果考核结合不紧等现象;财政资金使用没有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及时到位,资金安排和使用缺乏合理,个别县市安排农业科技示范试验基地建设资金占该县项目资金总额的50%以上。&/SPAN&&/P&&P&&SPAN&  三、&/SPAN&&SPAN&明确目标,狠抓落实,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SPAN&&/P&&P&&SPAN&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加快推进,&/SPAN&&SPAN&我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步伐加快。与此相适应的基层农技推广必须跟上经济发展步伐,跟上现代农业发展新要求,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狠抓落实,加强建设,&/SPAN&&SPAN&全力推进,&/SPAN&&SPAN&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SPAN&&SPAN&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SPAN&&SPAN&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SPAN&&SPAN&。&/SPAN&&/P&&P&&SPAN&  一是提高认识,增强责任&/SPAN&&SPAN&。&/SPAN&&SPAN&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SPAN&&SPAN&是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迫切需要。这次国务院督导组将到我省督导检查充分体系了这一点,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上来,统一到我省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的高度上来,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要以这次&/SPAN&&SPAN&国务院督导组对我省&/SPAN&&SPAN&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SPAN&&SPAN&督导检查为&/SPAN&&SPAN&契机&/SPAN&&SPAN&,对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再来一次&/SPAN&&SPAN&认真查找、梳理、分析,&/SPAN&&SPAN&检查、督导和评估,加快推进&/SPAN&&SPAN&。&/SPAN&&/P&&P&&SPAN&  二是加大投入&/SPAN&&SPAN&,&/SPAN&&SPAN&加快&/SPAN&&SPAN&建设&/SPAN&&SPAN&。&/SPAN&&SPAN&党的十八大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力提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具体的部署。今后一段时期我省&/SPAN&&SPAN&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SPAN&&SPAN&要针对我省&/SPAN&&SPAN&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化改革,加强建设。&/SPAN&&SPAN&抓好中央“两个基本覆盖”项目的实施,通过抓好项目建设,推进构建职能明确、机构完善、队伍充实、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队伍。通过抓好项目建设,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培训好科技示范户和农技人员,提高农业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促进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SPAN&&SPAN&。&/SPAN&&/P&&P&&SPAN&  三是坚持创新,&/SPAN&&SPAN&多元结合&/SPAN&&SPAN&。&/SPAN&&SPAN&针对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实际,一是强化农技推广与农科教结合,促进人员、基地和项目的对接,搭建农业科研成果落地生根的服务平台。二是强化农技推广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的结合,构建多元化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三是强化农技推广与产学研结合。采取“高等院校+企业+基地+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农户”结合形式,探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产业化&/SPAN&&SPAN&经营新模式。通过专家服务、企业带动、基地展示、科技示范、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促进农技推广成果转化应用。&/SPAN&&/P&&P&&SPAN&  四是规范&/SPAN&&SPAN&管理,&/SPAN&&SPAN&注重实效。&/SPAN&&SPAN&一是加强&/SPAN&&SPAN&领导,统筹&/SPAN&&SPAN&管理。各项目县要成立由县级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发改、水产、畜牧、农机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协调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取得的成效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争取市县领导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农业部门要牵好头,主动与财政、发改、水产、畜牧、农机等部门沟通,做好项目遴选、资金分配和项目实施工作方案,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及时报送,努力完成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交付的“两个覆盖”建设的任务。二是&/SPAN&&SPAN&明确职责,&/SPAN&&SPAN&规范管理。各项目县要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的工作要求,建立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责任制度、考评制度、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等5项制度,编制主导产业区域分布和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服务图,并实行制度上墙,农技人员上墙,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明白纸,建立项目实施详细档案,配备技术指导员胸牌、悬挂科技示范户门牌、树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标牌,编印《技术指导员手册》和《科技示范户手册》,建立农技人员、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档案,健全农技推广机构基建、招投标、环评、监理档案等纸质文档;要通过农技推广体系和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填报农技推广机构、专家组、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等相关数据。三要&/SPAN&&SPAN&用好&/SPAN&&SPAN&资金&/SPAN&&SPAN&,加强&/SPAN&&SPAN&监管。各地要抓好项目资金投入,落实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地方配套资金,保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与当地财政部门沟通联系,争取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投入,保证项目实施的管理经费;同时,要加强对补助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到位,规范资金使用方向,细化支出范围。加快项目资金执行进度,严格资金监管,严禁补助资金用于发工资,或挪作他用,确保专款专用,发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果。四是强化绩效考评。今年,补助项目继续作为省对县级农业部门延伸绩效管理项目之一。各项目县要加强对技术指导员工作完成情况、技术服务水平、服务满意度等进行全面评价,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相挂钩,奖励先进,督促末位,杜绝补助资金平均发放、违规补助,充分&/SPAN&&SPAN&调动每个&/SPAN&&SPAN&农技人员的&/SPAN&&SPAN&工作积极性&/SPAN&&SPAN&,提高资金使用效果&/SPAN&&SPAN&。&/SPAN&&/P&&P&&SPAN&  五是加大培训&/SPAN&&SPAN&,&/SPAN&&SPAN&总结宣传。&/SPAN&&SPAN&机制创新是农业推广服务体系高效运行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各地要大胆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激发农技推广人员的活力,加快农业公益性服务事业发展。一是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积极推行由农民群众、县农业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三方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要与农技人员工资报酬、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研修深造等挂钩。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农技推广部门结合,建立主体多元、功能协同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新机制。三是加强农科教结合,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技术服务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产、学、研、推“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四是加快推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专家—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基地—农技人员—农户”等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形成专家抓农技人员、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五是借助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SPAN&&SPAN&建设一批&/SPAN&&SPAN&“&/SPAN&&SPAN&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SPAN&&SPAN&”&/SPAN&&SPAN&的建设标准,我省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和方法,探索建立省级“农技推广示范县”,每个地级市择优建立1-2个示范县,提升示范县在区域内的引领能力和建设水平。&/SPAN&&SPAN&每个县选&/SPAN&&SPAN&1-3个示范镇,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加大宣传。省厅科教处及时将典型做法报农业部科教司。&/SPAN&&/P&&P&&SPAN&  总而言之,各地在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时,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切实加强指导,明确工作任务,狠抓落实,查找差距,及时整改。地级市一级要认真做好督促指导工作,对工作做得好的县给予表扬,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大宣传;对工作力度不够、工作进度缓慢的县(市区),要及时指出,严重的要提出批评;通过加大市一级的督查指导,确保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平衡发展和较快地发展。&/SPAN&&/P&&P&&SPAN&  同志们,国务院督导组这次将到我省检查指导,既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们的一个鞭策,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乘势而上,以更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诚挚的事业心,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勇于创新,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为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广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SPAN&&/P&&P&&SPAN&  谢谢大家!&/SPAN&&/P&&/DIV&
已评论列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进单位典型发言稿 的文章

 

随机推荐